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杨贵妃最后葬在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3收藏

唐朝杨贵妃最后葬在哪?,第1张

杨贵妃葬地,一直是不解之谜。有传说杨贵妃死后并未葬于陕西兴平县马嵬坡,而是葬于其故乡蜀州(今崇州市)三郎镇。2009年12日上午,崇州市专门组织专家为杨贵妃葬地“探秘”,专家们从文献、人文地理和传说等方面进行考证,认为崇州市三郎镇就是杨贵妃的葬地。 据说在马嵬驿的佛堂前吊死的,不过还有一说她没死,只是远走日本或者是美洲了,至于葬在哪儿就更不知道了。 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幼时常随父辈游宴于蜀州西北三郎镇一带。《“马嵬”方志》载:妃死前嘱,入宫后常念故乡蜀州佳山秀水,求归葬于翠围山中。《杨贵妃传》:“即派特使祭奠贵妃……悄命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别处,后葬于蜀州之翠围山。”白居易在《长恨歌》也证实:“马嵬坡前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唐时已普遍认为杨贵妃未葬于马嵬坡,玄宗入蜀后将贵妃遗体葬于蜀州翠围山旁之小镇,以杨贵妃常呼己“三郎”之名,更镇名为“三郎镇”以伴妃。 这个还是又争议的,白居易的诗里有云啊,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海上仙山就是日本,当时日本岛已经被发现了的,这长恨歌里说的杨贵妃当时在马鬼没死,是去了日本。然后葬的地方也肯定是日本了 ,还有下句,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戳越多仙子,其实当时日本就是个小国,是诚服大唐的,唐玄宗当时非常爱杨,就找了个侍女替他死,然后杨孤身东渡日本,居住在富士山脚,据说杨当时已经有了远离红尘的念头,但当时那些日本的大名不明情况,以为人家大唐贵妃来日本度假的,就纷纷搜罗日本各地的漂亮MM去给杨贵妃送侍女,没办法,大唐的国威在那摆着,祈求大唐能打大名战争中稍微的派个几十口子,帮个小忙,从而能千秋万载,一统太阳,白居易当时的长恨歌透露的是隐情,说的不见玉颜空死处,主要就是点醒当时都以为杨贵妃在马鬼已经死了的人们,白居易就等于是说明白了,那死的人是个假的,真的根本跑日本去了

杨贵妃没有任何子女。

杨玉环的美丽,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

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但她没有子嗣,这也是她没有被封为皇后的原因之一。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  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玉环羞花

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

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含羞草的叶栖基部,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

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人民网-环肥燕瘦都不育?赵飞燕杨贵妃都没子女的真相

-杨玉环

(1)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范冰冰版杨贵妃(8张)  (2)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坡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4)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坡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

这个说法真是太多了,一直没有定论。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杨贵妃传》)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而后来玄宗密令中使改葬的时候,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过了一年零六个月,此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根据具有正史参考价值的唐朝时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一文所记载,杨玉环最少应有三个籍贯是不足为奇的。第一籍贯是生父杨 维祖籍的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第二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后军都督署任职的义父杨 康的祖籍;第三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任长吏的义父杨 琰,杨 琰祖籍陕西弘农华阴,后迁居山西蒲州永乐。

至于您说的电视剧,历史搬上荧幕以后往往为了吸引观众而胡编乱造,历史的成分已经不多了,往往是演绎些才子佳人的传奇,新奇是新奇,姑且看看就可以了, 至于真的要相信它的真实性就没有多大必要了。

去日本?这有可能,但也不一定真实。

杨贵妃确切的死因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相传杨贵妃的下落有好几种,例如死于马嵬坡、死于佛堂、被活埋、死于乱军等。其中杨贵妃是否被活埋被讨论的最多,当时杨贵妃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还把这场动乱的部分原因归结到杨贵妃的身上,最后李隆基在杨贵妃身上必须做出一个选择,那他当然是选择江山。不过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更多还是因为李隆基自己的问题。

1、杨贵妃是被活埋吗

在天宝十四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直逼长安,洛阳陷落,潼关失守,史称安史之乱。被吓得慌张的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跟杨国忠狼狈逃到蜀中,途中,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将领在被杨国忠乱刀砍死后,以后患无穷为由,请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而在《华清宫和社舍人》中写到血埋妃子艳,只能说历史上有这种说法,但得不到证实。

