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杨家将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1收藏

谁知道杨家将家谱,第1张

第一代:火山王杨衮字君爱,由北汉宋初时的杨信演变而来。“金刀杨会”之子

第二代:北宋的抗辽名将杨业演变成小说中的杨继业。评书中杨家将第二代为兄弟七人,有杨继忠、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杨继业、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合成“老八郎”。

第三代:《宋史》等书所记兄弟七人是:延朗(延昭)、延浦、延训、延玉、延环、延贵、延彬。《烬余录》中所记兄弟七人为:渊平、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昭、延彬。其中,大郎杨延昭已经变成杨六郎。有的书中,杨延昭作杨延钊。元明杂剧中,写杨六郎(或为杨六使)的戏文较多,剧中人名多叫杨景或杨朗。明代小说《北宋志传》中,兄弟七人为:渊平、延定、延辉、延朗、延德、延昭、延嗣。而《杨家府》中兄弟七人则为: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早期京剧《铁旗阵》中,七兄弟都为单名,他们是:杨泰、杨贵、杨顺、杨□、杨春、杨景、杨希。晚清时,评书、戏曲中,七兄弟才定型为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加上杨继业的义子延顺(原名王平),合成“七郎八虎”或作“中八郎”。从前述中可知,大郎杨渊平,流传几百年,最后才改渊平为延平。二郎杨延定,是由《北宋志传》延用而来。三郎杨延光与《杨家将》中的杨延广音近,可能与其有关。四郎杨延辉,在《北宋志传》中为三郎,自京剧《四郎探母》问世后,四郎杨延辉已经定型。五郎杨延德从明人小说到今天的评书、戏文一直未变。六郎杨景字延昭,从元人杂剧一直流传到今天。七郎杨延嗣从明人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八郎杨延顺源于京剧与河北梆子《雁门关》。此外,还有八姐杨琪(京剧中作春花)和九妹杨瑛。

第四代:历史上有大郎杨延昭(朗)之子传永、德政、文广、充广,还有六郎杨延贵之子杨宗闵。明代小说中的六郎之子杨宗保,是由历史上的杨宗闵演变而来的。评书中杨门第四代堂兄弟七人是: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峰(忠);杨延昭之子杨宗保、杨宗勉(京剧中作杨宗冕或杨宗显);杨延嗣之子杨宗英;杨延顺之子杨宗林(德、连、奎)、杨宗飖,加上杨延昭的义子任宝童(任堂惠之子),合称“少八郎”。其中,杨宗保、杨宗英二人的故事最多。

第五代:杨文广由历史上杨家将第四代的杨文广演变而来。明代小说《杨家府》中,杨文广有一个姐姐杨宣娘。后来在评书中,第五代有杨文广、杨文举、杨金花兄妹三人(均为穆桂英所生)。其中,杨文广的小说、评书最多。另外,京剧《太君辞朝》中还有个杨藩。

第六代:从这代起都属虚构人物。第六代有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杨怀仁、杨怀兴、杨怀恩兄弟四人。其中,杨怀玉最为出名,在《杨家府》中他行四,《杨文广平南》中他行三,评书《小五虎》中行大。

第七代:有杨怀玉之子杨士奎、杨士亮、杨士瀚(或作世汉)、杨士鹏。其中以杨士瀚故事为主。

第八代:只有杨士瀚之子杨金豹一人,最早见于清代鼓书《金陵府》中。

第九代:为小英雄杨满堂。别本中第九代为杨再兴。传说杨金豹夫妇中年无后,后来夫人郭彩云吃了一粒仙丹,生得一子,使杨门再次兴盛,故为其子取名杨再兴。而把杨满堂说成为第十代 杨门女将

第一代:杨衮之妻金玉荣

第二代:杨继业之妻佘赛花,后称作佘太君或杨令婆。

第三代:明代小说《杨家府》中有:大郎之妻周夫人,二郎之妻耿金花,三郎之妻董月娥、邹秀兰,六郎之妻黄琼女、重阳女,八郎之妻马赛英等。后来的评、鼓书中有: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屏,三郎之妻朱月梅(或称作花谢玉),四郎之妻林素梅(或称作林月英),五郎之妻马赛花(或称作马翠玉),六郎之妻柴美容、王兰英,七郎之妻杜金娥(京剧中,有的称作杜玉娥;另称作呼延赤金),八郎之妻周淑荣(或称作班秀英)及八姐、九妹、杨排风等人。京剧《雁门关》中,四郎化名木易,娶碧莲公主(《四郎探母》中称作铁镜公主);八郎化名王司徒,娶青莲公主。

第四代:有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勉之妻焦月娘,杨宗英之妻姜北平(或称作姜翠苹、江北萍)。别本中还有一个石丽贞。

第五代:,在小说《杨家府》中,杨文广之妻有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和长善公主。在评书《呼杨合兵》中,杨文广之妻有吴金定、曾凤英、苏三娘。杨文举之妻有万红玉、黄翠琼。

