第三十四集 门阀政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3收藏

第三十四集 门阀政治,第1张

       这是一次改变中国历史的大迁徙,他们其中有平头百姓也有世家大族,甚至还有皇室宗亲,他们拖家带口连同整个家族一同迁徙。西晋末年北方大乱,西晋政权摇摇欲坠,这些来自北方的迁徙大军分别从河南洛阳、山东琅琊等地出发,他们心中向往着一个目的地,江南。这次迁徙整整延续了两百余年,在这次迁徙的队伍中,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是琅琊王司马睿,另外一个是北方世家大族的领袖王导,正是由于他们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历史,他们共同建立的政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政治模式,东晋门阀政治。

       西晋政权建立不久内部就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同时北族大举南下,这致使西晋王朝的执政者东海王司马越不得不考虑退路,营造狡兔三窟开始着力经营江南。于是,亡国临近的琅琊王司马睿成为了最佳人选,他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协同世家大族南下建邺,为西晋王朝建立后方基地。远离了政治中心洛阳,司马睿不知道将来的道路会怎样,当然,此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以后竟然会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

身为皇室宗亲的司马睿,来江南之初并没有打开局面,他到建康以后长达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一个地方名流前来拜访。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血缘上来说,司马睿并不是正宗的皇室正统,从宣帝司马懿到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兄弟,总共四代都是父子相承,构成了西晋皇族的正统,而琅琊王司马睿只是司马家族的旁支疏属。关于司马睿的出身,在民间有着更为夸张的说法,据说司马睿和皇室根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转心壶,是一种特制的酒壶,它可以同时盛两种酒,毒酒和美酒。使用者可以通过机关控制倒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司马懿曾经用这种酒壶毒死了手下一个名叫牛金的将领,司马懿这样做是因为一本叫做《玄石图》的书,书中有一条牛继马后的谶语,意思是姓牛的人要继承司马氏的天下。然而世事莫测,有史料记载,本人是他父亲的妃子夏侯氏跟一个姓牛的小吏私通生下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司马睿和司马氏家族基本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在当时,这个故事随着司马睿的到来已经传遍建康城的大街小巷,显然南方的世家大族不会瞧得起因为偷情而出生的一个人物,这也使得同他而来的众多北方世家大族受到了牵连。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每当天气晴好,跟随司马睿来到江南的世家大族的名士们就会相聚于建康城外的新亭饮宴,来消解心中的苦闷。然而,一次饮宴却与众不同,看似寻常的一次饮酒却左右了一个王朝的百年命运。就在他们南迁后不久,西晋战乱持续爆发,北方胡人不断入侵,西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众名士想到西晋沦落,不禁悲从中来,眼前江山辽阔居然有万里之势,唯有青山似洛阳。有人仰天长叹道,风景没有什么不同,却有山河之异啊。众名士闻听此言都相视垂泪,其中一人突然变色道,‘大家应当合力效忠王室,收复神州失地。’说话之人,正是随同司马睿渡江的名士王导。在司马睿手下任军司马的王导接下来要导演一出大戏,王导他深知此时急需一个核心力量来团结各种势力,否则处境将会越来越危险。谁能担此重任呢?王导意识到,他们必须立起司马皇室这杆大旗,这是南渡士族立足的根基,因此王氏家族选择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琅琊王司马睿。

 王导深知如果没有南方士族的支持,司马睿要在江东立足是不可能的,于是便和从兄王敦商议,帮助司马睿在江南树立威望。每年的三月三,对于居住在南京城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每年这天人们都要阖家欢聚举行祓禊仪式,以求消除灾祸。对于王导来说,当年的三月三特别重要,他导演的大戏才刚刚开始。在王导的安排下,司马睿乘坐华丽小轿带着隆重的仪仗到水边观看祓禊仪式。王导、王敦等北方世家大族人物骑着高头大马众星捧月般簇拥在司马睿左右招摇过市,吴地的世家大族纪瞻、顾容等人看到司马睿排场如此浩大都被震慑住,于是南方世家大族的代表顾容、陆世光、甘季思等人纷纷表示臣服,从此东吴旧地的臣民开始归附司马睿(详情可参考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通过这场高规格巡演,王导帮助司马睿树立起崇高的威信拉拢了部分南方士族,这些举措暂时化解了南北士族的表面矛盾,但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面对来自南方士族的紧逼,北方士族通过门阀联姻,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政治利益集团。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求女婿,王导将家中子弟召集到东厢房让对方尽管挑,门生回去禀告,‘王家子弟都很不错,听说我去挑女婿个个正襟危坐矜持作态,只有一个年轻人躺在东床上旁若无人地吃东西,好像没有听到我要挑女婿一般。’太尉郗鉴说道,‘这正是我的好女婿啊。’寻访一问,原来就是王羲之,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说明当时贵族联姻之盛,以此形成巩固的利益联盟,而当时的南方世家大族却很难进入这个群体。

