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第1张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下辖村委会包括闸河东路居委会、闸河西路居委会、沱河西路居委会、北关居委会、北环居委会、烈山北路居委会、烈山南路居委会、十南居委会、沱东居委会、十北居委会、浍东居委会、濉河西路居委会、浍河西路居委会、濉河中路居委会、濉河东路居委会、二里居委会、八里居委会、大街居委会、南关居委会、淮海南路居委会、南环居委会、东关居委会、郭楼桥居委会、王冲居委会、蒙村村委会、王冲村委会、黄桥村委会、杜庙村委会。

复是姓氏。是一个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大同,薪之布尔萍,湖北之利川、武昌,安徽之泾县,云南之陇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土家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

《姓氏考略〉汁云:“楚有期思公复遂。”见《左传·杜注》:‘复遂,楚期思邑公。其后或以为氏。”期思故址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春秋时卫有复涂桢;元代有复见心;明代有复扬清,扶风尉。

译文:《姓氏考略》汁说:“楚国有一位期思公就是姓复的。”在《左传·杜注》姓复的人就是楚国的期思公。他的后人一直延续这个姓。”“期思故址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春秋时卫国有复涂桢;元代有复见心;明代有复扬清,是扶风都尉。

复释义如下:

1、重复:复写。复制。

2、繁复:复姓。复叶。复音词。

3、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复。往复。翻来复去。

4、回答;答复:复信。敬复。

5、姓。

6、恢复:光复。收复。复原。复婚。

7、报复:复仇。

8、再;又:复发。复苏。死灰复燃。无以复加。一去不复返。

扩展资料

复组词

1、复苏:[fù sū] 

生物体或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生理机能极度减缓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苏醒过来:死而~。大地~,麦苗返青。

2、重复:[chóng fù] 

(相同的东西)又一次出现:内容~。这一段的意思跟第二段~了。

3、复兴:[fù xīng] 

衰落后再兴盛起来:民族~。文艺~。

4、复辟:[fù bì] 

原指被赶下台的君 主复位,现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地位或被推翻的旧制度复活。

5、复交:[fù jiāo] 

恢复交谊。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查看全部5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谢”姓氏的由来

1、传说中源于黄帝部落:“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 传说中源于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国名为姓氏。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2、源于炎帝部落:现代谢氏公认的始祖申伯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3、复姓谢丘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 3、射、谢:通假字 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战国墨家谢子(前331-前288),又作祁射子 ,山西省太原人。 扩展资料谢姓名人 1、谢娜 谢娜,1981年5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电视学院(今四川**电视学院),中国内地主持人、歌手、影视女演员。 1996年,谢娜拍摄了个人第一部**《青年刘伯承》。2002年,因主持湖南卫视嘉宾访谈游戏秀节目《快乐大本营》被观众熟知。2008年,参演古装武侠剧《射雕英雄传》。 2、谢霆锋 谢霆锋(Nicholas Tse),1980年8月29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番禺,歌手、演员、音乐创作人、制作人、主持人、青年企业家、PO朝霆创始人。1987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1995年留学日本东京修读音乐,15岁创作第一首歌《估计错误》;1996年正式出道。 3、谢军 谢军,1970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中国内地男歌手,音乐制作人。 1995年,谢军发行首张唱片《憨哥哥的歌》而出道,开始走上职业音乐人道路。1996年,谢军发行单曲《乌篷船》。1997年,谢军签约广东省唱片有限公司。2005年, 谢军推出复出歌坛首张个人专辑《那一夜》。 -谢姓

