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破官场沉浮的状元卷子,现在收藏在哪个地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3收藏

道破官场沉浮的状元卷子,现在收藏在哪个地方?,第1张

众所周知,古代要想出人投地,就“便捷”的方式是“考状元”。而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也顺应而生,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盛行了1300多年,期间共产生700多名状元。然而,因为朝代更迭和战乱的影响,历朝历代的状元卷保存下来的很少。

据悉,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内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就是稀世宝物,它填补了我国明代科举考试档案的空白,是海内外孤本。

赵秉忠出身于官二代,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但他没有当纨绔子弟,却勤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二十六,25岁的赵秉忠时高中状元。

据悉,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皇上钦定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状元卷中的2460个字虽然不是最长的,但却凝聚了赵秉忠对治国方略的深入思考,他围绕“实政”和“实心”这两个中心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阐述了治国方略等。

因此可以说赵秉忠的2460个字是字字千金,引人入胜。再加上他又擅长法,字写得龙飞凤舞,极为工整美观,获得了考官们的一致认可。据说,金殿问策之时,万历皇帝接见了他,赵秉忠对答如流,口才极佳,万历皇帝于是亲自在他的考试试卷上写了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并将他的状元卷赏赐给他。

赵秉忠如获至宝,他把状元券悬挂家中,格外珍惜。之后,他在仕途上平步青去,竟然官至礼部尚书。

身居高位不胜寒,赵秉忠因为为人刚正,为官清廉,得罪了朝中不少权贵,遭人攻击,后被罢官回青州老家。赵秉忠死后,其状元券被子孙很好保藏了下来。

光阴如水,时间很快转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州市文物所主动找到了赵秉忠的后代赵焕斌。

原来,赵家人都以祖辈上出了个状元为荣,殿试卷更被看作传家之宝,从来秘不示人。一辈辈的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更迭战乱,都是舍命保护下来的。

状元卷传到赵焕斌手下更是如此,据悉,1942年和1960年,因为家乡闹饥荒,赵焕斌两次闯关东,每次都将状元卷缝在破皮袄里带着。在东北的几年,赵焕斌每夜都枕着用破皮袄包着的状元卷当枕头,视状元卷如护身符。

赵焕斌把状元卷视为生命的全部,但当百青州市文物所找到他时,他却将状元卷捐献给了国家。

就这样,状元卷于1983年收藏在青州博物馆后,该馆名声大振,国内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而主动捐献状元卷的赵焕斌及后人却青史留名。

明朝276年期间,共出了90个状元,名录如下:

吴伯宗 江西金溪人,名佑,字伯宗,以字行世。元朝元统二年(1334),卒于洪武十七年(1384)出生。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官授武英殿大学士。

朱善  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朝至元六年(1340),卒于永乐十一年(1413)。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状元。官授文渊阁大学士。

丁显  福建建阳人,字彦伟。生于元朝元统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详。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任亨泰 湖广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古雍。生卒年不详。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黄观  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建文四年(1402)。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郎。

张信  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城甫。生年不详,卒于洪武三十年(1397)。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陈桉  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安仲,号叔恭。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状元,,20多天以后革除功名,车裂而死。

韩克忠 山东武城人,字守信。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夏榜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监察御史。

胡广  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昊庵。生于洪武二年(1369),卒于永乐十五年(1418)。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状元,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曾棨  江西永丰人,字子启,号西墅。生于洪武五年(1372),卒于宣德七年(1432)。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林环  福建莆田人,字崇壁,号絅斋。生卒年不详。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升为侍读学士,官至侍讲学士。

萧时中 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名可复,以字行。生卒年均不详。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马铎  福建长乐人,字彦声,号梅岩。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六年(1366),卒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陈循  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卒于天顺六年(1462)。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历事永乐至景泰五朝,由修撰累官户部尚书,位至少保兼太子太傅。

李骐  福建长乐人,本名马,字德良。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洪熙元年(1425)。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增鹤龄 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波,一号臞叟。生于洪武十六年(1383),卒于正统六年(1441)。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邢宽  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马愉  山东临朐人,字性和,号璞庵。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正统十二年(1447)。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

林震 福建长泰人,字敦声,一字起龙。生卒年均不详。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曹鼐  直隶宁晋(今河北字晋)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建文四年(1402),卒于正统十四年(1449)。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周旋  浙江永嘉人,字中规,号畏庵。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景泰五年(1454)。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讲。

