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姓王可以世袭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异姓王可以世袭吗,第1张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秦末,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封建纷纷恢复。西汉重新统一后,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封国,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分封给异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张耳病死,子张敖即位,后因罪被为贬宣平侯。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亲兵讨平。后燕王卢绾也被逼而叛变,最后老死在匈奴。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死。淮南王英布谋反,被刘邦抱病征讨,后被外甥吴回所杀。陈_被迫投降匈奴,后来为匈奴作战时被汉军杀死。而得以善终的,可以说只有吴芮、张耳,长沙国历经五世而亡。

明朝:滁阳王郭子兴(追封)、康山王陈友仁(追封)、中山武宁王徐达(追封)、开平忠武王常遇春(追封)、东瓯襄武王汤和(追封)、丽江武靖王傅友德(南明追封)、宁陵武壮王冯胜(南明追封)、宁河武顺王邓愈(追封)、黔宁昭靖王沐英(追封)、定远忠敬王沐晟(追封)、陇西恭献王李贞(追封)、岐阳武靖王李文忠(追封)、舒城王丘福(追封)、河间忠武王张玉(追封)、定兴忠烈王张辅(追封)、宁阳恭靖王张懋(追封)、忠勇王金忠(蒙古)、淝水王黄得功(追封)、鄂王金声桓(追封)、始安王瞿式耜(追封)、中湘王何腾蛟(追封)、宁夏王李成栋、延平武王郑成功、延平文王郑经、延平王郑克_、晋王李定国、秦王孙可望、蜀忠王刘文秀、延安王艾能奇、巩昌王白文选、庆阳王冯双礼、汉阳王马进忠、黔阳王皮熊、真定王郑鸿逵(不受)、汉中王吴三桂(不受)、兴化王洪承畴(不受)。

清朝:定南武壮亲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亲王尚可喜、平西亲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追降义公)、嘉勇郡王福康安(追封)、武勋王扬古利(追封)、忠襄郡王黄芳世(追封)、忠勇郡王黄芳度(追封)、嘉勇郡王傅恒(追封)、梁王程彩、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科尔沁郡王是蒙古科尔沁部首领世袭的王爵,不止一人)。

列表(朝代/姓名/封号):

1、西汉初

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2、吕雉分封异性王

吕王吕台、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鲁王张偃等。

3、

4、

5、

6、

7、隋朝

唐王李渊、郑王王世充。

8、唐朝

吴王杜伏威、燕王罗艺、汉阳郡王张柬之、扶阳郡王桓彦范、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阳郡王袁恕己、平阳郡王敬晖、东平郡王安禄山、西平郡王哥舒翰、汾阳郡王郭子仪、雁门郡王郭锐。

武威郡王郭昕、定襄郡王郭英乂、大宁王仆固怀恩、临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 武威郡王李怀仙、晋昌王辛京杲、高平王薛嵩、 南平王李希烈、通义王朱滔、武威王李嗣业(追封)。

雁门郡王田承嗣、张掖王段秀实、昌化王白孝德、常山王王景崇、颍川王陈敬瑄、琅邪王王重荣、钜鹿王时溥、蜀王王建、越王钱镠、临清王罗弘信、太原王王处直、上谷王成汭、岐王李茂贞、梁王朱温、 晋王李克用等等。

9、宋朝

谯王郭守文(追封)、河南王慕容延钊(追封)、邓王钱俶、卫王史弥远、威武王石守信(追封)、渤海王高怀德(追封)琅琊王王审琦(追封)、韩王赵普(追封)、济阳王曹彬(追封)。

舒王王安石(追封)、 广阳王童贯(太监)、同安郡王张邦昌、鄂忠武王岳飞(追封)、鄜王刘光世(追封)、蕲忠武王韩世忠(追封)、循王张俊(追封)、申王秦桧(追封)和王杨存中(追封)、涪王吴玠(追封)、信王吴璘(追封)、永宁郡王郭师禹等等。

10、明朝

滁阳王郭子兴(追封)、康山王陈友仁(追封)、中山武宁王徐达(追封)、开平忠武王常遇春(追封)、东瓯襄武王汤和(追封)、丽江武靖王傅友德(追封)、宁陵武壮王冯胜(追封)、宁河武顺王邓愈(追封)。

黔宁昭靖王沐英(追封)、定远忠敬王沐晟(追封)、陇西恭献王李贞(追封)、岐阳武靖王李文忠(追封)、舒城王丘福(追封)、河间忠武王张玉(追封)、定兴忠烈王张辅(追封)、宁阳恭靖王张懋(追封)。

宣平武庄王朱永(追封)、东平武烈王朱能(追封)、平阴武愍王朱勇(追封)、定襄恭靖王朱希忠(追封)、舒城王朱纯臣(追封)、忠勇王金忠(蒙古)、淝水王黄得功(追封)、鄂王金声桓(追封)。

