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潘美,是害死杨业的凶手吗?有何依据?
杨业自然并不是被潘美害死的,害死杨业的是宋朝的监军王侁。杨业此人北宋名将杨业,实际上原是北汉大将。杨业生在并州太原市,是后汉麟州知州杨弘信的儿子,北汉创建后,他跟随北汉刘崇,任护卫指挥使,英勇善战,屡立军功,被提升为建雄军节度使,外号“杨无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率军下总算缴械投降,杨业因而归宋,并获得宋太宗赵光义器重,依然分配他在边塞驻守,仅仅敌人从宋军变成了辽军。潘美此人
出生于名字的潘美,是宋代开国功臣大将之一,与曹彬并称。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唯有没有动潘美的就职地和官衔。为什么?一方面宋太祖赵匡胤和潘美情感浓厚,关键是潘美做事慎重,擅表由衷,每一次出门领兵,都是会把亲属留到京都当人质事件,宋太祖赵匡胤对他很安心。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对潘美一样宠爱备至,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接着又被封号为韩公、忠武军节度使。
杨业是北汉抗辽大将,中国戏曲中他叫杨继业,佘太君的老公。在宋太宗灭北汉后,任杨业为郑州市刺吏,后因频繁为宋朝抗辽有功,被升级成建雄军节度使史使。杨业是北汉的降将,最终为了更好地自身的骨气而饿死了。宋太宗发布杨业的死亡之谜后,依据一件事的通过,下诏惩罚了潘美、王侁和刘文裕三人,而莫侯陈运用却没有事,作为监军在其中之一,他一点事儿也没有。在出征以前,杨业尽管与王侁、刘文裕在发展战略层面见解不一样,产生过争吵,但没有疾妒、陷害的意思。她们的认为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好地抵挡辽军。
杨家将的老令公杨业本名字叫做杨崇贵,他是北汉的降将,最开始为北汉驻扎边塞,一直跟辽军战斗,从来没有过败仗。杨业夷夏之防意识比较比较严重。那时候杨业尽忠北汉与契丹同盟,但他一直对契丹持抵御心态。在宋太祖赵匡胤进攻契丹之时,杨业居然建议北汉主动进攻契丹,且说:契丹忘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可以说在杨业降宋的前期,杨业的军事力量和潘美在北宋的声望,的确让宋军的战斗能力极大提高。可是伴随着“杨无敌”名声在外,唐太宗内心对这名降将有点儿不安心了。杨业死亡之谜,潘美虽严惩不贷,却并不是他有意诬陷,反而是由多方面缘故导致的
潘仁美历史的真相是一位大英雄。功勋卓著,堪称历代忠臣的典范,潘仁美是虚构人物,原型是北宋名将潘美。生于五代十国,天资聪慧,立下赫赫战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后周天下后,潘美被宋太祖赵匡胤委以重任,在灭南唐的过程中,潘美披肩上阵,以一敌百,杀敌无数,为北宋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贡献。
潘仁美生平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河北大名府人,年轻时即有鸿鹄之志,曾感叹:“汉代结束,奸臣当道,恣意妄为,天下有改朝换代的征兆。大丈夫不在此时建功立业,反碌碌无为与万物一并灭亡,当真是羞耻。”潘美之父潘瞒,早年也从军,在常山当军校,少年潘美就跟随父亲在军中历练。柴荣任开封府尹时,潘美担任柴荣的侍从,从此后就跟随柴荣打天下。
在戏曲、小说、影视作品中把潘仁美塑造成一个大奸大恶、心胸狭窄之人。他公报私仇害死了忠烈杨业和他的大儿子杨延玉,还杀害了杨七郎,可谓是一个人人唾弃的阴险小人。但历史上真的有潘仁美这个人物吗?其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潘仁美,但是有原型原型,他的原型就是北宋名将潘美。
那潘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他是北宋的开国元老,可谓是战功赫赫。在赵匡胤“陈桥事变”中,潘美坚定的站在赵匡胤一边,帮助赵匡胤夺取了江山。在“杯酒释兵权”中,赵匡胤剥夺了大部分将领的兵权,唯独潘美的兵权没有剥夺,可见赵匡胤对潘美是极其信任的。后来,潘美率领军队攻打南汉,假借撤退以奇兵埋伏,大败南汉,又以强弩攻破南汉大象军,击杀南汉主力十几万人……。几年后,潘美又率军攻打南唐,把南唐一举歼灭。潘美为北宋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绝对称得上军事奇才。