施槃   南直隶苏州人,字宗铭。生于永乐十五年(1417),卒于正统五年(1440)。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刘俨  江西吉水人,字宣化,号时雨。生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卒于天顺元年(1457)。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翰林院事。

商辂  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彭时  江西安福人,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成化十一年(1475)。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柯潜  福建莆田人,字孟时,号竹岩。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成化九年(1473)。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

孙贤  河南杞县人,字舜卿,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成化十三年(1477)。景泰四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黎淳  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弘治五年(1492)。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谢一夔 江西新建人,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洪熙元年(1425),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工部尚书。

彭教  江西吉水人,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正统三年(1438),卒于成化十六年(1480)。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罗伦  江西永丰人,字彝正,号一峰。生于宣德六年(1431),卒于成化十四年(1478)。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张升  江西南城人,字启昭,号柏崖。生于永乐二十年(1422),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吴宽  南直隶苏州人,字原博,号匏庵。生于宣德十年(1435),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谢迁  浙江余姚人,字于乔,号木斋。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嘉靖十年(1531)。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曾彦 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

王华  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生于正统十一年(1446),卒于嘉靖元年(1522)。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

李旻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阳(一作子旸),号东崖。生于正统十年(1445),卒于正德四年(1509)。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状元。

费宏  江西铅山人,字子充,号健斋。生于成化四年(1468),卒于嘉靖十四年(1535)。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

钱福  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与谦。因其家居临近鹤滩,故自号鹤滩。生于天顺五年(1461),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状元。

毛澄  南直隶苏州人,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生于天顺五年(1460),卒于嘉靖二年(1523)。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状元。

朱希周 南直隶苏州人,字懋忠,号玉峰。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状元。

伦文叙 广东南海人,字伯畴(一作伯俦),号迂冈。生于成化三年(1467),卒于正德八年(1513)。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状元。

康海  陕西武功人,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状元。

顾鼎臣 南直隶苏州人,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状元。

吕柟  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因居泾水之阳,故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状元。

杨慎  祖籍庐凌,徙居四川新都,字用修,号升庵。生于弘治元年(1488),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唐皋 南直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守之,号心庵。生卒年不详。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

舒芬  江西进贤人,字国裳,学者称梓溪先生。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状元。

杨维聪 顺天固安(今河北固安)人,字达甫,号方城。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卒年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状元。

姚涞  浙江慈溪人,字维东,号明山。生年不详,卒于嘉靖十六年(1537)。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状元。

龚用卿 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字鸣治,号云冈。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状元。

罗洪先 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生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

林大钦 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州)人,字敬夫,号东莆。生于正德六年(1511),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

韩应龙 浙江余姚人,字汝化,号五云。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茅瓒  浙江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字邦献,号见沧。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状元。

沈坤  南直隶太和(今安徽太和)人,祖籍昆山,字伯载,号十洲。生于正德二年(1507),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状元。

秦鸣雷 浙江临海人,字子豫,号华峰。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状元。

李春芳 南直隶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正德五年(1510),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状元。

唐汝楫 浙江兰溪人,字思济,号小渔。生于正德八年(1513),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状元。

陈谨  福建闽县(今福建神州)人,字德言,号环江。生于嘉靖四年(1525),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状元。

诸大绶 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端甫,号南明。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卒于万历元年(1573)。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状元。

丁士美 淮安清河(今江苏淮阴)人,字邦彦,号后溪。生于正德十六年(1521),卒于万历五年(1577)。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状元。

申时行 直隶苏州人,字汝默,号瑶泉,晚年号休休居士。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范应期 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字伯祯,号屏麓。生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状元。

罗万化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一甫,号康州。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

张元忭 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字子荩,号阳和。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状元。

孙继皋 南直隶无锡人,字以德,号柏潭。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状元。

沈懋学 南直隶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卒于万历十年(1582)。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状元。

张懋修 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字惟时,号斗枢。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崇祯七年(1634)。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状元。

朱国祚 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兆隆,号养淳。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明万历十一年(1538)癸未科状元。

唐文献 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元征,号抑所。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状元。

焦竑  江苏江宁人,字弱侯,号澹园,学者称澹园先生。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

翁正春 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字兆震,号青阳。生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状元。

朱之蕃 南直隶应天府(今南京)人,世居荏平(今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字元介,一字元升,号兰隅。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

赵秉忠 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阳。生于万历二年(1574),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张以诚 南直隶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字君一,号瀛海。生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状元。

