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权威的黄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那里有权威的黄氏族谱?,第1张

莆阳游洋龙溪黄氏族谱序一

吾黄自颛帝曾孙封于黄由黄州江夏郡中徙光州固始晋司马南浮随徙闽候官三山名曰黄巷至唐桂州剌史岸公谢去桂事从南越海道寻徙莆囊山下延寿里居焉亦号黄巷盖不忘其本也公赠开国公谥忠义为黄巷之始祖生闽县令谣谣生五子英盖华革莫华散骑常侍居前黄莫大理评事居后黄华生昌龄昌朝昌龄官大理评事生岣衍尧尧生瑜琰璩琚瑶璞贵显时号一门五学士黄巢灭炬而退昌朝金华令生峰倜峻献峰生确倜生滔峻生碣献生曹自是而分为东黄巩溪前后黄前黄则吏部瑜公校书璞公后黄则校书蟾公又分东黄则御史滔公巩溪则司徙碣公曹公而黄氏之派牒昭然由司徒碣公而后浸浸出仕者多曾大夫父宠公大理评事祖中庸太常寺正卿中奉大夫不肖彻谨述本源详及支派第世次别少长纪迁徙叙其出官生卒年月配葬列其先后诰敕志铭诗文合成斯编为吾谱之光益以知世德绵绵子孙振振云尔旨

宋宣和丙午年九月九日岸十三世孙赐进士第知平江县知县彻谨序

莆阳巩溪雷山黄氏族谱序二

兴化县黄氏源于黄国江夏郡中徙光州旋入闽为元方字彦丰十传为入莆始祖岸公唐末黄巢起兵岸公五传为隐士献公入游洋巩溪又六传为太常寺卿公中庸迁兴化军城旧西门文赋里雷山巷黄宅绵瓜瓞于无穷以其漳郡西林漳溪家谱在焉是以谱存则宗于雷山中庸公修谱之不谬而类于后者彻公君子过而见之求续桂晚生尝闻漳郡西林仲公裔有家谱桂每每为之留心焉偶兹者至西林漳溪谱得楷公撰资观音寺记其间序述巩溪始祖献公兴化军城西雷山巷初祖中庸公先贤有为之吾宗望族也继之子孙当以敦亲为念以族亲为心则斯谱之重修勿缺冀于若而人也因谒席访漳郡西林遂阅诸祖谱而系之言首简谨以为序宋宁宗嘉定乙亥腊月拜谒漳郡西林

中奉大夫太常寺卿中庸公八世孙赐会魁进士翰林编修桂续修

莆阳巩溪雷山黄氏族谱序三

黄之先出于伯益受封于黄以国为姓迁潢川定城西为黄国始祖六十五世老公周朝冀牧迁光州七十一世歇公入楚国为相封春申君致仕后入居江夏郡为江夏始祖祖七十六世霸公西汉迁河南太康宣帝为昭世名相谥定候八十一世黄香迁江夏黄香天下无双东汉贤相其子琼公东汉桓帝忠候相继为相孙琬公复入为贤相江夏安陆声振宇内九十世元方字彦丰官晋安太守由湖北安陆史迁福州黄巷有万巷书楼福州乌石山榴花洞一百零一世岸公唐圣历戊戌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桂州剌史封开国公谥忠义迁莆阳延寿里黄巷一百零五世唐处士黄献迁兴化县广业里巩溪一百一十一世中庸宋郑獬榜进士太常寺卿中奉大夫居兴化军城西雷山巷黄宅分五房长曰偊居雷山巷次曰仲居漳郡城季曰修居何岩里四曰佃居东岩里五曰伸居德仁里其后曰彻曰钟曰丰曰府曰龙曰焘曰勋曰真曰桂登科相继以甲第显名时羡四代联登人文丕振科第蝉联而岿然隆隆家声巩溪流远雷山巍然瓜瓞绵绵擅胜兴化巨乡驰名郡志历六世显于宋尔止子孙世代续之斯谱公介则无憾矣

宋咸淳庚午年腊月望日岸十五世孙赐进士第宋翰林院馆阁校勘安石

谨识

莆阳龙溪黄氏宗谱

一代 岸公唐秘书监冲子字宗极唐圣历戊戌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官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三山黄巷迁莆阳延寿裏国欢院黄巷为入莆黄巷始祖配赵氏封开国夫人继邱氏吉国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肃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朝廷哀之年八十有二封开国公赐金紫光禄大夫諡忠义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之原子三谣典乐

二代 谣公岸长子字廷翰唐开元庚申登明经科癸酉年登状元徐徵榜进士授闽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唐武则天久视庚子年五月初八日生唐德宗贞元乙丑年九月初七日卒年八十有六配朱氏姜氏封沛国夫人葬延福院西子五英盖华革莫

三代 华公谣季子字萼华行乾三唐永泰乙巳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性端重质实诺不欺淩居官以清慎为著唐玄宗开元庚午年十月初十日生唐德宗贞元庚辰年三月初三日卒七十有一配常氏夫人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子二昌龄昌朝居前黄

四代 昌朝华仲子字文曲行坎四唐贞元戊寅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令唐代宗大历丙午年四月十四日生唐文宗开成庚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卒年年七十有五配康氏葬九峰山之原子四峰倜峻献

