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莫行不在百家姓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为什莫行不在百家姓中?,第1张

  行姓

  一、来源

  周有大行人之官,吾祖居之,任官之以官为氏,此之谓行氏之始也。

  注:《周礼》: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大戴礼记。朝事》云,《礼》:大行人以九仪别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以同域国。

  二、郡望堂号

  郡望:《千家姓》郡望平襄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现在分布地

  1、陕西省合阳县坊镇镇,

  2、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

  3、山西省绛县横水镇坡地村,

  4、河南省孟州市(孟县)行庄村, 赵和镇苏庄村,上寨村,槐树乡史家沟村 南庄镇南庄村 谷旦镇长店村

  5、河南省济源市张金村(迁出来的)

  6、山西省新绛县横桥乡行云庄

  7、陕西省合阳县新池镇北王庄

  8、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北护南村

  9、陕西省合阳县新池镇行家堡

  三、历史名人

  1、后汉记中已有记载行氏人,名曰:行巡

  隗嚣归天水,复招聚其众,兴修故业,自称西州上将军。三辅士大夫避乱者多归嚣。嚣倾身引接,为布衣交;以平陵范逡为师友,前凉州剌史河内郑兴为祭酒,茂陵申屠刚、杜林为治书,马援为绥德将军,杨广、王遵、周宗及平襄行巡、阿阳王捷、长陵王元为大将军,安陵班彪之属为宾客,由此名震西州,闻于山东。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班彪,稚之子也。

  2、行氏,汉有行佑为赵相。(后汉书光武纪注、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3、行海亭:陕西合阳坊镇人,曾与杨虎城等人结拜为《中秋十八弟兄会》,后随杨虎城从军,抗战中中条山一战成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题:“杨门虎将”条幅赠之,职至旅长,衔为少将。

  4、北护难村的行知省(1902—1976)先生是誉满关中的拓碑专家,曾被西安碑林博物馆聘为“陕西省金石采访员”、“陕西省博物馆之友”,许多珍贵碑石靠先生的精拓而得以保存下来。今年6月,我有幸在北护难村见到了先生在1963年农历正月亲手续成的《重续行氏家谱》

  5、行治民 教授。1930年5月出生,河南省孟州市人。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通信专业本科。曾在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等单位进修计算机专业有关课程。兼任湖南省自动化学会、湖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铁道部自控与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先后在北方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任救。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讲过本科及研究生的汁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程接交换机原理等课程。从1982年起担任指导硕士研究生工作,先后培养了10多名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有“多媒体环网系统”,通过湖南省级鉴定,并获科技进步奖;“货运发送及零担配装微机管理系统”,通过省级鉴定;“列车起载、偏载微机自动检测系统”,通过铁道部部级鉴定。主要出版著作有《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主要学术论文有《计算机网络中接口信息处理机结构技术的研究》、《如何提高环网的可靠性》、《网络中信息通过节点无位延时的结构的研究》等10篇,其中有两篇获优秀论文奖。传略被辑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人才辞书》等典籍。

  6、行作霖 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北护南村人,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对于历史有较深的研究。

  7、行尚安 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岳阳市优秀教师,岳阳市郊区北港乡一中中教一级教师。1962年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岳阳县、岳阳市郊区中小学任教。 1984年以来,多次被评为乡、区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1985年开始写文章,曾多次在岳阳市《教育信息》报上发表,荣获优秀通讯员三等奖。论文《关于曹家衰败的真实原因管见》发表于1987年第三期《红楼梦学刊》。1990年与人合作,编写《小学生语文趣话丛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 行氏由来

  《阿衡与合阳行姓 》

  史耀增

  就全国范围来讲,行(xíng)姓是一个小姓,不载于《百家姓》,但在合阳县,有行姓居住的村庄却有好几个。甘井镇的北护难村、坊镇的赵家村和小伏六村、新池镇的行家堡和北王庄都有行姓聚居。新池镇还有一个大村子叫行家庄,如今已没有一户行姓,但既以行家庄为村名,想来当年村中的行姓应该占大多数。

