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家谱谁能告诉我!我的始祖是谁?
豢龙之后,儒家大者-----------董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qiyi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qiyi***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一、姓氏源流
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yuanguang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三、历史名人
董 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 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犟,为民作主,京师震栗,光武称其为‘强项令’,豪犟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七十四岁死于任上,只一床旧被覆盖遗体,家中尚存大麦数斛,破车一辆。光武闻知十分伤感,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诏以大夫之礼葬之。
董 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 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 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 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
董 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 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 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佑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小婉: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 。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qiyi***之一。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12月与赵搏生率部发动宁都qiyi,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后任红五军团长等职,1932年加入中国***,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月20日在甘肃高台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2、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http://tiebabaiducom/fkz=205637962
有董姓的联系~~~
http://wwwxiyuecomcn/a8/106128_1html
看看相关的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起义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起义***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一日游: 逍遥古津→教弩梵钟(明教寺)→包河秀色→包公祠→蜀山春晓
合肥科教一日游: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岛、合肥科技馆、合肥气象科技园、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名人馆、合肥野生动物园、徽园等。
合肥名胜古迹一日游:包公祠、清风阁、包公墓园、明教寺教弩台 、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逍遥津、瑶岗、刘铭传故居等。
合肥城市生态一日游:生态公园、南淝河上游景区、苗圃、合肥林业高科技示范园、大房郢水库、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
水乡古镇三河一日游:杨振宁旧居、孙仲德纪念馆、刘同兴隆庄、民俗馆、小南河游船、英王府、万年台、鹊渚廊桥、三县桥、古街、一人巷、庆禅寺等。
紫蓬山生态环保一日游:西庐寺、仙人洞、和尚井、野柿园、李典墓、佛园、龙颈古榆等。
岱山湖纯情山水一日游:情人谷、天鹅岛、跑马场、军体乐园、垂钓中心、观光游湖等。
