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家谱的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你好朋友我也是姓罗我想这个对你有用
http://wwwluosorg/listaspunid=191
这是西南地区罗氏人口数量分布及其其他数据。
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工作汇报
2001年12月18日,《中华罗氏通谱》内刊第四期散发以来,已达半年有余。本会工作在各位专家、学者、海内外罗氏宗彦贤达的关注、支持、呵护下,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海外联络工作进展
1,继续与本会荣誉主席、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会长罗文正先生,保持密切联系。
春节期间,罗文正先生从美国打来三次电话,详细讨论如何开展海外罗氏的联络工作,通报其在美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与地区的联络情况。
罗文正主席说,已与德国某罗氏企业家取得联系,向其介绍《中华罗氏通谱》编纂情况,德国罗氏企业家表示,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是千年一遇的机会,一定大力支持。回国后,联络德国罗氏宗彦贤达,大家出钱出力、共襄盛举。
来电尚详细讨论如何在东南亚开展工作,他说,希望国内各地、各支系提供联络名单,由他负责国外罗氏联络工作,必要的话,在罗氏聚居较多的国家、地区刊登广告,让更多的海外罗氏知道、参与《中华罗氏通谱》。本会已提供了一批有关通讯地址。
美国911事件后,经济受到不小的冲击,为防止资金流入恐怖组织,对汇往美国国外的资金,严加控制。在此特别时期,罗文正主席表示,大家出钱出力,我也要表示一点意思,二十万元人民币,并与笔者核对了总部的银行帐号。
2、与马来西亚罗氏公会联得联系
《中华罗氏通谱》内刊第三期邮寄到马来西亚有关人士后,最早与总部联系的是马来西亚豫章祠的罗西蒙(Simon Low),通过电子邮件,我们互相沟通,了解马来西亚罗氏概况。最近,经豫章祠散发本会《中华罗氏通谱》第三期内刊,马来西亚罗氏公会总务(相当国内秘书长)罗森昌来函,索取资料,已与总部直接联络。相信马来西亚罗氏在豫章祠、罗氏公会等组织的牵头下,马来西亚罗氏的联络工作会逐步走上轨道。
3、香港特区联络情况。
本会重大事宜均及时向香港罗氏宗亲会通报。2001年元月19日、2002年4月27日,香港罗氏宗亲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罗景云先生,因扶贫项目“南雄银杏基地”造访南雄,并到罗贵纪念馆、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总部参访。2002年4月5日,香港罗氏宗亲会主席罗景云先生、会长兼副主席罗德雄先生等率香港罗氏宗亲会代表团拜祭广东新会良溪宋·罗贵、罗清之墓。笔者在“罗氏大宗祠”与罗景云、罗德雄主席等共进午歺,就有关罗氏事业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与香港罗氏宗亲会会长罗胜暖、本会财务部副主任、香港罗氏宗亲会财务部主任罗湛沛等宗彦贤达共叙宗情族谊。
4月6日,香港罗氏宗亲会清明旅游团一行30多人,抵达连州。7日,本会连州联络处、连州罗氏联谊会组织盛大欢迎仪式,欢迎香港罗氏宗亲会旅游团。6日晚,本会编辑部副主任、连州市中医院副院长罗永修副主任医师、本会行政部副主任罗云辉、连州罗氏联谊会会长、编委罗芬寅、副会长、编委罗承光、罗日庆拜会了罗景云、罗德雄主席。
综上所述,本会与香港罗氏宗亲会及宗彦贤达的联络工作正向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同时进展。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罗氏组织、宗彦贤达正保持联络中。
国内各省市联络、宣传、发动情况
1、 广东省
广东省罗氏人口数量排列第二,人口密度全国第
一。历史上中原罗氏南迁入粤的途径有二:
A、以罗贵公为代表,经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主要散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B、以洪德公为代表,经福建宁化石壁乡入粤,主要散布于梅州、潮汕地区。
理清罗氏入粤主要脉络、源流后,广东工作的重点便浮现了。即以珠江三角洲及梅州、潮汕地区为重点。经过一段时间、各种渠道的联络、宣传、发动,该两个地区已具备筹建本会联络处的基本条件。
珠江三角洲联络处:以宋·贡生罗贵为领袖,从广东南雄珠玑巷率众南迁,开发珠江三角洲地区。奉罗贵为始祖的珠三角地区罗氏,人数达百万之众,该支系又是本会主要发起、资助的重要支系,是本会工作重点。经过数月的筹备及前期工作,经本会罗德雄主席联系,香港宗彦罗珠将其位于南海市南庄镇罗南东兴新村九巷一号的建成大厦无偿借给本会筹建珠江三角洲联络处。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生活条件。
经研究,由罗云辉、罗贤炉、罗昆烈负责前期筹备工作,罗昆烈兼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珠江三角洲联络处(筹)主任、罗云辉兼副主任,2002年5月28日,开始工作。
梅州地区联络处:粤东是中华罗氏人口密度最高地区。梅州、潮汕地区是本会工作重点地区之一。经本会编辑部副主任罗永修副主任医师联络:作家、梅州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厅级离休干部罗滨;梅州市政协副主席罗德宜;兴宁市原政协主席、兴宁罗氏修谱董事会顾问罗月华;梅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农委主任罗伟奎;丰顺县委党校原校长、离休干部罗浩、梅州市画院常务副院长罗标;粤东有色金属公司退休干部、助理工程师罗泉章;建筑业企业家罗永光;梅县三建项目经理、助理工程师罗育君;兴宁市编委办原副主任、罗氏族谱编委会副董事长、副主编罗道坤;兴宁罗氏族谱编委会财务负责人罗定湘;中学高级教师、兴宁罗氏族谱总谱编纂负责人罗桂祥等。4月,笔者与罗永修共同前往梅州地区,与上述人员举行会谈,就有关如何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等问题广泛地交流了意见,增进了宗情族谊。罗伟奎宗长不但出力,而且出钱,带头捐助五百元,预订购一套《通谱》。并联络原梅州市长罗伦、梅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司法局局长(大埔人)等宗彦贤达。各自负责祖籍地的宣传、发动、族谱收集等工作。
经研究,聘任罗伟奎宗长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梅州联络处主任。
广州军区原企业办政委(正师级)罗毛麟不但同意出任本会顾问,而且捐助五百元以表心意。
英德市九龙等地宗彦贤达,经过充分准备,组织三十多位宗长,随带记者、录像机到总部参访。制成VCD片赠送总部,为宣传《中华罗氏通谱》做出贡献。并以各房开基祖的名义,捐款数千元,预定族谱数套。经研究聘任英德市委宣传部干事、《英德报》编辑、记者罗东文为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编委。负责英德罗氏各支系资料收集、整理。
