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开国功臣的后人为何不出来救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1收藏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开国功臣的后人为何不出来救国?,第1张

刘秀建立的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政权,它是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以开国功臣为班底的豪门集团,在对皇权形成掣肘的同时,又起到拱卫皇权的作用。

应该说,这种结构对政权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汉灵帝刚刚驾崩,董卓就借“十常侍之乱”,率西凉大军悍然入京,挟持了少帝刘辩和弘农王刘协,瞬间控制了军政大权。不久,董卓又废杀少帝及何太后,拥立刘协登基,可以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董卓乱政,就是引爆摧毁东汉政权的炸弹。袁绍等豪门士族,纷纷在各地拥兵割据,统一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那么,曾经拱卫皇权一百多年的功臣势力家族,他们为何不站出来挽救危局?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大多数人一看到这么问题,立刻脱口而出:富不过三代,败家了呗。其实不然,以邓禹、马援、阴识、耿弇、窦融、梁统、贾复等为首的几大家族,占据东汉政治核心层一百多年,东汉的历史就是这几大家族书写的。直到汉灵帝时期,他们才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

汉灵帝在位期间,除了短暂出任大将军的窦武(窦融玄孙)以外,三公及诸将军主要有:袁隗、杨赐、陈耽、刘宽、袁逢、许戫、张温,和张让、曹嵩、蹇硕等宦官,及何进、何苗、董重等外戚。

这份名单里,已经没有一位开国功臣家族后人。到底是什么力量,导致一个稳固的政治结构,迅速瓦解了呢?因为功臣势力在皇权的长期斗争中败下阵来。

东汉外戚,除了汉安帝阎皇后外,其余都是云台功臣的后代。也就是说,东汉外戚其实是功臣势力的代表人。

东汉有一个怪圈,除了头三任,其余的皇帝即位时都未成年,君权掌握在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手中。同时,这些太后与皇帝又不是亲母子,往往皇帝成年后,太后也不愿意归政,导致皇帝与外戚之间矛盾重重。

比如汉安帝刘祜,他12岁即位,邓太后临朝称制。直到汉安帝26岁那年,邓太后去世,他才得以亲政。掌权后的汉安帝,立刻对邓氏一族展开了血腥的清洗,邓太后的弟弟邓悝、邓弘、邓闾,和大将军邓骘父子,全部被冤杀。

又比如梁妠去世后,她的哥哥梁冀,和梁冀的儿孙,及所有外家,无论老少全部被诛杀。

总之,每一任外戚得势时呼风唤雨,皇帝一旦掌权,他们的下场非常悲惨。这样的剧情,周而复始地上演了一百多年。

汉桓帝掌权后,接连废掉梁氏和邓氏两任皇后,又刻意培养宦官势力,严厉打击功臣豪门集团。梁冀之死,就是汉桓帝利用宦官势力,对外戚的反击战。

汉灵帝登基后再接再厉,在宦官的帮助下,他铲除了东汉最后一位功臣外戚窦氏。为了不让后代重落火坑,他甚至连算不上功臣家族的宋皇后也废掉了,立了屠夫之家出身的何氏为皇后。

何氏是东汉最特殊的一位皇后,其家族连士族阶级都不是。汉灵帝传达的意图很鲜明,就是要彻底摆脱豪门士族集团,对皇权的掣肘。

至此,以邓禹等功臣派势力为代表的豪门士族集团,被彻底挤出了政治核心圈。

悲剧的是,获得独立的皇权,并未因此走向新生,反而脆弱不堪,被董卓这么一个西凉小军阀轻松捏在手心,这又是为什么呢?

功臣家族的退出,不等于豪门士族集团的覆灭,此消彼长,以袁氏、杨氏、陈氏、许氏等为代表的新豪门士族集团,迅速崛起。他们与宦官势力之间,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

一个偶发事件和两股力量的介入,让局势迅速恶化。

偶发事件就是汉灵帝的突然驾崩。汉灵帝是东汉皇帝中,少有的能掌握实权的皇帝,有他在,后来发生的动乱就不可能发生。汉灵帝突然驾崩的同时,还埋了一颗雷——他委托宦官蹇硕,帮他完成废嫡立庶,拥立幼子刘协为帝。

汉灵帝为何不亲自完成废立太子呢?因为难度太大,在有生之年做不到了。阻力来自一股新崛起的力量——何氏外戚。

何氏本是平民,毫无政治基础,可是黄巾起义的爆发,给了何皇后的大哥何进带兵的机会。何进在剿灭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迅速崛起,不光掌握了军权,还获得了关东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

这个计划外状况让汉灵帝措手不及,如果想废掉何进的外甥刘辩,势必动了何氏家族,乃至整个关东豪门集团的利益。就在汉灵帝犹豫之间,身体开了小差,他把棘手的问题留给了亲信蹇硕。

豪门士族集团之所以支持何进,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利用何氏家族的势力,铲除宦官集团,夺回士族集团政治核心地位。

因此,汉灵帝的死,以及他不明智的做法,促使外戚与豪门集团紧密团结,并激化了他们宦官集团的矛盾。

紧接着,何进在袁绍的怂恿下,做出了一个悔青肠子的事:他引狼入室,召董卓进京,试图借董卓的力量铲除宦官集团。

由此,第二股力量军阀势力登场,东汉帝国被董卓轻松摘桃子。

政治也是个生态环境,功臣势力在抑制皇权的同时,也维护着皇权的基本安全,它存在时,遭到皇权的嫌弃,当它失去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董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董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3、也出自己姓,以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孙子吴回爱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儿子有叫参胡的,姓董,其后裔就以姓为氏,也称董氏。

二、迁徙分布

辛有的后代,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晋灵公时,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今属甘肃)。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人(今河北枣强东),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今属山西)。西汉武帝时功臣有董金吾,原为匈奴人;东汉公孙述时,牂柯(今属贵州)大姓有董氏。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历史名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 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 贤: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婉: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起义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起义***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董姓家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公年189年,董卓在大朝大会上明确提出毁掉刘辩,立刘协为皇上。在吓离开了改革派以后,董卓宣布扶刘协即位,开始了劫持君王的职业生涯。公年196年,刘协再一次被劫持,但是这一次的主人公却换为了曹操。话说在历史上的两个人行为基本上一样,全是劫持君王,排除异己,把握最大权力。但是为何最终董卓却落个被杀的结局,曹操却能最后能与世长辞呢?

