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的著名人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临海的著名人物,第1张

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家。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

洪颐煊

洪颐煊(1765~1837),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临海人,洪坤煊之弟。嘉庆七年(1802)入京赴试拔贡生,官直隶州州判、广东新兴知县。初为孙星衍门生。嘉庆六年(公元一八o一年)拔贡生,为孙星衍门人。星衍署山东督粮道,颐煊客其幕,为撰《孙氏书目》及《平津馆读碑记》十二卷。入赀为直隶州州判,署广东新兴县事。阮元督两广,知颐煊吏才短而文学优,延之入幕。颐煊著有《筠轩诗文钞》十二卷,《台州札记》十二卷,《倦舫书目》十卷,《经典集林》三十五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管子义证》八卷,《诸史考异》十八卷,《汉志水道疏证》四卷,《孔子三庙记注》八卷……等,《清史·文苑》有传。

洪震煊

洪震煊(1770~1815)字百里,一字杉堂,“少有隽名,补诸生,益励学。”在诂经精舍时,阮元主修《十三经校勘记》,震煊分校《小戴礼》;阮元主纂《经籍纂诂》,震煊分纂《方言》,“人皆服其精审”。此外,他考证《夏小正》所谓之“鞠”即是“虚星”以及考证孔子适卫的时间,都“绝无差忒”。震煊性孤介,尤精《文选》学。对于学问之道,震煊认为:“读书贵自得,何以名为。”故凡有所撰著,必求有所创见,不欲其多,但求其精,所著有《夏小正疏义》四卷,附《音释》一卷,《饭饭传奇》四卷,《石鼓文考异》一卷以及《杉堂诗钞》一卷等。

洪坤煊

洪坤煊(1760~1792)字载厚,号地斋,幼年早慧,“好读书,才气奋迅,精训诂之学”。乾隆五十四年(1789)朱珪视学台州,爱其学识,命试优等,充拔贡。五十七年(1792)参加顺天乡试,中举,偶感身体不适,自疑疲劳过度以致虚脱,误服参、芪,遂不起,榜发十余日而卒。时人悼之以诗云:“籍甚文名落拓身,每于疏散见天真。怜才竟负朱公叔,古貌空传杜子春。万卷书凭棺束骨,千金方误药沾唇。都门旧雨知无几,谁送灵车而下路滨。”与萧山王绍兰、东阳王上层并称“浙东三杰”。所著有《尚书补义》六卷,《诗经补注》二卷,《读左须知》二十四卷,《群经宫室图考》十六卷等等。

宋世荦

宋世荦(1765~1821)字卣勋,号确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做过福建大田知县和陕西扶风知县。生平“究心经学,兼工词翰”,与著名学者王引之、洪颐煊、戚学标等相友善。世荦中举之后,初掌咸安宫教习,颇受相国朱珪的赏器,引置门下为幕僚,一时社会名流争与交往,“在京文名籍甚”。自嘉庆十九年(1814)开始,任扶风知县近七年,任上减徭省役,疏浚淮河,重视文教,整修城池,不妄受民间一钱,过着“六年官舍冷于冰”的清淡生活。“握篆七年,廉声卓著”,离任时“惟藏书万余卷,金石鼎彝而已。”宋世荦平日除诗文之好外,精研经学,考证古义,于乡邦文献最为留心。经学方面著有《周礼故书疏证》、《仪礼古今文疏证》、《古经文字古义通释》等。《周礼故书疏证》六卷,大体是对《周礼》古文的考述爬梳。“世荦皆为一一疏通,证明其于古人通段之义,颇有发明。”《仪礼古今文疏证》二卷,王引之称其“勤求古义,以释古经,触类引伸,四通六辟,中如‘袂’当为‘秩’,‘酌’当为‘酉匀’,尤见卓识精思,非熟于谐声段借之例不能有此。”而在史学方面,则有《台郡识小》、《愚得笔记》及《古铜爵书屋金石文》等,都有较高的价值。于乡邦文献而言,宋氏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刊刻《台州丛书》,它首开浙江刊刻地方丛书之先河。人们评价:“吾浙各郡邑之有丛书,以嘉庆时吾邑宋确山先生所刻《台州丛书》为最早,嗣后瓯、婺、杭、湖继之。”

谢深甫

谢深甫(1139~1204年)南宋大臣。字子肃,临海人,理宗皇后谢道清为其孙女。乾道二年进士,历官知青田县、大理丞、提举常平、参知政事、右丞相,封鲁国公,时有人上书乞斩朱熹以绝道学,斥为狂妄,以少傅致仕。

谢道清

谢道清(1210—1283年),南宋女政治家。临海城东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227年(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册封为皇后。度宗赵禥即位,尊为皇太后,1275年(德祐元年)恭帝赵显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应众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她惩治了贾似道,但所靠的陈宜中等却所托非人,无力挽救南宋亡国危机。但她镇定自若,在临安城破之际,密命老臣江万载摄行军中事,保护宋室二王和部分宋庭机构撤离危城临安,又提拔文天祥等忠臣义士,期望再造宋朝使南宋再得延三年,最后在崖山覆灭时向世人展示了华夏民族的应有节气。

