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什么风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3收藏

彝族有什么风俗,第1张

1、火把节

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2、彝族年

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族称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食俗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饭,一菜一汤,配以咸菜农忙或盖房请人帮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盐豆等菜肴。

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是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所饮用的烤茶是把绿茶放入小砂罐内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稍煨片刻对入开水即可饮用。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节庆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 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其礼品多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并在上面铺盖四块肥厚的熟腊肉;火把节是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间进,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传说古时撒尼(彝族支系)百姓为了反抗一个暴虐的土司而起义,为了庆祝胜利,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每当农历二月初十这天上午,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然后由家庭主妇给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着全家共进午餐。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两位“麻公巴”领头,按“拉么”(老主人)和“萨南”(开腔人)划定的路线跳铜鼓舞。舞毕,“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阵五笙,接着人们就地吃午饭,大家互相敬酒,共庆佳节。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彝族服饰:

http://travelsohucom/20060329/n242537958shtml

祝福彝族同胞们彝历彝族年快乐,“兹莫格尼”(吉祥如意)!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美酒是我的飞吻,清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礼物!统统都送给你,祝你彝族年快乐!

祝福凉山的彝族同胞们彝历彝族年快乐,“兹莫格尼”(吉祥如意)!

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美酒是我的飞吻,清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礼物!统统都送给你,祝你彝族年快乐!

玫瑰是我的热情,糖果是我的味道,星星是我的眼睛,月光是我的灵魂,一并送给你--我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爱的人,彝族年快乐!

彝历年,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彝语叫“枯识”。在农历10月,公历11月内举行。彝族聚居的村寨,从农历10月16日开始择吉日过彝历年到30日完。由于各地择吉日的差异,公历时间有的在上旬,有的在中旬,有的在下旬。各村寨过3天彝历年。所以有着彝历年过一个月的诠释。

彝历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为什么在农历十月过年相传有两种原因,一是彝族历史上有十个月为一年的历算。

按这历法计算,十月份为年终岁首,正当过年,故习惯上又称“过十月年”。二是因这个时候,彝族地区庄稼收割完了,五谷丰登了,农事空闲,正宜过年。

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赛装节、补年节、“打歌”、“换裙”仪式等。

1、火把节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

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2、赛装节

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

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3、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4、“打歌”

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

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5、“换裙”仪式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

“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交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

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01

彝族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主要节日有:

彝族节日一:花脸节

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节日期间,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备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尔后众人才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饭后,就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一直抹到满脸满身见黑,笑够累够方休。花脸节即由此得名。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论辈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节日期间,村民都不准劳动,不准春碓、推磨。

彝族节日二: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除富宁县木央一带白倮人外,境内各地彝族均隆重庆祝,以至传至汉族。据彝族太阳历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天当做喜庆的日子。六月是稻谷抽穗、包谷扬花、各种作物接近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害虫危害庄稼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点燃火把除虫灭害,以保丰收。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指定场地,斗牛、赛马、赛歌舞;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戏,以表示亲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烧去相互身上的邪魔。此外,举着火把巡绕住宅周围、田间地头以灭虫除害,然后成群的人们围在篝火旁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各支系活动形式及含意有所不同。阿扎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至二十六日过2天半,除每天早晚献祖宗外,第1天祭“苍龙”,第2天献“房神”,第3天献“庄稼神”,有的还到地里献“雷神”,祈求保佑。节前每家都砍嫩松树,并楔A木楔晒干,制成火把,每天晚上献祖宗饭时都点燃。晚饭后青年男女汇集空场,耍火把、弹弦子、跳弦舞,精神抖擞。火把打碰声,愉快的欢笑声,使村寨一片欢腾。青年人兴致越来越高,深夜不散。献“房神”极严肃认真。在房后立祭台,由当家人祭献,献物有一小箩玉米,放165米麻布或白布、手镯、戒指;加1碗大米,放1个鸡蛋;箩前置1碗清水,3个酒杯。把165厘米长的3节松枝、杉松枝和麻栗树枝用红、白、绿、蓝、青5色布条扎好,同几根鸡毛插在墙上。桌上杀公鸡,桌下右边杀母鸡点血烧纸敬献。相传古时1对夫妇在火把节期间,为保护小孩,与暗中人房抓小孩的妖魔搏斗重伤致死,被敬为房神。后代尊崇感激,每逢火把节都要在他们遇难的房后杀鸡祭献。昨科则较简化,节日当天杀牛分吃。当晚煮糯米饭,按小孩个数煮鸡蛋,献在地上。家长提簸箕拍打念驱鬼词,后举火把用松香粒扑撒喷火驱鬼和蚊、蝇等。然后每个小孩分吃1个熟鸡蛋,表示1年内不生病,事事如意。近年为保护森林和防止火灾,耍火把已不再进行,其余活动大多如故。

