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垚:清初践行“稼轩风”的资县知县
近代学者王国维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数千年来,中国文学各种文体、流派、思潮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生发、演进、成熟、衰微的过程。
清朝初年,由明而清的朝代更迭,给汉族士大夫以巨大的心灵悸动。入清之后,接踵而至的剃发令、科场案、奏销案、文字狱等重重打击,更使汉族文人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此时的词坛虽然仍沿袭明代遗风,艳体盛行,但已有不少人开始摒弃这类词。尤其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风”,历经元明的长期蛰伏后,在清初的历史巨变中与汉族文人产生心灵的契合和共鸣,一时间在大江南北蔚然而起。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资县(明太祖洪武四年,改资州为资县,属成都府。清初,承明旧制仍称资县)知县的傅世垚就是“稼轩风”的积极践行者。严迪昌在《清词史》中,甚至将傅世垚与刘榛、金人望等人称为“稼轩风”的南北鼓扬者,以悲慨豪放写壮志销磨。
傅世垚也在《沁园春·读辛稼轩词,不忍去乎,走笔成此》中写道“爱读公词,乐此不疲,何其快乎。念古人匡鼎,说诗无倦,昔贤张谓,积卷盈车。我亦年来,嗜痂成癖,日入编中学蠹鱼。呀然笑、觉一朝非此,病也堪虞。 小窗灯火清虚,似大白、频倾读汉书。喜将军上阵,须眉倒竖。归来捉笔,金如霏如。自是奇人,卓然千古,岂类寻章摘句儒。吟哦处,看江天无际,月影徐徐。”
词中“爱读公词”的“公”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辛弃疾一生传奇,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傅世垚在这首词里塑造了辛弃疾“卓然千古,岂类寻章摘句儒”的文武双全英雄形象,欣赏其“归来捉笔,金玉霏如”的词作。
据《资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河南汝阳县岁贡傅世㙓任知县,“明年,以母老,乞终养归。”傅世垚,字宾石,号帚庵,河南省汝宁府汝阳(今汝南县)人,其家世为汝阳名宿。曾祖父是明代大司马、庄毅公、南京兵部尚书傅振商,有《爱鼎堂全集》。祖父傅孕恒,“赠太原府同知”。父亲傅鸾祥,曾任浙江湖州府通判、湖广宝庆府知府。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傅世垚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好读书的习惯。阎锡爵的《六书分类叙》说他,“天赋英异之姿,幼怀进取之志。生于世胄之家,绝少贵介之习。”傅应奎在《六书分类序》中称他“生而明敏,八岁能属文,读书目数行下。”《汝阳县志》记载,傅世垚与兄傅世晶(字二吉,号山友)在康熙年间同时考中贡士,曾为“四川资县知县。”
傅世垚生卒年不详,2007年1期与2008年1期的《词学》杂志,在刊登傅世垚的《蜀游词》时,认为其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但从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傅世垚的曾孙傅应奎的《六书分类序》记载来看,其出生日期可能在1654年之后。“年十八岁由选贡举博学鸿词,旋授延津县教谕。上宪重其才学,保荐四川资县邑令,时年二十有二。”也就是说,傅世垚是18岁中贡士,22岁到资县任知县。
《词观》收录了傅世垚的《千秋岁引·癸亥夏抄得家报》词,有“久客四川,神游故国”句,可知其任资县知县的时间约为康熙癸亥年(1623)前后,这与《资县志》记载的时间是一致的。据此可知,傅世垚的出生时间应在1660年左右
傅世垚在资县任上 “优于政事,宽严相济,浇风为之一变”,对改变浮薄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在资县创作了不少的词作,大都收录在《盘石吟》里。北周保定中至宋朝末年,资县即今资中县这片土地设置盘石县达720余年。从傅燮调的《沁园春・读宾石宗弟盘石吟兼忆昔年今日之事。 时宾石为资令, 以养亲予告》可知,傅世垚有词集《盘石吟》是可信的。