五代 峻公昌朝季子字景崇行艮九唐太和甲寅年历官谏议大夫迁永福埔头为其始祖也配孟氏子一碣

献公昌朝四子字景陟行艮十官散骑常侍华孙闽县令谣曾孙开国公岸玄孙回唐末冠乱自涵头黄巷迁兴化县巩溪为巩溪黄氏始祖唐宪宗元和庚寅年七月初七日生唐僖宗广明庚子年十一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一配赵氏合葬永福梧桐西林教忠寺山南子一曹

六代 碣公峻子字德磊行震廿二献胞侄谏议大夫峻子闽小将官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光启庚戌年董昌反公以死争之为昌所害子环媳林氏举家同时殉节越州镜湖南事载昌败诏赠大司徒諡忠义配康氏子一环赠承事郎俱殉节崇祀忠义祠立曹仲子珍公为嗣孙禄居永福一都龙屿裕居永福西林锦屏山下龟岭黄宅

曹公隐士献公子字宜官行震廿三配平氏唐文宗开成庚申年二月初十日生唐哀帝天佑丙寅年十二月初十日卒年六十有七合葬巩溪寺北子三俶珍佩

七代俶曹公长子字民玉行毕十四宋奉礼郎配林氏迁居莆阳慈裏大林后分南门合葬白沙子一祜行离九孙二遇通官从事郎配陈氏葬香泉院曾孙长讳闾次讳阙

珍公曹次子官民宝行毕十八唐天复辛酉年录授奉礼郎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五月廿八日生五代高祖后晋天福癸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年七十有四配赵氏葬永福西林潼关龟岭考曹公而嗣碣公俱并祀子二佑裕

佩公曹季子字民声行毕廿三配王氏合葬浔洋山东裔居南门子一禄行离十二宋初以忠义子孙辟授国子监学正配林氏葬马洋孙毓敏居永福一都龙屿曾孙适选远科第甚多为大魁之族

八代 佑公珍长子字福顺行离十以忠义子孙荐授四门学正唐未帝贞明乙亥年八月十六日生宋太祖开宝庚午年十月廿五日卒年五十有六配林氏葬马洋子二长讳达次讳逵

裕公珍次子字福富行离十六配林氏居东流后埔子二逞行坤三裕长子宋真宗咸平庚子贡太学辛丑补上舍以子宁贵赠朝议大夫配何氏赠硕人孙二完窨连裕仲子行坤五宋祥符中举乡荐配方氏居永福西林锦屏山龟岭孙一宛

禄公佩子字福贵行离十二宋初以忠义子孙授国子监学正配林氏葬马洋祭坑子二敏毓迁居永福一都龙屿科第甚多大魁之族状元黄定之派

九代 达公佑长子字载道行坤四宋真宗景德丙午贡太学祥符已酉补上舍以子宠贵封大理评事五代后周恭帝庚申年九月十三日生宋仁宗庆历乙酉年十二月廿六日卒年八十有六配陈氏封安人合葬后坑山南子三安定宠

逵公佑次子字守道行坤八宋仁宋天圣乙丑贡太学丁卯补上舍以子宁贵赠运判朝议大夫配崔氏赠硕人子四宪宁宝宽

逞公裕长子行坤二宋咸平庚子贡生入太学辛丑补上舍配何氏子二窨完

连公裕次子行坤五祥符中举乡荐官礼部主事配方氏居永福西林锦屏山龟岭教忠寺山子二宛守

遑公裕季子行坤六徙京都碧溪黄厝子二宣宜

敏公禄长子字载迅号湘溪宋元丰壬戌特奏名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配陈氏子三适选远

毓公禄次子字载逸号碧溪配林氏子三造进近

十代 安公达长子字锡居行兑五官甯海军长史配陈氏葬后坑子一大学

定公达次子字锡保后改名容字锡忠行兑八配陈氏林氏葬后坑子一小学

宠公达季子字锡甫行兑十七宋仁宗景佑甲戌登状元张唐卿榜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宋真宗咸平庚子年正月初八日生宋神宗元丰庚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年八十有一配安人宋氏葬井源山子一中庸

