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姬氏家谱?
姬家屯志
(草稿正在修改过程中)
姬长城
饮水思源,盛世祭祖.看苍山,容颜交替,风貌依然;细思量,形色过客,弹指之间.然不变的是血液中流淌着的祖宗血脉,不变的是心中荡然长存的中华民族的气吞山河之志.留下的是文化,是文明.历史长河冲刷着千年荣辱,大浪淘沙不灭的才是灵魂.吾辈子孙,当勿忘先贤之志,胸怀天下,腹蒇睿智,为中华崛起而扬帆奋进,高歌促行.
始祖 黄帝 姬姓,少典之子。因居邻姬水而姓姬.又称公孙氏、轩辕氏、有熊氏。姬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
黄帝二世 玄嚣 黄帝长子。
黄帝三世 蟜极 玄嚣之子。
黄帝四世 帝喾 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黄帝五世 后稷 帝喾之子,名弃,周朝始祖。
黄帝六世 不窋 又称叙望不 ,后稷子。母日姞氏。
黄帝七世 鞠陶,又称鞠,不 子。
黄帝八世 公刘,鞠陶子,定居豳。周道始兴。
黄帝九世 庆节,公刘子。
黄帝十世 皇仆,庆节子。
黄帝十一世 差弗,皇仆子。
黄帝十二世 毁隃,差弗子。
黄帝十三世 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毁隃子。
黄帝十四世 高圉,公非子,字侯侔。
黄帝十五世 亚圉,高圉子,字云都。
黄帝十六世 公叔祖类,亚圉子。又名太公、组绀。
黄帝十七世 古公亶父,公叔祖类子,周称太王,居岐之阳,实施翦商。
黄帝十八世 季历,古公亶父子,又称王季、公季。
周朝姬姓
(?--前256年)
黄帝十九世 姬昌,季历子,居西佰,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
黄帝二十世 (周公一世)元圣周公 :姬姓,讳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己卯,周武王十三年,封周公于曲阜国,曰鲁国,方世人称鲁公,因成王幼年嗣立,留相王室,是为周公。生子八人:长伯禽;次君阵,嗣周公,食采于周,世辅王室,蒋、邢、凡、茅、胙、祭,或在于畿内或在于畿外。其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成王十四年已亥,公薨于丰,年八十四,葬于毕,谥曰文。汉唐追尊周公为先圣,宋追封为文献王。 (河南安阳县《姬家屯志》是从周公姬旦续起的。从周公姬旦开始,与河南省新安县《姬氏宗谱》、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所排姬姓世系大致相同) 。
黄帝二十一世 (周公二世) :讳伯禽,成王元年 (公元前1042年.鲁公元年) ,丙戌,代父封于鲁,是为鲁公,传三十三公,后世俱祀周公,寝殿鲁公陪祀,在位五十三年,戊寅薨。生子三:长酋;次熙、鱼。
黄帝二十二世 (周公三世) :讳祖酋,康王十七年 (公元前1004年).鲁公五十四年,考公元年,已卯即位,是为考公,在位四年薨,无嗣,弟熙康王二十一年癸未即位,是为炀公,筑茅阙门,招进贤士,以礼化民,在位六十年薨.炀公因弟年少,请命周成王被封附庸国--东野,以田名为姓东野.生子二人:长宰,次费。
黄帝二十三世 (周公四世 ):讳宰,穆王四年(公元前943年) 即位,是为幽公,在位十四年薨,有二子:长尹;次圭,俱先卒,弟费,穆王十八年丁酉即位,是为魏公,在位五十年薨,生子二人:长擢;次具。
黄帝二十四世 (周公五世) :讳擢,懿王元年(前899)丁亥即位,是为厉公,在位三十七年薨,无嗣,弟具,孝王十三年甲子即位,是为献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子二:长濞;次敖。
黄帝二十五世 (周公 六世 ) :讳濞,厉王十四年丙申即位,是为真公,在位三十四年薨,子世有足疾,不得立,弟敖共和十一年庚午即位,是为武公,在位十三年,宣王十二年乙酉春公率其二子括戏入朝,王命戏为鲁世子夏武公,归而薨,生子三:长括;次戏;三称。
黄帝二十六世 (周公 七世 ) :讳戏,宣王十五年戊子即位,是为懿公,有子二:长旰叔,早卒;次庈父为大夫,城郎居之,因为费邑,懿公在位九年薨,其兄括之子伯御即位,十一年卒,宣王问鲁公子:“能导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公,是为孝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子五:长弗湮、次豫益、三师、四展、五驱。
黄帝二十七世( 周公八世) :讳弗湮,平王三年癸酉即位,是为惠公,在位四十六年薨,生子四:长息姑、次允、三翬、四施父。
黄帝二十八世 (周公九世) :讳息姑,惠公庶子,平王四十九年己未,惠公有嫡子允,最少令息姑摄政代令允,长以授予允,政是为隐公,在位十一年薨,弟允桓王九年庚午即位,是为桓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六人:长同,次庆父、三叔牙、四季友、五结、六满。
黄帝二十九世 (周公十世) :讳同,庄王四年戊子即位,是为庄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子六:长般立,是年十月已未卒;次申开、夷仲、年、遂、鱼。
黄帝三十世 (周公十一世) :讳开,惠王十六年庚申即位,是为闵公,在位二年薨,僖公申惠王十八年壬戌即位,遵禽父之法养四种马于坰野,尊贤禄士,修泮宫,守礼教,东略淮寇,新作南门,修姜嫄之庙,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在位三十三年,生子二:长兴、次买。