傅世垚在资县的词作,全方位记录了他在资县的生活情况,以及离开时父老相送的场面,抒怀较多。《南歌子·初抵资县》,描绘了傅世垚初到资县看到的人烟稀少,城垣破败景象,并为自己还未能有所作为感到惭愧,表达了郁郁哀伤之情。“城廓倾颓尽,蒿莱高过人。十家有屋九无门,每听哀鸿凄怨不堪闻!山借沉霾染,天将积雾昏。舂陵赋就倍伤神,自愧补苴无术起青燐。”
“城廓倾颓尽,蒿莱高过人。十家有屋九无门,每听哀鸿凄怨不堪闻”的凄凉景象,与傅世垚的继任者朴怀德在《资县志序》中叙述的“ 城郭荒秽 ,按籍而稽,户口百家,钱粮十余石”是一致的。之前,尽管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始任资县知县的刘振基“招抚流徙,以爱民养士为务”,但到此时民生凋敝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
刘振基到任时郡邑凋残,其于康熙六年(1667),重建了县署。傅世垚到资县后,对县署进行了简单的修理,并在其旁边建小斋,开辟菜圃。县署是傅世垚在资县办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并为此作词多首。
“清溪曲曲绕荒城,枕畔听涛声。万树正环小院,春来一派啼莺。首披襟独坐,居然非吏非僧。”这首《朝中措·资署即事》通过在县署的所见所闻,塑造了词人“非吏非僧”的淡然形象,是描摹襟怀情状的抒怀。
《踏莎行·资署戏成》又是另一番景象,“冷署萧然,簿书无几,茶经香传重温起。 山城鼓绝日三竿,人云县令升堂矣。庭幽静清如水,官斋辟圃种山花,豆棚听说闲人鬼。”通过日常县署办公的情景,写出了资县人烟稀少,萧条、幽冷的氛围。资县人口少,公务也就不多,闲暇之余“官斋辟圃种山花,豆棚听说闲人鬼”,又有田园之趣。
《洞庭春色·资署侧,辟为小圃,临行别之》更是自然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词,体现出浓郁的“稼轩风”。“拨草开园,汲泉引径,带月种蔬。喜清芬露浥,菜花半亩,蔓香雾洗,瓜蒂千株。麦饭蓴羹烹已熟,好侑我新醅酒一壶。无穷趣,是晚凉时候,雨过之初。 十年淡齑咬断,远胜过珍腊屠酥。且闲中活计,畦分烟种,山间功课,根倩云锄。昔日灌园成石隐,似记得山翁旧姓苏。今而后,叹无情别汝,何限踟躇。”词人通过对小圃开辟、种植、管理等全方位的描述,浓浓的爱意蕴含其间,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傅世垚还在县署旁修建了简陋的茅斋,具有书斋的功能。《满江红·资署小斋成》写道,“旋筑茅斋,不跬步,依稀近屋。渐次里,经营位置,不跼而促。户外偏宜橘柚冷,窗前乍可芭蕉绿。更临轩,一带短墙阴,遮修竹。 案上者,书盈束。壁上者,图盈轴,供先生玩者,如斯而足。抱膝浑忘天地阔,狂吟偏许幽禽续。任天涯,穷杀老渊明,余清福。”词的上阙描写茅斋的大小、位置以及户外装饰的橘柚、芭蕉、修竹等植物,写出了词人的喜好。下阙描写茅斋室内的物品,塑造了词人喜欢读书作画的儒者形象,有陶渊明般的怡然自乐。
县署是傅世垚恋恋不忘的地方,以致离开资县一年后,乘舟经过长江瞿塘峡还为记忆中的资署小楼作词。《洞庭春色·舟次夔门,忆资署小楼》写道,“坐卧年余,一朝别去,未免有情。记危栏倚遍,朝云晚岫,小窗立尽,秋雨春莺。明月半帘人去也,任碧砌苍苔随意青。无奈处,是壁对蜗篆,槛度流萤。 难忘画梁双燕,尚依旧软语叮咛。念征帆千里,诗穷工部,东篱三径,兴老渊明。自此花时新酿熟,问谁赋烟霞诗句清。频回首,怕梦阑灯炧,夜半残更。”上阙重在“记”,描绘记忆中登楼观赏的情景。下阙重在“难忘”,抒发离情别绪。从中也可以看出,傅世垚对资县是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的。
公务之余,傅世垚还游历了资县的风景名胜,深入老百姓了解民间疾苦,与民同乐。重龙山临近县署,风景优美,自然成了游历的首先。《夜飞鹊•忆重龙山》写道,“溪山别离后,好景犹贪,心眼熟识孤岩。宵来不禁情痴甚,翛然梦到资南。遥见来鹤亭侧,已云孤风老,石醉松酣。月明无伴,尽峰峦,自语澄潭。 常恨近多俗症,虽日坐烟霞,与趣难谙。唯有江头风雨,耳根隐隐,似咽松杉。山灵无我,纵多情,未必无惭。但徘徊已久,欲呼舟子,再挽征帆。”即使离别已久,但“好景犹贪”,词人仍然经常梦回重龙山,来鹤亭等景观历历在目。他还想着“再挽征帆”去看一看。
《浣溪沙·资县清明》描写了资县清明时节的景色,于美景中有淡淡的愁绪。“漠漠轻阴护小亭,无端风雨咽江声,柳条循例故清明。 燕子依人如旧识,杏花含笑似多情,谁吹玉笛绕孤城。”
《贺新郎·月下与资县古人饮》摹写酒后醉态,嬉笑怒骂,一腔豪情喷涌。“槃礴梅根下,似五柳,先生高洁,白莲清社。为爱诸君皆豪放,悉是胜公荣者。正好共,抛觥幽榭。我辈而今忘形饮,要衣冠,文字都无惹。相与劝,尽欢罢。 天边况有清辉泻,看乌蟾,吞摇翠浪,愈增风雅。谈笑何妨伴江左,仿佛晋人清活。但沉醉,毋劳推谢。此会不知何时继,顾淋漓,莫放杯空也。休负却,好良夜。”词人仰慕陶渊明等古人的高洁品质,有“我辈而今忘形饮,要衣冠,文字都无惹”的豪迈,也有“谈笑何妨伴江左,仿佛晋人清活”的洒脱。
