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学 案例分析 求思考题答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家庭心理学 案例分析 求思考题答案,第1张

一1自我分化、王先生不能再忍受他妈妈的专制,王先生决定独立出来。王太太宣布说她想继续读大学,,王太太离开家去读大学,但是,从此她与父母也疏远了。 江江是在一个把他当作宇宙中心的溺爱母亲的陪伴下长大的。不管什么时候,当他有不想要的东西时,他就愤怒的把东西扔掉。

其他孩子不想和他呆在一起,因此直到他长大也没有几个朋友。

2三角关系、当江江是个婴儿时,王太太是个完美的母亲,她着迷的爱他,满足他一切需要。当王先生试图关心儿子时,王太太始终在儿子周围并使王先生相信儿子很好。这阻止了王先生与儿子的亲近,(王太太-江江-江爸爸

3核心家庭情绪系统、王先生、王太太、江江三者独立、偏执、任性、孤立。

4家庭投射过程

5、情绪隔离、

6多代传递过程、

7手足出生顺序的影响、

8、社会性的退化,三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恶人,不利团队协作,不利社会整体进步。

二、 画出家谱图 王先生妈妈、王先生姐姐---王太太父母 、王太太三姐妹--- 江江

三、自我分化、三角关系、家庭投射过程、情绪隔离。对于本案中主要解决汪汪的人格独立。对于汪汪不良行为都是自我人格独立在家庭中的投射。对于这个问题要解决就要解决他们家族中三代人的人格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对于本案中的治疗方法不是很专业,但是对于性理疗病中要解决三代人的人格,只需每个人都不要越位,要各尊各道。方能更有利于个人成长。江江家庭中母亲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变得孤恶,王先生是一个任性霸道的人,为人也是一个孤恶之人。王太太自身有一定软弱性不能相夫教子。而且内心缺少丈夫的爱,所以建议丈夫不要过于孤立。如果这个家庭能够改变孤恶的心性,能够彼此学会分享、互助、互动、共进退,这样就会家和万事兴。为人也能内圆外方大受欢迎。三个人能改恶从善、化去不良秉性、方能解脱、方能自在而有生机。而不是三块石头又臭又硬,受着寒杀之苦。为人都有冷冰冰、恶狠狠、死犟死犟和没人味的一面。

一、精神分析术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建立了这个理论———童年期伤创经验导致压抑本能冲动或情感,是成年后焦虑的根源。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

治疗师以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营造一种温暖安全、适合沟通的氛围。治疗师采取的策略包括鼓励、保证、忠告、加强现实感、建议说服等较积极的做法,以期在短期内达到协助个案度过难关,恢复生活常态,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度,增进个案的沟通技巧等目的。

三、行为治疗

依据动物实验得到的学习理论,有系统地应用在协助人们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因此,行为治疗的内容大都是教导性的,培养个案有效的自我管理技巧并且将学习到的心理技巧不断地在生活里练习。治疗者和个案采取合作关系,个案必须主动积极地配合。

四、认知心理治疗

50年代末,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思考、情绪与行为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不是事件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思考模式)决定我们的情绪反应。因此有很多的情感障碍与心理困扰,是来自个人的“非理性思考”。而“非理性思考”的形成是从儿童时期对我们具影响力的人(通常是父母、老师)身上学习而来,并且经由自己不断地重复此种情绪经验累积而成。

所以治疗的过程,就是要协助个案找出自己的“非理性思考”,之后加以驳斥而训练出理性的思考方式,自然就能消除情绪的困扰。在临床施行上,认知治疗常要配合行为治疗,因而全称“认知行为治疗”。

五、团体心理治疗

人是群性的动物,团体可以提供个人温暖、保护及滋养的作用,因此团体心理治疗极符合人类这种群居的需求。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群事先挑选过有情绪障碍的人,固定的时间集合在一起,由训练有素的治疗师引导团体成员互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彼此鼓励支持而达到改变思考、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目的。

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

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S 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

 二、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系由我国精神病学家钟友彬所创立。它借用了精神分析的某些观点,从改变病人的认识入手,创造的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心理治疗实践方法。认识领悟心理治疗理论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源在于儿童时期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大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至于用儿童的幼稚态度去对待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由于症状都是幼年期经历的恐惧在成年人身上的再现,因此症状的表现必然带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三、行为疗法

