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选自南史文言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檀道济选自南史文言文,第1张

1 语文高二试题文言文是《檀道济》

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

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①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

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

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

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

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

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

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

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D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②事平,以功让道济③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④为霍,则废;为曹,则否⑤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⑥遂请护粮,乃免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题目答案:8答案:C解析:C项,伺:探察。9答案:D解说:此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三人的交往是三人志义相合,此处仅是普通的叙事,与人物计谋无关;②反映人物的谦逊,与计谋无关;③反映人物心思的精巧,与计谋无关。

10答案:A解析:“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应在“母亲去世”之前。11、(9分) (1)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杯盘,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2)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3)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参考译文: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 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

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

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

留了五天,高进之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于是就离开了。

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

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想做霍光,就。

2 《南史》卷十五列传五 全文翻译

一、译文 檀道济,是高平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

少年时成为孤儿,守丧礼仪齐备,事奉哥哥姐姐以谦和恭谨见称。宋武帝树立义旗,道济与兄长檀韶、檀祗等随从平定京城,一同在武帝建武将军府中参谋军事。

逐渐升迁为太尉参军,被封为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416),武帝北伐,檀道济为前锋,所到之处望风降服。

径直开进洛阳,一些人认为所抓获的俘虏应该全部杀掉,以作为京城的一大壮观。檀道济说:“讨伐罪人,慰抚民众,正在今天。”

把俘虏全部释放送走。由此中原人感戴欢悦,归附的人十分众多。

长安平定后,任命他为琅笽内史。宋武帝承受天命,由于他辅佐登基的功劳,改封为永修县公,位居丹阳尹、护军将军。

武帝生病,给他配备了仪仗二十人。后来出京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徐羡之等人谋划废立皇帝,婉言劝说檀道济入朝,告诉他说将要废黜庐陵王刘义真,檀道济屡次述说不可以这样做,到底没有被采纳。即将废黜皇帝的那天夜里,檀道济到了领军府,在谢晦那里住宿,谢晦惶恐喘息不能入睡。

而檀道济倒下便睡熟了,谢晦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文帝即位,配给他乐队一部,晋封为武陵郡公。

他坚持推辞。檀道济平时与王弘要好,当时王弘受皇帝知遇正深,檀道济更加拉拢攀附,经常连通徐羡之等人,王弘也非常依靠他。

皇帝将要诛杀徐羡之等人,召见檀道济,想让他率兵西讨。王华说:“不能这样。”

皇上说:“道济是跟从别人的,过去都不是他出的主意,慰抚而任用他,一定用不着担心。”檀道济来到的第二天,皇上杀死了徐羡之、傅亮。

随后派檀道济和中领军到彦之为前驱进行西伐,皇上向檀道济询问策略。回答说:“我过去与谢晦一同随从北征,入关的策略若是十条,谢晦所出的就要占其中的九条。

他的才能谋略精明干练,几乎难以敌对;然而不曾孤军决胜,打仗恐怕不是他的优长。我熟悉谢晦的智谋,谢晦熟悉我的勇气。

现在奉了皇上的命令外出征讨,必定是不待列阵就把他捉住。” 当时谢晦本以为檀道济会与徐羡之一同被杀,忽然听说率军杀来,于是不战自溃。

事情平定后,改任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到彦之侵入魏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南,后来又丧失了它。

檀道济担任征讨军队的总指挥,向北攻占地盘,转战到了济水上,魏军强盛,于是攻克了滑台。檀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大多数战胜,进军到历城,因为运输物资用尽而返回。

