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姓 凌氏家谱 凌姓起源 凌姓名人 凌姓的来源 凌姓简介
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凌”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凌、凌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凌,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凌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凌。”由此可见,凌、凌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凌,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凌两个姓氏混淆不清。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得姓始祖
康叔。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在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他在江夏斩曹操的大将张硕,人船尽获,以及于赤壁之战时在乌林把曹阿瞒打得人仰马翻,落荒而逃。依照《吴志》的记载,凌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虽然官拜将军,身在军旅,却能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具有国士之风。孙权对于凌统的爱重,也无出其右。据说,当他身逝之后,孙权曾把其子凌烈接进宫去养育,待如己子,而且还时时人前人后的称呼凌烈为“此吾虎子也”。凌烈长大后也很争气,曾因建功而被封为长亭侯,使得江左凌氏的门第,一时高不可攀。¤: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清朝末年,天津卫是姓人口最多的地方。
2、堂号 凌姓的主要堂号有:“云龙堂”等。
历史名人
1 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2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明朝浙江乌和人。
3 凌十八:广东信宜人。农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乡发动起义。任用王晚为军师,凌十八为先锋,率众数千人。咸丰元年率部进攻广西桂林和玉林,打算前往浔州参加金田起义。后来因为前进的道路受阻,未能与太平军的主力会合。广西巡抚周天爵驻守在浔州,派按察使杨彤如和总兵李能臣率军进攻,王晚在战争中牺牲,凌十八率众回到广东化州,后来又回到罗定地区活动。咸丰二年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军将他们打败,凌十八被捕就义。
4 凌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人。
5 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
6 凌云:明代御医,字汉章,归安人。曾经遇到一位老道人,传授给他针灸术,治疗疾病很灵验,被聘为御医。
7 凌如焕:清代学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编修督学湖北, 到三峡水道设救生船,用来保护过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
8 凌召文,清朝康熙年的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康熙字典的编修官。
9 凌云翰:明代诗人。
10 凌昌焕:字文之(1873-1947)江苏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东中学(黄炎培创办)、南洋中学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辑,参与《辞源》(1915)的编纂。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自然》(1923)、《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中图藏书(目)90余种。
11 凌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人。
12 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
13 凌云翰:明代诗人,字彦翀,仁和人。有《关山霁月图》诗。
14 凌光斗:名洪寿,字焕北,一字步韩,号仰亭,别号笔峰,清永善县副官分防大沙坝人(今绥江县中城镇),祖籍江西长宁。嘉庆五年(1800年)凌光斗考中秀才,十三年戊辰恩科中第七名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签制福建省,七年委署顺昌县,八年提补汀州府连城县知县(今福建省连城县),十四年十月十九日恭奉覃恩,敕授文林郎。“道光二十年(1840年)殁于连城。道光皇帝御制文林郎诏书匾现存绥江其后代家中。凌光斗为官清廉,深谙民情,创修祠堂,大兴教育,倡导儒学,全家诰封,名扬滇川赣闽。
14 凌昌焕:字文之(1873-1947)江苏省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东中学(黄炎培创办)、南洋中学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辑,参与《辞源》(1915年)的编纂。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年)、《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年)、《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年)、《自然》(1923年)、《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年)、《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年)。中图藏书(目)90余种等。
====================================================================
凌姓宗祠通用对联
