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怕别人利用你,最怕你没用”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人,不要怕别人利用你,最怕你没用”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第1张

杜月笙,民国有名的大富豪,一生事业版图横跨娱乐、教育、新闻等多个领域。他出生低微,却成了上海滩的一位传奇人物。

从一个无名小卒,到一代传奇大亨,杜月笙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而谈起成功秘笈,他曾说过一段经典的话:

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钱财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一、落魄少年郎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除了先天外,就是环境的影响。

杜月笙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成功,而他的性格与早年经历关系密切。

1888年,杜月笙出生在江苏。因为出生在鬼节当日,他被取名为月生。直到后来,他才改名为后改名为镛,号月笙。

6岁时,杜月笙的父母就相继离开了他。所以,整个幼年时期,他都在继母或者舅舅的养育下长大。

因为家境贫寒,杜月笙没有读过多少书。14岁那年,他跑到了上海的一家水果店当学徒。后因犯了事,他被扫地出门。在水果店做活期间,因为习得一手削梨子的本事,他还得了一个“莱阳梨”的称号。

1911年,杜月笙入了个帮派,因为做事出众,很快得到了黄金荣的赏识。

杜月笙为人圆滑,非常擅长与人打交道,在黄金荣和他妻子的欣赏下,他很快就从那个鱼龙混杂的环境里,混出了名堂。

后来,他还和黄金荣、张啸林二人合伙开了公司。

那是1925年,公司名为三鑫公司,几乎垄断了法租界的不可说的生意。也因为这个公司,杜月笙名气大涨,成了财富大亨。

二、会做人做事

谈及杜月笙,很多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十分擅长做人。而关于他做人名言中,最常为人谈及的,就是“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正是因为秉持着这样的交友准则,杜月笙的朋友横跨东西南北。

不过,“看人”始终是“会做人”的前提。

1927年4月,杜月笙组织中华共进会,开始和蒋介石合作。

因为做事得力,他得到了蒋介石信任。后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年仅40岁的杜月笙就拥有了一堆头衔,如:法租界公董局华人董事、上海总商会监委委员、上海中汇银行和东汇银行董事长、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华丰造纸公司董事长等等。

一位领袖首先要有的过人之处,就是“识人”。

当时还是一个街头小混混的戴笠,就是因为杜月笙的挖掘,成了后来有名的大军统。

一次,戴笠在杜月笙开的赌场掷骰子。

赌场看场子的人见他赢了太多,打算收拾他。戴笠不服,指定要见老板杜月笙。后者见了他后,为他表演的技艺所折服。

于是,原本一场闹剧,成了惊世骇俗的新闻——两人因此结拜成了兄弟。

三、亦正亦邪

杜月笙已经是一个过去了的历史人物,但围绕他的评价始终十分复杂。

他曾经是大佬,妥妥的非正经人。

可杜家祠堂建立落成时,国学大师章太炎为其作了《高桥杜氏祠堂记》。即使杜月笙的祖上早已不可追查,但在他呼风唤雨的时代里,他的家族一时十分风光。

杜月笙做了许多违法的事,可却常常被人称之为大丈夫。

国破之际,他挺身而出,积极参与抗日事业。淞沪抗战时,杜月笙帮助学生和市民前往后方避难。后来上海被攻陷,蒋介石为了阻挠日海军过江,决定封锁长江。杜月笙二话没说,第一个站了出来砸了自己公司的船。

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但也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慈善家。也是因为这样,他的一生才与其他财阀更加不同的原因。

他做了很多事,比如帮助中共组织印发《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等进步书籍,暗杀卖国贼等等。

这些事情,没有白做。他的仁义道德,一直被人们记在了心里。

对于杜月笙,中国社科院民国史研究室主任汪朝光,总结的评价十分到位:

“杜月笙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起家于帮会,有‘黑’或‘邪’的一面,但他又支持过抗日,也就有了‘白’或‘正’的一面。而历史评价应该实事求是,该否定就否定,该肯定就肯定。”

蒋介石曾告诫去上海“打老虎”的儿子蒋经国:“我是明面上的委员长,但是杜月笙却是地下皇帝。”

可见,杜月笙的“上海土皇帝、”、“上海教父”等传奇之名的不虚,特别是他会做人的名声更加为世人所称道,就算死后依旧创造了“在香港出殡,盛况战后第一”的传奇,并且涌现了许多尊崇他的“铁粉”。

例如:仰慕杜月笙的万国殡仪馆的老板,对杜月笙用的棺材只收半价,而且还免除三日正厅治丧的场地租金;移居台湾的江苏籍老人李开明,三年来风雨无阻,每周都会为其扫墓,并且还在墓前种下了很多的花草。

