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村的历史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杜家村的历史沿革,第1张

相传杜家村原有村民大多姓黄,系南宋绍兴年间从诸暨迁来定居。村中杜姓尊唐朝杜佑为远祖,其五世孙杜瑞为唐朝进士,因授史馆修撰得罪皇上,辞职住苏州叔父家,五代十国之乱,杜瑞迁徙黄岩,后居山阴永昌乡。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杜瑞4世孙杜衍(978—1057)中进士,其后15世孙杜有亮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由永昌乡入赘山栖(今杜家)颜氏家,后繁衍发族,渐成大族,现村民中有67%姓杜,30%姓贾,其他姓占3%。其中杜姓已传至24~25世。杜家村旧名杜贾村,村址属地,据《嘉泰会稽志》载,北宋以前属天乐乡斯里,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天乐四十都,至明代改属天乐崇越乡。民国17年(1928)撤销乡镇,划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山阴七都四图。民国21年(1932)又设崇越乡,民国24年划归所西乡。民国36年镇乡编并,归属所前乡。建国初属绍兴县岱山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属进化区岱山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中建立新群、建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杜家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杜家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为所前公社杜家大队,1984年改建为杜家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二年,滇籍移民邢洪华择此地建村,取名邢家,明末,杜伯由西杜家迁至邢家村旁建新村称杜家,因两村相连,皆呼邢杜家,后简称杜家,1958年改名西北杜家 ,1976年复名杜家。

杜如晦家没有被满门抄斩,但是杀死了很多人,主要是因为杜荷参与了谋反。

杜家杜荷支持李承乾,杜楚客支持李泰,这就跟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一样,脚踏几只船,不管谁最后登上皇位,杜家都能得到富贵,而杜荷火力全开,大力支持李承乾,在东宫的地位就像当年秦王府时杜如晦一样。

可是杜荷在李承乾失势时,转而又投奔了李泰,两面三刀脚踏两只船的做法,被李世民看在眼里,能对杜家没有想法吗?这样做也不会被李世民痛下杀手,就是杜荷太狠了,想把李世民弄成太上皇,就跟李渊一样,这就触碰了李世民的底线了。

后续故事:

李世民大怒之下赐死了杜荷,杜构也被牵连流放到了岭南,而杜楚客作为李泰的谋士,李世民当众宣布, 杜楚客罪当问斩, 不过李世民对杜如晦 ,还是有感情的, 不想赶尽杀绝 ,看在杜如晦的面子上 ,免了杜楚客的死罪 ,将他罢官软禁在家。

杜家的做法,对于古代的大家族来说,都是正常的事情,脚踩两只船无可厚非,估计李世民就是生气,也不会痛下杀手,坏就坏在杜荷,对还在位的皇帝李世民起了杀心。

李世民可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同时期的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也是把宝押在了李泰身上,他们两家都没有押对宝,他们可没有程咬金聪明,要是老实的做官,靠着杜如晦的余荫,也不会被李世民痛下杀手的。

正在央视热播的《望族》讲述上海滩上王、杜两大商业家族的故事,其中代表杜家的杜清远、杜清明来自无锡,无锡历来经商之风极盛,民国时出过不少大名鼎鼎的商人,从《望族》中杜氏兄弟身上不难发现这些商业巨子的影子:他们都在乱世中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锡商的开拓精神。

一、从钱庄起步

在《望族》中,从无锡乡下出来的杜清远到上海闯荡,由于没有资本,只能先给别人打工。好友杜无忌将他介绍道无锡老乡于甫元的开源钱庄工作,于甫元本不想聘用没有经验的杜清远,但杜清远将钱庄生意分析得头头是道,最终获得于甫元的赏识,当上跑街先生。

历史原型

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本家。荣宗敬当年从无锡到上海时,也是从钱庄起步。1887年,14岁的荣宗敬,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了他的闯荡之路。他到了上海永安街上的源豫钱庄学生意。几年后,荣宗敬对钱庄业有了相当的了解,于是,他把弟弟荣德生也带到了上海,两兄弟联手打天下,成就他们后来叱诧风云的发家史。