〖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剑南雅望;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泾县人凌策,字子奇,雍熙年间进士。据传初登第时,梦中见有人送他六颗印章和一把剑,后来果然六次到剑外任职,为官精审,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官至工部侍郎。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余杭人凌统,字公绩,十五岁任别部司马,征讨江夏时为前锋,曾随周瑜在乌林击败曹操,后任校尉、偏将军,曾在合肥魏兵重逢中救出孙权。亲贤下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吴中直史;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凌汉事典。据《典故纪闻》载,御史凌汉审狱公正,罪犯很为感激,有个释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汉,特邀请他饮酒,并赠以厚金。凌汉说:“子罪当尔,非我私子。酒可饮,而金不可受。”坚决拒绝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汉为副都御史。同书又载,有个小吏,因贪赃事发,投井自杀。太祖闻之,对群臣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今其人死不足恤。”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余杭人凌统(见上一联之下联联释)。
吴中佛子;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凌哲,吴县人,端重简默,德量深沉,时人称为“凌佛子”。下联典指三国·凌统。
康叔衍派;
周官凌人。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凌姓的得姓源流。
望了渤海;
源自周官。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凌姓的郡望。下联典指凌姓的得姓源流。
子奇六任;
仲华三绝。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工部侍郎凌策,字子奇,泾县人。初登第,梦有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所至皆有治绩。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凌瑚,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工画人物士女,尤长花卉禽虫,浙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之写生称为“三绝。”
校书世泽;
留砚家声。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凌震,博综群籍,晓析百家。下联典指宋·凌冲,尝知含山县,秩满将归,见囊有一砚,曰:“非吾来时物也。”遂还之。
贞女守节;
清湘不二。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凌大渊殁,其未婚妻刘氏成服尽哀,终身守节,县令吕沅为建烈女坊。下联典指清·凌帙女,字清湘,夫死,誓不改嫁,绝粟以殉,遗有《清湘楼诗草》。
〖凌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针显奇效;
三峡救众生。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御医凌云,字汉章,归安人。诸生,遇一道人授以针术,治疾无不效,授御医。下联典指清代学者凌如焕,字榆山,上海人。雍正中,由编修督学湖北,请于三峡水道设救生船,以护行旅。官至兵部左侍郎。
〖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含山不持一砚;
富阳粹解六经。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知县凌冲,吴人。少负才名。熙宁间知含山县,律己甚严。秩满,归装有一砚。冲视之曰:“非吾来时物也”,遂还之。下联典指唐代翰林学士凌准,字宗一,富阳人。有《六经解围》等书。
云翰关山雪霁;
玄房拍案惊奇。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诗人凌云翰,字彦翀,仁和人。有《关山霁月图》诗。下联典指明代小说家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乌程人。副贡生。蔡祯时,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通判。有初刻、二刻《拍案惊奇》。
〖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清湘集包含血泪;
烈女坊旌表乌程。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凌帙女事典。下联典指宋·凌大渊未婚妻事典(同见上《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贞女守节;清湘不二》联之联释)。
扶桑飞上金毕逋;
暗水流澌度空谷。
——明·凌云翰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小说家凌云翰《关山霁月图》诗句联句。
人生远游固云乐;
何似在家长看山。
——明·凌云翰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师」源出
师(Shī师)姓源出有三:1、以官名为姓。据《姓谱》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代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2、以技艺为氏。据《元和姓纂》载,两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理、师触、师躅、师惠,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时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铜钟(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一个叫师消的人证实。这些精于乐计的乐师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姓,也称师氏。3、出自周代,以人名为姓,为师君的'后代。周朝时,有个叫师君的名人,他的后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师”字为姓,也称师氏。
迁徙分布
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谱》和《元和姓纂》二书的考证,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乐的官员称“师”,如商代的师涓,周朝的师尹等等。后来,善长音乐的文人也称师,如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乙,郑国的师理,师触,师慧等,都见于史载,他们都精通音律,善长演奏,而春秋战国时代音乐艺术兴盛一时。师姓就来源于乐官和乐师。另外,古书《周礼春官》中说,说,“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而甘肃汉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他为王上的正宫守卫和管事。这说明师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师姓望族出于太原、琅琊、平原一带。