当时投降魏国的人详细说明粮食已经吃光,因此士卒忧虑恐惧,都没有了坚强的斗志。檀道济趁夜间喊报时辰,聚量沙土,用所余下的少量米撒在上面。

到了早晨,魏军认为储备的粮食有余,所以不再追赶,以为投降的人是胡说,斩首抵罪。当时檀道济兵少力弱,军中十分恐惧。

檀道济就命令军士全都披挂盔甲,外穿白衣服,坐着车子慢慢地出去到外面走动。魏军恐怕有埋伏,不敢逼近,于是他便回来了。

檀道济虽然没有平定黄河以南地区,但是保全了军队安然返回,雄武的名声大振。魏军对他十分害怕,画他的像用来祛除恶鬼。

归来以后,晋升为司空,镇守襄阳。道济立功于前朝,威名很大,左右的心腹都身经百战,他的各个儿子又都很有才气,因而朝廷对他心存畏惧和怀疑。

当时也有人这样看他,说:“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司马仲达呢?”宋文帝卧病多年,多次遇到危险,领军刘湛贪图执掌朝政,恐怕檀道济有不同说法,又彭城王刘义康也害怕皇帝去世,檀道济不再可以控制。元嘉十二年(435),皇上病重,正遇上魏军南伐,召檀道济入朝。

他的妻子向氏说:“功勋高于世人,这是道家的忌讳,现在无事而相召见,该是灾祸到了。”等赶到那里,皇上已经痊愈。

十三年春,即将派他返回原镇,走到水边还没出发,有一群好似鹪鹩的鸟聚集在船上悲哀地鸣叫。正遇上皇帝疾病发作,刘义康伪造诏书召檀道济入宫,说是为他饯行,将他抓住交给廷尉,他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一齐被杀。

当时的人们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死的那天,建邺地震,有白毛生长。

又杀死了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都是檀道济的心腹。檀道济被捕之后,十分愤怒,气势极盛,目光如同火炬,顷刻间拿酒来喝了一斛。

然后脱下头巾扔在地下,说:“竟然毁掉你们的万里长城!”魏国人听了这个消息,都说“檀道济已经死去,吴地的小辈们不值得再害怕了。”从此连年南下攻伐,有饮马长江的志向。

文帝问殷景仁说:“谁可以继承道济?”回答说:“道济是因为屡建战功,所以才树立起威名,其余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 文帝说:“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有李广在朝中,匈奴不敢向南侵犯,而后继者又有几人呢?”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到达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脸色非常忧愁。

慨叹道:“如果有道济在世,那会弄到这种地步!” 二、原文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 兄姊以和谨称。

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 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

3 檀道济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檀道济(?-436),南朝宋将领。汉族,高平金乡(今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粮尽退兵,敌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檀道济智勇兼备, 处变不惊, 屡建奇功。魏人闻檀道济死,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南史·檀道济列传》)。从此连年伐宋,大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自毁万里长城,只时国难思良将,问殷景仁:“谁可继道济?”殷景仁回答:“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文帝:“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南史·檀道济列传》)?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军大举攻宋,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远望,甚有忧色。叹息道:“若道济在,岂至此”(《南史·檀道济列传》)!

4 文言文急

陶渊明传(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

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 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字元亮。 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今江苏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

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

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 ”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

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 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因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效仿乡里的百姓!”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 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污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

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 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

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以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新意。 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

5 选自《南史·任昉传》文言文翻译

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父亲名任遥,为南朝刘中散大夫。任遥的兄长任遐,字景远,自幼勤于学业,家教严谨,官至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永明年间,任遐因获罪将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任遥拿着名片去求情申诉,边说边流泪,齐武帝听后很同情,最终任遐被赦免。

任遥的妻子河东裴氏,聪明有德行,有一次白天睡觉,梦到四角悬挂着五彩旗盖,从天而降,其中一只铃铛落入怀中,心里非常害怕,而后有孕。占卜的先生说:“你一定会生才子。”后来生下任昉,身长七尺五寸,自幼聪明被人称作神童。任昉四岁时能背诵几十篇诗歌,八岁时就能写文章,自作《月仪》一篇,辞义非常美。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您有一个好儿子,都感到非常欣喜。这样的孩子一百个不为多,一个不为少。”因此,任昉的名气更大了。任昉的堂叔任晷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在任昉十二岁时,他喊着任昉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任昉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每当父母生病,他总是侍候在他们的身边,衣服从不解带,说话时难过地流下眼泪,汤药、饭食必先亲自尝一尝。

