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是谁?三国中的人物,他的生平?
士燮 - 简明历史传记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东汉末交址太守,其家族久居交州,又接纳了不少中原避难人士,势力越来越大。210年,孙权派步骘至交州任职,士燮迎接了步骘。在其帮助下,步骘成功斩杀了苍梧太守吴巨,于是东吴在名义上占有了交州,士燮也被加封为左将军。士燮又修书给益州的雍闿等人,要求他们派人来投靠孙权。士燮因此又被加封为卫将军,他的弟弟士壹、儿子士徽、族子士匡也都封了侯位。226年,士燮病逝,终年九十岁。士燮死后,孙权派吕岱掌管交州事务,欲完全控制交州,士氏家族不满,起兵反叛,终被剿灭。
岭南士燮割据集团覆亡:
1 九真郡太守一职是交州最差劲的一个太守: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交趾刺史部之时,下辖的是九个郡,分别是南海郡、郁林郡、珠崖郡、苍梧郡、九真郡、合浦郡、交趾郡、儋耳郡、日南郡,交趾刺史部治所苍梧郡广信县。而到了东汉时期交州时期,交州(交趾刺史部)所下辖郡数由9个降至7个,其中儋耳郡、珠崖郡被撤销。交州治所先是在交趾郡龙编县,后迁至南海郡番禺县,再后来又从南海郡番禺县迁至交趾郡龙编县。
由此可见,孙权所封士燮的继承人士徽为九真郡太守,是很缺乏安抚和诚意的。九真郡的政治地位,是远比不过曾经做过交州(交趾刺史部)治所的苍梧郡、交趾郡、南海郡。而且九真郡的地理位置,比交趾郡还要偏僻,且经济落后、人丁稀少。九真郡几乎可以说是交州七个郡中最为差劲的一个郡,而士徽所受封的九真郡太守一职,自然也就是交州最差劲的一个太守。
2 士燮的继承人士徽,对孙权心怀不满:
孙权的行为的确是很令岭南割据集团寒心,也很令岭南士氏家族寒心。而作为士燮最重要的儿子和继承人,士徽自然是大为不服,对孙权的行为自然是大为不满。其实孙权的行为无疑是要逼迫岭南士氏家族造反,然后孙权才好有名义出兵去镇压,将交州真正的占为己有。
3 士徽发动叛乱,一场注定失败的叛乱:
士徽愤懑和无奈,不满失去对交趾的统治权,仓促之下发动了叛乱。士徽自称交州太守,率领岭南割据集团与孙权正式进行决裂,不再依附于孙权,以某求交州继续独立自主、割据一方的地方。奈何士徽并没有很好的继承到岭南割据集团的权力和军队,名不正言不顺。虽然顶着一个士燮之子的头衔,但是对于士徽反叛东吴、与东吴决裂的行为,交州上下却没有多少人看好和附从。
士徽既做不到交州上下一心,也做不到把士徽的所有力量整合、拧成一股绳。再且交州太平日久,而孙权的东吴兵却是久经战阵。因而士徽这场叛乱,自一开始谁输谁赢,就已经是一目了然。东吴孙权任命的广州刺史吕岱,在合浦郡与孙权任命的交州刺史戴良合并一处。而士徽却是有统治交州之心,却并无统治交州之才。在听闻吕岱和戴良已经进军到合浦郡时,士徽表现得十分惊恐,不知所措。
4士氏家族被诛灭,岭南士燮割据集团正式覆亡:
公元226年,吕岱和戴良很快就带兵攻入了交趾郡、九真郡,镇压了这场注定失败的叛乱。士徽以及兄弟士祗、士干、士颂,乃至叔父士壹、士䵋,等一众士氏族人子弟都释数被抓获。其中士徽、士祗、士干、士颂等被当场处死,士壹、士䵋等人被罢免为庶人,再以“犯法”的理由杀害。至此,岭南士燮割据集团正式覆亡。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东汉末交趾(今越南一带)太守,其家族久居交州,又接纳了不少中原避难人士,势力越来越大。210年,孙权派步骘至交州任职,士燮迎接了步骘。在其帮助下,步骘成功斩杀了苍梧太守吴巨,于是东吴在名义上占有了交州,士燮也被加封为左将军。士燮又修书给益州的雍闿等人,要求他们派人来投靠孙权。士燮因此又被加封为卫将军,他的弟弟士壹、儿子士徽、族子士匡也都封了侯位。226年,士燮病逝,终年九十岁。士燮死后,孙权派吕岱掌管交州事务,欲完全控制交州,士氏家族不满,起兵反叛,终被剿灭。
丁原东汉末年人物,官拜执金吾,领并州刺史,汉灵帝驾崩后,受何进之邀,入洛阳诛杀十常侍,未至,何进已被宦官所杀。之后,丁原与董卓发生冲突,董卓诱使吕布将其杀害。丁原还是吕布的第一任干爹。
1刘表,曹操的渗透
赤壁之战前,交州地区的势力已经是盘根错节、纠葛纷繁了。简而言之,主要有三股势力。一是土著士氏势力;二是北方曹操势力的遥控;三是荆州刘表势力的渗透。
