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袁氏为什么会被称为“五世六公”?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汝南袁氏为什么会被称为“五世六公”?,第1张

汝南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是东汉第一大家族。在《三国演义》中提到袁氏时往往会提到四世三公。而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刘备却提到袁绍家世四世五公。为何会出现两种描述呢?它们究竟谁对谁错呢?

所谓三公,是历朝历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级职务,西汉时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在当时,一家之中有一人累进三公高位,已属不易。而汝南袁氏更是因为家中出了多位三公高官无愧于天下第一大家。

在《三国演义》中经常看到的四世三公,这里的三公是名词,意指汝南袁氏连续四世出了位极人臣的三公高官。那么,汝南袁氏究竟哪几世出了三公高官呢?

汝南袁氏所出的第一位三公是袁绍的高祖父袁安,袁安历仕汉安帝、汉章帝、汉和帝三朝,曾先后担任司空、司徒。而袁安的儿子袁敞则担任过司空,袁敞的侄子袁汤则先后历任司空、司徒、太尉,袁汤的两个儿子袁逢、袁隗也先后位列三公。这就是《演义》中袁氏四世三公的由来。

而《先主传》中刘备所说的四世五公其意则是指袁氏一门四世出了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五位三公。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袁逢的侄子袁绍先后历任大将军、太尉之职。由此可见,袁氏一门直至覆灭前,五世共计出过六位三公,以及袁京、袁彭等多位地方大员。

由此看来,我们对汝南袁氏进行一番评头论足时,不免要称赞袁氏一门五世六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了。

