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后一根稻草是谁?脱脱帖木儿一死元朝名存实亡的原因是什么?
元末,权臣参政严重,皇帝更迭频繁,政治腐败愈演愈烈。在元顺帝(元朝统治中原的最后一个皇帝)统治时期,元顺帝终日贪玩,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导致朝廷内斗不断,贿赂成风,政治日益腐败,地方官员残酷剥削底层人民,引起了天怒人怨。最后底层人民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廷的统治,令人忍无可忍。可以说,元末统治者残酷腐朽的统治是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黄河的水灾则是直接原因。
换句话说,天灾成了人祸的导火索,黄河的洪水成了压倒元朝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我们很多人对元朝最为熟悉,因为成吉思汗打下了大片土地。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人,其战斗力很强。然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中原建立政权仅98年后就撤出了中原,原因是什么呢?元末的自然灾害在整个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不仅仅是中国,这次灾害可以说是波及到了全世界。
全世界都在遭受瘟疫、饥荒、人口减少等。当时中国的灾情最为严重。当时连续36个冬天都是严冬,几乎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冷的时期。与此同时,黄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灾害,洪水和干旱频繁。众所周知,成吉思汗一路征战,被他征服,蒙古军队掠夺的土地被人为地分给了他的儿子们,使他的儿子们都成了附庸。成吉思汗采用的分封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证明是弊大于利的制度。
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被封者各行其是,往往不听招呼,很容易助长分封地主人的野心,以此来上演征服和吞并,从而形成几个强大的诸侯。整个局面就是一个字——乱。当初忽必烈和他的弟弟们为了争夺可汗的位置,导致蒙古被分成两大阵营,随机分成四个汗国。四个汗国因为领土问题相互争斗,如火如荼。他们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内耗上,没有学习新建立的王朝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以至于后来被敌人一个个瓜分。
说到脱脱其实大家可能不太认识这个人,其实他也还是比较出名的古代人了,因为他写过很多的关于朝代的书籍了,那个很有意思的《包拯传》就是他写的,那么最近不少的网友也问了关于脱脱写的《包拯传》原文和翻译,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看看吧!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锦衣卫》中的脱脱,和文言文《包拯》作者脱脱有什么关系?
其实他们两个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他们就是名字叫了一样而已了。
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黄河民工起义,镇压抗元红巾军。他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脱脱,字大用,生而岐嶷,异于常儿。"这里提到的脱脱,就是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帖木儿。《二十四史》中,有三个都是出自他的手。
他当初也是一个满怀抱负的青年,否则也不会急着去修史,主要还是为了拉拢儒臣,振兴元朝的文风。
因为伯颜为相时,祸乱朝纲,弄的百姓怨声载道,脱脱一直想要为国家改变这种困境。从小接受汉人教育的他,一直把孔孟之道视作国家兴盛的纲纪,他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总是适得其反?
(一)、年少有为,执著的追梦人"至正元年,遂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诏天下。"脱脱当上丞相的那一年,只有二十六岁,元顺帝也不过二十出头。这对君臣,深谙伯颜之害,所以马不停蹄的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脱脱的建议下,顺帝恢复了科举,并且广泛的招纳汉臣,大有一番开平盛世之意。
1不遗余力的治理国家
"别儿怯不花为右丞相,以宿憾谮其父马紥儿台。诏徙甘肃。脱脱力请俱行。"脱脱因为父亲遭到弹劾,再加上自己身体的原因,辞去了丞相的官职。没有了脱脱的元顺帝,发现举步维艰。天灾变成人祸,国家统治陷入了泥潭。
无奈,脱脱只能硬着头皮,抱着力挽狂澜的决心再度登上丞相之位。不过,这次他面临的问题异常棘手。当时黄河泛滥,沿岸的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同时,连接南北的大运河,也因此难以通航。