宪逵长子行兑一宋长史子二长讳愿学次讳志学

甯逵次子行兑二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转运使居仙游鲤城子一勉学

宝逵季子行兑三吏员子一励学

宽逵四子行兑四官朝请大夫子一务学

隽逞长子行兑六官宋训导子宋绍圣甲戌进士儋州知州讳显从孙沔元符庚辰进士

完逞次子行兑七官宋主簿子一昱

宛遑长子行兑八官学正子一晃

守遑次子行兑九官训导子一晁

十一代显公隽子字长明号玉庵行金一宋绍圣甲戌年进士官儋州知州由兴化军城入仙邑开族祖配林氏携家葬玉塔山南子二长讳渊居仙邑玉田次讳源居度尾锦邱为锦邱之祖

昱公完子字长昌号田庵行金三配平氏子一沔宋元符庚辰进士官广南路提点朝请大夫孙二长讳倚将仕郎剞次讳镐博罗知县曾孙南一

大学安子行金十九袭父恩补登仕郎配方氏葬张墓林子二师孔师孟

小学定子行金廿配宋氏子二长讳师颜次讳师贡

中庸大理评事宠子字长行号雷山居士行金二十自游洋巩溪迁兴化军城旧西门文赋裏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佑癸巳年登状元郑獬榜进士历官北海县令太常博士故相马温荐其才除浙江提刑入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后孙曾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实乃六世联登十二进士宋仁宗天圣癸亥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哲宗元符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卒年七十八公忠贞体国善平冤案能断奇案与包拯韩琦欧阳修齐名为官在朝为蔡京所恶入元佑党禁有诗选在莆风清籁集配安人周氏葬永福西林梧桐锦屏山下廿八都广业裏龟岭教忠寺山北侧门人状元宰相郑侨其墓在焉祀乡贤通志兴化郡志莆阳比事有传子五长偊次仲季修四佃五伸

十二代 师孔大学长子字宗鲁行木十六以子国镇贵赠朝散大夫配令人胡氏子三长讳国镇次讳国录季讳国钟

师孟大学次子字宗邹行木十七元丰壬戌进士官司法参军葬白沙子一纵

师颜小学长子行木廿一配伊氏

师贡小学次子行木廿二配颜氏

偊公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中庸长子字从吉行号梅庵行木十八袭父恩补承事郎宋绍圣甲戌特奏进士初封奉礼郎寻擢侍御史与配安人崔氏宋皇佑庚寅年五月初八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八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九合茔吴唐山继配晋邑仁和裏邱氏子二长彻崔氏出次敌讳龙字常龙邱氏出

仲公中庸次子字从仁号雷庵晚号漳溪行木廿九以父恩赐迪功郎由兴化军城西文赋裏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徙漳州郡西林城之漳溪裏隐居不仕宋皇佑癸已年三月初三日生宋宣和庚子年十月廿五日卒配方氏苏氏合葬兴化军城西雷山宫西子二长讳徼次讳微

修公中庸季子字从善号何岩行木卅十官翁源令配陈氏封安人宋至和乙末年八月十四日生宋宣和乙丑年五月十一日卒居何岩子二长宋进士理学大儒讳钟次讳锺

佃公中庸四子字从德号东岩行木卅一官朝散郎配戴氏宋嘉佑丁酉年十二月廿六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四月十六日子二长讳徽次讳徵

伸公中庸五子字从学号北岩行木卅二官承事郎居德仁裏宋嘉佑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生宋建炎庚戌年七月廿二日卒配王氏子二汝贤汝贵

沔昱子字朝宗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秘书阁修撰配林氏子二长南一宋绍熙庚戌进士次师锡淳熙辛丑特奏进士

渊公显长子字从深号玉田行木卅三宋绍圣甲戌与从兄偊同年登科官大理寺评事配何氏子二长讳良徙居德化县清泰裏为承泽之始祖其裔又分居湖阪次讳有徙居赖店玉田为玉田之始祖

源显次子字从泉子二长讳柜次讳枢

十三代 国镇师孔长子字子芳行水十五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福建路提刑兴化郡志有传居郡城坊巷子希闵

国录师孔次配洪氏居永福龙井子希闾

国钟师孔季配林氏居永福龙井子希阊

纵公师孟子字子泛行水十五配洪氏张氏子一元会裔居仙邑度尾湘溪裏

彻公侍御史偊长子字常明号太甲晚号巩溪居士行元十七宋宣和甲辰登状元沈晦榜进士平江令著巩溪诗话十卷宋神宗元丰辛酉年八月十五日生宋孝宗隆兴甲申年六月廿一日卒年八十四配陈氏林氏安人子四长丰次廓季府四廙

龙公乳名敌御试前帝所忌命改曰龙字常龙号太乙号檗谷逸叟行元十八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绍兴庚辰梁克家榜特奏进士官龙溪令由兴化县游洋龙溪迁居龙溪县衙弃官随母邱氏归于晋邑仁和里檗谷因乐其山水遂居焉宋政和壬辰年八月初五日生宋庆元庚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配游洋龙溪方氏继配晋邑浔海施氏葬石龟岭古月亭子三长讳洲次讳涛季讳瀛