黄帝三十一世 (周公十二世) :讳兴,襄王二十六年已未即位,是为闵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四:长赤,立冬十月卒,次视、倭、叔肸。
黄帝三十二世 (周公十三 世 ) :讳倭,匡王五年癸丑即位,是为宣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三:长黑肱,次偃、归生。
黄帝三十三世 (周公十四世 ) :讳黑肱,定王十七年辛未即位,是为成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二:长午、次公衡。
黄帝三十四世(周公十五世) :讳午,简王十四年已丑即位,是为襄公,在位三十一年薨,生四子:长野,立秋九月卒;次稠、三宋、四憗 (音吟) 。
黄帝三十五世 (周公十六世) :讳稠,景王四年庚申即位,是为昭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四子:公衍、公为、公果、公贲,俱无贤不任,继嗣弟宋敬王十一年壬辰即位,是为定公,九年庚子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寻为司寇十年,辛丑孔子摄行相事三月,鲁国大治,十五年丙午公薨,生子二:长蒋、次溺。
黄帝三十六世 (周公 十七世 ) :讳蒋,敬王二十六年丁未即位,是为哀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子二:长宁、次荆。
黄帝三十七世 (周公十八世) :讳宁,贞定王二年甲戌即位,是为悼公,在位三十七年薨,生子嘉。
黄帝三十八世 (周公 十九世 ) :讳嘉,考王十一年辛亥即位,是为元公,在位二十一年薨,生子二:长衍、次辰。
黄帝三十九世 (周公 二十世 ) :讳衍,威烈王十七年壬申即位,是为穆公。穆公三年甲戌,以公仪休为相,泄柳申详子思为臣,公问于子思曰:“何道可以利民?”子思对曰:“君欲惠百姓,除非法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贶困乏;慕周公、禽父之治,行其政化,开公家之惠杜私门之利,结恩百姓,修理临国,其兴也,勃也。”公甚尊礼之威化,大行三十三年甲辰公薨,生子二:长奋,次公输子。
黄帝四十世 (周公二十一世) :讳奋,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即位,是为共公,在位二十二年薨,生子屯。
黄帝四十一世 (周公二十二世) :讳屯,显王十五年丁卯即位,是为康公,在位九年薨,生子芫堰。
黄帝四十二世 (周公 二十三世 ) :讳堰,显王二十四年丙子即位,在位二十九年薨,生子叔。
黄帝四十三世 (周公二十四世) :讳叔,慎靓王五年乙巳即位,是为平公,使乐正子为政,平公三年丁未,孟子自齐而归过鲁,公将乐正子以见孟子,惜为嬖人所沮,在位二十年,甲子公薨,生子贾。
黄帝四十四世 (周公二十五世 ) :讳贾,赧王十九年乙丑即位,是为缗公,在位二十三年薨,葬鲁城南九里。生子二:长仇、次辩。
黄帝四十五世 (周公二十六世 ) :讳仇,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即位,是为顷公,在位二十四年,辛亥遭楚考王灭鲁,藏周礼仪,礼于壁迁卞,薨于柯,遂葬焉,亡国无子,维有一弟,姬辩,携谱逃于 阚 ,即今之汶上县是也,居鲁桓公墓右,克守先训,生子三:庶少故,后裔世居汶上.次子乾.三子壬又大明。
汉朝
黄帝四十六世孙 (周公 二十七世 ) :大明.隐居泰山,齐鲁呼为夫子.汉高帝刘邦十有一年封乾之子--姬毕为咸阳公,回西京奉文王祀.因姬毕无子,又封姬大明为咸阳侯,建城于文王陵,生子二:长,嘉.次,昭.
黄帝四十七世( 周公 二十八世 孙) :嘉.汉武帝四年(前137)改封嘉为周,于南君秩职列侯,以奉先祀.封嘉之弟昭为水休侯,赐稷山为采邑,后嗣俱在蒲州.嘉生子敏.
黄帝四十八世 (周公 二十九世 ) :敏.生子东.
黄帝四十九世 (周公 三十代世 ) :东.生子二:长宪,次观.
黄帝五十世 (周公 三十一世 ) :宪.汉平帝刘年间(前1--5)宪被封郑公.平帝崩节后,王莽摄政和新朝期间,观被封卫公.生子垒.
黄帝五十一世 (周公 三十二代 ) :垒.生子英
黄帝五十二世 (周公 三十三世 ) :英.生子得
黄帝五十三世 (周公 三十四世 ) :得.生子初
黄帝五十四世 (周公 三十五世 ) :初.生子杰
黄帝五十五世 (周公 三十六世 ) :杰.生子章
黄帝五十六世 (周公 三十七世 ) :章.晋武帝年间(公元265--290)被封嗣圣公,生子(王景).
黄帝五十七世 (周公 三十八世 ) :(王景).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令(王景)守后稷*墓,食候奉.生子二:长,*,次,顺.
黄帝五十八世 (周公 三十九世 ) :*.隋文帝杨坚年间(公元581--604)被封昭德候.顺,唐高祖李渊年间(公元618--626)被封为咸阳公,生子九.洙赐茂陵为祭田.
唐朝
黄帝五十九世 (周公 四十世 ) :洙.屡谏.唐贞观二年(公元629)秋赐死.生子贡
黄帝六十世 (周公 四十一世 ) :贡.唐节度使抱,始祖周公神主而卒.生子宽.
黄帝六十一世 (周公四十二世) :宽.湖阳刺使.生子显
黄帝六十二世 (周公四十三世) :显.生子岳
黄帝六十三世 (周公四十四世) :岳.生子幅
黄帝六十四世 (周公四十五世) :幅.唐学士.生子骑
黄帝六十五世 (周公四十六世) :齐.生子受
黄帝六十六世 (周公四十七世) :受.唐学士,驸马.唐僖宗年间(公元874--879)被封为贝子.生子bin(分+耳)
宋朝
黄帝六十七世 (周公四十八世) :bin宋太宗年间(公元876--997)被封为周南公.生子绍
黄帝六十八世 (周公四十九世) :绍.宋仁宗年间(公元1023--1063)被封为郢公,生子光国.