那为什么说潘美是个卑鄙小人呢?那得从公元986年的辽、宋战争说起。当时,辽国出兵十万,大举进攻北宋。宋太宗赵光义派出东、中、西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西路军由忠武军节度使潘美率领,副将为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护军是王冼。西路军一路过关斩将,进展顺利,先后攻克了辽国的四个州。但东路军进展不顺,在岐沟关大败,军队急需撤退休整。潘美接到命令,掩护东路军撤退,并将攻克的四个州的百姓迁往大宋国土境内。当西路军赶去接应东路军之时,辽兵趁机夺回了被攻克的一个州。
于是潘美军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杨业等人认为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是迁移百姓,况且辽军兵力充足,不宜交战;而护军王冼等人则认为必须给辽军点颜色看看,应该与辽军正面交战。潘美起初也站在杨业那边,但王冼虽然只是个护军,可他是皇帝派来人,能直接参与军政大事的都军,有否决权,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军队做出重大决定,连潘美这个主将也不能否决他。于是潘美只能下令,让杨业带兵迎战辽军主力,王冼等人带主力负责埋伏在陈家谷接应杨业。
杨业率领的是步兵,而辽军主力是骑兵,步兵迎战骑兵当然很吃亏。而且兵力相差甚远,杨业实在敌不过,只能节节败退。本来王冼负责在半路上接应杨业的,可是当听到杨业节节败退的消息,他胆怯了,不等杨业军队到来就仓皇逃跑了。杨业撤退至陈家谷时,不见接应的大部队,失望至极。而此时辽军已追了过来,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孤军奋战,抵抗辽军。但辽军主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终究还是败下阵来了。杨业的部下几乎全军覆没,他的长子杨延玉也光荣牺牲。杨业本人拼死抵抗,身负几十处刀伤,最终精疲力竭被辽军俘虏。被俘后的杨业不屈不挠,绝食三天后英勇殉国。
后来,西路军班师回朝后,杨业的妻子,也就是佘太君,控告潘美置杨业于险境,见死不救,才英勇殉国。于是朝廷做出决定,潘美负次责,连降三级,王冼等人负主责,发配边疆。
其实,真正害死杨业的不是潘美,而是王冼,见死不救的也是王冼,只因潘美当时是主将,但主将有时权力也不是绝对的。在别人看来,主将毕竟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军队的失利多多少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杨业之死也肯定与潘美的带兵不慎有关。而王冼当时只是个小人物,人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所以把罪责全算在了潘美身上,也是在情在理的。不管怎样,潘美绝对没有想要害死杨业的意思,况且潘美当时也站在杨业那边主张撤退,不与辽军主力正面作战。
只是当时的护军王冼受皇帝的直接指派,权力过大,极力要求与辽兵主力对抗,潘美作为主将也无力反驳,确实也是身不由己,结果把杨业给害死了。潘美一生战功无数,万万也没有想到会在这次战役上身败名裂,落了个“奸恶小人”的名号。后世将他描绘成阴险狡诈、心胸狭窄,与奸臣挂钩,也许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背锅侠。