始安王瞿式耜(追封)、中湘王何腾蛟(追封)、宁夏王李成栋、延平武王郑成功、延平文王郑经、延平王郑克塽、晋王李定国、秦王孙可望、蜀忠王刘文秀、延安王艾能奇、巩昌王白文选。

庆阳王冯双礼、汉阳王马进忠、黔阳王皮熊、真定王郑鸿逵(不受)、汉中王吴三桂(不受)、兴化王洪承畴(不受)。

11、清朝

定南武壮亲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亲王尚可喜、平西亲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追降义公)、嘉勇郡王福康安(追封)、武勋王扬古利(追封)、忠襄郡王黄芳世(追封)、忠勇郡王黄芳度(追封)、嘉勇郡王傅恒(追封)、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

二、异性王资料

1、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没有得到任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为大将,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平定魏豹。请命北伐拿下代国,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了燕国。

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国骑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后,奉命攻打齐国都城临淄,并在潍水之战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

开始进攻楚国,刺破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反而失败。 

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导致项羽自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2、彭越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砀郡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秦朝末年在魏地举兵起义,后来率兵归顺刘邦,拜魏相国,封建成侯,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定都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公元前196年,以“反形已具”罪名,诛灭三族,废除封国。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

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推行有效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促使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经济向好, 阶级压迫有所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汉献帝念及功劳,封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如同萧何故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武。次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4、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5、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

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七十三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异性王

朱元璋没有杀汤和、邓愈,二人均得善终。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汤和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邓愈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为军功屡次升官,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

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

1370年(明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明朝在某些方面,和汉朝其实是一样的,它们的开国皇帝都是平民出身,刘邦称帝之后曾经分封了不少异姓王,然而后来却因为这些异姓王,给大汉王朝带来了不少问题和灾难,因此,朱元璋一称帝,他的所有功臣,只要不是自家人,都只是在后来才追封为王的,异姓不封王。但是在朱棣时期,还是封了一个异姓王,这个人是谁呢?为什朱棣会打破规矩将他封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开国皇帝。就刘邦来说,一开始大封功臣为异姓王,结果因为异姓王的问题,刘邦吃了不少苦头。与此相对应的是,朱元璋吸取了刘邦的教训,只册封朱棣等皇室子弟为藩王,而且定下了不得封异姓为王的规矩。在朱元璋时代,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东瓯襄武王汤和、丽江武靖王傅友德、宁陵武壮王冯胜、宁河武顺王邓愈等都是后来追封的。不过,大明王朝276年间还是出现了一个异姓王,你知道他是谁吗?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打破朱元璋不封异姓王规矩的人,正是他的儿子朱棣。在朱棣这位皇帝在位期间,曾册封金忠为忠勇王。那么,问题来了,金忠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让朱棣破了规矩封他为异姓王呢?对此,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这金忠原名也先土干,是元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家世为元朝望族。在朱元璋消灭元朝后,也先土干在鞑靼、瓦剌之间,自成势力。当然,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在不遗余力地打击这些势力。

公元1423年,明成祖朱棣发起第四次北伐,以往继续打击北元势力,以此确保大明王朝边境地区的安定。在永乐皇帝朱棣抵达上庄堡时,也先土干率妻子部属来降。面对主动来投降的也先土干,朱棣自然是非常开心,不仅赐其姓名金忠,封他为忠勇王。就这样,在大明王朝276年的时间中,金忠成为唯一的异姓王。在朱棣班师的过程中,金忠主动介绍了鞑靼、瓦剌等势力的情况,这更加赢得了明成祖朱棣对他的信任。

公元1424年,面对朱棣的封赏和恩赐,金忠自然是感激不尽,所以希望为明朝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在这一年,朱棣发动第五次北伐,忠请求任前锋,讨伐阿鲁台。对此,朱棣同意了他的请求,让忠与宁阳侯陈懋配合,担任前锋。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在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金忠等引兵至白邙山,仍无所获,因粮尽还师。不久后,朱棣下令回师。并且,在班师回朝的过程中,明成祖朱棣就去世了。同年九月,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成为明朝第四位皇帝。

最后,作为明朝历史上唯一在世时被册封的异姓王,金忠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尤其是和西汉初期的异姓王比起来,金忠的结局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在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加封金忠为太子太保,食双俸。公元1429年,明宣宗朱瞻基加封金忠为太保。公元1431年,忠勇王金忠去世,朱瞻基闻讯后,颇为悼惜,赐赙祭。并且,后世也给予金忠较高的评价,比如明朝内阁大臣杨士奇就表示:忠勇悍善战,晓道理。总的来说,忠勇王金忠是明朝唯一册封的异姓王。当然,在崇祯皇帝去世后,一下子出现了不少异姓王,不过,这显然人要么是自封的,要么是南明朝廷册封,和忠勇王金忠的情况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