黄帝六十九世 (周公五十世) :光国.生子大定
黄帝七十世 (周公五十一世) :大定.生子作喜
黄帝七十一世 (周公五十二世) :作喜.宋徽宗年间(1101--1125)被封为博士徒.宋高宗年间(1127--1162)被封为节义候,建庙苍州,生子元郡
黄帝七十二世 (周公五十三世) :元郡.生子德行
黄帝七十三世 (周公五十四世) :德行.生子永年
黄帝七十四世 (周公五十五世) :永年.生子顺圣
黄帝七十五世 (周公五十六世) :顺圣.生子咸武
黄帝七十六世 (周公五十七世) :咸武.宋理宗年间(1225--1264)死节.生子经博
元朝
黄帝七十七世 (周公五十八世) :经博.生子泰和
黄帝七十八世 (周公五十九世) :泰和.为朝州刺使,生子道统
黄帝七十九世 (周公六十世) :道统.生子振
黄帝八十世 (周公六十一世) :振.生子仪礼
黄帝八十一世 (周公六十二世) :仪礼.生子二:学富,忠信
黄帝八十二世 (周公六十三世) :学富.字五车,元大都御太原路总管,平原郡候.因元世祖呼号五车,君呼号名死于顺帝元年(1333) 生子二,长友;次海
明朝
黄帝八十三世 (周公六十四世) :友,子袭旧职.生子宪封
黄帝八十四世 (周公六十五世) :宪封.为方孝儒婿,无罪被害.生子西周
黄帝八十五世 (周公六十六世) :西周.同仆人吴元奔西山郡建岭避难,即今之高平县石村,生子二:复思,大用.
黄帝八十六世 (周公六十七世) :复思.生子二:成族,兴浪. 大用.生子二:增,福.
复思子成族.因山学道刘作哲访求,周公裔孙成族于洪治元年(公元1488)被封博士,往咸阳守其庙墓.
复思子兴浪.迁于修邑西北离城五十里许,地名下秦村,即今之王褚村,该村屡被山水冲,又上移十里许,地名上秦村,今之白家作焉.耕度为业,克守先训生子四:容寿,容福,容康,容宁.
大用.携眷去开州受于东野达泉公,公卒,大用同戊午进士王振纪诸门人葬达泉公于开州东五里许,立石题碑曰”东野达泉公墓”.大用遂领二子在彰德府下户
大用长子增,迁安邑(安阳)西距城三十五里,村名姬家屯
大用次子福.迁汤阴县鹤壁集西南八里,村名姬家山.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迁姬家屯
(公元1500年左右)
黄帝八十七世 (周公六十八世)(姬家屯始祖) :姬增.大用长子,迁安邑(安阳)西距城三十五里,地名姬家屯村,耕读为业,克守先训葬村南老茔,配贾太君.生子二:长,珂;次,荐.
黄帝八十八世 (周公六十九世)(姬家屯二世) :珂配秦氏;荐配冯氏.共十子: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长幼失传
黄帝八十九世 (周公七十世)(姬家屯三世) :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据传十人中有迁北二十里谷垛和麦秸窝后,因与地名忌讳被迫回迁和流散者.迁往过程中长幼失传)十人共有四位后嗣留在本村,曰:免,应,恕,正.
黄帝九十世 (周公七十一世)(姬家屯四世) :免,应,恕,正.(往来迁徙子嗣长幼失传,但共有子嗣四位:文举,文章,文学,铎.均葬村姬家老茔有碑为证,却又不知其相传父辈)
黄帝九十一世 (周公七十二世)(姬家屯五世) :铎,中支之主;文学,东支之主;文举,西支之主;文章,古庄西支之主.铎生子二:长,延良.次,仲良
黄帝九十二世 (周公七十三世)(姬家屯六世) :延良.生子臻
黄帝九十三世 (周公七十四世) (姬家屯七世):臻.生子四:长光祖;次光前,光代,体法
黄帝九十四世 (周公七十五世)(姬家屯八世) :光祖.生子三:长超;次起,*
黄帝九十五世 (周公七十六世)(姬家屯九世)枝辈 :起.生子二:长思林;次思山
黄帝九十六世 (周公七十七世)(姬家屯十世)兴辈:思林.生子四:长全;次宪,瑞,朗
黄帝九十七世 (周公七十八世)(姬家屯十一世)衍辈 :宪.生子五:长得福;次得禄,得荣,得贵,得喜
黄帝九十八世 (周公七十九世)(姬家屯十二世)崇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九十九世 (周公八十世)(姬家屯十三世)绪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世 (周公八十一世)(姬家屯十四世)隆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零一世 (周公八十二世)(姬家屯十五世)茂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零二世 (周公八十三世)(姬家屯十六世)庆辈 :庆富.生子二:长,脉良;次,双喜.