土著士氏势力的代表人物是士燮。士燮的祖先本是鲁国汶阳(今山东宁阳)人,早在王莽之乱的时候,就避祸来到交州。传到第六世,即士燮的父亲士赐时,被汉桓帝任命为日南太守,士氏也由此得以发迹。士燮年青的时候,在京师洛阳游学,拜名士颖川刘子奇为师,对《春秋左氏传》颇有造诣,并且能够折节下士,给中原的士大夫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来,士燮从洛阳回到交州,担任了位于交州腹地、且人口最多的交趾郡的太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江河日下。由于交州地处偏远,朝廷对它更是鞭长莫及。建安八年(203年),东汉朝廷任命的交州刺史朱符被当地的少数民族杀死。于是,士燮迅速让他的三个弟弟士壹、士黄有、士武分别占据了合浦、九真、南海三个郡。这样一来,交州七郡已被士氏兄弟轻而易举地拿下四个,大半个交州落入了士氏之手。更重要的是,由于交州没有遭罹战火的蹂躏,士燮又比较谦虚宽厚,喜欢结交朋友,颇有孟尝好士之风。所以,很多中原的士大夫,如许靖、刘巴、程秉、阚泽、薛综、袁徽等,先后前来投靠他。这些人又大都携宗拖族而来,再加上涌入交州的其他百姓,交州的人口自然随之猛增不少。从而,也意味着士氏力量获得了空前的膨胀。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描述道:士燮兄弟并为四郡之长,雄冠交州,距离朝廷又在万里之外,因此他们在本州威尊无比。出入鸣钟击磬,鼓笳吹箫,车骑满道,浩浩荡荡,当地的少数民族常常数十人一起等在道路两旁对他们焚香膜拜。妻妾们出行都乘坐着华丽的车、轿,子弟们也常有大量兵马进行护卫。真可谓是贵重一时!哪怕是汉初在交州地区号称南越武王的尉佗,恐怕也无法他们的威风和排场相媲美啊!
当然,仅仅占据交州不可能北争天下。士燮也很有自知之明,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士燮虽然实际上已经成为交州的土皇帝,却没有像此时的曹操、袁绍、孙权等人那样明目张胆地“拉杆子”、“扯大旗”。他仍然对东汉朝廷俯首称臣,而且“不废贡职”(《三国志》卷49《士燮传》),屡次派遣使者到许昌向汉献帝朝贡。这时,东汉朝廷的大当家已经变成了曹操。而曹操这个时候主要的任务是统一北中国,但南下也在绸缪之中。由于这时候荆州被刘表占领,扬州被孙权占领,曹操想以东汉王朝的名义越过二州直接对交州地区的行使统治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曹操仍企图利用汉朝对该地区的拥有官吏任免权的传统,从行政上予以控制。
故而,在建安八年(203年)朱符死后,曹操立即派遣张津继任交州刺史。但张津名义上管理整个交州,实际上能插上手的地方并不多。而他又是个不争气的主,不但不思进取,而且经常“着绛帕头,鼓琴烧香,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三国志》卷46《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装神弄鬼,企图羽化成仙。在建安十一年(206年)左右,为部将区景所杀。至此,东汉朝廷在交州的威严和权力,亦随之土崩瓦解。荆州刘表趁火打劫,借助地缘优势,迅速派赖恭担任交州刺史,吴巨担任苍梧太守,控制了交州北部。这样一来,交州南部为士氏盘踞,北部被刘表势力渗透,曹操的势力被排除出局、已无立锥之地。
袁绍父子被消灭后,刘表已成为曹操南下的既定目标,二者势如水火。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曹操不想闹个鸡飞蛋打,就只能倚重于对朝廷还算客气的士燮了。并且,士氏居住在交州已历七世,还握有四郡,震服百蛮,无论是民心基础,还是军事实力,都是相当可观的。所以,曹操向士燮发射出一连串的“糖衣炮弹”,先后加封士燮为绥南中郎将、安远将军、龙度亭侯。建安十五年(210年),更进一步以汉献帝的名义“加(士燮)以九锡六佾之舞”(《晋书》卷15《地理志下》)。
