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中国与那里有外交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1收藏

西汉时期中国与那里有外交,第1张

西汉时期的外交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罙、犁轩及诸旁国。开拓了链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其中最远到达的犁轩位于今天的埃及亚利山大港,这是汉朝使节到达的最远国家。欧亚非的丝绸贸易就此成型。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汉文化的影响。

朝鲜

中朝两国之间很早在经济文化上就有了频繁的交往。战国时,燕、齐两地人民曾成批地迁往朝鲜,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西汉初,燕人卫满率千余人奔朝鲜,后来被立为朝鲜王,建都王险城(平壤),统治朝鲜半岛西北部。汉惠帝、吕后时,辽东太守“约满为外” 。公元前100年(元封二年)秋,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扬仆等分两路进攻朝鲜。朝鲜首领右渠率众抵抗,汉军屡败。最后因朝鲜上层内部分裂,右渠被杀死,卫氏朝鲜亡,汉武帝在其原境内设汉四郡统治。

越南

自古以来,中国和越南在经济文化上就有着密切联系。战国末期,越南北部已有瓯骆国。秦统一后,进军南越时,曾侵及瓯骆国。秦汉之际,赵佗占据南海、桂林等郡称王自立,灭瓯骆国,并通过瓯骆的骆侯、骆将和蒲政进行统治 。汉武帝灭赵氏政权后,在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沿用赵氏统治方式。

印度

在中国古代,印度被称为“身毒”或“天竺”。早在前2世纪,中国和印度就有经济往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曾看到中国的邛竹杖和蜀布,经询问得知是从身毒国贩运去的。后来,张骞的副使也到过身毒。西汉晚期,印度的佛教通过西域也传入中国内地。

缅甸

缅甸从前2世纪或更早的时候,就与中国人民之间有往来,从四川经云南可到缅甸。当时中国的蜀布、邛竹杖就是由这条道路运往身毒、大夏等国的。同时从交州沿海乘船去缅甸的海上航路已经开通,使两国的联系更加密切。

东南亚

西汉时,也与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有了友好往来关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余国派遣使者和汉朝交往。这是中日两国使节往来的最早记录。 汉对外的水路交通 秦汉时期,中国到东南亚各国的通道,除陆路经由中亚、缅甸外,还有海道。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船舶从合浦郡的徐闻县出发,行五个月可到都元国,又继续航行四个月,抵邑卢没国,再航行二十余日到谌离国,然后弃舟步行十余日到夫甘都卢国。从此处再乘船航行,最后抵达黄支国。回程从黄支国起程,先到南边的已程不国 ,从此继续航行,经过八个月抵中途的皮宗。过皮宗后转向东北航行回国。西汉的官营海外贸易,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私营的海外贸易则早已存在,并不断发展。

中西亚

中国新疆地区的各族很早就和中亚各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张骞曾经到达大宛、大月氏、康居等国。张骞的副使还到达过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国。以后汉武帝的使者还到达奄蔡(黑海以北)、条支(叙利亚)等国。中亚、西亚等国也派遣使者到西汉访问和通商。 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便利各国使节和商旅交通往来。从此,西汉和葱岭以西各国的使节和商旅往来络绎不绝。

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中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并且通过大宛等国,往西传至更远的罗马等地。同时,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石榴、葡萄、苜蓿、芝麻以及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此外,中亚的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丝绸之路

西汉时,通过新疆的中西陆路交通有南北两条大道:南路从长安出发,经敦煌、鄯善、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经敦煌、车师前王庭、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由奄蔡南下,可达安息,由安息向西到达大秦(罗马帝国)。这两条大路成为当时中西交流的两大动脉。那时,中国的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两条通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所以也被称为"丝绸之路"。

