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风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3收藏

苗族风俗,第1张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

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生活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 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 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节日

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除夕洗脚

也是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朱焕章

朱焕章,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著名教育家。苗族,生于1903年,贵州威宁县人。

中文名:朱焕章

国籍:中国

民族:苗族

出生地:贵州威宁县

出生日期:1903

逝世日期:1955

职业:教师

代表作品:《“窄门”前的石门坎》

人物生平

1929年入华西大学预科部学习;1931年升入华西大学教育系深造,在大学期间,组织编写《滇黔苗民夜读课本》;1935年大学本科毕业时得到蒋介石的赏识,留他在成都绥靖公署工作,但朱焕章毅然回贵州威宁石门坎从事苗族教育。1939年到云南昭通明城中学任教导主任。1943年创办西南边疆私立石门坎初级中学,并任校长,为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的苗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46年作为全国苗族仅有的二名代表之一(另一名是湖南湘西苗族著名教育家、学者石启贵)到南京参加国大会议,再次受到蒋介石的接见,且挽留朱焕章在南京工作,但他还是又回到了贵州石门坎全力为苗族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1954年奉调贵州省教育厅任职,不久,因各种政治压力所致,1955年12月12日自缢于贵阳,年仅52岁。

20世纪中叶,倾其全力一生为苗族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教育家最有影响的是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的朱焕章和湘黔川鄂交界地区的石启贵,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特点:都是十分热爱自己的民族;都是我国苗族最早大学毕业的高级人才之一;都是致力于苗族教育事业;都是1946年全国苗族仅有的二名国大代表;都是五十年代政治肃反被迫离开人世;都是改革开放后才得到平反昭雪

代表作品

朱焕章作为20世纪中叶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苗族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事隔几十年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在他们的论文或专著上用大量的篇幅对朱焕章的坎坷经历和重要贡献做了充分的肯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专著有张坦先生的《“窄门”前的石门坎》(1992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深圳大学游建西教授(苗族)的《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1996年作者以这本专著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张慧真的《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基督教族群的个案研究》(1999年作者以这本专著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西南民族大学秦和平教授的《基督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200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重庆三峡学院东人达教授的《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2003年作者以这本专著获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社科研究成果大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沈红博士(苗族)的《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2006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等等。

人生经历

1903年8月,朱焕章出生于云贵高原之屋脊贵州威宁县一个苗寨,其成长过程多灾多难,8个月时生父去世,母亲改嫁到威宁县龙街天桥乡金家湾子朱姓佃农;1906年3岁时继父又去世,1907年母亲再次改嫁到银泉乡大老林马姓家;而朱焕章则跟随祖父朱拿鸿留在金家湾子生活,由于祖父家境贫寒,仅靠食野菜以及非常有限的粮食度日;6岁上山放牧、砍柴,编草鞋;1918年秋祖父母送他到石门坎光华小学读书,高小没有毕业祖父母接着先后辞世,只好又跟叔父朱兰福过生活。朱焕章很小的时候,对家人一个又一个离世悲伤无尽,对整个苗族的困苦难过有加,真是应了古人那句流传千年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朱焕章后来大学毕业后回石门坎任教时,把这种孤苦贫困雕刻为歌:

寒风刺骨似针札

雪下纷纷不停歇

孤儿眼泪流滴滴

娘去世谁来待养

年幼就丢邻弃舍

到处流浪忍饥寒

浪游他屋前篱后

吃苦贫寒谁知晓

1923年,具有高学历硕士学位的英籍牧师王树德(W.Hudsepth)到石门坎传教,非常欣赏朱焕章的才华,便资助朱焕章到云南昭通宣道中学(后改为明诚中学)读书。1926年初中毕业,回石门坎光华小学任教。1929年8月几位关心苗族前途的老前辈和中国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医学博士吴性纯医生,联名要求教会资助朱焕章去华西大学深造。由于当时新旧学制交替,朱焕章是旧学制中学四年毕业,所学功课不足,所以先在华西大学读了两年预科后才正式就读于华西大学教育系。1932年7月朱焕章与张超伦、王建明、杨汉先等在成都深造的苗族大学生针对苗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商讨如何发展苗族教育,朱焕章还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一套《滇黔苗民夜读课本》(又称《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这套课本印刷出来以后,送到黔西北、滇东北和川南苗族群众手里,苗族群众高兴万分,各村寨自觉组织起来,用松柴照明,开展夜读活动,促成了20世纪三十年代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的苗民教育运动。