黄帝一百零二世 (周公八十四世)(姬家屯十七世)脉辈 :脉良.生子一,长城
黄帝一百零三世 (周公八十五世)(姬家屯十八世)长辈 :长城(1938--2005).生子四
黄帝一百零四世 (周公八十六世)(姬家屯十九世)广辈 :
黄帝一百零五世 (周公八十七世)(姬家屯二十世)生辈 :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国史,县志,家谱,是一个名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谱,它详尽记载了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荣和发展的家族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没有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今国家昌盛,日渐强大,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没有优良的家风,就没有优良的国风,就没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我族距离上次修谱,有七十余年,续修宗谱已迫在眉睫,但族人大多因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有幸得知我族家锋(字四海)叔利用退休时间,不辞辛劳,独自一人,跨越多省,走村串户,多方联络,上与中华喻氏重庆总部取得联系,对接上猛公支系图,让我始祖德宗公以上四十多代得以明确;下走访河南安徽等地找到众多因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而在前几次修谱时未编修进家谱的德宗祖后裔,让我支喻姓族人更加庞大,实现上次1947年修谱时我族多位有识之士想达而未能达成之心愿。凭此所见,家锋叔功德无量。我受家锋叔之邀,为我族本次六修宗谱稻场湾作序,其实这次修谱我未尽半份职责,何德何能为我湾作序?惭愧之余,积极研究家谱,并与家锋叔和六房湾堰兵叔以及我湾老人先辈,请教我湾喻家稻场族人的迁徙和来龙去脉,并找到从喻家稻场迁居出去的先祖后裔宗亲,研究他们与我湾的渊源,得出些个人见解,分享予族人。因本人水平有限,在撰写过程当中如有错误及疏忽,望族人海涵。此序也望能给后世提供参考,还原我族祖先传世过程及迁徙脉络。
我族喻氏乃西汉苍梧太守喻猛(字骄孙)之后,传至我支系始祖德宗公已传四十六世,具体世系图可参阅中华喻氏总谱,这里简略介绍直系图:喻猛--四子喻锦--次子发麟--次子季用--次子喻霖--次子喻佑--次子绍天秩--长子喻合--师州--长子尧咨--奕世--喻庆--喻载--次子兆民--喻绪--子耕--大伦--次子宗义--世信--三子显才--四子喻琮--长子喻哲--长子仁易--思文--中和--闳昌--长子喻骥--长子子颜--长子重华--迪冲--喻潜--居安--绍云--喻彻--喻顺--喻凫--正邦--慧观--二子希武--骄孙--次子滕暹--国兴--正朗--遗槐--徳宗 德宗是遗槐长子,据江南老谱记载,遗槐有三子,长子德宗,次子易言,三子易讳,德宗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土寨湾,也就是我们支系始祖,易言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北喻家冲,为喻家冲始祖,易讳生二子分别迁河南和武昌,后人无有记载,现在经近六百余年时光流逝,已无从考证了。在此重点探讨一下猛公四十一世娇生公至四十六世我支始祖德宗公之间的迁徙过程。
骄生公(也有记载骄孙,因与猛公字混淆,在此作骄生),北宋进士,住江西吉水县,隐居不仕,根据江南老谱和大悟老谱记载,骄生公迁居西陵,中华喻氏总部族史研究委员会由此得出结论,骄生公定居宜昌,其可能误把西陵当作宜昌。据我考,《汉书·地理志》记载,西陵县是汉高祖始置江夏郡的十四县之一。《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曰:“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两汉地图来看,古西陵县县域涉及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安陆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及黄冈市的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等。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和《宋书·州郡志》记载,两汉时,今黄陂区境的东南和北部属西陵县,西南部属安陆县;而宜昌西陵,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属宜都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也就是说在晋代太康元年以后,宜昌西陵就已经改为夷陵,故在骄生公所在的北宋年间,西陵城指的就是黄陂大悟一带,所以江南老谱记载的骄生公迁居西陵应与宜昌无关。另据逻辑分析,黄州黄陂一带均为丘陵,其西称西陵,古称黄陂县为西陵城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且黄陂一带比宜昌西陵峡居住条件要好得多,那里交通只能靠水路,当时百业待兴,而不是因战争灾荒往偏僻的地方逃难。所以迁居黄陂黄州这边的可能性更大更合逻辑。
我支喻氏宗谱老谱开篇记载“祖德宗公洪武初年自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楚北黄陂之东乡高邑里土门会祝家坳,今名土寨湾”,依前考,骄生公北宋年间迁居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其六世孙德宗又从江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黄陂,不合逻辑。我分析,骄生公生活在北宋年间,迁居到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开枝散叶,宋末又遇战乱,蒙古大军扫荡北方,一举南下,骄生公子孙一部分又从西陵(黄陂、大悟一带)逃难返回到江西的可能性极大,这也与瓦屑墩是难民集中营的史料相吻合。
骄生次子滕暹,滕暹次子国兴,国兴次子正朗,正朗长子遗桂,遗桂子德茂,江南老谱记载,德茂定居西陵,德茂有六子,九孙,其孙分别迁往汉川,安陆,云梦,黄陂姚集,孝邑,广阳,大悟等,均在当地开枝散叶,正朗次子就是之前提到的遗槐,遗槐长子为我支始祖德宗。
德宗这一支,迁居土寨湾之后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因子孙繁盛,土寨塆的土地有限,后世逐渐搬迁,形成土寨湾,喻家稻场,六房湾,庙家田,丁王湾五个相邻村组成的庞大村落群。我湾喻家稻场位于北纬30°57´2304″,东经114°29´2688″,属武汉市黄陂区万寿寺村管辖,于土寨湾东北方向15公里处。村落整体南北长,东西窄,解放前房屋大多呈坐西朝东之势,东面有门前大塘。听老人云,塘水从未干过,清澈见底,一方塘水养育族湾十几代人。解放后,房屋渐呈坐北朝南之势。喻家稻场人杰地灵,地缘广阔,正北背靠王驾山,西北背靠柴山,南面地势平坦,王驾山与柴山二山蜿蜒而下,气势聚集于我湾正中,风水极佳。黄陂风水巨著《西陵龙章》记载:“万寿寺边一条龙,兔走鸟飞不见踪,前有文星并武库,后有权星列寺从,小山连迭台侯品,太阳高采状元峰。”如此风水宝地的确是我族先人的一处福地,从明朝七世祖迁居稻场湾至今400余年,稻场湾开枝散叶最为显著,人丁繁衍,兴旺发达。湾最鼎盛时期人口有200余户,湾人文才武略,勤俭持家,上有参军为国,浴血沙场,下有寒耕热耘,春种秋收,喻家稻场四字,方圆百里,远近闻名。听老人云,乱世时期,土匪强盗,听到我湾威名,都不敢来犯。据我统计,我始祖虽在土寨湾,但我稻场湾繁衍出的人口以及由我稻场湾迁居出去后续繁衍到全国各地的人口,占我德宗支总比例一半有余,由此可见,我湾的确是风水宝地,促进我支族人发旺,生生不息。遗憾的是,1974年,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从黄陂北木兰湖水库引水,修渠道往东南灌溉,正好途经我湾,在我湾正北方由西向东修了一条渠道,切断了王驾山与柴山连接我湾的龙脉,气场破坏,至后世稻场湾日渐衰落,族人纷纷搬迁,现人口不足百户,很难恢复往日繁华。