二、开办钱庄掘得第一桶金

杜清远在开源钱庄学习到足够的经验之后,萌生出自立门户开办钱庄的想法。开源钱庄老板于甫元拿出杜清远从广州追回的赔偿金作为他们的创业资金,杜清远在好友魏晓风的帮助下,选址开设了在上海的第一家产业——聚金钱庄。

历史原型

1896年,拥有经商天分的荣宗敬在钱庄工作了9年之后,终于与别人合伙开办了广生钱庄,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事业。兄弟俩以他们的实干精神和聪明才智,让广生钱庄便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站稳了脚跟,钱庄也被他们兄弟看作是自己事业的真正开端。

三、实业救国,办民生企业

杜家的生意在上海逐渐壮大之后,杜清远看到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面粉产业中的商机,当机立断打算回无锡老家开办面粉厂,为此还偷偷潜入洋人的面粉厂“取经”。杜清远十分有魄力地花巨资购买先进机器,并且招徕销售奇才殷达成加入,让他的永丰面粉厂迅速成为全中国数一数二的企业。面粉厂取得成功之后,杜清远还开办纱厂,与洋人进行竞争。

历史原型

19世纪末,外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欺压中国,上海更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许多民生相关的行业,如面粉和制纱业都被外国企业垄断,实业救国于是成为许多有志之士的理想。无锡是鱼米之乡,具有办实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清朝末年的无锡商人杨宗瀚就曾大胆开风气之先,在无锡创办“业勤纱厂”。而在上海开钱庄取得成功的荣氏兄弟则同样独具眼光地投资了另一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面粉业,他们聘请在营销方面极富经验的无锡同乡王尧臣、王禹卿兄弟,共同铸就荣家面粉厂的辉煌,也为荣氏家族成为后来真正的 “望族”奠定基础。

杜受田简介如下: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道光十五年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咸丰即位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杜受田所获荣誉

杜受田逝世后,清咸丰帝伏案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他亲自带领两班大臣前往祭奠,并追赠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清朝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帝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有清一代,谥“文正”者仅八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杜受田的丧事,规格高得异乎寻常:赏陀罗经被、赏银五千两、赠太师大学士、命沿途地方官亲自照料护送灵柩。咸丰帝还打破常规,不待内阁票拟,自行特谥“文正”。11月15日,咸丰帝亲自到杜府奠醊,抚棺洒泪,悲悼实深,在场者无不动容。

明末,杜氏迁移此地围园种菜故名杜家围,后兼做小生意,逐渐发展为集镇而得名至今。建国前分属杜市、瓘山、上点3个乡。建国后为杜市、长宁等9乡,1949年11月27日,江津县下设区,杜市属贾嗣区,下设10个保。1953年3月,实行小区小乡制,杜市乡属14区,下辖8个村,玉屏、屏麓、互助、班竹、灯塔划给新场成立乡。1956年杜市乡属贾嗣区,

因新场乡缩减,杜市乡的村增为11个。1958年分属淘沙、张巷2个公社。1958年9月,杜市乡为杜市人民公社,撤消新场乡,辖11个生产管区(社)。1961年7月24日,重设新场乡,增设杜市区,杜市人民公社属杜市区,辖9个生产大队。1961年由淘沙、张巷公社分出成立杜市公社和横岗公社,1964年合并为杜市公社。

十年动乱中,于1967年成立临时性的杜市生产办公室,1968年,改名杜市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9个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77个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选举产生杜市公社管理委员会,同时撤消杜市革命委员会,同年12月重定大队、生产队名称。1983年7月,大队改为村,设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84年4月,全县进行换届选举,改杜市公社为杜市乡人民政府,属杜市区。1994年3月,撤区并乡建镇,撤杜市区,设杜市镇,镇政府设在杜市场区政府所在地,辖原杜市乡和新场乡的18个村。1997年,面积906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龙凤、梅湾、屏麓、胡家等行政村。2001年5月8日,调整乡镇建制,撤消杜市镇和高歇镇(高歇1951年成立乡,1994年3月设镇),组建杜市镇,镇政府设在杜市场,同时并村并社,杜市镇辖10个村和1个社区,村下设79个社,人口37398人,土地面积90.5平方公里。