  合阳民间传说,行姓是被誉为“千秋贤相”的伊尹的后代。伊尹助汤有功,汤王封其为阿衡,其后裔遂以“衡”为姓。后来族中有人犯了事,族人恐怕受连累,便去掉“衡”字中间的“鱼”,改姓行。北护难村的行知省(1902—1976)先生是誉满关中的拓碑专家,曾被西安碑林博物馆聘为“陕西省金石采访员”、“陕西省博物馆之友”,许多珍贵碑石靠先生的精拓而得以保存下来。今年6月,我有幸在北护难村见到了先生在1963年农历正月亲手续成的《重续行氏家谱》,在其所撰“自序”中说及行姓的起源时这样写道:“吾行氏即商汤伊尹元圣之后,官居阿衡,后人以官为氏,四世之前,皆姓衡氏。因衡中鱼儿反心,唯恐人丁稀少,后辈改衡为行。”这是“改衡为行”的另一种说法,虽与民间传说有异,但两者关于“行姓为阿衡后裔”的认同却是一致的。1996年版《合阳县志》记载,百良镇的尹庄是伊尹的故里。在离尹庄五里路的莘村东南方有伊尹墓。行知省先生家境清贫,靠在四乡拓碑、出售学生仿格贴补家用。有一次转乡来到莘村,见伊尹墓园里的柏树遭到砍伐,便找到村中吕姓人家质问:“为何把我先人陵里的柏树砍得不成样子?”因为据说莘村吕姓是为伊尹看守墓园的,代代相传。吕姓人家见先生怒气冲冲的样子,便问:“你贵姓?”行先生答:“我姓行。”吕姓人觉得奇怪了:“你既姓行,伊尹咋是你先人?”行先生便讲了由“衡”改“行”的事,村里人这才明白了,忙向行先生赔不是,保证以后要好好地保护墓园不受破坏。

  小伏六村的行海亭(1890—1945)是杨虎城将军的部下,以英勇善战出名。据说其眉毛既长又硬,能搁住一根卷烟,因之人们皆称其为“行长眉”,知道真名的人反而少了。“西安事变”中,杨将军派他镇守陕西的东大门潼关,可见对其信任的程度。行海亭晋升旅长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曾专门到莘村的伊尹墓园祭祖,说伊尹是他们行家的老先人。2005年冬天,笔者曾专门就此事采访了行海亭的堂侄、离休老教师行红先生。年过古稀的行红先生说,确有到莘村祭祖这件事,但他在外上学,没有参加这次活动。他们村的行姓是从赵家村迁来的,他小时候曾在清明节去那里上过老坟。因为家谱丢失,什么时候迁来的,到小伏六村繁衍到多少代,已经说不清了。行知省先生所续北护难村行氏家谱载,“明朝末年,吾祖四世,由坊镇赵家村迁至护难村,迄今已历十六世。”北护难村还有一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而来的行姓,与该村原有行姓同姓不同宗,按迁来的时间顺序分别称为“前行家”和“后行家”。“前行家”的始祖名养浩,三个儿子分别叫学曾、学诗和学易。长子与三子没有后代,如今“前行家”均为次子的后裔。后裔中还有一支迁到了宝鸡。据今年已经80岁的行德科先生讲,当年“后行家”的先人带着三个儿子定金、定银、定玉来到合阳,打听同姓之人,以便互相有个扶帮。找到了北护难村,落脚在相距仅半里的南护难村东坡,依崖打窑而居,因为那里沟地多,便于开荒种粮。后来光景日渐富裕,又移居北护难村。现已有十四世,辈分字为定、垚、维、邦、固、继、尔、建、有、九、衡、道、丙、守。据说后裔中还有移居富平、洛川等地的。2005年冬,北王庄发现一通虽已断成几截,但却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的祖陵碑,碑文记载行氏迁徙源流,碑阴刻七至十二世世系表。碑立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距今近300年。从碑文可知,该村行氏系明永乐年间从坊镇赵家村迁来,始祖名好礼,迄今已600余年,繁衍至二十五世,1400余人。但在该村2006年新续《行氏族谱》中十九世孙行方先生所撰序中,对于行姓的来源却有另一种说法。说是百良镇莘村东南一公里处旧名秦庄头,伊尹墓即在此。伊尹的“后裔袭封于衡,至周末有衡子,以官为氏,故姓衡氏”。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元军与朱元璋部激战于潼关,元军大败,退至秦庄头,乱兵放火,村毁人亡。孑遗“衡”氏无家可归,乃简为“行”氏,这便是行姓的来源。是年冬,行培元迁至金水沟畔北护难村,行改玉则移至赵家村落脚。在这里,两村行姓均系从秦庄头迁出,而与北护难村“行氏族谱”所载该村行姓系“由坊镇赵家村迁至北护难村”之说不符。

