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三皇之首、五氏之一的有巢氏的兴衰往事
有巢氏,属于河姆渡人,古越人的一支,《韩非子》所说的“有圣人做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其圣人就是有巢氏,史书中也有说有巢氏是天皇,我觉得配得上,因为有巢氏发明的巢是建在树上的,称之为栏杆式建筑。我个人认为树向天生长,有巢氏的首领又德高望重,拥有上天赐予的土木才能,所以才叫天皇吧。
有巢氏最早活动区域在浙江省宁波绍兴平原一带,有考古为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出土了四个文化层最早的文化层距今7000年,都与有巢氏有关。这一时期还属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也不高,但从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几十万枚陶片说明这一时期有巢氏已经有了一定的手工业和相当不错的艺术水平。
可能后来遇到了洪水, 那个时候正是冰河时代刚过,冰川大幅度融化时期,宁波绍兴又属于平原,于是有巢氏又迁移到了丘陵脚下的杭州嘉湖平原一带,建立了良渚古城。向北发展在山东琅琊(今临沂)建立了陪都,向西发展在今安徽巢湖附近建立了巢国,今有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为证,距今六七千年前,在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枚玉制杉树的雕塑,说明凌家滩遗址的居民是以树木为崇拜的图腾,在文化上和良渚文化是继承关系,因此更加佐证了此文明乃良渚有巢氏的延续。
距今6000——5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出现了以一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可能就是先秦古籍《鹖冠子》讲到的“成鸠氏”,也是天皇氏,《路史》记载天皇氏“鳞身”,鳞本身就是蛇身,鳞身正好对应成鸠氏的蛇图腾之象征,而天皇氏的称号显然应该是继承有巢氏的,说明有巢氏和成鸠氏属于承前启后的关系。那么成鸠氏为何取代了有巢氏呢?成语鸠占鹊巢或许可以管中窥豹,另外具《逸周书·史记解》所讲:“昔者有巢氏,有乱臣而贵任之,以国假之,以权擅国而主断,君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也就是成鸠氏篡了有巢氏之位。
此后,良渚文化这一支有巢氏于是就分散各地,有去了山东琅琊古城(今临沂)有去了安徽巢湖,还有一支来到了晋陕地区,成为黄帝部落的一支,到了帝尧时期,有巢氏首领巢父因为德高望重,而且是当时的建筑大师,帝尧曾找过巢父,想把帝位传位给他,但是被巢父拒绝了。到了大禹时期,眼看大禹声威越来越盛,有巢氏于是把女儿偃攸嫁给了大禹,偃攸生下了启,启于是建立了夏朝,成为开国之君,启封巢父于襄陵,今属山西襄汾县东南。到了末帝夏桀时期,又把有巢氏的一支封于南巢《路史·国名纪》载:“南巢氏,桀之封。”此南巢是不是安徽巢湖的南巢还有争议,但我觉得应该不是南巢,南巢在安徽距离夏都安邑,也就是山西运城夏县太远了,南巢氏是获夏桀之封,应该是离都城近的地方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才叫封,如果是流放,那应该就是安徽巢湖了。既然不是安徽巢湖的南巢,也不可能是山西襄陵的西巢,那此南巢被夏桀封在了哪呢?