不论是读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提到袁绍、袁术的时候,称他们出身的汝南袁氏为「 ”四世三公”,意思是他们这个家族已经连续四代人都当过「 ”三公”(东汉的宰相)级别的高官,家世尊贵,令人艳羡。 老版《三国演义》袁绍(演员和周瑜是同一人,哈哈) 「 ”四世三公”有时也会被说成是「 ”四世五公”,那么究竟是「 ”三公”还是「 ”五公”呢?其实两种说法都没错。「 ”三公”是指东汉时期设置的太尉、司徒、司空三个官职,是东汉王朝负责具体政务的行政长官,相当于三名宰相。「 ”五公”则是指袁氏在四代人中有五个人当过「 ”三公”。所以,「 ”四世三公”和「 ”四世五公”都是正确的说法。如果要非常严谨地说,应该是「 ”四世五三公”才对。 汝南袁氏究竟是个怎样的家族?他们是怎么做到「 ”四世三公”的呢? 其中至少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他们家族以研究《孟氏易》见长,有世代相传的家学;二是他们子孙繁盛,人丁兴旺,家族人口多,也就提高了产生人才的概率;三是他们积极与其他的世家大族进行政治联姻,经营人际关系网,例如袁汤让儿子袁隗娶了大儒马融的女儿,而袁逢的女儿则嫁给同为「 ”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的杨彪等等。 不过,这些都是当时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立足的常规操作。汝南袁氏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在东汉王朝的历次 中,临机决断,选边站队,通过一次次神一般的操作,成功获取了大量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资源,其精彩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世:袁安以反对外戚窦氏得名 顶级的世家大族大多世代研习一两门经书,称为家学。汝南袁氏的家学是《孟氏易》(西汉学者孟喜著述的易经理论)。袁氏传习《孟氏易》,最早的是袁安的祖父袁良。袁良因精通易经,于汉平帝时举明经,历任太子舍人、成武县令。袁安从小跟随袁良学习《孟氏易》,以经学举孝廉,历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汉制,大县长官为令,小县为长)。 袁安的仕途虽以经学起家,但袁安并非只是 书斋的学者,他在政坛上立足发展,靠的是他的实干才能「 ”理剧”(善于处理疑难案件)。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发生楚王刘英谋逆案件。因袁安在当县令时就已表现出优秀的「 ”理剧”能力,三公一致推举袁安为楚郡(即楚王封地)太守,负责审理这桩惊天大案。 处理此案的难点在于,刘英的口供已牵涉到数千人,这些被卷入案件的人因不胜拷打讯问,或者为了争取宽大处理,又继续检举揭发,导致涉案人员超过了一万人。 袁安在赴任前已经知悉这一严峻形势,他到任时,顾不上去郡府报到,就直奔监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出一份名单,名单上的人,都是只有口供而没有别的证据佐证涉案事实的人员。袁安列出这份名单,一一详细说明理由,上奏汉明帝请求释放他们。汉明帝无愧于他的谥号「 ”明”,他看了袁安的论证,深表赞同,并且称赞袁安的高效和严谨,完全同意了袁安的请求。因此得到释放的有四百余家(按一家十口人计算,当有四千多人)。袁安获得了「 ”以宽为政”的赞誉,也获得了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那些被释放的人,大部分都是楚郡的世家大族)。 因处理楚王案有功,袁安升任河南尹、太仆。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袁安出任司徒,进入了「 ”三公”之列。 袁安成为三公之一,也就进入了东汉王朝的最高决策层,很快他就与外戚窦氏产生了矛盾。导火索是对匈奴的政策问题。 匈奴在西汉时曾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到了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的基本政策是拉拢南匈奴,打击北匈奴。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听政,打算派其兄车骑将军窦宪征讨北匈奴。其实当时北匈奴势力已衰,对中原已无实质威胁,窦太后的做法,目的不过是让窦宪去打怪升级加经验值,以便立功升官罢了。 因此,袁安联合了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上书反对出兵,理由是匈奴不犯边塞,不宜劳师远涉,空费国用。书上之后,窦太后置之不理,拒不答复。宋由等人怕了,不敢再说什么。只有袁安和任隗免冠上朝,当着窦太后的面据理力争,众人都为袁安捏一把汗,袁安却神色自若。 征讨匈奴是外戚窦氏为自身立威的重要一步,袁安怎么反对也没用,最后窦宪还是带着大军出发了。因此,袁安和窦氏之间的梁子,也是结定了。 此后,袁安又举劾与窦氏结党、向窦氏行贿的司隶校尉、河南尹及各州郡的刺史、太守,有的人事迹过于明显,窦太后也包庇不住,因此被免官的有四十多人。 袁安的行为,自然让窦氏忌恨不已。但袁安所作,都是在维护汉和帝的权威,是代表皇帝和外戚作斗争。因此,袁安得到汉和帝的保护,再加上袁安在朝野名望极高,窦氏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加害于他。 袁安和窦氏的恩怨还没有结束。窦宪北征匈奴,十分顺利,取得了「 ”勒石燕然”的空前大胜。窦宪为笼络北匈奴,打算立投降的匈奴大人为单于。请示至朝廷,窦太后下公卿议,袁安第一个提出了反对。袁安主张将南匈奴单于迁往北部统治其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立两个单于,因为立单于要拨给一大笔经费,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有窦太后在,袁安当然是斗不过窦宪的。毫无悬念,窦宪的意见被朝廷采纳,北匈奴右谷蠡王于除鞬被立为单于。尽管如此,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袁安作为皇帝一方的重要支持者,获得了极大的信任。 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去世。六月,汉和帝发动政变,窦宪及其两个弟弟窦笃、窦景自杀,汉和帝亲政。此时袁安已死,但袁氏家族的名声却因宿敌窦氏的倒台而大大提高,袁安长子袁赏以父荫为郎。永元五年(93年)九月,于除鞬反叛,事实证明了当初袁安的意见是正确的,袁氏家族的声望再次大涨。 第二世:袁敞反对外戚邓氏的教训 因为袁安在政治上的活跃,汝南袁氏迎来了家族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但这种兴盛的势头能否持续下去,还取决于袁氏子孙能否接下袁安的反外戚大业。 袁安的长子以父荫为郎,但事迹不显,很可能是英年早逝了。 次子袁京发扬了袁氏的家学专长,继续钻研《孟氏易》,并作《难记》三十万言,将袁氏的家族学术事业推上高峰。袁京以出类拔萃的经学造诣跻身名士之列,但却无意仕宦,官止于蜀郡太守。本来蜀郡太守也是二千石的高官,不算小了,但对汝南袁氏这样的顶级世家大族来说,二千石的太守还不足以彰显其家族等级。 当然,袁京在政治上的低调,也可能是袁氏家族的一种策略。