堂号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帅姓和师姓同是一个起源。古代乐师负责掌管宫廷音乐。春秋时期,有一位乐师的后代姓师,名叫呙,他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事,但因晋国君主景公的名字中,有一个“师”字,即司马师。为了避开君主名字中的师字,师尚书就将自己的姓省去一横,改为“帅”,后遂有帅姓。见《广韵》、《通志。氏族略》。
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一、姓氏源流
牟(Móu)姓源出有三:
1、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省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名为姓,称牟氏。
2、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出自他族有牟姓。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陆终。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省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公元808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省)徙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三、历史名人
牟 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后征为博士。
牟 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牟 融: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 谷:宋代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阯(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
牟 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
牟 及: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有《乐在稿》。
牟 楷:台州黄岩人,元代隐士。以养母之故,拒绝出仕,学者称静正先生。有《九书辩异》、《河洛图书说》。
牟 全:莱州栖霞铁口(今属山东省)人,元代将领。元军讨伐日本,其率领头船开道。后赐金牌,授管军千户,升武略将军。
牟 完:浙江省黄岩人,明代官吏。洪武九年廷试得首选,授吏部主事,擢燕王府纪善,并曾教授明仁宗。有《四礼家仪》。
牟 伦:四川省叙州人,明代官吏。永乐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直谏犯上,被谪戍甘肃。工诗、能文。
牟 俸:四川巴县人,明代官吏。景泰进士,累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救灾时,尽心竭力,活饥民无数。后在苏州打击土豪劣绅的掠夺,得罪权贵,被谪戍。
牟 斌:明代官吏。由锦衣卫千户,擢指挥佥事。因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两次被罢官。
牟 庭:山东栖霞人,清代考据家、数学家。贡生出身,考据精深。有《诗切》、《投壶算草》、《带纵和数立方算草》。
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其子牟郧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
牟仲甫: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宋代画家。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
牟大昌:台州黄岩人,宋末抗元英雄。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荥阳郡:古荥阳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
2、堂号
牟姓的主要堂号有:“三弄堂”、“清风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
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颇能激励同姓人的奋进与向上。
============================================================
牟姓宗祠通用对联
〖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盐亭四柱;
隆山六经。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盐亭人牟衮四子皆仕,时号“一门四柱”。下联典指牟应龙宋亡后隐居不仕,人称“隆山先生”。
-----------------------------------------------------------------
〖牟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两博士;
祖孙三才人。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中散大夫牟长及其子牟纡,均为博士。下联典指宋代礼部尚书牟子才、其子大理少卿牟郧、其孙元代进士、定城尉牟应龙,祖孙三人皆为学者,有文名。
-----------------------------------------------------------------
〖牟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盐亭曾推四柱;
隆山详说六经。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盐亭人牟衮,进士出身。其后人用中、积中、学先、义先兄弟都做官,号称“一门四柱”。下联典指元初井研人牟应龙,字伯成,南宋末咸淳年间进士,因对策忤逆了奸相贾似道,被调任定城尉。宋亡后不再做官,与父亲牟巘自为师友,研讨经学,于六经都有成就。学者称其为“隆山先生”。
-----------------------------------------------------------------
〖牟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章政事追先达;
冠盖声华羡昔贤。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元和间诗人牟融《赠浙西李相公》诗句联。
高山流水琴三弄;
明月清风酒一樽。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元和间诗人牟融《写意二首》诗(之一)联句。
-----------------------------------------------------------------
〖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有渊源,诸生悉来讲业;
