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谱及家族常识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中国家谱知识简介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
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
祭毕合族会食。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
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4家谱国际:修家谱需要必备什么知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5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家谱 (人文资料)。
6家谱都记载些什么内容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
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
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
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
7百家姓各家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
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 《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
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 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
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
”(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
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
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
《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
《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
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
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
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 ”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
“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
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 ”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
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
爸爸妈妈让孩子背书没听到孩子读几遍小孩子就已经会背了,这确实是因为小孩子的记忆力比较好。但是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非常的优秀,相反爸爸妈妈也应该意识到这件事情背后的问题。小孩子背书的速度很快就意味着小孩子不需要在这件事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久而久之小孩子对于学习这件事情也并不是特别的在意了,所以说爸爸妈妈在最开始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做好预防。
巩固孩子的知识当小孩子背书的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非常的迅速,而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在小孩子掌握了这些东西以后对小孩子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才能够巩固小孩子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说爸爸妈妈发现自己在提问的时候小孩子什么都不会的话,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小孩子在背书的时候确实非常的快。可是在这些东西接收了以后就会选择遗忘,这样的学习方式是非常不妥的。
提醒孩子记忆力快对于小孩子来讲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武器,可是小孩子也应该做到对这些东西长时间的掌握,因为在学习这一方面只是学得快没有任何的作用。在学得快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运用,还要学会长期的使用,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最优秀的学者,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
爸爸妈妈要意识到这件事情背后的严重性,并且给小孩子提供更多的正向引导,让孩子们明白记忆力强并不能意味着什么,而且记忆力强也并不意味着今后一定能够很好的发展。总而言之,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要自己先沾沾自喜,同时在发现孩子沾沾自喜的时候也要敲醒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的艰难性和重要性。
我家小宝三岁半,会背唐诗30多首,对《三字经》也有尝试,下面两张上的内容背诵得很熟练。虽然算不上很厉害,但我相信只要引导得当,教三岁孩子背古诗、学《三字经》是件好事。
1训练孩子记忆力,抢占记忆时间
回忆我带大小宝的经历,我非常惊叹孩子的记忆力,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同样的感受。比如昨天,爸爸给孩子念一首她从未念过的儿歌,小宝说:“这个,我会。”她马上跑去翻箱倒柜找出一个很久都不玩的玩具,上面有“音乐”“儿歌”等按钮。
脑科学研究表明,三岁孩子的大脑重量约占成年人的四分之三,六岁时和成年人几乎一样,儿童时期是训练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与其让幼儿的脑袋被一些广告词、动画片占据,不如让孩子学经典,你说呢?
2进行美学熏陶,提升孩子气质
我们教孩子学古诗,首推唐诗。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网上流传着一些段子,我已经忘了,大意讲:如果我们都去游长江看落叶,不读诗的人会说“哇,好多树叶,好悲凉。”读诗的人会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立见高下的感觉,有没有?
“腹有诗书气自华”,唐诗宋词讲究诗情画意。我觉得学唐诗可以对孩子进行美学熏陶,有利于提升孩子气质。
3进行国学启蒙,有利于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 历史 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我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如《三字经》虽短小精悍,里面却有天文、地理、 历史 、农作物、牲畜等知识介绍,更有许多有关“劝学”、“诚信”、“礼”、“孝”等道德方面的内容。
作为妈妈,每当看到“啃老族”新闻的时候,看到个别留学生疫情下发表不当言辞的时候,我就很忧心。 比起让孩子学富五车,我更愿意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一个感恩守信的人。
孩子无论长多大,无论走到哪儿,都不能忘根忘本。我觉得国学启蒙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孩子道德修养形成正确三观,有利于发展心智健全人格。
1 磨耳朵法
这是我使用的主要方法。现在小宝学会三十多首唐诗、部分《三字经》内容,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你一句我一句地教过她。都是早晚以及孩子画画玩积木的时候,播放音频给她“磨耳朵”让她学会的。如果我勤快点,坚持更换音频,她应该会背得更多。
2 讲故事法
总的来说我是在孩子背会的基础上再引导,培养兴趣。如有时对着书读《三字经》,读到“昔孟母,择邻处”就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就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千万别小看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一天娃爸教育姐姐要好好学习时,小宝就在旁边插嘴“幼不学,老何为”“养不教,父之过”,逗得我们全家哈哈大笑,连挨训的姐姐也没忍住。
3 角色扮演法
现阶段学唐诗,我最爱用“角色扮演法”。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读这首诗,我准备扮演问路的行人,对小宝说“假设你就是蓬头稚子……”她不高兴地打断我:“哼,我才不是什么蓬头稚子,我的头发梳得好好的。”结果只好我来扮演“蓬头稚子”。
一天,外婆和小宝在阳台给植物松土,她张口就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客厅玩耍,她还经常心血来潮爬上沙发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演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她感慨:“哎呀,怎么又是李白,李白这么多好朋友呢!”