 行为治疗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三种学习行为:反应学习、操作学习、和观察学习,其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巴浦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为弗洛伊德所创立。应用此疗法使病人从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从事心事分析的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以及各种心理防卫机制的知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会谈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静、温暖的房间内,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面朝天花板,便于集中注意力于回忆上,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会谈的时间每次约45~50分钟,每周会谈5次。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长期的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病人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一疗法所采用的技术有: 每次会谈让病人选择自己想谈的题目,如生活、家庭关系、工作、与人交往、受好或发病经过等。总之随着脑中所涌现的念头脱口而出,不管说出来的事情彼此有无关联,是否合乎逻辑或幼稚可笑。开始会谈时病人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不能不考虑给治疗者的印象。但是随着治疗者的鼓励和指点,病人逐渐沉入往事的回忆中,内心深处无意识的闸门不觉地打开了。谈出的事情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往往病人突然停止不语,推说想不起来了。或者绕过所谈的话题而言其他,有时还伴有不适当的冲动行为,甚至扬言要停止治疗或忘记治疗的预约时间或迟到。这些表明病人出现了“抗拒”,这一现象常常是病人心理症结的所在,治疗者的任务就是要帮助病人克服这一无意识的抗拒。根据病人当时的心理状态,用同情的语调引导病人将伴有严重焦虑和冲突的事情进入病人的意识中,将压抑的情感发泄出来。由于许多事情属于幼年时代的精神创伤,当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常是比较幼稚的,现在当病人在意识中用成人的心理去重新体验旧情,就比较容易处理和克服掉,这叫做情感矫正,这样病人所呈现的症状也会自然消失了。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病人克服抗拒,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用病人所说过的话做依据,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的心理症结的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病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病人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必须指出,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的原始含义是严格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病人心理障碍的根源,也就是说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某些幼年时期遭受性的创伤和冲突所引起。所以在解释梦的象征性意义时往往把梦中所出现的凸出来的棍棒类的物体看做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把凹进去的花瓶、脸盆类的物体看做女性生殖器的象征,通过反复的解释让病人领悟到焦虑等心理障碍来自本我即原始“性力”的愿望未能得到满足或存在恋母情结所致。而这一论点并没有被许多心理分析家所接受,而在临床实践中,不用幼年“性”创伤来解释和分析,照样获得好的疗效。

这一疗法的适应症是心因性神经症。这种会谈显然不适合儿童或已呈精神错乱症状的各种精神病人。由于它耗时长、效率低、费用开支大,而今很少有人应用。但这一经典心理分析的技术仍在各种改良的分析疗法中适用。

继续聊聊心理咨询都干点啥,心理学这十几年来在咱们中国可以说是空前的繁华。各种流派以各种形式走进心理工作者的圈子。嗯,是的,就像武侠小说以及各种行业里的各大门派。也一样,各流派之间也相互继承、发展、竞争、以及鄙视和倾扎……

近几年一直有一个声音——心理学要融合,要本土化。

本土化很好理解,当代心理学发源于西方,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来到咱们颇具东方特色的文明古国,必然有些冲突和不那么适应的地方,所以本土化是必然的。而蓝私下认为以我们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早晚的事情。

融合的工作方式则除了西方心理学与我们文化的融合,咨询师和治疗师还在工作过程中,融合多种治疗流派和治疗方法,这是当代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融合到哪里,融合成什么样子,蓝也说不好,但是蓝始终坚信,融合也好,创新也罢,必然要在对原本的东西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是“乌托邦”式的自欺欺人。

最近读家庭治疗方面的书籍,恰好看到游戏家谱图的介绍并附案例。这是一个将家庭治疗与游戏治疗(包括沙盘游戏)(更深层还有荣格、弗洛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读下来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我们在家庭中可以自己进行,当作家庭自我探索、增加亲子互动、提升亲子关系的小游戏。

还可以开发孩子想象力、表达力和思考力,我们期待孩子会思考、爱思考,那么孩子就要学会怎么思考,从哪里思考,这个小游戏显然是非常适合的。

来源

使用游戏家谱图

游戏家谱图(game genogram)由埃莉安娜吉尔博士开发,是对家谱图评估和治疗的改良与拓展。游戏家谱图将家谱图的结构和小玩偶(人物、动物和各种物品)以富有趣味的形式结合到一起。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用它来创造想象中的家庭图谱,治疗师可据此对儿童进行评估和干预。

游戏家谱图是一种实用的家庭治疗技术,它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动物和其他样式的实物玩具,以游戏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故事呈现出来。

制作游戏家谱图时,让来访者用各种人偶、动物和实物玩具来象征每个家庭成员,并排列他们的位置。这种游戏可以向我们呈现关于每一个当前家庭成员和已过世家庭成员的有价值的信息。针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小玩偶在家谱图中的排布,治疗师与家庭成员一起探讨各个成员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奇思妙想和幻想,帮助他们理清家庭的经历与故事,深化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冲突的理解。