北宋名将潘美一生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绩,却在死后被民间故事描绘成一个大奸臣,可谓冤到家了。为什么别的名将死后被后人景仰,而潘美却背负很多骂声呢?潘美被诬名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潘美(925—991),字仲询,生于乱世,少怀大志。他曾说过:"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公元 950 年,后汉大将郭威篡汉建立后周,潘美与赵匡胤都是后周的臣子。周世宗继位后,潘美任供奉官,并随周世宗征北汉大获全胜。战后潘美被提拨为西上阁门副使,后又升任陕州监军,深得周世宗器重。 公元 959年,周世宗病逝,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当时的宋朝北有契丹辽国和原的北汉,南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等国,960 年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又打着"驱逐赵贼,回复周室"的旗号,发动叛乱。赵匡胤以石守信为招讨使,潘美为行营都监,平定了这次叛乱。
开宝三年,宋太祖命潘美征讨南汉。潘美的连续攻占了贺、昭、桂、连等州,直逼南汉门户韶州城下。 当时的韶州有南汉十万人马,潘美一战斩杀数万南汉军,成功攻占了韶州,兵锋直指广州。潘美定下以火攻取广州之计,派遣数千人夜间手持火炬,火攻广州。南汉军惊慌失措之下,被潘美打得大败,南汉国只得向宋投降。
雍熙三年,宋太祖命潘美、曹彬、崔彦率军北伐,以杨业为潘美副将。 宋朝北伐初期势如破竹,主帅曹彬产生了轻敌心理,率主力孤军深入,结果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忙令宋军撤退。 杨业建议潘美派兵,吸引住辽兵主力,然后派精兵埋伏在撤退的路上,掩护军民撤退。但是监军王诜反对这个计划,要杨业从雁门大路出击。宋朝监军权力很大,潘美只得同 意王诜的意见。杨业临别时,要求潘美在陈家峪口埋伏步兵和弓弩手,等杨业部撤退到此地时,带兵接应,与杨业两面夹击,可以反败为胜。
潘美按照杨业的计划在陈家峪设伏准备接应,但王诜怕杨业抢功,不断催促潘美撤退。等杨把辽军引向陈家峪时,一个宋军的影子也没有。杨业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壮烈殉国。 宋太宗事后将王诜革职查办,将潘美连降三级,潘美此后被闲置起来。淳化二年,潘美去世了,享年67岁。宋太宗追赠其为中书令,谥"武惠"。
从北宋开始,"杨家将"的故事便在民间开始流传,杨业英勇善战、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深入人心。但是在北宋时,潘美在杨家将故事中,也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与杨家也没有什么恩怨,并没有被老百姓视作奸臣。
潘美形象的第一次转变,来自北宋大文豪苏辙的一首诗。苏辙在《过杨无敌庙》中写道:"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碧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役,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这首诗写出了杨业的忠勇报国,但最后两句用晋代周处的典故,将杨业之死的责任归于潘美身上,苏辙是个影响力很大的文人,他的这首七律将潘美推上了风口浪尖,使潘美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并影响到了后世文人的创作。
民间潘美的奸臣形象主要来自元代杂剧《杨家将》。这出杂剧借杨业与杨七郎之口说道:"只恨那潘仁美这个奸贼,逼的俺父子并丧番地",还把杜撰出来的人物杨七郎,说成是向潘美求救时,被潘美灌醉后绑在树上乱箭射死。剧中的八王赵德芳将潘美与杨家结仇的原因解释为潘美在征后汉时,被杨业射了一箭,所以杨业降宋朝后,潘美常记一箭之仇,一心想要谋害杨家父子。但是这出杂剧中,还没有出现杨七郎打擂,打死潘美儿子,两家结仇的剧情。
有苏辙的诗在先,又有元代杂剧在后,潘美的形象也逐渐被刻画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在民间文学的传播过程中,潘美的演义形象被横向渗透到正史领域,从功臣转化成罪臣。
与正史相比,作为主帅的潘美挟私报怨,昏庸无能,故意用错误的军事部署让杨业战死,将突围求救的杨七郎射杀,将杨家将的悲剧推向了高潮。《杨家将演义》中的潘美已经彻底成为心胸狭隘、残忍狡诈、贪图名利的奸臣形象。