提起古代的外交牛人,大家想到的第一个估计就是唐朝外交官王玄策了。王玄策使团30人出使天竺(今印度)时,正巧遇上印度兵变,印度的叛军将王玄策使团抓捕并杀害,只有王玄策一人逃了出去。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王玄策来不及向唐朝求援,于是就利用唐朝的威势前往尼泊尔国以及周边其他唐朝的附属国,共计借兵19000人,将战乱中的印度叛军首领斩杀,成就“一人灭一国”的佳话。

然而今天笔者给大家讲述一个汉朝的外交家,此人比之王玄策还要牛,仅凭借36人,就收服50多个国家的传奇人物——班超

班超乃是一届文人出身,他自幼博览群书审察事理。早年被安排到宫廷中抄写文书,但是他对于这个文职工作并不乐意,于是决定改变这种安逸且枯燥的生活,踏上参军的道路(后来演变成一个沿用至今的成语——投笔从戎)。

在军队中他展现了足够的智谋,深受奉车都尉窦固的器重,被委派了一个新的任务——出使西域。

西域诸国原本都在汉朝的管辖之中,但是随着王莽篡汉,西域诸国逐渐脱离汉朝的掌控,反被汉朝的大敌匈奴控制,为其提供后方保障,使匈奴势力增强很多。此刻的西域已经算是敌对势力,因此,出使西域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工作。东汉原本的目的是派遣使臣安抚西域诸国,使其作为中立国家,停止对匈奴的支持,这已经是东汉预期的最好的结果了。

然而班超不仅将这项任务完成,更是远远超出了预期之目的。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率领部下向鄯善国进发。刚到鄯善国的时候,鄯善国王对班超等人态度很好,礼敬备致。然而几天后鄯善王却突然改变态度,变得冷淡至极,这让使者团队摸不着头脑,只是认为鄯善王或许遇到了烦心事儿,也没太过在意。

不过班超却察觉到里面的猫腻,他认为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前来,向鄯善王传达杀死汉朝使者的命令。不过班超认为此刻鄯善王还在犹豫不决,因为他也不敢得罪汉朝。很显然,鄯善王虽然还未下定决心,但从鄯善王的态度上看,汉朝使团无疑处在被动的地步,若再不有所行动,他们早晚会被鄯善王绑给匈奴。

不过在下手之前,班超还是得先将情况搞清楚,于是他叫来接待他们的鄯善国侍者,出其不意地问他:“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来了好些天了,他们现在住在哪里?”侍者未想到班超忽然如此询问,仓猝间难以回答,只好支支吾吾得搪塞过去。不过这些对于班超已经足够,他已经断定匈奴使者来过了。

为了防止消息走漏,班超名人暂时将这名侍者关押起来,然后召集手下决定先下手为强。班超认为,此刻唯一的方式就是趁着鄯善王还未下定决心之前,将匈奴使者杀死,让其无法左右鄯善王的态度,然后自己再代表汉朝说服鄯善王,这样反而能让鄯善王加入汉朝的阵营。

于是当天夜里,班超就从侍者手中问出匈奴侍者的驻地,然后趁着匈奴使者睡觉的时候偷袭,一时间乱箭齐发,随后又大火冲天,在一阵喊杀中成功击毙匈奴使团三十余人。毕竟双方出使的团队人数都不多,谁先下手谁就占据绝对优势。

鄯善王得知匈奴使团死后大惊失色,班超好言抚慰,告知其中利弊:匈奴使者死在鄯善国,匈奴王一定会迁怒于你,只有归顺汉朝,受汉朝之庇护,才是最好的抉择。最终,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并且将自己的王子送给汉朝做人质。

之后班超再次出使西域诸国,汉朝念其功劳,想要增加他的随行人员,但是班超拒绝道:“我只要带领原来跟从我的三十多人就足够了,如果发生意外,人多了反而更增加累赘。”于是继续带领原本的36名人员,奔走于西域各国,三十一年中共计收复了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重回汉朝管理做出巨大贡献,被汉朝册封为定远侯。