第六代:在《平南全传》中,有杨怀玉之妻金莲。评书《小五虎》等书中有杨怀玉之妻陈玉霞、花玉梅、罗三娘、孟九环、隆淑贞。说唱《十粒金丹》中有杨怀玉之妻王鸾英、王凤英、李明霞、隆淑贞。

第七代:有杨士瀚之妻陆云娘(按:杨士瀚曾化名花昆,当为花玉梅所生)。说唱《十粒金丹》中还有个杨士瀚之妹杨瑞娘。

第八代:有杨金豹之妻郭彩云。

第九代:有杨满堂之妻萧玉姣、安巧妹

家谱排序:王文曰凤生中华,长发其祥先德嘉。万世咸宁宗嗣久,永安和乐定邦家。

  祖训“辛氏家族不分家,天下辛氏一家亲”

辛丛发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妻孙氏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人氏。长子辛其林,妻于菊花汝阳县内埠乡双泉村人氏。长子辛许卿(祥丿,妻何金娈汝阳蔡店妙西人氏;长女辛麦芳嫁张沟村;次女辛麦雫嫁鲍村。次子辛其仁,妻鲍孔梅汝阳县蔡店乡鲍村人氏。长子辛汉卿(祥),妻李双娥蔡店人氏;次子辛荣森(祥),妻何月凤妙西人氏。

辛许卿(祥)辛其林之子,妻何金娈汝阳蔡店妙西人氏。长子辛灿伟(先),妻张转渠汝阳蔡店常渠村人氏。长子辛腾云,长女辛杏花。次子辛灿强(先)。三子辛灿锋(先),妻文晓英仝沟人氏。长子辛睿汶,长女辛睿怡。长女辛灿丽,嫁伊川县彭婆镇杨营村。

辛汉卿(祥)辛其仁长子,妻李双娥蔡店人氏。长子辛朋超(先),妻杜灵存仝沟人氏。长子辛毅恒(德),妻闫晓娱闫村人氏。次子辛持恒(德)长孙辛泽熙(嘉)。次子辛朋辉(先),妻陈建翠淅川县瓦屋岭村人氏。长子辛闻康(德),长女辛佳怡。三子辛罗辉(先),妻李社娥老庄人氏。长子辛艺文(德),次子辛博文(德)。长女辛亚飞,嫁肖庄村。

辛荣森(祥)辛其仁次子,妻何月凤妙东人氏。长子辛灿辉(先),妻张转查常渠村人氏。长子辛锐(德),次子辛卓(德)。长女辛静飞,嫁杜康村。次女辛静娟,嫁仝沟村。

《杨家将》人物

第一代▪杨继业 ( 杨令公)▪佘赛花 ( 杨令公妻

)第二代八子二女▪杨延平 ( 杨大郎)▪杨延定 ( 杨二郎)▪杨延辉 ( 杨三郎)▪杨延朗 ( 杨四郎)▪杨延德 ( 杨五郎)▪杨延昭 ( 杨六郎)▪杨延嗣 ( 杨七郎)▪杨怀亮 ( 杨八郎 义子)▪杨延琪 ( 杨八姐)▪杨延瑛 ( 杨九妹)八子夫人▪张金定 ( 大郎妻)▪云翠英 ( 二郎妻)▪罗素梅 ( 三郎妻)▪罗氏女 ( 四郎妻)▪耶律琼娥 ( 四郎妻)▪马赛英 ( 五郎妻)▪柴美容 ( 六郎妻)▪杜金娥 ( 七郎妻)▪姜翠屏 ( 八郎妻)▪耶律催云 ( 八郎妻)

第三代▪杨宗保 ( 六郎子)▪穆桂英 ( 宗保妻)

第四代▪杨金花 ( 宗保女)▪杨文广 ( 宗保子)

其他人物▪杨排风 ( 烧火丫头)▪焦赞 ( 六郎麾下武将)▪孟良 ( 六郎麾下武将)

 杨门女将名单:查得共22人,包括佘赛花、大郎之妻花解语、周云镜、二郎之妻耿金花、邹兰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铁镜公主、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兰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绣英、耶律银娥、杨八姐杨延琪、杨九妹杨延瑛、烧火丫头杨排风、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杨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杨金花。

  老令公杨继业

  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宝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这杨继业每临阵必举红令字旗为号,军中习称为“金刀令公杨无敌”。令公领兵直攻到辽国都城幽州,逼得辽主天庆梁王耶律尚纳降称臣,从此宋辽两国便以白沟为界南北分疆,暂止兵戈。杨业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开国九王之一。一门妻子官封五侯,赐第金水河畔清风无佞府,府门头造一座八宝重檐滴水天波楼,楼上供奉着当年太祖爷的玉带和御批金书铁券,铁券记杨门救驾九功,可免杨门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设石碑玉坊,着令满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须下马通过。从此天波杨府在东京汴梁城名重誉满。

