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白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3收藏

满族白姓的由来,第1张

白: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朝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一、《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二、《唐书宰相世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进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三、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白胜公。”

四、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转引《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研、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五、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六、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云:“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中云‘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七、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此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八、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

九、或国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洲姓氏录》载: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白”者。

十、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十一、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

十二、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为“白腊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十三、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

十四、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伯佳氏所改。

十五、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首音谐“白”以为姓。

十六、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

十七、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卜”音,谐其音近之汉字“白”而为姓。《元史世族表》云:“伯笃那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或称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那丁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

十八、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辽宁省宽甸与凤城一带的满族白姓有好几家,而且这些家族后代人很分散,交错居住比较杂。您没有提供更多信息所以还很难判断您究竟是哪一家族的。

姓白的主要有这么几家:

那塔拉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本长白纳殷部人,后金初期归顺努尔哈赤,编入满洲正黄旗,顺治元年随龙入关主于北京。清康熙年间6世祖“崇厄力”任护军校,因朝廷调遣率5个儿子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驻岫岩,凤城一带,居于哨子河乡大岭后白家堡,后世子孙取汉字白姓,今天该家族宗人居住在 教场沟,玲沟,北沟,南黄旗沟,新甸镇,等地。

萨拉氏祖上原住巴尔虎部,本是达斡尔人。清朝康熙初年因躲避沙俄入侵而内归附,被编入巴尔虎蒙古镶蓝旗,从此融入满族。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高祖“尚延达色”与“谢齐达色”兄弟二人奉命到岫岩牛庄落户戍边。民国以后尚延达色的后裔取其名前字意姓“白”。弟谢齐达色的后裔取其字首第一音姓“谢”,因此萨拉氏白谢两姓是一家。今后代散居于哈达碑乡,偏岭乡,大堡乡,长甸乡,等地。

巴雅拉氏此家族也出自巴尔虎部,本是布里亚特人,祖籍在瓦尔喀高祖是“乌苏吉思哈”与“吉普喀达”兄弟二人。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为躲避蒙古准格尔部战乱举家越过兴安岭迁到齐齐哈尔归附清廷,朝廷将其安置在张家口。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被编入巴尔虎蒙古正白旗,乌苏吉思哈被封为佐领,从此融入满族。到乾隆年间巴尔虎巴雅拉氏分别有两支被调往凤城,岫岩一带驻防。民国以后取白姓,宝山乡大营子村,石城镇等地有其后人。另有两支后人,一支在辽宁省辽阳甜水乡。另一支在广州。

齐义氏祖上原住长白山二道沟。后金初年被编入佛满洲正白旗。清康熙年间由沈阳调拨到凤城驻防,子孙散居周边,您国以后改姓白。今天齐义氏后人分布在,龙潭镇、虎山镇、下河口等地,家谱保存在岫岩龙潭镇。

您加这个QQ 646243343

他也是丹东一带满族白姓

  哥们为你这10分我豁出去了!!!

  岫岩满族自治县中的岫岩满族姓氏(转)

  满族姓氏的由来

  岫岩满族的祖籍多居长白山一带,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在八旗当差。初驻兴京(今新宾),后进驻盛京(今沈阳),再迁居北京,康熙年间拔还盛京,再拔来岫岩驻防。还有一部分原住乌拉(今吉林市),1678年(康熙十七年)经议政王大臣奏准,兵丁眷属万余人移驻盛京,编入各“牛录”(八旗的基层组织)当差,后又拔往各城,附入八旗,来至岫岩。

  姓氏,满语称“哈拉”。满族的姓氏历史悠久,共有697个。满族多以部落和所居住的地理环境特征为其姓氏,其姓氏为多音节。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简化为单音节汉字姓氏。冠以汉字姓氏的多取原姓氏的第一个音节为姓。如原姓赫舍里氏改姓赫、何;富察氏改姓富、傅;佟佳氏改隆佟;马佳氏改姓马;奇德里氏改姓齐;乌扎拉氏改姓吴。有的取译音谐音为姓,如他塔拉切音为唐;瓜尔佳切音为关;栋鄂氏切音为董。有的取译意之音为姓,如易察汉译意为羊,谐音杨姓。也有的取译音为姓,如爱新译意为金,则以金为其姓。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并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排列为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景福长”。

  哨子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拔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贴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驻开原,同年又拔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白长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婚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德承吉林贯崇荣、英明景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家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拔至岫岩。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行来岫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易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拔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事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到岫岩,落在娘娘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错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苏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拔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均溥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长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拔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京,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罗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拔兵岫岩驻防。自第八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水、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哈达啤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