因为外戚窦氏(汉和帝母族)倒台后,外戚邓氏(汉和帝妻族)又上台了。袁氏一下子占不到上风,不得不为自己留一条退路。袁京辞去蜀郡太守之职后,隐居于宜春郡的山中,是一种规避政治风险的行为,目的是保存袁氏的家族血脉。 维护袁氏家族政治利益的重任,落在了袁安第三子袁敞的身上。袁敞努力工作,官至司空,他继承了袁安反对外戚、维护皇权的立场和方针,与外戚邓氏对立。但袁敞性格刚直,手段不如袁安灵活,个人声望也不及袁安,再加上失去了皇帝的支持,袁敞被邓氏诬陷交结尚书郎张俊泄露宫廷秘密,免官,元初四年(117年)四月被迫自杀。 袁敞之死对袁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但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营造了袁氏坚决反对外戚专权的正面形象,仍然大幅度地提高了袁氏家族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因为袁敞是免官自杀,并未牵连子孙,而且袁京辞官隐居,也保留了家族血脉,因此这一悲剧并没有给袁氏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只要有合适的时机,袁氏仍有能力卷土重来。 特别重要的是,袁敞之死给袁氏子孙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做事不能太耿直,得讲究策略。 第三世:袁汤精心布局,打下除灭外戚梁氏的基础 袁京之子、肩负袁氏第三代希望的顶梁柱袁汤,就充分吸取了叔父袁敞的教训。虽然袁汤也继承了反对外戚的家族政治基本立场,但他行事圆滑,在必要时也不介意与外戚合作。 汉质帝驾崩后,大将军梁冀召集三公九卿议立新君。梁冀中意的人选是蠡吾侯刘志,而太尉李固、大鸿胪杜乔主张立清河王刘蒜。从东汉皇室谱系来说,清河王刘蒜是汉质帝刘缵的堂兄,是享年九岁的刘缵血缘关系最近的皇室成员,兄弟之间互相继祧,也不违反宗法制度。而且刘蒜其人「 ”动止有度”,颇得人望,是继承帝位的佳选。而蠡吾侯刘志不仅与汉质帝血缘疏远,而且论辈分,刘志是刘缵的叔父,以叔父继承侄子,这是违背宗法制度的,因为这意味着刘缵的绝嗣。在古人的观念里,绝嗣的死者无法享用子孙的血食,只能沦为饿鬼,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梁冀仍然执意立刘志,因为刘志即将迎娶梁冀的妹妹,而且已经来到了洛阳。 时为太仆的袁汤,认真评估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后,毅然选择附和梁冀。因为支持梁冀的,还有太尉胡广、司空赵戒、中常侍曹腾等重量级人物,而李固、杜乔只是少数派,根本不是梁冀的对手。 果然,梁冀上奏梁太后,免去了李固、杜乔的职务,不费吹灰之力就扫清了障碍,刘志被立为皇帝,即汉桓帝。袁汤因参与「 ”定策”(确定皇帝人选)有功,由太仆升任司空,成为「 ”四世三公”中的第三世,还被封为安国亭侯。这是袁氏第一次获得侯爵爵位。东汉中前期封侯很少,袁汤获封亭侯,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足以使袁氏上升为除皇族之外的极少数顶级贵族行列。 由于袁汤积极向外戚梁氏靠拢,取得了梁冀的信任,继续升任司徒、太尉。这也是袁氏第一次有人出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职。 但是,袁氏家族毕竟有着长期反对外戚的黑历史,梁冀在内心里对袁氏是保持警惕和戒备的。 元嘉三年(153年),发生了袁氏族人袁著上书劝梁冀致仕退休的事件。袁著时年十九岁,是刚从太学毕业的小青年,因成绩优异被任命为郎中。袁著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他上书梁冀,不过泄一时之忿,没有想到会有何种严重后果。梁冀看到袁著上书后大为震怒,直接派人来杀袁著,吓得袁著东躲 ,最后还是被抓住鞭笞至死。袁著在太学的同学刘常、郝洁、胡武受到牵连,死者六十余人。 袁著事件发生后不久,袁汤也被免去了太尉之职,理由是冀州发生了蝗灾。这当然不过是个借口,袁汤免职的真正原因是梁冀怀疑袁汤是袁著事件的幕后指使者,但又没有证据,无法公开指责,于是便找个借口公报私仇。 老谋深算的袁汤,早已料到迟早会和梁冀走到这一步。为此,袁汤在担任太尉时就已利用三公举荐官员的特权,将几个族人安插到关键位置。其中,袁汤的堂弟、袁敞之子袁盱担任统领禁军宿卫宫殿的光禄勋,袁汤的堂侄袁腾担任洛阳城的行政长官洛阳县令,最狠的是,袁汤连宦官队伍也安排了自己人,一位袁氏族人袁赦,净身成为宦官,官至中常侍,是宦官集团的首领之一。 延熹元年(158年),袁汤尚未来得及着手实施推翻梁冀的行动就病死了。但他生前的精心安排已为袁氏的复仇打下了坚实基础。 袁汤死后不久,汉桓帝感觉不能再等,便开始行动了。他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先把卫尉梁淑等梁氏禁军将领派到洛阳西郊去修建显阳苑,再下诏由光禄勋袁盱、尚书令尹勋、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围大将军府,迫使梁冀夫妇自杀。梁冀死后,中常侍袁赦奉诏持节,到洛阳西郊将梁淑等梁氏党羽免官收捕诛杀。 政变成功了,参与政变的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都被封为县侯,时称「 ”五侯”。但在政变中出力甚多的袁盱、袁腾、袁赦,却都没有得到显眼的升迁。 原因在于,汉桓帝新宠的皇后窦妙,是窦武的女儿,而窦武,正是多年前与袁安斗得不可开交的窦宪的侄子。 袁氏的宿敌窦氏,竟然在多年之后咸鱼翻身,再度成为外戚,这是袁汤生前千算万算也算不到的。可叹袁氏冒着灭门的风险参与政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和回报,反而迎来了一段政治上的暗淡期。 第四世:袁逢、袁隗兄弟八面玲珑,把袁氏家族带向空前繁荣 在窦氏第二次当政时,袁汤虽然已死,但却已经为他的两个儿子袁逢、袁隗创造了参与朝政的条件。 袁逢、袁隗两兄弟总结了袁氏家族历代祖先的成败教训,决定不再坚持一味反对外戚的立场。两兄弟不仅继承了袁汤灵活圆滑、能屈能伸的手段,行事不拘一格,而且更加发扬光大,成为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墙头草。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继承父亲的仕宦大业,确保袁氏家族的政治利益。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崩,无子,窦皇后与父亲窦武「 ”定策禁中”,迎解渎亭侯刘宏为帝,即汉灵帝。 袁逢、袁隗两兄弟都参与了这次「 ”定策”行动。由于后来袁绍的失败,有关袁氏家族的史料大量佚失,在南朝宋范晔编撰《后汉书》时就已经无法知晓袁逢、袁隗是怎样参与定策的了。但是,后来袁逢去世时,汉灵帝特别下诏要隆重举办葬礼,并「 ”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以车骑将军印绶,加号特进,谥曰宣文侯。”汉灵帝高规格举办袁逢的葬礼,可见汉灵帝对袁逢十分感恩戴德,多年之后仍念念不忘。袁逢对汉灵帝的恩德,最有可能的就是当年参与定策、推举当时还是解渎亭侯的汉灵帝为皇帝人选的功劳。 不过,在当年定策之时,袁逢、袁隗官职还不够高,而且窦武有意抑制袁氏子弟,在汉灵帝即位后,袁逢出任太仆,袁隗出任大鸿胪,都是九卿。其实这也很不简单了,但对在这个时候已经「 ”三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来说,出两个九卿实在不足为奇。 