在西晋末年渡江的北方贵族们都极为重视家谱,因为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当时江东流传着一部《百家谱》,这一百余个家族构成了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基础,他们相互错综形成了门阀士族。对于初到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来说,最迫切的是要解决生计问题,而生计的关键就是土地。江南虽然沃野千里,但自东吴以来即为南方士族占据,面对北方而来的高级难民喧宾夺主,一场大规模的武装政变正在秘密进行。曾经三定江南的南方士族首领义兴周玘密谋发动武装政变,不久事情败露周玘幽愤而死,后来周玘的儿子周勰继承父志纠集江东地方武装以讨伐王导为名准备发动叛乱。然而,代表南方世族利益的周勰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叛乱虽然剿灭,渡江的北方世家大族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为了稳定江南局面,北方世家大族对南方士族的态度不得不做出某些转变。王导的谋略很深,自己放下架子主动地跟南方人接近,同时把朝廷的一些位置拿出来让南方人来做。为了避免与本地士族发生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北方大族往往东过浙江求田问舍,在会稽临海一带地域开垦荒地发展产业。

当北方永嘉之乱时,司马睿的南方政权在王导等世家大族的辅佐下,赢得了难得的安定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王导主持推行的侨州郡县制度。侨州郡县是最初用于安置北来流民,以避免触犯南方士族的利益,政府为他们专门设置了与旧籍同名的州郡另立户籍,在赋税上给予优惠。为了与旧籍区别,对侨置的同名州郡往往冠以南字,如北方有琅琊郡,东晋则有对应的南琅琊郡,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南渡人口近百万。宁波、绍兴地区是当时江南开化较早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因为土地肥沃风景秀丽,吸引了大批北方侨民,许多北方名门望族终身盘桓栖息于此。名士王羲之和谢安,雅爱东土山水之美,每每登山临水弋钓为乐数月方归,著名的兰亭集即发生于此,新亭对泣的文士们已经完全在江南扎下根来。

在南方政权加紧巩固统治秩序时,西晋政权已经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公元316年,长安沦陷,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王朝大厦将倾。以西阳王司马羕为首的内臣和以刘琨为首的外臣纷纷劝进希望司马睿即帝位,但是手握重兵的王敦态度并不积极。此时的司马睿并没有急于称帝,仍处于观望状态,他仅仅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司马睿清楚的知道,他必须得到所有世家大族的拥护才能登上帝位。公元318年,晋愍帝司马邺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建康,王导知道现在已经无家可回,于是他说服了堂兄王敦与其他大臣共同劝进,四十三岁的司马睿终于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太兴,是为晋元帝,东晋历史从此拉开帷幕。元帝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王敦,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门阀政治模式自此形成,门阀政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

特殊的政治模式,为东晋一朝的各种政治矛盾埋下了伏笔,司马睿没想到运气这么好,自己竟然真的做了东晋皇帝,这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皇权至上的固有观念使他的权力欲望开始膨胀。为了强化皇权,分化王导的家族势力,司马睿开始重用自己的亲信,任命刁协为尚书令、刘隗为侍中。刁协是南渡避乱士人,对于皇权与贵族共治天下的政治模式尤为不满,刘隗也在西晋末期避乱渡江,劝元帝疏远王导削夺王敦兵权。当时的建康发生了一件极为奇怪的事情,负责督运粮草的督运令史淳于伯因督运粮草不及时被判处斩首,据说淳于伯被砍头以后鲜血逆着柱子上流二丈三尺,然后又往下流了四尺五寸,一时百姓喧哗,全都说淳于伯死得冤枉。刘隗上疏批评从事中郎周莚、法曹参军刘胤制造冤案,刘隗的这次上疏直指时任宰相的王导,刘隗上疏后王导立即上疏引咎,请求给予自己罢官处分。

司马睿抑制琅琊王氏的举措触怒了世家大族,公元322年,镇守荆州荆州的王敦起兵以诛除刁协、刘隗为名,兵锋直指京城建康。司马睿令刁协督统六军进行抵抗,但被王敦军打败,刘隗逃到北方投奔石勒,元帝司马睿只好派遣使者前来讲和,这次皇权与世家大族的较量以琅琊王氏胜利告终。东晋王朝的矛盾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名望的显著,王敦的权力欲望也开始膨胀,元帝司马睿死后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更是放肆妄为,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自以为有足够的力量取代司马氏。公元324年,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王敦再次密谋起兵欲取代司马绍做皇帝,这又是一次企图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力量均衡的行为,只不过挑起者是与司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然而这一次,王导选择了站在皇权一侧。