  佘赛花

  [演]屡次出现在各评书中,寿约七十多岁。杨继业之妻。上阵必打白色令字军旗,又都称她为“令婆”。追随丈夫为国徵战几十年,其夫及七子一孙皆为国捐躯。太祖皇帝封令婆为归命无佞侯、一品诰命夫人,位列五老阴侯之辅。

  虽屡受奸臣排挤、打击,但当西夏入侵宋境之时,她深明大义,以百岁高龄亲自挂帅,以寡妇徵西,体现杨家将忠烈报国的精神。

  [史]934-1010年,寿七十七岁,封号太君;折德扆女。

  大郎杨泰

  字延平,使屈卢浑金枪,随太祖征讨南唐时立了头功,加封为忠孝侯、位列当朝八少阳侯、官拜代州节度使。娶妻花氏解语,次妻周氏云镜;因其与宋主赵匡义相像,金沙滩双龙会代宋主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花解语

  杨大郎正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张金定,花氏本征讨南唐时候著名五少阴将之一,素珠圣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头领,详见《赵太祖三下南唐》。后金沙滩、双龙会后,花解语出家离府,长儿媳之位继由周氏代理。故后来十二寡妇之中,已无花氏。

  周云镜

  杨大郎次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周氏为原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后为十二寡妇之首,家传铁旗藏刀法,随营征西,智慧机巧、指挥有方。

  二郎杨永

  字延定,使八宝赤金枪,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娶妻耿氏金花,次妻邹氏兰秀;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出幽州城门,被乱箭射杀。

  耿金花

  杨二郎正妻,有书写二郎妻是李翠萍,为原北汉降将泽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号“大刀耿二娘”。

  邹兰秀

  杨二郎次妻,为原北汉降将宪州花枪令公邹铜之女,人号“花枪邹二娘”,家传梨花枪法,后此枪法传杨门后人。

  三郎杨勋

  字延光,使透甲缕金枪,随太君扫北,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官封忠武将军、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氏月娥;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如泥。

  董月娥

  杨三郎妻,有书称花谢玉、朱月梅或花似玉,为原北汉降将忻州铁弓令公董镇洪之女,人号“神射董三娘”。

  四郎杨贵

  字延辉,使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氏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自杀。

  孟金榜

  杨四郎正妻,有书称林素梅或云翠英,为原北汉降将代州铜锤令公孟志远之女,人号“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

  杨四郎次妻,辽国萧太后次女铁镜公主,又称碧莲公主。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但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令箭,使四郎趁夜混过关去与杨家团聚。子杨宗原。

  五郎杨春

  字延德,使独角皂金枪,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娶妻马氏赛英;金沙滩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大破天门阵出山。

  马赛英

  杨五郎妻,有书称罗赛英、罗氏女或罗刹女,为原北汉降将石岭关长眉令公马信之女,善使九股练索。

  六郎杨景

  字延昭,使素缨蘸金枪,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柴氏熙春;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大帅。后病死关外。

  柴熙春

  杨六郎正妻,有书称柴文意、柴美容、金花郡主、金花公主,为后周主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兰英

  杨六郎次妻,有书称玉林公主王怀女或重阳女,善使双刀,人号“大刀王兰英”。

  七郎杨希

  字延嗣,使虎头乌金枪,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娶妻呼延氏赤金;幽州一战横勇无敌。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西宫娘娘之弟与潘家结怨,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据说头中72箭。

  呼延赤金

  杨七郎正妻,为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

  杨七郎次妻,有书称作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战时七郎出重围搬兵与其相遇,在杜家山结为夫妻。子杨宗英。十二寡妇中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华仙人妙法,会灭兵接刃之术,武艺出众,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

  杨府内外皆尊之。

  八郎杨顺

  字延顺,使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娶妻蔡氏绣英;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部将王锦的遗腹子,本名王顺。当年令公不肯归宋,河东刘王又受反间计挑拨,派兵围困应州。辽军乘机出兵征讨令公,令公腹背受敌,是王锦冒死突围搬来呼延赞解围,后来重伤而死。令公收养小王顺,怕他长大后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没有对他明说,就更名为杨顺,表字延顺,杨八郎小小年纪在头年里也被赐了个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金沙滩一战中,八郎被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青莲公主。

  蔡绣英

  杨八郎正妻,有书称周淑荣或肖金蓉,为原北汉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后投辽国,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辽国四门铁旗阵时替八郎招收其女为儿,一同破阵。

  耶律银娥

  杨八郎次妻,辽国萧太后三女玉镜公主,又称青莲公主。

编辑本段杨业之女  杨琪

  (字春花)

  杨八姐,使梨花嵌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铜锤班指挥使,铜锤程普;据《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鲁国公程飞虎之子,即程咬金后人,程飞虎阵前丧命,托孤于高怀德,后为令公收养于火塘寨。