  阿衡伊尹的故里在百良镇尹庄,其墓在莘村,既然行姓是阿衡的后代,为何徐水之阳偌大的百良塬上却没有一个有行姓居住的村庄?徐水沟南行家庄的行姓人家到什么地方去了?另一个以行为村名的行家堡行姓,又从何而来?北护难村、小伏六村和北王庄的行姓都是从赵家村迁去的,那么赵家村的行姓真的是旧秦庄头劫后余生的衡氏吗?这一切都为我们留下了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伊尹这位历史名人时不能避开的课题。

  五、行氏本源(老家谱)

  据现有资料,行氏宗谱显于山西省闻喜县行(hang)村.行家祖籍是闻喜县礼元镇行村。当时行村的赵、行两姓不和,行家有迁居史店的,有迁居行家山(紫金山上)的,还有迁居闻喜下柴村的,还有新绛县的.

到八一路客运站坐机场大巴。

公交线路:106路,全程约37公里

1、从西宁站步行约11公里,到达火车站广场东站

2、乘坐106路,经过3站, 到达湟中桥北口站(也可乘坐105路、33路)

3、步行约520米,到达八一路客运站

截止到16年6月份,机场大巴行驶线路及发车时刻:

行驶线路:八一路客运站 — 机场。

发车时刻:首班车06:00,自08:00至20:00每间隔半小时发车一次。

汽车 穿行在海与河之间,一路向西。平旷的沿海平原与上午所过之处相较,地貌悄悄发生变化,海岸岬角畔平添不少山峰秀峦。

红树林渐渐退去。它在提醒大家即将告别湄公河三角洲,来到泰国湾的沿海低地地带。近岸的东土山山形逶迤,走入海澨,两峰分峙,周达五里,树木繁茂,清溪贯流其中;戟山崔巍高耸,尖峰林立,蟠际海渚,山之东麓村庄连接,多胡椒园圃;葫芦谷峰峦峻峭,中覆崖谷,海潮可浸其上,礁碛众多,船艘不便进入,谷口处立有山屿,终日波涛冲击,响振如雷。更见一圆融独峰,山脚直跨海滨,湾涵于左右,间有精光石,下多红纹蛤。

相传莫玖曾在此处得径寸之珠,珍宝无价,献于广南王。此处渊域深冲,为鱼虾窟穴,常有成群的鹭鸥在此处盘旋浮游以觅食。因此又被称作河仙十大美景之一的“珠岩落鹭”。

下午3时许抵达河仙。这座城市始终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河仙城的伟大创建者和保护神莫玖,一个来自于广东雷州半岛的著名侨领。莫玖广场就建在进城的入口处。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莫玖石雕像。莫玖身披明朝战袍,左手按剑,右手握笏,神情严毅,目光冷峻,给人一种沉稳可信致远的感觉。

莫玖(1655-1735年),在越南称鄚玖,他原姓莫,为有别后黎朝叛臣莫登庸,而在安南改姓“鄚”,又称鄚玖,俗称“玖公”。莫玖在1708年被广南国主阮福淍授为河仙镇总兵玖玉侯。