通常构建游戏家谱图的方法是:首先在一张大纸(34英尺(90120厘米))上绘制个人或家庭的家谱图——向家庭成员询问并在图上画出血缘与法律上的亲属,以及那些对于家庭生活非常重要的人(或物)——包括朋友或宠物等;图形绘制完成后,接下来要求来访者选取各种小玩偶来一一对应地代表每一位家庭成员(包括来访者本人),然后让他将这些物件摆放到家谱图中的代表各个家庭成员的圆形或矩形团之上。在这些过程中,来访者享有完全的自主,可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选择玩具、随意摆放;在此之后,治疗师邀请来访者分享他们选择、排布玩偶的想法和原因。

游戏家谱图技术通常可以绕过阻抗,引导来访者暴露他们对自身或他人的感受。

家谱图可以促进治疗师和来访者对家庭系统、家庭历史产生更宏观的认识,进而可以重新组织家庭信息、做出反思,对家庭模式和重要的生活事件生成更深刻的见解,获得新的领悟。游戏的形式可以促使来访者积极地将幻想内容具象化,并且能有效提升治疗的参与度。在游戏化的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可将内心的冲突或问题外化出来,而这一点对于谈话治疗是难上加难的。

鲍文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

北京大学心理系 (100871) 易春丽 钱铭怡 章晓云

(Murray Bowen, MD鲍文;包文,多世代家族治疗法)

Murray Bowen是系统家庭理论的奠基人,他最初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他在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对家庭关系的作用产生了兴趣。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对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进行的深入的研究,Bowen的系统家庭理念逐渐完善。Bowen理论有两个最主要假设:其一,家庭成员间过度的情感联系和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联系,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是家庭成员必要的成长目标。其二,在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趋向于传给下一代,即多代传承理论(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1] 。

下面几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构成了Bowen系统家庭理论的基础。

一、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

自我分化的概念是Bowen系统家庭理论的核心概念。分化关注的是个体,强调人们在面对外界要求保持紧密性 (togetherness)的压力时,由于不同的个体对压力的敏感程度不同,且他们在压力下所维持自治能力的水平也不同,这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内在分化程度[2]。

内在的分化是指个体有能力将情感与理智区分开来。未分化的个体几乎不能将理智从情感中分离出来;他们的智力被情感所淹没,以致于他们几乎没有能力客观地进行思考[3]。分化程度高的个体不是只有理智而没有情感的冷血动物。他/她能够平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即他们既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自发性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自我克制并且客观地看待事物,因此有能力抵制情感冲动对自身的影响。

孩子生活在不同分化水平的家庭中其心理成长是不同的。在情感紧密性(togetherness)压力较低的家庭中,即分化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孩子的自我形象不是建立于对焦虑或者他人的情感需要的反应上,也不需要建立在其他人对自身情感歪曲的感受之上。孩子的"自我”不是迫于为了得到接受或赞许这种情感压力,而自动地按照家人的信念、价值观等行事。与此相反,信念、价值观和信心是来自于自己的理智,并且彼此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够作为家庭的一部分正常成长,但可以和家庭达到正常的心理上的分离[4]。

在低分化的家庭中,由于情感或紧密性的压力强度过高,孩子在成长中无法为自己的需求进行思考、感觉、行动。孩子的功能仅仅是对他人做出反应,他们会更多地做出情感反应而缺乏理智的思考。如果影响孩子的重要他人之间有不同的信念,孩子就会在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之间摇摆,出现不一致。

分化的基础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与抚养他成长的家庭之间的情感分离程度所决定的。这种分化水平一般在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已经建立得很完善了,通常可以持续一生,除非有不寻常的生活事件或者有目的的努力(例如心理咨询)才可能改变。Bowen的理论由此认为改变家庭这一整个的系统的效果比单纯改变青少年本身更好,因为单纯改变青少年虽然可以产生治疗效果,但是当他们回到家庭时,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很容易使得改变功亏一篑[4]。

二、三角关系(TriangleRelationship)

三角关系是Bowen在1966年提出的[5],虽然目前在我国对于Bowen的其它观点了解不多,但其关于三角关系的观点却是在家庭治疗界比较熟悉和比较有影响的概念。

在人际系统中最直接的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但是两个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系统存在焦虑时,第三个人的参与能减少两个人之间的焦虑以维持稳定[3],因为两人焦虑分散到三个人的关系中。三角关系是情感系统的基本分子,是最小的稳定的关系单位[4]。