我支字派演变及发展:老字派"朝添思伯,守一国臣,自文之式,会典必元",始祖德宗为第一世,“朝”字辈为第二世,“添”字辈为第三世,“添”与“思”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四世,“思”为第五世,“伯”为第六世,“伯”与“守”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七世,“守”为第八世,后面均按字派起名,此字派至十二世“式”字辈止,于康熙二十三年续,从十三世改成“光明正大,洪定保家,崇礼重义,富贵荣华” 又于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一九四八年续新派"宝行庭训,培植心田,克昌其后,恢耀先贤”至四十四世,再于一九九三年,由十八世定琼(端甫)公续新派:“忠诚敦让,积善永康,怀才万载,治国安邦,世道精良,启迪芳香,千祥景庆,发达远扬”到七十六世止。
喻家稻场族人构成分为三大房,俗称北分,中分,南分,自德宗公起,截至公元2019年5月止,喻家稻场已传至二十四世“义”字辈。关于喻家稻场的来历,湾下老人口口相传:我湾北边有一稻场,占地巨大,土寨湾的先祖农忙时会到这个稻场打谷,晚上必须有人值守,久而久之,便渐渐在稻场附近建起了房屋,这样土寨湾一部分先祖纷纷搬迁至此,开枝散叶,形成村落。另据1947年谱《喻家稻场里居记》记载,此地原有王孔二姓,王姓占多数,称王家稻场,我十世祖自恂公及十四世祖开道公迁居于此后,子孙繁衍,蒸蒸日上,王孔二姓逐渐没落,喻家稻场之名便慢慢传开。十世祖自恂公,有二子之瑞和之琬,之琬未传,之瑞有二子学伦和学典,学伦为中分先祖,学典为南分先祖,即自恂公是中分和南分的共同先祖,十四世开道公为北分先祖,综上所述,喻家稻场形成过程以及是哪位先祖搬迁至此似乎都很明确,且合乎逻辑,但据我考,其实不然,此过程及年代还有待商榷。
我族谱有很多支谱,搬迁年代及搬迁始祖都记载详细,例如,官家河始祖,谱记载:十二世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再如喻油坊始祖,谱记载: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由湖北黄陂县土门会喻家稻场迁籍河南罗邑周堂畈喻家油坊。唯独我喻家稻场始祖没有明确年代及始祖名字记载,在此盲目推断自恂公和开道公是不严谨的。另外,学智公和太有公不属于自恂公的后代,更不属于同一支,由此得出自恂开道二公只是住于喻家稻场,并非第一批迁居于此。既然如此,最早从土寨湾搬迁到喻家稻场的是谁呢?只能从我们自己的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了。先说年代,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都还在喻家稻场,说明喻家稻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另据家锋(字四海)叔走访河南光山马畈喻冲得知,他们支谱自认我德宗十世自举公为他们先祖,且从喻家稻场搬迁过去的年代也研究确定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这一下把喻家稻场历史又往前推了四十年,此年代为先祖从喻家稻场搬迁出去的最早年代,这个时期我湾之人员构成也初步明朗:十二世学智和十六世太有为十世自能公后代,自能与自举为亲兄弟,自举在这一年迁去光山马畈,自能的后代也搬去官家河和喻油坊,北分先祖十四世开道公和迁去光山罗管店的十二世学舜公为十世自竒公后代,自竒和中南分先祖自恂为亲兄弟,这样,自能,自举,自竒,自恂以及他们的堂叔伯宗亲为组成稻场湾的主要先祖。经过分析,大致可以确定自能自举的曾祖七世祖柬公和自竒自恂的曾祖七世祖朿公为最先搬迁到今喻家稻场所在区域的祖先,根据自举公搬迁至河南的年代(公元1660年)往前推3代(75年),大致可确定为明万历十三年前后(公元1584年),这也与始祖德宗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迁土寨湾传七世(175年)正好是1543年前后相吻合(相差41年因古人搬迁时一般为青壮年)。至此,我湾喻家稻场先祖及年代均能大致明确,即七世祖柬公和朿公,年代为明朝万历年间。
喻家稻场至今400余年,先祖们在生产落后,条件恶虐的情况下,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可谓历经艰辛。从七世到二十四世,虽无达官显贵,但也不乏众多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我们的清晰来历。今恰逢太平盛世,国运昌隆,族人衣食无忧,交通便捷,网络信息发达,自我祖德宗开始六百余年,从未有如此天赐良机,让我们这次第六次修谱拥有前五次都未曾有过的得天独厚之优势;可惜本族宗亲全国分散,字派繁多,有的分支谱牒遗失,甚至迁居出去后未修族谱,始祖姓名生卒均无可考,墓碑无字,后人反复搬迁,曾经的村子喻姓族人全无,只留下喻姓之湾名,找其后人如大海捞针,故此次清谱过程艰苦繁琐,劳心劳力,在此要特别感谢本次修谱发起者家锋(字四海),他凭一己之力,东奔西走,校对核查,捐资筹款,印谱刊发,此次贡献与功德,后世不能忘记。
本序仅对喻家稻场的历史及先祖迁徙脉络作出探讨,也为后人续修宗谱留下承上启下的宝贵线索,因本人才薄智浅,力所不及,撰写过程中有疏漏之处,望族人海涵。并对本次修谱的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附上400余年从喻家稻场迁出的分支,年代为大概估算,如有遗漏望族人海涵。 七世祖柬公和朿公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从土寨湾迁到喻家稻场十世自举公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牢山堡,马雷桥易凉亭,后人迁至马畈喻冲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十二世学舜公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从稻场湾迁居至光山罗官店,后发展至火焼畈、铜钱洼(其后代十五世天凤公由罗官店喻新街迁回湖北何家湾;天绪公迁往江苏广徳。天隆公迁往梅家湾;天顺公由喻新街迁往火烧畈,十六世文敏公迁铜钱洼,十六世朝阳公由罗管店铜钱洼迁往信阳柳林庄,十七世永慎公由罗官店迂周家湾,十八世定体公、定琮公由罗官店迂黄家寨;定保公、定扬公迁往江苏广德;定亮公由罗管店迁往彭家湾,等等)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从喻家稻场迁居罗山周党畈喻家油坊十六世太洪公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从喻家稻场迁甘家集十六世太选公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从喻家稻场迁孝感汪杨店(今孝感杨店)十四世明隆明茂明发三公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从喻家稻场迁汉镇(今汉口)以后是否转迁迄今杳无音信十五世世清公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县西乡九里店(今高店喻湾)十六世文周公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从喻家稻场迁信阳彭家湾喻湾十六世太兴公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陈百步村十四世开仕公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从喻家稻场迁陕西山阳县竹林关(今丹凤县竹林关镇)十六世文秀公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官店复迁易店喻老湾十五世世亨世文二公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从喻家稻场迁塔尔岗十五世世爵公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从喻家稻场迁白菜园(今光山白雀园镇)十六世太斌公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潘兴店。
