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上官.我想知道上官的家谱..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我姓上官.我想知道上官的家谱..谢谢,第1张

上官

121 江苏武进

(清)上官星宝 上官庆元六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宝善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上官达始终于明万历二十三年。

122 江苏武进毗陵符言上官氏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上官廷修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宝善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23 江苏武进毗陵洛阳上官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上官荣泉重修

民国十一年(1922)宝善堂木活字本

南开大学

注:始修于明万历间,此为七修。

124 浙江遂昌上官氏宗谱六卷宗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刊本

浙江遂昌县石练乡柳村

125 山东临沭上官氏支谱

钞本

山东临沭县郑山乡西海子

126 湖南湘潭中湘上官氏五修族谱十卷末一卷

(民国)上官之蜾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敦本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湖广安陆府荆门州上官氏庆源图略序》

谨按:吾上官氏谱系散处于齐越闽洛吴楚者不一,而自江右徙楚荆者则近之,真正派也,其姓氏之自与始生之,祖后裔之繁世泽之远,想在旧谱上历历可考。惜初刻者沦于宋季之干戈,继梓者灾于国初之兵燹,其一二仅存者又残缺于世还遗散于人亡,遂使后之人懵懵然,莫知千载而上厥初生民谁为吾主,则有其始之莫或及之,有其本之莫或报之,此孝子慈孙千百年不纾之恨也。顾尚考孔氏家谱,其夫人为上官氏,则上官氏之族自成周有之,周之前无可考……至东汉有郎中公资,晋有洛阳守巳,李唐御世人文辈出,而首兴则西台侍郎公仪,后历五代,赵宋洎我皇明代不乏贤,抒华掞藻则文采溢云霞,蒙难捐躯则义胆耀虹日,防奸杜敌则忠猷与智虑交深,遗思却馈则仁泽共清风济美,抗疏极言则正气塞霄壤二间,树勋报政则良躅接汉庭诸史,弃事游神则玄抱脱尘凡千劫,显绩班班史册,而姓氏不异矣……祖父有知,当使谱系之失者终获,疑者终信,残缺者终完,而涣散者终乃萃也。子孙中有显扬贤才者向其遡千派汇一源,修全谱为家庆光哉……

江西上官氏家族与湖北上官氏家族之渊源

江西省吉安市上官氏祠堂为“花萼堂”,此祠堂下有同族两支,即:桃林支派和庆泽支派。桃林支派和庆泽支派为同宗,否则不可能同续一谱,现存湖北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明光绪三十年修)原本上每页均印有“花萼堂”字样,且记录有两支详情,但桃林支派和庆泽支派两支之上溯渊源资料已毁于战火,暂无可考。

湖北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光绪三十年续修本)之《吉水县桃林上官氏谱记》<花萼堂序>载:“上官氏其先福建邵武人也,宦流吉州,因家桃林。厥祖讳均者,登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2年)戊辰进士,授正言历御史擢尚书左丞,子讳悟登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10年)已丑进士,授判江陵迁刺德州,子翔宇讳鹗(注:荆门《上官氏宗谱》记载:唐永徽宰相仪之九世孙上官均(生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卒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生三子:长子怡、次子悟、三子恒。怡生四子:沔、淮、沛、涿。悟生子潼。恒后无记载。潼生二子:墀、圻。圻生四子:诏、该、谋、谏。 诏公生子鹗……)者发自贤良科任巴邺县尉,迁知吉州(由此可见,鹗公应为桃林上官氏入吉州(今江西吉安市)第一人),事仁宗皇庆(注:元朝仁宗皇庆年代为公元1312—1313年,推断此时段应为鹗公入吉州时间)癸丑嗣秩魁江西行省解元……”

湖北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之《上官氏庆泽》载:“宋绍兴之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宋抚州路儒学教授上官仕英,号乐轩,徙吉州路永丰县四十五都(据此记载,仕英公为上官氏庆泽支派入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第一人,先于鹗公一百多年进入吉安),地名空坑水南,卒葬水南之门前,娶孙氏生子四:大郎、二郎、三郎、四郎。”

仕英公三子三郎徙居永丰县明德乡三十八都带,原地名上带,娶宦氏,生子景先。

景先公娶董氏,生子二。子文明徙居吉水,另一子徙居泰和。

文明公娶湖西罗氏,生子二:长有贵,次叔贵。

有贵公由江西吉水徙湖北宜昌府长阳县,嗣续繁盛,长乐、三界场等处上官氏(官氏)皆为其后焉。派序名:永世必昌应志大希宗明秉正思祖泽开光维兴国……

叔贵公娶王氏生子平翁。

平翁公娶黄氏生子朝愈。

朝愈公娶刘氏,生子四:玉辉、玉清、玉振、玉成。

玉成公(朝愈公四子)生子二:长习礼,次习经。

习经公生子三:长任美、次任高、三任达。

《荆门州上官氏祠堂序》载:……上官氏在吉州最称望族,国初以来,衣冠文物项背同望,宏治间(注:推断应为明弘治年间,即公元1488年—1506年,此时段也与任高公生卒时间相符)进修翁讳习经者携其仲子缵修翁任高商于楚,因婚荆门,钜姓实谓谷村李者,遂家焉……

习经公长子任美娶吉安大栗女,生子乳名折仔,有足疾。任美公后由湖北荆门迁湖北黄冈(据查,现黄冈市黄州区档案馆存有《官氏族谱》二十卷,因未亲睹,不敢枉断为何支何派,推断应为任美公之后)。