其实,曹操的诸般行动都是有深意的,并且根据形势变化在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派遣张津为交州刺史,同年改交州“刺史部”为“州”,升张津“州刺史”为“州牧”。按照东汉朝廷的惯例,只有人口较多、战略地位较重要的州在行政才被称为“州”,长官成为“州牧”。否则,只能称为“刺史部”和“刺史”。这种突如其来的行政升置,显然是因为交州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也意味着曹操要利用交州有所作为。笔者以为,曹操此举除了要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外,还有部署军事行动的意图。因为,同年八月,曹操从郭嘉之计,暂缓进攻袁谭、袁尚,而佯攻荆州,意欲以缓兵之计令袁氏兄弟自相残杀,然后坐收渔翁之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三国志》卷二十五《辛毗传》)。众所周知,军事部署绝非儿戏。笔者以为,曹操之所以敢于重打算盘,很可能是认为张津会在交州配合自己,甚至可能已和张津达成默契,前后夹击荆州刘表势力。这次行动虽然最终未能实施,但也意味着曹氏攻取荆州已经提上了日程。此后,曹操又派张翔出使交州,联络张津和士燮。时在交州的许靖,在托张翔转交给曹操的书信中也曾经一针见血地谈到:“(张津)亦国家之藩镇、足下(曹操)之外援也”(《三国志》卷三十八《许靖传》)。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军折戟沉沙、兵败赤壁,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挫而愈炽,对交州的遥控自然放松不得。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不惜以“九锡六佾之舞”加封士燮,其用意是不难推测的,即借以笼络士燮、羁縻交州,并为再次南下做“远景投资”。
但是,曹操后半生的精力相当一部分花在了对付拥汉派上,终其一生也没能成功南下,从结果来看,曹操的“远景投资”似乎盈利甚微。但是,通过仔细揣摩,笔者发现曹操在这一年赐给士燮“九锡六佾之舞”似乎还有更实际的打算。赤壁之战,曹操遭遇平生未有之惨败,元气大伤,仓皇北返。在朝廷中的权威颇有些动摇,政敌们纷纷指责他有“不逊之志”。曹操为此专门炮制了众所周知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极尽辩白之能事,以稳定内部局势。对此,学界已有充分的认识,故在此不予赘述。而士燮于东汉朝廷实在无任何功勋可言,而曹操在此时却猝以“九锡六佾”相加,确为暗藏玄机。笔者以为,此举除笼络士燮以后配合其再攻孙权外,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交州势力的臣服和归顺来巩固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并对自己在朝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稍做匡助。
在前面,我们谈到了荆州刘表趁张津被部将区景杀死的机会,在建安十一年左右(206年),借助地缘优势,迅速派赖恭担任交州刺史,吴巨担任苍梧太守,控制了交州北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刘表积极向交州渗透的原因所在。与曹操相比,刘表的动机就比较单纯了。虽然刘表占有荆州八郡,“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三国志》卷六《刘表传》),拥有一定的实力,�娑运媸笨赡苣舷碌牟懿伲�Ω盟祷故切睦锩坏籽剑《�剂旖恢莶糠值厍��瓤衫┏渥约旱氖盗Γ�挚衫┐笳铰宰萆睿�彩且桓龇浅S屑�氐难≡瘛
2刘备、诸葛亮计划的破产
对于这样一个意义如此重大的战略要地,刘备和诸葛亮又怎能心中没谱呢?但关于蜀汉和交州的关系,由于史料相对隐蔽,至今未见特别深入的讨论。
其实,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设想国家版图时,已经不自觉地将交州地区包含在内了。当时,刘备正寄居在刘表那儿,诸葛亮认为刘表终究无法守住荆州,灭亡是迫在眉睫的事,苦口婆心地劝刘备取而代之,并进一步分析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而该处谈到的“南海”,即为对交州地区的笼统称代。虽然在这里诸葛亮提到交州是为了彰显荆州的重要,但也说明了诸葛亮已敏锐地看到了交州地区可作为战略后方的“利”。
另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之中的“诸戎”、“夷越”多被片面地理解为益州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此处的“诸戎”、“夷越”是在“跨有荆、益”的大前提下定义的,其中也应该包含了荆州以南的少数民族,即包含了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交州地区。仅从字眼上分析,“南抚夷越”的“越”也不可能指代益州地区少数民族,最合理的解释莫过于其指代的是“南越”(交州地区)的少数民族。