我们先来看夏桀的都城安邑——山西运城的夏县,距离夏县最近的有巢氏故地就是河南睢县的巢亭,中华民族史专家何光岳的推测此南巢就是夏桀所封之南巢。(巢亭在战国后期已改名)
由此可推断这应该是夏桀对有巢氏的重视,从启开国起400年间两族都是姻亲关系。夏桀祖先少康的复兴地纶邑(虞城县以西的纶城)就在其附近,当年少康就是以纶邑作为根据地从而打败窃国者寒浞的。夏桀把南巢封在睢县的巢亭,是对有巢氏充分的信任。
好景不长,夏桀鸣条(山西运城市夏县以西)之战战败后,夏桀逃到了南巢,《国语·鲁语》记载:“桀奔南巢”,南巢在睢县,睢县旁边还有夏朝的陪都,在今商丘市夏邑县,但在夏邑县夏桀又被商汤打败了。桀率残部再逃至三朡(山东定陶),最终夏桀在三糉被商汤活捉,并灭了三糉,并改名曹。
《尚书》:“桀奔三朡,汤伐三朡,俘获宝玉,遂践天子位于三朡。”商汤在山东正式取代夏朝。不久后,流放桀于南巢。《尚书》载:“成汤伐桀, 放于南巢。”这次是放 不是封,区别还是很大的,此南巢这次应该就是安徽巢湖了,距离商初的首都亳州相当之远啊。最后夏桀病死于巢湖。
商朝建立后,北方的有巢氏方国都被灭掉,毕竟是夏的姻亲国,最后只保留了安徽巢湖的南巢方国延续血脉。至此之后,南巢国又绵延了1000多年。到了春秋晚期,吴楚争霸,巢国只能夹缝中求生存,可惜巢国国君压错了宝,坚决站在了楚国这边,为此常常遭吴国的攻伐,然而楚国老大哥楚平王被儿媳妇迷的神魂颠倒,自然是不会有多大出息帮助巢国了。
公元前518年的某一天,据《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吴人伐楚,结果发现巢国和钟离国没有防备,顺势灭之,另外提一下钟离后来改名凤阳,这块土地上于1000年后诞生了一个叫朱元璋的放牛娃。巢国最终亡于吴国,绵延了1万多年,中国建筑之父的氏族国家有巢氏,从七千多年前建立良渚文明至春秋晚期,历经沧桑还是没能挺过时代的洪流,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只叹一声惋惜啊。
太平王氏面塑地处襄汾县汾城镇南贾岗村,在那里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很早这里就流行着一句名言:“金襄陵,银太平”,是因为太平镇(今汾城)盛产小麦,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盛大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候,用小麦粉做成人物、花鸟、动物来祝贺祈福,慢慢形成了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
太平王氏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太平王氏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汾城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 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太平王氏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寒食节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事实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春燕凌空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于是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籍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所作的寒燕天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这些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塑人物造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戏剧人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独雅而生动有神。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蒸出后用品色点染开脸,设色浓艳、对比鲜明,极合理地适用了对比色的比值关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清明时节互相馈赠,做成花架系插,悬挂于室内墙壁,顿觉春风拂面,生机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这些花色食品是为寒食节禁火时准备的干粮,后禁火俗废,面塑食品作为一种艺术随风俗保留了下来。