1、中山武宁王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全歼陈友谅六十万大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攻克平江,灭亡了张士诚势力;之后与常遇春率领大军进行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后多次征讨北元。因功劳被封为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徐达乃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常遇春领兵时常为前锋、力战克敌,曾说能率领十万士卒横扫天下,故众人称其为常十万。常遇春和徐达合作,一路灭亡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又平定大都灭亡元朝,因功劳受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自开平率师南归,突然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3、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是朱元璋的外甥。

 (至正十七年(1357年),李文忠率领亲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大破张士诚的二十万大军,斩首数万,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无数。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4、宁河武顺王邓愈

 邓愈(1337—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赐名邓愈。邓愈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攻克江南诸郡、转战浙西,多立战功、屡败元军。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远征甘肃,邓愈率兵奋战北元残军王保保部,斩首两千级、俘获八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之后又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北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因功晋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病逝,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5、东瓯襄武王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至正十三年(1353年)随朱元璋在江南诸战中屡破元军;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之后率军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明朝建立后,因功受封信国公。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6、黔宁昭靖王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朱元璋养子。至正十六年(1356年)随朱元璋攻伐征战;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于曲靖大破元朝的残余势力十万大军;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云南平定了当地的很多割据势力和蛮夷,平定云南。

 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于云南,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

公元1380年,达定妃抓着朱元璋的衣服,苦苦哀求道:“ 皇上,孩子还小不懂事,就饶了他这一次吧!

朱元璋冷笑, “你可知道你儿子都惹出什么祸来!”

这一幕记载于197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的明朝宫廷档案——《太祖皇帝钦录》中,达定妃因为儿子齐王的受罚而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朱元璋将此事写进诏书中,告诫诸王不要胡作非为,以免连累父母。

被当做负面典型的齐王朱榑,在朱元璋死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两立两废,最终以庶人的身份在幽禁中去世。成为明朝藩王中少有的奇葩。

朱榑的后人虽被开除玉牒,但毕竟还是朱元璋的后裔,所以当地府衙并不敢招惹他们,以至于这群人成天胡作非为,招摇过市,成为有明一代的奇事之一。

公元1364年,朱元璋攻克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他的庶母、也就是陈友谅侧妃达氏(一说阇氏)被朱元璋纳入后宫。

九个月后,达氏生下了朱元璋第七个儿子朱榑。

朱元璋登基后册封诸王,年仅7岁的朱榑获封为齐王,封地为山东青州。

朱榑自幼喜欢军事,但是性格却颇为残忍。

洪武十一年,齐王和兄弟们一起在凤阳演武。齐王因为听见鸟叫心烦,就让人把鸟窝砸了,还捏死了窝里的雏鸟。

朱元璋听闻此事之后大为光火,认为齐王刻薄残忍,派人去凤阳把他叫回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他的生母达定妃大惊失色,连忙去找朱元璋求情,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不过齐王这次仅仅收获了一顿训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惩罚,没过几天就安然无恙地离京了。

事实上,在朱元璋26个儿子中,像齐王一样跋扈的藩王不在少数,但是都没有得到惩罚,仅仅是训斥一顿了事。

所以这些王爷也都有了经验——只要老老实实地挨训,那自己无论惹了多大事,只要不是谋反,都能安然无恙。

这就导致明初藩王很多都品行极差,在封地任意妄为,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命官也不敢制止。

相比其他兄弟,齐王朱榑的劣迹在诸王中堪称是全面多样,甚至惊天地,泣鬼神,连星象都出现异常,以至于朱元璋要为了掏鸟窝这种事把齐王叫来骂一顿!

在此我们摘录一下齐王朱榑的劣迹:

从以上事迹可以看出,齐王朱榑荒唐跋扈,性格残忍,但是在 洪武一朝,却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能率领大军,和四哥朱棣一起出塞北征。

这次北征的经历,让朱榑得意洋洋,他觉得自己和四哥一样,都是保卫疆土的大英雄,却不知他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头。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早都对这些嚣张跋扈的藩王不满了。

一方面这些藩王大多劣迹斑斑,所在封地都是民怨沸腾。

另一方面,藩王皆手握三护卫兵马,对建文朝廷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尤其是燕王朱棣。

于是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大举削藩,平日胡作非为的齐王朱榑就倒了霉,废为庶人,押至南京幽禁。

和他一起倒霉的还有周王、代王、岷王,以及自焚而死的湘王。  

数月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在檄文中指责建文帝听信“奸臣”谗言起兵造反,浑然不提齐王之流到底做了什么恶事。