德宗二十一世孙崇聪(字聪)二零一九年八月于武汉
百科名片
许国 ,中国历史上西周及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为姜姓,建国君主是许文叔,许男结亡国。
史许氏与齐氏是同一个祖先四岳伯夷之后。商周时期,西周在灭亡商朝之后,周成王大封诸侯。其中,在商王朝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许多姜姓诸侯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始祖为许文叔,为太岳之嗣。
简介 许国 备注 周朝诸侯国 国君之姓 姜姓许氏 爵位 男爵 国都 1 许(鄦) 河南许昌市东 2 叶 河南叶县南 3 夷,城父 安徽亳县东南 4 析,白羽 河南西峡县 5容城 鲁山县南 始封此国者 周武王 创始年 前11世纪 始祖 许文叔 灭亡年 前5世纪 亡国之君 不详 灭亡原因 战国初年灭于楚 史书记载 春秋(始见于隐公十一年)许国,姜姓许氏诸侯国。爵位是男爵,它是至今唯一可确定为男爵的周代诸侯国。管辖范围,从都城向四周辐射,方圆30公里左右,包括今河南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这一广大地域,作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时期 西周时期许国在周武王初年,都城在今许昌城东20公里的张潘古城四周,依《括地志》记载,周代关于城郭建筑的礼制,"王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递减",许国作为一个五等诸侯国,城池方圆3里至7里。
东周时期委曲求全
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标志,中国进入东周时期。此时王权衰落,盛世不再,天子已无力控制各个诸侯,一些逐渐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称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相继崛起,许国如同一叶扁舟,在诸侯争霸中风雨飘摇。
春秋时期,郑国、楚国等非常强大, 许国 经常遭到强国侵略。因力量弱小,无法抵抗,只好委曲求全。
公元前654年,楚国攻打许,许君大败,于是"肉袒谢罪",楚国才心满意足,退兵而去。
楚成王时,再次进攻 许国 ,许君没办法,第二次"肉袒谢罪",请求和解。在这种情况下, 许国 只能迁徙,以躲避楚国和郑国的锋芒。
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公元前529年,迁回叶。公元前524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成为楚国的附庸。
在这之后, 许国 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以想到 许国 面临的险恶局势。 许国 迁"容"后,虽暂时有了一个长期的休整时间,但是,当时诸侯纷争, 许国 这样的小国仍是不能躲过被吞并的厄运。
许国之所以弱小,与其爵位过低有直接关系。因为爵位低,所以城建得小,封地也不多。这样,资源有限,实力也就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相争战的时候必然处于下风而无法振兴。恶性循环之下,永无兴盛壮大的机会。
邻国窥视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豪强林立,虎视眈眈。许国只好小心周镟于强国之间,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即使这样,北方的郑国却始终怀有吞并许国的野心。
郑国国君郑庄公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他借周平王东迁之机,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后,就把许国当成了下一块肥肉。
想攻占许国,首先得建立一个"桥头堡",郑庄公把目标定在了毗邻许国都城的许田。
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向鲁国国君鲁隐公说:"天子东迁之后,我们前去朝觐,路途遥远,多有不便;而你们去泰山祭祀的时候,沐浴歇息也缺少落脚的地方。不如用我们的'汤沐之邑'(今山东费城东南)和你们的'朝宿之邑'许田交换,这样大家都方便一些。"
鲁隐公当然洞晓郑庄公的觊觎之心,婉言拒绝了郑庄公的提议。
公元前712年7月,郑庄公还是以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为由,约齐国、鲁国联合攻打许国,相约谁先攻陷许国都城,谁就有权分割许国土地。一心想得到许国土地的郑庄公亲率雄兵伐许,直抵许国都城。当时的许国十一世国君许庄公率领将士、百姓死守城池,怎奈郑、齐、鲁三国兵将三面夹击,破城只是迟早之事。
到城被围的第三日午后,在郑国兵将的猛攻之下,郑大夫颍考叔手执郑庄公大旗,不避刀矢,奋力登上许国城墙,然而未等站稳,突然一支箭从背后飞来,颍考叔中箭后大叫一声,从城头跌下。原来,平素与之不和的郑大夫子都忌妒他夺了头功,就在城下暗施冷箭,中国成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从这件事而来。
颍考叔刚跌下城头,郑将瑕叔盈立即冲上去,接过郑庄公的大旗重又跃上城头大呼:"郑国国君登城了!"郑国将士见城头旌旗招展,更加奋勇当先。许庄公见大势已去,便打开城门率军民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奔向卫国。两年后许庄公客死他乡。
可郑庄公还不满足,公元前712年,鲁隐公去世后,鲁桓公继位,便又与鲁桓公会见于垂亭(今山东菏泽境内),再次提出交换之事,并将一块晶莹无瑕的玉璧送给鲁桓公,从而达成了以许国为牺牲品的这宗交易,史称"郑伯以璧假许田"。从此郑国有了向外扩张的理由和军事基地,又将矛头指向许国。
都城被攻
许国都城被攻破后,郑庄公虽然想霸占许国,但又怕各诸侯干涉,就假惺惺地让齐鲁两国国君看怎样处置,齐鲁二君认为许国没有犯灭国之罪,应酌情发落。郑庄公只好命许国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弟)居许东偏",并让郑国大夫公孙获率兵居许西偏,把许国君臣完全置于监视之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了公元前697年,郑国发生内乱,许叔乘机夺回都城,赶走郑国军队,复建许国,史称许穆公。从此郑国视许国为仇敌,屡屡兴兵犯许。据史书记载,在春秋五霸争战的120多年间,许国先后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郑国侵犯就有9次。
迁都至叶
公元前576年,饱受晋国、郑国侵伐的许国已经痛失大片土地,无奈之下,十五世国君许灵公(字宁),把许国都城从许迁至叶(今河南叶县) ,成了楚国的国中之国,完全成为楚国附庸。(2002年4月,考古工作人员在叶县澧河南岸的悬崖边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编钟、跽坐铜俑、青铜鼎、青铜戈等青铜器。铜戈铭文:"许公宁之车戈"、"许公宁之用戈"。著名考古专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认定:此即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之墓。)