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晋南汾城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其实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节日前几天,乡村的巧妇们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鲜嫩灵活,娇态可掏,然后点施丹青,打扮齐整,便成为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晋北风俗送男孩为羊,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为鱼,鱼属阴,是为顺乎阴阳秩序之作法。晋北的面羊造型浑厚饱满,内蕴力极强,又加之身上点线的对比,使之极富汉魏风格,这与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晋南的走兽花馍造型琳珑精巧,神态狞厉,设色浓烈。所谓面羊实质是代称,飞禽走兽其实什么都有,还有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戏桃,五子争腚等。
太平王氏面塑更以其饱满挺秀,浑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誉民间。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馈赠对象而定。在造型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色。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纹饰,形成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象汉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太平王氏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的节奏高潮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
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象。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造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赏心悦目,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裕一点的人家要送卜几个乃至几十个。都配成套,与生命意识,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很多。
太平王氏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下面的资料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公元二零零六年五月一日,安丘峰山李氏祭祖揭碑仪式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冀北诗书地,陇西礼乐家的李氏自洪武二年占籍峰山已有六百三十余年,其间人丁繁茂,人才辈出,从古至今都是威望极高的名门望族。李白曾有诗为证: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过去曾有一门三进士,一门五进士,兄弟同科进士的辉煌,现在也不乏官居要职的公务员,腰缠万贯的富商,从事各行各业的精英……。
为纪念祖宗的阴德恩泽,祖茔墓地曾经是旗杆林立,石碑成行。惜于动乱年代被毁,为慎终追远,宗亲们重修祖茔碑的念头由来已久,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不能实施。
欣逢盛世,际遇太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发扬民族文化的现世,李家沟的几位古道热肠的宗亲发出倡议:完成一项顺族心和族意,前人又没能完成的大事————重修祖茔碑。
“我就是安丘峰山李的第20世。
“我家在民国初年随曾祖父举家迁至山西襄汾县,来此地估计已有80余年,建国初期,山东安丘老家来人,赠送家谱(大清宣统三年春立)一本。现所赠家谱就在身边,看到网上所记载,同手中家谱一样,内心非常激动。祖父在世时,常念叨要回家看看,未能如愿,家中二爸退休在家,已近80高龄,仍有回家看看的心愿。家谱记载,曾祖父李林海为第十七世,其父十六世李九华(业医善医痘疾品行端耿)。
在此,祝愿我李姓家人家门兴旺,繁荣昌盛。”
资料来源:
http://tiebabaiducom/fkz=181691251
还有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30394shtml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①,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②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
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③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
“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
“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山东贾姓文化研究会之《谱苑佳话》第23期
2018年5月5日
供稿:贾绍立,贾海生,
贾云龙
选编:贾世淮
诗曰:
齐鲁圣地是我家,
家人登坛把话啦。
寻根襄汾洪洞县 ,
