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胡,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我想知道自己的宗谱
编者按:胡氏宗亲网会员,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樊明芳先生(凡夫)所写《华林山的胡氏渊源》一文,已经授权我们在胡氏宗亲网首发。该文对华林胡氏的起源和世系、迁徙做了详细的说明,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一位外姓人对华林胡氏能有如此深刻的研究了解,令我钦佩。这是继河南郑州胡学谦先生《华林胡氏源流世系总纲 (初稿) 》在宗亲网发表后又一篇有关华林胡氏的重要资料授权首发。在此之前,江西九江的胡喜全宗亲也较系统地发表了他所掌握的华林胡氏资料,湖南湘潭的胡铁华宗亲发布了详尽的中湘胡安国文定公世系家族分迁资料。福建中川下洋胡居涣宗亲也在宗亲网首发了中川下洋胡氏渊源资料。还有重庆大足谭建华宗亲,湖南郴州胡久山宗亲、湖北宜昌胡耀斌宗亲等也先后发表了本支的重要资料。所有这些资料的发布都表示出作者严谨的态度和辛勤的劳动。作者愿意在胡氏宗亲网首发自己的的研究成果,是对宗亲网所坚持的办网宗旨的肯定。我们知道还有很多胡氏宗亲一直在默默关注宗亲网的发展,在宗亲网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办好宗亲网站论坛靠的是什么?就是要靠坚定地为宗亲寻根服务的宗旨,建好平台,提供资料,不要去搞那些低级庸俗的活动,让真正喜爱胡氏文化的宗亲瞧不起。胡氏宗亲网向来是严肃的网站,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宗亲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到宗亲网来首发。在此,我代表胡氏宗亲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我们准备将这些宝贵的资料整理成集,全部免费公布于世,以兑现我们的承诺。南山 20070414
(一)妫满前的远古世系
远古 胡氏始祖妫满为舜帝之裔孙,但舜帝前后的世系有不同的说法。据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舜帝之前的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虞舜。《中华胡氏人物志》在昌意后加乾荒。据胡学谦《胡氏源流总系大纲》载,虞舜之后的世系为:虞舜──商均──箕伯──强──虞颉──虞思──有龙──青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慎叔──野──无执──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但据《中华胡氏人物志》所述虞舜后的世系有较大的不同:帝舜──商均──虞夏──仲华──太元──叔容──隐翼──端明──景旭实──勾较──禹纳──灵冠──德懿──咸亨──余念──仲公──阏父──妫满。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妫满后的胡氏世系
周 据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妫满,虞阏父之子,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以器用,以其为神明之后也。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求舜后以奉祭祀,得虞国阏父之子讳满者,乃以元女大姬妻之,谥曰胡公,封国于陈,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辖今河南开封、商丘、淮阳和安徽亳州一带。胡满即为陈国的开国君主。满公生申公犀侯[周成王(前1042-1021)时立承父统]及相公皋羊;犀侯生孝公突[周昭王(前995-977)时立承父统];突生慎公圉戎[周穆王(前976年-922)时立承父统];圉戎生幽公宁(前?-832);宁生釐公孝(前831-796);孝生武公灵(前795-781);灵生夷公说(前780-778)及平公燮(前777-755);燮生文公圉(前754-745);圉生桓公鲍(前744-707)及厉公佗(前706-700);鲍生利公跃、庄公林(前699-693)及宣公杵臼(前692-648);杵臼生穆公款(前647-632);款生共公朔(前631-614);朔生灵公平国(前613-599);平国生成公午(前598-569);午生哀公弱(前568-534);弱生悼太子偃师;偃师生惠公吴(前533-506);吴生怀公柳(前505-502);柳生湣公越(前501-479),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陈国为楚惠王所灭,湣公越被杀,王公贵族从此废为庶民。