潘美形象的变迁,刚好能够服务创作者的需求,无论在民族矛盾还是忠奸之辨,都需要有一个"潘美"的形象存。封建时期文人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时,只能借助手中之笔以 舒其愤,在"崇杨贬潘"创作理念的背后,是他们对君明臣贤、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渴望。
回到历史本身,潘美有没有害杨业之心呢?我们可以抛开文学虚构去分析一下。当时的潘美身为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韩国公,而杨业只不过是五品云州观察使,让杨业作潘美的副手随同出征,是宋太宗对杨业的破格使用。 对一个降将如此重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和妒嫉。《杨业传》写道:"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这种超常的信任,是有可能引起潘美的妒嫉的, 陈家峪之役正好给了他除掉杨业的机会。《杨业传》记载,杨业在率军出征前要求潘美在陈家峪埋伏接应时,是"泣谓美曰",当他撤到陈家峪未见到援兵,又一次"大恸",这两次落泪,说明杨业心理上是有所准备的,他在出征前就很可能想到了这个结局。
从明朝开始,口述历史和戏剧已经影响到文人、史书对潘美的记载和评价。王夫之在《宋论》中说:"潘美之陷杨业而不肯救,以避功也",就是直接指出潘美是因为嫉妒杨业,而不肯救杨业的。这证明至少到在清初时,文人群体已经普遍认同口述历史的说法。清顺治年间,御史顾如华甚至上奏,废除潘美的从祀资格,居然被顺治皇帝批准。
口述历史与史书不同,史书在编修时,对历史真相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进行部分遮蔽。孔子编《春秋》时,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世史官在修史时,也常将这种"春秋笔法",去删减、过滤、舍弃一些事实。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史书,有一部分只是写史者笔下的"历史",是支离破碎的"历史"。但是越是遮掩防范,越能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从某一蛛丝马迹出发的各种秘闻、街谈巷议,便应运而生,产生了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对正史的修正与补充,使历史更丰富具体、更生动细腻。
古代在史官之外,还设有专门采集民间传说的稗官。稗官"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千万言。东方朔三山之求,诸葛亮九曲之势,于史籍无其事,彼则肆为出入"。历史在民间的传播最忌平淡,和史书相比,口述历史忠奸对立,善恶分明,美丑映衬,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潘美形象在史书中写得比较暧昧,但在民间口述历史中长期流传,并走样变形,影响到人们对潘美的历史评价,这都是由口述历史存在着异化、蜕变为文学的可能性决定的。
史书的局限决定了口述历史的长期存在。 口述者有选择的自由,遗忘、编造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史书需要反复审定材料、力求真实再现人物原貌,而戏曲、小说等民间俗文学则可以广泛吸取传说、佚事等并展开想象、主观评判,由此产生的人物形象必然会出现失真。所以潘美形象的变迁,是在史书、历史、社会、民间文学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1、浙江台州仙居下各前潘潘氏:仁孝直友军,国朝行金时,选泽大光宗。
2、山东日照潘氏字辈:“廷远兆(昭)维(惟政)月(明)广(光星)培锡延贵希”。
3、江苏江宁潘氏字辈:“国本仕文相长明益天兴家修呈启正道德秉朝廷”。
4、湖南安化潘氏字辈:“(旧派行)添万汝鸾循文志思心廷起金祖(正)承之起永长大(新派行)忠厚传家久,存心启裔昌,经营多秀实,绩治载元黄,博学诗书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笃恭芳,燕翼贻谋远,周基德泽良,季孙分衍派,世代与天长”。
扩展资料:
宗族特征