汉灵帝即位的第二年(建宁元年,168年)九月,中常侍曹节等人挟持汉灵帝发动政变,杀窦武、陈蕃。外戚窦武之死,虽然不是汉灵帝的意思,但汉灵帝也不反对宦官杀窦武,因为窦氏毕竟不是汉灵帝的亲娘家。窦武死后,窦太后被幽禁,汉灵帝生母董氏升为太后,这位董太后才是汉灵帝真正的外戚。 虽然史书没有明记袁逢、袁隗兄弟是否参与了这场政变,但从窦氏、袁氏两家多年的恩怨纠葛,以及袁隗在这场政变后不久就破格升任司徒来看,袁隗很可能参与了这场政变并且颇有功劳,才会获得如此超乎寻常的拔擢。 三公中太尉、司徒、司空是按顺序排列的,太尉最高、其次司徒、再次司空,正常情况下升任三公者都是先任司空,再依次递升。而袁隗此前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他不仅越过司空之位直接升至司徒,而且升任的时间在哥哥袁逢之前,这显然不是一次论资排辈的常规晋升,而是因为袁隗有特殊的功勋,才能破格予以非同寻常的提拔。 此时的袁氏家族已经完全没有固定的立场和节操,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哪边得势就站哪边,目的只为攫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袁逢和袁隗除了结交外戚和宦官,还积极笼络各路朝臣名士。名士崔寔病故时,家无余财,连殡殓之费也没有,时为太仆的袁逢联合同为九卿的光禄勋杨赐、少府段颎为崔寔准备棺椁葬具,身居三公之位的司徒袁隗则为崔寔撰写碑文,把崔寔的葬礼办得轰轰烈烈。袁逢的做法,不仅笼络了崔氏家族的心,更是笼络了天下士人的心,为袁氏树立了「 ”义”的名声。《三国志·袁术传》称袁绍、袁术兄弟「 ”尚气侠”「 ”以侠气闻”,其实这种乐于救人危难的侠义之风在他们的父亲袁逢身上就已经有所体现了。 袁逢接济崔寔一事,也反映出袁逢与杨赐、段颎二人关系不凡。实际上,杨赐是袁逢的婚姻亲家,袁逢的女儿嫁给了杨赐的儿子杨彪,著名的大才子杨修就是袁逢的女儿所生。段颎在西北攻打东羌的时候,袁隗曾到段颎军中犒劳,可见袁氏与段颎有着密切的交往。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发生了渤海王刘悝谋反案。渤海王刘悝是汉桓帝刘志的弟弟,本来刘悝比汉灵帝刘宏更有资格当皇帝,此案很明显是刘宏铲除潜在威胁、消除政治隐患的一次重大行动。段颎时为司隶校尉,负责逮捕审讯刘悝及其王妃宋氏,迫使刘悝承认谋反罪行并自杀。段颎因此案为汉灵帝立下一件大功,被任命为三公之首的太尉。 段颎一当上太尉,杨赐就升任司空,而此时的司徒是袁隗。一朝三公,恰恰就是当年一起为崔寔办葬礼的三个好基友,你说巧不巧?不用说,杨赐的上位,少不了段颎、袁隗的大力举荐。 到了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渤海王刘悝案再生余波。汉灵帝的宋皇后,是渤海王妃宋氏的侄女,刘悝案发生后,宋皇后失宠,中常侍王甫怕宋皇后伺机报复,便告发宋皇后用巫术诅咒汉灵帝,汉灵帝命王甫持节收宋皇后玺绶,幽禁于暴室而死,宋皇后的父亲宋酆及宋氏兄弟姐妹满门被诛。 值得推敲的是,在宋皇后案发生后,袁逢便升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袁逢此前的职务是屯骑校尉,即禁军主力部队屯骑营的指挥官,袁逢很可能是参与了宋皇后一案的处置有功,得以升任司空。此时,太尉是陈球,司徒则是袁氏另外一位族人袁滂,袁隗已于熹平五年(176年)卸去司徒之位,改任后将军了。 至此,汝南袁氏已经实现了「 ”四世三公”的空前伟业。如果袁逢不是死得太早,以他和汉灵帝的关系,很可能还会继续升任太尉、太傅等更显赫的职务。但因袁逢之死,这一任务只能交由他的弟弟袁隗来完成了。 一转眼已到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此时的皇后何氏,生有一子刘辩,王美人生有一子刘协,由汉灵帝之母董太后抚养。汉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无威仪,打算立刘协,并将此事交给宦官蹇硕来办。不料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抢先动手,立刘辩为帝,并发兵收捕蹇硕,围骠骑将军董重府第,迫其自杀身亡,董太后亦被幽禁暴崩。 刘协即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也就是让二人担任辅政大臣。袁隗能与何进同朝执政,当然是因为之前他和何进一起支持刘辩。而此时袁隗的侄子袁绍、袁术也都为何进效力,二人在诛杀蹇硕、董重的行动中表现积极,袁绍因此升任司隶校尉,袁术则任禁军要职虎贲中郎将,亦可见何氏、袁氏的关系,已经紧密结合为一个政治联盟。 想当年,袁安与外戚窦氏斗了一辈子,袁敞因为和外戚邓氏的矛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袁汤为了扳倒外戚梁氏费尽心机精心布局,而此时袁隗却和外戚何氏打得火热,真是令人感叹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世事多变,谁人能料? 袁逢、袁隗的政治投机,在为家族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危机。袁氏同族、名士袁闳就不太认同袁逢、袁隗的做法,他说:「 ”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 袁闳的预言是正确的。随着东汉王朝的没落,「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也逐渐走上了末路。先是袁绍、袁术反对董卓执政,与支持董卓的袁隗发生严重分歧。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载:「 ”并州刺史段颎荐(董)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据此,董卓曾在袁隗的司徒府当过掾属,也是袁隗的「 ”门生故吏”之一,袁隗凭着官僚政治的旧经验,自认为可以倚靠乃至控制董卓。没想到袁绍、袁术自有主张,不听袁隗的安排,而董卓也丝毫不给老领导面子,于袁绍、袁术起兵讨伐董卓后,翻脸杀掉了袁隗一家五十余口。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 此后,袁绍也曾经短暂地当过太尉,还当过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说是「 ”五世三公”也不为过。只不过,此时的袁绍已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他的目标是称王称帝,三公、大将军之类的官职头衔,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罗三洋:《袁本初密码》,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 郑先兴:《东汉桓灵时期的外戚及其政治》,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3期。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bǎi)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袁世凯一直被冠以“窃国大盗”、“寡廉鲜耻的卖国贼”、“嗜血成性的专制暴君”等恶名。