建文帝自顾不暇,懒得再去管藩王们的烂事,于是朱榑就在南京平安地度过四年,期间朱棣的同母弟周王也从云南转移至南京关起来。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担心两个弟弟的安危,刚进城就派兵保护周王和齐王。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更何况朱棣不仅是老乡,还是他俩的大兄。

朱榑非常高兴,不仅是因为他可以当回王爷,还可能重回以前“随心所欲”的日子。他觉得四哥和父皇一样,不管自己干了什么,都不会下狠手处罚他。

然而朱榑忘了一件事,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父亲对儿子的耐性要远大于兄长对弟弟的耐性。

更何况朱榑和朱棣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兄弟之间的感情实在有限。

不过这时的朱棣还是要立一下友爱兄弟的人设,给齐王加俸到年俸一万石,还让他迎娶新一任齐王妃——宁河武顺王邓愈之女。

齐王高兴地带着一大堆赏赐回到封地青州,继续着以前胡作非为的日子。

很快,当地府衙告状的状纸又一次像雪花般飞向朱棣的案头。罪名包括但不限于:结无赖,养剌客,私僣帝号及诅咒巫蛊。

这些罪名即使对于亲王来说也是非常严重的。

而朱棣却没有立刻下诏惩戒,反而写信让修身养性,宽厚待人。

齐王丝毫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然左耳进,右耳出。一面回信说四哥说的对,一面继续我行我素。

朱棣对齐王倒是有些耐性,接连又写了两封信,让齐王洁身自好,不要到处惹事,还把周王的检讨书一起送到齐王府上。

这次齐王倒是给主动表示悔过,并承诺下次再也不敢了,还派了自己的二儿子去南京,还说要亲自上京请罪。

朱棣一口答应下来,却没想到齐王真的到了南京,当着满朝文武百官,语出惊人,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敢接话。

高坐在御座上的朱棣后悔为何没有早点收拾掉齐王!

那么齐王是怎么说的呢?面对弹劾自己的言官,齐王愤怒地说道:

“奸臣又欲喋喋效建文时杀我耶?会当尽斩此辈!”

表面上看骂的是言官,但实质上是把朱棣也一起骂进去了。在朱棣看来,这就是齐王指责他像建文帝那样听信“奸臣”谗言,冤枉兄弟。

朱棣大怒,当场就让锦衣卫把齐王拿下,打入天牢。还派人去青州抄了齐王府,搜集齐王图谋不轨的罪证。

吏部尚书蹇义按惯例为齐王“开脱”: 齐王作恶多端是因为王府属官没有尽到教导之责,应当问罪属官。

朱棣说道: “齐王天性凶悖,作恶多端是性格使然,朕说了那么多他都当耳旁风,更何是王府的属官?让他们先行回朝,不必问罪。”

王府属官历来都要为亲王恶行担责,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皇帝都不会惩罚亲王,他们又如何敢制止呢?

永乐四年八月,朱棣正式下旨废齐王为庶人。齐王诸子也一并废为庶人,囚禁于南京。

仅当了几年齐王妃的邓氏也被牵连,没过几年也死在幽禁之中,朝廷破例以王妃之礼下葬。

二十年后的宣德三年,福建有人自称是“七府小齐王”,密谋造反。结果事情败露,朝廷抓了数百名乱党。

就连被幽禁多年的齐庶人朱榑也和三个儿子一起被明宣宗秘密处死,终年64岁,幼子朱贤爀安置在庐州。

后来这个朱贤爀又搬回南京,齐府后人都是出自他这一支。

这些人虽已被开除玉牒,但毕竟还姓朱,还是朱元璋的后人,朝廷依然会给他们发一些俸禄,靠着变卖祖产,他们虽只是庶人,但是比起真正的庶民,生活条件优渥很多。

到了万历年间,有个齐府宗室还在南京街头搞了一出活人出殡的闹剧。

衙门不敢招惹这群人,只能由着他们胡闹。

朱元璋在天有灵,看到这群不肖子孙在南京这么胡来,也不知道会不会气得活过来?!

齐王朱榑为何会如此跋扈?除了像朱棣说的那样“天性凶悖”,更重要的原因是没人真正地管教过他。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不可能对每个儿子都细心教导,皇帝都不管自己儿子,外姓臣子又哪有这个胆子呢?

等到朱元璋驾崩了,继任的建文帝倒是想收拾一下这些嚣张跋扈的王爷,但是又被朱棣赶下皇位。

复位的朱榑丝毫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有恃无恐,结果落得一个废为庶人的下场,年过六十还被朝廷秘密处死。

只能说朱榑这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异姓王可以世袭吗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秦末,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封建纷纷恢复。西汉重新统一后,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