  蒙古八旗姓氏及分布

  蒙古八旗多为归附满族的蒙古人,康熙年间拔往盛京,后来拔往岫岩。他们有:哈达碑镇李氏(李雅拉氏)。蒙古镶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先在奇凤峪落脚(即现今哈达碑镇徐家堡村九龙村民组)。后代长子适到汤池,次子、三子迁到李家堡一带。自第七、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云广承洪德、文林佐国良、本源多福实禄、兰桂永吉祥”。

  哈达碑镇谢氏(萨拉氏)。蒙古镶蓝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来到岫岩,两支留在偏岭,一支到谢家堡子。行辈十五字诗为:“阿坤成祥普、忠文延世勇、玉德庆春长”。

  前营子镇张氏(治良匡氏)。嫡系蒙族。镶黄旗。十三世祖伯尔格,通汉文,娴武技,1741年(乾隆六年)任岫岩防御使来岫岩。

  此外还有汤沟镇卜氏,正黄旗;苏子沟镇何氏,镶红旗;大营镇黄氏;朝阳乡鄂氏、包氏、勤氏等。

  --------------------------------------------------------------------------------

  汉军八旗姓氏及分布

  汉人入旗籍者组成汉军八旗。其来原来一为明代土著居民,先入盛京旗籍;二为1651年(顺治八年)和1726年(雍正四年)岫岩开垦,准许外地迁入的汉族人报名领地入旗当差;三为三藩之乱被平定后,迁入的俘虏。据说这些俘虏先由云南拨至山西小云南(为纪念自己是云南人,将在山西的居住地命名为小云南),又从山西小云南到山东,再从山东转徙回来。

  汉军八旗,较为集中的有哨子河乡,聚居着张、邓、杨、刘四个大家族。还有黄花甸镇、三家子镇、牧牛乡的刘氏。

  --------------------------------------------------------------------------------

  巴尔虎蒙古姓氏

  清代分八旗,岫岩却多 巴尔虎旗,而成九旗,此事引起很多人注意。其实巴尔虎本附属正黄旗,为蒙古人,在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奉旨适入岫岩,因独立立署,而称为巴尔虎旗。

  岫岩属巴尔虎旗的姓氏有寇氏、白氏、石氏等。

  --------------------------------------------------------------------------------

  其它满族姓氏及分布

  岫岩还有许多满族家族在资料上没有记载属于族八旗还是蒙西八旗、汉军八旗。但大部分应为满族八旗。

  红旗营子乡唐氏。正红旗,长白山五道沟人。康熙年间来岫,至今已10代以上。

  苏子沟镇戴氏。镶白旗,原长白山二道沟人。始祖代敏,二世祖宝柱,三世祖色登阿,下传12代以上。

  苏子沟镇齐氏。镶黄旗,长白山二道沟人。始祖穆常阿,二世祖者库纳,三世祖五林太、四世祖全保,全保生4子,传至今13代以上。此地齐姓与朝阳乡方家沟村齐家堡齐姓为同宗。

  苏子沟镇关氏。正白旗,原长白山苏完部。于清太宗年间到盛京,后到,凤城驻防,落居古龙山,后来岫岩,下传12代以上。

  苏子沟镇马氏。镶黄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始祖达尔当阿,下传12代以上,除苏子沟一支外,大营子火石岭还有一支。

  苏子沟镇关氏。镶红旗,长白山三道沟人。祖上朱成阿,顺治年间来岫岩当差。朱成阿这子关世军落居苏子沟蔡家隈。另有一支居成西和大营子横山村关家堡子。

  苏子沟镇蔡氏。正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祖上八兴市布来岫。

  哈达碑镇何氏。镶黄旗。其兄弟4人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随军来岫,定居哈达碑等地。

  石灰窑镇赵氏。镶黄旗,原籍长白山六道沟。后迁居北京,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草帽胡同迁居岫岩。来岫自始祖赵常明迄今17代以上。

  石灰窑镇佟氏。正黄旗,始祖原籍长白山七道沟。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居住,来岫始祖朱兰泰,至今已13代以上。

  石灰窑镇丁氏。镶红旗,原长白山头道沟人。由长白山迁居盛京,再到北京,再由北京迁至岫岩。

  石灰窑镇徐氏。镶红旗,始祖原居北京西冀门岩屯,三世祖破脸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驻防。

  