最后,“跨有荆、益”,是刘备、诸葛亮孜孜以求的理想国家版图,也是蜀汉北争天下的战略基础。笔者以为,蜀汉如果要保证“跨有荆、益”的稳固性,就不能不考虑到交州对荆州的拱卫作用。
建安二十年(215年),吴、蜀因争夺南郡而撕破同盟关系,反目交火。对刘备极其不利的是,曹操兵进汉中,汉中地方政权首领张鲁降曹,益州受到严重威胁,蜀汉北部战线告急。刘备为了避免两头作战的被动局面,只好退而求其次,和孙吴重新协议分割荆州。此后,刘备在荆州完整占有的仅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原属刘备的长沙、桂阳二郡均被孙吴瓜分了半部分。而此时的孙吴,早已将交州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了,长沙郡东接扬州、贵阳郡又南邻交州。如此考察,就发现这不仅仅是吴国国土扩大的问题。孙吴在东方和南方的实力推进,再加上北方曹操力量的敌对,已对蜀汉的荆州领土构成了强势包围。
荆、益之间山川险阻,严重影响蜀军的的机动增援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者也经常把它当作关羽失荆州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但笔者因为,仅从蜀汉荆州领土在当时所处的三包围状态来分析,它也是很难保全的。
笔者以为,在这种不利形势出现之前,刘备、诸葛亮不可能对交州的战略地位没有把握,对这种隐患也应当有所估计。那么,他们为何在赤壁之战后没能立即进攻交州呢?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因为刘备当时刚刚有了自己的立身之地,将寡兵少,甚至可以说尚未完全摆脱寄孙权篱下的境地。如果贸然南进,非但没有胜利的把握,反而存在被孙权从后方偷袭的危险。
后来,刘备、诸葛亮对未能占据交州毕竟心有不甘、耿耿于怀。蜀汉政权建立后,刘备以邓方为庲降都督,庲降都督的管辖区在益州的东南边疆,与孙吴毗邻。推测刘备的用意,当为既镇抚当地少数民族,又察防吴方交州势力,并在一定时机下进军交州。邓方死后,李恢接任,刘备以其“使持节领交州刺史”(《三国志》卷43《李恢传》)。这里的“领交州刺史”并不是真的担任交州刺史,而是“遥领”。
“遥领”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行政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普遍。实际上,就是把尚未纳入版图的他国领土设置州郡,并任命刺史、州牧或太守,以辖其土。在战争年代,这样做的目的是,第一、显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第二、战前使某人遥领某州,并许诺如战后拿下该地,即由遥领转为实封,以此来刺激他的战斗积极性。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229年,蜀、吴再度结盟,信誓旦旦,声称合力进攻曹魏,“八字还没一撇呢”,就提前签好了平分曹魏领土的协议:“豫、青、徐、 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三国志》卷47《吴主传》),并且各自在设想的地盘上任命了自己的“州牧”。
虽然“遥领交州刺史”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对刘备只不过是个心理安慰罢了,但却表明了刘备觊觎交州的心态是十分明朗的。
3孙权对交州的经营
按照孙权的初衷,是要先取益州的。赤壁战火方熄,周瑜即向孙权建言:现在曹操刚刚在我们这吃了一场大败仗,回到邺城,又遭到政敌们的攻击,正忙不迭地处理内部矛盾,恐怕一时半会不可能卷土重来了。因此,我请求与奋威将军孙瑜利用这个机会攻取蜀地,然后再去消灭张鲁,由汉中联络凉州的马超作为外援。到时候,我们从北、南两个方向进攻曹操,拿下北方就指日可待了。