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脉络,广东连南县达先公支系,是本会编辑部副主任罗昆烈所在支系,他在该支系中德高望重,很有号召力,利用春节休假期间,不顾七十三岁高龄到深圳、珠海、韶关、清远、连南等地发动宗人捐款、定谱,八万元捐款已陆续到位,70套定谱款已全部到位。
广东其他地区的工作,亦在进行中。如廉江罗豫林已将该市各支系资料汇总打印,邮至总部,经总部打印、审稿后,寄回当地责任编辑补充、修改、签字,完成支系的初稿,汇编入《中华罗氏通谱》世系篇。怀集罗青山宗长,发动其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天兴撰稿。阳春罗正熙等亦在加紧工作。高明罗灵基高级教师正组织力量收集高明、云浮等县市资料。已收集到兴宁、大埔、新会等地族谱资料。
2、 湖南省
湖南是罗氏第三大省。历史、近现代罗氏名人众多,为提高、维系罗氏声望作出重大贡献,又有优良的编纂族谱传统。由于各种原因,湖南的前期工作,相对落后。但在《中华罗氏通谱》第四期散发后,株洲市政协原副主席罗立洲、株洲市委原副秘书长、人大城乡委主任罗志钧立即做出反映。
立洲宗长作为老文史专家、罗学瓒烈士子女,他民国时即参与鼓颡洲罗氏族谱编纂工作,是硕果不多见的老罗氏谱牒见证、著作者,不顾80高龄亲自撰写《株洲罗氏源流》,在经济困难情况下,带头提倡《朋柴火焰高》精神,捐款500元。邮寄大量珍贵的史料,如毛泽东的亲笔信(复印件)、清鸿胪卿、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相片等。
志均宗长是唐·长沙王罗宏信、邺王罗绍威的后裔,寄来世系图表初稿等,该支系是本会重要支系之一,他正组织力量进一步补充、完善,并电汇1000元赞助总部。
经新邵罗耀光副教授到耒阳县联络,晋·罗含支系已寄来世系图表。经耀光宗长与双峰县县委办原常务副主任罗绍志研究员面谈,他同意参与《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工作,并寄来简历。
经与罗荣桓元帅故居纪念馆联系,罗元帅后裔已寄来有关珍贵史料,并热情邀请总部派员出席“罗荣桓元帅诞辰100周年”盛会。
邵阳罗检和寄来该县世系资料。罗志中宗长寄来“铁塘罗氏”大量珍贵史料。
湘乡市罗厚德、罗同初等宗长与总部保持密切联系,罗同初赞助900元、并预定两套《通谱》。
浏阳是豫章郡始祖汉·罗珠的故乡,罗嗣祥等四位宗长,亲自到总部联络,筹备联络处事宜。2002年2月18日,在浏阳人大招待所召开“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湖南浏阳联络处” 成立大会,数十位各支系代表出席会议。总部委派行政部副主任罗云辉到会祝贺。
经会议代表推荐,总部研究,聘任罗嗣祥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湖南浏阳联络处主任。
张家界联络处(筹)由罗德运负责筹备;常德联络处由罗大遵负责筹备,并寄来大量资料。
湖南其他地区经常与总部保持联络、寄来资料的还有罗有谋、罗海清(现住广西南宁)等。
3、江西省
江西省是大部分罗氏所奉的豫章郡望所在地,历史上有修族谱的传统,留下大量珍贵的资料。广大罗氏宗彦贤达热烈响应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的倡议,由上饶乡镇企业局罗贤访调研员负责柏林支系的资料归纳、整理,由万载县罗作斌等联络、筹备赣西联络处,工作正紧张有序开展。宜黄罗时胜寄来资料,并与总部保持联系。泰和匡山书院罗良荣等携谱到总部参访。九江永修、抚州临川、吉安吉水(桃林支系罗联芳)、永丰(罗盛祥)等罗氏聚居地均保持与总部密切联系。
4、湖北省
湖北省以孝感地区罗氏为主,罗硕华宗长等积极筹备湖北分会,已发行一期《罗人天地》的刊物,另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罗炽教授接受推举出任顾问,预示湖北高层知识分子已开始关注《中华罗氏通谱》,初步将湖北罗氏的宣传、发动工作开展起来。宜城罗云龙宗长按《中华罗氏通谱》第四期统一要求,寄来“新洲罗氏”概况、名位表、世系简图。
5、贵州省
贵州省是罗氏六大省之一,尤其有众多少数民族的罗氏,在《中华罗氏通谱》中有特殊的意义。笔者于春节后,代表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前往贵州,筹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贵州分会”,由关岭县某公安派出所所长罗德荣开车全程陪同,经过三天紧张工作,形成以《南风》杂志社社长、主编罗吉万(布依族)为《中华罗氏通谱》贵州分会主编,某农业学校原校长罗光荣(布依族)、关岭县某公安派出所所长罗德荣(黎族)等为骨干的班子,正积极筹备贵州分会。罗吉万宗长,将充分发挥文联系统的优势,发动各地区、县市有撰稿能力罗氏,收集、整理各地各支系概况、名位表、世系简图。
贵州发动工作较晚,但介入《中华罗氏通谱》编务工
作的人员素质较高,有可能后来居上,所收集、整理
的资料较全面、较系统。
6、四川省
四川省是罗氏第一大省,去年9月,本会顾问、编辑部副主任罗纬副教授曾专程前往四川宣传、发动,已收集到“营山”“隆昌”等族谱,委托四川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罗志才等筹建四川分会,由于种种原因,四川的宣传、发动工作有些滞后。本会当协助四川宗彦贤达,尽快将四川各主要支系的资料收集上来。尤其罗瑞卿大将的源流资料,更是不可或缺。最近湖南分会的罗志钧宗长,正协助联系四川宗彦贤达。
7、河南省
《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河南分会(筹),经过原罗山县教委书记罗荣玉宗长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宣传、发动面已从罗山县逐步向河南其他地区扩展。并已经出版两期《中华罗氏通谱·河南分会》内刊。首开分会办刊物的范例。工作做得很扎实、有效,现正在继续工作中。春节后,河南分会委派罗荣洲、罗大文两位宗长到总部汇报工作,并代表河南分会对总部表示慰问、支持。馈赠河南土特产,物轻意重,带来河南罗山浓郁的宗情族谊。
8、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各种原因,广西工作相对滞后,但贺州地区在编委罗扬罴的有效工作下,已寄来不少资料,原籍广西的湖南省工办处长、离休干部罗茂秋,与总部有电话、信函联系。另,其他省籍在广西工作的宗彦贤达亦在逐步联系中。
9、浙江省
经福州大学罗纬联系厦门集美大学中文系书记的罗关德副教授,其祖籍浙江上虞,是清末民国初名人罗振玉的同宗族人。通过罗关德的关系,联系上虞市政府办公室的罗关华,上海工作的罗振芳高级会计师等,浙江的宣传发动、收集族谱材料的工作,开始正常进行。由于浙江是“唐三罗”罗隐、罗邺、罗虬的故乡,又是江西重要支系“崱公支系”迁出地,因此,了解浙江罗氏的世系源流,对中华罗氏其他支系的源流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会当予以充分重视。
10、山西省