景点: 包河秀色 在城东南的旧城墙外侧,因北宋清官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风景区内还建有包公祠和包公墓,更使这一名胜古迹流芳百世,万民敬仰。 明嘉靖年间,在包公幼年读书的河心香花墩上修建了包公祠,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两边厢房陈列着包公墓出土文物,包括《家训》及包氏家谱等展品。祠东六角亭有井一口,传说贪官污吏喝了井水头痛难忍,故名“廉泉”。包河东南占地3公顷的松柏丛中,是包公及其夫人、子孙的墓园。 为纪念包公千年诞辰,在包河公园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了包公文化园,除包公祠、包公墓外,还新建了青天阁、包公纪念馆、功德广场、水面喷泉等。整个风景区庄严肃穆,环境优美;湖面波光涟漪,游艇荡漾;两岸垂柳婆娑,嘉木葱茏,是人们拜谒先贤、观赏游览的好去处。 交 通 公交6、11、28、47、106、109、134路可达。
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坐落在合肥环城南路东段风景优美的包河公园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现有的祠堂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所建的,庄严古扑。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 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公墓。 交 通 6路、11路、28路、47路、110路均可到达。 门 票 25元
包公墓 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交 通 6路、11路、28路、47路、110路均可到达 门 票 20元
教弩梵钟(明教寺) 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明教寺,耸立台上,雄伟壮观,乃清光绪十一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而得。明教寺现为全国重点寺庙,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交 通 公交1、2、3、46、101、102、106、115、118、119、128、132、134、136、168路可达。 门 票 10元
逍遥古津 位于老城区东北角,古为肥水上的津渡,与教弩台仅一步之遥,以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而载入典籍。 公元215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而合肥守将张辽只有七千人。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多谋善战的张辽,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趁吴方立足未稳之际,于当天夜晚,亲率勇士八百,突入吴营,打得吴军丢盔弃甲,胆战心惊。而后回城固守,孙权屡攻不下,只得撤军。途中,又遭张辽的伏击。孙权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在部将的掩护下,纵马跃过西津桥(后称飞骑桥),夺路而逃。从此逍遥津因此战役而名声大振。 如今,这里已辟为公园。园内不仅完整地保存一座曹魏大将张辽的衣冠冢,还有一尊横刀跃马的张辽塑像;东吴孙权败阵的飞骑桥也在园内恢复重建,更丰富了逍遥津的内涵意境。 交 通 公交2、102、118、132路可达。 门 票 5元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的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的中段,这里已成为了合肥市的商业步行街。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而如今,李宅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显赫,1997年前,合肥仅存了2处李氏家宅。一处为李鸿章故居,另一处为李鸿章侄孙李国蔬(李鹤章孙)的住宅,皆为典型的江南清朝民居建筑。1999年秋,李鸿章故居修竣,共五进,占地2500平方米,有专室介绍李鸿章的生平,以较为翔实的资料、实物、、模型,客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的风云变幻的一生。 门 票 15元 真正的故居在肥东的长乐乡金安村后面的一个村子,那里有 他们家的祠堂和后人,还有族谱等。从合肥乘车的话可以从客运站坐到长乐或者湖滨的车,(可以在合肥随便问一个人到客运站怎么走)。告诉司机你到金安下车。是个村子的路口,司机会提醒你的。下车后向村子里走,如果不确定的话就问村民到临河集怎么走,步行时间越30分钟可以到达。那里是个古村落,大青石条铺就的路面上有历史的车辙留下的痕迹。