        此后的世家大族一直延续着东晋初年门阀政治的游戏规则,不过门阀政治的平衡总是相对的。东晋偏安江左一隅,沿江多为要地,上游的荆州与下游的扬州尤为重镇,所谓‘江左大镇,莫过荆扬。’东晋百年之中,司马氏皇帝始终不振,内外大权俱操之于世家大族之手,王氏家族之后政权分别为庾氏家族和桓氏家族把持,所以荆扬二州始终为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控制,东晋权臣篡位皆起兵于荆州,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形势。晋穆帝永和年间,又一个世家大族人物桓温由于权力迅速膨胀萌生了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实力均衡的企图。晋穆帝永和元年,荆州刺史庾翼病死,桓温接替了庾翼的位置出任荆州刺史,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后立即展示出他的军事雄才。晋穆帝永和二年冬,桓温率兵沿长江而上讨伐建立在四川的李势成汉政权,桓温军势如破竹很快攻至成都,李势战败投降成汉灭亡,此次大胜使桓温的威望极大提高。为了夺取东晋帝位,桓温希望借助北伐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气。晋穆帝永和十年,桓温初次北伐,率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经襄阳、淅川进入关中,在峣柳打败前秦军队一直打到长安东南的霸上,后因军粮不继撤兵。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桓温二次北伐在洢水之北打败羌人酋长姚襄的军队并收复了洛阳,使洛阳又控制在东晋手中将近十年。为了给自己登上帝位增加最后的砝码,桓温决定三次北伐攻打前燕,可是这一次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废帝太和四年,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伐,打到了离前燕都城邺城只有二百里的枋头,由于侧翼配合的晋军遇到了前燕军的顽强抵抗,桓温军成了孤军深入的态势。桓温只得下令撤退,在襄邑又遭到前燕军队的伏击,一下子损失三万多人。

桓温北伐失败威望大跌,为了加快取代司马氏的步伐干脆放弃了先增加威望后登帝位的打算。公元371年,桓温废掉了皇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史载他无济世大略只会清谈,桓温借助手中权力加上屡建大功,一时威震朝廷内外。司马昱虽然有皇帝的名号却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有朝一日像司马奕一样被桓温废掉。桓温篡权的阴谋如果得逞,东晋政权将会在内耗中倒塌。在皇权岌岌可危之际,另一个世家大族的代表站了出来,他就是谢安。谢安在未出仕以前隐居于浙江会稽东山,四十岁后才应桓温之请出任大将军司马,但随着桓温取代司马氏的意向越来越明显,谢安逐渐与桓温成为政治对手。面对炙手可热的桓温,谢安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谢安随机应变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相传,有一次桓温正在和他的参军郗超密谋如何篡位的事情,这时忽然听到谢安到了,郗超赶紧藏到了帐幕后面,想听一下他会说些什么。谢安和王坦之进来后和桓温谈论了一些国家大事,正在谈论的时候忽然起了一阵风把帐幕吹开了露出了郗超。谢安一看,就猜到他们是在密谋什么,但谢安好不动声色,淡淡地说了一句,‘郗超你真是一个幕后之宾啊。’

面对复杂的形势,如果稍微处理不当都会激化矛盾授柄于人。公元372年,司马昱被立为皇帝仅一年就病死了,此时桓温也已经六十岁了,因为疾病缠身桓温加快了篡位的步伐,要求新即位的孝武帝司马曜给他举行加九锡礼。加九锡是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但是谢安以加九锡礼的策命之文写的不合格为借口让执笔者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桓温一命呜呼还没有修改好,谢安以特有的方式挫败了桓温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平衡的企图。桓温的离世也给东晋王朝带来了莫大的危机。

北伐的失败,桓温的病逝使得东晋军队失去了****,这导致来自北方的威胁长驱直入。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动一百多万军队号称投鞭断流,又调发了凉州之兵、蜀汉之军、幽冀之众东西万里浩浩荡荡杀向东晋。东晋京城听说胡马窥江,苻坚军已到达淮淝一带,上下一片震恐,东晋王朝危在旦夕。面对复杂紧张的局势,门阀大族再次挺身而出成为了维护东晋政权稳固的核心力量,谢氏家族中的谢安、谢石、谢玄等成为抵抗前秦的****。

       今安徽寿县的古城,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大战前夕,两军隔淝水列阵对峙,谢玄任前线指挥,此时出任大都督的谢安却远在建康与人下棋运筹帷幄之中。谢玄派人劝前秦军队稍微后退一下,等东晋军过河决一胜负,苻坚想乘晋军渡河之机歼灭之,不料东晋将领朱序趁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一退而不可收,顿时后退的秦军像决堤的洪水,晋军趁机渡河追杀。苻坚被流矢射中只身逃回淮北。淝水大捷的消息传到建康时,谢安正与人下棋,谢安将信看完默然无语,缓缓转身继续下棋,意色举止与平时无异。