袁世凯有1妻9妾。元配于氏,是河南一个财主的女儿,不识字,也不大懂得旧礼节,袁世凯不喜欢她,生了长子袁克定后,就不再与她同居,只把她作为主妇看待。到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场面大了,这位元配夫人就更加不能胜任“第一夫人”这一角色了。有一次新年袁世凯接见各国公使,第一夫人自然要陪同接见。忽有某国公使走到这位夫人面前,要和她行握手礼,她当时不明所以,大为惊慌,她“嗯”地一声,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弄得那位公使十分尴尬。从此,袁世凯嫌她上不得台盘,只把她作为一个牌位看待。

大姨太太沈氏,是苏州名妓。据说在袁世凯落魄的时候,沈氏资助袁世凯去猎取功名,并备酒送行,袁矢志决不相负,二人颇有点玉堂春与王三公子的味道。袁发迹后,果然娶沈氏为姨太太。因为“第一夫人”于氏懦弱无能,上不得台盘,袁便把沈氏作为“太太”看待,在一些外交场合中,沈氏也常以太大身份出现。袁还让她管家,并让儿女们称沈氏为“亲妈”(沈未生子女),可见袁对她宠爱的程度了。

二姨太太李氏,朝鲜人。清朝末年袁世凯任驻朝商务代表时,娶朝鲜王妃的妹妹金氏为妾。金氏嫁袁时,带了两个陪嫁的姑娘,即李氏和吴氏。袁世凯娶妾是多多益善,就把这3个姑娘(即金氏、李氏、吴氏)一并收纳作为姨太太,并且按3人年龄大小,排定李氏为二姨太太,金氏为三姨太太,吴氏为四姨大太。李氏由陪嫁“厂头升为姨太太后,给袁世凯生了6个儿女,即长女伯祯(成年后嫁与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儿子)、五子克权(娶清两江总督端方的女儿为妻)、七子克齐(娶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为妻)、十子克坚(娶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为妻)、十二子克度(娶富商罗云章之女为妻)。六女籙祯(嫁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儿子)。