一路上可以看到农田,河流,小桥,还可以带上钓具去小河垂钓。是个好地方。门票是免费的,你可以问那里的村民,他们会带你去李家祠堂。 三河镇 位于合肥市肥西县,距离合肥市区30多公里,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穿其间而得名,踞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小镇已具雏形。历史上此地曾发生过吴楚之战,1858年,太平军也在此发生过激战,由此留下众多历史遗迹,如城墙、天王府四合院等。 三河镇也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其景观情调不亚于苏南周庄。同时,荟粹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居、古茶楼和古战场。 三河镇的饮食文化发达,当地不论男女都能做几个拿手好菜。于是三河镇的土菜声名远播,在合肥市出现了很多冠以“三河”之名的饭店。然而要品尝三河的美食,还是要去三河镇。在那里随意找家稍有规模的饭店就可品尝到正宗的土菜了,且回味无穷。 岱山湖 地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冬暖夏凉,空气污染指数常年为20左右,达到优良标准。四面青山环绕,山水交融,水随山转,别有洞天,平均水深20米,最深处46米。湖底为砂质,水清见底,四面山坡缓缓铺入水中,坡度小于15度,形成几处天然的沙滩,丘顶多呈浑圆状态,一座山丘发育有多种岩石层,既有火成岩,也有水成岩,还有变质岩,大部分山丘的主体岩性多为花岗岩、片麻岩等。水面有宽有窄,湖边有湾有港,自成体系,具有开展各类水上项目的理想环境,湖边山区森林覆盖率90%以上,有400多种植物,如马尾松、洋槐、元竹等。 岱山湖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闻名遐尔,“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大而气象万千”,勾画处了岱山湖的景色特征。湖中一孤岛,名曰天鹅岛,面积约170亩,岛上植被繁茂,花草香溢四方,岛上有一天池,大旱不涸,*雨不溢,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碧水晶莹,共长天一色。 有诗人云:“平湖天上落岱山,流水稻花拂云烟。”岱山湖湖中小岛千姿百态,别有情趣。湖东北有翡翠岛,上有一塘碧水,四周郁郁葱葱。天鹅岛宛如一只展翅俯身在湖面引水的天鹅,呼之欲出,颇具神韵。出翡翠岛过狭窄水道,眼前豁然开朗,扑面一岛,仿佛一只奋力击水前行的巨大乌龟,憨态可鞠,名曰“龟行岛”。 蜀山 坐落在合肥西郊9公里处,海拔284米。这里满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和引人入胜的奇花异草。乘观光索道上到山顶的观光旋转餐厅,庐州美景尽收眼底。 在蜀山周围先后建成了2万余亩水面的蜀山湖(董铺水库),占地400亩的烈士陵园,面积70公顷植物园和度假村,八十余公顷的苗木花卉基地以及合肥野生动物园,长达370米的“安徽第一画廊”——蜀山画廊,及十二生肖园、匹特搏彩弹射击娱乐中心和以植物造景的樱花园、月季园、枫树林等。 交通:18、21、29、34路到蜀山森林公园、观光索道和野生动物园,108、114路到蜀山湖和植物园。
徽园 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安路以西,繁华大道以北,东面毗邻明珠广场、安徽国际会展中心,西傍大学城,和少儿活动中心隔街相望。徽园占地二十公顷,园区整体规划以安徽行政区划为基本框架,长江、淮河环绕其间,东部皖北园区采用皇家园林建筑风格,西部皖南园区以徽派建筑水口园林为主要思路。 徽园大门的五根花冠状圆柱,象征着建国五十周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取得丰硕成果,那五个大理石球,便是硕果累累之意。与大门相连的桥称之世纪桥,造型像电话的听筒,似乎让人们倾听着中国历史的声音,同时也预示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通信极为发达,以世纪桥为分界点,东面的水域称为淮河,西面的水域便是长江。世纪桥通往的广场便是世纪广场,广场为椭圆形,面积一万平方米,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有大型的文艺演出,白色帐篷下的阶梯是世纪广场的看台,供游客休息、观看演出。 各地在相应的区位上均建有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既相对独立成园,又与相邻园和整个园区相得益彰。既有“黄山秀色、巢湖帆影、祗园风韵、九华佛光、李白吟月”等优美的人造景观,又有展示安徽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各类现代化展馆。徽园是了解安徽的窗口,也是理想的观光、娱乐、休闲场所。 四顶山 在肥东县南。山临巢湖,四峰兀起,故名。海拔174米。又传说古仙魏伯阳铸鼎炼丹于此,故又称为四鼎山,古有“庐阳一郡胜境”之说。唐代有人建寺,后方自勉建朝霞书院于此,皆毁。四顶山有“四顶朝霞”景观。