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郭姓之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追寻郭姓之源,第1张

空飞舞中华姓氏家谱溯源之郭姓寻根访阳曲 !

  郭姓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姓氏,渊源有四。“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夏禹有两个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商代的郭崇被认为是郭姓的另一始祖。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则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史载,东周时平王封虢叔裔孙虢序于阳曲,虢序被称为“虢公”,因“虢”“郭”同音,又叫“郭公”,后代遂有郭氏。古阳曲在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境内,是郭姓的诞生之地、根植之所。

  

  初春的太原乍暖还寒,夜里一场春雪,更将这座北国古城打扮得银妆素裹,分外妖娆。怀着寻访郭姓祖根的热情,我们太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行七人冲风冒雪,驱车北上,直奔市区东北的阳曲县境。

  

  太原是华夏汉族大姓望族祖根麇集之地。举国大姓之最的王姓,便是从太原晋阳(今市属晋源区)滥觞,继而流播海南外,成为世界最大姓氏的,故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说。至于郭姓,也是汉民族大姓之一,名列中华姓氏第十六位,其祖根也在太原市阳曲县。

  

  说起郭姓历史,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同行的王老是一位对姓氏素有研究的文史学者,行车无事之余给我们讲起了郭姓的起源。他说,先秦时期中国的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姓和氏变为同一概念是在汉代以后。比如郭姓,它原本不是姓,而是氏,先有姬姓演变为郭氏,后来姓、氏同一,就称郭姓了。

  

  史载,“三代”之一的周朝是由姬姓创立的。周武王姬发建周时实行分封制,把他的叔父虢叔封为西虢诸侯,虢仲封为东虢诸侯。西虢地处虞国和郑国之间,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境内。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将西虢作为赏赐,划给了东迁时护驾有功的郑国,西虢遂亡。平王此举引起许多诸侯国的不满,若干年后,逐渐强盛的楚国欲北上争霸于诸侯,遂以平王灭东虢之事为借口,举武力威胁周王室并吞并了西虢之地。周天子慑于楚庄王的威势,只得找到虢叔的裔孙虢序,将他封于阳曲,作为一种补偿。虢序又称“虢公”,乃郭姓得姓始祖。

  

  同车的小杜问道:“虢序被封阳曲,他姓虢,又不姓郭,阳曲应该是虢姓的再封之地,怎么又成了郭姓的开姓之源呢?”

  

  王老不紧不慢地说:“虢与郭同音,虢序受封阳曲后虢转变为郭,虢序遂转为郭序,虢公也就是郭公,这样郭序就成了郭姓的开姓之祖,阳曲也就成了郭姓的诞生之地、根植之所。”

  

  三十公里路程在人们的对话中不觉走完,车停在了阳曲县政府门前,县政协领导已在楼前迎候。“春雪不积时”,大雪之后,阳曲城外的农田白茫茫一片,城内却只有屋顶、楼顶覆盖了一层含水带气的白色晶体。为不耽误时间,我们没有下车,在县里同志的引导下径直向郭氏纪念馆所在地——“东南洼”村驰去。县政协的同志告诉我们,阳曲境内已难觅与古虢国和虢公有关的文物遗存,只在东南洼村有一个建于明代的郭氏祠堂,现在已辟为郭氏纪念馆,里面供奉着郭氏先祖的牌位,是郭姓人寻根谒祖的必到之地。

  

  东南洼村距县城不远。途中,我们乘便探访了阳曲故县遗址——隋唐时代的汾阳城。经历了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古老的汾阳城已难寻昔日的辉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爿爿坍塌的古城垣和一幢幢传统民居,只有那眼古老的“木井”还算历史旧迹。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汾阳)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箍,固名之。”原来,古城创建于北朝时期,因城半截为木箍券筑,上半截用青石圈砌,由于年代久远,留在井口青石上的绳痕竟有24道之多,最浅者2公分,最深的达9公分。当地百姓传言,这井也叫尚家井。当年筑井时,因土质疏松,井水常常泡坏井壁,轻者井水变混,重者井壁坍塌。有一位姓尚的筑井人独辟蹊径,依照制作木桶的工艺,将井壁用木头箍为井桶,这样既防止了井壁塌崩,又使井水常保清澈,使木井用了两千多年而不坏。阳曲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前为阳曲县,之后改称汾阳县,后又改名阳直,唐初恢复阳曲旧名,旋又改为汾阳县。这木井,便是阳曲故城数千年历史的见证。