杨守勤 浙江慈溪人,字克之,号昆阜。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年不详,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状元。

黄士俊 广东顺德人,字亮恒(一作亮垣),号玉仑,又号振宇。生于万历五年(1577),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状元。

韩敬  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简与,一定求仲,号止修。生于万历八年(1580),卒年不详。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辰科状元。

周延儒 南直隶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

钱士升 浙江嘉善人,字抑之,号御岭。生于万历三年(1575),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状元。

庄际昌 福建永春人,字景悦,号羹若,原名梦岳。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崇祯二年(1629)。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状元。

文震孟 南直隶苏州人,字文起,号湛持。生于万历二年(1574),卒于崇祯九年(1636)。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状元。

余煌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武贞,号公逊。生年不详,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状元。

刘若宰 南直隶怀宁人,一作潜山(今江苏潜山)人,字荫平,一作颖平,号退斋。生卒年不详。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状元。

陈于泰南直隶宜兴人,字大来,生卒年不详。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状元。

刘理顺 河南杞县人,字复礼,号湛陆。生于万历十年(1582),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状元。

刘同升 江西吉水人,字晋卿,又字孝则。生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状元。

魏藻德 顺天府通州人,字思令,号清躬。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状元。

杨廷鉴南直隶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赵秉忠,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蜞阳。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赵秉忠之父赵禧,为人正直,在他当县吏时,有个指挥蒙冤下狱,赵禧为其伸冤,这个指挥获释后感恩图报,非要将女儿送给赵禧为箕帚妾。赵禧摇手说:“此名家女,使不得。”指挥硬是要赵禧答应,赵禧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辞不受。赵秉忠勤奋好学,少负奇才。廷对以文章秀美,切中时弊而夺魁。他在策对中写道:“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谇励百工……何谓实政:立纪纲,节法度……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A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赵秉忠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会试同考官,取中后为抗清名将的孙承宗。万历四十年赵秉忠为江南乡试主考,所录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赵秉忠因取士得人而倍受后人称道。历迁侍读学土、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辞官归乡。天启五年又被魏忠贤削籍为民,终至愤懑气郁而死。享年53岁。崇祯初年,得复原官追赠加太子太保。著有《蜞山集》《江西舆地图说》。赵秉忠贵为尚书,可正史无传。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试状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来,1983年在他的家乡,由其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

赵南星

赵南星(1550~1627) 明代散曲作家。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元氏)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任汝宁推官,历户部主事、吏部考功、文选员外郎。上书陈说天下四大害,触犯时忌,乞归。万历中,起为考功郎中,主持京师地区的宦员审察,他罢黜贪官污吏,遭到讦谤,被严旨削职。光宗立,起为太常少卿,迁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天启三年(1623),任吏部尚书,被宦官魏忠贤排斥,削[详细]

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姚广孝。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详细]

邢珣(1462-1532),字子用,号三湖,当涂湖阳人,明代政治家,著名的清官。-经历弘治六年(1493)进士,正德元年(1506)被授南京户部郎中,转任南京刑部郎中。因得罪权贵太监刘瑾而一度被夺职。刘瑾受诛后,复任南京工部员外郎。不久,转赴赣州任职知府。 当时赣州治内有大盗满总有患,经常为害地方,邢珣经过一番调查,发觉满总此人虽然为盗,但本质并不坏,且很有劫富济贫的侠义之心。于是,他力排众[详细]

黄子澄

黄子澄(1350-1402),明分宜(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迁太学东卿。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建议削夺诸藩王权。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子澄、齐泰为奸。建文四年,燕师渡江破京师,被执,抗辩不屈,磔死,族诛。黄子澄(1359—1402)以字行。分宜澧源(今为大冈山乡大坑村)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明大臣。洪武中[详细]

葛寅亮

明代人。字冰鉴,号屺瞻。 葛寅亮编纂。53卷。万历三十五年(1607)南京僧录司刊。葛寅亮,字水鉴,号屺瞻。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南京尚宝司卿。《金陵梵刹志》是其任南京礼部郎中时仿北魏《洛阳伽蓝记》所编。专记南京佛寺,是研究明代佛教史的重要参考书。首2卷为皇帝诗文、诏令等。其后分记灵谷、天界、报恩三大寺和5所次大寺,及所统32所中寺、中寺所领120所小寺。[详细]