道光进士,授编修。历任内阁学士,咸丰帝师,连擢工部、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咸丰即位后,深得信任,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礼部尚书。向荣屡遭弹劾,他保全向荣,后荣为钦差大臣,率部围困天京。咸丰二年(1852),黄河决口,奉使赴山东等地赈灾,修治黄河。在途中染病卒,谥文正。(砚迦案:有清一代,谥“文正”者仅八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文正”是谥号的最高待遇。又,清代制度,赐谥须由内阁票拟,再由皇帝钦定。)他为官勤谨,曾直上书房17年,朝夕辅导,未尝一日离。

有清一朝,滨州杜氏曾以“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而名扬天下。杜氏家族自1500年前后入仕,到1931年止,仅明清两朝的秀才就有347名,文官正式做过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更是其中的翘楚。 杜受田逝后,咸丰皇帝在诏旨中赞曰:“杜受田品端学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简为朕师傅。忆在书斋,凡所陈说,悉本唐、虞、三代圣圣相传之旨,实能发明蕴奥,体用兼赅。朕即位后,周谘时政利弊,民生疾苦,尽心献替,启沃良多!”

为臣为子忠孝两全

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生。7岁时入家族私塾读书,14岁时随父亲杜堮到滨州城南的蒲台县城读书,后随父到京城居住,并在父亲的指点下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学业遂大进。嘉庆八年,刚满17岁的杜受田,回家乡滨州参加秀才考试夺得第一名;嘉庆十年,应山东乡试,以全省第24名的成绩高中举人;道光三年,获癸科会试第一,复行殿试,获二甲一传胪,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成为滨州杜氏家族的第二位翰林学士,一代大儒。

杜受田幼年生活在滨州南街杜家大院,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忠孝节义为立身之本。杜受田的孝突出表现在他对父母、对家族长辈的孝敬上。作为独生儿子,杜受田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母的饮食起居。嘉庆十九年,年过半百的杜堮患病,十几天昏迷不醒,几个月卧床不起,杜受田为父亲延医请药,端水喂饭,几个月从没上床休息。嘉庆二十五年十月,杜受田的母亲李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几天的时间变得骨瘦如柴,又怕过度失态引起父亲伤心,只好把忧伤埋在心里。为母亲送葬后,杜受田昼夜待奉在父亲身边。虽然杜受田 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但他为照顾父母的身体,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直到37岁时才参加会试,40岁时才正式到翰林院任编修。

进入仕途后,杜受田无论在翰林院内任职,还是到全国各地担任考官、学政,总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道光六年,杜受田到翰林院任职,先授职编修,次年改任国史馆协修,后又补任国史馆纂修、国史馆总纂、国史馆提调等职。据史料记载:“ 每馆期辰往酉还,风雨寒暑无间。”道光十三年,杜受田被派往山西任职。临行前,杜受田安排自已的妻儿留在京城侍奉老父亲。道光十五年七月,他被授职为洗马,从山西调回京城。等接替他的新学政一到,他立即进行了交接,昼夜兼程,匆匆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为师为相殚精竭虑

道光十六年,杜受田被选为四阿哥奕詝的师傅。为能及时进宫授课,杜受田搬到离皇宫较近的西安门内静默寺中居住,三五天才回一次家。道光皇帝十分满意,连连给他加官晋爵,后提升他为工部左侍郎。

杜受田在教书的同时,还肩负着其他重任。道光二十年四月,担任朝考阅卷官,次年受命名为会试副总裁,不久兼任户部左侍郎,管理国库,成为清王朝的总管家。 因为管理银库看守监守自盗的事情被揭露,杜受田进行了大力整顿,裁减了两员管库大臣,自己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管理银库,取消了管库大臣每月五十两的饭银。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杜受田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皇帝把培养皇子的重任全权托付于他。