因此,很多网友评价班超比之王玄策还牛。或许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非常霸气,班超相对而言没有太过波澜壮阔的记载,但是他无时无刻游走在刀剑上,凭借的是远超常人的胆识以及口才计谋,难度要高于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

不过不管是班超还是王玄策,他们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朝廷,若无一个坚实的后盾,西域诸国也不会臣服,王玄策也借不到兵。

外交问题至关重要,汉朝是怎么做的

皇上会根据每个重臣的一些见解来综合性的确定外交关系的最终现行政策。这便是汉代外交事务的处理程序。

外交关系使节的选用形式

针对外交关系使节的挑选,汉代也有一番自身的流程和规定。这一流程和规定是什么样的呢最先,这几个人一定要容颜摆正,所说容颜摆正并不是指此人要好看,而是指这一人需要较为严格,随后长得比较周正可以镇得住场面。

好多个副使也是同样的规定,其次要可以清晰地穿的君主的用意,由于使节在海外全是意味着君主,如果说你说了没主意的,你跟他说A,他最后跟王者说B。最终王者还需要冲过来怪你没履行合同,那么你岂不是要郁闷死,因此一定要选择一个可以有分寸的人,而且需要有一个不怕大场面的人,否则都像秦舞阳一样,一到秦国就吓的半死不活,那还不如不派他来了。

第二就是外交关系使者要懂得礼仪知识,不仅要懂得汉代礼仪知识,还要懂得起兵国家的礼仪知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你即然派使者那就证明两侧还有的谈,没有到势成火水的地步。这时候,假如你先不礼貌于人那很有可能会把事情引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与此同时,这种国外使节也要了解起兵国的风土人情,最好非常熟悉,如同着名的张骞起兵西域,他对西域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都能够说成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丝绸之路的开拓之中立过奇功。

与此同时2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也会影响到使节最后采用的手段,假如两国的目的是为了交下,那么这个使节当然必须对自己和对别人守礼仪知识,这样才可以吧这类友好的关联坚持下去。

假如说两国的关联本就不太好那样使者自然也就不用这么客气,由于你一旦客套,别人或许觉得你担心,终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只要对方是办事讲究的国家。

依然会确保使者对安全性。可是,这也仅仅是一般情况下,假如那一个国家便是不闻不问的话呢,使者安全性也可能受到威胁,我们都知道使者自身还是一个挺危险的苦活,规定使者战斗力通关,否则到他国,万一商谈没有成功难道不是羊入虎口。

所以虽然只不过是一个使者,可是规定还是挺多的,最先你需要长得比较帅,然后就是你需要了解自身起兵国家的风土人情你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脑壳可以传递局君主的意味,你需要有勇敢的心可以处事不惊。

你需要可以分辨商品的价格,以防在两个国家开展贸易的情况下,被对方当做接盘侠。可是合乎之上全部要求的实际上有些时候挺难的还有一种使节那就是比较残忍的。

因为我们实际上原本并不是使节,反而是杀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总之无论这一场任务是取得成功,或是不成功,他就终究回不来了,汉代的使节有许多规定,因此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汉代使节和现如今使节的差别

汉代的使节,和现在的使节还是有很多的差别,起码现今使节不需经过路程劳顿,并且就算最终谈崩,也不会有什么风险,现今使节大多数是举办各种各样记者招待会来传递上面的意思,但在遥不可及的汉代,使节们没有必须跋山涉水。

并且到地区之后很有可能会应对各种各样意外情况,因此汉代的使节,相比现今使节而言风险水平高些很多,但是对使节的需求,特别是人文素养的需求,是差不多的。

都要很了解另一方的语言,人文风情,并且最好是在对方国家能够有一些朋友换句话说他们需要有很强大的辩才只要是有很强大的辩才,就算有些时候君主给任务难以进行,乃至君主的需求也比较蛮不讲理。

可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能够抽身,在战争都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使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使节在某种程度上又不是一个好干差役。