钱象祖

钱象祖(1145—1211年),字伯同,号止安,临海人。以祖端礼恩泽补官,历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处严抚诸州、江东运判侍右郎官、枢密院检详、左司郎中权工部侍郎、知临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改兵部华文阁学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书。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自吏部尚书赐出身同知枢密院事。开禧元年(1205年),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二年(1206年)三月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学士。俄夺官贬知信州,已而起复知绍兴府,以知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三年(1207年)四月,复除参知政事。十一月,兼枢密院事。十二月,授正奉大夫兼国用使,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嘉定元年(1208年)四月,兼太子少傅。十月,除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宾客。终少保成国公,卒赠少师。追封魏国公。

王士琦

王士琦(1551—1618)明代军事家。字圭叔,号丰舆。临海人,明朝万历年间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庆太守。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王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延从经略邢介出兵抗倭,竭力主战。栗林一战,倭寇被困10余日,求救于头目平义智。王士琦为防两支倭寇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亲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后,出任山西右布政,巡视冀北至云中;又任山西左布政,兼领冀北军防。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升右都御史,巡抚大同。在任期间,边境平靖。万历四十六年(1618),奉调巡抚江南,未行,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

紫阳真人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今浙江临海)人,是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间封“大慈园通禅仙紫阳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的祖师。道教奉为南五祖之一。

灌顶

释灌顶(561~632),号章安,亦称慈云灌顶,隋、唐时僧人,天台宗五祖之一。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迁临海章安(今属浙江)。7岁从慧拯出家,20岁受具足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从智顗,侍左右直至智顗去世。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由他记录整理成书。著《涅盘玄义》、《涅盘疏经》、《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观心论疏》、《智者大师别传》。弟子有智威等。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西元六一四年),着《涅盘玄义》、《涅盘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章安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

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

朱右

朱右(1314—1376),字伯贤,临海人。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调萧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

王宗沐

王宗沐(1524年——1592年),字新甫,号敬所,临海城关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任内,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广东参议,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学副使。修王阳明祠,建正学、怀玉书院,于白鹿洞聚集诸生,亲自答疑、讲学。三十八年,任江西参政。次年,任按察使。辑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不久,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资治通鉴》、《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书。隆庆元年(1567),起为山东左布政使。编纂《东省经制全书》。后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任内提高淮河防洪能力。万历三年(1575),任刑部左侍郎,奉诏巡视山西、宣大诸镇边防军务,上《三镇图说》。九年罢官归里。闲居十年。

王世芳

王世芳(1669—1808),字徽德,一字芝圃,临海岭根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40岁时中秀才;乾隆十三年(1748)80岁为贡生;二十九年96岁官遂昌训导。任满,乾隆接见特赏六品衔。乾隆二十六年,为皇太后70寿,设“九老会”,召世芳赴会。二十七年,赐“序耆颐”匾额。三十三年,世芳百岁,赐建“升平人瑞”牌坊于岭根村口。三十五年,授国子监司丞衔。

陈耆卿

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临海城关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宝庆二年(1226),入京应馆试,授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后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除将作少监,终国子司业。他为官刚直耿介,敢于犯颜触讳,因而受到史弥远的排挤。耆卿博学能文,曾从永嘉叶适学习,叶适对他十分赏识,尽传所学,并写诗称赞他:“古今文人不多得,元祐唯四建安七。性与天道亦得闻,伊洛寻源未为失。”生平著述丰富,有《论语纪蒙》十八卷、《孟子纪蒙》十四卷、《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及诗集数十卷。《赤城志》纂定于嘉定十六年(1223),是最早的台州总志,去取精当,简而有体,文笔凝炼,被称为名志之一。

陈选

陈选(1429~1486)字士贤,号克庵,临海城关人,父陈员韬。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陈选刚直耿介,罢黜贪官,弹劾大臣,无所畏惧。督学南畿时,在学宫中颁布礼仪规矩,常巡查学舍,亲作生员教材。成化六年(1470),任河南按察副使,改提督学政,后升按察使,平大案数起,释轻犯数百人,但对赃吏独严,重在儆过。以母丧离任,士民号泣而送,为建生祠。服满,任广东布政使。著有《宋史道学传》、《丹崖集》。

冯甦

冯甦(1628-1692),字再来,号蒿庵,临海涌泉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永昌推官。历徵江、楚雄知府,不避权贵。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查明苏在吴三桂反清时有“协谋归正”行动,授广东巡抚。十七年入为刑部右侍郎,次年改左侍郎。任内,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康熙帝赞其才识过人。二十年,清兵进军云南,召冯苏征询谋略。不久,冯苏辞官归里。将居所命名为“知还堂”。著作甚丰,有《滇考》、《滇行纪闻》、《抚粤日记》、《劫灰录》、《奏议语》、《台考》、《见闻随笔》、《石园稿》、《知还堂稿》,并编纂《楚雄府志》、《台州府志》等。