  杨瑛

  (字秋菊)

  杨九妹,使朝阳灿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银戟班指挥使,银戟张文;据《下河东》张文为河东绛州银戟令公张公谨之孙、小奉先张达之子,自幼寄在杨家。

  杨排风

  杨府烧火丫头,使一条烟火棒,后来杨门女将出征,都以其为先峰。杨排风自小无爹无娘投入天波府为仆,与杨七郎、杨八姐、杨九妹等小辈弟子一起长大,是以年纪不大,辈份却高,乃是杨家第二代子弟。曾随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巾帼不让须眉。是杨门女将中数一数二的高手。

编辑本段杨业之孙媳妇  穆桂英

  杨六郎长子·杨宗保之妻,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於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徵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领军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史]无记载。原型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

  姜翠苹

  杨七郎子·杨宗英之妻。杨宗英下山认祖归宗,通过他收降的辽邦女将。在天门阵中阵亡。

  焦月娘

  杨六郎次子·杨宗勉之妻,杨六郎副将·焦赞之女。

编辑本段杨业之曾孙女  杨金花

  穆桂英之女,武艺高超,箭法更精。“杨文广时代”,在杨金花夺帅印时,由于误伤狄青之子,引起狄、杨结仇;后来两家共同为国平叛,虽说有些误会,内部化解了。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辽宁绥中杨氏家谱一卷

钞本

辽宁绥中县叶家乡狗河村

辽宁辽阳杨氏来室家乘二卷

(民国)杨锺羲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科图 历博 辽宁大连市图 美国

注:杨锺羲之先曾祖丹崖公名其室日来室。

上海里定练川桓农杨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杨相编次

清道光十一年(1831)铅印本

上海嘉定县博

注:谱首修於明崇祯九年。

江苏铜山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懋卿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清白堂铅印本 二册

北图

江苏淮安山阳杨氏族谱一卷

(清)杨日焘修

清乾隆间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盐城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卷

(民国)杨楫 杨同升等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泰兴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杨福盛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焦荡杨菊村

江苏镇江润州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承 主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茂森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宗谱十卷

(清)杨志洪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刊本 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首修於明嘉靖六年,是为七修。封面

《京江杨氏家乘》,版心作《杨氏宗谱》。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十卷

(清)杨鸣谦 杨之祥等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一卷

(清)杨毓瀛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序(1907)世清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扬中杨氏家谱□□卷

民国间木刻本 二册

江苏杨中县

江苏句容仁村杨氏家乘附补遗十六卷

(清)杨德益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江苏句容杨氏族谱□□卷

(民国)欧阳莱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 二册

江苏句容县陈武乡黄冈大队杨家村

注:谱杨正一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扬方达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十册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谱二十四卷

(清)杨德周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杨氏敦睦堂木刻本

北图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喜宝修

清光绪三年(1877)常州杨氏四知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6)

江苏常州罗巷杨氏宗谱十六卷

(清)杨肇基主修 杨肇登主稿

清光绪二十二年(1933)常州杨氏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l)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元年。

江苏常州缪贤扬氏宗谱八卷

(清)杨顺成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州杨氏留耕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常州杨氏接修宗谱四卷

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

注:记事止清咸丰二年。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馨主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知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

(民国)杨荣茂 杨顺泉纂修

民国九年(1920)四知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杨维荣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四知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哈尔滨师大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杨培昌 杨孟权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知堂刻本 十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武进毗陵前黄扬氏族谱二十卷

(清)杨开亨主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铅印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十四年杨钲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茂贤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民国)杨祖德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此为六修。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汉彬 杨文鼎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毗陵杨氏青白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杨兆鲁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秉铨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务本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注:清康熙七年(1668)杨志学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履殿 杨喜培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毗陵杨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9,11-14,16-22)

注:此谱杨志学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苏溧阳沙溪杨氏宗谱二十卷

(清)杨汝舟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光裕堂活字本 二十册

历史所

注:明洪武间杨公亮始修,此为九修。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际昌 杨宜德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天乐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注:首修於元至正间。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春池主修

清光绪二年(1876)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元杨弘始修

鸿山宗谱。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杨楫纂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四十八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江西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杨秀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赐书堂杨氏谱传□□卷

(清)杨念祖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赐书堂木活字本 二册

苏州大学 福建师大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杨星灿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道南祠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四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杨邦潘 杨承涑修

民国十七年(1928)道南祠活字本 四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嘉定间杨芝茂始修,此为十修。

江苏无锡江陂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

(清)杨熊飞 杨夙根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荣主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

江苏宜兴缪墅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杨九成缮稿 杨阿大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知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注:宋治平五年杨偕始修。

江苏吴县弘晨杨氏支谱不分卷

(清)杨廷杲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义庄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江苏吴县重修湖田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杨同人纂修