读《游子吟》里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说老妈妈很想念她的孩子。后来,每次翻到这一页,小宝就说“你想我的话,我打个滴滴就回来了”。
你看,这样学唐诗是不是也很有趣呢?
4 涂鸦法
唐诗中有很多写景的诗是不太适合表演的,我们就用涂鸦的方法。因为我和3岁小宝都没有接受过绘画训练,画得很不成样子,但是我觉得也没有关系,能帮助理解,孩子喜欢就好。
1国学启蒙不局限于让孩子背唐诗,学《三字经》
对于学龄前儿童,《声律启蒙》、《千字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感受清明祭祖,过春节贴对联等传统习俗,学习剪纸、观看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等也属于国学启蒙范畴。
2不要低估孩子,不要觉得孩子不理解
当然,觉得孩子实在难以理解或者有些过时的内容,我也会舍弃。
3要引导孩子,不要强迫孩子
如果孩子不愿意学,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当孩子不肯读唐诗的时候,我并不会强迫,一般都是自己读,装作很陶醉样子,这叫“引诱法”。
总的来说,我觉得让三岁孩子背古诗、学《三字经》是件好事,但要注意方法。你说呢?
您好,教三岁的宝宝背诵古诗、《三字经》是对孩子很好的启蒙教育。
1对宝宝的感知能力进行培养
这是智力启蒙的第一步,让宝宝感受世间万物。让宝宝广泛接触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物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宝宝。让孩子通过观察,以及用手去摸来达到锻炼宝宝的感知能力的目的。
2对宝宝的记忆力的培养
三岁的宝宝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宝宝已经有了很好的组织语言能力,可以教宝宝背诵简单的儿歌、古诗等。根据宝宝的兴趣培养,讲故事,背儿歌只要宝宝感兴趣的都可以讲给宝宝听,有目的地培养宝宝的记忆力。
3对宝宝开发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宝宝分析、归类的能力。
培养宝宝从自己的小玩具开始整理,然后锻炼宝宝归纳同颜色,同形状的玩具,来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多带孩子外出 旅游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为培养创造力做好准备。
古诗、《三字经》琅琅上口,我建议三字经更适合小朋友。三字经是百科全书式的启萌读物,既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记忆力、又能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内涵,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步领悟。
最耳熟能详的一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对小宝贝的早期教育还是要遵循宝宝的自身发育情况,不要过急、过激、要慢慢引导,不要给宝宝压力,逐步培养宝宝学习的兴趣。
我是静心 育儿 妈妈,在 育儿 路上让我们 育儿 育己共同成长
儿童智力开发,可以用古诗和三字经吗?有没有更好的呢?
我觉得还是让她多接触这些中华古典文学,一方面现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对环境好奇心非常强的时候,她会经常问你这个问你那个,所以这个时候让她学习,能让她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爱好;再一方面,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是比较贪玩的,成天闲不下来,满哪跑,所以让她学习故事,可以把时间用到有用的事情上,减少玩耍,也让她培养爱学习的习惯;最后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力很强大,吸收能力也很强,所以要多给她知识输入,也方便长大以后,不用因为在古典文化方面发愁,因为上学这些都是需要学的,现在学会了,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的东西。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孩子三岁教他背古诗挺好的,不要硬逼着他背,得引导着他背,可以结合书面的图先给他讲解诗的意思。就像讲故事那样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了诗的意思了再慢慢的教他背古诗,这时候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是感兴趣的,记的快,而且记忆力也深。背诗的同时还要多给孩子讲一些孔融让梨的那些故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
孩子3岁前真的适合背古诗吗?孩子3岁前背古诗好吗?让3岁以下的孩子背古诗,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位麻麻非常苦恼地跟我说:“我们小区里有个孩子,真的跟电视节目上的神童一样,才不到3岁就已经能背一两百首古诗词了,而且还是那种长、难度高的。
因为孩子妈妈经常会有意无意炫耀下,加上我们也亲眼见过这孩子,小区里很多麻麻都不淡定了,慢慢形成一种让小宝宝们背诗词的风气。偶尔出去溜娃,好几个丁点大的宝宝居然都能当众背诗了。再看看我女儿,已经2岁半了,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睡觉;想想现在的 社会 竞争,真的是恨铁不成钢啊。”
不得不承认,虽然现在的 社会 竞争确实很激烈,都希望自己孩子赢在“起跑线”。但问题是——让不到3岁的孩子背古诗词真的靠谱吗?那些从小能认很多字、古诗词倒背如流的孩子,真的就智商超群、赢在起跑线吗?