部分学者认为罗贯中的祖籍地在山西太原清徐,并由罗氏后裔出资兴建“罗贯中纪念馆”。而《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是当代知名度最高的罗氏。因此,山西罗氏源流,不但罗氏重视,而且海内外史学界、文学界都相当重视。本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亦要关注此问题,认真研究山西、山东、浙江罗氏族谱中,任何有关罗贯中的珠丝马迹。另外,有关唐·播州侯罗荣、宋·开国元勋罗彦瑰(环)的族谱、史学资料,亦是本会关注重点。
11、安徽省
安徽省呈坎是罗氏集中地之一,保留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是本会重点支系。当地文管站负责人罗会定,多次在媒体上介绍罗氏古迹。
阜阳地区亦是罗氏聚居地,阜阳罗氏于2002年4月修成《颍州罗姓族谱》。罗文博副教授愿承担安徽罗氏的联络工作。
12、辽宁省
东北三省罗氏,以前联系很少,仅联系一些在东北工作的宗彦贤达。但是自清以来,东北罗氏异军突起,人才辈出,努尔哈赤时代,清入关前,罗绣锦、罗绘锦兄弟就名闻关外。肯定有罗氏聚居的村落。此次辽宁的罗长虹就补上了东北联络的空白。
13、福建省
已召开“福建省罗氏源流研讨会”。详见会议纪要。
其他省份、地区的联络工作亦在进行中。
财务、行政工作
1、财务工作。
自笔者接任本会主编以来,按照国内社团财务制度管理,已建立健全了财务制度。在海内外罗氏宗彦贤达大力支持下,本会的日常工作经费有可靠的保证。经初步统计,实际到位资金(含存香港罗氏宗亲会帐户资金)共60余万元。若加上已认捐资金,将超过一百万元。但是与浩大的罗氏文化工程相比,百万元资金仍然捉襟见肘,尤其缺乏出版的资金。若印刷五千套《中华罗氏通谱》所需资金就高达150万元。因此筹资出版,将是下一阶段财务工作的重点。
经统计,已形成生活设施、电脑、复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八万多元。
行政工作。
后勤保障,开源节流,为《中华罗氏通谱》节约
每一分钱,是行政部门的工作原则。节约三百元,多印一套通谱,已成来行政用钱的无形约束。当然,为了保证总部工作人员的健康、高效,精力充沛,每个人的伙食费却不得“克扣军饷”。
四、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中华罗氏通谱》开编一年多了,编委会工
作已完成初级阶段任务,正处在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
推进的交接阶段。也就是说,本会已基本完成大规模
的宣传、发动、收集资料阶段,下一阶段除继续宣传、
发动、收集资料外,工作的重点将转向以下方面:
1、总编纂工作。
文献、人物、世系篇的大量原始资料已录入电脑,
按《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大纲、篇目提要进行归纳整理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按各类材料属性进行总编。
2、总校对工作。
前一阶段,部分稿件已经过一校,有的经过二校,但工作中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打印出来校对,工作量及成本都太大。在电脑总编纂的过程中,穿插进行校对工作。尤其各支系的材料打印初审、初校之后,要寄回责任编辑修改、校对。在各地分校的基础上,完成总校工作。总校工作,量大面广,有必要时可相对集中时间进行。
3、出版工作
《中华罗氏通谱》既是一部罗氏史书,因此,对本书的印刷、装祯亦有较高要求。如何找到一家质量信誉好,收费合理的专业出版社、正规印刷厂就列上议事日程。
4、征订、筹资工作
历经六年筹备,二年正式编纂的《中华罗氏通谱》即将出版了。在编纂过程中,许多宗彦贤达慷慨解囊,尤其罗四珠副主席一笔捐助20万元、达先公支系捐助8万元、罗苏主任2万元现金,保证了本会日常工作的急需。
但若按原计划出版一万套,则需要巨额资金。若按开印批量最少5000套计算,亦需一百多万元。若印数少,预收的每套300元将不够印刷、邮寄费用。
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保证每套成本在300元以下,就必须加大征订的力度,加大寻求赞助工作的力度。因此,在重视总编纂、总校对的同时,大力开展征订、捐款活动是本会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殷切地希望,有经济实力的罗氏宗彦贤达,认真研究《中华罗氏通谱》的历史、现实意义,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决定支持的力度。
5、筹建《中华罗氏通谱》网站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为了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有必要加强《中华罗氏通谱》网站的工作,便于在年青人中普及罗氏历史知识,增进海内外罗氏的凝聚力。该网站由佛山水处理公司罗斌华硕士筹建,今后要加强力量,办出有罗氏特色的、图文、声情并茂的多媒体网站。(已开通。网址:Luohomecom)
6、发行工作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日常事务的最后一项工作,即发行工作。它是本会总成果的体现。要将每套《中华罗氏通谱》完整无损地送到每位预购者手中。此项工作系收尾阶段的工作,最重要也最容易出差错,一旦一些早期订谱者,因各种差错收不到谱,对本会的负面影响就非常大。因此,善始善终,做好发行工作,为每一位订谱者负责,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中华罗氏通谱》的定稿、出版工作临近最后的冲刺,《中华罗氏通谱》内刊因经费问题,已经拉长了出版的周期。我们将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弥补人力不足。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本会同仁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仅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工作中出现不少错误缺点,给本会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为此,切望广大专家、学者,宗彦贤达在本会出版工作的最后阶段多提建议、意见,予以指导、支持、呵护,不吝赐教,以补余之不逮。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据有关资料: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预计人口数约有1000余万。罗姓还遍布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罗氏后裔世代繁衍枝繁叶茂,尽管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管他们迁徙到域外番邦世界各地;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散居各地的罗氏后裔,都坚定地认准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之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之祖。