即使这样,许国仍未得到楚国的照顾,楚国不时令其迁徙,许国都城先后迁到安徽亳州、湖北随州、河南西峡、河南鲁山等地。经过这三番五次的折腾,许国已是国穷财尽,徒有虚名。而郑国却仍怕许国东山再起,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已经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斯被俘,许国遂遭灭国之祸。
此后,在楚国的帮助下,许国后裔重新立国又持续了100余年,直至公元前375年,史料记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绵延700余年的许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终亡国
《左传》 记载,许男斯在位时,在楚国郢都被吴国攻克期间, 许国 为郑国所灭。
后来,又有几位在史书中记载的许国君主。很有可能是在楚国扶植下,许元公被当地百姓或许国遗民拥立的,他们在严格意义上,算不上许国君主。
前481年,楚惠王封公子结为许国君主,后传五世到战国初期,许君被楚国废黜, 许国 彻底灭亡。
许国灭亡于战国初期,许元公在位时。被楚国攻灭,一说为魏国所灭。
后来,又有几位在史书中记载的许国君主,很有可能是被当地百姓或许国遗民拥立的,他们在严格意义上,算不上许国君主。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结为许国君主,几年后又被楚国灭亡。
亡国后,许国人遂迁移至中原以及江南,以国为氏,故为许氏,即许姓。
后裔迁布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除了高阳地区有许姓分布外,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数为最多,也最为集中。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如陕西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则集中在洛阳及豫南一带,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隋唐时期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
许道宁作品
地,故唐代以后的许姓名人也多出于此地。 宋元时期 辽国地处中国北方,其境内许姓分布较少。金国消灭北宋后,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这里主要是汉族聚居区,所以金朝统治时期许姓分布要比辽广泛得多。元朝的统治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故境内分布有大量的许姓人。此外,这一时期许姓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不少许姓人。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相对比较频繁,有的是 行为,也有因躲避战乱,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姓氏分布的又一显著特点明清以来的许姓状况。明清时期是许姓人口的大发展时期,见之于记载的许姓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质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现了一批学者,考中进士的人数也空前增加。还有一个特点,即这一时期在少数民族中涌现了大批许姓,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的总和。今日,许氏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这七个省的许氏约占全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5%。
国君世系 称号 国君本名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出身与关系 资料出处 1 许文叔 前11世纪- 伯夷后裔 《资治通鉴外纪》 《春秋左传注》 2 许德男 许文叔子 《资治通鉴外纪》 3 许伯封 封 许德男子 《资治通鉴外纪》 4 许孝男 许伯封子 《资治通鉴外纪》 5 许靖男 许孝男子 《资治通鉴外纪》 6 许康男 许靖男子 《资治通鉴外纪》 7 许武公 许康男子 《资治通鉴外纪》 8 许文公 兴父 周幽王、周平王时期 许武公子 《资治通鉴外纪》 《竹书纪年》 中隔约二世 11 许庄公 茀 或名 苴人 郁贤皓注在位20年 前731年-前712年 许文叔十一世孙 《春秋左传注》 《春秋释例》 12 许桓公 郑 14年 约前711年-前698年 《春秋释例》曰为许庄公弟 《春秋左传注》 《春秋释例》 13 许穆公 新臣 42年 前697年-前656年 许庄公之弟 《春秋左传注》 14 许僖公 业 34年 前655年-前622年 许穆公子 《春秋左传注》 15 许昭公 锡我 30年 前621年-前592年 许僖公子 《春秋左传注》 16 许灵公 宁 45年 前591年-前547年 许昭公子 《春秋左传注》 17 许悼公 买 24年 前546年-前523年 许灵公子 《春秋左传注》 18 许男斯 斯 19年 前522年-前504年 许悼公子 《春秋左传注》 19 许元公 成 约22年 约前503年-前482年 许悼公孙 《春秋左传注》 20 结 结 前481年- 许元公子 《春秋释例》 《春秋左传正义》 《通志·氏族略》 以后四世不明 许子妆 妆 春秋时期 《春秋左传注》 《金文人名汇编》 许子酉帅(前字上爿酉,下皿;后字去巾) 酉师 春秋时期 《金文人名汇编》 许伯彪 彪 春秋时期 《金文人名汇编》 许子 战国早期 《金文人名汇编》 序号称号
名字在位年数
在位时间
备注
资料出处
1
许文叔
文叔
前11世纪-
伯夷后裔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2
许德男
许文叔子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3
许伯封
封
许德公子,又称许废公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4
许孝公
许伯封子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5
许靖公
许孝公子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6
许康公
许靖公子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7
许武公
许康公子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8
许文公
兴
周幽王、周平王时期
许武公子
《竹书纪年》
中隔约二世(一说有许男单)
11
许庄公
韩
20年
前731年- 前712年
或名苴人
郁贤皓注在位20年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新译左传读本》
12
许桓公
郑
14年
约前711年- 前698年
《春秋左传注》为许庄公弟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13
许穆公
新臣
42年
前697年- 前656年
许庄公之弟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14
许僖公
业
34年
前655年- 前622年
许穆公子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15
许昭公
锡我
30年
前621年- 前592年
许僖公子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16
许灵公
宁
45年
前591年- 前547年
许昭公子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17
许悼公
买
24年
前546年- 前523年
许灵公子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18