1、汉代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又山东冠县潘氏一支行为:“学占玉龙立,凤贵洪汝文。”
-潘氏
在《宋史》中有那么四章,名为《奸臣传》。其中的主人公,我们各个都很熟悉。但还有个"背锅侠",明明没有和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赵良嗣、黄潜善、汪伯彦、秦桧、韩侂胄、丁大全或贾似道任何一个人相似,却被后人骂得无力辩白。
这位倒霉的"背锅侠",便是北宋开国大将潘美。
说"潘美"大家也许不太熟悉。但若是提起"潘仁美",恐怕不少朋友都会愤愤不平。作为残害杨家将的大奸臣,"潘仁美"这个名字完全可以和秦桧并列。可潘美,并非潘仁美。
后唐同光三年(925),在大名府的一户武官之家,潘美诞生。后来这个名"美"字"仲询"的少年,果真长成了一个英武倜傥的小伙。尽管他最初做的只是个负责管理宾客请见事务的小官典谒,却生出了"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的志向。
后来郭威篡位,后汉灭而后周建,潘美便去到郭威的养子柴荣身边做侍从。随着柴荣继位,潘美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后周显德元年(954),他就奉柴荣之命率领千余精锐为对阵北汉的大军压阵。随后,潘美被提拔为西上阁门副使。
以西上阁门副使这个正式官职为跳板,潘美被柴荣委以重任,在军中一路高升。而早年还在后周为将的赵匡胤也非常赏识他。所以在发动陈桥兵变并逼得末帝柴宗训禅位之后,赵匡胤也给予了潘美建功立业的机会,命潘美去见执政的重臣,并替自己去昭告天下。
当时驻守陕州的大将袁彦是个性格暴戾又亲近小人的人,再加上他平素就喜欢整顿军备,所以赵匡胤非常担心他谋反。而潘美,便成了"钦差大臣",前去向袁彦传达赵匡胤受禅称帝的消息,并负责盯防这个可能谋反之人。结果潘美不仅把消息传达了,还带了个老老实实的袁彦回到朝中。对此,赵匡胤不仅说了句:"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还对潘美更加器重。
后来李重进谋逆,赵匡胤御驾亲征,潘美便作为行营都监协助石守信。在扬州的叛乱被平定以后,潘美又肩负重托留守此地。而同样遭受动乱的湖南也人心未定,他便又被任命为潭州防御使。至于后来岭南有贼寇作乱,异族侵扰,潘美都是前线的"常胜将军"。
开宝三年(970),潘美曾以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的身份率宋军南下,预备彻底消灭南汉。当时南汉末帝刘鋹派遣了万余援军在富川(今广西省贺州市)一带与宋军对峙,结果被潘美打得落花流水。
随后刘鋹又在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境内驻扎十余万大军,企图将宋军击退。结果不仅邵州城被攻下,被斩杀和俘虏的南汉将士也得以万计。最后刘鋹求降无门,焚尽了自己带不走的金银财宝,准备自己跑路,结果被潘美生擒还押解到了赵匡胤面前。
最终在讨伐了在南方沿海聚众作乱的土豪周思琼之后,岭南彻底平定。可以说,在北宋建立初期,潘美是赵匡胤安排在南方的重要的"定海神针"。
在江南,也就是在应对南唐一事上,潘美也是赵匡胤麾下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准备进军南唐时,宋朝廷还缺乏舰船。而潘美硬是以破釜沉舟之志率领手下强渡,为宋军拿下了主动权。
在长达一年的围困南唐都城金陵的战役中,即便是面对防守于城下的十万南唐水陆军队,潘美也能冷静地指挥宋军找到机会不断打败对手。在李煜派数千将士夜袭宋军的时候,潘美也能镇定地短兵相接,随后在与大将曹彬的联合下反倒将攻城的进度推进。
而在北方,潘美的战绩也是不容小觑。他不仅在太原、范阳等地都立下了战功,更是屯边北方,为北宋护着北部的边界。所以太平兴国三年(978),潘美才会被加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朝廷重臣。
不过他在战场也有过失利。雍熙三年(986),潘美曾与曹彬、崔彦进等人一同北伐辽军。但在陈家谷口,因为潘美等指挥不当,名将杨业战死。而这给了后人写作的素材。潘美在此次北伐中攻下寰、朔、云、应等州的战绩被"抹去",杨业的战死被描绘成是潘美故意陷害。且就连潘美,都变成了"潘仁美"。
因为这场失利,潘美其实已被赵匡胤削了三等官位,还被贬为检校太保。
但被后人那么一加工,他直接从堂堂北宋开国重臣变成人人喊打的奸臣。无奈啊无奈,潘美偏偏连诉苦的机会都没有。