一旦你国家有些人对你的商谈成效不太满意,那样,懒得理你返回中华民族还会应对各种各样斥责。使节之中都是经常会出现不可以返回故乡的现象。

在封建社会以往有一个着名的专业用劲招待国外使节的机构称为鸿胪寺,这其中的最大首长鸿胪寺卿,等同于现代的外交部长。实际上外交关系使节古时候是一个很困难的岗位你干好啦,不一定有人会夸你,可是干不好一定会有人骂你。

这一点,在汉代的时候可能体现的还不是很明显,但是等到了宋朝或者清朝,这种皇朝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便是到了后期战斗力完全被辗压。

这时候,出事的使节就需要遭殃了,因为你的国家在身后不能给你适用,随后他国便会看不起你,而且一旦说出来的结果不尽人意那样使节最终会扣留上叛变的名号。

即便是在汉朝,有些时候使节还会节节败退,例如着名的苏武牧羊,苏武在起兵匈奴人后就直接被匈奴人扣在了那个地方。不得不承认,这类凄惨又很悲伤的日子真是看不到尽头,哪怕最后汉代把苏武给接了回来,年华老去的苏武也再不复年轻时候的斗志昂扬,我们都知道,做使节的人,对国家全是一片忠诚。古代的使节更是如此。

汉朝哪位君王是明君呢?

西汉的肃宗和文帝都算得上贤君。在这里二位皇上当政期内,推行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世称文景之治。并且是之后汉武帝北征匈奴人带来了良好基础。(汉武帝就不说了,应该都知道)

另外就是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刘询(刘病已),也称得上是一位贤君。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人,造成匈奴人呼韩邪单于率军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设定金城安装降羌,开设西域都护府监测西域世界各国,宣布将西域列入壮汉板图。西汉在汉宣帝以后的皇上,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有所作为的皇帝。

特别是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刘奭称帝后,(很有可能这样说不了解,便是昭君出塞后的汉元帝)当政期内,由于宠幸太监,造成君权式微,朝廷混乱不堪,西汉从而迈向没落。

1、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1)张骞出使西域;

2)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3)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4)大秦使臣来汉。

2、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1)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

2)文成公主入藏;

3)丝绸之路;

4)西北各部首领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5)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①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与唐朝往来的国家很多;②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巨大,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③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长期居住;④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常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在位长达54年,可以说是千古一帝。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一个王朝的第七位皇帝面临的已经是一个负担非常大的摊子,能够稳定当下就已属不易了,可汉武帝却把大汉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西汉在外交关系上还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对匈奴

西汉初年面对匈奴非常被动,开国皇帝刘邦在对匈奴作战中差点没有回来,刘邦不得已采取了和亲政策。刘彻登基后起先也是韬光养晦,后来开始采取强硬态度,这才有了后来的名将卫青以及霍去病,经过他们的几次打击,匈奴力量被大大削弱,虽然没有彻底臣服西汉,但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对西域

西域本来是匈奴的势力范围,经过对匈奴的打击,匈奴已经力不从心了,而在对匈奴的作战中,汉武帝也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络,当然了,其中很大的原因主要是希望能够对匈奴东西夹击。

虽然这个政策没有成功,但汉武帝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和拉拢、利诱,展开了对西域诸国的外交和政治攻势。

汉武帝的一系列举措,不仅确立了对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同时使丝绸之路对汉朝逐渐畅通。

除了西域,其实西汉也与印度,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有了友好往来关系。

朝鲜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汉初的时候燕王卢绾叛乱,燕人卫满率千余人奔朝鲜,后来被立为朝鲜王,汉武帝登基后感到了朝鲜的威胁,于是发兵将其消灭汉,并在其原境内设汉四郡统治。

越南

当时越南还不是越南,而是南越,是岭南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是由赵佗建立的。汉初成为了藩属国之一,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却不太老实了,最终被西汉灭了,而汉武帝此举也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印度