       淝水之战是贵族政治最后的挽歌,歌声再美也不足以挽救东晋政权的没落,淝水之战的胜利带来了新的问题,从此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北方势力对南方的威胁大大减弱。外患一解除,内忧随之而生,昔日的平衡牵制难以维系,门阀政治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因此不复存在。不久,谢安下野,他招募北方流民成立的北府军,后来也成为了门阀政治的掘墓人,成也萧何败萧何,一个维护门阀政治的人却播下了打破门阀政治的种子。公元396年,孝武帝去世,长子司马德宗即位,六年以后荆州刺史桓玄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攻入国都建康。桓玄是桓温的庶子,在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势力平衡这点上可以说是子承父业。公元403年,桓玄逼迫司马德宗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国号楚。公元404年,出身北府军的建武将军刘裕起兵反对桓玄很快就攻入建康,大败桓玄,重新迎回司马德宗登上帝位。不过刘裕不是世家大族,他的行为也不是为了保持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势力平衡而是为了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从此寒族开始冲击士族统治,这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正式结束。

       朱雀前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南京的乌衣巷,现代的人们再也见不到昔日的风流只能在文献上寻觅王、谢的旧时踪迹。四大家族以王谢为首,他们开创、维系的门阀政治在中原大乱时保证了东晋的百年偏安,促进了江南长江流域的开发,为北方难民和南方人民赢得了稳定的生存空间。皇权与贵族共治天下是先秦贵族政治的回光返照,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专制皇权实现了权力制衡从而激发了魏晋士人自由的个性与思想,吹起魏晋风度池水的又一层波澜。同时,由于高标郡望门风优美,也促进了文学与艺术的高度繁荣。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治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但是,门阀贵族不可能开辟出新的制度,只想苟且偷安维持现状。随着外界形势的变化,门阀贵族的风流余韵终将雨打风吹去,那堂前的燕子终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门阀政治终于烟消云散,开始回归传统皇权政治的常态。

  就这么可怜的一点信息了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没有作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说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司马迁后代一说(ZT)

  司马迁自称“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又称其数世祖茔均在高门,即今陕西韩城;但此地至今无一姓司马者。据韩城县文化馆介绍,距司马迁出生地“龙门砦”仅三里之续村,今为鬼东嵬阳村,同、冯两姓却历来均自称为司马之后。同姓祖陵存碑文录于下:

  “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追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

  此碑勒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来源于清康熙二十二年韩城知事翟世琪所撰《重修太史庙记》。该碑文称:“自康熙八年,众为太史公庙会而不能得太史公生辰。适有华山方外士自言知其详,谓:司马子长四柱为甲寅、戊辰、庚午、丙戌,寿七十三岁,卒于丙寅年九月初四日。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临之孙也。莽为安汉公,封史通。史通避莽乱,偕逢萌居嵩阳。司马徽正临嫡派,今子孙或在洛阳,同姓;或在襄阳,马姓。观之八世孙为懿,传帝十五叶,辟刘宋之祸,去司返高门。又有女为杨敞夫人。敞后传帝二世,前五代终始,皆子长之裔也。而观裔司马君实,与临裔司马徽,皆别有不朽,以德不以位。”宋武帝刘裕灭东晋之后,难免要追杀司马后代。司马子孙为避株连遭祸,改姓同、冯,返回高门,颇近事理。至于华山方外士所言,来自遗闻传说,虽无史籍可考,却不能一概视为荒诞不经,至少可作为史学家研考之资料。

原文来自:先来看看司马皇室的家谱。《晋书·宣帝纪》将世系一直上溯到秦末汉初司马卬,其曰: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司马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隽,隽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而在《三国志·魏志》司马懿之兄司马朗的传记里,仅仅说了个河内温人也。裴松之注引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隽字符异……父防,字建公。司马彪本人就是司马懿的侄子,他就没有把司马氏的族谱上溯到《晋书》提到的那么远。而与司马懿是同时代人的陈寿,也没提到过司马氏有如此显赫的祖先,那么,这个显赫祖先说法显然是后出的。大概司马氏后人觉得自家的皇帝之位是从曹氏手中不那么光彩地夺得,面子上不那么好看,为了强调自己的高贵血统,就把家谱上溯到司马卬。但比较一下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就可以看出,两者的一脉相承之处。在司马迁的笔下,重黎及程伯休甫都是提到的,但后者的情况就与司马皇室的说法有异,司马迁说程伯休甫在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然后分为在卫在赵在秦的三支,司马迁本人是从在秦一支延续下来的,而司马卬这一支则是从在赵一支延续下来的。但司马皇室的家谱没说的那么详细,从其续家谱的出现距司马迁数百年时间跨度来看,多半是抄袭了司马迁的家谱。于是问题来了,其上溯到司马卬或为冒认,或为有所讳,或者兼而有之。说其冒认,是因为其没讲清楚是从司马卬以下哪一支衍生而来,因为据《汉书·高帝纪》的说法,司马卬死得不明不白,其是否有子嗣传下来就很可疑。如果有子嗣传下来,又是其哪一子,没交代,看来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说不清。司马迁序家谱,自司马错而下,总能还出几个名字;而皇室的家谱,司马卬上面光秃秃,下面也是光秃秃,到了八世后才突然冒出了个司马钧,这个连司马彪都没有提到的记录,其可信程度如何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只有被司马迁提到的人才出现在皇室的家谱中,而司马迁没提到的人,皇室家谱也还不出来,这就摆明了是照抄太史公的家谱。