  

  离开木井城北行数里便到了东南洼村,它坐落在汾河支流杨兴河南畔,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说村子原住民全为郭姓,后来不断有他姓迁入,现全村140余户仍以郭姓为主。郭氏纪念馆是在郭氏祠堂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坐南朝北,坐落在村西的黄土坡上,是一个占地两亩的三进院落。同行人说,正门前原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树,可惜去年毁于大火,现仅存粗壮的树干,似在诉说历史的沧桑。

  

  纪念馆的主要建筑为中院“始祖祠”,祠堂为明清硬山式建筑,堂中塑有远祖虢仲、始祖郭序、名祖郭子仪三尊座像。祠堂顶额绘有人文初祖、武王伐纣、虢仲立国、序封阳曲以及子仪王等九幅彩绘,提要钩弦地叙述了郭氏为炎黄子孙、枝出姬姓、立国河南、开始阳曲的数千年迁徙演变史。

  

  陪我们参观祠堂的前村支书郭四货老人介绍说,阳曲县郭姓很多,有以郭姓命名的郭家堡,还有家社、北社、南社、大卜等郭姓大村。海内外的郭姓大多以阳曲为祖根所在地。历史上,有名的郭氏地望如以三国名宦郭嘉而享誉的颖川郭氏,以唐代名将郭子仪而闻名的华阴郭氏,以东汉郭泰而传名的昌乐郭氏,以及冯翊郭氏、京兆郭氏等,都源出太原阳曲,统称太原郭氏,是为郭氏正宗。

  

  郭四货祖祖辈辈居住在东南洼,他本人曾为村支部书记、村长,现年龄大了不再任职,与儿子住在一起,安度晚年。谈起郭姓文化,老人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据他说,郭氏一门英雄极多,其中饮誉世界者,非汾阳王郭子仪莫属。有人说郭姓源出今山西汾阳县,因为郭子仪祖籍在汾阳,其实不然;要辨明郭氏祖根,首先要了解汾阳县得名的历史渊源。汉代的汾阳县就是后来的阳曲县,而随唐时曾复用汾阳之名。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汾阳即是指汾水之阳,最早的汾阳县就在今阳曲县境,汾河之北。而现今的汾阳县却在汾河之西,明朝以前叫做西河县,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更名为汾阳县。这两个汾阳县南北相距数百里,当然不能混为一谈。

  

  老人继续说,郭子仪受封“汾阳郡王”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事。郭之被封,是因为古代有“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的规矩,郭姓的祖籍是当年郭公受封的汾阳(今阳曲),所以郭子仪便得了“汾阳王”的爵名,而这个“汾阳”与明代的汾阳(即今汾阳县)没有丝毫关系。

  

  时间过得飞快,不觉已是日照中天,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东南洼村。午饭后,县政协的同志提议赴柳林河汾河二库景区和悬泉古寺一游。客随主便,我们放弃了午休,直驱阳曲西山。

  

  地属阳曲的柳林河汾河风景区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内有新建的汾河二库大坝,有古老的悬泉古刹,有险峻的西山群峰,还有碧波荡漾的高山清湖——汾河二库,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泉古刹和古刹栈道。古寺镶嵌在悬崖峭壁之间,上覆危崖石檐,下临滔滔汾河,一条仅容单人行走的栈道蜿蜒曲折,一会儿探出山间缝隙,一会儿突出石崖之外,直把游人引入古刹后院。据当地百姓讲,在现在的栈道行走其实有惊无险,当年的栈道才叫“惊煞老子、吓煞娘”呢。

  