十四世 仙锡讳洲号厚卿行火十七龙公乳名敌长子分居乌林后坑游洋龙溪方氏孺人出为晋邑后坑之祖卒葬后坑山之原子一潘山裔居东石湖头乡黄宅

仙举讳涛字云宾号檗卿晚号鹤皋行火十八龙公乳名敌次子居仁和檗谷遂为檗谷之祖浔海施氏出卒葬烟墩山之原子二长讳子文次讳子海

仙逸讳瀛号永卿行火十九龙公乳名敌季子司教于南漳卒于官裔居龙邑观音山北溪头黄宅浔海施氏出

十五世潘山字叔番号雷山后人行土四十二仙锡子配下辇曾氏女经郡城南狮山脚旧铺古有神道碑建于此子镇山分居乌林后坑

子文字公章行土四十三仙举长子配青阳蔡氏女子四长逞行一郎次遑行二郎季道行三郎四暹行四郎

子海字公深行土四十七仙举次子配塔头孙氏女子五长迂行廿六郎次达行廿七郎季逵行廿八郎四连行廿九郎五遇号行三十郎

子田字公坦行土四十八仙逸长子配林氏分支永坑台湾甚多

念楚字公垣行土四十九仙逸次子配刘氏分徙漳州观音山北溪头黄宅

十六世镇山潘山子字士垒行五郎配蔡氏子潜隐

镇岗子文长子字士冈行一郎配许氏子二潜陧潜陶

镇岚子文次子字士风行二郎配林氏子潜隍

镇嵛子文季子字士俞行三郎配陈氏子二潜隅潜际

镇崮子文四子字士固行四郎配洪氏子潜陛

镇嵩子海长子字士高行廿六郎配蔡氏子二君阳君陆

镇崇子海次子字士宗行廿七郎配吴氏子君伥君仲君仨

镇岩子海季子字士石行廿八郎配蔡氏子二君陟君阵

镇崖子海四子字士圭行廿九郎配施氏子君陌

镇岸子海五子字士干行三十郎配李氏子二君附君随

十七世潜隐镇山子字首甫配洪氏子一周塘居晋邑东石湖头为湖头之祖

君仲镇崇次子字亚甫博学能文著有族谱图序配许氏子一顺

十八世周塘潜隐子字宗鲁配蔡氏子二长敬齐次梓里

顺公君仲子字宗和明正统海寇攻读掠泉州顺公率乡勇抵御众寡不敌殉于阵中谥义烈葬东山配林氏子容

十九世敬齐周塘长子随父迁居东石湖头

梓里周塘次子分衍二房五柱

容公字祥哲号质直君仲子明正统间随父捍御倭寇父旌表义烈容公乃赘于郡中余家遂为檗谷入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宅之祖卒于石井子克复

二十世克复明正德以子润贵例赠大中大夫晋阶中宪大夫松江知府祀乡贤子二润深

廿一世润号东石克复长子正德庚辰科进士官山西左布政使司参政祀乡贤子一伯敬

深克复次子旌表孝子明正德间泉州知府同知理问子一伯宪

廿二世伯敬润子世居泉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厝子国彦

伯宪深子以子国贤贵赠南京工部司务世居泉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厝子国贤

廿三世国彦伯敬子亚魁明隆庆丁卯科乡试举人第七名官荣府左长史子彝

国贤伯贤子文魁明已卯科乡试举人中式第七十三名贡士官户部郎中子萼

廿四世彝国彦子以子景仿贵封户部主事晋阶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子五景明景仿景昭景晔景曦

萼国贤子明万历癸未科进士未仕子景焕

廿五世景明彝长子官明崇祯间历官广西按察使司浙江金衢兵巡道

景仿彝次子字大犀号东崖累官至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景昭彝季子以兄荫官知县

景晔彝四子官温州别驾

景曦彝五子官游击

景焕萼子文魁隆武丙戌中式第廿六名举人

巩溪雷山十一世孙晚生君仲拜谒雷山族亲谨撰本族谱图序

十五世孙浙江提督学政景明文渊阁大学士景昉续修

十八世孙世孙福建澎湖协镇副总府必成重修

巩溪雷山纪

宋太平天国诏以永泰福唐之半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兴化军寻改兴化县在兴泰里万山之中以莆田仙游二县与兴化县鼎立而三八年诏移军治于莆田曰兴化军而兴化县为支邑元皇庆元年徙此县广业里湘溪明正统中十三年革之以长乐武化二乡之六里入于莆永福一乡之三里入仙巩溪在兴化县广业里其溪接湘江水经秋芦入于海吾黄居乡为游洋著姓按游洋大姓篇云黄氏唐忠义司徒之后居广业里巩溪宋时有中庸者为太常寺卿居兴化军城西雷山巷其后子孙相继以甲第显名云莆阳志巩溪一名宋洋