习经公次子任高(公元1449年—公元1516年),号缵修,定居荆门,提为荆门州上官氏家族第一世。现荆门及其周边地区上官氏(官氏)皆为其后。

习经公三子任达娶吉安杨九实女,生子二:昱、旻。其后不祥。

马姓的祖先:赵奢。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祖先,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

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

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起源:

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山东马姓家谱辈分表如下:

1 山东泗水马氏一支字辈:英,东,归,玉,俊。世,伯,新,振,兴,相,化,从,天,佑,恩,詹,布,九,州。

2 山东枣庄薛城始迁祖炎公马氏一支字辈:利万恒有秉,朝兴振从明,殿怀安学延,长鸿文祥昭,宪致君全泽,贤敬仲云兆,汉克修心平,正骏良福厚,焕繁茂盛。

3 山东鱼滕马氏迁祖兴、旺、成公马氏一支字辈:“(21世起)儒恒荣耀贵遵铭念显箴魁元蒸蔚起忠孝传祖心修福纯厚正丰功建伟勋居仁克有义书香隆万春”。

4 山东平邑马氏一支字辈:我是思蛟公的后到我是十世,我是德字辈,我的下辈是敬,从我孙子开始是:有道财为本,积善庆永祥,义盛传继广,荣华万世昌。

5 山东省巨野飞兴祖后三世祖峻岭爷马氏一支字辈:廷兴德星翠,繁衍世生光,柱名功可仰,经传书自香,祥云长吉庆,本固茂景成,浩然同增秀,永保国威荣。

6 山东菏泽飞兴祖五门马氏字辈:家法传百世,贤明永庆昌,希如培玉厚,苛少见荣光。

7 山东菏泽巨野马氏字辈:孟化世仲勇,维克全登之,玉树方广庆,腾进益兴启。

8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永德保玉……

9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金宏宗式扶风肇迁自晋东。

10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11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12 山东聊城马氏一支字辈:桂焕增金汝林。

13 山东滕州马氏字辈:宗延昭世运鸿锡灿恒贞崇慎绍懿训恩远庆永兴,17世开始-大俊明喜。

14 山东青岛马氏字辈:素永忠洪锡广阔。

15 山东邹平马氏字辈:方立之基用以衍庆鸿铭豫臻祚贵荣贤慎达宪宝乃昭序联。

16 山东齐河马氏字辈:孝友传家远诗书衍世长。

17 山东临清马氏字辈:广长金德士庆。

18 山东石槽马氏字辈:遵守国法忠厚传家。

19 山东淄博马氏字辈:怀光希茂方立之基用乙元庆。

20 山东临朐马氏字辈:春传景兴庆。

21 山东鱼滕马氏字辈:儒恒荣耀贵遵铭念显箴魁元蒸蔚起忠孝传祖心修福纯厚正丰功建伟勋居仁克有义书香隆万春。

22 山东登州马氏字辈:运万世殿龙。

23 山东单县马氏字辈:贵永庆延祥家法传百世。

24 山东济南马氏字辈:端士延儒林智。

25 山东曹县马氏字辈:贵富之保效昆景。

26 山东青岛马氏字辈:文(君)会(秀)业克振宗(启)修世永(应)昌。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其他地方字辈:

1、陕西神木、秦川、山西罗峪口马氏一支字辈:“茂兆世学子惠明义福照光荣”。

2、陕西陕南马氏一支字辈:“文成登元良玉启英进昌忠孝全富贵永远、正朝堂”。

3、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金文玉丕振图志川建邦”。

4、陕西扶风马氏一支字辈:“承斯龙天子单铭德步廷腾世学文正国兴邦永绍汉应汝先君定登云”。

5、陕西马德昭后裔马氏一支字辈: “乾德秉天勋泽永传”。

6、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有,金,战,登,如,会,凤,鸣,祖,贤,高。

7、云南华宁回族马氏一支字辈:“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国中远正四德维新”。

8、云南昭通马氏一支字辈:“福寿永远康忠孝传家信诗书衍泽长”。

扩展资料:

马姓迁徙传播:

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人口约1846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汉族马姓最初发祥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

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 建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 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后期,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外国。中国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3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历史来源

1、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2、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

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世系和血缘的史书,也是一部记述子孙世世代代的家史。家谱可以让人了解自己不曾知晓的历代先祖和姓氏来源。这是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希望明白知道的事,也是人之本性。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恐怕没有一种书像家谱那样时间之久远,影响之广泛了。家谱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完全是源于溶于血脉,铭记于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修缮电子家谱最好的选择,百姓通谱网哦!!!

山西霍州拜氏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意:该支为西拜户,元右丞相拜住苗裔,传至进字辈分为东西二户。现被收藏在山西省霍州市圣佛村拜建忠处。

陕西大荔拜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大荔县拜家村。

苏中拜氏家谱,(现代)拜忠喜编纂,2002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农垦集团干部拜忠喜处。注:这部家谱是拜住后裔所撰,分为《序言篇》、《原序》、《拜氏起源考证》、《三畏堂祠堂名来源考证》以及清乾隆年间以来的家谱等,详细记述了家谱的编制和修订经过。

我姓上官.我想知道上官的家谱..谢谢

上官 121 江苏武进 (清)上官星宝 上官庆元六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宝善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上官达始终于明万历二十三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