三姨太太金氏。她本是朝鲜王族,原以为嫁给袁世凯作“正室”,没想到过门以后,她和自己陪嫁的两个丫头都做了袁的姨太太,所以整天郁郁寡欢。她为袁世凯生了5个儿女: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祯、八女(早亡)、十女思祯。

四姨太太吴氏。朝鲜王族金氏陪嫁的两个”丫头之一吴氏,本只是跟着姑娘当丫头,没想到被袁世凯提拔为姨太太,与姑娘并列,后来袁世凯称帝时还差一点没被封为妃嫔,她真是有点受宠若惊了。她为袁世凯生了4个儿女,即四子克端、次女仲祯(嫁给了两江总督端方的侄于)、四女(早亡)、七女复祯。吴氏死得较早,袁世凯当时还任直隶总督,吴氏害“月子病”而死。

五姨太太杨氏。袁世凯在他的一妻九妾中最宠爱的是大姨太太和五姨太太。大姨太大沈氏是袁世凯落魄时的知己,沈氏“慧眼识英雄”,所以袁世凯矢志不忘。五姨太太之所以被袁世凯格外垂青,与大姨太太沈氏不同,她既不以美色见长,也不是袁的风尘知己,袁世凯赏识她的是她管家的才能。她心灵口巧,遇事有决断,袁世凯不仅让她管理生活上的一切,还让她管理袁府整个家务,各房的佣人和”丫头,袁世凯的众多儿女,以及六、八、九3个姨太太,都得服从她的约束。因此,全家上上下下都对她既敬且畏。她是袁府的王熙凤。她为袁世凯生了6个儿女:六子克桓、八子克轸、九子克久、十一子克安、五女季祯、十五女(早亡)、九子克久(娶民国黎元洪的女儿为妻),解放后在天津工作。