起初任昉为奉朝时,被推举为兖州秀才,授为太学博士。永明初年,卫将军王俭兼任丹阳县令,又引荐任昉为主簿。王俭每读到任昉的文章,必再三阅读,认为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说:“自傅季友以来,这样的好文章才又始见于任昉。如果孔门收录,则任昉已经过到了入室升堂的地步了。”于是,王俭让任昉写篇文章,看后,说:“正中我意。”王俭拿出自己写的文章,让任昉修改,任昉改定了几个字。王俭拍着桌子感叹说:“后又有谁知道我的文章是由你改定的呢!”任昉竟然被王俭如此赏识。

后来任昉为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当时琅邪人王融有文才,自认为无人能比,当他读到任昉的文章时,则自叹弗如,怅然若失。任昉因居父丧离职,三年服丧期间,非常悲痛,以至于用杖拄地才能起立。齐武帝对任昉的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因哀痛导致身体瘦弱,超过了丧礼所要求的,使人为他担心,照此下去,失去的并非只是你的好侄子,也是当今文坛的损失啊。你应该好好劝导他一番。”任遐劝任昉稍进饮食,任昉当时尽力咽下,等到叔父回去,又即刻呕出。任昉的父亲任遥平素喜欢兄槟榔,把它作为常吃的食物,临终的时候曾要槟榔吃,剖开上百个,竟没有一个合口的,任昉感到非常难过,自己虽也喜欢吃,但终生不再食槟榔。后为继母服丧期间,由于先前身体已经很虚弱,任昉每一次恸哭,都会昏厥过去,过好长时间才会苏醒,因而在墓边搭了间简陋的茅屋以尽丧礼。凡任昉哭过的地方,草木不生。任昉本来很强壮,腰带充实,服丧三年丧期后,虚弱得好像变了一个人,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

任昉,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夸他“吾家千里驹也。”南朝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为王俭所重,任丹阳尹刘秉的主簿(办公室主任)、竟陵王记室参军,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梁时历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太守。一生仕宋、齐、梁三代,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监七年(508年)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

公元503年,任昉任宜兴太守时,有一年大灾荒,他用自己的奉金兑成粥,救活了2000多人。公暇之余,他喜欢到西九边散步、垂钓、观光、吟诗。为了纪念任昉在宜兴的德政,后人便在他经常钓鱼的西九之滨筑台,称之为“任公钓台”。任昉酷爱宜兴山水,卸任之后,于画溪北岸建别墅,长期寓居,这便是丁蜀镇“任墅村”的由来。

6 文言文翻译(选自《南史·虞愿传》,有改动)

参考翻译:

虞愿,他的字叫士恭,是会稽余姚人。元嘉年(南朝宋文帝年号)末,任湘东王国的常侍。宋文帝因故宅原因而建湘宫寺,费用十分奢侈。本来孝武庄严刹是七层,宋文帝想起十层。建不了,于是分为两座刹,各是五层。新安的太守巢尚之离开所在地还朝,见宋文帝,于是宋文帝说:“你到湘宫寺了吗?我建此寺,是一件大功德啊。”虞愿在旁边说:“陛下建这个寺,用的都是百姓卖儿女、倒贴媳妇的钱,佛如果知道,也会悲伤哭泣哀愁无语的,罪行比佛塔还高,有什么功德可说呢?”尚书令袁粲在旁边坐着,听后脸色大变。宋文帝听后大怒,免他的职务,让卫兵驱逐出殿外。虞愿慢慢走开,神情不变。因为过去有恩朝廷,没过多久,就又被召回到朝廷任职。

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氏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

