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重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明朝的重臣,第1张

朱元璋~朱允 火文: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李善长、汪广洋、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冯胜、冯国用、傅友德、廖永忠、赵庸、杨璟、胡美、吴良、康茂才、丁德兴、耿炳文、郭英、华云龙、韩政、仇成、张龙、吴复、周武、胡海、张赫、华高、张铨、何真、顾时、吴祯、薛显、郭兴、陈德、王志、梅思祖、金朝兴、唐胜宗、陆仲亨、费聚、陆聚、郑遇春、黄彬、叶升、朱亮祖、周德兴、王弼、蓝玉、曹震、张翼、张温、陈桓、朱寿、曹兴、谢成、李新、廖永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胡大海、胡德济、栾凤、耿再成、张德胜、汪兴祖、赵德胜、桑世杰、刘成、茅成、杨国兴、胡深、孙兴祖、曹良臣、周显、常荣、张耀、濮英、于光、何文辉、徐司马、叶旺、马云、缪大亨、武德、蔡迁、陈文、王铭、宁正、袁义、金兴旺、费子贤、花茂、丁玉、郭云、王溥、陈遇、秦从龙、叶兑、范常、潘庭坚、宋思颜、夏煜、郭景祥、李梦庚、王濂、毛骐、杨元杲、阮弘道、汪河、孔克仁、陶安、钱用壬、詹同、朱升、崔亮、牛谅、答禄与权、张筹、朱梦炎、刘仲质、陶凯、曾鲁、任昂、李原名、乐韶凤、刘三吾、汪睿、朱善、安然、王本、吴伯宗、鲍恂、任亨泰、吴沉、桂彦良、李希颜、徐宗实、陈南宾、刘淳、董子庄、赵季通、杨黼、金实、宋讷、许存仁、张美和、聂铉、贝琼、赵俶、钱宰、萧执、李叔正、刘崧、罗复仁、孙汝敬、陈修、滕毅、赵好德、翟善、李仁、吴琳、杨思义、滕德懋、范敏、费震、张琬、周祯、刘惟谦、周浈、端复初、李质、黎光、刘敏、杨靖、凌汉、严德珉、单安仁、朱守仁、薛祥、秦逵、赵翥、赵俊、唐铎、沈溍、开济、钱唐、程徐、韩宜可、周观政、欧阳韶、萧岐、门克新、冯坚、茹太素、曾秉正、李仕鲁、陈汶辉、叶伯巨、郑士利、方徵、周敬心、王朴、魏观、陶垕仲、王佑、刘仕貆、王溥、徐均、王宗显、王兴宗、吕文燧、王兴福、苏恭让、赵庭兰、王观、杨卓、罗性、道同、欧阳铭、卢熙、卢熊、王士弘、倪孟贤、郎敏、青文胜;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胡子昭、郑居贞、刘政、方法、楼琏、练子宁、宋徵、叶希贤、茅大芳、周岩、卓敬、郭任、卢迥、陈迪、黄魁、巨敬、景清、连楹、胡闰、高翔、王度、戴德彝、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铁铉、暴昭、侯泰、陈性善、陈植、王彬、崇刚、张昺、谢贵、彭二、葛诚、余逢辰、宋忠、余瑱、马宣、曾浚、卜万、朱鉴、石撰、瞿能、庄得、楚智、皂旗张、王指挥、杨本、张伦、陈质、颜伯玮、唐子清、黄谦、向朴、郑恕、郑华、王省、姚善、钱芹、陈彦回、张彦方、王艮、高逊志、廖升、魏冕、邹瑾、龚泰、周是修、程本立、黄观、王

叔英、林英、黄钺、曾凤韶、王良、陈思贤、程通、黄希范、叶惠仲、黄彦清、蔡运、石允常、高巍、韩郁、高贤宁、王琎、周缙、牛景先、程济、盛庸、平安、何福、顾成;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