联想到司马迁所说的“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的说法,会不会因为司马皇族与司马迁有什么瓜葛,觉得没什么面子,有意略去这一节不说,而将家谱挂靠到司马卬那一支名下?联系到李唐皇室的作法,这种可能是有的。从司马昌到司马迁传了四代也不过百年的光景,而从司马卬传到所谓的司马钧仅仅八代就传了三百年,好象不那么谐调。司马迁有外孙杨恽,其有女儿是肯定的,没有司马迁儿子的记载,但《汉书·司马迁传》称王莽时封司马迁之后为史通子,则其族香火未息也是可以肯定的。按司马迁家族的传承速度,从司马迁往下两百年,则有传八世的可能。这样的推测可能过于大胆了,但如果两者没有一点关系,司马皇族抄司马迁的家谱干什么?总不能因为所谓的司马卬家并没有家谱传下来,就只好到司马迁那里去抄。而真要抄的话,至少前面应该抄抄对,却偏偏抄个错的,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其家谱是刻意做出来的。所以菜九总存了这样一个念头,即司马皇室的家谱是冒认司马卬为祖先,他们甚至可能就是司马迁的后人。这个连史学大家、司马皇室后人司马光都没议过的问题可能太匪夷所思了,但至少可能对一半,即《晋书》的提法不可信。

据传说,悲痛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字与仲)、司马观(字何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和迁居。[1]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寓意,暗指司马迁有两子,即长门司马临,次子司马观,以表明司马氏家族后继有人。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后裔逃匿“徐村”后,为祭祀祖宗司马迁,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如今,“汉太史遗祠”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从此,司马迁的后代便分别姓“冯”和“同”了。如今,每逢清明节,前往司马迁坟前拜祭的人群中,有不少便是姓“同”和姓“冯”的。据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的后人。

汉高祖刘邦,

皇后有一个,是吕稚

妃子:有戚姬,薄姬,曹夫人,赵姬

吕稚的孩子是惠帝、鲁元公主

戚姬的孩子是赵王刘如意

薄姬的孩子是汉文帝

赵姬生淮南厉王长

故事:

在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专权,虐杀戚姬。吕后去世之后,家族被“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戚姬是个可怜人,被吕后做成人彘,就是削去四肢。

薄姬是魏王豹的女人,后来魏王豹被杀,薄姬没入战俘,后被高祖宠幸,但是并不得宠

-----------

汉惠帝刘盈

留下记载的只有皇后一人,张氏

张氏无子

这个张氏是汉惠帝姐姐鲁元公主和张敖的女儿,是汉惠帝的外甥女。两人基本算是**。

-----------

汉文帝

皇后:窦皇后

窦皇后生汉景帝,馆陶长公主刘嫖,梁孝王刘武

故事:

寻亲的故事:窦氏少时家贫,弟弟窦广国(字少君)被人卖了为仆,后来听说窦氏为后,又和自己的姐姐同乡,故而上书自认。姐弟得以团圆。感觉挺玄乎的一个事情。

信任黄老:文帝死后,窦氏为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

汉景帝

皇后:薄皇后,王皇后;

妃子:栗姬,程姬,贾夫人,唐姬,王夫人

薄皇后是汉景帝奶奶薄姬的亲戚,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废。

王皇后是汉武帝的母亲,

栗姬是废太子刘荣的母亲

故事:金屋藏娇和太子之位

一开始的时候,栗姬得宠,她的儿子刘荣被封为太子。但是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想巴解自己的弟弟,就给景帝送了不少妃子。这让栗姬非常不满。而馆陶长公主刘嫖又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栗姬不答应。两人结下怨恨。刘嫖转而向当时的王夫人后来的王皇后示好,在汉景帝的面前表扬王夫人的儿子刘彻,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嫖又和王夫人结姻,当时的小孩子刘彻说出了:“当做金屋以储阿娇。”的话。

-----------

汉武帝

皇后:陈皇后,卫皇后

妃子:钩弋夫人即赵婕妤,王夫人,李姬,李夫人

陈皇后,就是刘嫖的女儿。

卫皇后,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家人。生戾太子刘据

李夫人,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钩弋夫人,姓赵,因为居钩弋宫,称为钩弋夫人。生汉昭帝

故事

长门宫的哀怨:陈皇后仗着自己是刘彻登上皇位的重要助力,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后来因为巫蛊祠祭祝诅事发被废,居长门宫。后来化大价钱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试图感动武帝。无用,数年后,死。