从此河仙镇总兵一职就成为河仙鄚氏的实际头衔,带有世袭性质。1735年7月莫玖逝世后,阮主追封莫玖为开镇上柱国大将军,其总兵职则由其子莫天赐继承。1822年,即阮朝第三代皇帝、明命帝念莫氏“有功于国”,追封莫玖为树功顺义中等神,将莫玖神化;并后建其庙于城西,且规定每逢莫玖诞辰(农历五月初八)和逝世日(农历五月二十七),在河仙开展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对于18世纪的河仙莫氏政权,清朝一度视其为安南、暹罗的属国,称之为“港口国”(因河仙旧称恾坎,原意即为“港口”之意),还称莫玖之子莫天赐为国王。

《清朝文献通考》有记载,“港口国,在西南海中,安南暹罗属国也。天郑(应为鄚)姓,今王名天锡。其沿革世次不可考。国中多崇山,所辖地才数百里,有城以木为之,宫室与中国无异,自王居以下皆用砖瓦。”当时也有些西方旅行家称河仙为“邦国”或“公国”。

如法国人波微说:“从马来之陆地及岛屿可北抵一小邦,其名为Canear(即港口)”,还有的欧洲人记录说,莫天赐曾经自称“高棉王”或“真腊王”。这是由于当时河仙名义上归属高棉,又向广南称臣,然却自置幕府,自建军队,自行收税铸币,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和主权,在中南半岛国属关系上地位非常特殊的缘故。

过海湾大桥,绕山背入城区,路旁皆为新盖的四五层民居,大多改作旅舍、饭店用。抵滨江市民广场,凭栏远望,此处踞永济河西,南距入海口约300米,海湾呈细袋状,海口西侧皆为岩角,南有小薯屿挺立其处,遏怒涛而培洲渚。东岸有一溪一河注入港湾,可行火轮,可泊舟船,俗称迪江三江口。永济河实为运河,亦称永济渠,是莫氏统治时期修筑的一处大型水利设施,由朱笃至河仙,长约100公里,疏通江河,既可排灌,又利舟楫,且沿途山清水秀,古迹甚多,为一胜景。海口与门外岛屿罗列相错,中间巨渍江涵,深浅互异,为著名的渔场,多大鱼、海参、海鳖、玳瑁、蚌蛤、海镜、象耳螺等。

古时广东琼州船常来依泊网取海参、鱼脯,与河仙船杂处,帆樯相望;而爪哇一带的海盗也不时潜来,掳人掠财,因此南风一起,尤需谨慎。远辖之富国岛,高挺秀丽阔大,与附近的安泰群岛和河仙群岛相呼应,为镇遏狂澜兵灾之砥柱。

河仙坐拥港湾、江河之便利和溟海之堑护,三面环山,据险形胜。北倚屏山为后护,东岸屹立一长约2-3里的山脉,因酷似中国苏州虎丘山形,命名为苏州山,或虎丘山,西南有大、小金屿及窖山砦、鸣山雄踞。古城三面土垒,由东至北而西,长约600余丈,各高4尺,厚7尺,濠广10尺。城内布列官署、军寨、祠堂、庙宇、鱼档、市铺,胡同穿贯,店舍络绎,城外还有码头、船厂,城南建有堑壕、炮台,正如古籍谓:“海陬之一都会也”。

现河仙城墙已无,但城之原形尚存,犹可辨认。河东原船厂处已形成新的集市,主城区向南扩大,多为新盖楼房,新建道路平阔,滨江处筑有堤岸、观光带,些许新意。但河仙临近柬埔寨,属边境地区,发展并不快。尚未发现有什么“开发区”之类的外商投资项目进入。1978年越入侵柬时,越柬曾在河仙附近爆发激战,迪河公路旁建有越烈士陵园,碑文标明柬曾入河仙一带进行反袭扰,致越多人阵亡。

入城急赴屏山。过集贸市场,穿过多个背街小巷,临东湖。1818年,阮朝开国君主阮福映批准在屏山东湖旁建莫玖庙,亦即忠义祠。莫玖追赠中等神祇封号后,绍治六年(1846年)阮主重建莫玖庙。莫家的陵山设在屏山,屏山被视为河仙鄚氏的风水宝地。