那么,杜月笙做人究竟有多么成功呢?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其实,只要看看他辉煌时的人脉,就不难理解他曾经的辉煌。

例如:1945年,在美国国防部任职的罗斯福来华,打算策划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并专程拜访杜月笙,请求他对美国的情报工作给予帮助。当时,杜月笙表示:“只要事体对双方有利,随时随地彼此密切合作,应该没有啥问题。”

1921年,曾与身处落魄之时的戴笠结为兄弟。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庆典之时,除了章太炎、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前来道贺外,蒋介石、张学良、何应钦等军界大佬,分别送来“孝思不匮”、“好义家风”、“世德扬芬”的贺匾。

期间,张学良在夫人于凤至的陪同下,前来上海戒毒。由于他的不抵抗政策,遭到许多国人的愤恨和唾弃,而“暗杀大王”王亚樵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王亚樵送去一封信和一颗炸弹,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滚回东北,抗击日本人;二是自杀谢罪;三是捐出所有的家产,支持抗日。

”最终,在杜月笙的周旋下,张学良才得以在上海安心戒毒成功。

1949年4月27日,解放上海前夕,杜月笙携带家人乘坐一艘荷兰货轮逃离上海,并前往香港隐居。相对扫大街的黄金荣来说,杜月笙的选择无疑非常的明智,也落得了一个安享晚年的好结果。

1951年8月16日下午,62岁的杜月笙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但他临终时的遗言却令后人大为称赞。据他的女儿杜美如回忆,杜月笙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大家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其实,杜月笙生前的愿望是叶落归根,葬到上海高桥父母的身边。因为,当时的杜月笙并不看好国民政府,为此他曾公开说过“

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

”同时,杜月笙在上海隐居期间,蒋介石就曾多次争取杜月笙前往台湾,结果均被婉言拒绝了。因此,他又怎么愿意安葬到台湾呢。不过,遗憾的是,当时的台湾方面或许出于“返陆”的考虑,随以其生前寄存在宋子安(宋子文弟弟)处的10万美金为要挟,逼迫姚玉兰和孟小冬将杜月笙安葬到台湾。

因此,双方多番交涉之下,最终于一年后的1952年10月,下葬于台北县汐止镇(今新北市汐止区)大尖山下。墓地坐东南朝西北面向上海,墓旁有其夫人姚谷香的坟墓为伴。当时,蒋介石为墓园亲笔题字“义节聿昭”、张群题字为“誉闻永彰”。

四年代末,从江苏盐城移居台湾的李开明老人,已有80岁的高龄,本就对杜月笙相当崇拜,而他的儿子又是汐止儿科医院院长。因此,他得知杜月笙的墓址后,每周便会前往扫祭,三年来风雨无阻,直到去世,并且还在墓前栽种下许多的花草。

至于说,杜月笙的坟墓(而不应说是陵墓,帝王的坟墓才称为陵)多年无人问津,应该是虚无的传言,毕竟杜月笙的后人可不少,共有11个子女,其中八子分别是:维屏、维善、维藩、维翰、维垣、维宁、维新、维嵩;三女分别是美如、美霞、美娟。据香港商业电台《摩星岭4号》中引述,杜美如在60年代跟随丈夫到约旦经营餐馆,并定居。再说,每年前往的游客也有不少,又怎么能说多年无人问津呢?

杜家祠堂于1931年5月竣工,杜月笙定于1931年6月10日举行杜祠落成典礼。奉主入祠典礼规格之高,排场之大,堪称空前绝后。几万人的仪仗队由六个大队组成,国民党政要送的牌匾,排成长长的队伍,以蒋介石送的《孝思不匮》最为显眼。浩浩荡荡的队伍乘船经黄浦江到高桥,在高桥码头上搭起五丈高的五彩牌楼,一路上汽车鱼贯行进,从事先新筑的6尺宽、五里多长的杜高路上,驶抵陆家堰杜家祠堂。举行奉主入祠典礼时,由陆海军、公安局西乐队等组成的大乐队奏乐,要塞司令部在附近鸣礼炮21响。首先由杨虎以国民政府中将参军身份代表国民政府和主席蒋介石道贺。公祭典礼由吴铁城、刘志陆、宋子文的代表以及孔祥熙、何应钦的代表致祭,杜月笙率子在旁答礼。中外来宾达1万多人。帮杜月笙筹备的都是海上闻人,总务主任是虞洽卿和黄金荣,剧务主任是张啸林,卫生主任是王晓籁、庞京周,招待主任是袁履登等。从10日到12日,演出连台好戏,“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全都登场,极一时之盛。杜氏家祠落成典礼,连续摆出好几天盛宴招待各方来客。掌勺主厨是高桥有名的厨师孙炳,据其儿子孙云祥回忆,前后烧酒水达一个月之久。孙擅长烧本帮菜,杜月笙是浦东高桥人,自然用家乡菜招待四方客人。