一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后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十六人而已;已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一百十岁,传子玄嚣。

二世,玄嚣:名挚,黄帝次子。母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崩,寿一百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三世,娇极:玄嚣子,未继位。生子麦嗣位,是为帝喾。

四世,帝喾:娇极子,名夋。生而祥灵,十五岁佐颛顼帝受封于辛。三十岁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七十年崩,年一百零五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五世,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玺立。

六世,檠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七世,叔望:檠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八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九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十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

十一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庆节卒,子皇朴立。

十二世,皇朴:庆节子,嗣位豳国。

十三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国。

十四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国。

十五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国。

十六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十七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十八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十九世,亚圉:侯侔子,嗣位豳国。

二十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二十一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二十二世,组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二十三世,诸益:组绀子,嗣位豳国。

二十四世,公叔祖:诸盩子,嗣位豳国。

二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二十六世,季历: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寿九十八岁。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二十七世,文王昌:季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诚一端庄,维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长,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响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五十年,被囚羡里,后六年自歧下,迁都于丰邑,七年而崩,寿九十七岁,谥为周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十四公里毕原上(今陕西咸阳周文王陵)。太子发立,是为周武王。

二十八世,周武王发:周文王太子。商纣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周文王)崩,太子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爽、毕公高之徒皆左右。周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时纣王无道,周武王以姜尚为师,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无前人,以东伐纣。周武王十一年农历12月戊午,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商纣王闻周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周武王。周武王使帅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太公卒,驰于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周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周武王驰之,纣兵皆岸畔。纣走,登鹿台自焚而死。于是诸侯尊周武王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周武王有疾,后崩,寿九十三岁。葬雍州万年县西南十四公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周成王。

⑴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杨杼:

周朝灭掉唐国(诸侯国,今山西翼城)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姬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姬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朝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邑(今山西洪洞),称杨侯,是为杨氏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为:

一世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氏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公元前1085年)农历7月11日。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逝世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农历4月8日,终年八十五岁,谥号“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配姒氏,生于周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80年)农历2月2日,卒年待考,诰封贞静夫人。葬同夫山。生有二子:杨伯沃、杨仲沃。杨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杨唐。

二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45年)农历3月3日子时袭杨侯。逝世于周孝王元年(公元前953年)农历5月14日,终年九十二岁,谥号“勤简”。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配胥氏,生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042年)农历6月6日,终年八十九岁,诰封“专肃夫人”。葬同夫山,生子杨庚。

三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22年)农历4月20日丑时,逝世于周懿王十一年(公元前954年)农历10月16日,终年六十八岁,谥号“闵惠”。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配贲氏,生于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22年)农历6月11日,逝世于公元前953年农历4月8日,终年七十六岁。葬同夫山。生子三:杨文、杨宜、杨亭。直,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杨元始、杨元发、杨重邑、杨应春(青)、杨常五。杨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杨统伯(阮伯)、杨耀高(叔蒿)、杨谓明。

四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农历1月8日,袭杨侯,逝世于周夷王二十年(公元前913年)农历1月16日,终年八十六岁,谥号“清勤”。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配山氏,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农历3月10日,逝世于周孝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30年)农历2月2日,终年六十九岁,谥号“端庄夫人”。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杨昭成。

五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公元前974年)农历7月10日,袭杨侯,逝世于周夷王二十一年(公元前901年)农历6月10日,终年七十三岁,谥号“密察”。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配宣氏,生于周恭王七年(公元前967年)农历5月11日,逝世于周夷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82年)农历4月25日,终年八十五岁,谥号“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杨辛、杨康、杨京、杨襄。杨辛配向氏,生子六:杨冉、杨沈(游)、杨杭(慨)、杨载(栽)、杨骞、杨颜;杨京配万氏,生子二:杨羡明、杨羡光;杨襄官太傅,配华氏,诰封紫阁夫人,生子四:杨丰、杨礼、杨鳌、杨鲁。