姚广孝、张玉、张輗軏、张信、朱能、邱福、李远、王忠、王聪、火真、谭渊、王真、陈亨、陈懋、徐理、房宽、刘才、张武、陈珪、孟善、郑亨、徐忠、郭亮、赵彝、张信、唐云、徐祥、李浚、孙岩、房胜、陈旭、陈贤、张兴、陈志、王友、解缙、黄淮、胡广、金幼孜、胡俨、杨士奇、杨荣、杨旦、杨溥、马愉、蹇义、夏原吉、俞士吉、李文郁、邹师颜、郁新、赵羾、金忠、李庆、师逵、古朴、向宝、陈寿、马京、许思温、刘季、刘辰、杨砥、虞谦、吕升、仰瞻、严本、汤宗、茹瑺、严震直、张紞、毛泰亨、王钝、郑赐、郭资、吕震、李至刚、方宾、吴中、刘观、董伦、王景、仪智、仪铭、邹济、徐善述、王汝玉、梁潜、周述、周孟简、陈济、陈继、杨翥、俞山、俞纲、潘辰、王英、钱习礼、周叙、刘俨、柯潜、罗璟、孔公恂、司马恂、宋礼、蔺芳、陈瑄、王瑜、周忱、张辅、高士文、徐政、黄福、刘俊、吕毅、刘昱、陈洽、侯保、冯贵、伍云、陈忠、李任、李彬、柳升、崔聚、史安、陈镛、李宗昉、潘禋、梁铭、王通、陶季容、陈汀、宋晟、薛禄、郭义、金玉、刘荣、朱荣、费瓛、谭广、陈怀、马亮、蒋贵、孙琬、任礼、赵安、赵辅、刘聚、吴允诚、吴克忠、孙瑾、薛斌、薛绶、薛贵、李贤、吴成、滕定、金顺、金忠、蒋信、李英、李文、毛胜、焦礼、毛忠、毛锐、和勇、罗秉忠、金纯、张本、郭敦、郭琎、郑辰、柴车、刘中敷、孙机、张凤、周瑄、周纮、杨鼎、翁世资、黄镐、胡拱辰、陈俊、林鹗、潘荣、夏时正

贴不下了,参考

1、魏国公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2、鄂国公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3、郑国公常茂,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4、韩国公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5、曹国公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扩展资料:

明初功臣表,是明朝建国前后,五个档次爵位中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功臣名单。其中最高爵位公爵中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胜宗、陆仲亨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汪广洋、刘伯温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则有王清、王凤显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恺、孙炎等23位明朝开国名臣。

参考资料:

_明初功臣表

徐达: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 左相国,拜大将军。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汤和: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 中山侯。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赵德胜:凤阳人。明开国大将。梁国公。

郑遇春: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左翼元帅。荥阳侯。

顾时: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左副将军。滕国公。

陈德: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左副将军。杞国公。

陈镛: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征南左副将军。

王志: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偏将军。许国公。

王威: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安南卫指挥使。

王琙:凤阳人。明开国大将。清平卫。

唐胜宗: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延安侯。

陆仲亨: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吉安侯。

耿炳文:凤阳人。明开国大将。长兴候。

耿璇: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前军都督佥事。

张龙: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凤翔候。

张赫:凤阳人。明开国大将。航海候。

孙兴祖:凤阳人。明代开国大将。追封燕山侯。

丁德兴(132-1366年),因其皮肤黝黑,状貌雄伟,朱元璋称其“黑丁”,授万户。

冯胜(?-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字异。自幼喜谈兵书,讲论兵法,演兵习武,精于骑射。至正十二年(1352年)归附朱元璋颇受爱重,曾任右到将军等职。封来国公。

沐英(1345-1392年),字文英,幼年丧父,被朱元璋收为义于,晚年留镇云南,是朱手下要臣。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史称其“长身铁面,智力过人”。跟随朱元璋后屡立奇功,是辅佐朱元璋开国的功勋之一。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人称“常十万”,曾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开国重臣。