彝族节日三:草马节

草马节流传于阿扎支系。阿扎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寻路长途跋涉迁徙的役马,并祈求保护庄稼,每年旧历八月选属马或属鼠日过草马节。相邻村寨不选同一天,便于互相走亲串戚,相互祝贺节日。这天家家做草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颜六色的骏马;用南瓜叶做成马箩,装灶灰和草籽。当晚杀鸡先献祖宗,并塞鸡肉和好菜进马嘴,吃晚饭前放到村西方草丛里。第二天将花草马摆在大路两侧,让众人参观评价,向优胜者学习。下午全村各户献过草马,男女老少都到郊外吃午饭,看谁家吃得好,客人多,得到好评和吉利话。饭后举行斗牛活动,评壮牛冠军,又是一番热闹场面。节日里本村男女和外来客自由玩耍,特别是夜间,唱曲子、吹竹笛、跳弦舞,热闹至深夜或次日凌晨始散。

彝族节日四:二月八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彝族人民的年节,节日隆重而热烈。各村寨都要举行活动,其中“栅大路”、“祭密枯”是共同的活动。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树枝把进入村寨的各条路口封栅起来,不准外人进入村寨。祭密枯活动在本民族内举行,并且不准妇女参加。活动过程中,都说彝族话,不讲汉语。活动先是叫“地脉”接“密枯”,然后举行祭祀密枯活动,再由阿毕(彝族宗教人员)和童子以及青壮男人守密枯树三天三夜,而打歌是各村寨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彝族人民为什么要在农历二月初八日这一天举行如此隆重、热烈的活动呢?传说过去巍山彝族村寨中有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老人,名叫密枯,住在离寨子一里外的窝棚里。有一年二月初八的中午,青壮劳力都下地干活去了,寨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女儿童和老人,密枯突然发现两只饿虎向寨子里扑来,老人、孩子危在旦夕。在千钧一发之际,密枯老人不顾自身的危险,口中一边大喊“孩子们快跑!”一边用随身带着的砍刀将路边的树枝、刺芭砍倒堆在路上栅封大路,拖延老虎进寨,在精疲力竭时,毫不犹豫地迎着老虎站在大青树下,将饿虎引向自己。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老虎被射杀死了,村里的人得救了,但密枯老人却倒在血泊中。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密枯老人的尸骨葬在大青树下。此后,彝族人把大青树叫做“密枯树”,“密枯树”成为密枯老人的化身。彝族过“二月八”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2007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初九),在巍山召开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二次协作会”,会议确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中华彝胞共同祭祀南诏大土主的主祭日。

彝族节日五:密士节

密士是树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全村杀一头猪敬献树神。祈求树神降福消灾,保佑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彝族节日六:沙户比节

“沙户比”为巍山彝语,意为“尝新麦”,时间在农历四月中旬。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用新麦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请亲戚朋友尝新,庆贺小春丰收。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糍耙等礼物回娘家探亲。

彝族节日七:土皇节

土皇节时间为农历九月中下旬,巍山彝族选择不属于家人属相日的一天晚上举行送土皇仪式。这一天,人们要用灶灰从主房内屋到面房,再到圈房画线,院心交叉线为中点,再画圆,定四个角,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插上一枝松枝和栗树枝,中央则插三枝,点香敬茶、米、酒、盐等食物,并一手抱公鸡,一手敲犁头,口念“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已土,我家在某月某日敬献土皇”。然后杀一只鸡,在五个方向插上鸡尾毛,烧鸡尾毛绕五个方位,待鸡肉煮熟后再敬献一次,全家叩首,念“送土皇,保安康,保田地,保地基”的吉利。最后把所有的树枝和香火送到房后路边,然后全家聚餐。

彝族节日八:咱喝戏节

“咱喝戏”巍山彝语为尝新米饭,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的一天。这一天,人们把收获的新谷舂成谷米,叫回出嫁的女儿和上门去的儿子以及亲友,杀鸡尝新米饭。尝新米饭时要先祭祖,再敬老人。吃饭时,由一位年长的老人致词“咱喝戏,戏欧戏,迟尼汗麦万,纳海去以麦多啦”。意为尝新米,尝呀尝,今年丰收了,祈盼明年更丰收。有的彝村还把新米舂成各种花样的饵块,着上色,分送给亲朋好友和村中的老人品尝。

彝族节日九:白芝姑“荞年节”

在永仁县的深山野岭中,有个叫白芝姑的高寒彝族村寨。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属龙日,当地彝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的活动,俗称“荞年节”。

白芝姑属永仁县猛虎乡么苴地村委会,地处金沙江畔彝山腹地。

也许是由于迁徙路线或时间的不同,白芝姑彝族分成了不同的支系,节日习俗也各具特色。“荞年节”即为楚雄境内直苴、么苴地、白芝姑、薄片乍、阿里地、凉山箐一带彝族独特的节日之一。

“荞年节”是当地彝族群众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节日这天早晨,伴着第一声老公鸡的啼鸣,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俚颇长老敲响第一声清脆的铜鼓声,告诉人们“荞年节”已经到来,节日活动即将开始。此时,穿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陆续从各个寨子集中到举行节日活动的场地上,然后根据节日活动内容,各自忙碌着。妇女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准备祭祀用的祭品和节日饮食,青壮年则做好接荞种的准备工作,未婚青年乘此机会尽情歌舞、谈情说爱。活动通宵达旦,场面热闹非凡。