14 浏览7992019-08-25

姓氏的由来

姓氏之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38 浏览20492018-05-16

姓谢的历史由来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36 浏览4992016-12-01

“谢”的这个姓氏的来源

关于谢字 谢:原是射箭的符号。 谢姓人的谢字来源于拉弓射箭的“射”,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学家证明了的事实;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以致使数千年后的子孙们,仍把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野兽出没,与人为伍,极大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古人们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块和木棒与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无补。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些好事者发现,利用柔韧的树皮拴住弯曲的树枝,用力拉扯可产生强大的弹性,用以弹击细棒可以射出很远,甚至可以杀死猛兽。于是便相互传授,不断改进,这样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一枚箭镞,经测定,大约制造于28万年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箭镞,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弓箭上装上镞头以提高射杀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们发明弓箭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谢”就是这样奇妙的一个象形文字。得知了它产生的历史后您会发现,它的几笔几划中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潜藏着动人的故事。 谢字最初是指弯弓射箭的行为,后来便成了这部分人的姓。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谢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首先,谢字有辞去官职之义。《说文解字》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玉篇·言部》也说:“谢,辞也,去也。”在《礼记·曲礼》上篇中,说当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辞官归田,“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这是谢字作辞官之义的最早记载。 谢字又有拒绝、谢绝、杜门谢客之义。《字汇·言部》解释说:“谢,辞也,绝也。”关于这种用法,《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了在晋国安插势力,曾把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迎人秦国,后又把晋怀公子圉的妻子赏赐给他,“重耳初谢,后乃受”。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 谢字还有辞别、离开之义。《广雅·释诂二》:“谢,去也。”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两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意思是说,过去初阳(十月为阳)的时候,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这里的谢字就是辞别离开之义。 谢字又有除去之义。在辛弃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二首》词之二中,就使用了这一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谢字又作消逝、凋落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谢,去也。”现代人也有这种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谢字还有告诉的意思。《集韵·杩韵》:“谢,告也。”《篇海类编·言部》:“以辞相告曰谢。”使用这种意思的例子,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一不过,这只是古代的用法,现在早已被“告诉”一词取代了。 谢字也有问或问候之义。《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谢,以辞相问也。”其用法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里的谢,就是问的意思。 谢字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感谢、酬谢、答谢之义。 第二层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便是此义;第三层意思,事例如《新唐书·李光弼传》:“万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下”,也是说的报答之义。 除以上所述外,谢字还有道歉、认错、表示惭愧之义。《正文通·言部》说:“谢,自以为过曰谢。”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谢,犹惭也。”属于前一种含义的例子如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后一种例子如唐玄宗诗《送张说巡边》:“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谢字其他方面的含义还有:代,更替;逊色,逊让。前者用法如《淮南子·兵略》:“若春秋有代谢,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常用语“新陈代谢”仍保留着这种意思。后者如《后汉书·宦者列传序》:“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经载。”这里的谢即有逊色之义。 谢字在古代还被当做名词用,指一种爬行时喜欢仰头的龟。《尔雅·释鱼》:“龟俯者灵,仰者谢。”邢疏:“行头仰。” 谢字有时还被用来代替别的字。最常见的如被当做亭台楼榭的“榭”用,指一种平顶没有四壁的建筑。《公羊传·宣公十六年》有“成周宣谢灾”,《荀子·王霸》有“台谢甚高”,都是此义;而甲骨文中“王于门谢”和《尔雅》中“仰者谢”,则又是用谢字代替射字,表示另外的意思了。 此外,谢字在历史上又分别被用做水名、部落名、国名、居邑名。 谢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 《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 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 《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谢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 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三、他姓该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 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四、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省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牂牁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省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牂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三谢蛮 “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三谢”指东、南、西三支,因其首领姓谢而得名。三谢蛮原为一支,是西汉时自四川涪陵南迁至今贵州省境及广西一些地方的,因其居地属牂牁郡,故通称掸柯蛮。他们从事畲田耕作(即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耕种),无文字,刻木为契,宴聚则击铜鼓。他们据有万寿、且兰、广谈、毋敛等县地,族大人众,酋长世袭,以后居住的方位约于南朝时期分为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至唐朝初期,他们的首领向唐朝贡,才再次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据《旧唐书》、《新唐书》等书记载,唐代“东谢蛮,其地在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县)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官僚,西连夷子,北至蛮,其酋长谢元深世为酋长”。唐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二月丁未,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向唐朝贡。唐以其地置应州(今贵州东北的思南、德江一带),以谢元深为刺史,隶属黔州都督府。同一时期,南谢蛮首领谢强也向唐朝贡。唐以谢强为南寿州刺史,隶黔州都督府,次年改任庄州(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西谢蛮在琰州(治所在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首领叫谢汕,贞观中被任为功州(治所在今贵州修文县东北)刺史。又,唐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牂牁蛮)为牂治州(治所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北草塘)刺史、夜郎郡(治所在夜郎县,即今贵州正安县西北)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治所在今贵州省贵阳市)刺史谢法 成招慰比楼等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牂牁大首领谢元齐死,诏其孙谢嘉艺袭封,其权后被西赵蛮赵氏夺取。三谢蛮所统辖境域地方千里,约东起今榕江县,北至贵州东北境,北邻剑河,西及八寨,南迄广西北境。贵州谢氏,大多为汉族,部分融入布依、壮等少数民族。 瑶族谢姓 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等地。族中谢姓的来源,一部分与先秦时迁居谢沐的谢人有关,另则由壮族谢姓融人。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石灰窑村瑶