任旭

任旭,字次龙,生年不详,卒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年)。按史料记载,其为章安人。但有学者据新发现的任氏材料考证,确定为临海涌泉人。任旭一生“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精研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在晋代高层社会中名声很大,位列《晋书·隐逸传》,是见于正史的第一位临海人。

陈骙

陈骙(1128-1203),字叔进,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将作少监、守秘书少监,知秀州、宁国府、太平州等。光宗绍熙元年(1190),召为吏部侍郎,同知贡举兼侍讲。二年春(1191),诏陈时政得失,陈骙疏陈三十条,上自用人、纳言,下至饮宴、颁赏,颇能切中时弊。三年三月(1192)权礼部尚书,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二月(1193)参知政事。宁宗时,宗室赵汝愚为右丞相,两人意见不协。韩侂胄以策立功擅大权,也对陈骙不满。于是骙不久致仕。骙喜奖掖后进,能破格用人,熟悉前代掌故和当时规章法令,文词古雅辞官后,独居一室,孜孜不倦地整理旧著。嘉泰三年(1203)卒,年七十六岁。

陈孚

陈孚(1259—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何宽

何宽(1514~1586),字汝肃,号宜山,明栅浦(临海城关)人。何宠弟。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南京刑部湖广司主事,历浙江司员外郎,广东司郎中。勤于职守,听讼明慎,办事敏捷。

王会龙

王会龙,临海人,字君遇。生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2),卒年不详,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状元。

泰不华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尚书。封魏国公。

秦鸣雷

秦鸣雷(1518~1593)明代状元。字子豫,号华峰。临海城关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殿试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参修《国史》、《会典》。二十九年,升左春坊谕德。后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卿、礼部右侍郎等职。 朱洗(1900~1962)字玉文,临海人。实验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冯德培(1907-1995),临海人,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委员,神经生理学家。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蒋民华(1935—2011),临海人,晶体材料学家,2001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 洪孟民(1931—2012),临海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金庆焕(1934- ),临海人,地质学家,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春园(1938— ),临海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 秦龙(1904—1932),临海人,原红十三军政治部副主任。 林炯(1900—1937),临海城西人,原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后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捕枉死狱中。 陈良(1896-1994),临海人,历任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市市长、国防部次长、交通部部长,中将。 朱虚之(1912—2000),临海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少将。 杨志泛(1932—1989),临海城关人,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少将。 毕修勺(1902—1992),临海人,著名翻译家。 翁礼华(1945— ),临海人,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现为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 屈映光(1881~1973)临海人。字文六。法名法贤。历任浙江民政长、山东都督、省长等要职。 王观澜(1906-1982)临海人。历任闽粤赣军区组织、宣传部长,《红色中华》总编,苏维埃临时中央土地部副部长,土地委副主任,查田运动指委主任。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书记,农村工作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副主任兼农业大学校长,农业部顾问组长。 张崇文(1906—1995)临海城关人,历任杭州学联宣传部部长、中共杭州中心区委书记。参加了黄桥、莱芜、淮海等战役。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文庆(1882~1925)初名军,字文卿,后改文庆。临海东塍人。历任浙江临时参议会议长、省长、浙江民政长、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 周至柔(1899—1986),原名百福,临海东塍镇人。国民革命军空军一级上将。历任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校长、航空委员会主任、空军作战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中央执行委员、空军总司令等职。

任姓来源有六:

1、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

2、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

3、由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4、出自风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5、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6、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播迁

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考证,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是《通志·氏族略》记载: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二是《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之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便以国为氏。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后裔,也有黄帝的后裔。

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

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

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三、郡望

任姓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1、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2、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

堂号有“水薤”、“玉知”、“叙伦”、“吏部”等。

任姓来源有六:

1、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

2、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

3、由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4、出自风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5、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6、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播迁

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考证,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是《通志·氏族略》记载: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二是《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之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便以国为氏。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后裔,也有黄帝的后裔。

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

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

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三、郡望

任姓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1、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2、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

堂号有“水薤”、“玉知”、“叙伦”、“吏部”等。

所查询的姓氏:任

姓氏渊源:

构成当代汉族任姓主要有三大系统:任姓、风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源自任姓。皇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第二支出自风姓。皇帝之前为炎帝,炎帝之前为伏羲氏。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任姓的重要历史人物有:春秋孔子弟子任不齐,战国秦国力士任鄙,秦朝南海尉任嚣,东汉中郎将任尚,唐朝宰相任雅相,民国作曲家任光。

临海的著名人物

王士性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家。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