朱焕章一生有两次机会与蒋介石会面:一次是三十年代在成都华西大学毕业典礼上;一次是四十年代在南京国大代表会议期间。1935年7月朱焕章于华西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被选为应届毕业生代表在全校毕业典礼上发言。当时蒋介石也到华西大学参加毕业典礼,为毕业生祝贺,并赞扬朱焕章的发言:“说话通俗,道理深奥。”典礼结束后蒋介石接见朱焕章,留他在成都绥靖公署工作,但为了苗族的教育事业,朱焕章谢绝了蒋介石的好意,表示将毅然回到贵州石门坎办教育,培养苗族人才。蒋介石没有强留朱焕章,还赠送一头荷兰牛,以资鼓励。至今,原华西大学礼堂内,立有教育家朱焕章的塑像,这说明本民族以外,各民族对朱焕章也怀有无限的崇敬。

1935年,朱焕章终于学业有成,义无返顾回到贵州石门坎从事苗族教育,并任光华小学校长。第二年,贵州省主席杨森(后为民国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带众多人马到石门坎查访,其部队与石门坎足球队比赛,结果石队以l:O胜杨队!杨森对此惊讶不已,他没有想到自己这支久经沙场、从来没有败过的足球队,竟输在偏远山区的小学足球队。当时,杨森还委派国民党官员白敦厚和管承泽留在石门坎,表面做民族研究工作,实质上是策划党部组织的筹备工作。1939年朱焕章应华西大学同学陆堂珍邀请,到云南昭通明诚中学任教导主任。任职期间,朱焕章发现只有少数苗族学生有条件来该校读书,他深深地知道,贫困的广大苗族学生要上得起中学,只有将中学办在苗区。同年他开始募捐筹款,并游说当地社会上层人士,得到富人杨砥中的大力帮助,而且联合跨省的几家富人组成学校董事会,由杨砥中任董事长,朱焕章任校长。1943年朱焕章离开云南昭通明诚中学,回贵州石门坎创办“西南边疆威宁石门坎初级中学”,并一直担任校长到1950年7月。1943年9月石门坎中学正式开学,首届86名学生兴高采烈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中国西南第一所以培养苗族学生为主体的中学终于诞生了。

朱焕章之所以得到苗族人民的深切爱戴,之所以得到苗族人民的深切怀念,是因为朱焕章一生忧国忧民,一生倾其全力为苗族的教育事业而奋斗。他还在大学深造的时候,就在自己所编写的《滇黔苗民夜读课本》序言里写道:“在云贵两省交界的地方,有十多万生活极苦,文化最低落的苗民;他们没有机会受教育,更没有机会受高等教育;他们就是用尽了群众的财力,也不能供给三、四个人同时去享受高等教育。因此在这二十年内,有机会来享受大学生活的前后只有三、四个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这特殊的机会,是我们那十多万同胞做梦也想不到的,近年来更因天灾人祸,甚至连入小学的机会他们也没有了。这样,我们就不能不给他们找一个小小的机会,教他们识字,减轻他们作为文盲的痛苦。因此,我就大胆台起头来,望着这目标,向着责任的所在地前进。”当西南边疆威宁石门坎初级中学在石门坎崛起以后,云贵川三省交界纵横千里,盼望读书已久的广大苗族子弟纷纷前来报名入学。以石门坎光华小学和西南边疆威宁石门坎初级中学为教育中心,一时间,包括远至四川南部,云南省城昆明,贵州中部等地区的各民族学生也闻讯前往石门坎上学。这样,朱焕章与他的同代人在这里创造了“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的神话,使苗族成为当时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教育最高、人才最多的民族,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如1929年和1943年分别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吴性纯和张超伦(历任贵州省卫生厅厅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党中央常委,属于部级高级领导);1937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后历任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杨汉先(属于部级高级领导);1942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后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张斐然;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德光等等。五十年后,中国佤族第一个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郭锐先生无不感慨的说:“我到昆明以后听一些老人说,他们年轻时就背上盘缠,步行去贵州威宁石门坎上学求知。可见,当时贵州威宁石门坎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大啊!”