详说山东贾文化。
山东贾氏(先贤堂)渊源:
明嘉靖癸未年(1523年)山东黄河决口,天灾人祸,人口锐减,我先祖, 讳 贾端奉昭迁到单县城北白浮图,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奉为一世祖,二世祖,讳贾习;三世祖,讳贾天爵,三子;
四世祖:讳长 贾馆(三子),次 贾舒(二子),三 贾祝(二子);
五世祖:贾馆之后,长支 贾我年,次支 贾我吉,三支 贾我祚。
贾舒之后,长支 贾我样,次支 贾我佑。
贾祝之后,长支 贾我寿,次支 贾我康。
六世祖:贾我年育有五子,长 伟度,次 肃度,三 仪度,四 俨度,五 少亡。
七世祖:我年之孙,长次均失讳,三孙 贾明敏过继给姑父姓郝。
八世祖:我年之曾孙,失讳。
九世祖:我年之玄孙,均失讳。
十,十一世祖:
于乾隆三十五年续过一次谱。
民国十九年(1905年),由单县十五世孙,讳 贾洪宾牵头又续了一次谱,并续辈字如下:(从12世开始)芝 兰 同 玉 树,言 表 幼 承 芳。忠 厚 传 家 远,诗 书 继 世 长。
以上二十辈,经过57年来,有的地方按族谱辈字传宗接代,有的地方则不按谱辈字起名,造成非常混乱,同宗不识,同辈不认,错传,失传,字辈颠倒,若不续谱,后果不堪设想,上愧对祖先,下无颜后昆。
为了继承先祖之业,纠正行辈混乱现象,于1962年开始准备修续家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拖至1987年才告峻,这次续修又延续定行辈二十字(从32世始):
艳 阳 照 春 秋,紫 光 盛 吉 祥。仁 义 礼 智 信,德 才 令 睿 昌。
家谱,是维系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钮带,主要叙述本族姓氏由来,始祖渊源,迁徙经过,兴盛始末,祖先的事迹德行等,是一部家族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是了解家族兴盛的教科书,时常翻阅,更能激发对家族的热爱,对先祖的愐怀,争做一个有谱之人,对社会有用之人。
赵氏孤儿是谁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左传》和《史记》中均有历史原型,但是《史记》和《左传》中的记载却不尽相同,可以说是两个版本了,在这里主要介绍《左传》中的版本。
赵盾死了之后,儿子赵朔就承袭了赵盾的爵位,赵朔作为晋国的大将军,在楚庄王攻打郑国的时候出兵救援,在与河和楚庄王一场大战,战争过后赵朔就娶了晋成公的姐姐庄姬为妻。赵朔死了之后,庄姬和赵盾的同父异母的兄弟赵婴有了私情,赵朔的两个叔叔赵括和赵同看不下去这种事情,就把赵婴流放到了齐国。
这件事情把赵庄姬给气坏了,于是她就把帐全都算到了赵氏兄弟的头上。赵庄姬联合素来对赵氏有怨的栾氏、郤氏等,一同对付赵氏兄弟。这些人轮番在晋景公面前告状,诬陷赵氏要谋反,晋景公没有调查就信以为真了,就把赵括、赵同兄弟俩给杀死了。赵氏一死,栾氏、郤氏的势力就开始在壮大了起来,赵庄姬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现在赵氏就只有自己和赵武了,自己忙活了大半天反倒是坑了自己。
于是赵庄姬就把赵武带到了晋国的王宫之中,好好的保护了起来,以免遭到栾氏、郤氏的杀害。晋景公杀了赵氏兄弟之后就想把赵氏的人土地封给祁奚家族,后来晋国执政大夫韩厥站出来为赵氏说话,挽救了赵氏,也最终成就了战国时代。赵氏的土地被留下了,后来又封还给了赵武,赵氏家族才得以复兴。
赵氏孤儿发生地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晋国的故事,当时晋国国都叫做绛,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的绛县一带了。
晋国时候绛城的遗址现在还在,就在今天的襄汾县赵康镇,遥望历史这里曾经有八代皇帝,献公、惠公、怀公、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八个晋王,在这里统治了八十五年。在赵氏孤儿案件里,被屠岸贾杀害的有三百六十多人,这些故去的人全部都埋在了现在襄汾县九原山下面的九冢墓里。为了救赵氏孤儿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公孙杵臼的墓就在襄汾县的三公村,将赵氏孤儿抚养长大,最后把又自杀的程婴被埋在了襄汾县的程公村。程婴的墓高大巍峨,周长近百米,似乎在和过往的人诉说着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
赵氏孤儿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经典的剧目,被各地的观众朋友所欢迎。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这些都是这个故事中令人惊心动魄的关键点。近些年也有导演将这个故事改变成电视剧和**,搬上荧幕,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这段故事。
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第 1 条记录
题名 镇海柴桥曹氏宗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9年(1920),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镇海
堂号 敦本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元]曹祖凤