杨洪(1381——1451),明朝中期将领。 在河北省赤城县城东南七公里的寨顶山下,青乐岗畔,有一座肃穆庄严的古墓。坐北面南,形制极好——滚滚沽水南绕墓地而蜿蜒东去;厚厚土原北依高山而沐日南来。开阔的神道两旁散落遗存着诸多石像生和石牌楼、望柱,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剥蚀,虽斑驳陆离,但仍然气势雄伟,栩栩如生。墓地碑刻林立,字迹可辨,记载着墓主一生戍卫北国边疆、屯垦良田、建立社学、修筑城堡、振起荒颓[详细]

李如梅

李如梅,名将李成梁第五子。由父荫历都指挥佥事、总兵。万历二十四年(1596)出塞300里捣蒙泰宁部炒花胜还,晋都督佥事,从征日本,充任御倭副总兵,助其兄李如松出兵援朝。在碧蹄馆之战中倭寇将误入战场的明军主帅李如松团团包围。一金甲将领率众倭寇欲冲杀李如松,李如梅将其射杀,倭寇顿散,从而挽救局势获胜。随后升任御倭总兵官。二十五年,朝中有大臣劾其畏敌不前,被劾罢官。后迁为左府佥事。万历四十年卒。[详细]

李如松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李如松,名将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代晚期著名将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入侵的壬辰御倭援朝战争,都取得了辉煌胜利。牺牲于后来打击地方土司的战争中。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详细]

李腾芳

李腾芳 [明](约公元一六0七年前后在世)字子实杨涟简介,湘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好学负才名,屡迁左论德。与昆山顾天梭友善。天梭险陂无行,被动去,腾芳亦投劾归。时遂有顾党、李党之目。崇祯初,以礼部尚书协理詹府事。京师 ,条画守御,多称旨。腾芳学宗王守仁,有《李湘州集》十卷,补遗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详细]

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 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命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明朝-,也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 ,谥为忠毅。生平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杨涟同年进士,授中书舍人。 四十七年(1619),升浙江道监察御史。 天启元年(1621) 领直[详细]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 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详细]

杨士奇

杨士奇(136623~1444)名寓,字以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杨士奇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杨士奇年幼时,家庭贫寒,父亲早逝,更为孤儿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其母改嫁杨士奇随继父罗性曾改[详细]

(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然而由于其恃才自傲,难容他人之过,与同事常有过节,并且还经常接受边将的馈赠,因此往往遭人议论。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有些文才,据《明史·艺文志》载,其著作有《训子编》一卷、《北征记》一卷、《两京类稿》三十卷、《玉堂[详细]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时人称为“南杨”。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编修,但是两人的仕途经历却大不相同。杨荣因其后被检入内阁,又不断跟随成祖北征而成为永乐朝的近臣。杨溥却因为被选侍太子朱高炽为洗马,成为太子身边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汉王朱高煦夺嫡的威胁,并且一度为这场夺嫡斗争而入狱。 永乐十二年(1414)闰九月,成祖北征回师,太子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汉王[详细]

杨继盛

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追谥忠愍。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被奉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杨继盛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进士。他生性鲠直,刚正不阿。任兵部员外郎时,鞑靼首领俺答数次入寇,咸宁侯仇鸾请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上书《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详细]

许显纯

许显纯 河北定兴人。明末人物杨涟简介,驸马都尉许从诚之孙,略晓文墨,武进士出身,擢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与武臣田尔耕、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依附魏忠贤,成为五彪之一,代替刘侨,“性残酷,大狱频兴,毒刑锻炼”。 天启四年六月 东林党杨涟被下镇抚司诏狱审讯。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一一用于杨涟,折磨得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后来提审时杨涟被折磨得无法坐、立,许显纯便让打手给杨涟带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详细]

王艮(gèn)(1483~1541)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 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先世原居苏州,后落户于泰州安丰场,以烧盐为生,始祖名王伯寿。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为“灶丁”(烧盐的苦力)阶级,世代为灶户,“七岁受书乡塾,[详细]

赵秉忠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 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赵秉忠状元卷为历史仅存的国家一级文物。 万历26年赵秉忠一甲一等进士及第的殿试卷原文 殿试题目 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详细]

王思任

(1574-1646)明代文学家。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进士,知兴平、当涂、青浦三县,又任袁州推官、九江佥事等职。清军攻克南京后,鲁王监国,他被任为礼部右侍郎,进尚书。顺治三年(1646),绍兴失守,有人劝他投降,他闭门大书不降!避至山中,绝食而死。生性诙谐,平时常与狎客纵酒调笑,不加检点。散文受徐渭和公安派的影响。作品以游记散文著名,明丽清新,往往于诙谐中含讽世之意。代表作[详细]