传说魏伯阳炼丹聚集的仙气不散,形同朝霞。山上有洞穴奇石、“炼丹池”。池在西峰上,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15米,深 l米多,山泉终年不竭,清澈见底。“仙人洞”长3米,宽14米,高2米,可容数人。“伯阳井”又名“蜀井”,也在西峰,深不见底,水清味甘。另有“鹦鹉观天”石、“老蚌含珠”石、“棋盘”石、“都御史座”石、“钓鱼台”、“天将守门”等自然景观。 巢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处于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中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它东西绵延一百八十里,环湖四百余里,占巢湖市,庐江,肥东,肥西和合肥四县一市境地。四面环山,波光帆影,景色妩媚。明代文人叶善守在《登牛山望焦湖》一诗中写道:“风定湖水平,风生湖水活。波浪 撼天高,趁风峭帆出。远疑天上来,还向天际没。日暮净如濯。” 流入巢湖的河汊沟渠纵横交错,其源远至英,霍二山,水面面积达一百二十万亩,水产资源丰富,尤以产银鱼、虾米、螃蟹著称。 巢湖风景优美。宋人刘某游巢湖诗云:“天与水相通,舟行去不穷。何人能缩地,有术可分风? 宿露含深墨,朝曦浴嫩红。四山千里远,晴晦已难同。”巢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群峰罗列,参差相映,座座峰峦,姿态万千。有“崎岖万山下,万山高且崖”的万家山,有“回首望诸峰,短云飞片片”的大秀山,有“仰视天开阔,俯寻路一线”的芙蓉岭。离城东北十余里 的亚父山(既旗山),是楚霸王项羽谋事范增的故乡,有亚父祠,亚父井,亚父冢等遗迹。东南的濡须山(今东关)和七宝山(既西关),形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吴楚之争,三国时魏吴之争,都在此时进行过激战。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对巢山景色叹到:“何曾蓄笔砚 ,景物自成诗。”这山水之胜,林壑之美,诗人们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餐饮介绍 到合肥,葡萄鱼、怀胎鱼、油爆虾、安庆素火腿、素烤鸭等是游人必尝的美味佳肴。 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烹饪后骨酥肉嫩,回味无穷;名菜曹操鸡,俗称“逍遥鸡”,相传是当年曹操钟爱的药膳鸡,皮黄骨酥,肉白细嫩,别有风味,比之烧鸡、扒鸡之类,胜过百倍。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得主枣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鸿章大杂烩”。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宴请美国宾客时,厨师急中生智的发明。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合肥的点心小吃也颇有名气,尤以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点著称。麻饼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黄山菜馆、长江路的淮上酒家、淮河路的刘鸿盛饺面馆及绿杨村酒家,均颇有特色,是餐饮的好去处。 特色菜 到合肥,葡萄鱼、怀胎鱼、油爆虾、安庆素火腿、素烤鸭等是游人必尝的美味佳肴。 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烹饪后骨酥肉嫩,回味无穷;名菜曹操鸡,俗称“逍遥鸡”,相传是当年曹操钟爱的药膳鸡,皮黄骨酥,肉白细嫩,别有风味,比之烧鸡、扒鸡之类,胜过百倍。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得主枣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鸿章大杂烩”。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宴请美国宾客时,厨师急中生智的发明。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合肥的点心小吃也颇有名气,尤以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点著称。麻饼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黄山菜馆、长江路的淮上酒家、淮河路的刘鸿盛饺面馆及绿杨村酒家,均颇有特色,是餐饮的好去处。