莫玖庙保存良好,虽河仙屡遭兵燹,然庙院、陵山在乡人保护下未损大害。据说河仙市内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带有华裔血统,现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莫氏后代到此扫墓,而华裔在东南亚及越南的经济力量之雄厚,在越南南方是一件心知肚明的事情。庙门不大,一丈多高,四五尺阔,上书“鄚公庙”三字,左右对联:

一门忠义家声远

七叶藩翰国宠荣

标明莫氏家身世,四世七人领总兵或镇守衔,被加封公、侯爵。

山门正对东湖,湖汊与永济渠勾连,活水淙淙,荷香喷薄。华言曰河仙为芳城,盖缘城里一芳湖。

庙分三进院落,面积均大小适中,每进约两三亩。既不显赫声张,也不陋小狭窄。莫玖在越南终归只能算是个中等神祇,与李常杰、陈兴道等大神相比差一个等级。

第二进院落中盖有一搭棚式的双重檐亭子,亭下四周立10桩砖砌立柱支撑亭体,中有四根铁力木柱拱撑二重塔顶,上披蓝色琉璃屋脊和复式阴阳小瓦,四面透亮通风,造型简洁流畅,亭内用檩条和梁柱联成一体,显得稳庄大方,为典型的中国南方的亭式建筑。正中分别悬挂“忠义祠”和“乐善会馆”匾额,亭棚四周挂满阮朝嗣德、绍兴等君主颁给莫玖及其后继者的各类敕书和嘉奖令,均以汉字写就。

主殿为五开间二进堂屋,正中设置供桌、供台和龛台,塑有莫玖神祇像,绫罗帷幔,金漆描木,光彩耀人,繁复隆重,充分表达了阮朝对莫玖家族在拓土顺境方面 历史 作用和地位的肯定。

莫玖是一个讲礼义、有担当、善权变、有作为的 历史 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

莫玖出身广东雷州一个大户人家,其高祖辈先人曾因参加平定倭乱和西南少数民族之乱而被明朝授予总兵、镇守使等职。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莫玖少年时就参加了抗清斗争。待其17岁时因“明亡,不服大清初政,留发南投于高蛮国南荣府(即柬埔寨金边一带)”,率族人20余口来到柬埔寨。下南洋后,莫玖并非如常人般仅仅满足温饱、发个洋财、打发一生了事,而是在站稳脚跟后希望有一番作为。

他曾做出过两个颠覆性的抉择和举动,致其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新书写了17-19世纪泰国湾北岸一块地域的 历史 。第一次抉择是择地柴末府(即今河仙地区)。

莫玖以办事干练、善于经商、踏实可靠而取信于柬王,短短的三年后便被授予类似宫廷警卫队长、管家之类的职务,柬王还答应以后逐步提拔莫玖为更高官位。虽然年龄不大,但莫玖少年老成,充满理性。他不贪恋钱财、职位,不寄望于浪得虚名,不纠缠于宫廷权谋争斗中,决计走出寄人篱下的困局,另去开发一片天地。

莫玖提出自己要去柴末为高棉开拓财源。柬王应允。任其为茫坎(柬地名,亦即后来的河仙)屋牙,负责管理之。莫玖去河仙的具体时间应在1679-1680之间。(注:莫玖去河仙的时间之说,分别有家谱、郑怀德及中国学者戴可来三种说法)。

莫玖选中河仙为安身立命之处颇为明智之举。此地靠山近海,岸线曲折,已有古港,可在此基础上扩大拓展;可修建运河,疏通古高棉人的灌溉、运输网络,通江达海,深入高棉和南圻腹地,便于舟楫和通商;此地“华民、唐人、高蛮、阇巴(即今爪哇)诸国凑集”,又远离暹罗、高棉、广南的统治中心,有大片荒蛮土地以供开垦、经商之用,且该地所属的“水真腊”地区正成为广南阮主侵占、开发的重点地区,局面比较混乱,可乘隙而入。