解放前夕,杜月笙为何不敢留在上海而要逃往香港,并最终走上不归路?他担心的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投靠了蒋介石,杀害了总工会委员长、***员汪寿华。抗战时,他也做过些有利于抗日的事,如有一次,他让其妻姚玉兰拿出400多克拉的钻石变卖成现金,资助在上海搞地下活动的抗日人士。后来,腐败的国民党在内战中兵败如山倒,杜月笙对国民党已失去信心,所以他不去台湾。同伙张啸林投靠日伪,成了汉奸,杜月笙却不干。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托人捎话,请杜月笙回大陆。他女儿杜美如记得有一次家中来了***方面的两个人,有意归乡的杜月笙就托香港《新闻报》一位姓钱的总编给大陆那边回信。谁料那天姓钱的喝了一瓶半威士忌,同时给大陆和蒋介石两边写信,偏偏最后醉醺醺套错了信封,将杜要回大陆的信错发给蒋介石,结果可想而知。就这样,身处人生绝境的杜于1951年撒手西归。他在弥留之际,对身边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大家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他生前遗愿:希望归葬故乡,他的子女也有此愿。女儿杜美如在约旦开“中华餐馆”,已快30年了。她们几次回国,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高兴,她说:“我最开心的就是我是个中国人。”等餐馆满30年,打算盘掉后回国买房子定居。

杜月笙之子杜维善是研究古钱币专家,因多次向博物馆捐献丝绸之路珍贵钱币,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

杜美如等认为***现今很明智,大陆有朝气,唯一的希望就是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杜家祠堂的罗汉松,属灌木变种小叶罗汉松,小枝密,向上伸长,叶较短,长2~7厘米。松枝四季葱郁,其木质坚硬,还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清香,使任何病虫都难以寄生,称它为“城市绿肺”名副其实。瓜子黄杨生命力也很旺盛,杜祠这一株历几十年而不败,足以证明。抗战时,杜祠房屋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古树依然生机勃勃。留存了下来,它们可作当年杜祠盛况之见证。

民国的上海滩,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的确,这三大青帮大亨中,杜月笙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他会做人有很大的关系!

写下这个提纲的时候,三少的脑海里立刻就蹦出了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为什么要站着喝酒呢?因为孔乙己穷,口袋里没有钱。

孔乙己为什么要穿长衫呢?因为穿长衫大抵是有文化的人。

至于为什么是“唯一”?

因为,酒馆里穿着长衫有文化的人,口袋里都有钱,可以找个座位坐下来,慢慢喝酒。孔乙己却不一样,就成了“唯一”!

杜月笙,也喜欢穿长衫,而且每次都是一丝不苟,从来不会把袖子卷起来。而且,杜月笙还喜欢手上,把玩着一把折扇。

穿着长衫,手拿一把折扇,这不是电视里有文化人的模样吗?

当然,杜月笙这身装扮,与孔乙己有很大的区别。

一生潦倒的孔乙己想通过自己的一袭长衫,告诉世人自己是个有文化的读书人。而杜月笙的一袭长衫,却是向往读书人的那种风度和气质。

因此,杜月笙很喜欢被人称呼为“杜先生”。

杜月笙从小家寒,父母早逝,善良的继母靠着给别人洗衣服赚钱,送杜月笙读了5个月的私塾。5个月的读书时光,是杜月笙多灾多难的童年中最珍贵的记忆。

后来,杜月笙逆袭成了上海的土皇帝之后,杜月笙对有文化的学者格外敬重,也非常愿意和有文化的人交往!

章太炎给杜月笙的一封信

虽然,杜月笙很想结交更多的文人学者,他却不会乱去交往。

一来,杜月笙是黑帮的大佬,名声好说不好听,有的文人只怕不愿意。二来,没有合适的机会,总不能自己找上门去吧。

这不,机会自己找上门了。

有一天,有人给杜月笙送了一封信,这写信人叫章太炎。

章太炎,是近代国学大师,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的学者,连鲁迅先生都是他的学生。这种人,正是杜月笙所仰慕的文化人。

原来,章太炎的侄儿,居住在上海法租界,与上海一位颇有身份的人发生了房屋纠纷。侄儿在无力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去找苏州的章太炎帮忙。

可想而知,满腹经纶的章太炎,脾气又不好,在这方面根本就无能为力。

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给上海法租界炙手可热的大佬杜月笙写了一封信,请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见到章太炎的信后,心中大喜,他正想结交这位学者呢,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不用说,这场纠纷由杜月笙出面,还真就解决了。