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
据罗氏22世孙罗新会罗龙胜为《罗氏家谱》作序解说:“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再传颛顼高职氏,姬姓,皆有圣德帝天下。颛顼之裔黎回代司祝融。回后季连,芈姓。连后鬻熊,佐周有功,以熊为氏,孙熊绎封于荆楚,┅┅遂国于罗,以国为氏。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为梁王相,食采于豫章。父君用为武陵令。用子珠为大司农,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北宋丞相司马光为追念罗珠的崇高品德,卓越功勋,作诗赞曰:“起家内史,职在司农,留侯推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勋成辟谷,邈矣高风。勋在汉室,泽及生民,媲美后稷,于今为烈,定太平功,建中兴业,寿而且康,厥后克昌。”
千百年来,民间世代流传“天下罗家无二派”的名言。自罗珠之始,家族繁衍,分支发展脉络清晰,家谱记载严谨有序,至今已有70余代。
罗氏发源之初,各分支自行起名,并无统一的排行字辈。至宋代,第40代后裔罗盛得任吏部侍郎,着手统一天下罗氏排行字辈。他把对罗氏子孙的殷切期望,写成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德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业是常禄。”(大意:罗氏兴盛依赖你们,仿效前辈成为俊彦。凭借德行光耀家族,依靠奋斗追求幸福。亨通机运时常来到,贤能后裔继祖传宗。根基厚实每天进步,受业创业发达永恒。)
由于罗盛得的显赫地位和社会影响,所以这首五言古诗成为罗氏统一字辈。自此开始,散居各地的罗氏家族后裔基本按照统一字辈起名,记入《罗氏家谱》。至今全国各地的罗氏后裔,主要是:运、会、时、来、贤、嗣、序等辈。
到了明代,儒学训导罗文溥仿照罗盛得,也作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为罗氏家族延续制定字辈,两者合并共计80代。“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立朝荣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灵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大意:忠孝两全满门忠烈,芳名远播豫章之罗。高官满朝荣耀门第,显贵辈出世代相承。理学世家声名远振,英才俊杰国运久长。灵敏聪慧后裔光大,繁衍兴旺家族吉祥。)
罗文溥制定的字辈,其中特别指明罗氏家族发源于豫章,“芳名振豫章”。
自豫章罗氏一世祖罗珠公始,由于做官、经商、谋生、避祸等等原因,罗氏后裔逐渐迁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渐形成5个郡望,即豫章、襄阳、河东(太原)、齐郡(济南)、长沙。今国内的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6省所聚居的罗氏,约占全国罗氏总人口的75%。
据古代史书和各地罗氏家谱的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罗氏迁徙的概况。以豫章(江西南昌)为发源地,至东汉末年,罗氏后裔主要聚集在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开始进入四川,随后又进入贵州。
至唐代中页,罗氏后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开始进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闽入粤。
罗姓迁居台湾,目前所见文献记载最早始于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罗氏与郭、何二人一道到台湾基隆开垦。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在台湾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台湾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子孙迁入台湾,与当地民众一起建设台湾,生息繁衍。今天罗姓人口在台湾排名第十八位。
自清朝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海外迁徙。主要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还居住着数十万罗氏后人。
韩国是豫章罗氏海外后裔的主要居住国家。据统计,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共居住罗氏后裔60万人。韩国的罗氏分为“锦城罗氏”和“罗州罗氏”两大分支,均自认是豫章罗珠公后裔,均自认江西南昌是寻根问祖之地。
摘录于《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珠公在汉初事高祖有功,封于豫章郡,是为豫章罗氏。……遭黄巢乱,徙往各处,中国之罗皆一本。”
据《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先系考》记载,罗至强是“锦城罗氏”一世。罗至强,唐代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黄州团练副使、按全州致讨司马事。罗至强避难逃至韩国,有两种说法。一是反对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廷议,二是由于战乱。由于史料缺乏,难以定论。
罗至强驾船到达韩国,在发罗县(今罗州)定居,后来在新罗朝廷任左丞相。罗至强官居高位,显赫一世。于是家族繁荣,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形成浩浩荡荡的“锦城罗氏”。
《罗州罗氏大同谱》记载罗富为“罗州罗氏”始祖。“旧文记载,始祖讳富,奉命出使东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后贯罗州。”(译:历史文件记载,始祖罗富,奉朝廷之命出使,东渡韩国。还来不及返回复命,北宋灭亡,于是仍然居住在艅艎,最后定居于罗州。)
《罗州罗氏大同谱》对始祖罗富特别注明:“本是中国人仕宦,来渡东方,定居罗州,丽朝出仕,官至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和金紫光禄大夫门下平章事。墓所在罗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
韩国《李朝姓原杂记》更加明确指出:罗富是江西南昌人。“罗氏由中国豫章东渡而来,有讳富者,是高丽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为始祖,贯罗州。”