北方地区的物资,严重缺乏,而且周边的盐场也受到影响,元朝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危机。而元顺帝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脱脱决定从财政问题入手,先解决燃眉之急。"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他发行的新钞与老钞并用,刚上来的确是有些奏效。同时,他按照贾鲁的方法,顶着工部的阻力,去疏浚河道。到这里,都可以说脱脱是一个很称职的"工作狂"。
2收效甚微,结局也适得其反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白莲教的韩山童,在民间散布的口号。因为早期的黄河水患,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所以很多百姓决议跟着白莲教揭竿而起,开始了反元的浪潮。这对于元廷而言,是当务之急,毕竟这是直接影响到国本的问题。
除了白莲教,还有声称是宋徽宗后裔的红巾军,也在各地不断地扛起了反元的旗号。当时,芝麻李攻占了徐州城,眼看就要北上。脱脱领军亲自平叛,出师大捷,但是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选择屠城。
在他看来,想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就和当年的成吉思汗一样。不料,屠城的消息传出,起义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随后张士诚带着军队把高邮占领了,而脱脱"西域西蕃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
他抽调了汗国的士兵,号称数百万,把高邮围了个水泄不通。城中的义军,因为粮草问题,大都失去了抗争的信心,不少人想要投诚。在此时,一纸诏令把脱脱左迁到了云南。与他素有仇怨的哈麻,擅自改诏,说让脱脱自杀,终年四十二岁。
脱脱的丞相生涯中,得罪了朝中的很多元老。而他的那些政策,也就只有疏通河道算的上是成功了。这还是在征调了十五万民夫的情况下,也是搞的天下人怨声载道。
其余的,就像发行新钞,本意是好,结果却弄的通货膨胀。像镇压义军,本想着是稳定国家不料却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因此丧命。
(二)、个人原因,不适合尔虞我诈朝堂如战场,很多时候并不是大臣一心为国为君,就一定能够落个好下场。更多的时候,还是得注意党同伐异。就像脱脱此人,他就不太谙熟这些道理。虽然满是抱负,但说话太直,也得罪了一众同僚的利益。因此,很多时候都没人愿意帮他说话,也会明里暗里地算计他。
1 树敌过多,终是遭人暗算
无毒不丈夫,当然也有人说应是无度不丈夫。但是不论是度还是毒,脱脱都不占。脱脱屠城徐州,不是毒,而是"傻"。从除掉伯颜一事来看,脱脱的确很有谋略。他也很有决心,但是正因为前路走的太顺,让他忘记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脱脱第二次复相,少不了元顺帝的亲信哈麻的帮助。而脱脱上位后,对他也很是感激,提升他为中书右丞。可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他本人对哈麻还是十分轻视的。相反,脱脱很看重哈麻看不上的汝中柏。
前面说过至正四年对于朱元璋同志来说,是个终身难忘之年。因为那一年,不到半月时间,朱元璋死了父母和大哥,无依无靠。那一年对于元朝政府来说,也是非常头痛的一年。那一年的五月,连下大雨二十多天,黄河暴溢,河南、山东一带沿河州县全部遭了水患,几十万百姓沦为难民。元朝政府却束手无策,以致水势不断扩大,向北侵袭。
到了至正八年正月,黄河再次发威,淹没了沿河州县,情势更为危急。史书上记载:
“北侵安山,沦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隳两漕司盐场,实妨国计。”
(《元史贾鲁传》)
意思是说,向北侵袭了安山,沦没了整条运河,绵延到了济南、河间一带,将毁坏这两地漕司所属盐场,实际上已经妨碍了国家的经济。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这次黄河水患导致运河中断,那么大都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无法供应;水浸河间、山东两地的盐场,势必减少元朝政府的国家财政收入。有道是“经济决定一切”,元朝政府国库早已空虚。而且自从河患发生以来,灾区百姓流连失所,饿殍满地。百姓们走路无路,只能纷纷起来反抗,有的抢劫商旅,有的攻击官府,各地开始暴动不断,起兵反元。
两次黄河水患时,元朝政府讨论过如何处理此事,但是朝廷中的权贵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分裂成了两派:一派是脱脱为主的主修派,还一派是以别儿怯不花为首的。
这个脱脱叫做“脱脱帖木儿”,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末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还主编了主编《辽史》、《宋史》、《金史》,史书上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说他是“贤相”,可见他的能力绝非寻常。