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只承认中国有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其他民族包括苗族在内民国政府根本就不承认。为了争取苗族的社会地位,1946年苗族人民力推朱焕章为国大代表,希望他能代表苗族人民争取民族的合法权益。同年10月27日南京政府同意由朱焕章但任国大代表,出发前,各地教会和学校前来欢送朱焕章,苗族作曲家韩绍纲为之兴奋的创作歌曲《欢送歌》一并送行,据参加过欢送仪式的老人讲,当时场面之盛大、场面之隆重,今人是想象不到的。11月6日,在秘书王建光(苗族,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曾在民国教育部工作兼中央政治大学讲师)的陪同下,从石门坎步行到威宁县城,乘汽车到贵阳,再改乘飞机到南京。在南京国民大会期间,朱焕章被推选为宪政促进会考察委员、西南教育委员、驻京代表,并由政府拨发月薪200万元(折合人民币约二百元)。大会期间蒋介石再次接见朱焕章,并亲自留他在南京工作。然而朱焕章还是坚持要回贵州石门坎从事自己的苗族教育工作。1946年12月他和王建光顺利回到石门坎,受到苗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20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土地改革时,朱焕章在石门坎分到几亩地,并在砟子门北地建屋,但只住了二年。当时,解放军第十五军第四师进军昭通,昭通和平解放。朱焕章带领师生以墙报、专刊、文娱宣传庆祝全国解放。1954年朱焕章奉调贵州省教育厅工作,历任中教科副科长、民族教育科副科长。(之前正逢当地建县,朱焕章当选县长的呼声一度较大)

朱焕章调省城贵阳,正是全国肃反运动时期,不久,朱焕章不但受审查,而且被抄家。1955年12月12日,苗族人民的优秀教育家朱焕章因各种压力所致,最后在贵阳黔灵山上自尽身亡,预示着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一个辉煌的苗族教育时代基本结束。二十六年后,即1981年贵州省教育厅正式下文,为朱焕章平反昭雪。

朱焕章辞世四五十年后,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的苗族人民不仅非常怀念石门坎的黄金时代,而且更加怀念朱焕章;不仅本民族的志士仁人纷纷撰文纪念朱焕章的感人事迹,而且其他民族的专家教授也纷纷著书立说对朱焕章的杰出贡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诗一首献给朱焕章先生于下:清末民国卷狂浪,

鸿波涌击石门坎;

奋起高翔借西风,

失字千年重补憾。

枯水山寒劈荆棘,

雄杰焕章有一巅;

千里纵横万民聚,

乌蒙辉煌惊世界。

环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地处北纬36°1'—37°9',东经106°21'—107°44'之间[1] ,东临甘肃华池县、陕西定边县,南接甘肃庆城、镇原县,西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同心县,北靠宁夏盐池县。东、西宽约124公里,南北长约127公里,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2]

截至2012年,环县辖5个镇、15个乡,共251个行政村[3] ,总人口3531万,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景颇族等13个少数民族。[4]

2010年,环县实现生产总值(GDP)25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09年增长189%,被评为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皮影之乡”,是西北羊绒、羊毛、皮张和各种肉食品的主产地之一。[5

苗族风俗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