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到底流放出来多少个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到底流放出来多少个姓氏?,第1张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著名的寻根之地。1991年4月起,洪洞县政府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寻根祭祖活动,涉及18个省500个县市的812个姓氏。

这是因为据史料记载,在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50年间,山西省洪洞县组织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八项移民活动规模涉及18个省、500个县市、812个姓氏。以下是家谱中记载的100个主要姓氏。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也应该从政策出台的原因说起

由于中原地区水灾、旱灾、蝗灾和各种规模战争等天灾人祸,繁荣昌盛的中原已成为一片荒芜之地,人民群众难以生存。因此,中原人民需要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

历史上,山西由于地形等因素,处于战乱影响较小的地区,成功地吸引了大批中原人迁往山西。因此,山西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口流入大省。

明朝初年,江山渐稳,统治者以平衡各地区、开发中原的思路,采取了引进官方移民的方式。

那么,作为人口大省,山西自然是人口外流的第一地。

根据统治者的意图,移民活动可以开拓领土,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促进整体繁荣稳定。然而,对于即将离开故土的乡亲们,特别是几千年来深受落叶返乡强烈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不得不承受特殊的痛苦代价。因此,寻根祭祖活动起步较晚。

而且,当时的移民政策是不人道的,几乎没有人性。

同姓同族的移民不得迁往同一地点。如果一个家庭有四个人,一个人不会搬家;如果一个家庭有六个人,就剩下两个人;如果一个家庭有八个人,就剩下三个人,依此类推。这种移民状况突然拆散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使骨肉分离,非常痛苦。

老百姓抗拒不了官方意志,即使不想面对,也无法抗拒。

当他们即将离开时,他们的亲戚在大槐树下痛哭,并警告并同意他们的家人,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他们会以大槐树为标志,慢慢寻找。因此,对于那些搬出去的人来说,“大槐树”是家的方向和象征,这一直是一种强烈的现实感。

当时大家一致同意的第一代大槐树,在清朝汾河洪灾中被毁3次。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已经有400年历史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刺槐。

作为第一代大槐树的后代,他们继承了第一代古槐树与人之间的协议,指引着812个姓氏的后代回家。因此,“大槐树”自然成了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18个省份的“根”之源。

从大槐树上流放出来的812个姓氏的人无疑在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客观地说,他们促进了南北、东西方的交流,加强了后世民族团结的局面,为各种无脑的“地区黑”提供了坚实的防御墙。他们的贡献值得尊重。

山西大槐树侯姓迁移方向主要是向河北、山东、河南迁徙。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7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

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正所谓落叶归根,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热爱故土的民族了吧,也许是拜悠久的 历史 所赐,中国人对于自己从何而来,十分感兴趣。中国人“寻根问祖”的情怀更是深刻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在近年来的华夏大地上“寻根热”,更是掀起了一波波浪潮。

一旦提起寻根问祖这个词,永远都绕不开“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就连民间的歌谣中,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传唱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那颗在洪洞矗立了2300多年的大槐树,为何就成了人们寻根问祖的根源?又有多少中国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呢?

山西大槐树

从山西大槐树下走出来的这些先辈,他们大多数,其实并不是自愿离开故土,而是在封建统治强制移民的大环境下被迫离乡。元末明初,战争四起,燕赵鲁豫等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惨象,一是因为战争,二是因为灾荒,中原大地经历了战乱之后,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繁华。可是在当时的三晋大地上,却是一片繁华的景象。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381年,中原大地,也就是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加起来不足400万,然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却有着403万之多。

影视剧里的移民告示

山西大地东面由太行山作为屏障,西面又有吕梁山脉遮风挡雨,再加上黄河环绕,天然闭塞的环境,使这片土地躲过了大规模战乱。再加上那些年这片大地上风调雨顺,大批躲避战乱的流民迁居于此,山西省居然在元朝末年成为了一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山西人口因此成为北方诸省之冠。

为了快速恢复全国人口和经济,明朝的缔造者——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将山西大地上的富余百姓,迁徙到全国各处,从而加强北方各地人口数量,这个决定自然能够极大加强国家对地方的统治,也利于迅速回复战乱导致地方一片衰败的地方经济。