淮北旅游景点推荐 这些地方你都知道吗

1、淮北相山公园

相山公园座落在淮北市相山南麓。相山公园是淮北市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公园.相山公园占地100公顷,相山公园内有相山庙、奏鸣曲、万丈碑、钓鱼台、饮马池等“相山十景”,相山公园有动物园、溜冰场、儿童乐园、相山湖等。

2、相山风景区

相山风景区可谓我市的主打景点之一。每逢重大节日,都有数万游客前往游览。相山山脉自徐州蜿蜒而来,主峰为皖北地区至高点,其巍峨挺拔,曲折绵延,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淮北平原上。山势高峻,树木葱茏,群山叠翠,风景秀丽。景区内有显通寺、渗水崖、饮马池、香炉峰、水牛墓、万丈碑、奏鸣台、钓鱼台等18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

3、淮北中湖国家湿地公园

中湖湿地公园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市境内,位于市区中南部,东到龙岱河东岸、南侧隔沱河路与南湖景区相连、西至龙山路/长山路、北侧隔人民路与东湖景区相望,总面积为860公顷,由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建设。

4、淮北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笼,环境幽美。1973年,当地政府投资维修显通寺;1976年,辟为淮北市博物馆馆址。1980-1985年,拨款维修。1985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999平方米,集南北古寺设计风格于一体,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不仅将使该寺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较大的佛刹宝地,也是淮北重要的人文景观。

淮北十大旅游景点大全,淮北景点哪里好玩,大家有推荐的吗?

要知道,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安徽省地级市淮北有哪些好玩的景点?淮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城市。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我们来看看淮北几大旅游景点。

龙脊山自然风景区:龙脊山风景区位于淮北,面积约10平方公里,海拔363米,是淮北海拔最高的地区。景区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是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

一、临沂文昌宫,临沂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书房兼图书馆楼,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淮海战役打响后,文昌宫作为淮海战役指挥部,至今仍保留着淮海战役主战路线的相关图像和史料。甘龙湖景区:甘龙湖景区位于濉溪市南端,是塌陷后复垦的湖泊景区。景区由安徽建筑工程学院规划设计,濉溪镇人民政府建设。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商务购物于一体。景区风景优美,更有帝王的奇迹和奇闻。

二、濉溪老城石板街,濉溪老城石板街东起旧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口。整条街长一公里,宽五米。街道是青石铺成的,光洁如镜。相传为清末民初君子周俊哲所创,以青瓦石重绘。工程浩大,涉及上千名农民工,花了几个月才打下。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原名淮北博物馆,是一座将煤炭文化与隋唐运河文化巧妙结合的建筑。它象征着淮北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在历史长河中奋勇前进,驶向光明的未来。

三、馆内文物一万余件,有七个固定展厅,陈列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收藏的全国名家字画。隋唐运河古镇:隋唐运河古镇紧邻南湖生态湿地公园,区位优势明显,环境资源丰富,是淮北未来规划发展的核心区块。向人们呈现了独特而丰富的隋唐古运河城镇文化。

淮北有哪些旅游景点?