实际上,让3岁以内的孩子背太多古诗词,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得不偿失,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赢在起跑线上不一定就赢了。
曾有专家大力倡导“让幼儿背古诗”,理由是“这个时候背诵的东西,会刻进脑子里,内化成孩子的智慧财富”。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3岁以下的孩子背古诗,是对孩子想象力的扼杀,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了解过孩子的「记忆机能」发展规律的都知道:3岁以内孩子的大脑发育程度,还不具备长期记忆的能力,也没有对古诗词有足够的理解。
三岁前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这种记忆的特征是:不带有目的性、也无需刻意努力,记忆内容大多是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像妈妈的声音、桌上的玩具。这种情况下背诵古诗词,孩子也只能是花费了很多时间背诵,但只会留下短期记忆。而强制给孩子灌输式的训练,就算能倒背如流,这种既缺乏理解、又没有美感的空洞背诵,只会让孩子「思维僵化」,严重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不利于孩子和母亲正常依恋关系的建立。
大家都知道3岁前,是孩子依恋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他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将会根深蒂固的影响孩子的人格心理,母亲紧张了,孩子就会焦虑;母亲抑郁了,孩子可能会无助;母亲愉悦了,孩子才会快乐……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孩子出生的前几年,依然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还不具备区分‘自我’和‘非自我’的能力;他的自我就是抱着妈妈的那个自我。”
总结出来就是:妈妈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小镜子,他通过妈妈的反应来理解自己,换句话说,孩子自我意识是在和妈妈的经常性的互动中构筑起来的。
所以,虽然有些孩子说话很早、记忆力看起来很超群的样子,很早就开始有模有样的背诵古诗词了,还真不如多给孩子一些笑容。前者给孩子的「心理投射」是冷漠,是淡漠的,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和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还是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吧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3岁的宝宝现在真的适合背古诗么?
其实每个宝宝所接触新事物的能力都不一样,所以这时候就要看孩子的喜好了,要是宝宝对于这些东西感兴趣,就可以适当的教他的,要是不喜欢,就罢了,可以交他一些浅显易懂的,宝宝太小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的。当然宝宝3岁的时候是可以开始教宝宝念唐诗,你可以挑选一些简单的唐诗,让宝宝多跟着念,来锻炼他的早期记忆能力,假如宝宝能背诵了,家长可以表扬孩子,假如孩子背不出来,家长也不必过于勉强或纠结,这个阶段主要多鼓励孩子开口说话、说不同的字词。
我的观点是:一看孩子有没有兴趣,二要讲究背书的技巧。
其实没有固定的界限好或是不好。最重要的还是看父母的心理和行动。
三岁左右的孩子是大脑思维能力较强的时期,如果父母想要孩子语言表达,思维逻辑,记忆力更好,学一些东西,背一些东西好处多多。这也需要父母的坚持和耐心。
我家宝宝现在30个月,唐诗会一百多首,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成语都能脱口而出。简单英语单词偶尔自己还会运用。
其实并不是想让宝宝学会多少量的东西,而是想让宝宝脑袋里,心里,嘴里不空。
孩子三岁,该不该让他背古诗呢?