周瑜的这番打算,其实不过是《隆中对》再版,大同小异。由此看来,“跨有荆、益”并不单单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志向。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暗中单独取蜀,不料周瑜病死巴丘。后来,孙权又力邀刘备共同西进。刘备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单独占有益州,听从殷观的计策,一方面赞同孙权的倡议,一方面又推辞说己方新占领的地盘形势不稳、未可轻动。孙权再三斟酌,发现单独西进不但没有十全必克的把握,退路还有可能为刘备所堵截,过于冒险。
相比之下,南进攻取交州就比较可行了。第一,刘备依靠孙吴势力才得以立足,不可能处处与孙权为难;第二,此时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均属于刘备,即使孙权南进取道零陵、桂阳时遭遇刘备的阻扰,孙权还可以从庐陵等郡调集军队从东侧为自己的军队保驾护航。何况,孙权完全可以扬州南部进军,减少与刘备产生摩擦的机会。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乘新败曹操之锐气,派遣步骘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三国志》卷52《步骘传》),为步骘所诱杀。吴巨不甘为吴所制,而有些抵触行为是在所难免的,但吴方并未能指出其究竟有何“异心”,就将其迅速剪除,这其中似乎别有隐情。
笔者以为,步骘此举有双重打算:一,因吴巨与刘备有旧、关系非常融洽,在赤壁之战前,刘备曾多次表示要南投吴巨,刘备掠取与苍梧毗邻的桂阳后,也不可能不与吴巨互通声气。对此,吴方不可能没有顾虑,剪除吴巨就等于斩断了刘备伸入交州的触角。二,交州各郡守的归降尚属权宜之计,步骘杀吴巨正是要杀一儆百,以表明吴方对控制交州有足够的力量、坚定的决心。事实证明,步骘此举是收到显效的,士燮眼见曹操的遥控力再强也不能解燃眉之急,于是见风使舵、弃曹投吴。
“南土(交州)之宾,自此始也”(《三国志》卷52《步骘传》),即交州地区已宾服于交州,但在这背后似乎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信息。其实,步骘南行“仅领武射吏千人”而已,《水经注》中的记载则更少,只有四百人。孙权和步骘并非不想铲除士氏土著势力,而是本土北有曹操、西有刘备,形势并不轻松,不便调出大量军队,所以只能对交州实行羁縻统治。
但这种统治状态亦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渐加强的。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之战爆发,吕蒙“白衣渡江”,生擒关羽,最终将刘备荆州地盘尽收囊中,在实力大增的同时,孙权迅速调整策略,冀图对交州改羁縻为直接控制。此时,士燮也看清了形势,进一步改善与孙权的关系,主动将儿子士廞到孙吴都城作质子。士燮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对孙权是大献殷勤,不但岁岁朝贡,献上奇珍异宝,还针对孙权垂涎益州的心理,“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三国志》卷49《士燮传》)。所以,在士燮生前,二者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但也可以说,士燮已基本归顺孙吴,成为孙权的外臣。当然,这离交州正式入吴尚有一步之遥。
221年,曹丕加封孙权“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并赐以“九锡”,其中“朱户”一“锡”专为表彰孙权“怀柔百越(交州少数民族群)”之功(《三国志》卷47《吴主传》)。229年,蜀、吴再度结盟,为缓和两国原本紧张的关系,诸葛亮“以交州属吴,解(李)恢(交州)刺史”(《三国志》卷43《李恢传》)。以上虽都是外交手段,但也可以说明魏、蜀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吴对交州的所有权。再加上这一时期的战争主要发生在魏蜀之间,所以孙吴完全可以抽调足够的兵力去经营交州。
于是,孙吴趁士燮去世之机,对交州实施了新的战略调整。孙权和吴军统帅吕岱为确保战争的胜利,作了相当周密的计划。
第一,极力削弱士氏的力量。士燮的儿子士徽仅仅被曹操任命为安远将军,担任交州南端的九真郡太守,而派自己的心腹陈时接替士燮的交趾太守职位。九真与交趾相比,地处偏远且人口较少。孙权之意图浮出水面,显然是要消除士氏在交州地区的传统影响,使交州由羁縻州变为直辖州。