  关于悬泉寺,《阳曲县志》有载:“悬泉寺,地名五梯崖,又名七佛山,路小而险,上列悬崖,下临汾水,上有七佛堂峭崖滴水,额曰‘悬泉’,有宋崇宁碑记。”然而,沧海桑田,宋代之碑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通明万历年间树立的《重修古刹悬泉寺碑记》石碑,经风侵雨蚀,依稀可辨几字:“兹有晋阳城,乾方二舍余里,澜柄官山上下,亦号古刹悬泉寺。”至今此寺创于何年,就不得而知了。今存寺宇大约重建于明成化三年,山门前第一景为“悬泉滴水”,清莹的泉水从20多米高的山崖下滴流而下,形成水瀑,游人无不在此顿足、戏水、拍照。进入山门依次为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堂、经阁楼、七佛阁和980米长的古栈道。逐一观赏,均各有特色,可谓溶古、秀、奇、险于一炉。

  

  阳曲县还有很多值得探访的胜景,比如金代遗建“不二寺”,无梁大殿“大王庙”,“开化寺”金代彩塑,北门锁钥“石岭关”上古老的杨广栈道,神奇的鲁班试斧石,以及古柏森森、泉水潺潺的“三藏古寺”等,难以一言尽述。如不涉足亲临,难以领略其中精妙。

  

  天色将暮,鸟宿归林,带着方兴未艾的游兴,我们完成了这次郭姓寻根之旅,乘车跃入苍茫的山间。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您认为村里发展党员存在乱象或不公正行为,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投诉:

1 向当地党委组织部投诉:当地党委组织部是负责党员发展和管理的机构,您可以向他们反映您的情况和问题,他们会进行调查和处理。

2 向纪检部门投诉:如果您认为村里发展党员存在违纪违法行为,您可以向当地纪检部门投诉,他们会对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

3 向社会监督机构投诉:如果您认为村里发展党员存在不公正行为,您可以向当地的社会监督机构投诉,他们会进行调查和处理。

4 向媒体投诉:如果您认为村里发展党员存在严重问题,您可以向当地媒体投诉,他们会进行报道和曝光,引起公众关注和压力。

无论您采取哪种途径投诉,最好提供详细的事实、证据和****,以便有关部门更好地了解情况和处理问题。同时,为了保护您的权益和安全,建议您在投诉时保留好相关证据和记录。

架[架、榢、枷、杙,读音作jià(ㄐㄧㄚ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靖侯后世孙架枝,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唐叔姬虞封在唐地,其子姬燮父虽改国号为晋,并无迁都之事,直到晋靖侯姬宜,其地均在唐地。今晋武侯至晋文侯前后相承的八位晋侯墓地均在天马——曲村遗址内,则此地为唐叔虞始封的夏墟,亦即《诗·唐风》最初地望所在。晋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西周第十位君王周厉王姬胡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晋靖侯于次年去世(公元前841年),其子厘侯司徒立。

晋靖侯的后代子孙,有受封在架邑(亦称栾邑,今河北栾城)者。

在古汉字中,“架”与“栾”通假,都是指王公贵族宫殿建筑上的一种结构,即建筑几何学上的三角结构。“架”是三角框架的等腰两边,而“栾”是三角框架的底边,合起来称之为“栾架”,用于两柱之间的上位固定和撑托结构,两个栾架上撑托一个“梁”,这样一个结构组合,称之为“栋”。

按古代礼制,在建筑结构上,梁、柱的数量是有限制的:帝之宫寝,不低于三十二梁一百二十八柱(满一个卦),王之宫寝,不低于十六梁六十四柱(满一个卜),公、侯不高于八梁三十二柱,百姓不得高于四梁八柱。因此,在古代礼制上,“架”与“栾”都是维护王权的组成部分和表征,被衍伸为王权的维护者。

在晋国历史上,“架”、“栾”、“栗”、“枷”等多被用来命名王畿周边的地邑,然后由王族贵胄子孙分驻,以护卫王畿。晋靖侯姬宜的后世孙公子枝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架氏,亦有裔孙称为栾氏,就属于这种文化背景。

根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三家注》等古籍记载,周朝时期晋、齐两国往来密切,主要是亲缘往来和屏周的战争往来,由此带动经济文化交流,这在当时是重要的治政往来需要万方数据和治政往来的基础。