巩溪雷山黄氏历代世恩

一、巩溪雷山黄氏历代进士录

1、黄宠巩溪六世孙达季子宋景佑甲戌进士官大理寺评事

2、黄宁巩溪六世孙宠从弟宋治平乙巳进士官转运使居仙游鲤城

3、黄中庸巩溪七世孙宠子宋皇佑癸巳进士官太常寺卿中奉大夫

4、黄 偊巩溪八孙中庸长子元丰乙丑进士官剑南州司户参军侍御史

5、黄师孟巩溪八世孙宠侄宋元丰壬戌进士官宁越军司法参军

6、黄国镇巩溪九世孙师孟侄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福建提刑

7、黄显巩溪九世孙宋绍圣甲戌进士官儋州知州居锦溪

8、黄沔巩溪九世孙显侄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秘书阁修撰居仙游鲤城

9、黄彻巩溪九世孙中庸孙侍御史偊长子宋宣和甲辰进士官平江县令

10、黄公坦巩溪九世孙中庸孙宋宣和甲辰进士官通直郎

11、黄祖舜巩溪十四世孙宋宣和甲辰进士官权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居福清东翰

12、黄龙巩溪九世孙中庸孙侍御史偊次子宋绍兴庚辰特奏进士官龙溪令

13、黄钟巩溪九世孙中庸孙翁源县令修子宋乾道已丑进士官漳州录事参军

14、黄府巩溪十世孙中庸曾孙彻季子宋隆兴癸未进士官平海军佥判通奉大夫

15、黄丰巩溪十世孙中庸曾孙彻长子府兄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官监潭州南岳

16、黄勋巩溪十一世孙中庸元孙丰次子宋淳熙甲辰进士官杭州军教授

17、黄焘巩溪十一世孙中庸元孙丰长子宋淳熙丁未进士官武冈军教授

18、黄安石巩溪十一世孙中庸元孙府子宋绍熙癸丑进士官馆阁校勘朝奉大夫

19、黄真巩溪十二世孙中庸六世孙乔卿子宋淳熙乙未特奏进士官内阁中书

20、黄渊巩溪十二世孙显长子宋绍圣甲戌进士官大理寺评事

21、黄源巩溪十一世孙显次子宋宝元戊寅进士

22、黄南一巩溪十一世孙沔孙宋绍熙庚戌进士

23、黄德基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四世孙宋淳熙戊戌特奏进士居白杜

24、黄桂巩溪十四世孙中庸八世孙宋绍定壬辰进士第九魁翰林编修光禄寺卿

25、黄耿荣宋庆元已未进士官海丰县主簿

26、黄应明巩溪十七世孙中庸十一世孙永乐甲申进士官浙江龙游知县

27、黄度巩溪十四孙邦直孙隆兴癸未特奏进士

28、黄瑾巩溪十五世孙度子淳熙辛丑进士

29、黄铭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弘治六年进士官户部主事

30、黄嵘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黄铭弟弘治六年进士官桂林知府

31、黄瑷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弘治乙丑进进士官广东肇庆知府晋二品秩

32、黄荣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明成化戊子举人第三壬辰进士浙江按察佥事

33、黄节甫巩溪十八世孙中庸十二世孙明成化辛卯第三魁戊戌进士官行人司司正

34、黄华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荣弟成化庚子举人甲辰进士广东按察司佥事

35、黄自强宋绍熙庚戌特奏进士

36、黄桂邦彦子宋嘉定戊辰探花官诰院编修

37、黄顺卿邦彦子宋嘉定戊辰进士

38、黄光升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明嘉靖已丑进士官户刑二部尚书

39、黄谦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嘉靖癸卯举人庚戌进士官刑科给事中

40、黄行可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文雍子献可兄正德辛巳进士广西按察使

41、黄献可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缙侄嘉靖辛丑举人壬辰进士官礼部主事

42、黄德纯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嘉靖壬辰进士户部员外郎浙江佥事

43、黄凤翔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隆庆戊辰年榜眼南京礼部尚书

44、黄汝亨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万历戊戌进士官江西布政使参政

45、黄汝良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万历丙戌进士官礼部尚书太傅

46、黄景星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万历丁酉举人辛酉进士官广东布政司参政

47、黄守魁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武探花官南京大总督骠骑将军

48、黄钺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万历辛丑武状元官中军左都督南京兵部尚书

49、黄志清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解元明万历乙未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

50、黄琰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四世孙光升孙万历戌戊进进士官南海知县户部主事

51、黄应举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四世孙万历甲辰年进士官广东南

52、黄文焕巩溪廿三世孙明天启乙丑进士居永福

53、黄景胤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七世孙凤翔孙明崇祯辛未进士官户部郎中

54、黄熙胤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七世孙凤翔孙明崇祯辛未进士官清刑部侍郎

55、黄润中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凤翔子明崇祯丁丑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学宪

56、黄灏中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凤翔子清顺已丑进士官浦江知县

57、黄徽胤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七世孙明崇祯丁丑年进士官兵部左侍郎

58、黄士观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嘉靖己酉解元联捷进士官河南按察佥事

59、黄锡衮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明崇祯庚辰进士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60、黄志遴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凤翔曾孙清顺治乙酉进士官湖广左布政使

61、黄机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清顺治丁亥进士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62、黄灏中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清顺治已丑年进士官浦江知县

63、黄云蒸巩溪廿五世孙中庸十九世孙崇祯壬午举人顺治乙未进士礼部员外郎

64、黄道晋巩溪廿五世孙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官龙安推官

65、黄彦博巩溪廿五世孙中庸十九世孙清康熙乙巳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

66、黄志焕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凤翔曾孙清内阁中书

67、黄甲巩溪廿五世孙中庸十九世孙南明隆武丙戌进士官御营护驾

68、黄昶巩溪廿六世孙中庸二十世孙清康熙丙辰进士

69、黄守舞巩溪廿六世孙中庸二十世孙由闽县学清康熙壬戌进士官余杭知县

70、黄世僖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雍正庚戌武进士官陕西总督中军副将

71、黄世煌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壬戌武进士官御前侍卫广西参将

72、黄世瑛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乙丑武进士官中军盐务副将

73、黄元吉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丁卯解元辛未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