真实历史上没有杨门女将,只有杨家将,虽有杨门七子,但大部分都是文官,只有杨延昭是武将,第三代则是杨文广,再接下去别没有了,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后人也搬到了其他的地方,慢慢的形成了宗族,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据传是杨家后人。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既然已经点进来了,那就再看个故事吧。
有一年契丹人举十万辽军,兵临雁门关下,准备一雪前耻,毕其功于一役。众所周知,雁门关是山西的地方,此时北宋方面的主将便是赫赫有名的潘美,就是《杨家将》里面潘仁美的原型,此时的金刀令公杨业,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作为潘美的部将,扼守雁门关。
潘美以太原为中心作为北宋的防御重点,这个决策虽然也不错,但潘美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灭国北汉之后,赵光义曾一气之下毁掉了原为北汉国都的太原坚城。此时的太原一线,只有坚城之名没有坚城之实,
在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以及北宋太原之间只有两大险关,一曰雁门关,二曰石岭关,自古草原多骑兵,若此时的契丹骑兵一旦从雁门关进入,那么立即就能马踏山西腹地、直入太原都城。
所以此时最应该坚守的就是雁门关,绝非雁门关之后的石岭关以及太原一线,雁门关自秦汉开始便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此时的杨业率领五千宋军坚守在此,得知辽军大肆入侵,杨业立即派人向潘美救援,但潘美认为应该坚守太原,所以拒不出兵。
而杨业久在边地作战,深知敌军之骑兵来去如风,太原一线一马平川,用步兵和骑兵决战,无异于打着灯笼上厕所。
五千对十万,兵力差举二十倍
辽军方面的决心非同小可,此战,辽军统帅萧啜乃是皇亲国戚,辽军一开始就是带着报仇的心思来的,并且还把流亡契丹的北汉开国之君刘崇的孙子刘继文带来了。由此可知,这次绝对不是简单的打打秋风,而是欲夺取宋江江山。
很多人都看了点别人写的文章而人云亦云,认为所谓的杨家将都是被小说美化的,但今天二蛋告诉你,杨家七子或许是被美化的,但杨业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潘美率军五万,杨业率军数千,有说是五千的,虽然有争论,但因为没别的史料证明,所以我们这里还是采用五千这个数字吧。
五千对十万,什么概念?整整二十倍,兵力悬殊巨大,如果是正面迎敌肯定打不过,怎么办?出奇兵而制胜。
杨家用兵,出奇制胜
杨业将关上防务尽皆交给副将,自己集合所有的骑兵绕到辽军之侧翼,十万辽军兵临雁门关下,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辽军即将冲锋之际,杨业亲率精骑从辽国大军侧后方发动了突然袭击。
同时,雁门关守军立即开关迎敌,人人奋勇当先,与契丹骑兵正面鏖战。辽军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一时之间,军中大乱。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杨业一马当先,率军直捣黄龙,攻向辽军帅旗之下,这不是演义,这是史实,杨业在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合之下,辽军大帅身首异处,杨同时,宋军还擒获了辽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中军大旗被夺、主帅身首异处,都指挥使被擒,辽军全线崩溃,五千宋军击溃十万辽军,杨业取得雁门关大捷。造就了北宋军事史上的奇迹。自此战之后,杨业之名被辽国所熟知,如果说卫青是大汉的飞将,那么杨业就是大宋的飞将,雁门关就是大宋的龙城。
北宋名将潘美,是害死杨业的凶手吗?有何依据?
本文2023-11-18 00:34: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9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