公子枝的孙子架书,亦称栾书,在晋国执政十四年之久,显赫一代。他曾为晋国的下军佐,率晋国下军随同晋主帅郤克于鲁成公姬黑肱二年(公元前590年)为援救鲁国而同齐军作战,奉之战后,从栾中邱舆(今河北栾县)出击马隆(今山东淄博临淄)。

春秋时期诸侯进军,左路军团称为下军,属于支援保障军团。当时晋军进入今天的博山秋谷地,根据地形看,必用下军,即左路支援保障军团驻守齐、鲁间的主要通道古莱芜谷,即今天博山到莱芜的主要通道,是博山城区一带及神头南出青石关到莱芜的交通要道,当时由架叔的亲族领兵驻守,晋军沿秋谷到淄川城驻兵扎守,依势与齐国谈判。这样,沿线留下了架氏后代。这支架氏属于西周姬姓贵族的亲族后裔。

晋平公姬彪六年(齐庄公姜购三年,公元前547年),晋国贵族架盈(栾逞)得罪了君主,便逃到了齐国。晋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姜购准备要攻击晋国,暗派架盈潜回曲沃(今山西曲沃),齐国随后兵压太行,准备攻晋,但是架盈在晋国一露头,就行迹败露,齐军只得撤回,因此架(栾)氏因架盈通敌,全族在晋国遭到了灭族之灾。

晋平公,就是晋国历史上那位七十读书尚不迟,炳烛而学,学问通天下的开明君主。

架(栾)氏一族有多人逃到齐国,所以到齐景公姜杵臼三年(公元前542年),齐国的田、架(栾)、鲍、高四大族氏共同平灭崔抒氏与庆氏的乱政,原本晋国周宗室架(栾)氏家族变成为姜姓齐国的公卿贵族。此后,齐国立政不再单纯是以姜姓血亲为基础,而是扩展到五姓旺族联政。实际上,这比单纯以姬姓宗亲为根基立政的晋国、周、鲁等宗主国要进步得多。

架(栾)氏家族迁入齐国,成为贵族宗支后,齐国就变成了晋国公卿贵族的避难求生地。晋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85年),晋公卿范中行遭到四公卿(晋知伯与赵、韩、魏四卿贵族)攻灭、并被分割土地的灾难,其两个儿子就跑到齐国避难求生。后来,就连晋国君主晋出公姬凿也在内乱中无法维持统治,在第十七年(公元前453年),也跑到齐国避难求活,可怜死在路上。史实证明,晋国姬姓宗室的分裂败落,难承唐叔虞开业的辉煌。

迁到齐国来的姬宗大族(周宗亲族),如架(栾)氏、亲氏、范氏这些重要宗族,必定要在齐国立宗祀祭祖亲。但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的庙祀,只得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以保持宗亲关系,因此立了姜氏女母神庙祭,成为架(栾)氏、范氏等晋宗亲必行的祖祭方式。

齐国政权在后来更迭与权力争斗日愈严重,使得架(栾)氏、范氏难以在政权纷争中立足,遂迁徙国都之外,或南迁古莱芜谷,即今博山到莱芜、沂源等地带鲁国地域。

因为架(栾)叔一族有散布于斯,有架(栾)氏族群居,范氏也有族群居落,所以沿古“宾中”出峡谷到今山东博山神头地域的开阔地,晋宗族(栾)氏、范氏二族群居地建有母祖祭庙“颜(宾)文姜”祠,亦有(栾)氏、范氏的祖莹之地。这有待国家级考古工作者去进行发掘、考证。

后来架(栾)氏满族被诛,面临灭顶之灾,有族人因避难改为字型相近之“栗”为姓氏者,称栗氏,由此诞生了栗氏一族。该架、栾、栗三氏同宗同源,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郭尔本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满族郭尔本氏,满语为Golbon Hala,意为“支架、架子、衣架”,世居郭洛果多(今黑龙江上、中游流域),后多改为汉字单姓郭氏,但也有取原意为汉字单姓架氏者。

二郡望:

唐 县:境内明伏、西下素、钩鱼台等沿唐河两岸出土的石刀、石斧、陶片及两米以上文化层分析认定,这里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属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2377年农历2月2日,尧帝放勋诞生于今唐县尧山(今河北顺平伊祈山),以伊祁为姓。