三角关系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一个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增加第三人而失去平衡。例如和谐的婚姻在孩子出生后出现矛盾。(2)一个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第三人的离去而失去平衡。例如孩子离家念书,父母婚姻的不和谐增加。(3)一个不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增加第三人而达到平衡。有矛盾的夫妻在孩子出生后把他们的焦虑投注在孩子身上。(4)一个不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第三人的离开而达到平衡。在矛盾中支持某一方的人的离开,会使得矛盾减少[4]。

家庭的分化程度越低,三角关系对于维持情感的平衡就越为重要。如果焦虑很低,即使在分化水平很低的家庭中,三角关系中的三个人也可以作为三个独立的个体执行其情感功能。但当应激出现时,焦虑增加,三角关系很容易就被激活。尤其在非同寻常的混乱时期,太多的三角关系处于强烈的活跃状态以至于很难在家庭的运作过程中觉察出任何的次序。而在分化很好的家庭中,在压力很高的情况下,人们仍可以维持情感的分离,系统的平衡不是依赖三角关系[4]。

三、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通常是对想象的威胁产生的反应,没有特定时间的限制。慢性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关系系统的平衡紊乱做出的反应。真实的或所期待的事件,如退休或一个孩子离家,可能是最初打破或威胁到一个家庭系统平衡的原因,但是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慢性焦虑的孳生则更多的是由于人们对于这种紊乱的反应,而不是对有人退休或离家的事件本身的反应[4]。

一个人或一个核心家庭的慢性焦虑水平是和其基本分化水平相关的。分化水平越低,慢性焦虑的水平越高。这种慢性焦虑是习得的,它可以不经思考地被传递和吸收。这种吸收是基于条件化的过程,是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影响所造成的,而且两人需要长期的接触,通过言传身教来整合对方的态度、信念。

人们变得越焦虑,他们对他人的反应就越不可能具有建设性。每个人都试图缓解他自己的痛苦,与此同时就会增加家庭中其他人的痛苦。通常一个人会比另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占据更优势的地位,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就很容易产生症状。始于一个人的焦虑可能最终将焦虑传递给整个家庭。特定的儿童,通常是那些被家庭问题卷入最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对父母的困扰更为敏感。他们会对父母表现的不愉快迅速做出反应[4]。在现今中国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那么家庭的焦虑只有一个孩子承担,而不再有其他孩子的卷入和分担。

四、核心家庭的情感过程(NuclearFamily Emotional Process)

婚姻中的每一方皆有自己特定的分化水平。Bowen认为人们通常选择和他们分化水平相似的配偶。在婚姻关系的早期,核心家庭情感过程通常不会产生问题。过一段时间,来自内部和外界对关系的压力可能会强化这一情感过程,使得关系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对临床疾病的易感性提高[4]。

婚姻双方分化水平越高,情感的融合就越低,关系就越可能被那些积极的成分所强化,例如:信任、诚实以及相互尊重。而分化水平越低,配偶双方对彼此情感需求就越多,结果由于双方的需求和恐惧过于强烈,而使得信任、诚实以及相互尊重被抹杀掉的机会就越大[4]。

夫妻中最容易出现症状的人是那个为了保护关系和谐而对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做出最多调整的人。做出最大调整的人可能是一个功能过强的人,他Π她对配偶具有过度的责任感,试图去做太多的事情。另外也可能是功能低下的人,感到没有信心做出决定,而过度依赖他人。这两种类型的人都可能产生和吸收太多的焦虑,而产生症状[4]。

在问题婚姻中,会培养出不同的问题儿童。首先是无助的儿童,分化水平越低,无助的水平越为强烈。父母以为了孩子最大的利益为旗号帮助孩子,他们使孩子在一生中一直维持孩子的角色,无法成长。另一种孩子对父母的问题和需要具有高度反应性,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许与接受而深深地卷入到家庭问题之中,他们选择的是对家庭的过度的帮助而不是无助,与年龄不相称的过度的负担最终也会使孩子出现问题。只有当父母关注的是对自己负责任,并且尊重他们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孩子才会自动地成长,对自己负责任,并能够尊重与父母之间的界限[4]。

五、多代传承的过程(MultigenerationalTransmission Process)

这个概念是指家庭的情感过程是通过多代传承的。多代的情感过程是固着于情感系统的,它包括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有主观决定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多代传承的假设是指今天所观察到的关系类型和四、五百年前的关系类型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回溯到这个家庭的更远的祖先。也就是说在一代中表现出的家庭问题的方式对于下一代有预测的作用[4]。虽然我们试图对我们的传承做出反抗,但是它依旧紧紧地附着在我们身上[3]。