罗富本是武官,又是宋朝使者,留居韩国之后,因此受到高丽朝廷重用,荣华富贵。虽远离祖国,却光宗耀祖,使豫章罗氏发扬光大于异国他乡。
国内《罗氏族谱》记载凿凿:罗富是江西南昌东岗罗村人(今罗家集罗家村)。其父:“罗廷重,北宋庆历元年应茂才异等试簿将作终严州通判。”其母:“樊氏,进贤县人。”
罗富是罗廷重次子,“仕萍乡令。大观二年明堂恩进武骑尉,加云骑尉升奉议郎。”
国内《罗氏族谱》和《罗州罗氏大同谱》相互吻合,历史纪年和相关史料以及传说相互应证,韩国“罗州罗氏”是江西南昌罗家集罗家村罗氏后裔和分支。
2006年至2007年间,南昌县莲塘镇小蓝村(柏林罗氏)曾经迎接数批韩国罗氏寻根问祖代表团。据《罗氏通谱》记载,“一世祖珠公世系,传至十六世祖绥公字均章生二子:企生、遵生、忠孝一门,分成南昌柏林罗氏两大支派”。由此可见,莲塘镇小蓝村并不是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
地方志准确记载,我们今天说说的的南昌城是在“公元637年(贞观11年)从灌城西迁至东湖太乙观西”。既然南昌城是“西迁”,那么罗珠公与灌婴一道所筑“灌城”就应该在今日湖坊乡一带。所以,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应该是罗家集一带,即东岗罗氏。至今,韩国罗氏还流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豫章东20里”。
(二)
“天下罗家无二派”,罗氏后裔无论如何背井离乡漂泊异国他乡,他们永远铭记列祖列宗延续罗氏家谱。他们的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根”的思念,永远保持着对“发祥地”“发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罗氏宗祠”成为天下罗氏顶礼膜拜的圣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人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古时候,人们认为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
“豫章罗氏宗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大约公元前150年。据《豫章罗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记载:“吾罗姓豫章始祖,讳珠、字怀汉公,本诸学问文章,发为功名事业。佐汉高开国,内而治粟,外而太守。继灌侯之后,竟筑城之功。望重奇勋,贤称大隐,藉以家于豫章。厥后,子孙济美,忠孝一门,遂有‘豫章世家’之誉。
太尉周亚夫奏以公筑豫章城功绩,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议,皇帝准奏降旨,可见由此“豫章罗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赵佶特为“豫章罗氏宗祠”御制诗曰:“罗氏大宗祠,晋唐柏垂丝,始代不迁祖,万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罗氏宗祠”因年久颓废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罗氏宗祠”毁于兵燹战火。
自清朝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罗氏宗祠”迁址重建,规模宏伟,蔚成大观。
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罗氏宗祠”重修。
1931年,罗氏后人集股募捐,“豫章罗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国期间政府所颁“产权证”复印件至今依然存于《罗氏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豫章罗氏宗祠”早已烟消云散。据《豫章罗氏宗祠产权证》记录,其原址具体方位:东临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辉大厦”);南临民德路(“南昌市第二按摩医院”及“家常饭酒家”大部;西接“凤凰坡小学”;北即“福辉大厦”围墙),占地面积约10亩。
“豫章罗氏宗祠”是天下罗氏之根,另外还有两处重要的“罗氏宗祠”是罗氏分流的重要见证:“呈坎罗氏宗祠”和“石壁罗氏宗祠”。
一、呈坎罗氏宗祠
安徽黄山市的呈坎罗氏宗祠,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整体上仿照曲阜孔庙等规制,四进四院,轴线对称,是中国祠堂建筑的最杰出的代表,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文物保单位”。
唐朝末年,呈坎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逃难。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奇佳,于是定居下来。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原名“龙溪”改为“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罗氏家族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高官、隐士、富商、诗人、画家、高僧等等,英才辈出,各领风骚。《罗氏族谱》记载,仅在明代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
二、石壁罗氏宗祠
客家罗氏始祖罗令纪(688—777年),系豫章罗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600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罗令纪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
宁化尚属初创时期,地广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罗氏陆续向宁化汇集。例如:唐乾符五年(878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罗仪真因避黄巢之乱,携子罗景新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战乱,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罗尚立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谋生。
罗令纪是福建宁化的开县功臣,福建宁化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例如顺德、南海、番禺、河源、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归善(博罗)、龙川等等。《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1912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也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