74、黄腾达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辛巳进士官贵州乡试正考官

75、黄世德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已丑进士官漳州府教授

76、黄燮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候官学清乾隆乙未进士官铨选知县文林郎

77、黄瑞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庚子科武状元居浙江江山官总兵

78、黄敏巩溪五世孙禄子毓弟宋元丰壬戌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79、黄适巩溪六世孙禄孙宋元符庚戌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80、黄选巩溪六世孙宋元丰已未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81、黄远巩溪六世孙绍圣丁丑进士官莆田知县居永福一都龙屿

82、黄龟年巩溪七世孙宋崇宁丙戌进士官侍中御史居永福一都龙屿

83、黄公槐巩溪八世孙宋乾道丙戌进士官海丰蔚居永福一都龙屿

84、黄邦光巩溪七世孙宋大观已丑进士官徽州通判居永福一都龙屿

85、黄邦俊巩溪七世孙宋政和已丑进士官大理寺卿居永福一都龙屿

86、黄邦彦巩溪七世孙宋淳熙丁未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87、黄定巩溪八世孙宋乾道壬辰科状元官国子监祭酒居永福一都龙屿

88、黄庸巩溪八世孙宋开禧乙丑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89、黄师尹巩溪八世孙宋乾道已丑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0、黄岳巩溪八世孙宋乾道壬辰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1、黄公谨巩溪八世孙宋开禧乙丑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2、黄自诚巩溪九世孙宋淳熙丁未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3、黄瞳巩溪九世孙宋宝庆丙戌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4、黄乔翼巩溪十世孙宋淳佑辛丑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5、黄攀龙巩溪十世孙宋淳佑丁未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6、黄起宗巩溪九世孙宋嘉定甲戌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7、黄起硕巩溪九世孙宋宝庆丙戌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8、黄豫巩溪六世孙宋景佑甲戌进士官校书郎

99、黄丰巩溪九世孙宋建炎戊申进士知兴化军

100、黄中立巩溪九世孙宋绍兴丁丑进士居永春

101、黄伟巩溪九世孙宋绍兴丁丑进士江西提学居永春漳溪

102、黄龟朋巩溪七世孙世居德化承泽宋嘉泰壬戌进士官廉州教授居永春

103、黄龟助巩溪七世孙世居德化宋淳佑甲辰年进士居永春

104、黄霆发巩溪八世孙世居德化宋嘉定甲戌进士居永春

105、黄圭巩溪九世孙世居德化承泽宋庆元丙戌特奏进士居永春

106、黄孕昌巩溪廿六世孙清雍正癸丑进士官瞧州知州居永春

107、黄懋巩溪十七世孙永乐乙未进士居燕京

108、黄锐巩溪十七世孙明永乐甲申进士

109、黄惠巩溪廿七世孙清乾隆甲戌进士

110、黄朝珐巩溪廿九世孙中庸廿三世孙清光绪乙亥进士

二、巩溪雷山黄氏历代举人录

1、黄以宁巩溪十五世孙雷山九世孙伟子庆元乙卯科上舍举人

2、黄显巩溪十七世孙师孟十一世孙明永乐乙酉举人官选文渊阁修书

3、黄昶明巩溪十七世孙中庸十一世孙宣德丙午举人

4、黄谦巩溪十八世孙中庸十二世孙约仲子明宣德已酉举人官侍养谢礼闱

5、黄晖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明正统乡荐举人第六人官抚州府教授

6、黄宪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缙从侄明成化庚子举人安南州知州

7、黄缙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新民侄明成化丁酉举人兴宁知县

8、黄以体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明成化辛卯举人

9、黄天锡世居承泽举人

10、黄澹轩世居承泽举人

11、黄辉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荣从弟弘治己酉举人广东开建知县

12、黄宽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弘治甲子举人授广东肇庆府同知琼州府通判

13、黄珠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晖从孙正德庚午举人官衡府审理奉政大夫

14、黄保世居承泽举人

15、黄仕达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谦玄孙明正德丙子举人官宁波府同知

16、黄伯善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嘉靖庚子举人授广东衢州府同知

17、黄锡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嘉靖甲子举人授河南邓州知州

18、黄才硕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铭子明嘉靖戊子举人

19、黄文汉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明嘉靖乙酉举人由泉州府学中式

20、黄继宗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缙从侄明嘉靖丁酉举人官安仁知县

21、黄继周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继宗弟明嘉靖癸卯解元循州知州

22、黄宣明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嘉靖乙酉举人官桂林府学教授

23、黄国宠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嘉靖辛卯举人授广东庆远府同知

24、黄崇庆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嘉靖丁酉举人授广东雷州府同知

25、黄宪清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嘉靖甲子举人官广东廉州府同知

26、黄九霄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必贤伯嘉靖壬午举人官直录颖州知州

27、黄必贤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华孙官嘉靖丁酉顺天府举人温州府通判

28、黄乔植巩溪

儿[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不可读作ér(ㄦˊ),不可写作“儿”]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后裔邾国君主之子的封邑,属于以国名为氏。

儿,古体字为“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儿”字有简化字“儿”,但“儿”字不可用于姓氏字。

儿氏源于姬姓,出自曹姓小邾国,亦称儿国、倪国、郳国。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姬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一百二十八公里汇入洛河,横贯黄陵(今陕西黄陵)全境,又称沮河,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史籍《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十一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黄帝娶了四位夫人,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昌意、玄嚣。