事多举止,百僚曷敢为非。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太守牟长,字君高,临济人。习欧阳尚书,建武初拜博士,从讲者常千余人。后拜中散大夫。下联典指东汉司空牟融,字子优,安丘人。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数百人,名称州里。明帝时举茂才,永平中拜司空,举动方重,甚得大臣节。百僚,指百官。
阅元明以成序,别派分支,已历二十一世;
合齐蜀而同宗,敦诗说礼,至今五百余年。
——任郿佑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公安县牟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本支牟氏的发展情况。下联典指本支牟氏的迁徙、分布过程。
历史来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
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姓氏分布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姓氏家谱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易 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
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
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
易子需:广东省鹤山人,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湖南省龙阳人,近代诗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官至广东钦廉道,后事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诗外,也作词及骈文,作品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易汉文:湖北礼山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易秀湘: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 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 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 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宗族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
易姓宗祠通用对联
〖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产芝庐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
〖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
〖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
〖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延庆事典。
中国人民 易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易耀彩少将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34团营长、团长,晋冀察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 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蒍氏。名敖,字叔孙,一字艾猎。辅佐楚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相当作用。
立于公元 16年的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孙氏家谱。据《三国会要·职官》载,孙吴政权设立过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谱——《玉谍》。遗憾的是这部《玉谍》未能留存于今,仅能从当时的史书上见其名而已。
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籍贯、字号均不详。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主张改革以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土地制度之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此见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吴问》)。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由此可知,他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形势,如: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之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形势之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固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强调战略战术上之“奇正相生”和“机动灵活”之运用。他这一思想有丰富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法的因素。著有《孙子兵法》,是为中国历史最早而又最杰出之兵法。
孙膑,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仕魏,仕魏惠王将,忌其才能,将他骗至魏国,处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齐国使者至魏,他阴见齐使,由齐使秘密载回齐,经田忌推荐,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两次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终使庞涓兵败自杀。著有《孙膑兵法》。
孙炎,三国魏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郑玄弟子,当时称为“东州大儒”。撰《周易春秋例》,并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等书作注。著有《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反切从此盛行。
孙坚(155-191),东汉将领。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文台。少为郡县吏,中平元年从朱儁镇压黄巾起义军。四年任长沙太守。初平二年率军击刘表,为表将黄祖射死。次子孙权称帝,追尊为武烈皇帝。