董卓和曹操都曾屠杀百姓,可百姓对她们的心态迥然不同。

依据《董卓传》记述,董卓以前到阳城战斗,为了更好地充军功,居然把百姓们集聚在一起,将男生的头都砍了滥竽充数。男生可怜送命,女人的命运一样凄惨。董卓把他们强制分派给一般战士,就连汉朝官府的婢女和小公主未能幸免,许多都被董卓乃至董卓的手底下霸占。就这样的董卓,为了更好地晋升,甘愿杀良冒功,早就丧失人心。

三国志详细介绍董卓时讲:卓性残酷不仁,遂以酷刑胁众,睚眦必报,人不自我保护。换句话说,董卓性情残暴不仁,喜爱用严刑峻法威协许多人,且为人正直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只需惹恼董卓的人都没法自我保护。曹操就没有过“屠杀”的纪录吗?并不是的,曹操也干过这件事情。但是,曹操却“情有可原”。在征伐徐州市的情况下,假如曹操的爸爸曹嵩没有被陶谦残害,曹操就不容易责怪徐州市百姓。

在古代战场说干掉早已撤兵的百姓和战士是不容易有不得善终的。针对这些没有机遇说明自身是否要撤兵的百姓,上位者只有凭着自身的爱好来做分辨,它是军纪的冷酷无情和不严实造成 的不幸。

自然,屠杀是反人性的,可是,曹操会“作秀

董卓和曹操看待优秀人才的心态不一样

拿周毖和伍琼而言,她们原本和董卓十分交下。韩馥等要想攻击董卓,董卓却觉得周毖,伍琼等早已投奔了韩馥,不用核实,就把周毖和伍琼给杀了。太尉张温,由于和董卓关联不大好,就被董卓诬陷以后,活生生击败。在董卓眼中,优秀人才便是奴婢,只有无条件服从于他。这和曹操彻底不一样。

曹操的手底下以前悄悄给袁绍寄信要投奔袁绍,它是实实在在的通敌了,但是曹操发觉这种信以后,挑选了一把火烤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一心像周公旦一样高度重视优秀人才,促使天地顺从,他的胸怀必定要比董卓开阔。以前袁绍手下的军师,他豁达大度;以前谋害曹昂和吕布的张绣和贾诩,他豁达大度;思绪一直惦记着三国刘备的关云长,他也是优待能加,乃至没有由于关云长一想着要回三国刘备那边,就祛除关云长。这些人假如放到董卓那边,她们毫无疑问早已一命呜呼了,谁的格局高些显而易见。

董卓和曹操的子孙后代不一样

纵览三国历史,我们可以发觉,各界英杰,要是没有成年人且有能力的孩子,结果会十分萧条。例如,袁绍的小朋友们起了内乱,或自相残杀,或客死他乡,袁氏一族从此衰落。而陆逊去世后,尽管儿子没有能力,但有一个有能力的侄子曹操,因此 孙氏的江东区政党没有垮台。

曹操有三个成年人且早已有能力的孩子,曹昂过世以后,曹丕作为五官中郎将走上历史的舞台,很多年替爸爸驻守邺城,压根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腹黑男,只是确实有能力的青年人思想家。其侄子曹植是文坛领袖,手底下杨修、丁仪,群星璀璨,另一个侄子,曹彰战斗能力令人震惊,也是一员大将。

上阵父子兵,曹操健在,这种小孩就是他坚强的后盾,即使曹操过世,他的小朋友们也会再次保存他的政治遗产。但是董卓就不一样了,他的情欲生活许多,却没有留有出色的成年人孩子,唯一的养子夏侯淳也因女人两者之间反目成仇。以至于董卓去世后,董氏一族迅速衰落。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看待汉献帝的子孙就可以看得出许多难题。例如汉献帝的董贵人肚子里的小孩和伏皇后的三个儿子都因曹操而死。所以说,无论主君或是主宰,都务必有子孙才可以有一定的持续。即便主君已经意气风发,但出色的嫡子和总数丰富多彩的儿女们是一个阵营不断发展趋势的必不可少代表。假如主君意外身亡,嫡子也可快速称帝。假如没有意外,那麼几十年后的兴盛发展趋势,也是手底下这种元勋们憧憬的事业有成。

曹操与董卓的结局迥然不同,这表明哪些?这表明人生如梦,但是要想事业有成,就需要把“戏”演好,用格局把人看清,把事看搞清楚。就如曹操一般,尽管他与董卓都干了令人气愤的事,但是他格局就比董卓好些。这身后的总体目标就十分真心实意,十分有道德底线,不考虑到不良影响,不留后路,当然会落个不太好的结局。

曹操心怀天下,奉天子讨不臣,打得便是军伐,要的便是统一,这与董卓的以自我为中心是彻底不一样的,而这才算是曹操最后可以与世长辞的真真正正缘故。因此 如今来看,董卓与曹操对比,格局和目光压根并不是一个等级。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开国功臣的后人为何不出来救国?

刘秀建立的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政权,它是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以开国功臣为班底的豪门集团,在对皇权形成掣肘的同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