卫氏的辉煌:卫子夫受宠之后,其兄卫长君、弟卫青均见用。元朔元年生男据,被立为后。卫青以外戚得宠重用,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并娶原来的女主人,平阳公主为妻。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亦以军功为冠军侯,至大司马票骑将军。

刘据的叛乱: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发兵,兵败,太子亡走。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卫氏悉灭。

“倾国倾城”和“姗姗来迟” 的李夫人:汉宫中有位李姓乐师,善诗词歌赋,尤以音律见长。一日,他在殿上赋诗奏乐给武帝听:“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帝听完为之一振:世上难道真有此倾国倾城的尤物?乐师退下后,有好事者奏明武帝:乐师所指乃其妹妹。取之,果然有倾国倾城之貌。武帝其后虽没有“从此君王不早朝”,但李夫人也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可好景不长,李夫人身染重病。武帝命太医抓紧治病,并时常探望,这李夫人也怪:每次武帝去探望时,她总以被蒙脸。开始武帝并未在意,但眼见病入膏肓,武帝强烈要求见她的面容,和以前吃“蒙面羹”一样,“帝怒,拂袖而去”。旁边的侍女问夫人这是何苦?皇帝要看你一眼都不行。李夫人说,我之所以得到武帝宠幸是因为我漂亮,现在病的快要死了,已是容貌枯槁,此时若是让皇帝见到,吓着他不说,他还会忘了我以前漂亮的容貌,以后再也不会想我了;反过来,他只会对我更加思念,也会好好对待我的家人。 不久,武帝加封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

李夫人死后,武帝下令她所住宫殿照生前一样摆设,宫女所需用度也照常。武帝经常来此吊念。有吕姓方士说他有办法招来夫人的魂魄,让武帝看到李夫人,条件是武帝只能看,不能说话。隔着一层白幔,武帝等了很长时间,才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在幔上晃动,举手投足一如李夫人生前,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扶不起来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不过,这个李广利可没有同为外戚的卫青那两下子(这时候卫青早死了),不论是打匈奴,还是征西域,他带出去的兵,10个里头能回来2个都算多的了,不过,还好,尽管人员损失很大,每一仗还是勉勉强强都算赢了。

没当上太后的钩弋夫人:太始三年(前94年),钩弋夫人生子,取名弗陵,武帝视为掌上明珠。常对人夸耀:“弗陵类我”。遂萌废立太子之意。 武帝带钩弋夫人移居甘泉官,召画工画周公负成王图,向群臣表明了要立弗陵为太子的意图,又担心因“主少母壮”重蹈吕后覆辙;便以“屡件圣意”为由,把钩弋夫人囚禁于云阳宫。后元元年(前88年) 钩弋夫人忧困而死,葬于甘泉南。

-----------

汉昭帝

皇后:上官氏

上官皇后,祖父上官桀是汉昭帝的托孤大臣,外公是另一个托孤大臣霍光。昭帝始立,年八岁。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一直到汉宣帝时期才去世,年五十二。是一个在宫里面呆了一辈子的可怜女人。

-----------

汉宣帝

皇后:许皇后,霍皇后,王皇后;

妃子:张婕妤,卫婕妤,公孙婕妤,戎婕妤

许皇后平君,元帝母也。与汉宣帝识于贫贱之时。

霍皇后成君,霍光的女儿。以父权势入宫

王皇后,依靠着谨慎才当上皇后,其父是汉宣帝的旧友。

故事:

微时故剑:许皇后的父亲许广汉是汉武帝时昌邑王郎中,有罪被阉为太监。广汉之女平君在宣帝微贱之时嫁给宣帝,夫妻二人感情极好。宣帝登基后,立许平君为婕妤。后来议立皇后的时候,众大臣推荐在汉宣帝等级过程中立下极大功勋的霍光的孙女,汉宣帝不同意下诏说:“我要找我贫贱之时的那把宝剑”,以此预示自己的选择。于是众臣上书立许婕妤为皇后。

许后之死:霍光的夫人想立自己的女儿为后,对于许后十分不满。后许后因怀孕身体不适,霍夫人就趁机排自己的亲信,女医生淳于衍趁医治的时候下毒把许皇后毒死。霍光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利用权势把事情隐瞒了下来。同时把自己的女儿成君立为皇后,这就是霍皇后。

霍氏的灭亡:在许平君死后三年,也就是霍皇后得立之后三年,霍光去世。此时得太子是许皇后的儿子,霍显想让自己的外孙为太子,就让霍皇后把太子毒死,没有成功。后毒杀许后事泄,霍氏家族谋反,失败,霍皇后也因此被废。

谨慎王皇后:王皇后的父亲王奉光,是汉宣帝没登基前的老朋友。奉光女儿在几次嫁人之前,夫家都死掉。后来宣帝继位,王氏入宫为婕妤,得宠,但是没有儿子。后来汉宣帝想给许皇后的儿子找个谨慎无子的后妈,王氏入选,得立为皇后,但是自从为后之后,汉宣帝就不宠幸于她了。。一直到汉成帝的时候,汉宣王皇后才去世,由于汉成帝的母亲也姓王,就称汉宣王皇后为邛成太后(父奉光为邛成侯)。