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2亿人,其中客属台胞460多万人。豫章罗氏后裔是宁化石壁最早的开拓发展者最重要的群体,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祖地。
“石壁罗氏祖祠”原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传至明代永乐年间迁建于今址,至今已有600余年。“石壁罗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罗氏唯一总祠,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祠,总祠内设始祖罗令纪纪念堂。
(三)
祠堂常常会有一个“堂号”,实际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个名号。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书罗令则,从浙西北桐庐迁往浙东北慈溪。慈溪罗氏敬罗令则为“慈溪罗氏基祖”,其祠堂号称“嘉德堂”。 “嘉德堂”就是慈溪罗氏的名号。列举部分豫章罗氏支脉的“堂号”,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尧堂:豫章罗氏的嫡系的堂号。豫章本是罗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为堂号。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谨遵师训,隐居不仕,广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由于罗从彦德高望重影响深远,所以嫡系罗氏亦称为尊尧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罗氏的堂号。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后裔,南昌柏林罗氏之基祖。幼居武阳之泗洲,因梦柏而移北林迁居,广种柏树於所居之左右。不数年,柏渐成林,于是改北为柏。罗瑭曾和许逊一道治水,享誉四方。于是其后裔堂号“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罗氏的堂号,是客家罗姓的一支。据清嘉庆六年(1801年)罗氏总祠“明德堂”会簿载:“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闽人粤、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虽同出一源,无以联之……”。其后遂有兴建大埔罗氏总祠“明德堂”之举。据载,在该祠陈役主位的计有一十八个宗支。
贻谷堂:浙江上虞罗氏的堂号。《上虞罗氏谱》称“始迁祖”是南宋的罗元。罗元,行元一,字元善。由慈邑罗江迁居上虞三都永丰乡,是为迁虞始祖,开“贻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罗氏的堂号。罗复仁(1306-1381),明代著名廉吏,曾任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为罗复仁题诗:“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取诗中“忠直”为堂号,以示荣耀。
世德堂:广东南海豫章罗氏堂号。元代罗宠为《南海紫洞豫章家谱》作序:“始至宋绍兴间,先世,讳点,居于江西,生子讳明,生孙,讳周易,咸失纪录,及曾孙讳裔,然后迁居于保昌珠玑里,生子,讳福。至孙,讳佑,又迁居于南海梓桐乡,实为保昌祖裔之孙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为始焉。生子讳芳誉,至元,祖兵,诗书第宅,几为之危。幸而成立,断简残篇,掇拾于灰烬,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脉之未绝也。”
罗宠,字承恩,号念公,南海紫洞罗氏第九代子孙。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务部高官。然而罗宠执意辞让,英宗皇帝只得准其还家,并赐手书“世德堂”作为罗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为堂号。
义恩堂:福建沙县罗氏堂号。据《沙县罗氏宗族谱牒》记载,其肇迁始祖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讳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820)作官于沙县。居“罗巷”,肇启闽沙罗氏一脉。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罗氏宗祠名称。宗祠原为祭祀洪砂罗姓开基始祖“真辉公”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所谓“肇光”,即“开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缘文化这一特殊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代表着中国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血浓于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无锡市已经宣布将修复和恢复一批祠堂建筑,邹公祠、李忠定公祠、华孝子祠、张中丞庙、至徳祠(泰伯殿)、过马郡祠等。
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及汉族后裔)自古以来都有根深蒂固的观念:寻根祭祖,造化桑梓,报效祖国。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的始祖。重建“豫章罗氏宗祠”,使之成为天下罗氏寻根祭祖的圣地,对于广泛联系天下罗氏,对于南昌的建设发展,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这正是笔者撰写短文的根本目的。
清宣统元年(1909)藻丽堂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4358 广东广州南海罗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59 广东番禺傍江罗氏族谱
(清)罗茂泽钞
清咸丰四年(1854)宁本 一册
美国
14360 广东宝安锦田横台罗氏族谱
民国三十三年(1944)影钞本 一册
美国
14361 广东普宁南径罗氏族谱
(清)罗道嘉录
清光绪十七年(1891)写本 一册
美国
14362 广东揭阳潮山罗氏族谱十三卷