根据多代传承的理论,如果家庭中的孩子出现问题,那么问题不应该只归因于孩子,同样父母也不应该单单成为受指责的人,问题是多代传承的结果,在这个传承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参与者和反应者。这一点对系统家庭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治疗师不是要发现谁是问题的罪魁祸首,而是要发现家庭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重复出现的是哪些特征性的关系,以便从这些关系入手展开治疗[3]。

由于家庭中的问题有着多代传承的特征,为了对多代的家庭特征进行评估,Bowen引进了家谱图这种技术。家谱图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庭的特征。标准的家谱图有希望成为追踪家庭历史和关系的一种通用的语言[6]。家谱图已经在家庭治疗师、家庭医生、健康保健的提供者中广泛应用。同时,针对祖先传承下来的症状,跨代心理治疗(TransgenerationalPsychotherapy)作为家庭治疗的一个分支已经有了成熟的发展[7]。

六、排行的位置(SiblingPosition)

Toman的研究对Bowen的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Toman发现出生的顺序不同,即个体在兄弟姐妹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其人格有着不同的特点[8]。例如,老大是比较有责任感的,力求完美。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有强烈的被赞许的需求。老小是被关注被保护的对象。而独生子女可能发生上述各种排行者的情况。

系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和其配偶在排行上是匹配的,例如丈夫是老大,而妻子是老小,或者相反,那么这种婚姻的长期稳定的可能性就比较高[8]。若两个排行老大的结婚,两个人都过度负责人,就会引起竞争;而两个都是老小的人结婚,两个人都期待另一个人照顾自己,那么彼此推卸责任也不利于婚姻的稳定。

七、情感断绝(EmotionalCutoff)

情感断绝是人们处理代际之间分化不良的一种方式。代际间的情感密切程度越高,情感断绝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摆脱和父母过度亲密所造成的压力,一些人选择和父母彻底拉开距离,远远地逃开[3]。

这些人错误地将情感断绝理解成情感的成熟。事实上这种情感的距离并不代表孩子和父母的情感真正的做出了分离,身体上的独立并不代表情感上的独立和成熟。和父母之间未解决的依恋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会因为距离上的分离就使未解决的依恋一笔勾销。情感的断绝使人更为脆弱,特别是在应激的情况下,越断绝关系的人越容易出现症状,或者是替换成另一种关系以期获得安慰[4]。

八、系统家庭治疗的要点

系统家庭治疗最为重要的目标是改善自我的分化,包括认识到自我对于他人的敏感性,以及伴随这些敏感性所产生的自动化的情感和行为。经典系统家庭治疗流派的治疗师认为了解系统家庭的运作比具体的治疗技术重要的多,他们通过提问使家庭成员的情感反应速度下降,进而减轻焦虑,开始思考;家庭成员不再去关注他人是怎样使自己不愉快,而是将关注点转向作为参与者的他们是怎样卷入这种人际模式的[2]。

Bowen强调治疗师在系统家庭治疗中的功能[9]。治疗师在治疗中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会影响治疗的成败。

首先,在咨询中,当焦虑提高时,情感系统的自动化反应就会压制理性的认知行为。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认识到这种情感过程,通过提问,推动家庭成员理智、平静的反应。治疗师要鼓励家庭成员彼此倾听,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信念,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对彼此的言语迅速做出情感反应。这些都有利于自我的分离。

去三角关系是关键的一环。为了系统的稳定往往有第三者被卷入,在治疗中治疗师很可能成为被卷入的第三者。治疗师和家庭之间保持距离会使治疗师更为客观地判断家庭关系,同时也避免被卷入。治疗师拒绝被卷入,也为家庭成员树立了榜样,即如何成为独立的个体并摆脱三角关系的束缚。

治疗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教授家庭情感系统的功能,通过对家庭的这种讲解,家庭成员可以了解家庭关系是如何运作的,也促使其理性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治疗师在治疗中尽量以“主语我”开头讲话。“主语我”的力量在于治疗师在强调的是自我,而非家庭,这是一种在语言上的外显的分离过程。

系统家庭治疗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适用于治疗家庭背景下的个体、夫妻以及整个家庭的治疗[10]。Cottrell和 Boston回顾了近20年来系统家庭治疗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发觉这种治疗理论与技术对这一群体非常适用[11]。Charles回顾了以往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文章,检验了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发现其中的像“自我分化”等概念可以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12]。

国内有关系统家庭治疗的文献更多的是强调治疗技术[13],例如一些提问方式[14,15],循环提问,差异性提问等;家庭的角色互换等,这些技巧多是建立在Bateson等人的系统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16]。Bateson的理论也是系统流派的分支之一,但是Bowen理论在系统流派中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介绍经典的家庭治疗流派的书中[3],Bowen的系统理论流派是排在第一位的。