蓝玉(?-1393年),为常遇春妻弟。在创建明朝的过程中有很大贡献,曾拜为大将军,封凉国公。后因传功骄纵被杀,并被灭三族,连坐1500人,史称“蓝狱”。

2蓝玉(-1393),安徽定远人,大将常遇春妻弟,初在常遇春部下,立军功甚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多次领兵出征,在打击元朝残余军事力量及对西北、云南的征战中立有大功,如逼降辽东纳哈出,对蒙元捕鱼儿海之役,随沐英、冯胜等征平云南等,被封为凉国公,后为太子太傅。蓝玉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洪武二十六年,被锦衣卫指挥蒋谳所告,以谋反罪被杀。明太祖乃藉此兴蓝党大狱,死一公十三侯二伯,株连被杀者一万五千人。经胡惟庸、蓝玉二案,明之开国勋臣,几尽为太祖所诛杀。 3冯胜(?~1395)明朝将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雄勇多智略,与其兄冯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冯胜与其兄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巡视到定远妙山,冯胜与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从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南下渡江战三叉河、板门寨、鸡笼山,皆有功,积功为元帅。朱元璋对冯氏兄弟十分信任,委任冯国用统率亲兵。后冯国用卒于军,朱元璋十分悲恸。洪武三年(1370)迫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遂命冯胜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出援军解安丰围,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以功迁右都督。洪武初,从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擒元平章蔡琳,论功列第二。中原平定,封宋国公。洪武五年任征西大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至兰州,大败元军,元将上都驴迎降。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据松花河(今松花江)北,为害辽东边境。洪武二十年(1387),胜任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20万平定辽东地区,降元将纳哈出部20万人。洪武二十五年,偕傅友德于山西、河南屯田练兵,置卫防边,诸公、侯皆听节制。当时,诏列勋臣德高望重者八人,冯胜位居第三。太祖晚年多猜忌,冯胜功最多,渐失帝意。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召冯胜回京,洪武二十八年赐死。 4傅友德(~1394)明开国功臣,明初著名将领。其先宿州(今安徽宿县南)人,后徙居砀山(今安徽砀山东)。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李喜喜败,归明玉珍,后从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 (1361),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友德率所部降,以才被用为将,从常遇春攻取庐州(今安徽合肥)。得胜后进军武昌,率数百人一举夺下高冠山(蛇口),以功授雄武卫指挥使。随后转战于江淮,屡建战功,晋江淮行省参加政事。二十七年从徐达北征,破沂州,下青州,取莱阳、会昌。洪武元年 (1368)攻占山东诸地后,又连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临淮(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德州、沧州等地,从通州(今北京通县)入大都。遂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攻取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定州(今河北定县),又攻山四,平陕西。三年,从徐达攻定西,大破扩廓帖木儿军。继而进军蜀地,攻取汉中。论功授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府事,封颍川侯。次年,充征虏前将军,统军l0万伐蜀,平略蜀地。五年与冯胜征西凉大胜。十四年充征南将军,率兵骑30万入滇,灭元梁王军主力,平定云南。十七年,晋封颖国公。以后数征西北,练兵山、陕,屯田大同,所至有功,加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因请怀远田于亩,触怒朱元璋,于次年召还。二十七年赐死。 5徐达(1332~1385) 明朝开国大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少时与朱元璋为友。元至正十三年(1353),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军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战果显著,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领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部。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作战中,冲锋陷阵,打败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四年,因功升中书省左相国。次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占淮东,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及其将亡25万,灭亡东吴政权。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顺帝北走,灭亡元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注重战守,大力兴修长城。徐达奉命主持重建居庸关,规制关城城周6.54米,高 14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三年,率军出潼关,趋定西(今屑甘肃)进剿元将扩廓帖木儿,经一月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1 800余人。将士8.6万余人。论功升中书右丞相参理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势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明临塞诸地不得安宁。五年,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都督蓝王为先锋,击败元兵于上刺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数万人,被迫退入边墙。六年,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刺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长城山海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凭借山势走向,建周长24米,设有东、北、南三个关门的关城,使其成为保卫京都的重要屏障。十四年,督修山海关关城,先后建成翼城、罗城、瓮城和烽火台等,加大了防御纵深,从而构成一套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十八年二月病卒,年54岁,追封中山王。 6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回族。相貌魁梧,勇力过人,善于骑射,元至正十二年 (1352),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南)、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二十年,在池州(治今安徽贵池)之战中,设伏大败陈友谅军,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取婺州后,转为同佥枢密院事,坚守婺州。二十二年,参加鄱阳湖之战,他救出被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率军封锁湖门,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人。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同年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讨元,转战山东、河南;次年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与大将军徐达统兵进攻太原,率精骑夜袭扩廓帖木儿,俘获甲士4万人,扩廓帖木儿逃往大同。后常遇春又率军北取大同,与冯胜合军,西攻凤翔。二年奉太祖命自凤翔回师北平率步骑9万北征,攻克大兴州,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迫元帝北逃,常遇春追赶数百里,擒获元宗王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年仅 40岁,被赠中书右丞相。常遇春沉勇果敢,治军有方,善抚士卒,勇敢善战,没有打过败仗。自言能率领10万大军,横行天下无敌手,所以军中又称他为“常十万”。

明朝的重臣

朱元璋~朱允 火文: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李善长、汪广洋、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冯胜、冯国用、傅友德、廖永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