特色菜 合肥四大名点 介绍: 合肥四大名点是合肥出产的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的统称。以配料丰富、风味独特、包装雅致而名闻遐迩。麻饼形如月饼,表面金黄.圆边浅黄,表皮芝麻颗粒饱满,分布均匀,食之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曹操鸡 介绍: 曹操鸡一称“逍遥鸡”。合肥名菜。相传曹操屯兵庐州逍遥津,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卧床不起,治疗过程中,厨师按医生嘱咐在鸡内添加中药.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病情日趋好转,并常要吃这种鸡,这道菜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为“曹操鸡”。其制作须选用1000克左右仔鸡,宰后风干,上料油炸.放入20多味中药和香料制成的卤汤里卤制,然后再入原汁卤缸闷制而成。其皮黄骨酥,肉白细嫩,有别于烧鸡、扒鸡。
包公鱼 介绍: 包公鱼原名“红酥包河鲫鱼”。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名厨梁玉刚为毛主席做了红酥包河鲫鱼这道菜,深得赞赏。这道菜是冷菜,鱼经醋等调味和小火长时间烧焖,骨酥肉嫩,回味无穷。
李鸿章大杂烩 介绍: 李鸿章大杂烩是合肥名菜。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曾宴请美国宾客,因中国菜可口美味,深受欢迎。李即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外宾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美国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遂成名菜。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庐州烤鸭 介绍: 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明时流入豪门至民间。该产品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1987年分别荣获安徽省和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购物介绍 特 产 合肥主要土特产品有:羽毛扇、巢湖银鱼、大闸蟹、虎皮金桔蛋、竹黄雕刻等。此外,作为省会,安徽各地的土特产、有名工艺品尽皆云集于此,如泾县的宣纸、宣笔,歙县的徽墨、歙砚,芜湖铁画、凤阳画、界首陶瓷、符离集烧鸡、淮北口子酒、毫州古井贡酒、砀山酥梨、黄山毛峰茶、安徽祁红茶、安徽屯绿茶、安徽猴魁茶等,应有尽有,任君挑选。 合肥商业中心区在长江中路及金寨路一带。城隍庙小商品批零市场、中菜市综合商场、坝上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安徽大市场、长江批发市场、东方商城、瑶海家具世界,在省内外颇有影响;合肥百货大楼、鼓楼商厦、商之都、乐普生商厦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综合商场,已构成了合肥商业网点的骨架。
火笔画 介绍: 火笔画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灼而成,很有特色。
竹簧雕刻 介绍: 竹簧雕刻,系在竹簧上刻画花鸟、人物、山水而成。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别有风格。
发绣 介绍: 发绣,系以人发或动物长毛代线,以针代笔,绣制而成的手工艺术品。绣制品黑白分明、深浅有度,画面色泽素雅,堪称艺术佳品。 包公祠的景色很不错,适合散步。玩的话徽园,很大,强烈推荐,不过门票也不便宜。植物园,以前去的时候是免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逍遥津,杏花公园,都是不错的公园。当然逍遥津也是要门票的,只要没有什么活动一般是5元,杏花免费。
李府就没什么必要了,虽然说是一景,但实在没什么意思。记得在徽园那还有欢乐谷还是叫什么的,去年新开的,好像也不错,门票好像和徽园差不多。
董」源出;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一为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即马)。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相传二为颛顼的孙子吴回爱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之子有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而姓董,其后裔就以姓为氏,也称董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第三个渊源: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董姓。
董氏排名: 29 位