-----------

汉元帝

皇后:王皇后;傅昭仪,冯婕妤

王皇后:王政君,王莽的姑姑,汉成帝的母亲。

十侯五大司马:王家在汉朝外戚当中盛极一时,共有十侯,分别是王政君的同母哥哥王凤,同母弟弟王崇,五个同父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堂弟王音,侄子王莽,外甥淳于长。其中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先后任大司马,执掌朝政。在汉成帝和汉哀帝早期以及整个汉平帝时期,王氏都是代主执政的身份,最后由王莽篡权。

拦惊熊:汉元帝去观看斗兽表演,后宫美女都陪坐在他旁边。意外事件就在这时候发生了,熊突然从圈里跑出来,攀着栏干要冲上观众席,“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这里特别提到了傅昭仪,在以后这可是个关系冯昭仪性命的人物。面对突发事件,冯婕妤(当时还不是昭仪)也不知是本能反应还是有所考虑,反正她就在那几秒钟之内做出了惊人的举动,直接上前站在了熊和皇帝中间,为左右武士格杀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事后,皇帝问她:“面对这种事,人之常情是惊慌失措,你怎么敢上前挡熊呢?”冯婕妤坦然对答:“这些猛兽一般扑倒一个人就会停下,我挡在中间,熊就不会冲着陛下去了,为了陛下,我愿意做出牺牲。”元帝颇为感慨,对这位小女子加倍敬重,傅昭仪等人很惭愧。 也就和冯婕妤结下仇恨。后来傅昭仪当上了太后(当时有四位太后,哀帝的母亲、祖母,成帝的母亲,成帝的赵皇后)。“当熊”的事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傅老太太心上的阴影一直没有消除。偏巧有人诬陷中山太后(就是那位当熊的冯女士)诅咒皇帝和傅太后,傅老太太可算找到了收拾冯老太太(都已经不是当年的美女了)的机会,经过一番番审讯,整死不少人,也没弄出个所以然。后来,傅太后派人去责问冯太后:“熊上殿的时候你表现得何其勇敢啊!今天怎么害怕了?”冯老太太立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是傅昭仪报复的时候到了,于是饮药自杀。

-----------

汉成帝

皇后:许皇后,赵皇后;班婕妤,卫婕妤,赵婕妤

许皇后是汉宣许皇后的亲属。

赵皇后,就是著名的赵飞燕,无子。

班婕妤,

卫婕妤,班婕妤的侍者

许皇后在得立之后,并没有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自己的父亲很快被王凤架空。许后先后生过一男一女,但是都夭折了。后来因为许后的用度过于奢华,为汉成帝不喜。又因为有媚道祝诅后宫之事,被废。

贤惠的班婕妤:班婕妤以贤惠之名得闻于历史,曾数次劝谏汉成帝不合礼仪之举。曾经把自己得侍女进献给汉成帝,就是卫婕妤。后来赵氏姐妹得宠,班婕妤主动退位,要求侍养太后。得以善终。

无双飞燕:本长安宫人,属阳阿公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汉成帝微服出行的时候,见到了飞燕,召入宫,大幸。妹妹赵合德也被诏入宫中,都被封为婕妤。宠幸冠绝一时。凭借淳于长的努力,封赵飞燕为后。姐妹专宠十余年,无子。而且野史之中多有姐妹二人*乱之语。后姐妹二人因汉成帝暴卒被废,旋被杀。

-----------

汉哀帝

太后:傅太后,丁太后

皇后:傅氏,是傅太后堂弟的女儿,辈份上是汉哀帝的姑姑。

傅丁联合:傅太后是汉元帝的昭仪,生子定陶恭王刘欣;丁太后是刘欣的老婆。哀帝登基之后,就想立自己的奶奶和母亲为太后,但是被当时的大臣阻止。后来走王政君的路子,才尊定陶恭王为恭皇,随即尊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不久尊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又更号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此时汉宫四个太后: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太后傅氏,帝太后丁氏,成帝妻赵飞燕为皇太后。丁氏的母亲是傅氏的妹妹,所以两家联合非常紧密。初入朝之时,傅丁两家联合排挤王氏,当时的大司马王莽因此被迫辞官,退守新都。两家权势大增,总有八侯三大司马,和王氏差不多。后来王莽在哀帝驾崩之后重新得势,就将傅丁两家的所有头衔全部削去,皇后傅氏也被废。