当然,站在不同老百姓的立场上,正所谓故土难离,人们自然不愿意舍弃自己富足的生活和生长多年的土地。然而,在封建 社会 ,随着统治者一声令下,无论是否愿意,此次的移民迁徙都势在必行。

移民路线

为了保证能够成功移民,明廷可以说是用尽了办法,当时明朝统治者颁布的移民条例是这样的:四口之家只能留一人,六口留二人,八口留三人,一家人因此被拆的七零八落。

不仅如此,如果他们是同姓同宗者,在往外迁徙的时候,还不能迁于同一地。虽说朝廷对于这些迁徙的人奖赏丰厚,准备也算竭尽全力,但是依然难以弥补他们背景离乡所造成的身心摧残。

寻根问祖

这一场移民大迁徙,开始于明洪武三年,直到永乐15年才基本结束,在这将近50年的时间里,大规模的移民次数达到了18次,迁徙之地遍布18个省,多达498个县(市)。根据《明实录》、《洪洞县志》记载,移民的姓氏总共达到了882个之多。

但是在大槐树的那座祭祖堂里,供橱中所有记载的移民姓氏,一共达到了1230个,而且,有些姓氏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迁徙方向,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这些后人,能够再次回到他们的故土。

祭祖堂

据说从山西大洪洞迁出去的移民,为了不忘记自己的根,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房前屋后种下槐树,以此来怀念自己离开时的那个地方。

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如果小指甲是两瓣形状,他们就是洪洞县的后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是说当时移民的人思乡心切,押送他们的官兵,害怕这些人逃跑,便将他们的小拇指砍成两半做标记,凡是从山西大槐树出来的人,都保留着这种特征。

有多少呢?现在官方统计的是1230个,因为在今天,洪洞祭祖公元内,设有一处祭祖堂,里面供奉了1230个姓氏排位,供各地人民回来寻根祭祖用。但是真正的姓氏数量,有待考证。

在 历史 上,河南的人数经常是很稠密的,但是也有一些时候,这里的百姓却几乎绝迹。这一现象就是发生在元、明时期,元朝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进来统治汉人,这些游牧民族彪悍非常,偏偏我们的内地百姓不愿意被这些凶猛的人统治,于是经常都会遭到屠杀。在山西、河南等地,被元人屠杀的百姓就有很多。

到了元末,因反抗势力抬头,各地争战不休,又让更多的百姓死去,在当时的北方,许多到了元末,因反抗势力抬头,各地争战不休,又让更多的百姓死去,在当时的北方,许多地区都成了无人区,是真正的“赤地千里”。

明朝开国后国都又定在了南京,国家中心偏向南方,更不利于北方人口恢复。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到了中后期,山西的人口已经有近百万,而河南河北更是各有近两百万之多。

但是这时候,朱棣却又从北京发起了叛乱,打着勤王的口号杀向了南京。然而安定了几十年的百姓,知道太平来之不易,于是沿途百姓纷纷自行抵抗,结果很多地方又遭到了燕王的屠杀,这导致了山西人口激增,到了后来山西的人口在五百万左右,比另外的两个省份加起来的人口都多。

除了河南河北,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也是如此,因为多年的战乱、天灾,各地人口急剧减少,于是为了加快人口发展,朝廷便发布了迁徙的政令,前后超过五十年,迁徙人口百万!

1、这些人口并不都是从洪洞迁徙出去的

这个移民工程早在朱元璋手上就开始了,最初定下地点就有17州66个县,而到了朱棣手上,更是把范围扩大到了太原、平阳等7府之地,所辖百姓经过五十余年,被迁徙超过百万。这么多百姓可是从这些地方迁徙出去的,而不都是从洪洞迁徙出去的。

2、究竟从洪洞出去的姓氏有多少?