  拨来岫岩的一佐领,属正黄旗满洲旗分惟巴尔虎人怕被佛满洲人轻视,经北京批准,独立巴尔虎旗衙门,因满洲原有八旗,因号巴尔虎为第九旗,(仍是正黄旗满洲岫岩县满族中的巴尔虎旗人,有寇姓,白姓,石姓等岫岩的八旗满洲中,还有原是汉人的白姓。

  《满族宗谱研究》一书,在岫岩白家搜集到的族谱《白氏源流族谱》,于1882年撰修。后在1922年续修,续修包括:《文秀公子子孙孙图谱》两册及《凌云堂白氏事宜录》一册。顺出这样的祖系关系:

  一世:崇厄力(生五子:罗起、托起、保喜、保柱、失名。其中保柱公无后人,失名返回北京居住)

  我支系二世祖:保喜(崇厄力公三子)

  我支系三世祖:伯宁(保喜公长子)

  我支系四世祖:五十七(伯宁公三子,分家后时代居住在黄旗沟。有二子:群住、文秀。群住公后奉朝廷公文,携其二子驻守当时的吉林府双城堡,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的双城市,但此支系无法联系到后人)

  我支系五世祖:文秀(五十七公次子)

  我支系六世祖:该文献未表述,但在族谱续修本的《文秀公子子孙孙图谱》中肯定有收录。

  我支系七世:“亮”字辈。(其中白景亮是《白氏源流族谱》在1882年的撰修人,字执斋。)

  我支系八世:“瑜”字辈。(其中白瑜瑞是《白氏源流族谱》在1922年的续修人)

  我支系九世:“廉”字辈。

  我支系十世:“润”字辈。

  我支系十一世:“树”字辈。(我本人属于本辈份)

  1922年,续修本中列出本支系的十二世至三十一世的命名:国玺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事,做善学吉人。李林先生是《满族宗谱研究》一书的作者,可能在抄录的过程中,也可能是在出版社排版的过程中发生了谬误,将“玺”字误写为“锡”。家乡现已经有玺字辈后人。

  那塔拉氏(白氏)并不是真正的老姓,始祖祖居长白山,隶正黄旗满洲,顺治定鼎燕京,始祖从龙入关,传至护军校崇厄力,生二世祖兄弟五人,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驻岫岩,祖居哨子河乡大岭后白家堡,教场沟,玲沟,北沟,南黄旗沟,凤城的 这是所有资料确定的。

  白姓的满族老姓来源有: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拜)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莽果氏、巴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鄂尔图特(蒙古)、拜都氏(蒙古)、巴岳图氏(蒙古)、巴岳特氏(蒙古)、塔喇巴齐克氏(蒙古)、萨拉(蒙古)、拜尔达氏(蒙古)、拜英格哩氏(鄂温克)、白氏(汉军)。

  居住辽阳八旗蒙古人,巴雨特氏,汉文白姓。辽宁省少数民族志记载,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满汉八旗兵丁及家属一起到盛京(沈阳)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凤城、岫岩等县。蒙古族巴雨特氏,其家谱记载,其始祖巴彦代居长白,后跟努尔哈赤起兵建州,先于沈阳吴家堡子定居,被编属盛京将军衙门蒙古八旗正红旗文兴牛录。二世祖虎什巴、世格、克什图三支迁至辽阳官屯。从第七世起,因巴雨特谐音白,逐改为汉文白姓,传自今日,有70户300多人,居住官屯、高力寨、城门口等村屯。

  居住辽阳巴尔虎部蒙古人。史料记载巴尔虎部,属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在张家口外游牧。他们最早居住在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部分巴尔虎部蒙古人已南迁到外蒙交界处,属于外蒙古喀尔喀各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击溃了喀尔喀三部,巴尔虎也随喀尔喀蒙古南下附清,被清安置在张家口外驻牧。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对巴尔虎蒙古人重新编旗。当年九月,盛京地区拨来巴尔虎蒙古人5000余口,其中壮丁1273名,编为10佐领。驻盛京(沈阳)3佐领,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等7城各一佐领。居住辽阳巴尔虎蒙古族有二支系。一支为辽阳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有55名巴尔虎兵丁定居达子营(今首山镇第四居民委),属当时驻辽阳的1佐领。另有一支,据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家谱和钟毓中举朱卷记载正白旗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汉文白姓属奉调驻岫岩巴尔虎蒙古族人,其后,二世祖世袭佐领阿于什调至辽阳驻防,家属随任在辽阳城东南达子营定居,繁衍数百人。1974年建辽化,达子营蒙古族全部动迁到石厂峪、杏花村、早饭屯、大打白狐、小打白狐村。