印度古时候称为“身毒”或“天竺”。两国很早就有了交往,张骞的副使也到过身毒。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西汉与当时的很多国家都有了交往。

东汉时期,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据记载:公元94年(永元六年),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遣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 公元97年,缅甸北部的掸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者向汉王朝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 公元120年(永宁元年),雍由调再次遣使来汉,并“献乐及幻人” ,缅甸的音乐和杂技,在当时深受欢迎。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汉与印度的联系就日趋密切。特别是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经以后, 印度的僧侣大量来到中国,译佛经,传佛学,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时,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初,锡光任交趾太守,任延任九真太守,教越民耕种技术,设立学校,传播先进文化,对改变当地落后状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后来苏充任交趾太守,对越人加重剥削,引起越人的强烈不满。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交趾征侧、征贰起兵反抗,得到九真、日南等地人的响应,很快攻占六十多座城池。征侧、征贰自立为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二征王。二征王不久就被伏波将军马援镇压。东汉在镇压二征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穿渠溉田,发展农业生产,废除残暴的“越律”十余条等。东汉先进的经济文化给越南以深刻的影响。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西亚建立了经常的贸易关系。西汉末年,丝绸之路荒废, 到东汉初,公元97年(永元九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帝国),一直到达条支海(波斯湾)。 也是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西端从欧洲,东端到东汉京师洛阳。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大秦商人由海路来到东汉洛阳,以大秦王安敦的名义,觐见汉桓帝并赠送汉桓帝一些礼物 。此后汉与罗马的贸易关系更为频繁。

傅介子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曾多次出使西域平反动乱,并且孤身用计杀死了楼兰王,最后被汉昭帝封为义阳侯。

一、西域的楼兰国和龟兹国和匈奴私交。

在汉昭帝时期,西域的楼兰国与龟兹国受匈奴的贿赂开始对汉朝出现私心,两国在西域劫持汉朝的商队,抢夺商队的财物,并且还将汉朝的使者给杀死。傅介子知道这一现象之后,主动请命过去西域平反动乱,傅介子带着汉兵来到楼兰国便开始怪罪楼兰王,问他为何杀害汉朝使者,并且还放行匈奴使者,傅介子还问楼兰王:“如果汉朝攻打楼兰国,匈奴会出兵帮助楼兰国吗?”楼兰王立刻服软,并且告诉傅介子匈奴去了大宛和龟兹。傅介子来到龟兹之后以同样的问题问龟兹王,龟兹王也是立刻服软并告诉傅介子匈奴使者过去了大宛,但是傅介子过去大宛的时候刚好碰上匈奴使者离去,最后在龟兹国抓到了匈奴使者,并将其处死。

二、傅介子再次行使西域,处死楼兰王。

傅介子处死匈奴使者回到朝中之后想到楼兰和龟兹的作为,觉得没有处罚两国是不行的,便向大将军霍光请示去讨伐两国,本来傅介子是要讨伐龟兹的,但是霍光认为楼兰更近一点,便让傅介子去刺杀楼兰王。傅介子带领人手来到楼兰之后,楼兰王便开始警惕傅介子,根本不与他见面,而傅介子便利用楼兰王贪财的特性设了一计,说如果楼兰王不愿意见他的话,只能将汉朝赏赐给楼兰王的宝物转让给周边国家,楼兰王一见到宝物便立刻邀见了傅介子,而傅介子找了一个理由与楼兰王独处,从而支开楼兰王的护卫,最后将其刺杀,并且镇压住楼兰国。

三、傅介子为我国汉朝著名外交家。

傅介子本身是出于官员世家的,他的祖父是汉朝开国功臣傅宽,但是他所获得的官职都是他自己立下的功劳。在初使西域的时候为平乐监,后在处理楼兰王一事上有重大功劳,被汉昭帝封为义阳侯,傅介子多次行使西域,保证了我国西域的太平。

西汉时期中国与那里有外交

西汉时期的外交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罙、犁轩及诸旁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