傅世垚在资县仅仅任职两年,但他的政绩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当他乘船离开资县时,很多老百姓来送行,“泪洒新亭雨”
。他在《五彩结同心·发资县停舟,再与诸父老别》写道,“半竿落日,两岸愁云,孤城几叠哀笳。泪洒新亭雨,钟情处,那论故国天涯。无情流水催人急,重回首,帆影齐斜。问昔日,偎人明月,今宵可到窗纱。 人生别离最苦,况相依故老,怎免咨嗟。纵使酸心,倚舷有梦,也被山绕云遮。行人若听桓伊笛,恐感旧,不止琵琶。算此去,举头唯见昏鸦。”
总的来看,傅世垚的词作在内容上,有辛弃疾那样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压抑,表现出壮志销磨的愤懑。也有对田园生活和隐逸情志的向往,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写法上,大量用散文句法字法和经史典故,具有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严迪昌《清词史》称“傅氏的词以明爽腾越见长,具有郁怒与冷峻相济、凄清时见放逸的特点。这种充分表现抒情主体的惆怅莫名、哀乐无端,甚而‘目眥裂破’神情的艺术趋尚,无疑是‘稼轩风’的门径。” 浙江大学孙敏强、吴慧慧在《清初河南词综论》中认为,“这也是继辛弃疾之后为数不多的田园词作。”
康熙二十二年(1683),傅世垚以母老请告终养回到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为官,这与他受五柳先生“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不无关系。仅是资县创作的这些词中,就有“穷杀老渊明”、“兴老渊明”、“似五柳”等多处。
傅世垚在清初河南文化圈颇有名气。《全清词》及补编收录其词作198首。四川图书馆收藏其词集《大梁词》《沙麓词》《贯蝨词》《运甓词》《懊侬词》。国家图书馆收藏其与清初词人程大戴、佟世临唱和的《梁园唱和词》45首。
傅世垚是官员、词人,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自幼喜欢古碑铜铭,悉心研究古籀篆文,仿照明代梅膺祚《字汇》体例,用毕生精力将自己收集的金文古籀按《说文解字》字部排列,每字又以楷书统领,小篆、古籀次于其后,编纂成《六书分类》十二卷。清乾隆时任礼部尚书纪昀认为,“汝宁帚庵先生病诸家撰著之芜杂,乃排纂古篆,用夏氏之例,领以隶书。即以隶书偏旁分部,俾丝牵绳贯,若网在纲。其门目一宗《御定康熙字典》,遵圣代同文之制也;其字博采诸书,各注所出,示有征也;间附考注,别疑似也;晚出别体,存而不删,耴其备也;传写异同,因而不改,阙所疑也;盖积平生之力,历久而后成编。”2014年9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万州区图书馆收藏的清康熙听松阁刻本《六书分类》列入《第三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
您好!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关于湖北仙桃夏氏家族的辈分排列表。
夏氏家族的辈分排列通常是按照一定的字辈顺序来确定的。不同的夏氏家族字辈排列可能略有不同,但通常都会有一份家谱或族谱来记录。
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湖北仙桃夏氏家族的辈分排列如下:
志可 → 达(您的儿子属于这个辈分)→ 文(以下是夏氏家族的一些其他字辈)
1 文
2 元
3 大
4 明
5 光
6 九
7 德
8 昌
9 兴
10 立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排列顺序,具体到每个家族成员的命名,还需要参考具体的家谱或族谱。如果您有更多的关于夏氏家族的信息,我可以帮助您进一步查询。
第1任
洪武太祖 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第2任
建文惠帝 朱允炆
皇后马氏 光禄少卿马全女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
第3任
永乐成祖 朱 棣仁
孝文皇后 徐氏
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