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即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在典籍《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中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在典籍《山海经·海内经》中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

颛顼少负大才,年仅十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二十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颛顼城)。在史籍《帝王世纪》、《皇览》等书中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梁庄乡)。而在《山海经》中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务隅、附禺)。在史籍《春秋命历序》中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二十代,统治中原三百五十年。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两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即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

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三年(一说十一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六个儿子:三个从左胁下取出,三个从右胁下取出。

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氏;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六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氏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曹氏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在文献《 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前2206年在位,则曹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晚期。

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

周武王灭殷商后,推行了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三十华里的小部族国家,而且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

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氏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氏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氏,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氏朱氏。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氏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

“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疆域东到今山东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

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国亡。

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仪父死,其子继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十二年,在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逝世,邾文公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

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鲁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

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继位,在位三十七年。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十八年。鲁哀公十七(公元前556年),邾悼公继位,在位十五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邾庄公继位,在位三十四年,他死后还要以活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晚期已经属于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各诸侯国和本内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曹革的弟弟曹何为国君。

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为楚国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邾国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国。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

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郳(今山东滕县),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

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小邾国国都在儿,因而又称儿国,其子孙国民便以国名为姓氏,因其地又为古郳国故地,后人加“邑”称为郳国、郳氏。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两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因文献记载缺失,待考。人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六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十四代,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

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国、小邾国一起被楚国灭亡,族人为避殃杀,遂改为儿氏,战国后期又加“亻”偏旁改为倪氏。

邾国君主世系:

曹 挟:公元前1046~前?年待考

曹 非:生卒年待考

曹 成:生卒年待考

曹车辅:生卒年待考

曹将新:生卒年待考

曹訾父:生卒年待考

邾武公:曹颜(曹夷父),生卒年待考

曹叔术:公元前795~前781年

曹夏父:公元前780~前?年待考

邾安公:曹克(曹仪父),公元前?~前678年待考

邾宪公:曹琐,公元前677~前666年

邾文公:曹蘧蒢,公元前665~前615年

邾定公:曹貜且,公元前614~前573年

邾宣公:公元前572~前556年

邾悼公:曹华,公元前555~前541年

邾庄公:曹穿,公元前540~前507年

邾隐公:曹益,公元前506~前486年

邾桓公:曹革,公元前485~前474年

邾隐公:曹益,公元前473~前471年

曹 越:公元前471~前?年待考

曹 越:之后八世灭亡。

得姓始祖:倪宽。

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注释:“儿,姓也。 :儿良一篇。师古曰:六国时人也。 :儿宽,千乘人也。”

儿宽,即倪宽,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儿宽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

儿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因郳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期,郳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为避难去掉“阝”旁成儿氏,最后又加“亻”旁成倪氏。因郳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儿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氏尊倪宽为倪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2堂号:

千乘堂:因郡立堂。

三最古老的家谱: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家谱,目前为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甲骨所记载儿氏家谱。中国最早的有形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当推距今三千多年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

1994年,在香港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上,对《库方二氏藏甲骨》(库方二氏乃美国的两位传教士,专门从事甲骨文的收藏工作),第1506版中牛胛骨上的刻辞,组织了专门研讨,认定为这个拓片上所著录的铭文,是中国最早的家谱,台湾历史学家张秉权、董作宾先生认定为“牛胛骨上的儿氏家谱”,并将拓片上刻辞的儿氏十一代传人,按长幼排辈依次列位,使人们清清楚楚地认识了上古族人。台湾第三代甲骨文研究传人“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兢新女士,为牛胛骨上的儿氏家谱作了专题论著,在其“结语”中,阐述了中外考古研究专家对“儿氏家谱”的真伪之争,肯定了“儿氏家谱”的真实性。

在传世的甲骨文中,却还保留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和释读,共有三件甲骨片可以确认为是最古老的家谱,一件最早见于容庚等编的《殷契卜辞》中,序号为209;一件最先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序号为1506;一件最初见于董作宾的《殷虚文字乙编》,编号为4856。第一、第三件文字不多,价值相对差一些,第二件“库1506”为一大片牛肩胛骨,1903年左右为美国人方法敛收藏,今藏大英博物馆,所载文字是一极为完整的、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有关本片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认为是伪刻的有胡小石、董作宾、郭沫若、容庚、唐兰、胡厚宣等先生,认为是真品的有张政朗、陈梦家、于省吾、饶宗颐、李宗勤等先生。不过,近年来的学者,大多认为是真品。全片从右到左,共十三短行,每行一句,除第一行为五字外,其余十二行均为四字,行间无直线。陈梦家先生在其《殷虚卜辞综述》一书将这件甲骨片定为武丁时代所刻,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三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二百余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

