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的两做桥叫做什么
青山桥和绿水桥,均在山塘街西端,跨山塘河支流,两桥相距不远。明清时代,苏州人去虎丘游玩,大都走山塘街。桥在街上,是行人必经之路。青山桥在普济桥西,旧名白云桥;绿水桥距青山桥仅数十米,旧名普福桥。这两座桥前靠虎丘山,傍依山塘河,这里风景优美,有“云霭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钟声,与茅屋炊烟相映带,宛然碧水丹丘”之说。真是山清水秀,一片风光,故将桥名取名为“青山”、“绿水”,以符其景。
青山桥始建于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系石板桥,跨度235米,宽310米,长350米。绿水桥于明万历二年(1574)、清嘉庆三年(1798)、同治五年(1866)重修,也是石板桥,跨度、长度和宽度与绿水桥完全一样。两桥的造型也相同,均为石柱,砖砌桥栏,青砖白缝,显得古朴厚重。由于年代久远,桥身虽已苍老,但古风犹存,令人爱怜。
山塘街上的桥有个特点,均横跨山塘河支流,而桥的两堍都连着山塘街,青山、绿水桥也是如此。这两座桥虽然不大,但颇有名气,主要是桥名起得好,“青山”、“绿水”,很富有诗情画意。旧时,桥边停着画舫,供游人游赏山塘河,或观赏虎丘景色。据古籍记载,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在此游览,吟咏诗词为一大胜事。明代诗人陈基《青山桥即事》诗云:“两情如水水如环,柳外春桡数往还;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清代诗人任兆麟《过绿水桥》诗云:“花事晴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春风不管离人恨,依旧青青到柳条。”诗人舒位、蒋泰谐、尤维熊等都写有诗词,佳句有:“幻出阎浮色界天,青山绿水两桥边”;“诗情画景登时集,烟雨垂杨绿水桥”等,不胜枚举。
据古籍记载,绿水桥畔还有个类似“人面桃花”的故事:有个少女叫沈飞香,住在山塘街绿水桥边,知书达礼,颇有姿色。杭州渔塘有个秀才叫花栩,来到苏州山塘街游玩,忽见门内有个少女,姿容端正,一见神往。他装作迷路,向一老太问讯,并表达对少女的爱慕。次日,花栩再往,老太拿了一封信函,送给花栩。花栩拆开一看,却是少女写的两首诗,其一云:“门前杨柳淡烟笼,夹岸桃花树树红。却喜出门南向望,郎舟移向小桥东。”其二云:“淡著罗衫春暮初,与依相见赠琼琚。郎来行尽山塘路,绿水桥头是妾居。”花栩也答诗以谢,并由老太引见,二人谈得十分投机。临别时,约定明年秋日再会。第二年,花栩赴京赶考路过苏州,再到山塘街绿水桥边。这时少女思念花栩成疾,卧病在床,闻花栩到来,高兴地扶病出见。可惜的是,待花栩考毕回来,少女已经谢世三日了。
吴派后学的汉学研究,一般上溯到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提倡实事求是地研究古经汉疏的学风。顾、黄虽然倡导儒经研究,他们个人的学术旨趣却是以理学作为背景的,吴派作为一个自成体系、别立门户的地域性学术流派,自有其学术渊源。清代学者任兆麟说:“吴中以经术教授世其家者,咸称惠氏。惠氏之学大都考据古注疏之说而疏通证明之,与六籍之载相切。传至定宇先生,则尤其著纂,卓卓成一家言,为海内谈经者所宗。”(《有竹居集》卷十《余仲林墓志铭》)将吴派的学术渊源追溯到苏州惠氏,这也是学界迄今为止的定论。所谓“惠氏”,即指由惠栋上溯至曾祖惠有声四世传经的家学传统。曾祖惠有声,字朴庵,明贡生,与同里徐枋友善,以九经教授乡里,并从事汉经的研究。祖父惠周惕最为著名,他对《易》学和《春秋》学的研究,被当时督学江南的田雯赞为“其论采于六经,旁搜博取,疏通证明,虽一字一句必求所有而改其义类,晰其是非,盖有汉儒之博而非附会。”(《研溪先生<诗说>序》)可以认为正因有了惠周惕的经学造诣,才有可能导致孙儿惠栋的后来居上。因此,逻辑的推演,惠周惕必然成为吴派汉学研究的直接导源人。有关惠周惕经学师承,仅见《吴县志》“少传家学,又从徐枋及汪琬游,究心经学”。也正因为如此,每每论及吴派,必然上溯到惠周惕与徐、汪的师承关系,造成吴派与徐枋、汪琬之间存有某种必然的逻辑的假象。其实,不仅惠周惕有明确的经学师承,而且吴派的导源发轫者可追溯到明清之际吴中名士丁宏度首次尝试汉儒经说的系统研究,并在他的带动下,苏州地区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汉学研究群体,而惠周惕是其中的佼佼者。丁宏度,字临甫、子临,别号舆舍,苏州人,明末儒生,以研究《周易》、《春秋》而称名一时。“以汉时说经各有师承,贯穿钩穴,口诵如澜翻,执经问难者,接踵门墙,愿得先生一言论定,时人尊之日经圣,亲炙弟子惠周惕、顾丁瑮、顾嗣立其选也。其多以章句训诂之学推重先生。”(《苏州丁氏宗谱》)这说明在惠氏之前,苏州地区已形成了研究汉学的学术氛围,至于奠定吴派规模,则经过了惠氏祖孙三代的努力才告完成。
吴派的学术组织形态是以血亲关联为基础的。如惠栋对《周易》的研究便是曾、祖、父的世代相传,江声、江镠、江沅祖孙三代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而钱大昕、钱大昭兄弟及其从子钱塘、钱坫、钱东、钱铎、钱侗,独生子钱东壁、钱东塾,一门群从,皆治古学,时有“嘉定九钱”之称。这种以家族、血缘乃至师生关系而形成的学术组织形态,最重要的是其家族内部重视经学研究,并能为其成员提供良好的经学环境,家族内部,师生、师友之间的经义赏会,兄弟子侄之间的砥砺切磋,以及经学人才的早秀早慧,家训、家诫中注重经学等等,都表明了吴派学者家族内部经学气氛的浓厚。吴派的产生,正是渊源于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
山塘街的两做桥叫做什么
本文2023-11-17 22:43: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