(三)胡衍后的阳武世系
周秦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陈国惨遭灭国大祸,湣公越有子19人,为逃避追杀,多隐姓埋名,亡命天涯,只有长子衍逃奔阳武户牖乡落籍繁衍,后世称为“阳武堂”,生子二:长琏,以国姓曰陈;次玙,以谥姓曰胡;玙官上士,保身立节,重本兴家,以祖谥为姓始于玙;玙子澄,字汝清,时爵灭为民,徙居临邛(今四川邛来县);澄子贵,字德高;贵子鳞,字连珍,仕齐为大夫;鳞子涣,字可聚;涣子宏,字志道,秦一世时为秘书少监,以治绩著;宏子武臣,字希旦,秦二世时为陈胜司过。
西汉 武臣子怀,字惟宁;怀子安,字仁覆,汉初讲学白鹿山中,司马相如曾受业;安子益,字大受,汉后元(前143-141)间由临邛迁河东(今山西黄河流域以东);益子鉴,字秉明,汉文帝后元(前143-141)间为主爵都尉,以治迹著闻,诏赐缣帛;鉴子源,字致远,汉景帝时为密县令,刑政清明,民安其业;源子景,字朝京,武帝元狩(前122-117)中为河南尹;景子昭,字永照;昭子建,字子孟,昭帝元凤(前80-75)中为渭城令,遂家于渭城(今陕西长安县西),民怀其惠,立祠以祀之,《汉书》有传;建子涵,字象春,宣帝时为右补阙,能拾遗补过,宣帝甚嘉之,迁都尉;涵子文,字经纬,汉元帝时由渭城迁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县);文子敏,字好学,汉元帝初元(前48-44)间为鄞县令;敏子崇,字志高,汉成帝建始(前32-29)间为太常丞;崇子惠,字以济,汉哀帝、平帝间为治粟内使,遇新莽僭乱,致仕隐居。
新莽 惠子刚,又名简,字清高,有志节,新莽时大司农马宫辟之,解其衣冠悬府门而去,亡命交趾,莽败乃归。
东汉 刚子玄成,字功立,东汉建武(25-55)中官右扶风(今陕西长安县西)令,寇盗敛迹,群黎义安,民德甚之;玄成子聪,字通明,明帝永平(58-75)中从耿恭屯田西域,迁副都尉;聪子崇禧,字德明,章帝元和(84-86)中班超荐为校尉,以平西域有功,封武城侯;崇禧子贤,字有德,和帝永元(89-104)间袭侯爵;贤子辉,字廷光,安帝永初(107-113)中为交趾都尉,招降抚叛,边境以宁,顺帝永和(136-141)间致仕;贤子腾,字子升,顺帝永和(136-141)间任少师;辉子广,字伯始,安帝时,举孝廉为天下第一,拜尚书郎,五迁尚书仆射,历事六帝,时有“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之颂,年八十二卒,赠太傅、安乐乡侯,谥文恭侯,《后汉书》有传;广子平,字元中,建康元年(144)为官沛县令,历迁侍中;平长子二玉,灵帝建宁(168-169)间由南郡华容迁居临泾;平次子班,字一齐,桓帝时为执金吾大将军,献帝兴平中,讨平董卓之乱。
三国 班子辛,字广勤,由华容迁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为安徽始祖;辛子贞,字正固,辅魏武帝开基,魏文帝皇初(220-226)间为淮西都尉,封永宁侯;贞子质,字文德,任魏历事四朝,官东莞(今山东莒县)太守九年,迁荆州刺史,累迁大都督,赐爵关内侯,齐王喜平二年(251)薨,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追封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日贞侯,《三国志•魏书》有传。
(四)胡威后的安定世系
西晋 质子威,一名貔,字伯武,仕魏为征东将军,西晋武帝咸宁(275-279)间为雍州刺史,有殊绩,历三郡守,所在有名,太康元年(280)卒于安定刺史任内,遂由寿春而家于安定(今宁夏固原),胡氏“安定世家”盖缘于此;威子宪,字可法,晋武帝时人;宪子彪,字世勇;彪子奋,字有为,晋怀帝永嘉(307-312)中为左仆射、淮安邳州司马,文武兼长,爱桐柏山水之胜,遂由安定而移邳州宿迁(今江苏宿迁)县居焉,卒赠镇宁大将军,为邳州宿迁始祖。
东晋 奋子华,字英彦;华子哲,字濬明;哲子明之,字用光,仕晋,任参军,晋安帝时,从刘牢之平秦,晋康帝时官左仆射;明之子德基,字本玄,仕晋,官江州刺史;德基子怀宁,字世康,仕晋,官骠骑都尉、治书侍郎、御史;怀宁子隋,任九江散骑常侍;隋子仲任,任治书御史。
(五)胡藩后的华林世系(1世)