曲 沃:名约出现于西周时期。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人称“曲沃桓叔”。由于桓叔政治经验丰富,所在地曲沃又是晋国大邑,地理环境优越,在他的经营下,曲沃很快成为晋国的又一政治、经济中心,且规模超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泰山郡: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

过了晋都翼,加之桓叔又有“好德”的美誉,所以晋国民众咸来归附他。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三历史名人:

架共叔:(公元前?~前709年待考),又称栾共叔、栾共子、共叔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枝:(公元前?~前662年),又称栾枝、栾贞子,架共叔(栾共叔)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将领。

架 盾:(公元前?~前601年),又称栾盾,架枝(栾枝)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黡:(公元前?~前556年待考),又称栾黡、栾桓子,架书(栾书)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针:(公元前?~前556年待考),又称栾针,架书(栾书)之子,架黡之弟;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车右、将领。

公元前578年晋国伐秦,架针为晋厉公车右。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架针仍为晋厉公车右,表现优异。

公元前559年夏,架针在伐秦之战中战死。

架针与其兄不同,这是位具有忠君爱国精神,作战勇敢而且颇有词令风度的人物,可惜轻易赴死。

架 纠:(生卒年待考),又称栾纠、弁纠、卞纠;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御戎、将领。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任命架纠担任御戎,领导主管马匹的校正(官职),并负责专管战车驾驶人员的教育培训。《国语》称其擅长驾车并能处理军中政务。

架 盈:(公元前?~前550年待考),又称栾逞、栾怀子,架黡之子;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将领。

架 鲂:(生卒年待考),又称栾鲂;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公元前554年春,荀偃去世后,架鲂跟随卫国执政孙文子再次伐齐。这次出兵应是架(栾)氏为了完成对刚刚去世的主将荀偃的承诺,可见栾鲂应为架盈的得力助手,关系应该也很亲近。

架 乐:(公元前?~550年待考),又称栾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架盈族人,公元前550年战死于曲沃。

架 豹:(公元前?~535年待考),又称栾豹;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架盈族人,其封地为“州县”(今河北清河)。

架(栾)氏亡后,士匄、赵武、韩起皆欲得之,因栾豹势力雄厚,均未果,但最后于公元前535年被韩起所取。

架 书:(公元前?~前573年待考),又称栾书、栾武子,架盾(栾盾)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福云:(公元1947~今),河北清河人。著名 基层党务工作者。

1964年参加工作,任小学教员。现任呼和浩特铁路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

1968年入伍,在部队工作二十年,转业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作后,历任宣传助理、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十六年。所在单位先后被评为铁路分局、铁路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单位,领导班子被首批命名为基层单位好班子称号,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 夏朝 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间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人,后被王莽所杀,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今属山西省),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三、历史名人

鲍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 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 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 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 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 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 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 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 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

鲍 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 清朝 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 晋朝 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 明朝 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鲍琨:河北省保定人,环境保护特级工程师,05,06年环境黑龙江省环保世纪行金奖

1、郡望

上党郡:古郡名。韩始置。西汉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东海郡: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秦汉之际曾称郯郡。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江苏省涟水)。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泰山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东省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

2、堂号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鲍氏“清懿堂”为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来更是令人淆然泪下。

鲍姓主要堂号有:“清望堂”、“东海堂”、“亦政堂”、“上党堂”、“舞鹤堂”、“泰山堂”、“道腴堂”、“河南堂”、“夷白堂”、“敦睦堂”、“敦本堂”、“报本堂”、“世孝堂”、“伦叙堂”、“正始堂”、“五思堂”、“一本堂”、“著存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2、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

鲍姓宗祠通用对联

〖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湖湘良吏;

东海阀阅。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景泰举人鲍德,舒城人。知华容县,兴学业劝农,惩奸理冤,治称“湘湖第一”。下联典指鲍姓望族出自东海等郡。

东海世泽;

太守家声。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鲍靓,为官东海太守。

才名孤雁;

节举孝廉。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鲍当,向郡守薛映献《孤雁》诗云:“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映大赞赏。时人目之为“鲍孤雁”。下联典指东汉孝子鲍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连征不至,举孝廉。卒于家。

参军俊逸;