笑话,所谓的纠纷,不外乎“钱”的问题。对于杜月笙来说,钱也好,面子也罢,他多的是。所以,没多久,就把章太炎拜托自己的事办得妥妥的。

杜月笙登门拜访

话说杜月笙帮助章太炎的侄儿处理完这件事之后,又以低调的姿态去苏州章太炎家登门拜访。

这种拜访,是基于把章太炎作为一个师者的角度来拜访的。就正如老师交代学生一件事,学生办完之后来向老师汇报一样。

所以呢,杜月笙向章太炎告知了他调解房屋纠纷的经过和结果。章太炎热诚接待了他,二人相见甚欢,章太炎一改过去对杜月笙的看法。

他发现,这个别人口中的青帮大佬还真的不一样!

杜月笙则在告辞前,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两千银元的银票,悄悄地放在了章太炎家中的茶几上,并用一只茶杯随意地盖住。

杜月笙有这样的思维,他给人送礼的时候,一定没有第三人在场。这样送礼,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的,顾全了收礼人的面子和心理。

章太炎,作为文人名声虽然很大,经济却并不宽裕。

当他看到茶杯下压着的银票时,对杜月笙既感激又敬佩。他认为杜月笙并非传统的黑社会头子,他讲义气,重礼节,礼贤下士,更有豪侠之风。

杜月笙,就这样是和这位大文化人做了朋友!

章太炎为杜月笙改名

杜月笙说:锦上添花的事他不做,要做,就要雪中送炭。

关键的是,炭,他送了,还给别人足够的面子。这就是会做人的诀窍,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杜月笙是个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交往的过程中,觉察出章太炎虽被人推崇,生活却有些拮据。

于是,杜月笙每月让人准时给他送去银票,接济他的生活。对于杜月笙的帮助,章太炎泰然受之,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

杜月笙和章太炎也开始了经常的走动。

有一次在闲聊的时候,章太炎问起杜月笙名字的来历。

那时候,杜月笙叫“杜月生”,因为他出生的那天是7月15日,正是月亮升起的时候,父亲便给他起名叫“月生”。

章太炎听后说:“这个名字好虽好,却不够儒雅,我给你的名字改一下如何?”

杜月笙一听,挺激动的,国学大师给自己改名字,太荣幸了!

于是,章太炎对杜月笙说,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接着,章太炎又给杜月笙解释,《周礼》说:

“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

从此,杜月生就变成了杜月笙。

不仅如此,章太炎还用大师珍贵的笔墨,帮助杜月笙修订了家谱!

1931年,曾经高桥镇的小瘪三无限风光地回乡建杜氏祠堂。在落成典礼上,许多的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几千人人。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他亲自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文中,他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若干,这无疑让杜月笙的出身,蒙上了一层世代书香的气息。

这种光芒,正是身为青帮大佬的杜月笙所缺少的!

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之所以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是因为这是他结交章太炎,挤身文化圈子的最好机会。这,也一直是杜月笙会做人的体现。

章太炎,何许人也?当时,文化圈里面的牛人,在当时的文化圈子、革命圈子和上流社会,大名鼎鼎。时人,谈起章太炎,无不尊敬三分。杜月笙,近代上海青帮的一员,与黄金荣、张啸林二人并称“上海三大亨”,也有威名。但前者乃文化名人,爱惜羽毛,后者乃黑帮老大,正常来讲,大家是不同世界的人。

杜月笙,早年从码头小贩起家,受尽冷眼和歧视。因为成名后,以挤身上流社会、结交各界知名人士为荣。因此,当时的杜月笙,注重和社会各界人士结交。有从清朝遗老、到民国政要,从工商知名人士,到文化名人,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只要有机会,杜月笙都会与之结交。

章太炎,当时之所以找杜月笙帮忙,是因为他的侄子在上海和人发生争执。章太炎当时远在苏州,力有不逮。于是写信的给杜月笙求助。对于杜月笙而言,这是他结交章太炎的最好机会,可能也是唯一的机会。于是,他接到章太炎的信后,马上安排解决此事。

本来,此事已了,在此告一段落。但深知“大恩是大仇”的杜月笙,把事情办好之后,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本来已经欠了一份人情的章太炎,面对杜月笙如此会做人的做法,不由感叹三分,认为杜月笙值得结交。

自此之后,杜月笙成了章太炎的座上客,杜月笙的这个名字,都是章太炎建议他改的(杜月笙原叫杜月生)。借此关系,杜月笙,结交了大批文化名人,大大提高了他自己的社会地位。

“人,不要怕别人利用你,最怕你没用”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杜月笙,民国有名的大富豪,一生事业版图横跨娱乐、教育、新闻等多个领域。他出生低微,却成了上海滩的一位传奇人物。从一个无名小卒,到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