这个恐怕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当年迁徙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什么资料,现存的资料十分有限,而且很多都是由迁徙出去的人,留下的族谱来推断的,所以现在究竟有多少姓氏是很难再考证了。毕竟这事情前后发动有17次,时间跨度超过五十年,就算是当年也是一笔糊涂账了,何况是现在。

当然,如果是泛泛而说,大槐树迁移就是说整个山西五十余年所有的百姓,这个数目就要超过前面所说的1230了。

当年的百姓被陆续迁徙到了南北绝大部分的省份,分布这么广,自然需要极多的姓氏,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其实很多姓氏已经逐渐没落、消失了,后人根本无法寻找自己的出处,或者勉强能推断自己的祖先,却苦于没有证据,这样的话,他们也是难以回到大槐树那里寻根的。所以,究竟又多少姓氏?只能说百家姓上面的大部分,都有!

有一种说法是:山西大槐树村是汉人祖先生活的地方。像是今天河南等许多地方的人口,都是大槐树的移民。

事实上,这种说法完全是后人的一厢情愿。

与其说很多人来自大槐树,倒不如说是:

如果就 历史 现实而言,大槐树的对外移民是非常少的。以山西洪洞大槐树向河南的移民为例。

大规模的移民潮主要发生在明代。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首次下令将大槐树的598户人口迁徙至河南开封、彰德。此后的几百年间,还有20余次类似的小型迁徙。

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河南省共有人口9559万。

道理很明确了——大槐树的那点对外移民,是不可能繁衍出这近亿人口的。

事实上,山西大槐树的对外移民数量很有限,不会对外地的人口规模、基因遗传造成什么影响。

这就意味着——很多人以为的自己祖先来自大槐树,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这种幻想,主要来自于家谱。

问题就来了:家谱就能表现真实的 历史 吗?其实不然,家谱也是后人编写的。

很多人在编写家谱时,并不清除祖先的来历,就给祖先找了个来历:大槐树。

总而言之,传说与现实是两回事。

说到山西大槐树移民事件,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

毕竟这一次全国性的大移民涉及到了中国的每一个省市,据专家统计,从山西迁移出来的姓氏,就有八百多个。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一场大移民呢?还有就是大移民事件,是发生在哪个年代的事情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元末明初发生的事情了。

可以说山西大槐树移民事件,就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事情。

那时候之所以要移民,就是因为有的地方的人口太少了,甚至在中原地带,出现了十室九空的一个危局。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为了活跃中国的经济,繁荣他统治的大明江山,不得不选择移民了。

当时,人口最为缺少的地方,都是在中原,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口最少呢?

主要是两个原因:

1、元朝末年发生了自然灾害,腐败无能的元朝政府又无能力救济,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百姓的死亡。

我们都知道,一般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都是会伴随着瘟疫的发生的。瘟疫的发生,也导致了更多无辜百姓的死亡。

2、战争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元末天下大乱。家在安徽的朱元璋,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开始参军了,最终他打败了各方诸侯,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要知道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经历的战争有数百战,每一次战争都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战争也导致了很多人口的死亡。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看到自己的国家,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荒芜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想到了移民。

当时的山西人口众多,毕竟这里一是没有遭受自然灾害,二是没有经过战争。所以,这里的人口相对稠密的多。

朱元璋从这里,先后向全国进行了四次大移民。

这些从山西迁出的移民,他们都会经过一棵大槐树。据说这一棵大槐树是汉朝时期种植的,到了明朝的时候,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

正是因为这棵大槐树,被他们视为是地标性建筑,所以,他们在离开山西的时候,约定好日后若是回家看看,见到这棵大大槐树,也就算是到了自己的家乡了。

这就是大槐树移民的缘由,专家们估计从大槐树移民出来的姓氏,多达800多个。

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何要移民?

