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对联
续修家谱的对联
上联:千百年祖宗如在
下联:亿万世子孙同荐
上联:不忘孝友为家政
下联:还冀诗书著祖鞭
上联:以燕以翼宏堂构
下联:孔惠孔时洁蒸尝
上联:水源木本承先泽
下联:春露秋霜展孝思
上联:百代传宗山仰泰
下联:万年支派水流东
有关对联举例如下:
上联:祖宗凭依在德
下联:子孙对越惟诚
上联:丁兰刻木思亲孝
下联:孟母断机教子贤
上联:千百年祖宗如在
下联:亿万世子孙同荐
上联:不忘孝友为家政
下联:还冀诗书著祖鞭
上联:以燕以翼宏堂构
下联:孔惠孔时洁蒸尝
上联:水源木本承先泽
下联:春露秋霜展孝思
上联:百代孝慈山仰泰
下联:万年支派水流东
上联:祖德流芳思木本
下联:宗功浩大想水源
上联:树发千枝根共本
下联:江水源同流万派
上联:祖德振千秋大业
下联:宗功启百代文明
上联:敬恭明袖则笃其庆
下联: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上联:休言别族与宗族
下联:但道吾翁和若翁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
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
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
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
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
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
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
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能在这里见到杨氏宗谱的对联很开心。顺便也是了解家族的一些不知道的历史,在网上收了一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关西衍派,经纶盖世推三相;弘农发祥,清白传家守四知。”这是遍布潮汕各县市中杨姓人家贴于自家门口的门联。这些聚居潮汕各地的杨氏后代,不少人家和祠堂里都悬挂着与“四知”、“三相”有关的门额、楹联和诗句。
揭阳棉湖一“进士第”的门联是:“四知遗训家声远;三相流芳世泽长。”澄海城区东湖社区“杨氏家庙济美堂”祠堂门前的楹联是:“承传弘农祖德;恪守四知家风。”揭阳槎桥“杨氏宗祠”其门联曰:“一门文武五进士;历代院台三翰林。”潮安庵埠达祖祠联云:“经纶传汉书,缵绪承禧,仰高曾声名北斗;清白耀今昔,绍闻衣德,开奕叶步武云霄。”可见,杨氏世家历代人材辈出,代有名贤,科甲流芳,而为潮汕郡望。今杨氏子孙蕃衍潮汕各地及海内外,人口居潮汕姓氏前列。后代裔孙一直以来铭记“清白传家、四知家风”的祖训,把它作为“座右铭”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这就是杨氏“三相流芳”的来历。明代宣宗宣德、英宗正统二朝(1426~1449)出了“三杨”辅政。据《明史·列传八》记载:杨士奇,明江西泰和人,建文(明惠帝)初,以史才荐入翰林,任编纂官,修《太祖实录》。永乐中累官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杨溥,明湖广石首人,建文进士,仁宗时擢翰林院修撰,宣宗时官礼部尚书,英宗进武英殿大学士;杨荣,明福建建安人,建文进士,以多谋善断为成祖器重,多次随行北巡,升到文渊阁大学士。以上三人同时以大学士入阁辅政,名闻朝野,史称“三杨”。
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南部)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时被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到了东莱郡上任之后,亲自书写:“四知”二字牌匾挂于公堂之上,作为一面明镜,时刻用来对照、鞭策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廉吏,这就是杨氏的“四知堂”。后来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公卿,成了东汉的世家望族。
杨震是东汉著名贤臣,为官清正廉明,不受私谒,深夜却金,实属难能可贵,也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并把清白正直的品德传给子孙后代。
望出杜城为二马;
名满西域号双星。
——上联拆字“二马”为“冯”姓。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冯嫽,与解忧公主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双星子”。
才难自显方弹铗;
位不稍迁老作郎。
——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曾三为长铗归来之歌。下联典出西汉郎中署长冯唐。
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过津。
——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救民安有息肩日;
革命方为绝顶人。
——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自题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
经历艰难好作人。
——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子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采用太平天国领袖冯云山自题联。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
上联:书香门第
下联:勤俭人家
上联:世俗钱财贵
下联:家风翰墨香
上联:世盛千般好
下联:家和万事兴
上联:认认真真行事
下联:堂堂正正做人
上联:宗传后稷家声远
下联:学绍濂溪道脉长
上联:仁爱三春暖
下联:家和万事兴
上联:院大不如志大
下联:房宽难胜心宽
上联:老老实实做事
下联:堂堂正正作人
上联:公开公正公平处事
下联:诚信诚心诚意待人
上联:唯诚唯信行世事
下联:克俭克勤践家风
上联:宽以待人和邻里
下联:严于律己振家风
上联:唯读唯耕行正路
下联:亦忠亦孝继真传
上联:忠孝仁和承祖训
下联:诗书礼乐构家风
上联:读书识礼家风好
下联:知耻明荣胸臆宽
上联:相亲相爱家庭和睦
下联:互谅互帮邻里温馨
: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参考资料:
续修家谱对联
本文2023-11-17 03:46: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