钞本 十三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民国二十三年。
14363 广东中山大搅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鸣球等重修
民国七年(1918)罗氏敲东堂铅印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4364 广东南海罗氏族谱
罗仲让撰
美国
14365 广东信宜罗氏简谱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美国
14366 广东顺德北门罗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罗启贤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本原堂刻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豫章罗氏族谱》。
14367 广东顺德南门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风华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68 广东顺德罗氏祚昌长房家谱不分卷
(民国)罗云舫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69 广东高明罗氏族谱□□卷
(民国)罗晓枫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光华商店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3、9、11、12、15、16、18)
14370 广东高明罗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罗高清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广州光华商店补印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14371 广东东莞寒溪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十二年(1923)钞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4372 广东陆丰罗氏豫章堂上祖各簿
(清)罗仁城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钞本 一册
台湾
14373 广东兴宁高车罗氏家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罗振勋 罗荛翼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刻本 十二册
广东中山图
14374 广东兴宁太平罗氏族谱
(民国)罗应钟主编
民国十一年(1922)写本 一册
美国
14375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一卷
民国十一年(1922)刻本
广东兴宁县档
14376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七卷
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 三册
美国(缺卷4)
14377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十卷
(民国)罗师扬 罗绮文总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六册
广东中山图
14378 广东兴宁罗氏族谱
(民国)罗庆诏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钞本 一册
美国
14379 广西邕宁罗氏族谱
(民国)罗文伟纂
民国十五年(1926)本
广西邕宁县百济乡华达村
14380 广西北流县聊石罗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罗章滨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梧州文化公司石印本
广西图(存卷1)
14381 四川彭县罗氏族谱
(清)罗启聪 罗启漳等纂
民国三年(1914)彭县罗氏宗谱刻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14382 四川彭县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罗宗亮 罗宗先续修
民国三十年(1941)成都石印本
四川图
注:罗卓然首修於清咸丰十一年。
14383 四川永川松溉罗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罗泰莹 罗江霖等纂
民国十九年(1930)石印本
四川崇庆县崇阳镇三元街118号 温江师专
注:罗勋首修於明成化十六年。
14384 四川荣昌罗氏族谱
(民国)罗朝泰修
民国五年(1916)刻本 一册
美国
14385 四川中江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年(1913)中江罗氏祠堂刻本 一册
四川图
14386 四川苍溪苍邑罗氏宗谱三卷
(民国)罗崇彦 罗润生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石印本
四川南充地区档(残缺)
注:书名一作《岳东场罗氏宗谱》。
14387 四川内江蜀南内邑罗氏族谱五卷
(民国)罗懋昭 罗德辅纂修
民国石印本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388 四川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清)罗元镒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合祠刻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清:清光绪间罗学成始修。
14389 四川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元德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本合祠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光绪间罗学成始修。
14390 四川隆昌罗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罗伦玉等续修
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一册
北图
14391 四川丹棱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良才纂
清道光间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图
14392 四川高县罗氏家谱一卷
油印本
四川高县