姓: 董由来: 以字以职命得的姓。,董姓是个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的子孙有个叫叔安的,他的儿子董父,学过服龙的本领,作为黄帝的驯龙,被黄帝赐姓姓董,过去时他住在现在的山东陶县西北。春秋时,周朝大夫独有的两个儿子,主管东晋的典籍,因为他的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升国的都城绛,就是现今的山西翼城东南,因为这样,派董氏出处现在的山西翼城。
董氏在汉代还分布在现在的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广东粤西地区,茂名;化州的化北;化南;吴川;电白,湛江,高州、信宜、广西、;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佘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过去时、杞县、信阳、灵宝等地。到了隋唐时期,除了上面所讲的一些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台湾的彰化、台南、嘉义,以及台北、新竹、南投、澎湖等地。都遍布到董姓的居住地。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
西汉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东汉初期有个叫董宣的人,担任洛阳令使,因为光武帝的妹妹湖阳公主的随从,在白天杀人而被他格杀,公主告到光武帝那里,光武帝强制他向公主叩头赔罪,他两手伏地,但始终不低头,武帝发怒称他为“强项令”。
东汉末年,在陇西临洮(现在的甘肃岷县),有太师董卓;三国时南郡枝江(现在的湖北)人董和,和诸葛亮协力共同辅助后主;三国时期在现今的福建福州市,有一个叫董奉的人,善下医道,帮人治病从来不收钱。北国时期,有一个出使西域的外交家叫董婉。唐代德宗时期的宰相叫董晋,还有个琴家叫董兰。五代南唐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董源,金国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屡败倭寇的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个文学家叫董说,画家董邦达。近现代有个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董必武,解放战斗英雄董存瑞。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第一序
祖始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圳上东乡,开基迨(dai)始。
仕臣(前一代)公,唐季官京都御史,配盛氏,旋任就居南昌府丰城县,地名丰家村。生子四,聂元光、聂元明、聂元正、聂元大。聂元明、聂元正、聂元大三公继承右江,仍居江西泰和。
聂元光(前二代)公,擢(zhuo)登科第,官任长沙府通判,配董氏。生四子,聂荣、聂向、聂透、聂敷。聂元光,唐庄宗同光二年(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壮宗二年,即公元924年,——转载者注),辞职未归,寄居长沙黄道门配凌坡,于同光三年赴湘乡县,暂寓优府庙前,遍觅阴基阳宅;聂元光公,迁居衡州府衡山县大悲,地名金华;
聂向(前三代)公,择地辰州龙潭金华铺,地名西洋,则为余族分派之始祖;聂透公,立基湘乡县长安乡雷家村,地名卯(印)溪;聂敷公,由卯(印)溪迁居宝庆府邵阳县,地名玉桥铺。生二子,聂致尧、聂致舜。聂致尧生二子,聂承龙、聂承虎;聂致舜生二子,聂承富、聂承贵。承贵见玉桥铺基址湫隘(jiao、ai),随迁新溪永宁乡,地名高坪。舜祖二子承富、承贵,复移居枫树林,柴木溪,转徙崇山里。由斯以观,则余族之派衍湖南省者,
元光(前二代)公,官湖南长沙始焉。(郡廪生:廷弼撰) 河东堂
炎帝后裔聂,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记载:“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又汉代学者史游在其《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也指出:“聂本地名,因以为氏。”我国的聂氏家族最初出现于卫国,以地为氏,迄今大约3000年的历史。但追究其姓源,则系出于姜姓,望出河东。齐丁公分封其支子于聂邑[城] ,为齐国附庸,其后有聂氏。