南宋 仲任子藩(371-433),字道序,号永维,参与了宋武帝刘裕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才略超群,被誉为“江右俊杰”,从征慕容超和卢循,累立战功,封吾平县五等子,除正员郎,寻转宁远将军、鄱阳太守;从伐羌,任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武帝还彭城,参相国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迁建武将军、江夏内史;元嘉七年(430年),征为游击将军;后又出戍广陵,任广陵太守,晚年任太子左卫将军,封土豫章西,爱赣西新吴(今奉新)华林山水之胜,自邳州宿迁徙华林肇基,始就其地而居焉,元嘉十年(433年)卒,时年六十二,谥壮侯,《方舆经》载其葬洪州南十九里,《宋书》有传。藩为江西奉新华林胡氏一世祖,共生子六十人。藩子镇,字伯定,号隆世,宋文帝时任西阳(黄州府西阳郡)太守,宋明帝泰始中为员外郎;藩子锹,字仲器,号景世,官至车骑参军,新兴太守;藩子金壹,字季真,号茂世,文帝时任刺史;藩子诞世、茂世,欲奉庶人刘义康,率郡从二百余人攻破郡县,交州刺史檀和之领兵到豫章讨平,归罪徙边远州郡,后来得还故里;藩子遵世,曾为宁远参军,后去职述家,与孔熙先同谋宋文帝,事发,宋文帝因碍藩立过大功的面子,“不欲显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杀之”。
南齐 镇子谐之,字元孚,仕南齐,历官征虏司马、扶风太守、都尚书,爵关内侯,为人风形瑰润,识趣明达,人多称服,卒年51岁,谥肃侯,《南齐书》有传。
南梁 谐之子时显,字元达,生宋顺帝时,仕南齐,官京兆尹;时显子真,字守正,生梁武帝时,仕梁,官宁远节度使,迁容州刺史,封淮西永宁侯;真子顺,字信受,生梁武帝时,仕梁,任怀州判官。
南陈 顺子颖,字能悟,仕梁,封汉阳县侯,食邑五百户;仕南朝陈,武帝时为左卫将军,除吴兴太守,卒谥壮侯,创基吴兴,为浙江始祖。
隋 颖子湛,字一清,仕隋,仁寿(601-604)中官永宁主簿,升吴兴太守;湛子兴,字钦仁,仕隋,任竟陵尹,官至端居尚书;兴长子僧洗,字湛煇,封爰德县公,加封濮阳郡公,录尚书事,赠太师,谥孝贞;僧洗长子宁,字秉然,官太师;僧洗次子实,字真夫,仕虞部员外郎;兴次子宣,字子德,仕隋,任闽左佥都尉。
唐 宣子秉,字能执,生隋炀帝时,仕唐,贞观十二年(638)任宏文馆讲书秘书郎,太宗命与李孝恭、高士廉合修天下谱系;秉长子烈,字毅夫,生唐贞观中,仕蜀主将;秉次子机,字正发,生贞观(627-649)时,永徽元年(650)登进士第,累官至太子少保;机长子晟,字光永,唐高宗仪凤(676-678)中任延平尹;晟子元,字应魁,圣历(698-699)间官楚江黄道御史,封东郡男;机次子略,字公钦,生调露元年(679);秉三子原祥,字端甫,生唐贞观(627-649)时,官礼部尚书;元子曦,字晓明,开元(713-740)中,累官大鸿胪寺正卿;曦子杰,字多能,生上元元年(760),累官至秘书郎;杰子珣,字廷宁,生唐天宝(742-755)中,贞元二年(786)进士,仕少府监,多政绩,卒年僧儒铭其墓,韩愈撰其碑;珣子征儒,字国英,生唐永泰元年(765),任执金吾大将军,元和(806-820)中拜振武节度使;征儒长子钊,字利用,生德宗时,仕建州(山西泽州)刺史;钊子克礼,字志颜,生贞元(785-804)中,大和(827-835)中登进士第,为盐城令,迁吏部郎中;征儒次子则,字秉真,生德宗(780-804)间,贞元二年(786)任集贤学士;克礼子明德,字维新,生宣宗(846-859)时,累官至散骑常侍;明德子应民,字仁化,唐宣宗时,官广陵尉,廉谨有威,百姓歌之;应民子舜臣,字宗向,生会昌(841-846)初,唐懿宗咸通(806-820)间为太子中允。
舜臣子清献世系(24世)
唐 华林胡氏发展到晚唐懿宗(860-873)时,第23世舜臣名下生了一个儿子叫清献,字足征,仕饶州府判官,退休后复居祖居奉新华林,他“闻望昭隆,基址克拓,显诗书之门第,振仕宦之宗风,积庆有自,贤嗣挺生”,娶妻徐氏(亦曰谈氏或李氏),梦北斗七星入怀而生七子,均以北斗七星名之,华林胡氏从此走上了中兴之路。
清献长子魁,又名赞,字斗元,号若既,唐登会元,任江陵令,官南直太守,封金陵侯,配王氏,生瑄、玘;继配赵氏,生琳、瑞、琇,今湖南平江虹桥有其后裔。
清献次子鬼勺(875—945),又名城(高早成),字汤老,号嵩山,登唐天祐二年(905)进士第,先任国子监博士,后迁侍御史,封徐国公,唐亡后悬车不仕,归隐华林故居,创建私塾,潜心教育子孙读圣贤书,时兄弟各以仕宦而迁徙,唯城守华林故土,子孙繁衍,卒谥忠献,葬奉新赤岸南枥大安山,配耿氏(878—956),温柔贤淑,教子有方,赠封徐国夫人,卒葬奉新赤岸南枥九皋山,生珰、瑜、琼、王告、球,人称“五骏”,后发展成“华林五宗”,此后五世同居,聚族八百,华林胡氏人才辈出,门第日渐显耀。
清献三子鬼雚,又名霸,字作重,号长善,曾任主簿,迁金陵,升吉州刺史,天性敦厚,百姓怀之,治郡有功,封庐陵侯,喜吉州芗城风光之美,命诸子家焉。配郝氏,诰封庐陵夫人,生瑶、环、璜、珩、璁,其后裔多居湘、赣、闽、粤数省,宋资政殿大学士胡铨系胡霸九世孙,福建永定中川有华侨一万五千余人,华侨领袖胡文虎、胡文豹及胡文虎之女胡仙誉等皆其后。