相对于其它家庭疗法而言,一些初学者会觉得Bowen的疗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不易掌握。但是必须了解的是Bowen本人不是很强调技巧,真正经典的系统家庭治疗的精髓还是基于Bowen的系统家庭的基本概念。Bowen比之其它家庭理论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角,是其它家庭疗法的基础。在中国这种重视家族观念的国家中,Bowen系统理论会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心理分析疗法的方式主要有

 心理分析疗法的方式主要有,实际上我们大家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正常来讲人的心理健康对于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心理分析疗法的方式主要有什么?

心理分析疗法的方式主要有1

  1、精神分析疗法

 帮助患者识别自己的潜意识、人格结构内容,通过内心体验的方式,控制病情。

  2、分析心理疗法

 通过内心的方式以自由联想、分析解释、精神疏泄的方法,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负面情绪、精神创伤、痛苦体验挖掘或暴露出来,从而发现精神疾病的根本诱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改变原有病理行为模式,重新建立人格。

  3、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改善不合理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或通过合理化行为训练,改善内心体验,重建认知。

  4、暗示疗法

 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去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分为语言、表情、文字、手势、榜样多类。

  5、支持疗法

 通过劝导、支持、说服、鼓励、启发的方式,帮助患者分析异常心理。

心理分析疗法的方式主要有2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也叫心理分析疗法,是在会话中发现患者的潜意识的心理情结,把潜意识的情绪引导到意识层面上来,使患者有所领相,从而使症状得到矫正的一 种心理疗法。具体方法包括自由联想、 释梦、移情。此法后来还派生出许多流派,创立了许多新方法。

 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等,称为新精神分析方法,也统称为心理动力学方法。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折理论。

 主要适应症:各类神经症,如癔症、强迫症;各种严重的心理挫折,如人际交往障碍或各种性心理障碍等;而人格还没有成熟的'青少年,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以及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病患者,不适宜应用精神分析治疗。

  2、行为疗法

 行为治疗是通过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来达到治疗患者心理问题的目的。此法具体包括:系统脱敏疗法( 治疗过程是有序而连续的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疗法)、满灌疗法(使患者立即接触对其而言的强刺激物或事件)、厌恶疗法(以化学或物理折磨的方式建立对不良行为的反感)。

 行为疗法的针对性较强,主要用来治疗恐惧症、癖好症、强迫性神经症、性功能障碍等心理疾病。

  3、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认知疗法认为,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与适应不良的歪曲认知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克服情绪与行为障碍,就要找到患者头脑中那些适应不良的歪曲的认知,经过调整,变为与现实相适应的认知,从而消除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

 适应症:主要为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等神经症以及部分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与心身疾病。

 操作步骤:首先,使患者懂得适应不良的认知会导致适应不良的情绪与行为的道理;其次,发现导致不良行为的不良认知,并指出其不合理性;最后,帮助并督促其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观念,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与适应性行为。

  4、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指的是以现代设备例如现代电子仪器为主要手段,将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物电信号如人体的皮肤温度、血压、脑电心率等进行处理,通过图像、声音等方式表现出来,使得患者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在治疗者语言的引导下,利用自己的意念调控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机制。生物反馈疗法不但能够治疗各种心理疾病,还能够治疗生理疾病。

 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身心疾病,例如糖尿病、偏头痛、溃疡、冠心病、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生物反馈疗法因对患者身心没有任何副作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5、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日本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于20世纪20年代,组合了当时治疗神经症的一些主要方法,如隔离疗法、说理疗法、作业疗法、生活疗法等创立的一种心理疗法。其基本要领是“顺其自然,有所作为”。

 主要适应症为神经症,特别是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抑郁性神经症和神经衰弱。

 由于森田疗法的理论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因而,比较适用于同属于东方文化的中国人,在我国得到了很快的推广。

 操作方法:分为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门诊治疗主要是通过森田格言如“顺其自然”“从现在开始”“重在行动”等,帮助患者认知和纠正自己不适应的认知和行为,鼓励患者去做应该做的事,直到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和行动,社会功能就会完全恢复。

 住院治疗一般适应较严重的神经症患者,治疗分四阶段:绝对卧床期、轻活动期、重活动期、生活训练期。

  6、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一种通过话语、肢体语言、药物等方式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使得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自己的疾病治疗充满信心;缓解疾病压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此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暗示疗法中所使用的药物并非是具有特殊疗效的药物,只是一些普通的营养性药物,因为医生的暗示在患者眼中具有神奇的作用。

