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的三槐堂发源于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1收藏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发源于哪里?,第1张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

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

一、三槐堂(山东省莘县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二、王姓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中国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一 、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岐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山东微山湖汉台王氏考

------三槐堂分支

追本溯源族谱记载我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野雀窝迁至山东微山湖附近,到我这一代已是第十九世,13世----20世字辈:洪怀振景锡(元),广(凤)修(绍)崇(步);自20世起字辈:步守钦明训,善教道义祥,彦超精英聚,培本润泽光。始祖兄弟三人,长曰海,次曰淮(东),三曰天运。然以前老谱丢失,只有明末清初,沛县闫尔梅先生为我族谱作序一篇,现存1963年和2000年重修之谱,始祖往上,无法探究。我一世祖至三世祖,名字按水 木 火五行相生之理排列,对照《三槐堂世系总谱》,字辈九世往后为:金水相生,功业永存····,分析后面各分支世系,如图34,图42,图49,12世、17世皆有水、木、火之排序,据此推测,我一世祖大概也是三槐12、17世左右,后根据年代继续验证,三槐始祖王言公生于869年,至六世祖王巩出生1036年,相隔167年,基本符合30年一代,自六世祖推至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又330年左右,推11世,应是17世左右,与图49基本吻合,是以基本能知道我族是三槐多少世,然究竟出自哪支尚不明确!有同宗知情者提供线索!不胜感激 qq:1625150519

附:明末清初,沛县闫尔梅先生为我族谱作序:

(汉台王氏家谱序)

文曰:(篇首残缺一二十字)000000歌风台得名也。明初诏编,编 名里,里有王氏,王氏有家谱,自题之《汉台王氏家谱》,余心嘉其命名之,质其孤行,而不屑苟同于俗也。叙之曰:世之称王氏者,动辄引郎邪太原,非也。郎邪太原始于魏晋而盛于0渡,当未有郎邪太原时,王氏已先有著名者矣。若吾沛王氏而系之郎邪太原,则更非。沛之王氏系汉台,汉台在汉初,去郎邪太原前四百余年,其地又与江左不相蒙,遥遥华胄安可诬耶?夫豪杰非常之士正以挺生崛起能自成一家世为难耳,不论其世,而徒取不可知之望族以自饰,史臣曲笔,贤者羞之矣。然则汉台王氏当何系?曰:本支远不可考。要之安国侯陵近是耳。《史记》:陵,沛人,高祖微时兄事之,以善雍齿,故晚乃封侯,以不肯王诸吕,故罢丞相归。由此观之,安国家世早甚郎邪太原,或其子孙未可知也,即郎邪太原不为安国子孙,安国之子孙决不系之郎邪太原,无疑也。北方风俗,安土重迁,偶行江海间,不期月即怀乡舍,且饮食嗜好与江左绝不类,决未有弃桑梓而南渡者,是安国之子孙决不系之郎邪太原而系之汉台无疑也。今《王氏家谱》不但不系之郎邪太原,而并不系之安国,独自明初立始祖,而系之汉台,岂非所谓挺生崛起能自成一家世者耶。瓜瓞未满十世,而祭法、年表、宦迹、儒林、人物、闺诫之属无美不扬,虽谓龙门以下诸史法皆隐括于汉台一谱中可也。是为序。

皇明崇祯十七年正月,白耷山人阎尔梅熏沐顿首拜书。山人者,王氏谱中第五世讳嘉善号宪所先生者之婿也。

谱前言:

本氏修谱序说,尊敬祖先就要立宗祠,立宗祠就必须要聚集族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须以亲睦族人为重。而修族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本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本人现在就本家族人,先后记载使百世以后的子孙继承下去,源清流洁,这就是我的目的。

家族来源:

本系山西运城,在明洪武年间,由于明朝命令大迁徙,由山西运城迁往安徽省宿州宿县支河乡王堂村,近年听说与河北某王姓氏族为同宗,亦属三槐王氏。本人只是对家谱有个大致了解,有很多地方还需家人进行完善纠正,希望能让家谱更加健全,希望能广结宗族之人。

1、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 开封府题名碑上有多位三槐堂族人姓名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北宋灭亡后,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不少人成为客家人中的佼佼者。

  三教堂东街向南走约50米,有三棵槐树,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北边的一棵比南边的两棵树龄稍长,树冠已经干枯。三棵槐树临墙而立,直指三教堂正门。仅存3间大殿的三教堂已经被民宅包围,看上去与一般民居没什么两样。殿内供奉着儒、佛、道三派的创始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人塑像坐北朝南,一字排开。释迦牟尼正襟危坐,端坐中央,目视前方;西边的老子(太上老君)、东边的孔子,身体、头颅乃至目光都朝内向释迦牟尼看去。西南屋檐下立着的一通三教堂碑,告诉世人这里就是三槐堂旧址。

三教堂:三槐堂王氏发源地

http://wwwkfcn/kfrb/html/2014-07/10/content_174021htm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王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氏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历史来源

「王」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家族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河南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

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苏秦、张仪。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新朝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中国历史新朝的创建者。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

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阁序》。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登鹳雀楼》。

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状元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重阳:(1112年—1170年),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发源于哪里?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