第二,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以北部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为广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以南部的交阯、九真、日南为交州,吕岱任刺史。这样做不但可以先声夺人、激励士气。而且,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军地近吴国本土,熟化程度较深,可作进攻士氏盘踞的交阯、九真、日南三郡的根据地。但这不过是战争时期的权宜之计,战事方结即撤销了广州,恢复了原来的行政建制。
但士徽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自任交趾太守,调遣宗族兵力进攻戴良。士氏家族在交州“籍累世之恩,为一州所附,未易轻也”(《三国志》卷六十《吕岱传》),即士氏势力根深蒂固、不可小瞧。而孙吴打的又是喧宾夺主、鸠占鹊巢的战争,所以对士徽一伙必须快刀斩乱麻、不留后患,否则一旦转化为旷日持久的战争,胜败得失恐怕就难以估算了。
吴军统帅吕岱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他在制定战略方针时谈到:现在士徽虽然做好了和我们对抗的打算,但不可能料到我们会猝然而至,如果我们能够轻装上阵、迅速潜入敌人阵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定能克敌制胜。否则,“七郡百蛮,云合响应,虽有智者,谁能图之?”(《三国志》卷六十《吕岱传》)
结果如吕岱预料的一样,面对“从天而降”的吕岱部队,士徽恐怖万分,手忙脚乱,无计可施。最后,为了活命,只好率兄弟六人,裸背袒胸,向吕岱负荆请罪。
吕岱在稳住士氏兄弟之后,最终寻找时机将他们诱杀了。对于吕岱违背承诺,杀已降的士徽兄弟六人,裴松之引用孙盛的言论表达了自己的异议。认为“(士)徽兄弟肉袒,推心委命,岱因灭之,以要功利”(《三国志》卷四十九《士燮传》注引孙盛曰),并因此指斥孙权没有深谋远虑、吕岱背信弃义。笔者以为,孙盛、裴松之以仁义责求政治和军事,加之不了解孙吴的战略意图,所言自然失之偏颇。为了扩大战略后方,孙权亟需把交州由羁縻变为直辖,对交州继续怀柔安抚已经不合时宜了。基于这种战略,土著士氏自然要务必剪除,否则将难以保证孙吴对交州的统治安全。
后来孙权对其他士姓人物的处理措施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士燮的弟弟士壹、士黄有、士壹之子士匡因为没直接参加反叛,孙权原谅了他们。但不久,他们三人和士燮在孙吴都城担任质子的士廞一起,全被废为庶人。又过了几年,士壹、士黄有二人也被孙权找了个借口杀死。
吕岱措置得当、大获胜利,迎合了孙权的政治野心,交州也正式纳入了孙吴版图。孙权对吕岱厚加赏赐,封其为镇南将军,驻守交州。
孙权的势力渗透到交州之后,荆州、交州连为一体,使得孙吴的西线边防实现了实质性延展,并对益州形成了全线威胁。非但如此,孙权还利用关羽失荆州、蜀汉受到空前重创的时机,故意让刘璋的儿子刘阐遥领益州刺史,并将他安置在交、益二州的交界处,意在诱降刘璋旧部,挑拨蜀汉政权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前面我们还提到,孙权伙同士燮,诱导益州郡豪族雍闿反叛蜀汉。雍闿率郡东附孙权,并将太守张裔流放到东吴,对益州东南地区的局势造成很坏的影响。刘备去世后,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也陆续反叛,朱褒还与雍闿相互勾结,着实给正处于多事之秋的蜀汉政权造成了相当的大压力和恐慌,整个益州南部眼看要保不住了。
诸葛亮审时度势,一方面派能言善辩的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化干戈为玉帛;一方面亲率大军,挥师南下,及时平定了南部动乱。但荆州、交州连为一体对蜀汉的威胁,毕竟不可掉以轻心。蜀汉灭亡前,其边防重地主要有三处:姜维守汉中、罗宪守巴东、霍弋守南中。巴东在荆、益二州边界,南中则连接交州和益州,三处有两处是用来针对孙吴的。