元朝末期,因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起义四起,而中原地区此时又发生天灾(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尤其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虽说兵灾已经结束,但是长年的积贫积弱、天灾影响,导致这些地方城市村庄都成为废墟,与山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有: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等。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出姓氏是:

共有812个姓氏的迁移,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北京、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中的大部分人群,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

迁出姓氏举例: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等。

历史原因:

大槐树下的人口迁徙的前因,还需要从元末明初谈起。自从蒙古骑兵打败宋人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元朝,这片土地就彻彻底底地被元政权控制住了,但是中国在元朝手中统治的时间只有九十八年,这个政权的创建民族从马背上夺得天下,他们的战绩更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他们的血腥手腕至今还被人津津传扬,可是他们的文化大概还真是限于打仗比较在行,对于治理国家则显得比较吃力,文明在他们的统治下一直被压制。

明朝大移民背景: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元末战乱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历史时间:

元朝对老百姓的盘剥是异常残酷。到了元末,水、旱、蝗、疫天灾不断。各地百姓活不下去,纷纷起义。天灾人祸和战乱使中原各省十户九空,人口锐减。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山西遭受的战乱和天灾相对较少,社会也比较安定。邻省难民因此纷纷流入山西,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明朝建立以后,中原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大片荒地无人耕种、财政收入很少。而山西则是人多地少,资源紧张。朱元璋因此决定采取移民屯田的政策来平衡全国人地关系。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50多年时间里,明朝政府组织了8次大规模移民,涉及18省近500州县的800多个姓氏。山西人口稠密,而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移民首当其冲。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7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地离开家乡。为了让子女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能回到老家,就指着大槐树和上面的老鹳窝说:“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 从国家层面看,把人口从人多地少的地区迁移到缺少劳动力的地区确实有助于恢复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可是对被迁徙的老百姓来说,千里迢迢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明朝官府制定的移民条令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为了防止宗族坐大,同姓同宗者还不能迁到一个地方。于是原本一家人被拆散,有的留在老家,有的被迫迁徙;同姓同宗者为了能和亲人迁到一处而不得不改姓。为了防止老百姓逃跑,官府是用绳子把人们双手绑在身后,再把几百上千人串起来像牲口一样赶路的。久而久之,被迁徙的老百姓习惯背起手来走路,称为“背手”。另一个是“连手”。迁徙时大家不但手被反绑,还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手连着手。经过长途跋涉,大家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就成了患难之交。因此在洪洞和很多地方,好朋友都会被称为“连手”。而押解途中被绑起来的人想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的兵卒告急。兵卒同意后就给他解开绑在手上的绳索。从那开始,人们就用“解手”来指大小便,又把“大便”称为“解大手”,把“小便”称为“解小手”,沿用至今。千百年来,中原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大家都会无比亲近。不过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山西移来者”“洪洞大槐树”的观念在移民后人中代代相传。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相传是汉代的古槐树。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第一代大槐树被洪水冲毁。第二代大槐树距今也有近400年的历史。民国三年,当地政府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重修大槐树遗址。

人口迁移的措施:

在元末全国各地都进行着惨烈的战争的时候,相比于中原地区面临着各种天灾人祸的惨状,与之相邻的山西晋南地区,却是一片祥和。

由于晋南地区四周都是群山峻岭,相比于没有缺少天堑保护的中原地带,易守难攻。

起义军多次派兵进攻山西,可始终因为地势险要而难以将其攻下。这也让元末的战火没有烧到这里来。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刘氏家谱如下:

1 100 世刘备(玄德);

2 101世刘 永(公寿);

3 102世刘晨(耀辉);

4 103世刘乾清(玉静);

5 104世刘文琥(文虎);

6 105世刘麟( 麒 );

7 106世刘振河;

8 107世刘习文( 雅 );

9 108世刘棣鉴(瑾升);

10 109世刘淳震(继明);

11 110世刘坤仁(若宰);

12 111世刘丹(子圭);

13 112世刘暔延明);

14 113世刘珍偦(刘珍);

15 114世刘於政(楚云);

16 115世刘虬(友圭);

17 116世刘之遴(时俊);

18 117世刘桢(汉鼎);

19 118世刘子翼(福庆);

20 119世刘可寿(东山);

21 120世刘尚文(世珍);

22 121世刘学洢(贤);

23 122世刘洪(处智);

24 123世刘曙道(伯昂);

25 124世刘宗翼(存者);

26 125世刘岖衡(刘贿)。

需要注意的是,家谱的完善和更新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如果有需要,建议直接联系相关家族或宗亲会以获取最新的家谱信息。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到底流放出来多少个姓氏?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著名的寻根之地。1991年4月起,洪洞县政府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寻根祭祖活动,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