元至正四年那次黄河泛滥时,脱脱刚刚辞去相位没有几天,当时以右丞相别儿怯不花为首。此人是脱脱父子的死对头,虽然对灾民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却没有修理黄河。至正八年正月,黄河再次暴溢,而且更加凶猛(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谁叫你不治理呢?)。不仅使沿岸百姓流连失所,而且还影响了元朝政府的经济命脉,可把元顺帝给吓坏了。他这时才想起了脱脱,于是在至正九年(1349)闰七月,重新启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让他主持工作。
可以说,当时脱脱接手的完全是个烂摊子,官贪吏污、纪纲废弛、赋役不均,种种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地步了。脱脱知道这些问题一时之间也解决不了,当务之急是要治理好黄河。不然的话,隔几年就黄河泛滥,沿岸全是难民,这些难民走投无路之下,就会攻击政府,危害社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脱脱下决心治理黄河,可是他不懂水利,于是选拔了一个人叫做贾鲁,任命他为行都水监使,专门治理河患。
史书上记载贾鲁这人,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还胸怀大志,长大后更是谋略过人,而且他特别喜欢天文地理,是个水利方面的首席专家,后人对他评价十分高。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
贾鲁是个很务实的科学家,至元四年,第一次黄河泛滥的时候,他就亲自去了灾区现场,实地考察、还测量地形、绘制地图,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两个治理黄河水患的方案:
第一,他建议修筑北堤,用来制衡黄河泛滥。这种方案用的时间较短,耗费人力和财力也较少,但是治标不治本。
第二,他建议疏塞并举,疏通黄河向东流,想办法恢复古道。这样治理的效果会更佳,当然耗费的人力和财力也更多
可惜当初脱脱不在朝中,他的建议没有被元朝政府采纳。
现在,脱脱复出,特地召开会议,邀请他一起商量如何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贾鲁在会议上再次提出自己的治河主张,史书上记载:
“必疏南河,塞北河,修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
(《元史成遵传》)。
其实这个方案就是他的第二个方案,采取疏塞并举的措施。脱脱当场拍板赞同,当时开会的还有一个工部尚书叫做成遵(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部长)有些不高兴,当场与之争辩起来。脱脱完全不顾,坚定地说:
“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
(《元史脱脱传》)
意思是说,有些事情很难做,就像是有难治疾病,自古以来,黄河水患就是难治的疾病,现在我要彻底去除这个疾病!可见,脱脱当时的决心有多大。
在脱脱的大力支持下,于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开始,元顺帝正式批准治河,并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管治理黄河的一切事物。贾鲁也不辱使命,按照疏塞并举、先疏后塞的工作方案,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完成了治理黄河的巨大工程。
当然脱脱治理黄河的功劳是永垂不朽,但是也非尽善尽美,留下一些弊政。当时赈灾物品要发到灾区百姓手中,毕竟要经过层层的行政单位。地方长官们看着那么多的赈灾物资,暗自留了一点,然后发到州上;州上官员见了,也要留一点,再给县里;县里官员见了,也偷偷留下一点,再转给乡里;乡里官员也不客气,也留下一点,再发到村里;村里的士绅也要暗中留一点,再发给百姓。如此以来,经过层层盘剥,发到灾区百姓手中的粮食还能有多少呢?
还有,至元十一年的时候,元朝为治理黄河,开辟南北水路,强征15万民工挑河筑堤。地方上的贪官污吏正好用这次机会,对百姓大肆盘剥。你若不私下贿赂我,便把你们全部征去当民工,你若私下贿赂我,那么我们酌情考虑。当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民工起义,后来朱元璋也加入了这支反元队伍,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我个人认为,脱脱治理黄河的政策当然是好的,这是一项利国利民,有功于后人的千年大计。可是,因为这次治理黄河水患,而征用了民夫15万,导致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的民夫起义,后来又由于朱元璋的加入,最终推翻了强大的元朝。试问元顺帝要是想明白了这般逻辑,会不会不跳出棺材呢?
元朝最后一根稻草是谁?脱脱帖木儿一死元朝名存实亡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2023-11-17 20:48: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