邓艾破蜀后,司马昭受到钟会的蛊惑,对邓艾产生了疑心,令其速归洛阳,邓艾却不明就里,还在积极地为司马昭操心,多次上书道:“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连吴会,宜早镇定”,“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三国志》卷二十九《邓艾传》),显然,邓艾担心的正是孙吴荆、交二州所共同建构的潜在威胁,唯恐胜利成果会遭到孙吴的破坏和抢夺。
毋庸置疑,直辖交州不仅使吴国版图空前扩大,也将其国力推向了顶点。此后,孙权取珠崖、儋耳,攻夷州,探亶州,联公孙渊,大有逐鹿中原之志。
范氏老祖宗是尧的后代刘姓子孙,后世有个名人就是这一枝的,他叫刘邦。
范氏又称士氏,一看还真够乱的,对吧。我还要告诉你,在周朝时,士氏祖宗是杜伯。这个人在周宣王时做王室大夫,被杀死了。他的儿子叫隰叔就逃到了晋国。做了刑部大官,那时称为“士师”,掌禁令、狱讼等。于是他的后代称“士”氏。
那这与范又有何关系呢?这个隰叔有个儿子叫士蒍,他很厉害。是晋献国心腹之臣,也是他献计诸杀了曲沃的公子、公孙,使是卿臣能掌握晋国大权。
他有个孙子叫士会,就更了不起了。他在晋襄公死后站错了对,逃到秦七年。却得到秦君重用,最后晋国使计,赵盾迎回士会。
士会因功劳多多,先是被封随,成为随的祖宗,后又被封范地,又成为范氏祖宗。所以晋国时,范,随,刘,士,杜是一家人呀。
士会是郤氏提议赵盾迎回晋国的。可惜卿族之间错综复杂,既是亲人又是仇人,让身处其间的智者都害怕不已。面对矛盾和灾难,士氏范燮告宗、祝:“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可见晋国争斗之惨烈。
范燮死后不久,就出现卿族杀国君晋厉王(应该为公),胥氏消失的事情。可见,范燮的担心和害怕不无道理。再后来范氏联合魏氏灭了外甥栾氏一族,真是说不出、弄不懂的道理。(好像有故事,找时间查一下)
氏族越来越少,争斗就越来越激烈,防备和猜疑越来越大,因为大家都直面不设防的战争。
这里先来讲一讲马上要兄弟相残的两个氏族来源——中行氏和智氏。
在晋献公时期,有位大臣,名为荀息。他是晋有史记录的第一位国相。
当初晋献公想攻占虢国时,士为是不同意的,认为没有正当理由,不应该发生战争。而荀息却想出办法,假途灭虢。后来荀息因遵献公遗愿,立小公子为国君,而死于内乱。
他的儿子逝敖为晋大夫。此子自身平平,主要是因晋惠公打压,原因就他老子站错队。不过他却生了三个了不起的儿子。在晋文公时期得以任用。
长子荀林父 ,在晋文公对抗犬戎时,被提为“中行将”(?),别出荀氏,史称“中行桓子”,是 中行氏的始祖 。晋景公时提为中军将,抵制赵盾遗留下的势力。
次子荀骓zhui ,景公时新下军将,封程地,称为程文子,为 程氏始祖 。
幼子荀首 ,景公时中军将,封智地,史称“智庄子”,为 智氏始祖 。
从这里可从看出:在景公时期,中行氏和智氏势力大增。两家本是一家,开始还算和睦。中行氏先为执宰,荀林父死后,晋国发生“下宫之难”。再后郤氏、栾氏被灭。荀氏三族大放光彩,中行氏和范氏交好。此时智氏为中军将,执掌朝政。
到晋悼公,中行氏又上位,智氏与中行氏矛盾增加,最终反目成仇,导致中行氏和范氏被灭。
明日讲韩魏赵时再叙。
士燮(范文子、范叔),士会之子,曾任晋国中军副帅。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后来归附东吴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的功绩而被迁为卫将军,封龙编侯。著作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 士匡(175―235),士壹之子,三国时期吴中郎将。
其堂兄士徽反叛,吕岱奉命征讨,因为和士匡有旧遣匡说徽服罪、保无他忧;士匡说服了士徽,投降,然而吕岱为了功利将士徽斩杀,士匡贬为庶人。
虽说汉末三分天下,但实际上尚有地方实力派,盘踞在辽东和岭南,割据一方。雄霸岭南,割据交州的士燮,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对岭南和越南地区,影响深远,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 士燮,字威彦,祖籍鲁国汶阳,王莽篡汉时,天下大乱,刀兵四起,其先祖从中原迁往交州定居,传到六世孙士赐,此人在东汉恒帝时,担任交州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太守。士赐所生四子,长子便是士燮,出身豪族的士燮,年轻时便前往中原留学。