摘要 始祖凤,元延皊间进士,原籍平江路吴县,官至直讲学士,后左迁庆元路定海县儒学司训,解职后遂居于芦江东之海晏乡。柴桥为海晏之村名。卷十至十五上行传,十五下艺文,卷末祀产。
索取号 JP974
第 2 条记录
题名 乐东柴岭脚张氏宗谱: 不分卷:[乐清]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稿本
居地 浙江,乐清
先祖/名人 始祖:[宋]张渚; 始迁祖:[清]张志英
摘要 始祖渚,宋室南渡时迁居黄砶土屿,为土屿之始祖。至十五世孙志英,时值清初,又迁居乐邑之柴岭脚,为柴岭脚始迁祖,是谱载世系图、行传等。
索取号 1369
第 3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家乘: 不分卷:[太仓]
作者 (清)柴桂纂修
版本 清, 稿本
居地 江苏,太仓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廷富; 先祖:[宋]柴璧; 先祖:[宋]柴公望; 先祖:[宋]柴硕; 本支祖:[宋]柴孟肤
摘要 参见清钞本《柴氏家谱》(嘉定)条目。四世祖璧,生三子,第三子孟肤,元初由嘉定徙居太仓武陵桥,是即其支谱。谱载家乘题辞、实录、世谱、墓铭、传、寿诗、睝诗、仪盰、祝文。有清吴伟业诗。
索取号 31313
第 4 条记录
题名 江阳嵩高柴氏宗谱: 三十九卷,首一卷:[江山]
作者 柴汝澜等纂修
版本 民国8年(191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先祖自河北迁建康。传至二十二世祖仲苏、仲珍、仲紧,唐末由建康徙衢州江山。仲苏、仲紧居嵩高,仲珍居緅峰。卷首谱序、凡例、断谳、仕宦等,馀卷皆为世纪。
索取号 2549/A
第 5 条记录
题名 江阳嵩高柴氏宗谱: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参见柴汝澜修《江阳嵩高柴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纪。
索取号 2549/B
第 6 条记录
题名 峿峰柴氏宗谱: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堂号 翼经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参见柴汝澜修《江阳嵩高柴氏宗谱》条目。是哦迁江山緅峰之仲珍派谱。存卷哦系图、流芳志(行传)。
索取号 2550
第 7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八修宗谱: 七十卷:[浠水]
作者 柴守翥纂修
版本 民国26年(1937),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北,浠水
堂号 强恕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中宪
摘要 始迁祖中宪公兄弟,由贵溪宦居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后裔有适商城者,有住六安、太湖、英山者,是悉萃而谱之。存卷�序、家训、封诰、服制图、家规等。
索取号 JP338
第 8 条记录
题名 锦里柴氏宗谱: 四卷,首一卷:[鄞县]
作者 (清)柴明煜纂修
版本 清道光29年(1849), 钞
居地 浙江,鄞县
堂号 学愚堂
先祖/名人 始祖:[明]柴隆观
摘要 始祖隆观,明正统间来居鄞邑。六世后,迁居锦里。卷首、卷一序、彩色墓图、姓源考、祠堂记、系图,卷二、三名纪、世传,卷四为九世渔山公诗文集、赠言、坟茔、祀典。
索取号 JP1255
第 9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家谱: 不分卷:[嘉定]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钞本
居地 上海,嘉定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廷富; 先祖:[宋]柴璧; 本支祖:[宋]柴公望; 先祖:[宋]柴硕; 先祖:[宋]柴孟肤
摘要 一世祖廷富,其先太原人,宋靖康间南渡居浙,历传至廷富,仕元为海道水军万户,始居嘉定。曾孙璧,三子:长公望仍居嘉定,次硕居昆山,季孟肤居太仓北门外古塘,衍为三大派。谱载序、系图、行传等
。
索取号 911580
第 10 条记录
题名 暨阳西安柴氏宗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萃涣堂
摘要 谱存世系、行传。
索取号 2548
第 11 条记录
题名 暨阳里亭柴氏宗谱: 不分卷
作者 (清)柴华玉等纂修
版本 清咸丰9年(185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斯聚堂
先祖/名人 始祖:[唐]柴绍; 先祖:[后周]柴荣; 始迁祖:[元]柴伯茂; 先祖:[元]柴伯; 本支祖:[明]柴广爱
摘要 有始迁祖讳伯茂者,谱称其系出唐初名将柴绍、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之后,元大德间由江山徙居诸暨黄潭,为黄潭始祖。伯茂三子同迁孤山,长子伯曾孙广爱,明初入赘本邑义安乡里亭,是为里亭始祖。是书依次载谱序、凡例、祖系源流、伯茂墓志、里亭图及诗、祠记、祀产记、本族名人传记、闺范传记、艺文、行
传。
索取号 2547/A
第 12 条记录
题名 姚江云柯柴氏宗谱: 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馀姚]
