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哪些典故最为后人称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1收藏

贾谊的哪些典故最为后人称道?,第1张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流传至今,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典故有以下几个:

1 《过秦论》中的“牛车载书”: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了当时人们喜欢用牛车来运输书籍,而不是马车,这个典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重视和传承文化的精神。

2 《论积贮疏》中的“今人未必如古人”: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到了“今人未必如古人”的观点,这个典故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文化精神,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 《过秦论》中的“楚人无罪”:贾谊在《过秦论》中以楚国人为例,强调了“楚人无罪”的观点,这个典故表达了贾谊对人民的关注和同情,启示我们要关注人民的福祉,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4 《论积贮疏》中的“以义取人,以情待人”: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到了“以义取人,以情待人”的观点,这个典故表达了贾谊对道德和情感的重视,启示我们要尊重人的尊严和情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上几个典故都是贾谊的代表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反映了他对历史、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引用。

贾谊代表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鵩鸟赋》。

1、《过秦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2、《论积贮疏》

选自《汉书·食货志》,文题为后人所加,是贾谊23岁时(前178)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他从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在他向文帝上的《论积贮疏》中做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张。

3、《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期间,汉文帝多次向他征求治国方略,贾谊亦多次上书陈述政事,针对文帝时期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割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后由班固收入《汉书·贾谊传》中。

《治安策》论及了文帝时潜在或明显的多种社会危机,包括“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等众多严重问题,涉及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庭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针对这令人忧心的一切,贾谊富有针对性地一一指明相应对策和补救措施。

4、《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辞赋作品。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

5、《鵩鸟赋》

作于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时。赋前小序说明写作《鵩鸟赋》的缘由。有一天有鵩鸟(俗称猫头鹰)飞到贾谊的屋子里,他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本来被贬就心情不好,又不适应长沙潮热的气候,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下这篇《鵩鸟赋》以自遣。

贾谊(别名长沙傅),洛阳人,十八岁即能诵诗属文,精通儒家经典,22岁任博士,同年升为太中大夫,同僚之中,无出其右。撰《过秦论》、上《论积贮疏》,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国家政治的方略,极为汉文帝赏识,数度欲让贾任公卿高位,因权臣不容,改任长沙王太傅。太傅是当时长沙国两个重要高官之一,另一个是丞相,马王堆二号墓墓主 侯利苍曾担任此职多年。贾谊与 侯家族有密切的政治合作关系。

在长沙,贾谊撰《吊屈原赋》、《 鸟赋》,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故后人称其为“贾长沙”,故宅被誉为长沙最古的古迹及湖湘文化的源头。贾谊后又任汉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撰《治安策》,他提出的治国方法被二千多年来封建皇帝奉为经典,他制定的削藩的方案,被汉武帝采纳后,彻底解除了困扰中央集权的诸侯王割据的威胁,其国防、民本、农本和教育思想,在现代仍闪烁着火花。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什么叫家谱?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为宗谱。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支纳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例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

贾谊(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中国中部河南洛阳东北)人,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在他十八岁的时侯就以诵诗书而闻名遐迩。文帝即位初期,在吴公的极力推荐下,只有二十多岁的贾谊就做了博士,众博士中他最年轻。由于每次商讨诏令时,他都表现出众,最后终于被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对国家大政方针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汉朝创建二十余年,社会基本安定,所以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修定新法律。文帝对贾谊非常器重,打算让他做公卿,遭到周勃、灌婴等人反对,文帝只好先让贾谊做长沙王的太傅。后来,贾谊在长沙写成了《鸟赋》,用一种鸟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和忧伤。文帝后来又召见他,询问有关鬼神的事。此后,贾谊又任梁怀王的太傅,几次上疏向文帝陈述治国方略,这些奏疏被后人称为《治安策》。在文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69年,梁怀王意外坠马而亡,贾谊从此悲伤过度,自责不已,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梁怀王,一年之后,因悲伤过度,他也去世了,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后人将贾谊的作品编纂成《新语》,其思想理论成就是很高的,他博采众家之长,见地新颖。他的政治思想及主张在《治安策》和《过秦论》中有集中的体现。

  在《过秦论》里,贾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秦朝速亡的惨痛教训,他认为秦国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用了“诈力”。在统一完成之后,他认为秦应该及时改变统治方式,但是,秦还是推行法家所提倡的严酷法制,对轻罪也是施以重罚,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短期内便灭亡了。《治安策》则是对于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然后提供了比较中肯的对策,包括多封诸侯以削减整体实力,重视礼教而慎用刑罚。在他看来,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仰赖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农民的积极性。他还力主建立等级制度,维护君主尊严,也使家族内部能亲近团结。礼教和与刑罚也要并重,同时再倡导礼乐,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针对当时诸侯王和中央对抗的实际情况,贾谊主张尽早设法限制,具体的措施便是再多封诸侯,分散其力量。后来,文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贾谊的散文水平也很高,是公认的古代散文家。他的政论文文笔犀利,行文流畅,曾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

贾谊的哪些典故最为后人称道?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流传至今,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典故有以下几个:1 《过秦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