稿本 一册

江苏苏州中图

江苏沙州杨氏家乘不分卷

(清)杨沂孙 杨希钰等撰

钞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注:记事止清咸丰间。

江苏吴江杨氏宗谱□□卷

(民国)杨学沂等修

民国元年(1917)明远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历博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太仓杨氏娄城支谱□□卷

(清)杨泰煐等纂

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一册

美国

江苏金城杨氏家谱稿□□卷

(清)杨德裕编

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

北图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本堂稿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序 杨瑞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绍炯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享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浙江馀姚杨氏宗祠祭薄□□卷

(清)杨绍炯等辑

清乾隆间享伦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注:有乾隆五十五年杨绍炯立祠谱序

浙江馀姚姚江杨氏宗谱二卷

(清)叶鸿坤纂修 杨春芳采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绍先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注:宋咸淳九年(1273)杨柱始修。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二卷

(清)杨志堂主修 杨福基总理谱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知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姚江云柯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资金修 杨水渠纂

清宣统二年(1910)诒清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振铎 杨鸿绪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端本堂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隽 杨荫宸 杨琪等编辑

民国九年(1920)绍先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该族谱始修於明。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

(民国)杨志睦续修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马清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四知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浙江鄞县四明栎溪杨氏宗谱不分卷

(明)杨应鹏纂修 杨如纪续修

明钞本

北图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柱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本堂木活字本 五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天一阁(有六册附世系三册)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邻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三卷

(清)杨永赞 扬伟烈等纂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报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学栽 杨伟偆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报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有卷1-6,13-26)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习镜 杨存本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七卷附润谱

(民国)杨存淇等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光溪杨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杨克藩杨克明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鄞绵杨氏支谱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木

浙江鄞县大皎乡下严村

浙江宁海亭旁杨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杨典徽 杨寿增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三门县亭旁乡胜和村

浙江慈溪赭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增濂 周毓邢重纂

民国二十年(1931)敦睦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

(清)杨占亨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十八年。

浙江象山杭头扬氏宗谱一卷

(清)类鸿飞重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杭头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类凤鸣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清)顾云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徐沛禄重修

民国三年(1914)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炼芳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

产事略一卷

(清)杨炳堃辑

清咸丰八年(1858)杨氏宝俭堂刻本

复旦大学 南京图

浙江湖州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玉祥 杨嘉贞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清光绪间杨永相。

浙江德清杨氏宗谱一卷

浙江德清县城关镇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大礼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敦伦堂活字本 六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秩铨 杨广熙等纂

清光绪八年(1882)四知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七卷

(清)杨学韩编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知堂木活字本 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桥杨氏宗谱八卷

(清)杨惟椿 杨惟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刻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道光年间,此为二修。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不分卷

清白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止於清乾隆间。

浙江诸暨暨阳杨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浙江诸暨富春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杨凤珠修 杨维莆 杨明斋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知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杨鼎洛 杨义 杨绷廷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首、1-6,8,12)

浙江新昌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古虞岭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杨大礼 金敞续修

清咸丰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南京图

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苑 杨启璜修 程鹏纂

民国十四年(1925)孝义堂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新桥杨氏弘公房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杨镇陶 杨乾鍠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知堂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市图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岩山乡(存卷1、4)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樟秋 杨玉佩纂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金家堪头

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云峦等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二册

历史所

河 南 寻 访 记

昌玉荣

四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正是人们劳作、学习和出行办事的最佳时节。10日,作为中华昌氏宗亲联谊会的使者,我早早登上汽车,离开了桃花飘香的肥城,在泰山站转乘火车,直奔中原大地西部古都牡丹城——洛阳。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汽车-火车-汽车接力跑,夜幕垂下后到达了洛阳市伊川县的彭婆镇。一下车,早就等在那里的西奇先生紧紧抓住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可来了!欢迎你。我在这里和三轮车等了你好久了。”我们随即上车进入了夜幕,拐下公路向东驶去,这时,乡间小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到了昌营村,也是一片寂静,只有路边的小卖部还亮着灯光。走进西奇先生家里,年近七十的西奇夫人已做好饭等着我们。面对他们的热情,我有一种出远门到家的感觉。

昌营村地处洛阳市西南伊川县的丘陵地带,三面沟河相卫,村子居于岭上,从军事角度看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全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昌姓人口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当晚饭后,西奇先生找来了族人昌戊辰,并带来了家谱。我们谈论着工作安排,也翻看着家谱。突然,两个先人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谱上的二世祖凤鸣、凤歧两位先人的资料与我们老家谱折上的资料一模一样,难道这就是我们多年来找不清下落的二十二世两位祖公吗?戊辰先生立即认同了始祖从山东省肥城市石横村来此落居的历史,并当即写在了家谱上。据分析,洛阳一带族人始祖玄居(分析是字号不是原名)公从山东离家从军后因战功卓著而不断升迁,在坐江南凤阳府都督期间,战事需要带兵来到昌营村处安营扎寨,之后落居于此地,故有了昌营村。玄居公落居后,原在山东石横村老家居住的凤鸣公和凤歧公也来到了这里,因为,他们当时已为成年人或仍给族人有来往,所以,他们就上了石横的谱折。此时,昌营的族人为找到根高兴,我也为找到了两位先祖的去处,理清世系而欣慰。