司隶端方。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峰贫寒,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失败,他也被乱兵杀死。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其擅长七言行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多有影响;也擅长赋及骈文。有《鲍参军集》。

令晖赋茗;

少君挽车。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字令晖,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联典指西汉·鲍宣,甘守清贫,与妻桓少君,共挽鹿车归乡里。

------------------------------------------------------------------

〖鲍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丰岁歌神父;

厚谊重叔牙。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人鲍德,西汉鲍宣的曾孙,任南阳太守时,很多地方都受了灾,只有南阳大丰收,吏民称他为“神父”。因当地郡学荒废,他又建起校舍,行礼奏乐,宴请读书人,很受百姓欢迎。后官大司农。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相知最深。因齐国内乱,随公子小白出奔吕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在争夺君位中,小白得胜即位,是为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时,他推荐了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子。”

神明平冤狱;

校尉惩权豪。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鲍忠,字克礼,鄞人。巡按广东,平反连州冤狱七十二人,人称“神明”。下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诗韵如松竹;

画法传白阳。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擅长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他的诗作气韵如松竹。下联典指清代女画家鲍诗。字令晖,平湖人。适秀水张氏,能诗善画,说者谓其姊妹四人皆知书善画。专学花卉,传白阳法。

------------------------------------------------------------------

〖鲍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君挽车垂誉;

令晖赋茗见才。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鲍宣之妻桓少君。下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

------------------------------------------------------------------

〖鲍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法正风规汉太尉;

诗才俊逸鲍参军。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尉鲍煜。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煦有《鲍参军集》。

远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女诗人鲍君徽《东亭茶宴》诗句联。鲍君徽,字文姬。《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

〖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春礿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鲍家大院鲍氏宗祠联。

============================================================

附录:鲍姓典故、趣事

〖二鲍纠慝〗

汉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为赵王的刘良,替中郎将束歙送丧归来,在进入城门时,他的车与右郎将张邯的车相遇。因门道狭窄,两辆车不能相错而过。刘良见张邯的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张邯倒车,并把门侯岑尊召来,对他大声责骂,并要他跪在他的马头前面叩头认罪。

司隶校尉鲍水得知此事,十分气愤,就上章弹劾刘良,说:“赵王刘良是诸侯藩臣,蒙皇帝鸿恩,入都待候,自应晓得门侯岑尊是国家的官员,不能随意侮辱。然而他竟无视国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应严厉惩处。”鲍永此举,使朝臣莫不戒慎。后来,鲍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强暴的鲍恢提为都管从事。

光武帝向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鲍永、鲍恢刚直不阿,执法严明,即使贵戚也敢于触犯,所以贵戚们应当赶紧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活动,避免碰上这两个人而吃苦头。

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概括为“二鲍纠慝”,用来咏颂执法者不畏权势不畏权势,敢于执法。

-----------------------------------------------------------------

〖鲍家无懒橙〗

“鲍家无懒橙”道出了鲍家勤奋治家的风尚。

相传乾隆时代,扬州分旧城与新城。鲍志道昌腾于盐业,富甲江南,便于扬州新城盖了一处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鲍志道巡视了院庭,刚进大门,鲍志道指着大门两旁各置的木橙问:“放置两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懒橙。凡扬州大家馆府均设此橙,是怕下人劳作过勤而便于休息,以此来显示主人仁爱宽儒之风度。”鲍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

自今以后,凡鲍家,不许有懒橙!”后来清代文人林苏门作诗称颂:“胡然无懒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劳惯,当门侍立斜”。于是“鲍家无懒橙”便成了扬州城达官贵府的一名言。

--------------------------------------------------------------------------------

中国人民解放军鲍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鲍先志中将

鲍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10师3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7岁。

鲍启祥少将

鲍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营支部书记,红15军团78师总支书记,第75师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游击第3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新四军3师8旅23团团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39团团长,独立13旅37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8纵2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师长、师政政治委员,第4公安部队学校政治委员,公安军高级预备学校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终年54岁。

鲍奇辰少将

鲍奇辰(1916-——),山东省临清县人。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1937年考入山东省政府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七·七”事变后,被分配到乡村宣传抗日。1938年入陕北公学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32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1943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野战军4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8纵2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洛阳、豫东战役。1948年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山东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兼第叁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1955年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1970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著名艺术家