清献四子鬼行,字秉永,仕唐为宁州刺史,迁赣州,生松、柏、桂、柳。
清献五子鬼毕,字荆茅,仕唐为陕西路州县令,遂家焉,生炽、炎、焕。
清献六子鬼甫,字陵初,唐天祐四年(907)进士,居浙江,生坤、容、北、城。
清献七子鬼票,字豹夫,仕唐为交趾刺史,徙居四川成都,生琛、琏。
胡城长子珰世系(26世)
五代 胡珰,字可宗,号竹坡,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世居华林。登进士第,后唐庄宗同光(923-925)年间,官膳部员外郎,赠少保,卒谥“文献”,先葬华林山冲霄凤形凤脑下,后改葬奉新县城南津桥南。原配周氏,续娶韩氏,赠南昌县大君,生令严、令赟,为华林胡氏第26世祖。
胡城次子瑜世系(26世)
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原配吴氏,生子三:令仪、令濬、令熊;续娶刘氏,生子三:令绵、令延、令弦。
令仪天启元年(1017)进士,迁淮南转运使,生绍;绍生美弼;美弼生罕;罕生渊;渊生安国;安国生宣、宏;宏生常原;常原生覃和;覃和生璨;璨生顺;顺生彦酬;彦酬生震宗、震定;震定字君美,自宋元间由吉州(今江西吉水)太种梅子湾迁居湖南湘乡县滑石滩,为湘乡始祖。震定生志烈;志烈生文贵;文贵字应生,创桑林堂,为桑林始祖,其后裔散居湘乡、双峰、速源等地,现有6万余人。文贵次子以祯迁居贵州新贵县,为新贵始祖。
令濬生羽仪,徙崇安,生休征;休征生良弼;良弼生光岳;光岳生世用;世用生建国、安国;安国生寅、宏、宪;宏迁广丰胡坊。
令熊生宗谅、宗文;宗谅北宋宝元年间(1038-1039)进士,任河州太守,徙丰城厚墎。宗文徙丰城旗塘,系旗塘始祖,生宇明、宇初、宇仁;宇仁徙荆州江陵,传三世仁楚居汜坊,四世宗武居麻城,宗礼居黄埂,梦新居茶湖渡。
令绵后汉时镇洪州,徙居湖北孝感,后周太祖时任京济州城县令,徙居湖北云梦,裔迁湖北圻州大章户贵户等处。
令弦,字纯卿,后周时任湖广卫州茶陵县令,退居德安,娶沈氏,生元仁、元礼。
元仁,字青宇,宋太祖乾德(963-968)间贡生,官朝奉大夫,娶陈氏,生旦,迁居九江德安县东佳城紫岩泉(今东佳城杨芳里);旦字明远,宋真宗咸平辛丑(1001)状元,初授朝奉郎,行太常博士、上骑都尉,赠光禄大夫,娶耿氏封正国夫人,生克仁、克义、克礼、克智。
克仁任云南按察司,后裔不详。
克义字元和,生宋真宗时,仁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娶黄氏,生宏珍、宏琦。
宏珍字辉中,郡庠生,娶郑氏,生清、源、海;清名清叟,字秀泉,宋绍兴十三年(1142)进士,授羽卫大夫,任贵州防御使,有懋绩于民,封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娶王氏,生德铭、德钊。
德铭字容鉴,贡生,任衡阳县令,娶潘氏,生邦叟、邦达、邦礼。
邦叟字伯耆,郡庠生,娶李氏,生贵显、贵启、贵登、贵高。
贵显字廷美,国学士,荆州石首县令,娶潘氏,生均章、均俊、均杰、均修、均佑、均仁、均侍、均连、均衡;均修字雍四,名以教,娶杨氏,生添明、添亮、添谟、添猷、添谋;添谟又名完一,生清潆;清潆明初任龙江右卫参军,进修职郎,擢崇知州,生华甫;华甫生元,系湖北武穴华户始祖。添猷又名完二,娶吴氏,生胜一、胜二,系湖北武穴世大户始祖。均佑字宗政,娶刘氏,生天用;天用娶赵氏,生友忠、友文;友忠娶黄氏,生瓒、珍、琳;琳娶桂氏,生世辉、世崧,系湖北武穴灵山胜户始祖。世辉娶李氏,生孟献、孟哲;孟哲娶施氏,生朝堂;朝堂娶雷氏,生正茂、正隆、正顺、正盛。世崧娶陈氏,生孟学、孟鹤、孟凰;孟学娶陈氏,生朝奉;翰奉娶郑氏,生达、发、相。均仁字忠廷,娶郑氏、罗氏,生添良、添贤、添贵;添良字良善,娶廖氏,生伯谋、伯谟;伯谟字尊三,娶李氏,生志显;志显生允连;允连娶陈氏,生仕仪;仕仪字可象,娶钮氏,生翠;翠号安定,官汉黄,娶马氏,生文一、文二。均衡生良甫;良甫名十二,太学生,娶何氏,生受益,系湖北武穴崇兴户始祖。
贵启字章书,娶杨氏,生均佐、均时;均佐字实中,赘黄梅王氏,复娶陈氏,生信甫、参甫、华甫、兴甫、文甫;信甫娶叶氏,生伯伟,系湖北武穴必胜户始祖。参甫娶陈氏,生兴二,系湖北武穴政户始祖。华甫字廷旭,娶徐氏,生友益,系湖北武穴从、立、美、茂四户始祖。兴甫娶文氏,生钧宝,系湖北武穴福泗、罗玉二户始祖。文甫娶叶氏,生仲伟,系湖北武穴文户始祖。均时字昌达,吏员,娶桂氏,生发远、发茂,后裔居江西瑞昌桂林乡大塘村胡家岩,该支并感为立户命名让乐户。
贵高字发明,娶万氏,生均茂、均德、均经、均济;均德娶梅氏,生庭昌,系湖北武穴德户始祖。
邦达字鹏程,号千三,娶严氏,生万二,系湖北武穴市达户、庆五户始祖。