到昌营的次日上午,我和西奇、西义、戊钦(村支书)一行四人乘车到村东南七里远的昌家老林扫墓祭祖,又一次追忆了祖史和祖情。他们指着不远处一片有围墙的柏树林说:“那里已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实那里就是我们的昌家老林,因风水好,被后来权势更大的家族人占了。对此,引起了我的深思,原来家族弱了也要被人欺啊。今日的我昌氏族人应该反思什么、汲取什么、干什么呢?!还好,听那里的族人说,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附近的杨营村、昌沟村和洛阳市北的昌湾村的族人都派人来上坟祭祖,中午由昌营村族人招待他们,共叙族情。血缘的爱得到了延续。

下午西义和戊钦都去镇政府开会了。考虑到他们老谱资料记录杂乱,编修新谱工作量大,不利于《通谱》编辑。于是自己关门办公,以西奇先生一支资料作例,给他们编写了一套垂丝图,以供他们工作参考。晚上又与他们一起分析了四个村子昌氏族人的情况,拟出了一个由各村代表人参加的洛阳分会11人修谱班子名单,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建议由身为镇人大副主任的西义先生为会长,西奇先生任主编。

12号一大早,我和西义、西奇、戊辰一行四人赶往几十里外的洛阳市老城区后河村,这个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一个是我们族人较集中的昌湾村,当然其他自然村也有我们昌姓人居住。我们在公路旁边首先找到了在那里等我们的治文(曾参加首次会议)先生和(大)治文先生两位重名兄弟,他们立即引我们到了曾参加首次宗亲会,也是本支首领的治民先生家里。他们热情相待,立即通知其他家族重要成员来见,特别是当得知始祖来自山东,与我是本家时,大家的心立即融在一起了。族史、族事、全国宗亲会、《中华昌氏通谱》、成立洛阳分会班子等等族情大事都议论热烈,兴致昂然,不尽不休,直到一桌菜都凉了,大家才不得不高兴地合影后去吃饭。在那里大家研讨了该村已出的谱书,议定了进入洛阳分会班子的成员。饭后由治民先生陪同去洛阳市找制作谱碟的正献先生,在他那里给他们制留了全国两次宗亲会的四张光盘。并带回了他们制作的谱碟。三点多,我们坐上了寻找“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王教授”的出租车,结果穿行三市县、区,爬行翻岭行程一百多公里却找不到“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的王教授。当太阳落山时才好不容易联系上了所谓的王教授。我们快到洛宁县原杨坡镇门口时,远远看到一个壮实的四十多岁汉子站在那里,下车见面,他面有窘相,说他叔去年在洛阳出了点事去云南了,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要过了“五一”,接着说他只是代卖一些有关姓氏的册子。我们提出前去看看,他支支吾吾,不说什么,我们提出购买有关我们昌姓的材料,他连思索也没有就赶忙说,没有这个姓的。至此,不言而喻,他这个上午电话中的“王教授”真实身份应该是个地道的庄稼汉,那个叫王教授来接电话的女人肯定就是有点心眼的农妇了。此时,我们也彻底识破了所谓“大宋姓氏研究会”设的骗局。晚上九点多,历时五个多小时,行程二百多公里后我们又回到了昌营村。

作者:高阳鹤2009-6-7 02:43 回复此发言

--------------------------------------------------------------------------------

2 河 南 寻 访 记

因西奇先生家人已睡觉,他从邻居家**进去开了门。我们三人在吃饭期间,他们俩人一直给我商量,明天一定去见见他们村唯一的企业家昌志伟,以争取他的支持和为《通谱》作些贡献。

13号上午八点,我和西义、西奇、戊辰一行四人来到了位于彭婆镇政府东北方向两公里处的洛阳市昌永机械铸造有限公司。这是公司办公与生产厂区为一体的建筑群。占地几百亩。外观设计很壮观,内部安排也很合理。一到门口就可听到车间里传出的咣咣铛铛的机器声。这个公司是县授名的先进民营企业,固定资产一千四百多万,流动资金五百多万,年产值三千多万,年利税三百多万。主要生产煤矿机械,矿山设备等,以销定产,效益很好。去时总经理昌志伟已出发,副总经理、业务主管昌毛旺在家,他是志伟的弟弟,虽说话低声慢语,但族人们说他很能干,很有本事。简单座谈后毛旺领我们参观了车间,我问他这百十多名工人中有没有我们的族人。他说:“有,还不少呢。”我接着说:“尽量安排一些咱们的族人就对了。你们有钱了,富了,也尽量把他们带着富起来。”他会心的笑了。中午志伟回来招待了我们。因时间关系我们边吃边谈,我向他们介绍了宗亲会和修《中华昌氏通谱》以及两次会议的情况,并建议他多多支持修家谱的工作,启发他争取多作些贡献。西义也向他们介绍了当地修谱工作的打算。他憨厚睿智、态度诚恳,饭后他让弟弟开车送我去车站,临别时依依不舍。