许男斯
斯
19年
前522年- 前504年
许悼公子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19
许元公
成
约22年
约前503年- 前482年
许悼公孙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20
许男结
结
1年
前481年
许元公子
铭文作名甫人父、甫季加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中隔多世 许子妆 妆 年代不明 《春秋左传注》公元前481年楚国灭许。
周代的晋国,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也称燮父)改国号为晋,称晋侯而来的。晋国自唐叔虞始封到静公被韩、赵、魏三氏所分,晋国灭亡,前后共历三十八世,七百三十余年。晋国在漫长的七百余年里,在哪里建都都城有几处迁徒过几次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综合不完全的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现对晋国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参考 。
(一)晋国都城“翼”、“曲沃'、“绛”,“故绛”和“新田'
晋国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为晋,孝侯居翼之都城。在今翼城一带)。绛(穆侯迁绛之都城、在今曲沃县西南二里古城遗址)。故绎(献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赵康晋城址)。新田(景公迁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马的晋国遗址)。共五处,其原由如下:
关于“翼'。据《史记·晋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顾炎武《日知录》:唐在翼城县西南二十里。”韦昭国语注:“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史记》:“翼晋君都邑也。'这是见于史籍的记载。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这个“翼'。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带。
关于成侯迁曲沃之“曲沃。《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索隐曰:“河东之县名,汉武帝改曰闻喜也。 后汉书群国志:“闻喜邑本曲沃晋地。”纲目集览:“闻喜本绎州曲沃县,汉武帝改闻喜。'都是说今闻喜一碟;是晋国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来,在闻喜上郭一带发掘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铜器,在器型上都早于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器物。(侯马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这些材料都说明晋国都城“曲沃”是今日之闻喜。
关于“绛”。《踣史》记载:穆侯居绛。有·绛山绛水,故绛城在翼城东南,今曲沃南二里。《元和志》为汉周勃封邑。注旧志说:故址周九里十三步。这些文献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县西南二里,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曲沃古城遗址》。l960年4月至6月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对古城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1975年春天,又对古城的城墙进行了钻探。发现古城遗址的下面是东周文化堆积层,出土物为东周时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残片。古城遗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物是汉代的瓦的残片,完整的器物有:云纹圆瓦当、五铢钱和铁犁等。同时发现古城遗址内有内城,呈方形,长宽各1500米:有外城,城墙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约2000米,多为汉代文化堆积物。将文献记载与今天钻探、发掘的资料对照,现在曲沃县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遗址,应是穆侯所居的“绛”。
关于“故绛”。据《路史》:献公城绛徒都。顾炎武说“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绛州之北。注:今太平县南25里古城址犹存。(见《山西通志·古迹考》)。即今赵康古晋城遗址。近年来,省和襄汾县文物部门对古晋城遗址进行过多次的勘察。在遗址内发现有:内城和外城两座。既有东周文化遗存,又有汉代文物出土。历史上称此为“古晋城”汉代此处为临汾县城。传说遗址里有献公的“斗鸡台”。据以-七的材料,说明献公九年城绛始都(亦称故绛)应是今日赵康的古城遗址.
关于“新田”(亦称“绛”)。·据《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于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晋国由故绛(今之赵康古晋城)迁徒到新田,仍称“绎'。“新田”在何处据《水经注》:新田“谓之绛阳,在绛浍之阳,南对绛山,西背二水。《一统志》:“绛邑古城在乎阳府曲沃县西南晋地新田也。,,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马汾浍交会的三角地带,!当是文献所指的“新田。'三十多年来,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马多次进行文物普查,钻探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现了东周遗址,牛村古城遗址,平望古城遗址,台神古城遗址,白店.古城遗址,马庄古城遗址呈王古城遗址等以及-上马东周墓葬群。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钟、鼎、互器等)。在配合基本建设施工中又发观了东周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和铸铜工具等珍贵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马秦村的东周盟誓遗址里出土了约五千余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经过对文字的识别、研究,张颔先生写出了《侯马盟书》巨著。在这些盟书里,有一篇盟书载有“十又一月甲寅腊乙丑……。”经考证所反映的时间是晋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举行的盟誓。晋定公时晋国的都城在“新田,,。《侯马盟书》的出土,雄辩地证实了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晋国的大夫赵鞅(赵筒子)主持进行盟誓的这一历史事实。也为“新田'在今日侯马一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侯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侯马文史资料 第5辑,1992年10月
谁知道姬氏家谱?
本文2023-11-17 22:26: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