第4任
洪熙仁宗 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 张氏
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 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
第5任
宣德宣宗 朱瞻基
孝恭章皇后 孙氏
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
第6任
正统英宗 朱祁镇
孝庄睿皇后 钱氏
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
第7任
景泰代宗 朱祁钰
皇后 汪氏
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
第8任
天顺英宗 朱祁镇
孝肃后 周氏
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
第9任
成化宪宗 朱见深
孝贞纯皇后 王氏
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
孝穆皇后 纪氏
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时南征,俘人宫中。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见纪氏对答合意,就在内藏私幸了她。纪氏从此有了身孕。成化十一年(1475年),孝宗年已6岁, 六月二十八日,纪氏突然死去。宫里传说是万贵妃乘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纪氏被毒害而死。
孝惠后 邵氏
昌化人,邵林之女,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邵氏“知书,有容色”,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宪宗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佑杬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第10任
弘治孝宗 朱佑樘
孝康敬皇后 张氏
孝宗元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
第11任
正德武宗 朱厚照
皇后 夏氏
武宗元配,庆阳伯夏儒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尊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偕圣毅皇后”。
第12任
嘉靖世宗 朱厚充
孝洁肃皇后 陈氏
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
孝烈皇后 方氏
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供诚袛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 杜氏,
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当时,孝洁陈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袝”的记载,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第13任
隆庆穆宗 朱载垕
孝懿庄皇后 李氏
北京昌平人,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
孝安皇后 陈氏,
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 李氏
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享年70岁
第14任
万历神宗 朱翊钧
孝端显皇后 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
孝靖皇后 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
第15任
泰昌光宗 朱常洛
皇后 郭氏
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
皇后 王氏