淮北市旅游景点: 

相山风景区

是开放式公益景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5%,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市相山区境内 。风景区内含:惠泽公园、相山公园,以及止于相山东麓的长山公园三个主题公园以及黄里景区等。相山山脉自徐州蜿蜒而来,主峰为皖北地区至高点,方园诸山之宗;有奇峰、云洞、林海、苍柏、古寺、汉碑。人文景点有乾隆皇帝题词“惠我南黎”、水牛墓、奏鸣台、饮马池和藏经洞等数十处。目前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即将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相山风景区一角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原名淮北市博物馆)淮北市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把煤文化与隋唐运河文化巧妙结合起来的建筑。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专家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象征着淮北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在历史和长河中勇往直前,奔向光明的未来。其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代的节奏感。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共设八个固定展厅:隋唐瓷器厅、汉画像石厅、十二大名人厅、运河遗韵厅、宋代瓷器厅、书画厅规划厅、古相贵珍厅,分别展出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征集的全国名人字画。此馆还设临时展厅2个,不定期地组织、举办展览,如《淮海战役展》、《昆虫生物标本展》、《海洋生物标本展》等目前博物馆为国家3A级景区,即将申报国家4A级景区。

黄里风景区

黄里风景区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市境内,位于相山北麓、凤凰山南侧,西临新濉河;与相山公园仅一山之隔,面积631余公顷,其中山坡地3043公顷,果园林地2271公顷,老林地面积36公顷,村庄961公顷。黄里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开发价值,笆斗杏和软籽石榴等果品美名远扬,至今仍流传着“黄里石榴笆斗杏,青汤菠菜都进贡”的说法;黄里又是我国软籽石榴的原产地,并有皖北地区罕见的面积最大、株数最多的古柏树群等。同时,黄里还有“

相山风景区

天藏寺”遗址、传说中的“祭雨台”、“龙爪峪”以及许多有待开掘整理的古迹、民间传说故事等。

化家湖

化家湖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市境内,原为蔡里湖、化家湖、土型湖。民间传说是王母娘娘瑶池、行宫处,据《山海经》载:西海(青海)王母娘娘在九州设有多处行宫。另据《濉溪县志》载:湖底是春秋战国古砚墨城遗址。 如今的化家湖已经成为淮北市城市用水备用水库,水面20多平方公里,深10米,水容量1330万立方米。湖三面青山环绕,四周杨柳拥翠,湖面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岸边曲径通幽,桃红绿柳,为生态旅游胜地。

相山公园

大型综合性公园,有相山庙、奏鸣曲、万丈碑、钓鱼台等“相山十景” ,有动物园、 儿童乐园、相山湖等游乐场所。有水牛墓、藏经洞、显通寺(习称相山庙)、刘开渠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位置:淮北市相山城区。

南湖公园

是采煤塌陷地形成的湖泊,植物丰茂,芦苇茂密,南岸湖滨有寺庙,景色优美怡人。

位置:淮北市相山区南郊 5 千米处。

龙脊山风景区

龙脊山为淮北市海拔最高点。景区内有千年古檀掩隐下的大方寺遗址,还有龙吟湖扁泉、观日台、仙人洞、张果老升仙处等景。 位置:淮北市烈山区新蔡镇。

临涣古城

是安徽仅有的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有古城墙、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嵇康旧居、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景。

濉溪老城石板街

东起老城文昌阁,西至武胜街,中心地段长650米,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

位置:濉溪县滩溪镇。

柳孜隋唐大运河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发掘出完整的宋代通济渠码头,还 有唐船8艘和大批文物。