当晚八点四十分我乘汽车到了漯河市,准备第二天早晨去西华县的墨振先生家乡。

14日,早早吃了点东西,我就登上了至西华县的长途汽车,九点钟从西夏镇驻地下车,租乘三轮车直奔八里外的奉仙寺村。这里的土路窄窄的,坑凹不平,车几乎是跳着前进的,车后还不时扬起一股黄尘,与两边千顷碧绿的麦田极不相称。颠簸半个多小时后,总算到了奉仙寺村,那里不知谁家祝寿,街头上还唱着大戏,街两旁摆满了各种小摊,车是过不去了。挤过人流,问到了墨振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他四弟的门紧锁着。正当我感到失望时,从西边过来一中年妇女,一旁的人说,过来的就是他三弟媳妇,一介绍,墨振三弟媳妇很热情地让我到她家去,可当我刚一只脚踏过大铁门时,却发现墨振弟媳不说话了,我回头一看,是一推自行车的年轻妇女靠在她耳边说话,墨振弟媳面有窘相,我问怎么了,她愣了一下说:“这是我姐家外甥女,她说又不认得你,怎么往家里让。”我停住脚步,迅速取出了两次会议的合影,可能是心理紧张的原因吧,当我指着相片上的墨振时,她反倒说,看着不多象呢。我有点生气了,立即给墨振女儿昌婕打通了电话,并让她三婶来接,小婕可能在电话上给她说明了情况。她不好意思的连连说:“别生气,误会了”。这时走来的墨振堂叔昌群山也连忙说:“慢待了,慢待了”。坐下后他们说其他人都出去了不在家,我便同群山和墨振三弟媳妇进行了座谈。群山说,听说他的爷爷是从黄河北讨饭过来的,出来时兄弟俩,路上走散了,那一个不知去了哪里,到现在已到了五代人,共20来口,经济状况不太好,除墨振在外边混得好外,别的还不行。最后我问群山,附近还有没有我们姓昌的,他说,在西夏街遇到过一个做小买卖的,说是昌姓人,他说谭庄那边有一百来人。我顿时心里一阵激动,心想,好了,没白来。我立刻邀请他一起去谭庄,墨振弟媳一再说让我们在她那里吃了饭再去,我谢绝了。因不通车,我让群山到墨振大嫂家又借了辆自行车。十点半二人离开了奉仙寺,骑行在和来时一样路况的土路上,十二点十分,到达了三十里外的谭庄村,此时我们已经满头大汗,内衣也湿透了,口干干的,感到有点疲劳。在村口,当我们向炸油条的夫妇打听姓昌的住在哪里时,他们异样的眼光,不搭不理的表情和吱吱唔唔不肯回话的样子让我纳闷:这里的人到底怎么啦?!直到群山递上一棵烟,并说明是奉仙寺的本家时,他才说:“你们去昌道家吧,就在前面路北的胡同里”。后来听族人说,他们那样做是因为这里常有骗子“光临”,随便指路怕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们在昌忠民家向其他人说明来意后,其二哥昌忠良立即出去通知族人,不多时,男男女女坐满了屋子,我向族人做了自我介绍并给他们看了两次会议的合影,接着向他们讲了两次会议的精神,并播放了会议光盘。这里的族人是我第一次遇到的不知自己来自哪里,没有字派,名字随便起,更没有家谱等资料的昌氏族人,当我让他们看过照片,又看过录象后,他们露出一种惊讶,可以断定,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除了他们之外在中国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同姓族人。因为我们到的晚,族人们大都吃过午饭了,谈话间,忠民夫人为我俩端上了一大碗(足够我用三餐的)顶着两个鸡蛋的面条,另外还有一大箩菜饼。虽不曾相识,一旦相见,族人间是多么的亲切啊。为了不致人走事散,我当场为他们落实了工作班子。由昌怪物、昌忠民负主要责任,由在乡中学教书的怪物先生的儿子昌军营负责编写。临行前,我在乡驻地复印了会议简报中的有关部分交给了怪物先生的儿子,以供他编写参考。谭庄的情况使我想到河南还有多少地方该去联系啊,如已打听到有昌氏族人居住的汝阳、睢县等地。

作者:高阳鹤2009-6-7 02:43 回复此发言

--------------------------------------------------------------------------------

3 河 南 寻 访 记

为了尽可能的了解昌氏族人在河南的分布情况,我在濮阳寻访途中的换车站(新乡市)停留了大半天,以委托过去工作上的熟人帮助找那一地区的族人群居地。十六号下午乘汽车到达了濮阳县城。