鲍元恺(1944—),世界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至196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学习长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苏夏、江定仙、陈培勋、杨儒怀和段平泰学习作曲和作曲理论。1973年起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在台湾南华大学、天津师大和南开大学任兼职教授。现任厦门大学任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鲍元恺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舞剧、歌曲、影视音乐和儿童音乐。1991-2001十年间,他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系列《中国风》(Rhapsody of China,包括《炎黄风情》《台湾音画》《华夏弦韵》等七个篇章),已在亚洲、东西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0个国家与地区上演,多次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的演出曲目。2004年以来,他又连续以第一交响曲《纪念》(原名《人民的儿子》)、第二交响曲《烽火》和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听众中不断引起强烈共鸣。这些作品先后由Philips、雨果、DG、EMI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唱片。他的艺术成就多次被国内外各种媒体报导,近年来被香港出版的《华人》,台湾出版的《乐览》和 美国 出版的英文《音乐中国》等刊物作为封面人物

鲍元恺从教三十余年,在海峡两岸亲传弟子百余人,其中刘长远、刘彤、伍嘉冀等已经成为蜚声乐坛的作曲家。

鲍元恺1986——2005年任音乐学术期刊《音乐研究》编委,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1993年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赴美国进行官方访问,2001年赴欧洲进行学术访问,1994年至2005年间,九次赴台湾讲学。

秘[秘,读音作bì(ㄅㄧˋ),亦可读作bèi(ㄅㄟˋ),但不可读作mì(ㄇㄧ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秦、汉朝时期秘祝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其后裔以官名秘为姓。”

秦朝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最早由战国末期秦国宰父吕不韦秘密创立,以维护秦始皇嬴政的功德尊严,汉朝时期沿袭之。

“秘祝”的主要任务是,凡当有帝王国君有不详的灾难、祸事、过错等发生,就将其移过于指定的臣子名下,由该臣子承担灾过,这个过程称为“秘祝”。其职能,类似于战国初、中期的各诸侯国宫廷卜师或太史令“行褂”。不过,卜师或太史令是公开“行褂占卜”、祈算福祸,而“秘祝”则是当已发生灾祸或有灾祸苗头时,或氏在帝王国君有过错时,将其秘密地转嫁给臣子或民众。当然,“秘祝”有时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将祥福之事秘密转移给亲信臣子之事,但毕竟极少。

“秘祝”之官由王族贵胄或帝王极其亲信之人担当,仅对帝王一人负责,多为世袭,权势极大。汉文帝刘恒对此官职曾深感痛恶,他在汉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6年)下诏,废除了“秘祝”之官职,并且对众大臣声明:“即便是百官的错误和罪过,也要由皇帝来负责!”由此,开启了汉王朝“文景之治”的宏伟篇章,为后来的汉武帝创建雄居东方的大汉帝国奠定了基础。

“秘祝”的后裔以其官职之称为姓氏,以念先族威赫,世代相传,称秘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十六国时期陇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著名汉朝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又据史籍《西秦录》记载,“秘姓为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门,其首领秘宜曾帅诸羌胡五万余人归降于西秦国。”

公元385年11月,代镇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乞伏国仁,在苑川河畔建立了西秦国,东征西讨,使西秦国雄傲一时,位于南安郡(今甘肃陇西)的西羌族豪门首领秘宜,将所统部族归附于乞伏氏所建西秦国。这部分西羌族人的后裔中,有人取其氏族首领“秘宜”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秘氏。

二.郡望: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三分布:

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东西秘村,河北省晋州市秘家庄、无极县、博兴县,山西省长治市,天津市等地、县,均有有秘氏族人分布,人口总数约一万余。

四.字辈班派:

河北无极秘氏字辈:“天玉光登金如广”。

五.历史名人:

秘 宣:(生卒年待考),著名秦朝仆射(宰相)。

秘彭祖:(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将领。

从高祖刘邦于沛县起兵,东征西杀,累功封戴侯,传封七代。

秘 珍:(生卒年待考),宋朝人。

秘希涵:(公元1938~今),河北故城人。著名农机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河北石家庄农业机械化学校。曾任故城县农机局机务负责人、农业局副局长、农机总站站长、农机局局长。河北省农机学会会员,衡水地区农机学会理事,衡水地区机械工程中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十一届县人大常委会常委。