莫玖进入“柴末府”后,在市区辟建“六庯所属”,即六条华人华侨商业街;招越南流民在沿海地域立七社村,其中包括1个明乡社,后发展到52个村属;将高棉人分置到36个滀以举农商。莫玖还通过开赌场、采坑银、征买其税,很快致了富。这些举动立见成效,茫坎不几年初具规模,致莫天赐时期,河仙被世人称之为“港口国”、“小广州”。

第二次抉择是转附广南阮主。17世纪中期,广南国征服占婆国,兵锋直指“水真腊”。经“六公主”事件,“水真腊”开放边境,致大量越南流民入高棉故地,许多明朝遗民也来到南圻,加入到开发的行列;特别是广南王阮福濒引明朝陈上川、杨彦迪二总兵驻扎边和、美荻,使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阮主于1698年在越南南方设立嘉定府,完成了对“水真腊”的占有。而此时柬埔寨陷入内讧之中,轮番受到暹罗、广南的攻击与欺凌,左右为难,国势衰微,再无昔日吴哥王朝之辉煌。在莫玖治理河仙的期间,柬埔寨曾受到一次来自暹罗的强势进攻。据《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所载,该次战役中,柬王竟“闻警尽带眷属而走,暹兵至国,掳掠其女子玉帛财物而归”,柬埔寨朝廷几乎处于总溃败的状态。

至于莫玖,《家谱》上说:“暹师见太公(莫玖)雄毅之勇,甚爱,故善慰公归国。太公无可奈何,遂从而北至暹。暹王见公颜貌,大喜而留之。”实际上莫玖成了暹罗的俘虏,被安置在万岁山。后暹罗发生内乱,莫玖才逃回河仙所属的陇棋居住。其后再返回河仙城。这大约是发生在1682年之后的事情。

由暹逃之,并见到暹之野心与逆行,暹不可靠。而柬懦弱,不足恃。须以地方社稷为重,以利于保境安民。莫玖从长计议。谋士苏公提出“高棉素性浅薄,……非久依之势。不若南投大越(旧阮),叩关称臣,以结盘根之地。万一有故,依为亟援之助。”

莫玖看到河仙“乃沿海地面,可聚财生财,非用武之地”,尽管可繁荣生息却强邻环伺,难以自保。他作出了背乡离井后第二次艰难而重大的抉择,转投广南阮主政权。他在1708年陈情表文,并亲赴顺化,“肯为此处(即河仙)之长。”阮主准颁莫玖为河仙镇总兵玖玉侯。此举立竿见影,收到实效。“遂建立营伍,驻扎于芳城(即河仙),城民日归聚。”

莫玖还曾去菲律宾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考查借鉴西洋人构筑城堡之技术,利用所聚之资,凿掘城壕并装备炮队,收“招四方商旅”,“帆樯连络而来”之功,使芳城为中南半岛上的一座繁荣的城堡型城市。莫玖转投广南旧阮,除考虑其势大等实力性因素之外,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出于顺境保民之需要。

华越同文同种,生产方式相似,语言文字雷同,宗教信仰同出一源,便于沟通,且有1680年陈、杨两总兵归化嘉定受到重视之先例,将河仙之地臣服广南,以取得外交上纵横捭阖的主动权,是顺理成章之事。

而阮主则顺水推舟,承认现实。河仙虽从名义上归越,但却维持着内部独立的状态。在归顺之后,阮主曾多次派胜才侯陈上川协防河仙,至河仙在莫玖去世之前的二三十年间处于基本和平的状态。莫家与陈家还结喜庆之缘,莫女嫁陈男。陈上川嫡孙、莫玖外孙丑才侯陈久方曾到河仙巡防边警,以备当时的缅暹之战及海匪侵扰,死于任上。莫玖转投仍不忘旧主,在暗地里仍然每年备一份税贡于柬王,维持着礼义传统。莫玖所定方略由其以下三世固守如常,终未动摇,保河仙的自治地位和福祉绵长达百余年之久,也为华夏民族在海外留下一族血脉宗亲。

为什莫行不在百家姓中?

  行姓  一、来源  周有大行人之官,吾祖居之,任官之以官为氏,此之谓行氏之始也。  注:《周礼》: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