活动开始,第一项内容是接“荞神”。大家在铜鼓手的带领下,踏着鼓点,顺序走到荞麦地里,绕地一圈,开始叫荞种。此时正是收获荞麦的季节,叫荞种就是要荞种不要再依恋田野,请荞种随荞麦一同回到家家户户的粮仓里,和山里人一同幸福地生活,到来年播种时节再回到山野中去。

接荞种仪式结束后,每人在附近折一枝绿树枝带回家,喻示附着在树枝上的荞种已随自己回来了。绿树枝带回家后,要将其插在楼海底上,待第二年开春播种时,再送回到地里。

接下来是舞蹈表演。寨子中央的场坝上,只见头戴面具、身穿长褂、手持木棍的十几个装束奇特的彝家汉子,以放在场坝中央的一张八仙桌为中心,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边跳边唱边表演各种样式的舞蹈动作。据说,在远古时期,一场大火把彝族人的所有房屋、粮食烧了个精光,当时不要说有口粮食吃,就是连粮种也颗粒不剩,人们在饥饿和痛苦中苦苦挣扎。后来不知是谁在一个倒扣的碗底下发现了几粒幸存的荞种,人们把荞种播在山坡地上,顶着烈日到很远的山脚挑水浇灌,白天黑夜轮流守护,精心管理,就这样一直到了来年的四五月,荞麦终于开花结籽,彝族祖先靠这几粒荞种生存并繁衍了后代。这就是彝族荞年节的来历。为了使后人永远记住这段痛苦的农耕历史,每年的荞年节,彝族人都要进行这些舞蹈表演,以示不忘昨天的艰难。

人们在做完各种活动后,便相约在一起对歌、跳竹竿舞、跳葫芦笙舞。长者则围坐在场子中央的八仙桌旁,饮酒叙事、对歌。

“荞年节”实际上是农业祭祀性节日,它实际上表达了彝族人的一种自然崇拜,这是农业民族一种期望丰产丰收的共同心态的外露。

白芝姑“荞年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彝族节日十:密枝节

这是一种原始崇拜仪式,是云、贵两省彝族的重大节日之一。但它没有固定、统一的节期,每年冬季由“毕摩”择吉日举行节日活动。当天,各村男子带上杀过的整只白羊,前往深山密林中的专用祭场去举行祭祀,祈求庄稼丰收,六畜兴旺。

关于“密枝节”的由来也有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个放牧牛羊的能手,名叫“密枝”。他成年累月帮助人家放牧并看管牛羊,人们都很感谢他。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主人给他一只鸡、一升米和一斤肉,叫他回家过年。但他无家可归,又不便去别家借宿(因为是除夕之夜,非比平常),只好蜷曲在别人的屋檐下,不幸当夜就被高寒酷冷夺去了生命。人们对此十分痛心,非常惋惜。为了纪念他,彝族人民就用他的名字立了一节目叫“密枝节”。但是由于他死于除夕之夜,不便立节日于这天,故改由“毕摩”于每年冬季里临时另择日期过节。

彝族节日十一:跳弓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亦称跳公节。彝语称卡契、孔稿、嘈契。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北宋始有该项活动。分大跳和小跳。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们围绕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跳弓节的活动

跳公节,也称“跳弓节”,是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彝族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古时凯旋而归的勇士;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各村屯过节的具体时间相差不多,都在农历四月上旬,内容有祭祖天地、神、祖先,宣讲本民族历史,跳舞唱歌、表演娱乐等。一个村寨过跳公节,附近几个村寨都来参加,非常热闹。过节时全村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由腊摩(即祭司,彝语中有教师和智者的含义)宣讲祖先的功绩,带领大家祭拜,随后是饮酒唱歌,众人打着铜鼓,吹着芦笙,围绕金竹丛,遵循传统的舞蹈步伐,由慢而快,由低潮到高潮,尽情欢庆。青年们则表演象征围猎、杀敌的“跳闸门”、“跨断桥”等舞蹈,表示缅怀先祖的英勇尚武精神和反抗民族压迫的胜利。四周摆满节日食品,大家可边吃边舞,不时穿插着毕摩的念经、祈祷、祝福等仪式,期间还举行赛马和各种表演活动。天黑以后,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到各家各产轮流跳舞、祝福,甚至彻夜狂欢。

届时,人们穿着特定的服装,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裤,打着绑腿,佩戴项圈耳环,腰束彩带。小伙子穿四件崭新短衣,件件衣领外露,有九个小伙子手持长竿(象征祖先使用的长茅),外披蓝色长袍,聚在广场上。“师公”率众用猪头祭祀祖先,并登上竹台正式宣布开始跳金竹舞。“麻公巴”——领舞者头戴白高帽,身着长袍,脚穿新鞋袜,带领众人,踩着芦笙、锣鼓点翩翩起舞。舞蹈持续两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一同登上高山之巅,在“师公”主持下又祭祀祖先一次,然后纷纷离去。

彝族有什么风俗

1、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