那有相关记载的马嵬之变是由太子李亨发动的,这本应是说李亨将偶发事件加以充分利用罢了。她们先是除掉杨国忠,然后是杨贵妃。杨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杨氏家族全得其宠,外界认为这个祸因就是杨贵妃。得到她之后,皇帝才开始对小人的谗言进行了追查。

所以,此时陈玄礼的话带着一丝威逼的意思,直言道:杨国忠谋反,已被斩首,若仍留杨贵妃,估计军心会乱。言下之意,唐玄宗是想要美人,还是想要美人?唐玄宗岂能听不出这句话的外音,弄得像是贵妃干政一般,对此唐玄宗一时犹豫不决。

而且旁边的高力士,多年跟随唐玄宗,他十分清楚此时若不能下定决心,唐玄宗的处境可就难说了。所以,高力士将话挑明了,杨贵妃其实并没有错,只是现在情况太特殊了,大家都在等结果,他们杀了贵妃的弟弟,如果贵妃还在,大家就不能有别的想法吗?

因此,唐玄宗即使心中没有舍弃,也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最后,众将士见陈尸于井中的杨贵妃才安心,并继续护送唐玄宗逃走。

2、另一种说法

长恨歌中有一句:马嵬坡下的泥中土,不见白发人死。没找到杨贵妃的尸骨,大家都开始怀疑,杨贵妃是否真的死了,是用替身?还是只有一口气,只是一个样子,让那些将士们看看?要是,杨贵妃那时还活着,她会去哪?

有些人说她以前有过道观生活的经历,应该是去了道观,有些人说她去了日本,但是无论结果如何,答案都是未知的。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杨贵妃又是一个绝色美人,身边还没有家人照顾,常年住在深宫里,怎么能自保呢?

但到了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向所有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和古代文献,并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假使杨玉环能够在马嵬驿死里逃生,也确实逃到了日本,但她也不可能生儿育女,生儿育女。

她不过是民间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小女子,帝王只宠她一人那是因为两人的恩爱,结果,却落得如此下场。因此,民间想要一个不同的结局,让他们的故事少些悲戚色彩。《日本史趣事》中,日本史学家邦光史郎记载:杨贵妃之墓在日本的二宫院。今天,当地还保留着这样的墓地,叫做五轮塔。

3、杨贵妃真正死因

每当人们提到杨贵妃的死时就会叹一口气,什么世人总要把男人的错误归结到女人身上呢?无论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她的悲惨结局李隆基都要附上一定责任,当然杨贵妃也犯下了不少的罪过。

一段伟大的时光在她的手中结束了,即便她给后世留下了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她也给世界带去了无尽的灾难。杨贵妃出生于太监家族他的曾祖父是隋朝的高级官员,在唐朝初的时候被李世民杀了,她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高级官员。

但是在杨玉环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不得不选择去洛阳的叔叔家里,他从小就非常的漂亮,而且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性格温顺,能歌善舞而且身材很漂亮,所以唐玄宗的儿子也很喜欢他,唐玄宗的儿子叫做寿王,后来在她的要求之下,唐玄宗把杨玉环塑造成了寿星公主,然后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完之后他和寿王两个人的生活过得非常甜蜜。

后来唐玄宗的爱妃去世,唐玄宗整日郁郁寡欢,所以高丽是为了哄唐玄宗高兴,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杨玉环召入后宫兽王知道了之后非常的兴奋,但是为了做的隐蔽一点,所以唐玄宗先让杨贵妃出家成为了一名女道士,然后再把他册立成了贵妃,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有加,在杨贵妃还没有入宫的时候,唐玄宗统治的唐朝政治签名开创了开元盛世,朝野上下非常的繁荣,这是自杨贵妃入宫之后,他整日沉迷女色,笙歌燕舞,他还曾经对工人说能够得到杨贵妃就好像得到了一件珍宝。

杨贵妃画像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杨贵妃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下落之谜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根据具有正史参考价值的唐朝时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一文所记载,杨玉环最少应有三个籍贯是不足为奇的。第一籍贯是生父杨 维祖籍的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第二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后军都督署任职的义父杨 康的祖籍;第三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任长吏的义父杨 琰,杨 琰祖籍陕西弘农华阴,后迁居山西蒲州永乐。