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机化管理工程和技术推广工作。

1983年取得农牧渔业部农牧渔业技术推广荣誉证书。合编《拖拉机驾驶员应知应会问答》一书。

1984年被评为衡水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5年,负责农业机械维修网络建设工作,全省评比中名列榜首,《衡水日报》曾作报道。主持“农机综合节油技术推广”、“拖拉机、柴油机技术状态监督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及应用示范”两项科研任务,分获1987年和1988年度衡水地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农机检测节能技术”项目,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集体二等奖。

1988年,主持农机技术服务工作,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先进单位。

1989年被河北省人民 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参与“棉花中低产田增产机械化技术开发”科研项目,获1991年度省农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曾获县 记功、记大功奖励,并被评为县优秀 员、模范党支部书记。

秘德华:(公元1942~今),河北故城人。著名民间中医医师。

现在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前沙岗诊所工作。

年少时,其母曾患哮喘难医,痛苦异常,故决心自学中医,愿为天下父母解其痛苦,治愈此症。他曾先后拜读了古今历代医圣医贤之医籍,集诸家医坛名人辨证论治之学说,立法立方之高妙,有其心得,更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民间验方秘方,治愈患者每能得心应手。

他曾在1993年被评选为优秀医师,并入录于《中国当代民医荟萃》一书,曾先后向中华民医学术联谊会发表过《春温病论治》、《痰症论》、《精神病论治》、《加味三子养亲汤论治慢性气管炎》论文四篇。

他行医三十余春秋,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擅长治疗伤寒、温病、哮喘、妇科等疑难杂症。

秘增信:(公元1953~今),著名中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1985年加入中信集团公司,理学硕士。

2001起出任中信集团公司非执行董事,之后,以每两年轮任形式先后出任董事局副主席和董事局主席之职。2005~2006年再次出任董事局副主席,现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

在此之前,曾在中信旗下担任若干负数公司的行政管理。1992~1997年间,出任中信美国钢铁公司总经理,中信美国与中信澳洲董事局主席,香港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秘景超:(公元1957~今),河北石家庄人。著名当代美术家。

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油画研究会会员,河北省美学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1979年油画《滹沱河月色》获石家庄市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1984年油画《雪后》入选河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河北风景画集》;

1986年油画《山之歌》入选《河北艺术》;

1991年连环画《天官锁》收入《中国民俗故事》丛书;

1989年连环画《机智救兰嫂》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4年油画《远去的太阳》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95年油画《大野秋音》入选中国风景油画大展获三等奖;油画《暖秋》入选中国美术家名人作品展示会获优秀作品奖;

1996年油画《沧海百年》入选“丁绍光”全国美术作品大展;

1998年油画《百年涛声》入选《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油画《月亮河》获“燕赵群星”美术作品展一等奖;油画《月亮河》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铜奖;

1995年由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在石家庄举办“秘景超95年风景油画展”,同年河北电视台摄制电视艺术片《正午的太阳-风景画家秘景超》在多家电视台播出;

1996年编著《宣传实用艺术》一书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

1998年《宣传实用艺术》一书获第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事迹被收入《中国美术家》等多种辞书。

秘宣宣:(公元1970~今),蒙古族,河北沧州人。著名地方司法干警。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学本科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法官,现为司法警察支队支队长。

2002年被省高院授予全省法院系统严打整治斗争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斗争“先进个人”。

2003年被中院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04年被评为宣城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和宣城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参加全市法院第六届优秀裁判文书评比并获奖。

秘金钟:(公元1975~今),河北衡水故城五户人。中华秘氏网及中华秘氏论坛义务管理员。

秘建虎:(公元1951~今),河北晋州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

曾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等职,出版著作十余部。现任国家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司长。

追寻郭姓之源

空飞舞中华姓氏家谱溯源之郭姓寻根访阳曲 !  郭姓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姓氏,渊源有四。“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夏禹有两个驭手叫郭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