[明](一三六二至一四一六)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别号鳌里、又号九龙山人、青城山人,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少为弟子员,永乐初以善画蔫,供事文渊阁,拜中书舍人。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文同)、橡林(吴镇)遗法,为明朝第一。山水师王蒙、倪瓒自有一种风度,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徐贲)、天游(陆广)之上,而与蒙并驾。长江远山,丛篁怪石,有意所适,无不妙绝。作家士气皆备,然其人品特高,能不为[详细]

在1983年春,青州市郑母村的赵焕彬,向青州市博物馆献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其祖先——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俗称状元卷。后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海内外孤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大陆地区现存的惟一一份状元卷,于1983年在山东青州市发现。这份状元卷是宣纸,长3.3米,宽38厘米。全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约长70厘米,是填写考生姓名、机关、年龄等,上溯三代的基本情况;中间部分2米多长是正卷,为馆阁体小楷书写,朱笔断读,句末画有红圈,是典型的八股文。正文之前有万历皇帝的顶天朱批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最后面的一部分约长55厘米,列有9位读卷官的职务、姓名。9位读卷官中有3位是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均从六部九卿中选派出来。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寥寥无几。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1598年根据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用一天时间答写的。文中,他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制与德制的关系。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其法制、德制以及廉政对于安抚民心、稳定社会有重大作用。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部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殿试,是我国封建时期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生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的考试,也称廷试。殿试的组织机构极为严密,有专门的阅卷官、印卷官,有固定的格式。殿试由礼部主持,弥封官负责监督,并由皇帝亲自批卷。殿试始于唐武则天时,自元顺帝后,录取三甲,第一甲取士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镑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第三甲录取人数不定,经殿试录取后称进士或赐进士。据统计,在实行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有近700名状元出仕,其中文状元525人。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青州25岁的赵秉忠,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赵秉忠的殿试卷可折,一共有22折,每折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卷首“第一甲第一名”六个朱字是万历皇帝写的,下面有“弥封关防”四字楷书长方印,右边有半方“礼部之印”(估计是启封时所留)。朱批前是弥封处,为赵秉忠的简历,简历处有“礼部之印”一方。朱批后为试卷正文,一共15折,每折6行,满行32字,从“臣对”开始,到“臣谨对”止,2460个字,全用小楷书写,无一涂改,一气呵成,如同印出来一般,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正文后有读卷官九人的姓名、职衔,卷尾有印卷官的姓名、职衔。

赵秉忠的这份殿试卷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明代八股文,即由破题、承题、前四股、过接、后四股、复收、大结等七部分组成。从内容看,文章紧紧围绕改善吏治这个主题,鎔经铸史、对偶排比、虚实并举地阐述了要“立实心”、“举实政”以及“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的关系。何谓“实政”?他说是“立纪纲,饰法度”,就是建立典章制度,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何谓“实心”?他说是“振怠情,励精明”,也就是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并主张两者结合并用,互相补充。同时他提出,“以激浊扬清,重私侵之罚,清出之籍,妄费不可不禁也,犹然冒费者,罪勿赦也。”即对浪费、侵吞国家资财的贪官污吏要严加惩罚,要没收他们的财产,直到法律制裁。 状元卷还强调“立实心”、“举实政”的过程中,必需从皇帝、朝廷做起,“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由上及下,为臣民树立榜样。否则,“我欲则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效仿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是决不会有成效的。

状元卷中之“天民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状元卷中突出的闪光点。赵秉忠认为,皇帝“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既是“天职”,皇帝就必须尽职,否则,就是对天不忠。既是“天民”,皇帝对人民就必须爱护,否则,就是违背天意。状元卷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本哲学的价值是永恒的。

赵秉忠400年前提出的这些主张,无疑是进步思想的体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可以借鉴的。

中国古代的殿试状元卷,一般都作为重要档案收藏于宫廷之中,但由于改朝换代、战火连绵以及外国侵略,历代存于宫廷中的状元卷都已佚失。赵秉忠的状元卷,在博物馆征得之前,收藏在其后人手中,并一直被视为传家之宝,细心珍藏,从来秘不示人。从明代万历年间到现在,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沧桑,状元卷依然保存完好。  