六姨太太叶氏。她本是南京钓鱼巷的妓女,嫁给袁世凯纯粹是“误会”。原来本世纪初袁做直隶总督时,派其次子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克文在钓鱼巷认识了妓女叶氏,两人一见倾心,互订嫁娶盟约,叶氏并将其玉照赠袁。克文回去向父亲磕头复命时,一不小心叶**的照片从口袋中滑了出来,掉在地上,袁世凯指地连声问:“是什么?那是什么?”袁克文不敢向父亲谈自己的儿女私情,情急智生,他说:“在南京给父亲物色了一个好看的姑娘,所以带回来这张照片,看父亲是否喜欢?”袁接过照片一看,果然很美,连声说:“好!好!”,于是派人去南京马上将叶氏接了回来。洞房花烛之时,她才发现她风度翩翩的意中人竟变成了一个五短身材鬓发斑白的半老头子。而袁二公于后来也只能对叶**“望洋兴叹”了!六姨太太生了5个子女:十四子克捷、十七子克友、九女福祯、十一女奇祯、十二女瑞祯。

七姨太太张氏。她是河南人,没有生过子女,按照袁家的规矩,她不能被称为姨太太,也不能享受姨太大的待遇,只能被称为“姑娘”;可是因为袁世凯喜欢她,所以也享受姨太太 的待遇,并被称为姨太太。清末她随袁世凯到河南小住,因她与花匠谈情被袁撞见,袁逼令其服毒自杀。但袁家也有人说,她是因病不治而死的。

八姨太太郭氏。她原是苏州妓女,是袁世凯做军机大臣时别人从苏州买来敬献的。她生有3个子女:十三子克相、十五子克和、十四女怙祯。怙祯嫁给了民国总统曹锟的儿子,后离婚去了美国。

九姨太太刘氏。她是袁世凯最后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姨太太,娶她时袁世凯已50多岁,而她却正当妙龄。她原是五姨太太杨氏的小丫头,成年后为袁“临幸”,因而被收为袁世凯的第九名姨太太。九姨太太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克藩排行十六,早死;女儿仪祯排行十三,续五姨太的女儿季祯嫁苏州陆状元家。

以上所述是袁世凯1妻9妾的情况,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 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逐一记述太繁琐,今特择其主要者、著名者略述之。

袁克定 首先要记述的自然是袁世凯的第一个儿子袁克定,因为他险些当了“太子”、嗣君”、继袁世凯当了“中华帝国”的皇帝,如果袁世凯不被打倒的话。当清帝退位时,他甚至向袁世凯建议:清朝作恶多端的王公一律处死,末代皇帝傅仪流放黑龙江。如果袁世凯采纳了他的建议,溥仪也不会第二次(1917年张勋复辟)、第三次(“满洲国”的皇帝)当皇帝了。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对中国历史有些影响的。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第一个妻子于氏所生,是袁的长子。他曾到德国留学,通晓德语和英语。袁世凯在朝鲜,在济南,在天津,在北京做官,他都随任在侧,所以他对旧官场的事情非常熟悉。他不抽烟、不喝酒,循规蹈矩,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派头。因为他是长子,而长子一般要继父位的,所以他极力撺掇袁世凯做皇帝,他不但替袁拉拢各路军阀封建遗老,甚至印假版的《顺天时报》,从舆论上来欺骗袁世凯,伪称全国人民都拥护袁世凯改元称帝。可是因为他骑马摔坏了腿,成了跛子,所以袁世凯曾流露出要在次子克文、五子克权2人中择一而立为“太子”的意思。袁克定听到这消息后愤愤地说:“如果父亲要立二弟,我就把二弟杀了!”当然,由于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便被国人轰了下去,袁克定的皇帝梦也就难圆了。