位置:濉溪县百善镇柳孜集。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8个展室)和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墓组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位置:濉溪县双堆集镇南面。

乾隆湖风景区

淮北市乾隆湖风景区集旅游、休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园。历史遗迹丰富。 位置:濉溪县滩溪镇东南侧。

淮北有哪些著名景点

淮北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一个地级市,当地旅游景点有双楼花海、临涣文昌宫、淮北相山公园、龙脊山风景区、杜集南山景区等。

双楼花海: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高岳镇双楼村南,几百种花卉可看可买。门票价格在:18元左右

临涣文昌宫:临涣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至淮海战役时,还有前后三进庭院,合瓦望砖,重梁抱柱,雕花门,方格窗,三级台阶,青砖铺地。整座院子的地基是用土筑起的一个高台,比周围高出1-2米;南北长81米,东西宽36米,呈长方形,北边较南端略宽。

淮北相山公园:相山公园座落在淮北市相山南麓。相山公园是淮北市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公园.相山公园占地100公顷,相山公园内有相山庙、奏鸣曲、万丈碑、钓鱼台、饮马池等“相山十景”。

龙脊山风景区:龙脊山自然风景区位于烈山区新蔡镇,距淮北市中心25千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东与宿州市接壤,北与肖县相连,最高峰海拔363米,为淮北海拔之最。

杜集南山景区:南山村隶属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办事处,位于矿山集街道办事处最东部,距离淮北市区约10公里,土地面积4100亩,人口4032人。有80岁以上老人近百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南山村地处淮北市区东部卧龙山脚下,靠近东外环路。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古迹和文化底蕴的小村庄。

淮北十大旅游景点大全 淮北景点哪里好玩

要知道,中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那么,安徽省地级市“淮北”又有哪些好玩的景点呢?淮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市,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淮北十大旅游景点大全,一起来看看。

10龙脊山自然风景区

龙脊山自然风景区坐落在淮北市境内,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363米,为淮北地区海拔之最。该风景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极高,是一处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

9临涣文昌宫

临涣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淮海战役打响后,文昌宫则作为淮海战役指挥部,至今仍保留着淮海战役主要经过的有关和史料记载。

8乾隆湖风景区

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城南端,是由塌陷复垦的环湖风景区。其是由安徽建工学院规划设计,濉溪镇人民政府开工兴建,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商贸购物融为一体,景区风光优美,更有帝王胜迹轶事引人人胜。

7濉溪老城石板街

濉溪老城石板街东至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场一公里,街宽五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相传是由清末民初绅士周俊哲倡导,并用青色瓦子石重铺。该项工程浩大,动用民工数千人,历时数月铺就而成。

6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原名淮北市博物馆,它是一座把煤文化与隋唐运河文化巧妙结合起来的建筑,象征着淮北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在历史和长河中勇往直前,奔向光明的未来。该博物馆馆藏10000余件文物,设有七个固定展厅,分别展出了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征集的全国名人字画。

5隋唐运河古镇

隋唐运河古镇距离南湖生态湿地公园较近,其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环境资源丰富,是淮北未来规划发展的核心区块,向人们呈现了独特且丰富的隋唐运河古镇文化。

4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已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该寺是依照清建筑风格修复的,内有乾隆皇帝御书“惠我南黎”碑刻,城楼形制,巍峨高耸,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南湖国家湿地公园

南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湿地,这里环境宜人,水质良好,是淮北的“掌上明珠”。该公园的面积很大,水面面积约5000亩,公园外面同时还挂有“淮北国家矿山公园”的牌子。

2中国石榴博物馆

中国石榴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石榴为主题的博物馆,在淮北的众多文化旅游资源中,石榴文化源远流长,在淮北数万亩的石榴园内,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石榴树千余亩,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石榴文化和旅游资源。