作者 (清)柴载清主修
版本 清宣统2年(1910),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馀姚
堂号 翼庆堂
先祖/名人 始祖:[宋]柴洪先; 始迁祖:[明]柴明益; 本支祖:[明]柴秉伦; 本支祖:[明]柴秉孝
摘要 始祖洪先,南宋初徙绍兴。始迁祖明益,洪先十一世孙,明中叶徙居姚北云柯。二子秉伦、秉孝,分别�东柴下宅、西柴上宅祖。卷首至二序、渊源考、诰命、像图、传记、墓志、杂记,卷三、四系图、世表,卷末跋。有范必大、谢迁、赵锦、翁大立序。
索取号 921058-61
第 13 条记录
题名 监桥柴氏小家谱: 不分卷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钞本
居地 监桥
先祖/名人 始祖:[明]柴肇成
摘要 始祖肇成,约元明间人。谱载行传。�
索取号 JP337
第 14 条记录
题名 湘衡拗柴胡氏续修族谱: 十三卷:[湘潭]
作者 (清)胡心懋等纂修
版本 清乾隆60年(1795),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先祖/名人 始祖:胡安国; 先祖:[明]胡德祥; 始迁祖:胡道权; 始迁祖:胡道衡
摘要 始祖安国。迁楚始祖德祥,明洪武初自闽迁兖,复自兖迁楚,二代至道权、道衡迁至潭邑拗柴岭衡山桥。卷一诰敕、谱序、目录、先儒修谱辨论、显祖十劝、敬亭祖修谱凡例、敬亭祖履历奏眆、仲营祖建宗祠用数碑等,卷七齿录。
索取号 4681
第 15 条记录
题名 拗柴胡氏五修谱: 三十卷,首四卷,末六卷:[湘潭]
作者 (清)胡亭午等纂修
版本 道光28年(1848),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堂号 务本堂
先祖/名人 始祖:胡安国; 先祖:[明]胡德祥; 始迁祖:胡道权; 始迁祖:胡道衡
摘要 参见清胡心懋修《湘衡拗柴胡氏续修族谱》条目。卷首一续修条规、祠规、系原纪略、名派等,卷十九至二十六齿录。
索取号 4683
第 16 条记录
题名 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湘潭]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钞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堂号 集美堂
摘要 存卷为齿录。
索取号 7012
第 17 条记录
题名 世恩堂柴氏家谱: :十六卷:[鄞县]
作者 柴志潮纂修
版本 民国23年(1934),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鄞县
堂号 世恩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宋]柴荣
摘要 始迁祖荣,宋代由大梁辗转播迁於四明。明柴经出此族。卷一至三谱序、历世牌坊、历世诗选、科甲、仕宦、诰赠、选举、迁徙记,卷四世系,卷六、七世次。
索取号 JP339
第 18 条记录
题名 暨阳里亭柴氏宗谱: 不分卷
作者 (清)柴华玉等纂修
版本 清咸丰9年(185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斯聚堂
先祖/名人 始祖:[唐]柴绍; 先祖:[后周]柴荣; 始迁祖:[元]柴伯茂; 先祖:[元]柴伯; 本支祖:[明]柴广爱
索取号 2547/B
2547/C
第 19 条记录
题名 柴氏世系谱: 不分卷:[山西襄汾]
作者 (清)柴珽等编
版本 清乾隆9年(1744), 钞本
居地 山西,襄汾
先祖/名人 始祖:柴遵恕
摘要 是族世居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襄汾县)治东十五里连村庄。始祖遵恕。谱载谱序、世系。世系记至十二世。
索取号 930368
第 20 条记录
题名 柴氏世系再复续家谱册: 不分卷:[山西襄汾]
作者 柴隅隆等纂修
版本 民国20年(1931), 钞本
居地 山西,襄汾
摘要 参见清柴珽修《柴氏世系谱》条目。谱载世系(自十三至十九世)。
索取号 930369
第 21 条记录
题名 澬阳柴氏支谱: 十卷,末一卷:[湖南益阳]
作者 柴典璠等主修
版本 民国28年(1939),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益阳
堂号 平阳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明]柴开咏
摘要 始迁祖开咏,字学海,号迢源,明洪武间自河南徙益阳治东坞土湾,复徙湾之南千家洲。卷首(即卷一)序、派语、传赞、墓志、例言、家训、行述、寿文、寿诗、祭文,卷二至十世系,卷末祠图、墓图、跋。
索取号 946220-29
第 22 条记录
题名 中华柴姓宗谱: 二编,附录
作者 柴文清主编
版本 1999年, 电脑排印本
先祖/名人 始祖:[战国]柴举
摘要 此是柴姓之全国统宗谱,以战国时齐国人柴举为得姓始祖。柴氏是姜姓后裔,举祖父为孔子弟子高柴,举以皇父字为氏。书上编《柴氏家族追本溯源》追溯炎帝至柴举之历史。下编《柴氏家族分布现状》介绍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陕西、江西、北京柴氏各支的简况。
索取号 XP942
谈谈三皇之首、五氏之一的有巢氏的兴衰往事
本文2023-11-17 09:37: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