14393 四川仪陇罗氏族谱
(清)罗中儒补修
清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14394 四川仪陇罗氏宗谱一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顺庆益新书局代印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395 四川宣汉金盘罗氏宗谱十七卷
(清)罗宣镇 罗华镇续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396 四川宣汉罗氏家谱一卷
(民国)罗兴朝重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397 四川罗氏族谱一卷
(民国)罗庆丰重修
民国元年(1912)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4398 四川顺庆罗氏宗谱一卷
(民国)罗豫章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
四川南充地区档(残)
14399 贵州铜仁罗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罗子异编纂
民国三十八(1941)铜仁平平印刷商店铅印本
八册
北图
14400 香港新界九肚罗氏家谱
(民国)罗步蟾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写本 一册
美国
14401 香港元朗锦田罗屋村罗氏族谱
民国三十二年(1943)写本 一册
日本
14402 归化罗氏族谱□□卷
(清)罗开煦 罗开元续修
14403 罗氏永二公房谱不分卷
(清)罗金来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14404 麻邑罗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罗朝彦编修
清同治七年(1868)柏林堂活字本 二十七册
四川图
注:国文元首修於清嘉庆十八年。
14405 祝融罗氏支谱六卷末一卷
(清)罗庆鲲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报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4406 罗氏流传世谱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一册
台湾
14407 罗氏族谱十四卷
(清)罗贵平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湖南桃源县档
14408 罗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刘时棠修
清光绪十七年(1928)刻本
湖南桃源县档
注:清光绪十五年罗贵平首修。
14409 罗氏族谱卷
清光绪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存卷2)
14410 罗氏族谱一卷
(清)罗学时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钞本
广东四会县档
14411 硒州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洪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四川图
14412 罗氏家谱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二册
美国
14413 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元廷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增修刻本 四册
北图
14414 罗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14415 郭络罗氏家傅并老八旗通谱
钞本
河北大学
注:记事清乾隆二十二年止。
14416 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肃纂修
稿本
科图
14417 罗叶氏六修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叶氏族人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罗姓字辈
湖南桑植城关镇罗氏(包括湖北仙桃、红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 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杞公)老派语共28字: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语共80字: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市罗氏派次为32字:教振家声 大宜克笃 茂本培元 植基广泽,迪惟前光 恒崇先烈 继序其荣 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所用派序为:楚用钦邦 世显文方 盛永吉祥 士宝其昌(罗钦顺立),功德远扬 笃滇贤良 赞绪丕美 家道之光(民国时新增)。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
“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
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扩展资料: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
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佑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
“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
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罗姓家谱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
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
贤子贤孙,镟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祐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 一师同学,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
罗姓家谱的罗氏族谱源流
本文2023-11-17 17:12: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