四迁徙分布: 谈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二位,人口约五十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商丘地区的宋国。宋国灭亡后,谈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 秦、汉事情,有一部分谈氏族人北迁到今河北鸡泽、永年、曲周等地落户,这个地区当时属广平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地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多以“广平”为其郡望堂号。另外,还有一部分谈氏族人西迁至今晋、陕、豫三省邻界处之河南灵宝落籍,此地古属弘农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郡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也有以“弘农”为其郡望堂号的。而祖居地商丘一带,汉朝时期属梁国,故梁国作为谈氏之郡望堂号也就毋庸置疑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外族的入侵,加之天公不作美,谈氏族人以上述三郡为中心,除散布于北方大多数省份外,还南迁至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其他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国期间,谈氏族人南迁的情况有增无减,不但使谈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谈氏族人散布于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 宋、元时期,谈氏族人有入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之地者。据《无锡谈氏宗谱》记载,江苏省无锡谈氏从河南开封落籍无锡,居住于小娄巷已有八个多世纪了,属于谈氏族人定居最久远的一支。 明朝初期,实行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之乡的人民移至地多人少之乡。如移江西吉安一带人民于湖南新垦地区。如谈讳万亿公就是此时由江西吉安吉水迁至宁乡落籍的。 至清朝时期,谈氏族人分布之地愈广,东北、西北等地也都有了谈氏人家,连东南一隅的台湾也有谈氏族人入居。大陆解放前夕,江浙之谈氏族人有人士随国民党败居台湾。 如今,谈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以江苏省最多,其一省之谈氏约占全国谈氏人口之45%以上。 今北京市,上海市的南汇区、长宁区,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新建县、瑞昌市,湖南省的宁乡县、长沙市、津市市、湘潭市、益阳市、武冈市、望城县,江苏省的常州市武进区、溧阳市、扬州市、吴县、无锡市、宜兴市、泰州市、高邮县、张家港市、海安市、江都、镇江市、阜宁县、建湖县,浙江省的海宁、杭州市、湖州市德清县、嘉兴市,陕西省的咸阳,甘肃省的兰州市榆中县,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湖北省的松滋市、孝昌县、武汉市武昌区、鄂州市、黄石市、当阳市、花园县,四川省的威远县、梓潼县,安徽省的庐江县、舒城县、马鞍山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山东省的德州市、禹城市、青岛市、胶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辽宁省的大连市,河南省的息县、潢川县、光山县,甘肃省的兰州市,广东省的新会市、德庆县、江门市、四会市、开平市、肇庆市德庆县,美国的纽约州,英国的剑桥市等地,均有谈氏族人分布。
谭家六代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左起: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谭孝增、谭元寿、谭正岩。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的是谭姓起源来源详解,谭姓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位为第六十六位。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我相信还有很多的朋友们不知道谭姓起源,谭姓的来源!大家不要着急,为你排除一切烦恼!