十七号八点二十分,我走进了濮阳县史志办,说明来意后,值班的两位年轻工作人员因不了解情况又到另一办公室叫来了年龄稍大的程科长,他说关于姓氏方面的工作,因人手少还没有开展,推荐我到濮阳市政协文史委去找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王培勤主任,我没有再迟疑,下楼后急奔车站向濮阳市赶去。尽管濮阳是个年轻的新建城市,市容市貌很不错,但我无心欣赏,到达市人大和市政协的联体办公楼时已近10点。在政协一楼传达室,因王培勤主任已退休,女值班员说什么也不让我上去,最后磨了十几分钟牙,我答应把包放在她那里才放了行。在文史委办公室里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还不错,但他说才来了几天不了解情况,我让他拨通了王培勤主任的家庭电话,王主任很热情,电话中让我去找王豫北主任或常科长,因常科长不在家,办事员领我到了王豫北主任的办公室。这个王主任很热情,给我讲了颛顼大帝在帝丘建都的情况。他说,现已查明,帝丘具体位置在濮阳县东南的高城,原帝丘城在现地面以下8米处,因财力原因,还没有正式挖掘。但每年正月十六都在濮阳南一个叫古堆的地方给舜帝过生日,那里有一个叫天下第一龙的墓地,墓主人是谁,现在有争论,但规格肯定很高。至于颛顼大帝和帝喾的墓址很明确,就在内黄县境内城南,叫二帝陵。因时间关系,我这次没到那里去祭拜。他还告诉我南乐县在历史上曾因昌意叫过乐昌县、昌乐县,后又改成了乐南县和今天的南乐县,在南乐县西北近二十公里处历史上有过昌意城,字圣苍颉的陵墓就建在那里。当我想看看王培勤主任说的上面有很多历史资料的《卫史汇编》一书时,豫北主任翻遍了书架也没有找到。他将有关濮阳的一些其他书籍资料给我,使我也很感谢。他告诉我那本书是培勤主任编著的,到他那里可能看到。快到政协宿舍楼时,我买了些礼物,找到王培勤主任家。他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了,看起来体格较好,个高高的,满头白发,面目清秀可亲,待人热情。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颛顼大帝和昌意的历史传说,还分析了颛顼大帝很可能不是生于四川若水,而是生于山东曲阜桑(若)水的可能,他分析说:“作为当时的历史条件,交通不便,相距几千公里,年仅十五岁或者更小的颛顼行程几千里到山东曲阜来辅佐少昊,二十岁又在商丘(濮阳)称帝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家之言吧”。我试探着向王主任提出看看《卫史汇编》,要有多余的话,我买一本带回去。他爽快地说:“我也喜欢搜集资料,送给你一本不要钱”。他当即到里屋取出《卫史汇编》一册,向我签名赠书。在那里与王主任谈得很开心。看到墙上的时钟已快十一点半了。我起身告辞,老人要留我吃中午饭,我谢绝了。下午一点多我坐的公共汽车到达了南乐北站,在路边小吃店吃过饭后,我坐上了去苍颉陵方向的车,只可惜走过了离县城二十多里的元村镇后,再去位于梁村镇的苍颉陵就没有车了。没办法,只好租乘三轮车,又颠了十四五里路,才到了苍颉陵。这是改革开放后才为苍颉修的设有三进三出陵殿的仿古建筑,陵园黄瓦红墙,正门上悬挂着刻有“朝天门”三个大字的匾额,门两侧各蹲坐一头石狮,右侧还有一方刻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苍颉陵遗址”文字的石碑,殿内供奉着约有五六米高的苍颉塑像。陵园的后墙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青葱碧缘的麦田,我看了又看,心想:这就是王主任给我说的我们老祖宗昌意曾经创业和生活过的地方吗?在与陵园工作人员的谈话中,他们肯定地说:“这里就是昌意城,苍颉陵就建在了昌意城的地盘上”。此时,望着一片碧波荡漾的麦田,我的心里是多热,多亲啊!

下午五点多,我离开南乐县城坐车踏进了山东地盘,我要顺路委托我在聊城和东阿的同学、朋友帮助寻找联系我们的族人聚居地,争取把更多的昌氏族人纳进我们的《中华昌氏通谱》中来。

四月十八、十九日两天我先后与平阴县和肥城市石横的族人研究了修谱材料和捐资事宜,效果比较满意。十九日晚上我返回了肥城,十天的河南山东寻访,满载着收获到家了,尽管有点累,但是很满足,很高兴。

谁知道杨家将家谱

第一代:火山王杨衮字君爱,由北汉宋初时的杨信演变而来。“金刀杨会”之子 第二代:北宋的抗辽名将杨业演变成小说中的杨继业。评书中杨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