在洛阳,士燮追随颍川名士,也是西汉济北贞王刘勃的后裔刘陶学习《左氏春秋》。 士燮治学严谨,在中原颇有名望,因此被推举孝廉,补任尚书郎,但不久免官。士赐病逝交州,士燮又被推举茂才,被任命巫县县令。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士燮被朝廷任命,回到原籍,但是交趾郡太守。而士燮的上司,便是平定黄巾之乱的太尉朱儁侄子,官拜交州刺史的朱符。 士燮游戏形象 其父朱儁,是东汉末年名将,匡扶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其兄弟朱晧,也是一位有才行的名士,官拜豫章郡太守。只有朱符一人,名声不佳,横征暴敛,对交州当地百姓征收重税,结果发生动乱,朱符死于乱军之中。东汉朝廷被黄巾之乱和各路军阀,搞得风雨飘摇,无暇南顾。此时交州各地秩序混乱,而且天高皇帝远,天子的影响力有限,士燮的家族在交州地区是名门望族,而且士燮也是朝廷任命的交趾郡太守。 所以士燮趁机开始掌控岭南各郡,士燮向朝廷保举亲族在交州担任要职,二弟士壹担任合浦太守,三弟士䵋担任九真太守,四弟士武担任南海太守,士氏家族控制岭南,士燮俨然成为岭南的土皇帝。 但士燮此人非常聪明,宽厚待人,拉近自己和交州地区各个部族的关系。而且他礼贤下士,对待从中原来此避难的许靖、刘巴、程秉等名人,士燮一向尽心尽力,这让士燮在中原巴蜀江东地区,留下了好名声。士燮劝课农桑,安境保民,交州几十年内没有发生战乱,所以当地的百姓和部族,对士燮非常敬服。 刘巴许靖均曾是士燮座上宾 其实,早在交州刺史朱符遇难后,朝廷便派遣张津担任交州刺史,张津跟曹操的关系不错,但此人跟荆州刺史刘表不和,二人为争夺领地年年刀兵相见。张津到任不久,便被部下区景所害。刘表为染指交州,派遣忠直的赖恭接替张津的职务,另派吴巨担任苍梧郡太守。 曹操不想看到刘表坐拥荆、交二州,于是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任命士燮担任绥南中郎将,总督交州七郡,兼任交趾郡太守,并授予印绶。虽然当时天下大乱,道路断绝,但士燮还是多次尝试派遣使者入朝进贡。曹丞相对士燮的忠心很满意,便拜士燮为安远将军,封爵龙度亭侯。 谁知好景不长,交州此时出现了变乱。虽然交州刺史赖恭和苍梧郡太守吴巨,都是荆州刺史刘表的人。但吴巨心怀异志,出兵攻打赖恭,赖恭被赶跑后。 曹操 210年,孙权任命步骘担任交州刺史,步骘到任后,知晓士燮兄弟是地方实力派,而吴巨虽有不臣之心,部下军兵虽有五千之众,是步骘的数倍,但没有能力威望。步骘设计将吴巨处决,士燮兄弟震服,于是率众归降。士燮没有领兵出战的经验,却被孙权封为左将军,士燮将长子士廞,送到孙权处当人质,孙权任命其为武昌太守。 士燮和士壹的儿子们,都被孙权委以重任,益州建宁郡豪强雍闿,叛蜀归吴,被孙权封为永昌郡太守,士燮在此事件中出力不少,被孙权封为卫将军,封爵龙编侯。 孙权 226年,总管交州近四十年的士燮病逝,享年九十岁。士燮去世后,其子士徽被吴大帝孙权任命为安远将军,兼任九真太守,另派校尉陈时接替士燮,担任交趾太守。吕岱认为,士氏家族在交州根基太深,应该将其削弱,孙权应允。 而对任命不满的士徽,决定反叛东吴,自称交趾太守,起兵驱逐东吴官僚。士燮的老部下,担任交趾郡郡吏的桓邻,认为少主士徽叛乱是自取灭亡,便前去劝谏,没想到被士徽拷打而死。桓邻的兄长桓治和侄子桓发,率领宗族武装攻打士徽,虽然没有成功,但士徽的内乱,为吕岱争取到了时间。 东汉末年州郡图 士徽自知不是吕岱的对手,吕岱不失时机地派遣使者劝降,士徽本想就坡下驴,亲率兄弟六人向吕岱投降谢罪。吕岱进入交趾郡后,设宴款待众人,士徽兄弟六人刚一露面,便被吕岱逮捕斩首,首级解送武昌呈报孙权。士徽反叛连累家人,大哥士廞和二叔士壹、三叔士䵋都被罢官免为平民。没过几年,孙权彻底剪除异己,士壹、士䵋被处决,士廞病死没有儿子,孙权下令每月送给士廞的遗孀钱粮养老。 越南的善感嘉应灵武大王庙 邻国越南,对士燮此人非常敬重,尊称其为「 ”士王”。越南当地民间传说,在东晋末年,位于中南半岛的林邑国入侵交州,这群人竟然发掘士燮的坟墓。结果这群侵略者看到士燮的面目如生,特别惊骇,为其重修坟墓,并尊其为神仙,号「 ”士王仙”。士燮去世的一千年后,越南陈朝时期(1225年-1400年),追赠士燮谥号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士燮是谁?三国中的人物,他的生平?
本文2023-11-17 12:50: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