  史实和资料可以确定这样的认识:撒哈拉氏后裔、正红旗八旗蒙古族巴雨特氏后裔、正白旗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后裔和首山镇第四居民委巴尔虎部蒙古族后裔为辽阳市蒙古族人口构成的主体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为干部调动,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军队干部转业安置及厂矿企业动迁等,又迁入一部分蒙古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扩大增加了辽阳蒙古族人口,1990年人口谱查全市有蒙古族2331人,其中在灯塔市852人,辽阳县383人,白塔区362人,宏伟区310人,太子河区195人,文圣区166人,弓长岭区63人。

凤城满族白姓有很多。关键得知道您家在凤城的具体地点。凤城宝山乡大营子白姓为白雅剌 氏 清康熙31年由沈阳迁驻而来,为清代凤凰厅督统衙门下驻防军,其子孙散居当地,分属佛满洲正红,正黄,镶黄,等旗。凤城的宝山乡关门山屯白姓为吴扎拉 氏,康熙26年由北京移驻凤凰城。隶属佛满洲镶白、正黄、正白 等旗。后世子孙分取:白、吴、张、等姓。散居于:吴家四沟,黄花甸,关门山,东沟,毛甸子,等地。凤城哨子河乡大岭后白家堡白姓为那塔拉 氏,康熙26年自北京拔驻凤凰城。隶属佛满洲正黄、正白两旗。后世子孙分散居:教场沟,玲沟,北沟,南黄旗沟,边门屯,等地。凤城沙里塞镇白姓为拜都 氏,祖上本为土默特蒙古人,崇德元年归附清朝从此融入满族,隶属蒙古正蓝旗。康熙17年自沈阳拔驻凤凰城。后世子孙散居:小土门,庙沟,荒地村,等地。

族谱的意义

族谱,是记载一个姓氏家族或家族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在有些地方,族谱也称家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

  

  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历历族谱,蕴涵着祖先的图腾,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洋溢着族人的心香。

  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构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的汇聚,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族谱体现了宗法与人伦这一维系家庭、家族关系的本质功能,同时它也具有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深厚内涵。这也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都要以炎黄传承为依归,以中华民族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而荣耀。历历族谱,记载着炎黄子孙的春秋,体现着最基本的道德传统,凝聚着厚重的民族向心力。

  族谱,积淀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族谱的出现,本身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众多家族供奉列祖列宗的虔诚心灵,催生了祖厝、宗祠、家庙、神龛等的建筑辉煌和地域特色。随着祭祖礼俗与儒、佛、道教的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祭祖规制、原则和程式。去除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实为中华民俗文化之大成。历历族谱,包含着华夏山河的人杰地灵,渗透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族谱,连接着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两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牒。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民族亲情,挡不住两岸族谱的接续传承。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历历族谱,连接着两岸人民的血脉,沟通着两岸人民的亲情,凝聚着两岸人民的民族精神。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百家姓氏同为炎黄子孙的涓涓血脉。站在老祖宗的面前,庄严、肃穆、虔诚而崇敬的历史感,将会促使人们铭记家训志,回归民族魂。

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

正值山东宁津普渡寺及老人院修建之时,万德古籍制作中心决定从2011年7月20日起至普渡寺及老人院修建完毕之日。凡在我中心印制的家谱、佛教书画,书刊万德古籍只收取70%的制作费,剩余30%全额捐献寺庙及老人院的修缮。

万德古籍制造中心

万德古籍制造中心,拥有多年书画宣纸印刷和古籍书刊制作经验,集书画、印刷两方面专家为一体。业务包括:家谱、谱系、排版、制作、影印;名家字画修复、印制、结集;珍本、古籍、善本修复、复制;宗教典籍善书经典印制、复制、修复等;宣纸国画印制方面以知名书画家做指导,根据中国画以墨色为主,以线为骨,淡墨晕染,辅以五彩的特点,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复制方法,能够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的复制。在古籍书刊印制方面,中心又特聘请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的教授作为专业技术指导。从1998年开始至今我中心为出版社和博物馆印制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和古籍书刊。解决了众多书画宣纸印制的难题,为弘扬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多年来万德古籍以弘扬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以制作传世精品为生命,以中国古老的儒家思想为指导,克己、守时、济困、扶危、奉献社会、助学、修庙、繁荣宗教,是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善举。努力,坚持我们会做的更好!

qq;2532005041

满族白姓的由来

白: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