孙策(175-200),三国割据者。吴郡富春人。字伯符,孙坚子。兴平二年率军渡江,削平当地割据势力,在江东建立孙氏政权。曹操任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遇刺死。弟孙权称帝,追尊为长沙桓王。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继其兄孙策拥有江东六郡。曾与刘备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
孙楚(约218-295),西晋文学家。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字子荆。官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能诗赋,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冯翊集》。
孙盛(约306-378),东晋无神论者、史学家。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始任佐著作郎,出补浏阳令。陶侃、庚亮、桓温镇荆州时,皆用为参军。后累迁至秘书监,加给事中,年七十二卒。博学能为文章,善言名理,与殷浩齐名。曾以“形既粉散,知亦如之”命题,驳斥佛教“神不灭”思想(见《广弘明集·与罗君章书》)。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世称良史。又撰诗、赋、论、难等数十篇,有集十卷,今多亡佚。《全晋文》辑其文两卷。
孙绰(314-371),东晋文学家。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家于会稽,官至廷尉卿,领著作。为玄言诗代表作家。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孙安祖(-611),隋末山东农民起义领袖。清河漳南(今山东夏津北)人,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是高鸡泊起义军的首创者。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隋文帝时授国子博士,不拜。太宗初至京师,虽老而视听犹聪,授谏议大夫,固辞,终不仕。通百家说,善言老庄。精于阴阳,推广医药之学,相传卒年百余岁。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录论》、《摄生真箓》、《枕中素书》、《银海精微》等。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唐书法家。陈留(今属河南)人,自署为吴郡,或作富阳人。字虔(一作名虔礼,字过庭)。高宗时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正、行、草,尤以草书擅名。宋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今存其垂拱三年(687)撰成的《书谱·卷上》,阐述正草二体书法,见解精辟,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愐,唐代音韵学家。玄宗(李隆基)天宝时为陈州(今河南淮阳)司马。精音韵之学。尝刊正隋陆法言之《切韵》,并增字加注,于天宝十年(751)编成《唐韵》五卷,已佚。现《唐韵》卷首有孙愐《唐韵·序》。
孙樵,唐散文家。关东人,字可之(一作隐之)。大中进士,授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入长安,随僖宗奔岐陇,迁职方郎中。长于古文,所作对当时统治集团的昏愦无能,颇多讽刺。有《孙可之集》。
孙位,唐末画家。一名遇,又号会稽山人。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随唐僖宗自长安入蜀,居成都,任“文成殿下道院将军”。擅画人物、佛像、山水、松竹等,尤善画龙水。在应天、昭觉、福海等处作画甚多。作品有《高逸图》、《四皓围棋图》、《番部博易图》、《草堂图》、《王波利图》、《高士图》、《三教图》等。
孙儒(-892),唐末将领。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从秦宗权为都将。不久杀宗权弟宗衡,并其众,破扬州,自署淮南节度使。继而与杨行密等多次交战,时有胜负。景福二年,陵阳大战,会大疫,败,为行密部将田頵所执,旋被斩首。
孙方谏(893-954),五代时将领。本名方简。莫州清苑(河北保定)人。初为定州狼山堡主。后晋出帝时,义武军节度使恐其为边患,表为游奕使。有所求,不得,北通契丹。契丹灭后晋,使为义武军节度使。命徙云中,不受,率徒复入狼山。后汉高祖起兵,他入据定州以归,仍为义武军节度使。后周时徙镇国。
孙光宪(约895-968),五代宋初文学家。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宋代陵川贵平(今属山西省)人,藏书家。后唐时,为陵川判官,天成(926-968)初,梁震荐为书记。归宋后,累官检校秘书监。嗜藏书,常手自抄学校雠,老而不废,收藏数千卷。著有《北梦锁言》、《荆台》、《笔佣》、《橘斋》等书。
孙奭(962-1033),北宋经学家。字宗古,博州博平(山东茌平)人。端拱九经及第。历国子监直讲、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宋史》称其“守道自处”,“未尝阿附取悦”。真宗迎天书,祀汾阴,皆直言谏阻。仁宗时,讲论前代乱君亡国,反复规讽。著有《经典微言》、《孟子音义》等。
孙复(992-1057),北宋学者。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字明复。举进士不第,隐居泰山,世称泰山先生。后为范仲淹等推重,除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迁殿中丞。研治《春秋》,著《春秋尊王发微》。其学上祖陆淳,下开胡安国。和胡瑗、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还著有《孙明复小集》。
孙洙(1032-1080),北宋文学家。字巨源,扬州广陵(江苏扬州)人。举进士。迁知太常礼院。治平中上疏言时弊要务十七事,多被采纳。迁同知谏院。王安石变法时自请出知海州。元丰间官至翰林学士。博闻强记,诰熟典故。善诗文,能词,有名于时。
孙威(1183-1240),元初铠甲制造家。浑源(属山西)人。金贞祐时从军,在云中(山西北部)投降蒙古汗国,任千户。他所制铠甲称“蹄筋翎根铠”,经成吉思汗亲自试射,箭不能透。后任顺天路工匠都总管。子孙珙继其职,又造叠盾。
孙隆,生卒年不详。明画家。又名孙笼,一作龙,字廷振,号都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宣德中曾为翰林待诏。擅画翎毛、虫草,不作墨线,纯以色彩点染而成,谓之“没骨“,别具一格。亦善山水。画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渲染,生动鲜活,饶有机趣,自成一家,对后代影响很大。
孙克弘(1533-1611),明画家。华亭(今上海松江华亭镇)人。字允执,号雪居。师法沈周、陆治。笔墨简练,颇有生趣。兼工兰竹、山水,亦作佛道像。且能诗,并善书。书学宋克。