 具体方法:用发散性思维代替片面地看问题。如把暂时的困难看作是生活对自己的磨炼,经过这些挫折,自己将会更加成熟,这样,人们就会积极乐观地面对所出现的困难,心情也会变得愉快;治疗者对患者的积极暗示有助于治疗;患者用自我暗示慢慢纠正异常心理,恢复心理健康。

  7、宣泄疗法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烦恼的困扰,而产生不良情绪。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被压抑得不到宣泄,就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此,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途径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具体方法:

 倾诉。倾诉法是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常用方法。在心理学上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患者。一旦有了不满的情绪,不要压制,寻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医生,哪怕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将自己的种种不良情绪倾诉出来,压抑感也会得到释放。另外,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讲给录音机听,然后再回放,不到三遍,自己的不良情绪就一扫而光。

 运动。这是指通过运动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哭泣。哭泣不但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再现,还是人们悲痛情绪的发泄,人在哭泣的同时,悲伤和痛苦也随着眼泪流淌而去。这种方法似乎是女性的专利,但正如歌中所唱——“男人哭吧不是罪”,男性朋友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悲痛时哭一下又何妨

 外出旅游。美丽风景能够让人忘记烦恼,融人其中,一切的悲伤、抑郁都随风飘散,随水流走。因此,如果你累了、烦了,不妨歇一歇,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心理分析疗法的方式主要有3

 支持疗法:指的是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指导、疏导、劝说、安慰、保证,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或减轻对疾病的恐惧与焦虑,恢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

 精神分析疗法:也称心理分析疗法,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障碍起源于无意识冲突。

 精神分析是借助于自由联想法对病人进行治疗。病人通过自由联想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创伤或痛苦体验挖掘或暴露出来,医生对病人进行疏导,使病人彻底领悟并重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人格,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催眠疗法:是使病人处在催眠状态,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暗示,使病人消除恐惧的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医生对处在催眠状态下的焦虑症患者说:“经过这种治疗后,你的心情很快就能变得平静,不再有不安和焦虑,头痛很快就能减轻和消失,睡眠会一天一天好转,会睡得很熟很深”。

 行为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法,主要是在1960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与心理学界的重视。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化原理。行为疗法的指导思想是认为人具有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人的行为都是从外界环境中学习而来的。

 行为疗法认为人的病态心理与躯体症状是一种异常行为,是人与环境不协调的表现。它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调整与改造的,因此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矫正疗法。

一、帮助人的层次与阶段

1、告知观念

通过告知观念帮助别人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了解到了解。这种告知,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和掌握规律。但仅仅是在头脑层面的观念冲击,是无法彻底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因为,观点的冲击只是在当时很有“感觉”,而过后就会渐渐淡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听课时很激动,回家后一动也不动”的原因所在。

2、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是在理智层面帮我们看清自己的问题,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和明白我们的心里怎么了。但是,分析只能是在头脑层面上知道问题,却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有时还会因为知道的越多反而更加痛苦。就像我们到医院做检查,医生告诉我们说“体内长了一个肿瘤,这个肿瘤会让你非常痛苦,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能通过长期吃药来维持和缓解”是一样的道理。

3、心理共情

心理共情是借由倾听、陪伴、同理感受,让对方心里的痛苦得到缓解,之后再给一些建议,让对方回去自己做改变。但是,这样也只能暂时缓解,却无法真正的改变。因为,真正的改变是在当下的“心开意解”,是由内而外的从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变化,而不是回去刻意的去做些什么。所以,只是心理共情,还不足矣。

4、心理完形

完形就是完整的形状,也是把过去的事件变得完整,同时让过去的能量彻底完结的意思。完形的不同在于,它不再是告诉你有什么问题,让你产生很多的焦虑。也不再只是教你解决的办法,从而让你常常陷入“知道却做不到”的困境。而是在当下直接帮你化解掉问题。所以,完形心理治愈法是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帮你转变内心的方法。而且,只需要透过短短几个小时就完全可以帮助你改变过去几十年的“顽固模式”。

二、原生家庭心理治愈法的十个步骤

在《穿越原生家庭的你》这本书中,为大家呈现了18个典型的“个案”完整过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个案的原理与过程。我总结出十个步骤,分别为大家解说。

1、建立信任感

因为,改变是需要前提的。前提是:“足够的信任+强烈的改变意愿+完全听从引导=真正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所以,信任是第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因为,只有信任才会敞开。只有敞开,治愈师才有机会走进“案主”的内心世界,也才有机会把他从过去的阴霾中引领出来。