1相山公园

相山公园位于相山南麓,距离市中心很近,公园的面积很大,园内有大量的原生树林,绿地率高达816%,空气清新,景色怡人。

淮北周边旅游景点推荐

淮北周边旅游景点有以下推荐:

1、相山公园。相山公园座落在淮北市相山南麓的相山公园,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公园内有相山庙、乾隆题词碑、奏鸣台、饮马池、藏经阁等10处景观,集古今中外文化于一体,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2、南湖湿地公园。南湖湿地公园位于淮北烈山区的南湖湿地公园,是一处由矿区塌陷后形成的湖泊,距市中心仅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湖泊面积约52平方公里,每年都有大量侯鸟在此迁徙栖息,现已成为皖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水上娱乐休闲度假景区。

3、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始建于1976年的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濉溪县双堆集南面,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著名的双堆集地区歼灭战就发生在这里,我军当年以伤亡三万人的代价,共歼灭敌军12万余人,在景区纪念馆内还收藏有那次战役的相关史料和烈士遗物,非常值得一看。

4、龙脊山风景区。龙脊山风景区。位于淮北市东南20公里处的龙脊山风景区,雄奇险峻,宛如一条伏卧的老龙,自古被称为“老龙脊”。相传龙脊山还是神仙张果老的故里,当地一直流传着“三山夹一山,不出皇帝出神仙”的谚语。如今景区内还保存有十余处张果老修行的遗迹,推荐前往一游。

5、临涣古茶镇。临涣古茶镇始建于春秋时期的临涣古茶镇,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古镇虽不产茶,却有着600多年的饮茶习惯,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镇上的茶馆是最热闹的地方,游客可以在此近距离体验淮北农家的风土人情。到达方式:乘坐公交1路到濉溪县人民医院,然后转乘前往临涣的班车,车程15小时。

谢姓氏的由来 关于谢字

谢:原是射箭的符号。

谢姓人的谢字来源于拉弓射箭的“射”,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学家证明了的事实;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以致使数千年后的子孙们,仍把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野兽出没,与人为伍,极大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古人们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块和木棒与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无补。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些好事者发现,利用柔韧的树皮拴住弯曲的树枝,用力拉扯可产生强大的弹性,用以弹击细棒可以射出很远,甚至可以杀死猛兽。于是便相互传授,不断改进,这样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一枚箭镞,经测定,大约制造于28万年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箭镞,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弓箭上装上镞头以提高射杀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们发明弓箭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谢”就是这样奇妙的一个象形文字。得知了它产生的历史后您会发现,它的几笔几划中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潜藏着动人的故事。

谢字最初是指弯弓射箭的行为,后来便成了这部分人的姓。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谢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首先,谢字有辞去官职之义。《说文解字》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处《玉篇・言部》也说:“谢,辞也,去也。”在《礼记・曲礼》上篇中,说当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辞官归田,“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这是谢字作辞官之义的最早记载。

谢字又有拒绝、谢绝、杜门谢客之义。《字汇・言部》解释说:“谢,辞也,绝也。”关于这种用法,《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了在晋国安插势力,曾把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迎人秦国,后又把晋怀公子圉的妻子赏赐给他,“重耳初谢,后乃受”。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

谢字还有辞别、离开之义。《广雅・释诂二》:“谢,去也。”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两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意思是说,过去初阳(十月为阳)的时候,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这里的谢字就是辞别离开之义。

谢字又有除去之义。在辛弃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二首》词之二中,就使用了这一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谢字又作消逝、凋落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谢,去也。”现代人也有这种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谢字还有告诉的意思。《集韵・杩韵》:“谢,告也。”《篇海类编・言部》:“以辞相告曰谢。”使用这种意思的例子,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一不过,这只是古代的用法,现在早已被“告诉”一词取代了。

谢字也有问或问候之义。《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谢,以辞相问也。”其用法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里的谢,就是问的意思。

谢字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感谢、酬谢、答谢之义。

第二层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便是此义;第三层意思,事例如《新唐书・李光弼传》:“万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下”,也是说的报答之义。