孙承宗(1564-1638),明将领。字稚绳。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万历进士。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任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在关四年,练兵屯田,修城堡数十,敌不敢犯。后为魏忠贤党排挤去职。崇祯二年(1629),后金(清)兵入大安口,明廷用他守通州,后移镇山海关,收复永平、迁安、栾州、遵化等地。四年,罢职归里。十一年,清兵绕道入长城,攻高阳,他率家人拒战,城破自杀。著有《高阳集》。
孙慎行(1564-1635),明臣。字闻斯,号淇澳,江苏武进人。授编修。累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天启初召擢礼部尚书。首疏究论三案,因与廷臣意见不合托病归。《明史》言其慎行“操行峻洁,为一时搢绅冠”。廷祯八年(1635)被廷臣推为阁臣,入京即病死。有《玄晏斋集》。
孙奇逢(1584-1675),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传庭(1593-1643),明末将领。字伯雅,字白谷,代州振武卫(山西代县)人。《明史》载其“仪表颀硕,沉毅多筹略”。万历进士。崇祯九年(1636)由顺天府丞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俘杀农民军领袖高迎祥,打败李自成。入卫京师,被扬嗣昌诬陷坐狱三年。十五年起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次年进尚书,总督晋陕川等军务,督师镇压李自成军,屡败,战死。有《白谷集》、《鉴劳录》等。
孙可望(-1660),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陕西米脂人。张献忠义子。英勇善战,称骁将,号军中“一堵墙”,封平东将军。献忠战死,他与诸将挥师云贵,被推为首领。旋为国主,年号兴朝。联南明抗清。后因妒恨李定国,于长沙降清,尽献云贵军情,且引兵攻杀。清封义王。后狩猎时为清兵射杀。
孙云球,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家。字文玉、泗滨,江苏吴江人。中国民间最早独立发明望远镜和首创眼镜者。还利用凹透镜、凸透镜和反射镜制造出察微镜、放光镜、夜明镜等七十余种光学仪器。并总结实践经验,著成《镜史》。还研制计时准确的自然晷。
孙延龄(1647-1677),清将领。汉军正红旗人。孔有德婿。康熙初,任广西将军,镇桂林、统孔有德旧部。康熙十三年(1674)举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自称安远大将军,占据广西。旋称安远王。后降清,被吴三桂从孙世琮执杀。
孙嘉淦(1683-1753),清臣。字锡公,号懿斋,太原府兴县人。康熙进士,授检讨。世宗即位,应陈对三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帝谓之翰林狂士。高宗即位,屡陈大政被纳。官刑部尚书,屡雪冤狱,劾论贪劣,抑豪抚民。兴水利课农桑。政绩卓著,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谥文定。
孙星衍(1753-1818),清经学家。字渊如,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官山东督粮道。所学较广,对经史、文字、音韵、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都曾涉及。工篆隶,精校勘,擅诗文。撰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等。刻有《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等。
孙原湘(1760-1829),清诗人。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字子潇,号心青。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官。乞假归未仕。工骈散文,兼善书画。与王昙、舒位齐名。著有《天真阁集》。
孙家鼐(1827-1909),清臣。字燮臣,号蛰生、澹静老人,安徽寿州(寿县)人。咸丰状元。曾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光绪帝师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京师大学堂。后拜体仁阁、东阁、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政务大臣、资政院总裁等职。《清史稿》称其“儒厚廉谨,常以资望领新政,每参大计,独持正不阿”。
孙毓汶(-1899),清臣。字来衫、莱山,山东济宁人。咸丰进士,授编修。以输饷有功渐迁福建学政、内阁学士、工部左侍郎、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权奇饶智略”(《清史稿》)。甲午战争时,力主议和,遭朝臣反对,称病告休。
孙诒让(1848-1908),清经学家。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同治举人。1886年曾任刑部主事,后去职专心研究学术。1901年撰写《变法平议》,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毕生致力于经学、文字、甲骨、金石、文献、目录、校勘学的研究,《契文举例》是其考释甲骨文的最早著作。另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古籀拾遗》、《名原》、《札迻》、《温州经籍志》、《籀庼述林》等。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1]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其他孙姓名人有春秋善相马者孙阳;三国时吴皇帝孙亮、孙休、孙皓,将领孙辅、孙贲、孙翊、孙静;晋文学家孙琼,诗人孙拯;南朝齐文人孙诜;唐文学家孙郃;北宋学者孙锡;金道姑孙不二;明藏书家孙藩,戏曲作家孙钟龄;清文学家孙洙,诗人孙云鹤、孙云鸿,篆刻家孙治清,金石书画鉴藏家孙承泽等。近当代孙姓名人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民主革命者孙武,红军将领孙德清,政治活动家孙起孟,政治家孙志远,国民党官员孙科、孙运璿,国民党将领孙立人、孙楚、孙殿英、孙蔚如,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地质学家孙云铸、孙建初,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资源采矿专家孙越崎,冶金专家孙德和,电子技术专家孙俊人,计算机专家孙仲秀,土木工程专家孙钧,家蚕育种家孙本忠,经济学家孙冶方、孙尚清,社会学家孙本文,哲学家孙叔平,心理学家孙国华,历史学家孙毓棠,作家孙犁,**剧作家孙师毅、孙瑜,戏剧导演孙维世,**演员孙道临,京剧演员孙菊仙,口技表演艺术家孙泰,排球运动员孙晋芳、孙玥,跳水运动员孙淑伟,滑冰运动员孙龙将等。
凌姓 凌氏家谱 凌姓起源 凌姓名人 凌姓的来源 凌姓简介
本文2023-11-17 16:09: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