  2004年,随着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杨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高力士与杨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相距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考证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这一考古新发现,还从另一侧面,支持了日本山口县油谷町的二尊院内藏有两本古文书记载着当地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到四川,沿长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由于高力士与杨玉环是老乡,加之在宫中接触较密切,深知杨玉环身世,因此高力士曾断言“贵妃诚无罪”,陈玄礼与高力士协助杨玉环出逃的唯一安全可靠的线路就是,南逃四川,沿长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流至海外。

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

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玄宗与贵妃虽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发现,他们象一对和睦相爱的夫妇,更象热恋中的少男少女。

扩展资料:

下落成谜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参考链接:杨贵妃-

据正史记载,风流绝代的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了。可是,在日本的民间却盛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贵妃并没有死,而是流落到日本,甚至还曾帮助日本天皇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对此均有描述。

  传说,禁军将领陈玄礼爱慕贵妃的国色天香,不忍心杀她,就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而负责运送尸体、检验尸体的官员恰恰是高力士和陈玄礼,这才瞒天过海,救了贵妃一命。在陈玄礼的亲信和日本遣唐使的护送下,贵妃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

  这个传说将杨贵妃流落日本的细节述说得如此天衣无缝,不免让人心生疑惑:贵妃真的大难不死,流落到日本?

  而更让人惊异的是,在今天的日本,关于杨贵妃的故事并不只限于捕风捉影的口口相传,而是有实物为证,有痕迹可循。

迹象之一:女孩子争做贵妃后裔

  1963年,日本一女孩在电视中展示了其家谱,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无独有偶,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采访时称:“我是中国杨贵妃的后代。”

  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

  其实早在20年代,中国的两位学者周作人和俞平伯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从他们之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先是周作人自日本朋友处知道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便写信告知俞平伯先生。俞平伯覆信中曰:“传说虽异,证据亦足为鄙说张目,闻之欣然。不知能否由日本友人处复得较详尽之记叙乎?”。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著名的写实派诗人,他所创作的《长恨歌》绝不是漫无边际的浪漫想象,而是有据可依的。俞平伯先生对《长恨歌》及相关作品专门作了考证。指出一个重要证据:

  正史、野史和诗文作品均提到,安史之乱两年后唐玄宗要改葬杨贵妃,就私下派人掘坟,拾到了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试想,如果贵妃真的死了两年,尸体早已腐烂,“香囊”必然充满了腐尸的味道。普通人尚且不会碰触这样的香囊,贵为皇帝的唐玄宗又怎么会终日爱不释手?

迹象之二:日本人将杨妃奉若女神

  史学家都认为,杨贵妃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她一生两次嫁人,却没留下一男半女。他的前夫在续弦后生了几个孩子,唐玄宗也子孙满堂,这就说明她生不了孩子。

  可是为什么日本女孩子却争相声称自己是贵妃的后代呢?这就说明日本人对贵妃的喜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002年,时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吴汝俊策划并主演的京剧大戏《贵妃东渡》在日本巡演了几十场,竟然场场爆满。其中有两名观众,跟着跑遍了23个城市,整整看了23场。”可见杨贵妃在日本的知名度之高。

  日本不但有贵妃乡、贵妃塔,甚至还有杨贵妃观音庙,这表明杨妃在日本的地位不亚于观音娘娘。

迹象之三:明皇的信物、贵妃的墓塔至今保留

  《长恨歌》记载,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寻访杨贵妃。找到贵妃后,方士将玄宗所赠的二尊佛像交给了她,杨贵妃则赠玉簪作为答礼。

  令人吃惊的是,这居然在日本得到了印证。这二尊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至今当地还保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五轮塔是建在杨贵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杨贵妃墓前有二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六代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

  据说,日本人都喜欢到杨贵妃墓朝拜,说这样做可以得到漂亮可爱的孩子。 迹象之四:日本经典文学《源氏物语》竟是贵妃故事翻版

  11世纪时,日本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该书首卷中,作者用“太液芙蓉未央柳”来形容更衣(妃子)的美貌;更衣深得天皇宠爱,两人朝夕相处,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惜更衣早亡,悲伤的天皇“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以此寄托哀思,这里的天皇与更衣,活脱脱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翻版。

  四川史学专家冯教授认为,关于杨贵妃生死的传闻,虽然无法考证,但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人们永远探索。

唐朝杨贵妃最后葬在哪?

杨贵妃葬地,一直是不解之谜。有传说杨贵妃死后并未葬于陕西兴平县马嵬坡,而是葬于其故乡蜀州(今崇州市)三郎镇。2009年12日上午,崇州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