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让孩子背古诗。古诗词朗朗上口,便于孩子诵读记忆,即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增加对古诗词的音律感受。三岁孩子根本谈不上理解感悟。那么很对孩子喜欢的儿歌,民谣,歌曲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三岁背诵古诗词,并不比学唱其他儿歌作用大。刻意让孩子去背诵,只能引起不必要的问题。
其次,三岁是孩子身体,大脑,心理飞速发育和发展的年龄。孩子需要多种形式的学习,各种活动的感官刺激,比如运动,手工, 游戏 ,口语表达交流,同伴交往等。三岁至六岁是孩子各种能力开始形成的阶段,观察能力开始形成,初期的罗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培养只靠背诵古诗词是不能达到的,如果家长和孩子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古诗词,以偏概全,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这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看儿童的兴趣,兴趣和爱好是与生即来的,当然也不排除后天的引导。实践证明对古诗词有感知天赋的其实并不多,只是少数,就像数学家,物理学家不是普遍的一样。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一定要看这个儿童有没有读古诗词的兴趣,如果他喜欢画画,你非要让他背诵诗歌,岂不是南辕北辙。所以,凡事随缘,凡事依情,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世界是多样的,物种也是多样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只要认清来龙去脉,因人施教,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佳佳妈妈有些怀疑,佳佳所在幼儿园的教学水平。 她说,从佳佳很小就进行了"国学启蒙",两岁就能背诵好50首古诗,三字经也能背上好几页,是亲戚朋友公认的"小神童"。可三岁上幼儿园后,有次园里组织表演,佳佳妈跟老师说,佳佳可以上台背诗。结果她却发现,佳佳竟完全忘了,曾经"倒背如流"的古诗了。佳佳妈因此猜疑: 莫非是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伤害了自家宝宝的记忆力?
3岁前孩子的记忆力发展非常独特,而由于我们长大后一般都很难保留这个时期的记忆,也让其中很多细节成了"迷"。
那么,宝宝三岁前的记忆力发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宝爸宝妈又该如何帮助宝宝提升记忆力呢?
宝宝的记忆力发展
三岁前是宝宝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不了解娃的记忆力发展规律,盲目追求记忆效果,反而会伤害宝宝的记忆能力。
《哈佛记忆课》中说,记忆是思考的基石。倘若脑海中没有已经记住的知识,你就不会深思熟虑。 对孩子日后学习能力影响深远的记忆力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呢?
带着二宝去上早教课,每次走到中心的水吧前。二宝总会伸出短短的小指头,指着他根本看不到里面有什么的水吧,说西瓜西瓜。两三个月前,为了安抚因为睡眠不足而哭闹的二宝,宝爸曾经给他买过一杯西瓜汁。冰凉甜蜜的西瓜汁就被他记住了,每次路过时,都试着再让我们给他买一杯。
△ 0-7个月 短暂记忆周边事物
宝宝最早记住的是跟自己生存迫切相关的事情——妈妈喂奶的姿势。如果宝妈总是横抱着宝宝喂奶,那么即便宝宝只有四五个月,当你摆好靠垫,解开衣服,横抱宝宝,宝宝就会马上进入吃奶程序,忙着寻找乳头。 在这个阶段的小宝宝,只能记住短暂时间发生的事情,吃奶每天进行,经验大量重复,以至于形成了记忆。
△ 7-9个月 能想起不在眼前的事物
张阿姨和自己亲家轮流照顾8个月的小孙子,每人一周。最近张阿姨发现,每当自己消失一周后,再出现时,小孙子就高兴的咧嘴笑,又拍拍打打。好像在说,奶奶奶奶,你终于回来了。即便一段时间不见,孙子还是能够记住她。随着宝宝渐渐长大,能够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即便熟悉的人或物不在身边,也能被宝宝想起来。
△ 9-12个月 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模仿
一岁左右,宝宝有了模仿能力。在小宝宝面前拍拍手,告诉他这是拍拍手。小宝宝会认真的看。当你再说,怕拍手时。小宝宝也会模仿我们的样子拍拍自己的小手。 这说明宝宝已经能够把动作和语言的记忆内化,并且根据脑海中的记忆,进行模仿了。
△ 1-3岁 有了长久记忆