01 谭姓起源
来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南,一支迁途队改姓谭。[1]
来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此来源基本属实,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为虚假)
来源四
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来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2]
来源六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来源七
源自偃姓。亡后,偃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一支迁徙队改姓谭。
谭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范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谭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谭姓的家谱
山东: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湘乡上湘塘湾谭氏六修支谱[4] 七卷九册。
湖南常宁蓬塘谭氏家谱:元真辉祖德孝义重仁伦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四川:成都郫县谭氏族谱十三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谭姓的家谱目录
14479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清)谭廷魁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3)雷堂刻本四册美国
14480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清)谭鸣春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敬爱堂木活字本美国
14481浙江嘉兴嘉兴谭氏宗谱十卷(清)谭子性谭光熙等重修
清咸丰九年(1859)抄本四册日本美国注:封面作《狷石家乘》
14482浙江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清)谭新嘉谭之梁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慎远义庄刻本六册北图天津图辽宁图吉林大学上海图,浙江嘉兴图日本美国
注:谭计仁首修於明代。
14483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民国)谭仁恺谭仁良等创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沙畈村
14484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谭承元等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十四册美国
14485湖南长沙善化谭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三卷(清)谭宗鍠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福荫堂活字本十四册
14486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谭修功谭修龄纂序
民国六年(1917)宏农堂活字本二十册湖南图
14487湖南长沙朱塘茅图峙谭氏九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谭善译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思亲堂活字本十六同历史所注:明万历三十六年谭秉彝始修。
14488湖南宁乡谭氏族谱十卷(清)谭明沁谭显谟纂
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宁乡双桂堂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湖南图(存卷2)
注:扉页作《谭氏家乘》。
14489湖南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汉泉谭贡山主修谭显节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敦伦堂刻本二十四册湖北图(缺卷25)
14490湖南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清)谭祖陶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源本堂活字本二十四册历史所
注:扉页题《泽田谭氏族谱》,谭缙始修於明嘉靖十五年,此为七修。
14491湖南需县白沙谭氏八修族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步熹谭怀堂等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湖南需县档
14492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万隆谭致声修谭元泰纂
清同治十年(1871)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1)
14493湖南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清)谭继谭作州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六升堂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明末谭秉胜始修。
14494湖南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清)谭鹤亭谭哲堂修谭襄甫谭慎堂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首)
14495湖南湘潭湘潭学前谭氏支谱十五卷(民国)谭修晟谭成意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笃亲堂铅印本十五册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十八年谭汉疏、谭嵩礼首修。
14496湖南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学知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焕荣堂活字本六册北图
14497湖南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清)谭系均谭系莹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刻本十六册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湘潭锦石谭氏家谱》,版心作《锦石谭氏续修家谱》。
14498湖南湘潭润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民国)谭茳墀等纂修谭曙峰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活字本十六册历史所注:清乾隆四十二年谭启蕊始修。
14499湖南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民国)谭本芳谭本杰主修谭本琪总纂
民国十三年(1924)济美堂活字本七册北图历史所广东中山图