除以上所述外,谢字还有道歉、认错、表示惭愧之义。《正文通・言部》说:“谢,自以为过曰谢。”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谢,犹惭也。”属于前一种含义的例子如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后一种例子如唐玄宗诗《送张说巡边》:“茂先惭博物>>

百家姓,姓谢是怎么得来的? 谢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 《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 《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

姓谢的历史由来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谢”姓氏的由来 谢姓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在国内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为集中的基本格局: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

(二)浙江省

浙江省是谢姓的又一个传统祖居之地,其在谢姓发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会稽山阴谢氏便居住在省内的今绍兴市一带,而陈郡谢氏南迁后所形成弧“东山谢氏”也以今浙江东部一带为居住中心,可见其具有突出地位。

三)福建省

福建省的谢姓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些自称是当年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来的会稽东山谢氏之后,另一些则在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兴州固始迁来,血统来源之间尚存在些微的差别。

四)广东省

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或自称是该派某位传人的后裔。

(五)海南省

海南省谢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约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带。相传在南宋时,福建莆田人谢对到今儋州市开办木棠盐场,其后便留居于当地并在新州、新英等地发展。

六)广西自治区

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寄一的后代,因他随狄青南下平蛮而留居宾州。

(七)四川省及重庆市

四川与重庆是谢姓人口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岳池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新陵县迁居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始迁祖为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使用“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辈,后来又迁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成广大族派。

谢这个姓的起源在哪里 一 姓氏起源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姓谢的全国有几个 谢姓的由来   谢姓溯源主要有五支:    一支以邑名为姓氏,源出于姜姓。周初,周成王封伯夷的后人为申侯,申侯后代中有一女子成为周励王的王后,其子周宣王继位后,把谢城(在河南唐河县南)加封给母舅申侯,申侯就让一子去谢城,住谢成的这一支即以邑名谢为姓。奉申侯为谢姓始祖。    另一支谢氏以国名为姓氏,源于任姓。据《世本》记载:黄帝之后任姓中有十族,谢氏是诸侯国中之一。后来,谢姓失国,其子孙分散四方,为怀念失去的国家,他们便以国名谢为姓。    三支是他姓改为谢姓,源出于唐代。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北方有一直勒氏,名偃的卫洲人,其祖孝政曾在北齐任散骑常侍,因感恩,改为汉姓谢。谢偃先在隋唐任散从正员外郎,隋亡后降唐,任弘文馆学士,不久又改魏王府功曹。当时,李百药以诗闻名,谢偃则以贼闻名,有李诗谢赋之说。后来谢在湘潭任县令而终。他的子孙以谢姓传下来,奉谢偃为谢姓始祖。    四、以住地名为姓。据《荆州记》载: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谢水,住在这里的人以住地名谢为姓。这是谢姓的另一种由来。    五、少数民族有谢姓。东谢,蛮姓,谢元深是酋长。柯蛮亦谢姓,如谢龙羽。南有谢蛮、谢疆。西有谢峦、谢汕。    来源 张世国:《百家姓姓氏溯源》

请问高明的网友们姓谢的蒙古人来历 据我所知姓谢的全称是谢烈德,属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从现今俄罗斯伏尔加河畔迁徙回来的土尔扈特蒙古人或是厄鲁特蒙古人。在现在的新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中部察哈尔地区和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都有部分分布。我母亲祖上就姓 谢烈德 取单字“谢”为姓氏。

姓谢起源地在哪里?宗族迁徙路线是怎样的 谢是个大姓,有很多起源和支流,其中以谢安代表的江南谢氏历史影响和地位最高,被后世评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家族之一,其起源地为河南太康县

炎帝神农氏“生于烈山”,“长于姜水”,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具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下辖村委会包括闸河东路居委会、闸河西路居委会、沱河西路居委会、北关居委会、北环居委会、烈山北路居委会、烈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