所以,为了建立与学员之间的信任感,我通常会先给他们讲课和解答问题,先通过在理念上的交流,让他们产生信服感,确信老师是有能力带给他们成长与蜕变的。

当然,引领别人,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成长的很好,也就是我们需要先治愈自己。并且在引领个案时能够进入“无我“的状态,同时,始终保持清明的觉知和中立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别人。

2、营造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要求来的,而是在无形中传递出的感觉。那么,这种安全感是怎么传递出来的呢?就是让学员感受到“你对他完全没有任何的伤害力”。也就是他相信“当我完全敞开自己、袒露心声后,你不会对我进行任何的评判、责备、嘲笑、否定或攻击……不会让我再次受到伤害。”同时,也需要让案主感受到,在你这里是完全被允许,被理解、被尊重,被保护的。这样,学员才能真正的放松下来,并毫无顾虑的表达自己。

所以,成为一名好的心理治愈师,能够给到学员安全感,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一点。而这个安全感的传递与散发,则来自我们内心的慈悲。——悲是能够同理别人的苦,慈就是愿意给予别人乐。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愿意成全别人离苦得乐的心。这样,别人自然就会在无形中感受到“在你身边很安全”。

3、了解学员

在给学员做个案之前,我会先让他们交“追忆功课”。也就是让学员把他与父母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所有印象深刻的事件,尤其是能够引起情绪点的事件,通通的记录下来。我会提前看,并归纳与总结对他影响比较大的“点”。同时,在个案开始前,我也会问:“如果你可以让自己有所变化,你希望自己变得怎样?”以此来确认学员对自己的期望,以及个案引导的方向。

4、引发情感

治愈心理,首先要切入到心理的频道。而切入心理频道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情绪。所以,在个案开始时,我会找到一句最能触动他内心情感的话,并引导学员重复的表达,从而引发学员积压的情感。并顺着情感的线索唤醒他“原点”的伤痛。这样我才能顺利的帮他在“原点”上进行修复与完形。

5、梳理心声

一点一点的引导学员替小时候的自己,把曾经所有没有表达出来的心声通通表达出来。因为,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渴望被听到的心声。而如果这个心声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就会莫名的让我们感到郁闷和压抑。而当这个心声在被允许和理解的环境中表达出来时,那么,我们内心淤积的负面能量也会随之而消失。

6、描述渴望

引导学员表达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和内心的渴望。因为童年未被满足的渴望,长大后也会让我们一直去渴求。所以,只有满足了童年的缺失,那么当下才更容易“知足”。而满足内心缺失的第一步就是把内心的需要完整的表达出来。其实,当我们完整的表达出来后,即便没有得到满足,内心的压抑感和缺憾感也会自动淡化,甚至消失。因为表达的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某种程度的释然感和满足感。

7、确认被爱

引导学员确认父母是爱他的。因为,我们所有的痛苦、纠结和执着都是源自我们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的“错觉”而产生的。其实,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只是,没有哪个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绝对圆满的而已。那怎么办呢?——就是引导学员原谅父母在方式上的不圆满,但确信在父母的心里还是爱自己的就足够了。所以,在这个部分我通常会引导学员向父母求证“假如一切可以重来,假如可以,你们愿意像我所期望的那样来爱我吗?”并让学员得到肯定的答案。这样,当我们渴望的爱得到满足后,心也就不再执着了,也会自动的变得轻松和愉快起来。

8、让家圆满

引导学员完整的表达“假如一切可以重来,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怎样的家,怎样的父母,怎样的爱,怎样的童年,在父母身边做一个怎样的自己……”并最终让学员的愿望获得圆满的满足。这样,当过去的事件以我们所希望的方式发生,并产生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那么,这个个案的完形也就接近了尾声。

9、引导发愿

引导学员表达,在接下来他想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怎样对孩子;怎样与爱人相处;怎样面对父母;怎样学习爱。这样,当他就清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生活就会因此而走向一个新的旅程。

10、圆满收官。

最后,用感谢与感恩的方式结束。因为,感谢、感恩、知足永远是我们幸福的关键和秘诀。

所以,这就是我在帮助学员做个案疗愈过程中的十个完整的步骤。也许大家看起来很抽象、不是很理解。没关系,在接下来的个案篇中,你就会恍然大悟。

家庭心理学 案例分析 求思考题答案

一1自我分化、王先生不能再忍受他妈妈的专制,王先生决定独立出来。王太太宣布说她想继续读大学,,王太太离开家去读大学,但是,从此她与...
点击下载
上一篇:刘姓族谱在哪下一篇:周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