通过这件家谱实物,人们可以这么认为,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以表格形式记录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谱了。此外,这三件实物资料上的人名,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之中,显然,它们都不属于商代王室成员。由此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在三千二百多年之前,不仅王室,就是其他一些显贵家族,也已有了本家族文字记载的家谱。“库1506”家谱共有十一代世系,以每一代世系三十年计,这个家族有家谱的历史又可上推三百余年,这件家谱实物年代之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后的家谱文献,中隔了许久,且为上层社会所拥有,就是说,凡记载久远历史的家谱,通常都是高宦名门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显要氏族间联姻和入仕之主要依据和纽带,应用价值的提高,使之得以相对广泛发展,其地位日渐上升。汉唐时期,地方富贾及绅士编修家谱悄然兴起,到宋朝中期,民间编修家谱已经合法化了。而明清两朝及民国期间,家谱编修达到盛极。

奔[奔,读音作bēn(ㄅㄣ)]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黄帝裔孙颛顼之妻滕奔氏,属于以部落称谓为氏。

据西汉学者戴德所著《大戴礼·帝系》记载: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

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案]《史记》作句望。句芒产蟜牛,[案]《史记》作桥牛。蟜牛产瞽瞍,瞽瞍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案]各本讹作及象产傲,今据《礼记·祭法疏》所引订正敖衍文。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案]各本不重西陵氏三字,今从方本。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案]《史记》竹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案]《史记》作昌仆。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奔氏,[案]各本脱奔字,《路史》注引滕奔氏,《世本》作滕濆,今据以订正。滕奔氏之子,[案]各本讹作滕氏奔之子,今订正。谓之女禄氏,产老童,[案]《史记》作卷章。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

滕奔氏,亦称女禄氏,历代许多史籍中仅记载其为女禄氏,为旁称,未记其本部落自称滕奔氏,即正称。有些史籍中称其为滕坟氏、或腾隍氏、或胜奔氏,因此戴德在《大戴礼·帝系》中考订补注为“滕奔氏”。

滕奔部原为共工氏九部落联盟之一,共工氏九部所在居帝称九州。共工氏后与颛顼争夺帝位,在争战中被颛顼的部落联盟的军师苍舒和大将仲容以诱敌深入的战略,在今河南省嵩县北黄河附近将共工氏联盟的精锐部队一举击败,之后,滕奔部首领率九州之首的冀州民众归降于颛顼。

颛顼称帝,号少昊,得赐嬴姓,配若水姬氏(邹屠氏)、滕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

颛顼帝妃的滕奔氏,全名叫“滕奔鹿”。其族因有滕奔鹿为帝妃,因以称滕奔氏,世代相传至今。滕奔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奔氏、滕氏、鹿氏者,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帝王刘氏后裔,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东汉末期,豪强纷争,战乱叠起,至三国初期,刘汉皇族宗亲子弟纷纷外逃,有迁逃至琉球,再迁至倭奴国本土者。

倭奴国是刘氏较早到达的海外地区之一。据日本史籍记载,刘氏最早到达倭奴国是在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倭奴国有使节往来,到东汉初期,倭奴国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倭奴国国王“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从该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倭奴国。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倭奴国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

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魏文帝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今河南修武)。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

倭奴国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农历5月1日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两千零四十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倭奴国后,被倭奴国国王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倭奴国的,还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个姓氏。阿知到倭奴国国王后,又奏请倭奴国国王,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倭奴国国王。因人多地狭,倭奴国国王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的儿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猪;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尔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二十五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八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作为汉朝皇族的刘氏移民倭奴国一事,在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上都有记载,因此应属历史事实。这部分刘氏族人拓殖倭奴国后,大都没有继续使用“刘”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衍变成新的日本姓氏。他们移民倭奴国,带去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极大的促进了倭奴国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倭奴国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如阿知使主的儿子刘都贺就将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传入倭奴国,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特别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十五代孙大藏春实官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日本发生的“天庆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日本朱雀天皇天庆三年(公元940年)农历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奖和赏赐,被赏赐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当此之时,这支刘氏皇族后裔“恩宠伟大,威势极盛”。

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

当年刘阿知归化倭奴国后,被赐姓为“东汉使主”。到日本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再到日本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农历10月1日,阿知的后裔又改赐姓为“大藏”。

大藏氏中的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公元1131年),这支居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会中最著名的姓氏家族。在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中,原田氏家族一直在扮演着最不光彩的角色——血腥最重、战犯最多,如今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核心。

到如今,原田家族已传衍到刘邦的第九十三代。这支源出中国刘氏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的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氏远祖进行定期祭祀。

据刘邦第七十一代孙、日本高桥通泰先生提供的《岛田高桥家系图》记载,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刘氏后裔,传到大藏春实的第九代孙大藏种直,生有五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别形成五个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桥氏;次郎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是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种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成为大藏波多江氏的开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国刘氏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桥氏,已传到刘邦的第七十三代。

在非嫡系皇族宗亲子弟中,有改姓氏为刘奔氏者,后逐渐分衍有筑奔氏、岛津奔氏、叶奔氏、日奔氏、王奔氏、野吕奔氏等,其“奔”字是专门特忆其奔逃之史。

那里有权威的黄氏族谱?

莆阳游洋龙溪黄氏族谱序一吾黄自颛帝曾孙封于黄由黄州江夏郡中徙光州固始晋司马南浮随徙闽候官三山名曰黄巷至唐桂州剌史岸公谢去桂事从南越...
点击下载
上一篇:姓司的是谁的后代下一篇:李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