14500湖南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民国)谭华镒修谭华祝谭国殷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活字本三十册湖南图
14501湖南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清)谭兴平纂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一册湖南图(存首1-4)
14502湖南湘乡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清)谭作唤谭作零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壹本堂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湖南图(存卷1、2)
注:版心作《七星谭氏族谱》。
14503湖南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清同治元年(1862)敦睦堂刻本二册
湖南图(存卷2、3)
14504湖南湘乡塘湾谭氏续修宗谱八卷(清)谭声立谭安念修
清宏农堂刻本八册中央民院注:初修於清光绪十一年。
14505湖南湘乡上湘横塘谭氏五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谭玉明修谭显铭纂
清宣统元年(1909)馀庆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7,11-16,又一部存卷首)
14506湖南衡阳谭氏宗谱不分卷(清)谭绥之谭元吉等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序)木活字本七册日本美国
14507湖南衡山谭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谭尚秋谭毓士等编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08湖南临湘中湘谭氏支谱六产(清)谭嘉骏纂修主修谭福绪
清光绪间念本堂刻本六册中央民院注:初清乾隆四十三年修墨谱。
14509湖南江永谭氏族谱一卷(清)谭正伦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湖南江永县档
14510湖南安化谭氏族谱□□卷(清)谭梧轩谭维新等修谭溶轩谭定思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1、首)
14511湖南永顺谭氏族谱六卷谭兴汉等修
刻本六册中央民院注:清康熙间初修。
14512广东佛山谭怡怡堂祠谱不分卷(民国)谭鹤坡编
民国四年(1915)大良昌兴印务局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13广东高明谭氏族谱十八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民生印刷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缺卷1-9、11)注:封签《高明三玉谭氏族谱》。
14514广东开平谭氏家谱一卷广州文元堂木活字本
广东台山图注: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九年。附录《广东乡试墨卷》。
14515广东新会城续修南门谭氏家谱一卷(清)谭沂志谭永培续修
清光绪二十天年(1897)抄本广东新会县修志会注:卷端作《谭氏源流考》。
14516广东新会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谭兴祖编
民国六年(1917)抄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17广东新会新会凌冲谭氏族谱不分(民国)谭飞九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写本一册美国
14518广东阳江雅韶谭氏族谱十卷(清)谭伯钧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广东阳江县雅韶乡(存卷2、3)
注:谭可溪、谭雅棠首修於明万历间。
14519广西灵山东岸谭氏族谱一卷稿本广西灵山县档
14520四川涪陵涪州谭氏族谱八卷(清)谭孔铭谭泗箴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河清村注:此谱首修於明天顺二年。
14521四川仪陇谭氏宗谱一卷(民国)谭志儒谭经略撰
民国间木刻本四川仪陇县档
14522陕西宝鸡陈仓谭氏族谱三卷(清)谭仲修谭诏伦重定
清光绪十五年(1889)手抄本三册哈尔滨师大注:明弘历五年谭铠初修。
14523澳门弘农郡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抄本一册美国
14524望仙谭氏宗谱□□卷明万历间刻本北图(存二卷)
14525谭氏族谱不分卷(清)罗孔志等纂修
清乾隆间刻本北京大学
14526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清)谭福保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敬爱堂活字本四册人民大学
14527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清)谭兆连清抄本美国
14528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民国)谭永就
民国二十年(1931)写本一册美国
14529郫县安德(2013)现代人谭光著最新谭氏家谱
谭姓起源之男孩起名
谭边疆 谭家钦 谭立新 谭保强 谭奕曦 谭永达 谭奕竹 谭峻彦
谭健良 谭济平 谭湘云 谭晓渝 谭钰露 谭康誉 谭永忠 谭彦斌
谭刚峰 谭兴亚 谭汶童 谭沂桐 谭才高 谭欣甜 谭网俊 谭平成
谭德勋 谭璐黛 谭承国 谭帛鑫 谭凡宇 谭如意 谭佑勃 谭帆洋
谭润桐 谭扬杨 谭明珠 谭锡繁 谭学智 谭竣溢 谭申书 谭生灵
谭荣军 谭欣恬 谭佳硕 谭少秋 谭碧珞 谭毓博 谭国勇 谭俨峰
谭丽灵 谭玉琛 谭林敏 谭玉立 谭逸雯 谭浩云 谭醍杳 谭德清
谭文轩 谭肇临 谭思睫 谭博铧 谭家乐 谭雨廷 谭府生 谭役杰
谭荣华 谭敬午 谭徐懿 谭家成 谭灵术 谭小蝶 谭逦逦 谭弋善
谭姓起源之女孩起名
谭新燕 谭琪艳 谭琦艳 谭棋艳 谭淇艳 谭健婷 谭海莹 谭婉莹
谭萤娜 谭洁娟 谭玉娜 谭宜娟 谭宜娜 谭丹娜 谭绮娜 谭秀娜
谭韵琳 谭敏婷 谭梓琳 谭婷瑛 谭琦娟 谭丹颖 谭伦颖 谭俏颖
谭少颖 谭凤瑛 谭丽瑛 谭昭瑛 谭美琳 谭丹琳 谭舒琳 谭学梅
谭娟燕 谭琪妍 谭涓娟 谭笑妍 谭蕊芬 谭林倩 谭金倩 谭琴耀
谭淅文 谭兴娅 谭源丽 谭燕波 谭嘉莹 谭冬怡 谭咏梅 谭莹芬
谭启芬 谭瑶尧 谭长文 谭欧文 谭燕林 谭辉琳 谭莉菲 谭琴瑶
谭琴琳 谭琴玉 谭琴稼 谭琴珈 谭宝娜 谭忻倩 谭忻芬 谭崇梅
谭崇茹 谭人琼 谭怡佳 谭咏怡 谭梦雪 谭楚萍 谭雯霞 谭雨萍
谭熙婵 谭兮婵 谭楚文 谭诗瑛 谭莉娜 谭要文 谭红玲 谭宛茹
谭炽文 谭建琴 谭倩咏 谭咏倩 谭玉玲 谭漪悦 谭翠琴 谭槿梅
谭家六代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左起: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谭孝增、谭元寿、谭正岩。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辈分的划分,每一个家族都不一样,一个家族一个家谱,家谱上面有首诗,诗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辈分,您的父亲是华字辈分,你是太字,就是诗里面的没一句的两个字,诗,是由上一辈分的人写的,,因为你们家族的人要繁衍生息的,一代人用一个字,等到这首诗用完了在由家族里最年长的人号召
续家谱如此循环往复
一、姓氏源流