聂氏源出于春秋时齐国丁公的后代,子孙封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后裔以封地为姓。聂氏望出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堂号称河东堂。堂联云:“草泽辛楚第,晚唐诗韵家”。典出唐代诗人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家境贫寒,擢进士,曾任华阴县尉,仕途不得意。他经草泽辛劳,仿景写意,诗韵雅俗兼美,受人称赏,影响当时。又云:“贡士得人(聂昌),悯农有咏”(聂夷中)。“播千古英风之侠(聂政),谋九重挞武之豪”(聂壹)。 ,后以国为氏,于亡国后迁至卫。卫国本是姜太公的子孙所建,因而他们的老祖宗应是姜子牙。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战国时韩国有侠客聂政。三国吴有丹阳太守聂友。唐代末有诗人聂夷中,。宋代有临州人聂昌;新安人有翰林院侍读学士聂冠卿。清代衡阳人有聂缉规,为曾国藩之婿,历官江苏巡抚;长山人聂际茂,通五书,尤工篆刻,官至京师。 再续族谱前言:近因有机会读到数姓族谱,都以一姓为脉,记人丁繁衍状况,常有“家训”作为该姓教育子孙的准则。族谱是人类生命链的延续;是一个家族繁衍过程的民间历史记录;是唯一一种将名人、权贵和庶民并列的史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编写和记录家谱者。综合各族“家训”,可窥中华民族之魂。我姓族谱中所立“家训”要求族人“重学”、“修行”、“禁*赌”、“戒烟毒”、“不违国法”、“慎重交友”、“以勤立业”、“以俭成家”、“智力致富”,如能为官当以国为重家为轻;为民当自食其力,创业有成,不成为国家和我族之废人。
因此颇爱教益,则生续谱之念,加之族人也殷切希望有人成头续谱,我族原族谱至今近百年,多代无记载等诸多因素,促使我增强续谱信心,为此我与正明、全三、辉炳、基成商议一至同意,分头调查,收集抄本,所到之处族人无不鼎力支持。据原谱载“吾系出姜姓,自齐丁公封支子于聂城,因以为氏”;“史载河间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以上是否我嫡宗未考证。我姓虽在史籍中名人不乏,但未考证,不录入谱,以避沽名钓誉,遗笑后世。再谱以“记前人之实而传后人之信”为准则。
近代我姓也不乏名人,如聂荣臻、聂力、聂荣贵、聂勋财等,但望后代不以他们的名誉为炫耀资本,当继其志,努力奋斗,创丰硕业绩于未来。
我祖从江西迁到贵州时,把在江西带来的老族谱丢失,于是在清朝嘉庆元年丙辰(即公元一七九六年)十月左右重续族谱,在江西部份因无据可考,故未载入谱中。该谱本为大本,后于民国丙辰年(公元一九一六年)夏重续谱,改为小本。现因大本未找到。只以小本为据再续。因史料不足,时间久远,族人分散,多无联系,无力将其全续,仅能把原谱中长房(天佑祖)之后查确部份相续,根据当今政策,把女儿、女婿也录入谱中。原谱中的“家训”、“治家格言”等将其增减,译成现代语言载入谱中。由于人力不足,谱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持谱人可据实修改增补,另根据以后新增人口可在后面空白面中记载。 河南济源承留镇聂姓寻根据族谱记载:
始祖聂茂,晋人也,自公迁济邑北杜村娶栲栳村李氏之女生聂美 尔时平地山地不计其数余粮无算。(从晋何地迁入无记载)
于大明正统二年四月朔日圣旨旌河南省怀庆府济源县善民聂茂。
现谨将各世祖列出为纪:
始 祖:聂茂
二世祖:聂美
三世祖:聂鳌 聂福
四世祖:廷玉 廷瑞 廷钦 廷厚 廷玺 廷润 廷佐 廷佑
五世祖:鸾 凤 贯 玄 平 直 佩 冲 隆 扩 广 傅 良 增 琴 棋 书 画
自六世祖辈字:万 永 应 奉 世 宗 延 起 景 天 国 有 怀 宪 乃 积 同 庆 喜 成
1989年冬,诸公筹措朝祖庙祭祖坟续家谱期望永世相传。祖繁不及记载,将八世祖应芷迁河南济源大峪村(现该村迁至济源承留镇)七子分为七门始续记。
续辈字: 宗功继繁荣 家道兆年兴 志思承先德 太和祥瑞恒
寻祖觅根,自始祖茂公以上无考, 江西宜春万载聂氏六修族谱新序;
自万载县城向东去数里山清水秀大有可观此何地也东歧高峰乔松白鹤冈楼一看有笑可直骄傲宜人满畅其怀我祖先一清公熙朝善士当世奇人志在高山流水遍游名山川由上高敖阳寨溪至万载而东歧观景娱情流连往返遂卜居於此焉祥钟地脉灶发千烟福自天申气更万象十余世成一世族为了世代远人繁恐亲疏莫辨失序生殁婚嫁恐无所直维成公不劳立成草谱易失草式至乾隆十年由维和公等竭阙精神始辑族谱吾东歧聂氏之族谱於时有也重修於乾隆四十一年又於嘉庆辛酉年再修又於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后又於民国九年再复修至今七十五年多年深月久生日繁存殁莫识旧岁经各房全族商议决定本族之谱再行重修不容稍绶各位捐款等大力支持择吉日设付款印刷人所载之俾传后子孙不忘为有敬祝序族人大发大旺大富发子发孙万年长谨以为序 太始祖,大宋户部尚书。讳昌,字贲远,号居庵,乃宋朝进士,原籍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稽查南雄府始兴县新村《聂氏族谱》,奉宋朝崇义公为始祖。以吾昌公为五世叔祖也,祖初仕为河南开封府君,寻升光禄寺大夫,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奉旨与耿南仲同议两河疆界,至绛州罹,因金人之难而尽节焉。时终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丙辰日蒙。
帝赐谧忠愍公祖,妣赵氏(郡主),诰封一品夫人,合葬于古冈怀仁都一图五甲,土名汾水冈莲花台五马钦泉山,坐壬向丙税归。
源清都一图五甲聂亿万户丁聂发。
二世祖,宋敕授文林郎,特受南雄府始兴县知县,讳发,字成之,号振乐。……
董姓家谱谁能告诉我!我的始祖是谁?
本文2023-11-17 12:58: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