--------------

汉平帝

太后:卫氏

皇后:王氏,王莽的女儿

最惨的外戚:汉平帝是汉宣帝的后代,血缘关系颇远。但是王莽因为想找一个小孩子做傀儡,所以选了他。他的母亲是卫尉卫子豪的女儿,号卫姬。王莽吸取了傅丁专权的教训,下令卫氏宗亲不得进京。拜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当时的平帝只有9岁,母子远隔天边,“卫后日夜啼泣,思见帝”。尽管王莽的儿子帮忙,进京之事也依然没有成功。后来王莽篡位,废卫后为庶人。

烈女王氏:王莽在立平帝之后,依然不放心自己,趁着为汉平帝立后的机会,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立为皇后。后王莽篡位,皇后年方18,王莽不欲她守寡,想将她嫁给别人,将她的称呼改为“黄皇室主”。王氏大怒,不肯。后王莽事败,王氏说:“何面目以见汉家!”自焚而死。

司姓

姓氏起源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

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还有一支司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司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泄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并称为“三良”,因为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的方城一带)

堂号

"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历史名人

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家乘谱牒:

司马氏庆系谱六卷,(清)司马灏文重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鹤庆高土司谱略,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司马氏族谱十一卷,末一卷,民国年间河内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八卷,著者待考,明嘉靖六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户晓了,当时年仅七岁的司马光原本和小伙伴们在玩耍,却不料其中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毕竟都是小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所有人都慌乱了,还有一点理智的孩子便跑去找大人。可是,那口水缸太高太大了,以那个落水孩子的身高,在盛满了水的水缸里根本支持不了多久。

司马光见状,立刻拿起了身边一块石头,用力地朝着水缸砸去。待水缸里的水流尽,那个落水的孩子也就获救了。这件事发生之后,不仅是获救的孩子的父母非常感谢司马光,其他人也对司马光也赞赏不已,小小年纪的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还可以保持着冷静,实属不易。

事实证明,司马光确实有能力,长大成人后他为北宋朝廷效力,成为了一代名相。不过,司马光虽然政绩卓著,而且还主持、参与编制了《资治通鉴》,但是说起司马光,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幼时“砸缸救人”的故事。可见这件事情不仅救了一条人命,还成就了一位历史人物。

古代的人们是非常重视声望的,他们对于“礼”“义”“孝廉”之事都会加以关注,不仅是因为道德伦理,还因为政治需求。虽然宋朝已经有了科举制度,而且相对完备,在人才选拔方面没有必要像汉朝那样“举孝廉”,但是道德品行对“当官”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比如,如果一个人他的科举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在家不孝顺父母,在外不帮助朋友,行事作风颇受争议。那么,在道德舆论的压力以及政府的制度下,他都没有入朝为官的权利。司马光在科举考试时高中,加上他“砸缸救人”的佳名,能够受到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由此看来,司马光救人的同时无形之中也给自己谋得了一个好名声。

在大家关注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光辉事迹的同时,事情的另外一个主人公似乎被遗忘了。当年落入水缸之中的那个小男孩名字叫上官尚光,他和司马光是幼时的好伙伴,被司马光救出之后,不仅是上官尚光还有他的父母也特别感激他。

上官尚光家也不过是平常家庭,他的父母拿不出重金酬谢司马光,只能做了一顿丰盛的餐饭以表谢意。不得不说,上官尚光家风良好,他们一家子都懂得报恩,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了他们的儿子。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上官尚光”这个名字。从字面上我们就能够看出上官一家对司马光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虽然说古代的通讯设备并不好,但是当时还是有一些传递信息的载体的。上官尚光一家子承了司马光的情义,凭借着口口相传的方式,很快这个消息就在十里八乡传遍了,甚至还有人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迹画成了画一直流传。

不仅如此,上官尚光一家人还将司马光救上官尚光的事情记录在了自己家的家谱里,用来告诉后人们司马光对他们家族的恩情。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家谱可是非常重要的。

司马光和上官尚光虽为幼时伙伴,但是两个人的人生道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司马光选择了入朝为官,经历官场上的众多浮浮沉沉,而上官尚光虽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在后来放弃了“做官”,选择了经商。上官尚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迷失的,因为他的仕途生涯并不如意,生命之于他的意义还未清晰。

上官尚光从商以后,他秉着感恩之心,帮助了很多穷苦之人,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资助那些因为贫穷无法上学的人。虽然这条路一点也不符合他少时的理想,但是终归给了他一些温暖,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许多年之后,上官尚光不再从事商业活动,他回到了自己幼时的家乡。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司马光当年对他的救命之恩,所以上官尚光在家乡修建了一座亭子来纪念司马光,并将其命名为“感恩亭。上官尚光一生都没有忘记“感恩”,不仅感恩司马光,他也感恩生命,感恩世界。回到家乡之后,上官尚光当起了教书先生,成为了当地一位颇受尊重的“灵魂工程师”。

第三十四集 门阀政治

       这是一次改变中国历史的大迁徙,他们其中有平头百姓也有世家大族,甚至还有皇室宗亲,他们拖家带口连同整个家族一同迁徙。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