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
皇后 刘氏
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
第16任
天启熹宗 朱由校
皇后 张嫣
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
第17任
崇祯思宗 朱由检
皇后 周氏(
?-1644年),祖籍苏州,生长于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父周奎以兵马副指挥升五军都督同知,晋封伯爵。周后于天启年间入信王府。思宗(即信王)即位,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陷都城,帝令周皇后自裁,自缢而死。
至于公主太多了,可以参看
http://guoxuebaiducom/page/c3f7cab7/120html
没有昭明公主
分类: 百家谱
谱 名:湖南宁乡、善化《夏氏续修合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书名据书衣据,版心、书名叶题夏氏族谱
版本堂号: 民国二十年汇源堂木活字本
册 数:二十四册
修纂者: 夏职虞、夏职讱主修
开 本:长291厘米、宽176厘米、厚277厘米
目 录:卷首序、源流引、旧序;卷一谱引、条款、例言、祠图、祠记、祠规、主龛式;卷二前清诰敕、祀田记;卷三四礼、服制图;卷四上中下墓图;卷五上下世系图;卷六派表;卷七上下列传、行述、墓志铭、墓表;卷八家训格言、家法;卷九年表;卷十派表补编,沅、汉、益、长、宁联合说、合约;卷末领谱字号、修谱辑名、跋。
迁徙经过: 始祖东首公,字祖述,宋建隆二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长安乡迁益阳三十九都清修山。谱以东首公曾孙林海为迁宁乡一世祖。林海,字汇川,宋末年迁居宁乡三都麻羊坪。其孙济、湘复迁一都夏家洲,而后石坝房十四派孙仁为公、长冲房十三派文泽公,皆于明末清初迁居善化。此即居宁乡与善化者所合修。
排 行:略
历修年代: 前各有支谱,至光绪十八年始合修,此为续修。
赏 析:谱祠规云:“吾族军籍,历来饷银原系长沙卫征收,清康熙二十七年奉旨裁卫,由是将屯饷各归各属县尹,维时有胥吏更册,误将善化长冲夏清与宁邑崔伯册名彼此互相伪造,三十年与崔仆拨,迄今仆券犹存琼林堂。但卫虽裁,而军、民仍各别,乾隆元年勒永禁碑,竖善邑署前,永示军不民徭也。碑摹存。”
由此可知,这个夏氏家族为军籍。明朝以来户口有军籍、民籍之分。民籍就是士农工商,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籍则只纳租税,不用服兵役。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中的军士是一种固定的职业,终生拥有。不仅如此,这种职业还是世袭的,即作军士的父亲去世后,由其长子顶替军籍,兄去世后,则由其最大之弟顶替,若家中男丁全故或后继无人,还要到其原籍族中找人顶替。与此同时,军士的家属不列入民籍,而另列入军籍,称为军户。一旦成了军户,全家就要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代为军,军户自然也不由地方管理,而属朝廷直辖,且不得随意脱离军籍。
在谱名中标示“民籍”的家谱曾收藏了几部,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木活字本江西南丰《郭氏民籍家谱》、民国四年湖北黄梅《徐氏民籍宗谱》、光绪十八年湖北黄梅《向氏民籍宗谱》等,但标有“军籍”的,上海图书馆藏二部,谱籍在湖南湘潭的《中湘十都铜陂军籍张氏三修族谱》和《四修族谱》,为递修本,我手头还上有一部,湖北《浠水饶氏军籍宗谱》,余外没见书目载录。象这部《夏氏》一样在内容中有所提及的,以前没有注意,后来注意到了,但只发现了这一部,想见以“军籍”身份修谱的家族,还是相当少的。
《湖南家谱解读》夏氏名人介绍中,有“善化人夏家泰,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署福建按察使,以廉能称;其弟夏家畴,清咸丰二年进士,官终禄丰粮台,兼理盐务”,查此谱中,此二人世系见卷六之四之二第五十二叶。关于这兄弟俩的生、卒年,一些辞书均作不详,家谱中却有详细记载,自可补阙。敦嵩焘为曾同在科尔沁王做过幕僚的夏家泰之兄夏家鼎撰“諟吾公传”,详见卷七上第九十二叶。
分享:
傅世垚:清初践行“稼轩风”的资县知县
本文2023-11-17 13:16: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