满(Mǎn 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先帝舜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打败商国以后,将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在陈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打败,陈国灭亡。陈国的子孙于是将开国元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姓作满,同时也有的以国名为姓,姓作陈的。
2、出自 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 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 多取此名。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 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得姓始祖:胡公满。据《尚友录》记载,满氏是胡公满的后裔,后来变为满氏。又望出汝南、河东。”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故满氏的始祖是胡公满。
二、迁徙分布
(缺)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满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称为满氏。满姓的望族居住在山阳(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40里)和河东(今天的山西省下县北)。
三、历史名人
满 宠:三国时魏国太尉,跟随曹操东征下班地,立有军功。后曹丕篡汉即帝位,他又大破东吴于江陵,因而拜将封侯,名生当朝。魏明帝时,他老当益壮,再度以前将军的身份代曹休都督扬州诸军,屡次在合肥击入侵之师。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三国志》对满宠十分推崇,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生,家无余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亦有名。
满 奋: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
满朝荐:字震东。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他的手下梁永纵搜刮人民,并且还鞭打平民,满朝荐知道以后将他逮捕并且惩罚了他。梁永纵不认罪,反而诬告满朝荐掠夺税物,满朝荐于是被逮捕,下面的官吏和人民都要求释放满朝荐,但是朝廷一直不批准,直到七年以后大学士在叶以高的请求下,他才被放了回来。光宗的时候他又开始做官,担任尚宝卿,后来因为上书的时候,用语激烈,引起了当政者的愤怒,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还没有正式上任就逝世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于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堂号
昌邑堂、清廉堂:说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手下的大将满宠。他意志顽强、英勇善战,跟随着曹操征战,立了很多功。文帝的时候,在江陵打败了吴国,被封为昌邑侯。他作官时一生清廉,年老退休回家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什么财产,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
满姓宗祠通用对联
〖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舜裔;
望出山阳。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满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侯封昌邑;
诗受匡衡。
——李文郑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昌邑人满宠,字伯字,曾跟随曹操作战,文帝即位,他又在江陵打败吴军,官伏波将军,封昌邑侯。后历官征东将军、太尉。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置产业,家无余财。下联典指西汉颍川人满昌,字君都,曾跟从匡衡学《齐诗》,官至詹事。
受诗高士;
赐谷表清。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满昌从匡衡受齐诗。下联典指三国魏·满宠,景初年间任太尉,家无余财,明帝赐钱谷以表其清节。
-----------------------------------------------------------------
〖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一邑侯;
祖孙两将军。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满宠、满伟父子二人都曾封为昌邑侯。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及其孙大将军掾满长武。昌邑人。
-----------------------------------------------------------------
〖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河清海宴昌国运;
东走西奔为人民。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满姓的望族居住地“河东”二字的嵌字联。
-----------------------------------------------------------------
〖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立志刚方,著风猷于太尉;
清标朗映,炼冰玉之尚书。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满宠,从太祖力战有功,后迁太尉。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风范长留。下联典指晋满奋,满宠之孙,体量通雅,元康中仕沿书令。
无财相臣,赐钱谷以旌清节;
畏风校尉,侍琉璃而有寒容。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字伯宁,昌邑人。从太祖力战有功,文帝即位,破吴于江陵,拜伏波将军,历封昌邑侯。后拜征东将军,时孙权岁来合肥,宠屡击退之。景初中,以年老征还。迁太尉。宠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卒谥景。下联典指晋代尚书令满奋的事典。满奋,昌邑人。体量通雅,官至司隶校尉。
============================================================
附录:满姓典故、趣事
〖满奋畏寒〗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
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
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
觉得冷呢?”
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
我姓胡,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我想知道自己的宗谱
本文2023-11-18 01:26: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