道光皇帝晚年最钟爱聪明能干的六阿哥,但是四阿哥立储在先并且素有贤名,所以对传位的事犹豫不决。杜受田为避免废长立幼引发皇室内乱,决定帮助四阿哥登基。一年春日,道光皇帝领诸皇子往南苑围猎,考察诸子身手。奕䜣表现最为突出,几乎箭无虚发,面露得色。奕詝无法竞争,便依照老师杜受田的授计,未放一箭。道光皇帝问其故,答道:“ 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争高低。”道光高兴地说:“此真帝者之言。”但此次小胜并没有打消道光皇帝的顾虑。道光皇帝临死前,又一次将众皇子叫来,最后考察以立皇储。杜受田深知奕詝辩才不佳,便教其如此如此。是时,诸皇子对道光的垂询对答如流,奕詝却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泪,道:“儿臣日夜对上苍祈祷,惟愿皇阿玛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万民之幸,儿臣之幸也。”最终以亲情坚定了道光传位决心。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四阿哥奕詝登基,是为咸丰皇帝。即位不久,就拟旨说:“朕自八岁入学读书,仰蒙皇考特谕杜受田为朕讲习讨论。十余年来,启迪多方,恪勤罔懈受益良多。允宜特沛殊恩,以崇硕学。杜受田著赏加太子太傅衔。”二月,杜受田任职实录馆总裁;三月,兼任史部尚书,并负责复查会试试卷;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再调刑部尚书;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从此,杜受田连连升级,一步步进入清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

咸丰皇帝也把杜受田看做自己的重要辅相,凡国家大事或重要安排必征询他的意见。林则徐、 周天爵等人都是在杜受田的保荐下重新起用。

鞠躬尽瘁 仙逝异乡

咸丰元年,杜受田调管礼部。二年六月,山东一带连降大雨,滨州等30余州县受灾严重,大水淹没庄稼,民宅倒塌,舟行陆道,鱼虾遍野,沿河居民漂溺殆尽,一片萧瑟凄惨景象。杜受田每想到家乡水灾饥民,痛裂肝肠,便向皇上奏道:山东及江南一带,灾广民众,赈恤不可缓。杜受田又说:“山东是我故乡,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老臣愿随行筹办赈务。”杜受田接此任后,日夜兼程,驰赴灾区。

某日天色已晚,杜受田行至现滨州西一村落住下,此地离其家乡老滨县城仅有 10余里的路程,随行劝其回家探望,杜受田说:“贼氛未清,河患未平,怎能念及乡情?”第二天,乡亲们听说杜受田赈灾至此,一早涌来探望,却早已不见踪影。众人感佩之至,为了纪念他,将其曾经住过的这家店取名曰杜店,据说这就是今滨州市滨城区杜店镇的来历。

杜受田来到山东赈灾地点后,置暑湿于不顾,宵衣旰食,察民情,问疾苦,与山东布政使刘源灏、江宁布政使祁宿藻核定施赈章程,安抚灾民。杜受田办理完山东赈灾事务后,又驰赴江南,冒暑遄征。不料由于昼夜劳顿,感受暑湿,触旧患肝症。然靠精神支撑,致力公务不辍。七月八日,杜受田将江南赈务情形奏报朝廷,而言不称病。不料病势陡转,医药无效,于七月九日卒于江苏清江浦驿台,终年 66岁。

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按清朝定例,凡大臣应否予谥,应由礼部先行奏请,唯杜受田不同,钦定谥号“文正”。咸丰三年十月初四起柩归里,恭亲王祖奠目送,咸丰赐祭酒一坛,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还钦赐金镐、玉锹,意使灵柩归故时,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凡碍灵柩前进之物均可铲除。“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

杜受田陵园在原滨县城北约五里处,殡葬之日,彩棚遮天,白毡铺地。是时王公大臣云集,武定、滨州两地方官为逃避奉迎之苦,各讨一项差事,知府大人守大门,知州老爷提药罐。其生劳死耀,气势之大,非同一般。然据传,后来,杜受田之墓曾被人挖开,发现里面贵重的随葬品只有一两件小玉饰而已。

杜家村的历史沿革

相传杜家村原有村民大多姓黄,系南宋绍兴年间从诸暨迁来定居。村中杜姓尊唐朝杜佑为远祖,其五世孙杜瑞为唐朝进士,因授史馆修撰得罪皇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