袁克定早年娶湖南巡抚吴大幑的女儿吴本娴为妻,袁克定属虎,吴本娴属龙,按旧时说法是相克的,可袁世凯为了攀附,也就不斤斤计较这些。可是袁世凯却并不是真的不计较,按迷信说法,只有找一个属鸡的姑娘来“牵一牵”,才能破解,化凶为吉。于是吴**过门还不到一个月,袁克定便又找了一个叫马彩云的唱戏的做姨太太,随后又娶了第二个姨太太。他不但像他父亲一样爱娶姨太太,而且好“男宠”,当时这些被玩弄的青年男子叫做“相公”,天津当时就有男性妓院,俗称“相公窑子”,用现在洋人时髦说法,即所谓“同性恋”。所以袁克定在北京、在天津都有一些公馆,这些公馆便是他的金屋藏娇处:既有女宠,也有男宠。正由于他如此花天酒地荒*无度,所以袁世凯分给他的一些遗产(光是现金就有40万大洋)不多年便让他挥霍净尽。到了晚年,新中国建立,袁克定已是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不得不靠政府的救济来打发贫困的岁月。1958年他80岁时终于潦倒而死。

袁克定有1子2女,子家融,女家锦、家弟。

家融是袁克定的独生子,袁世凯的嫡长孙,生于1904年,袁世凯死去那年,家融已经12岁了。1920年,家融赴美留学,先上中学,后又在美国上大学,学习地质勘探。1930年回国后在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以后在北大、师大等校教书。1964年退休后定居北京。

袁克文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三姨太朝鲜人金氏所生,因为大姨太未生子女,所以克文从小便被过继给大姨太收养。大姨太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他提出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袁克文自幼聪明过人,据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尽管他像呆霸王薛蟠那样不好好读书,可他作诗、填词、写文章却件件皆精,写的字也风流潇洒。因此袁世凯对他有些偏爱,甚至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大姨大的骄纵,袁世凯的偏爱,造就了袁克文的挥霍、任性、骄奢的花花公子性格,吃、喝、嫖、赌、抽(鸦片)样样都干。他还花钱加入“青帮”,当上了“大字辈”的“老头子”。除元配妻子刘梅真外,他还娶了5个姨太太,她们是:情韵楼、小桃红、唐志君、于佩文、亚仙。没有名分或“一度春风”的情妇那就更多了,据知情人讲有七八十个。

袁克文除擅长书法、作诗、填词、写文章外,还爱唱昆曲,小生,丑都扮演得很好,他的拿手好戏是《长生殿》、《游园惊梦》。袁世凯死后,他没了管束,开始“票戏”,即当票友。有一年,他在北京新民大戏院与陈德林合演《游园惊梦》,他大哥袁克定(袁世凯死后袁克定成了“家长”)知道了,认为他这种当“戏子”的行为“玷辱家风”,于是便通知北京警察总监薛松坪,要薛把他抓起来。薛不便推托,可又觉得这是他们袁家的“内部矛盾”,便去找袁克文,如此这般把“令兄的意思”一谈。袁克文笑着说:“明天还有一场,唱完了,我就不唱了!”票友借台唱戏是要自备费用的,袁克文唱这两场戏,据说他花费了三四千银元。

因为袁克文花钱如流水,所以他从他父亲那里分得的十几万银元的遗产,很快就用光了,可他又放不下架子来,因此不得不靠卖字、卖文来维持生活。据说他的字写得很好,三杯酒下肚,写起字来纵横驰骋,豪情奔放,大有苏东坡之风。山东督办“狗肉将军”张宗昌请他写了一幅中堂,价码是1000元银洋。求他写字的人之所以这样多,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的字写得的确好;但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他是袁皇帝的儿子。

1931年袁克文死在天津,才40多岁。家里为他办不起丧事,还是他“帮”里的徒子徒孙凑钱帮他办的。出殡时,“帮”里的人,以及天津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来送葬,甚至有些妓女也扎了白头绳前来哭奠。

袁克文有4子3女,孙家嘏、家彰,家骝、家骥,女家华、家宜、家藏,皆为知识分子。其中家彰、家骝留学美国,皆学有所成,且均加入美籍并定居。家骝1973年曾偕其夫人原子物理学家吴健雄访华,周总理接见了他们,并对袁家骝说:“你们袁家的人一代比一代进步了

迁徙分布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修缮家谱族谱关注下百姓通谱,极为不错的电子家谱呢。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袁文城、袁鸿量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江西乐安《汝南袁氏支谱》由袁志刚纂修,(嘉庆年十四年)(179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为袁家续写家谱二十辈;锦成兆天中 生恒运太清 开国定德平 义石镇家封

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

汝南袁氏为什么会被称为“五世六公”?

汝南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是东汉第一大家族。在《三国演义》中提到袁氏时往往会提到四世三公。而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