状元卷系宫廷机要档案,携出宫廷要灭门九族。赵秉忠这份殿试卷是如何流出宫廷辗转传至他的后人之手?对此,恐怕已是无人破解的一个谜。

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来济宁市(曲阜)安家已大半年了,虽然馆址毗邻孔府,但并没有引来众多观瞻的脚步。据执掌博物馆的刘晓介绍,他是怀揣着热切的希望从外地到曲阜这块文化宝地来的。他觉得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状元文化,应该与儒家文化相映成辉,相谐成趣,相得益彰。日前,记者应邀来到曲阜,对这所新兴文化馆藏进行了探访。

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座博物馆它坐落在孔府后门,后作街东首。展览馆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分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日看尽长安花”、“孔圣千秋状元师”、“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四个展区,陈列珍贵文物千余件。而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件镇馆之宝。

第一展厅内,有一块宽71厘米,长171厘米,底板由松木制作的古匾,乃明代披灰工艺,整体呈暗枣红色,上有两行墨字,上款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夏寅书”,下款是“大名天顺丁丑科黎淳进士方中”,这件古匾距今已有550年的历史。博物馆馆长刘晓解释说,黎淳其实是该榜状元,之所以获进士匾,是因明朝初期,官方并没有将“状元”作为殿试第一名的专称,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第二块与之类似的古匾,堪称国宝。清同治七年洪钧的状元及第匾、光绪三十年朱汝珍的榜眼及第匾、乾隆五十四年刘凤诰的探花及第匾,也极具重要文化价值。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殿试的冠军、亚军、季军,合成“三鼎甲”。洪钧的状元及第匾,本来悬挂在苏州洪钧的“状元府”门上,时不知去向。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在日本东京了,馆长刘晓在当地华侨和留学生的帮助下,花费了5万美金把这件国宝抢救回来。

另有18幅古代状元的文物书画,也让记者感慨不已:能将所有出过状元的省份的状元手笔真迹全部保留至此,足能说明该博物馆的分量。

还有一件是清洪熙帝的圣旨。因为他在位时间极短,他的墨迹也就最难得,圣旨能够流传到民间,就更是稀奇罕见。这样的绝本,当然也堪为镇馆之宝了。

博物馆中,还陈列着陈豪家教图、童生试卷、乡试试卷、家族举人匾、乡试朱卷、考生使用的书篮、水壶、诰封夫人的贵族服饰、黄马褂、只有状元才能拥有的翰林院出入腰牌、六品凉帽,5厘米见方的、上刻506个字的朱柏庐治家记等。另外,还有纪晓岚赠予当时得中第11名进士的朱宠的一块用金箔所镶的匾额,匾上的“魁”字少了上面的一撇,据说与孔子不信鬼神的思想有关哩。

“将这些状元用过的东西和文物古迹展现出来,其实是对我们中华文物的一种保护,让人们真正了解‘状元’的含义。”博物馆馆长刘晓说,“将状元文化同孔子文化相结合向世人展现出来有其独特意义,因为究其根源,孔子文化才是状元文化的根。”

中国的状元与科考

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期间共产生状元504人,其中唐代139人,五代十国时期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另外,辽、金两代也以名列榜首的进士为状元,辽有18人,金有15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l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如将这些状元同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状元算在一起,则中国历代状元共有552人。

在我国,“状元”名称是从唐朝开始的。当时举人们到京师应礼部会考时,都必须先投状文,得第一名者为“状元”。“状”指“状文”,“元”指“第一”、“魁首”的意思。中国历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6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在这漫长的科举年代里,只有一些的状元为人们所熟知。如唐代的贺知章、王维、颜真卿,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杨慎,清代的张謇等等。他们有的是实业家,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军事家,还有的是文学家和艺术家。

状元中,在政治上影响的是宋朝的文天祥和清朝的翁同騄。文天祥21岁考中状元,后官至丞相。文天祥在宋被元灭后,继续组织武装抵抗,后被元朝俘虏,在狱中仍坚贞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人们所敬仰。翁同騄被人称为“变法状元”,对于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他都极力主张抗战,反对妥协投降,《马关条约》签定后,他当面斥责李鸿章是“中国头号卖国贼”。

考中状元非常之难。如宋朝每年约有四十万考生应试,40万人中出一个状元,这个状元可谓难得。状元中,还有“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得第一名。据统计,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只出了17名“连中三元”的状元。