六世杨康:生于周懿王十一年(公元前946年)农历9月14日,官周王朝卿士大臣。逝世于周夷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82年)农历12月20日,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配柳氏,生于周懿王五年(公元前952年)农历6月10日,逝世于周夷王三十六年(公元前889年)农历1月20日,终年七十三岁,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杨绍甲。

⑵源于西周宣王少子尚父:

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数传至周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籍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⑶源于春秋晋太傅杨肸: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鞮、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洞),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陕西华阴),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通志》记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邑,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2、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朝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3、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姓氏变化中另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朝杨思朂,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朂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今河南灵宝)正是杨氏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4、源于变姓,属于因故转姓为氏。

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党员杨靖远,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1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原姓马名尚德。

5、源于改姓,属于回归祖姓为氏。

有的杨氏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氏。

北宋名将杨继业,杨继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贇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继业归宋复姓。

过去有一户姓杨的到贵州台江巫脚乡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苗族欧姓聚居区,这位杨氏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氏。解放后,他的儿子也复姓杨。

6、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白族:

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朝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公元927年灭大天兴国君,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不久因为暴虐被杀,在位八年。元朝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太和县人(今云南大理)。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举人,任黄州府(今湖北黄冈)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⑵满族:

女真族杨氏原居乌拉(今吉林)的满族,隶属依彻满洲,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凤凰城地区。后改为汉姓杨氏。

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五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五世。

⑶纳西族:

杨昌,著名清朝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

杨元之,著名清朝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⑷苗族:

杨再成,著名元朝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公元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

杨再兴,著名北宋末期苗族将领,原为农民起义军战将,曾在战场击毙岳飞的弟弟,后投降归附岳飞。他英勇善战,勇贯三军,后在抵御金兵时战死。

杨洪,六合人,著名明朝将领。父亲杨璟,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⑸回族:

杨氏为回族主要姓氏之一,其来源也相当广泛。在史籍《回族人物志明朝》中记载:元朝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其后裔“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之羊市,故改羊氏。”元朝被推翻后,为躲避战乱和免遭迫害,其后裔遂迁居山东益都,并改为杨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改“羊”为杨氏的还有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卫百户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林比失有子羊羔儿,后裔均为杨氏,“遂成德州回回望族。”据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地的回族家谱和口碑传说,他们均是随“燕王扫北”而来的南京钦天监杨家。明朝安徽歙县人杨光先,曾在清康熙四~七年(公元1665~1668年)任钦天监监正,其六世先祖杨凝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任南京刑部尚书,今安徽仍有其后裔。又据《蒲氏族谱》记载:“蒲本初号诚斋,东石开基公一世祖。崇漠公次子,借母氏姓杨”,今泉州有其后裔。据辽宁两部《杨氏家谱》记载:一支约在清康熙年间由山东武定府阳信县西营迁入沈阳西关,另一支是由明永乐初年从南京应天府迁至河北后,于第九世开始迁到奉天省沈阳的。在沈阳回族当中,杨氏为大姓,分支也不少,相传有“六杨”。在江苏镇江,据修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的《杨氏族谱小引》记载:其先祖“洒公与弟西公“于唐初由西域进关,初居“陕西弘农郡”(今河南灵宝),繁衍十二世后,于宋初迁徙并定居镇江,故自称“弘农郡德润堂杨氏”。现镇江依然有“小杨家巷”的地名。杨氏至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已传至二十五世。由于“族广人繁”,分为“国、泰、民、安”四支,至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已传三十余世,始“立谱排字传世”。据推算,现今‘奇”字辈应为“洒公”。“西公’”第四十六世孙。据《回回历史和伊斯兰文化》记载:在杨氏中,也有个别是源于改氏,如明英宗时入附的西域回回老哈,其“子哈铭,改氏杨铭”。

⑹其它:

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檀道济选自南史文言文

1 语文高二试题文言文是《檀道济》 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