大宝两岁那年,我们一家曾经去广州长隆动物园看老虎。三岁时,我们又约朋友去西安的动物园游玩。结果没想到,结束一天的活动后,大宝竟然和我说,我觉得这里的动物没有那个动物园的多,那个动物园还有可以和熊猫一起吃饭的餐厅。我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还记得两岁时候的事儿。后 来我知道了宝宝在一岁多时就已经有了长久记忆的功能。 至于为什么我们记不住三岁之前发生的事情,目前在科学界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 那是由于新的神经元整合入海马体,导致回路中储存信息的瓦解,也就是说那些记忆不重要的被抹去了,重要的会进入潜意识。
3岁前记忆发展特点
√ 无意识机械记忆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佳佳妈一样,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宝宝在一岁两岁时就背诵古诗。并且大都会发现宝宝背的很快。甚至你背一两遍,娃都能一次不落的重复出来。事实上他只是充当了一个录音机的功能,并不知道自己记住的是什么, 没有任何明确的意图和目的,这些记忆时很容易被上文提到的整合过程所抹去的。
√ 记忆容易受情绪影响
孩子无法理解所记住东西的内容,是不是就没办法让三岁前的宝宝记住东西了?宝宝的记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绪化。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在形容人类学习方式时,曾经提到一个概念——依恋学习 。而三岁前的宝宝更容易记住令他快乐或者悲伤,引起强烈情绪起伏的事情。并且会记得更深更久。
√ 随意不精确
当和一个两岁多宝宝讨论之前发生的事情时,妈妈经常会觉得很魔幻。他们要不是将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当做昨天,要不就是将绘本馆中发生的事情,按在小托班。有的宝宝甚至会组合他的梦境和现实。 这是由三岁前宝宝记忆的片段性决定的,妈妈千万别觉得宝宝是在扯谎,宝宝说的就是他记住的那些碎片拼凑的。
怎么提升宝宝记忆力
有一位"抢跑"妈妈对我说,她之所以让娃努力记住尽量多的内容,是因为觉得小孩子记性好,要趁学习能力强多记一点。但事实上,在孩子三岁前的阶段,孩子并没有形成什么记忆策略, 与其让娃拼命死记硬背,不如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找到锻炼孩子记忆力的方法。记住什么不重要,学会如何记更重要。
△ 0-1岁 重复强化
小宝宝的记忆方法特点就是能够记住不断重复的事物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不断的要求妈妈重复一个绘本中的一个章节。比如二宝几个月时,最痴迷的绘本就是《拔萝卜》,而拔萝卜和老爷爷的形象是他记忆最深刻的。在早教班的小超市中,他总是第一眼能认出萝卜,也对小区里的白胡子老爷爷非常感兴趣。 要想让这个阶段的宝宝运用记忆能力,学会说话,不断的重复表达是最重要的策略。
△ 1-2岁 利用形象增强记忆、增添动作和表情辅助记忆
《如何记忆》中作者把记忆分为视觉、听觉、和感觉三种类型。视觉和听觉靠大脑记忆,大多数研究表明,视觉比听觉的记忆速度要快。而感觉记忆则最快, 舞蹈者和运动员就是靠感觉记忆。
1-2岁宝宝正是这种感性记忆者,而且通过感性所记忆的东西,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3岁的宝宝并不会忘记1岁半时滑平衡车的感觉,也不会突然忘记如何搭积木就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想锻炼这个阶段宝宝的注意力,可以多用儿歌价舞蹈的形式,或者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用很夸张的表情表现出来。宝宝就更容易记住了。
△ 2-3岁 学习记忆策略
隔壁4岁的小姑娘桃子,是我们公认记忆力超强的孩子。这得益于她的妈妈从2岁半开始培养她的记忆策略,比如 重组信息,或者建立联想。 妈妈也会时不时的给桃子安排一些"记忆任务",比如记住去超市要买的食物,说一说这一天她在托儿所都上了什么课,有什么内容。3岁左右,孩子开始有意识的记住一些事情, 所以宝爸宝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教孩子运用记忆策略,并且通过生活和 游戏 多多实践,对宝宝记忆力的发展会有很大好处。
凌晨妈妈有话说: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帮助其发展记忆力,并不是为了培养天才儿童。而是为了让记忆变成轻松的事情,以便孩子能更好的思考。除了注意记忆力的发展规律,使用能够促进记忆力发展的正确方法外。为孩子提供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也是保证其记忆力必要条件。
有关家谱及家族常识
本文2023-11-18 00:37: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