考中状元所得的官位并不高,一般只封一个六品或七品的官位,即使被皇帝看中,选为附马都尉,也不过是个三品官。

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人才擢升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虽然包纳了一定的封建糟粕,但与以往的“世卿世禄”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科举考试的出现,使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下层文人,有进入仕途的机会,结束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世袭垄断。开科考试从隋代首兴,到1904年盛行了1000多年,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貌的重要人文基础。

历朝考试制度的实质是依照规定的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在基本固定的时段与地域范围内,按照考生比例与成绩优劣,擢举一定数额人选。考试内容、形式和科目以儒家经典文献的释解、诗文写作、对国家大政的策问为主。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乃至状元的文人,必须具有深厚的经学、文学功底,对国家大政、治国治民方略有敏锐观察力与独到见解。

科举考试的前提是教育。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对教育的投资是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习俗都与教育的成功与否有关。博物馆馆长刘晓说:“我们现在关注这些,就是关注文化与教育,就是让后人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享受更先进的文化与更科学的教育。中国所有的博物馆都是为了展示古代工艺文明和技术文明,而状元博物馆以展示精神文明为目的。”

十年辛苦不寻常

说起状元文化博物馆,就不能不说馆长刘晓,正是由于他多年的心血,才浇开了这朵文化之花。从开始有意于状元文物的收藏,到如今的正式状元文化博物馆的开馆,刘晓走了13年不寻常的收藏之路,也尝遍了其中的酸辣苦甜。

刘晓其实并非济宁人,而是来自江苏省徐州。他因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所以自幼喜爱与尊重文化,并且炼就了一双鉴赏古字画的慧眼。(他有一个,如果经他鉴定的字画,如果有赝品和假货,他就包赔2万元)。照这条道走下去,他是可以吃喝不愁,甚至发财致富的,但三代教师家庭这一文化背景,却让他念念不忘教育与文化,特别是对古代科考中的状元文化产生了兴趣。他认为,状元是古代教育的塔尖,是古代教育的典范,以此为切入点,便可以更透彻地认识古代教育文化,也可以给当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刘晓是1987年高中毕业,高考时因数学与英语成绩稍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之后,在姥爷的指导下,搞书画鉴赏,收集了不少齐白石的画,这成为他后来事业发展之基。1993年开始收藏以来,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飞机票就用了一箱子,累计有数几万元之多。明代的黎淳状元匾,就是他在江西省买到的。那是2002年的春节,他带爱人和孩子去江西婺源旅游,在这个县城里,他逛卖旧书的书店,看中了书橱上面摆着的这块匾,便毫不犹豫地用一万元买了下来。等回家后,他查了明代进士题名录,方知:黎淳后来考中状元。这是中国独一无二一块匾牌。专家评估说,一千万,都值。

明代状元赵秉忠条屏,是一个朋友从北京嘉德公司购得,原为北京书画院院长陈半丁收藏,后被浙江的朋友收藏,刘晓得知后,非常想要,前后8次协商,于2000年购得,现已升值40万元。清官轿,原为洪钧做的,从洪钧后人处购得。前面谈到的洪钧的状元及第匾,也是刘晓费尽周折弄来的。

2000年适值全国允许个人建博物馆,建一个状元博物馆的念头,便在他心中悄然萌动了,他先用110多万,补充展台等装饰,又将价格1000万左右的展品从徐州运到曲阜。

随着文物收藏的渐多,刘晓在界内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了。有人要高价收购他的藏品,香港的朋友想用5000万元买下来博物馆;有的地方也想请他到当地建馆;但刘晓却最终选择了曲阜,选择了孔孟之乡这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大地。刘晓说,状元文化的源头来自于教育,而教育的源头又来自于孔子,博物馆设在济宁的曲阜,才是真正找到了“家”。

安了这个文化之“家”,并准备大干一场的刘晓,其实还在辛苦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在经济上,博物馆每年20多万元的费用,怎样来补贴这些开支,刘晓只得通过别的产业去挣钱,否则难以为继。博物馆里很多物件都是无价之宝,“可是咱不能卖啊!”刘晓说。在全国所有的馆藏里,状元之物之多之丰,无出其右者,但他还是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来看,从状元文化中获得教益与启迪。

道破官场沉浮的状元卷子,现在收藏在哪个地方?

众所周知,古代要想出人投地,就“便捷”的方式是“考状元”。而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也顺应而生,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盛行了1300多年,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