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湖北房县胡姓家谱,十成感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1收藏

寻求湖北房县胡姓家谱,十成感谢,第1张

胡姓家谱目录

5022北京延庆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崧等续编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023河北霸县胡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胡春煦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油印本 一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光绪间。

5024辽宁本溪胡氏谱书一卷

(民国)胡玉文纂

民国十年(1921)手写本

辽宁本溪市富家楼乡富家楼村

5025上海安定胡民族谱不分卷

(清)胡鹏撰

清康熙六十年(1795)序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5026上海胡氏家乘家传不分卷

(民国)胡祖德纂修

民国七年(1918)石印本 二册

上海文管

5027江苏丰县胡氏家谱四卷

(清)胡敬敷撰

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

江苏丰县传

5028江苏泗阳江南淮安府桃源县胡氏宗谱四卷

(清)胡锡椿五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泗阳县档

5029江苏兴化泉溪胡氏宗谱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木刻本 六册

江苏兴化县昭阳镂南沧办事处

注:谱首修於宋乾道九年胡淡谷。

5030江苏如皋胡氏世谱八卷

(民国)胡宗淦续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5031江苏镇江海陵胡氏支谱不分卷

(清)胡彬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翼经堂恭订写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润城胡氏宗谱》。

5032江苏镇江润南官塘桥胡氏重修宗谱四卷

(清)蒋茂柚纂修 胡名士倡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活字本 四册

5033江苏丹徒胡氏支谱四卷

(民国)胡煜续辑 胡炘协修。

民国十年(1921)安定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5034江苏常州安定胡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胡耀 胡荣庭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思贻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25)

民国间刻本

上海图

5035江苏常州胡氏宗谱十二卷

(清)胡英续修

清光绪二年(1876)乐善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嘉庆二十五年,此为三修。

5036江苏常州毘陵胡氏宗谱十二卷

(清)胡焜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乐善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元佑四年胡宗愈始修。

5037江苏常州毘陵修善里胡氏宗谱五卷

(清)胡伯良修

清光绪五年(1879)敦本堂刊本 六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嘉庆二十年,此为三修。

5038江苏常州胡氏宗谱八卷

(民国)胡绍瑷纂修

民国五年(1916)大雅堂铅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

5039江苏常州东安胡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胡玉霖 胡生奎等纂修

民国十年(1921)世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5040江苏武进毘陵山东桥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雅堂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序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041江苏武进毘陵胡氏世牒十卷

胡裕清等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 美国

5042江苏武进毘陵胡氏重修宗谱六卷

(民国)胡福留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清羸庆二十年孔昭始修。

5043江苏武进石安胡氏宗谱八卷

(民国)胡纪荣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庆宜堂活字刊本 八册

美国

5044江苏无锡安定胡民宗谱不分卷

民国七年(1928)思贻堂刊本 三十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嘉靖间,此为五修。

5045江苏江阴澄江香山胡氏宗谱四十二卷首一卷

(清)胡景堂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荣寿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5046江苏江阴澄江香山胡氏宗谱五十卷首一卷

(清)胡本坤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荣寿堂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日本 美国

5047江苏昆山安定胡氏世谱十一卷

(清)胡口时修辑

清嘉庆中刊本 十册

上海图

5048浙江宁波蛟东胡氏重宗谱四卷

(清)胡丹书 王予藩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敬爱堂木活字木 二册

天一阁

5049浙江宁波慈东田湖村胡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朱宗燮 胡开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永言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5050浙江宁波)慈溪田湖胡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胡昌龙 胡方锷等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永言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天一阁

5051浙江宁波鉴桥胡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董祖义 陈师蕃等纂修

民国七年(1918)立爱堂木活字本 五册

天一阁

5052浙江馀姚蜀溪胡氏宗谱□□卷

(清)胡启俊撰

清嘉庆十七年(1822)继亭堂刻本

浙江馀姚县文(存卷1、2)

5053浙江馀姚蜀溪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林垣纂辑

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继序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清嘉庆十七年胡启俊始修。

5054浙江馀姚蜀溪胡氏宗谱八卷

(清)胡乃诚 胡丹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念祖堂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5055浙江馀姚柏山胡氏宗谱二卷末一卷

(民国)胡临川等修

民国三年(1914)享裕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5056浙江馀姚南门清风里胡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杨荫寰 胡聚星纂修

民国九年(1920)豫萃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057浙江鄞县文山胡氏宗谱不分卷

(清)胡禄沧 胡仍霖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宋敕忠义堂木活字本

九册

天一阁(存八册)

5058浙江奉化鲒崎胡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乾隆钞本 一册

天一阁

5059浙江奉化鲒崎胡氏下宅房宗谱二卷

(清)马元度 胡世治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钞本 一册

天一阁

5060浙江奉化鲒崎胡氏宗谱□□卷

清道光钞本

天一阁(存卷2、4)

5061浙江奉化鲒崎胡氏思议公下下宅开四公派

世传不分卷

清同治钞本 一册(残)

天一阁

5062浙江奉化重修胡氏龚原西岙派宗谱不分卷

(清)周南性纂修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5063浙江奉化重修胡氏西溪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严澄卿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周性和。

5064浙江奉化蓬岛胡氏大房谱

(民国)董舒文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手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共二部)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三十年孙焕堂。

5065浙江奉化蓬岛胡氏西族房谱

(清)胡山隍 胡马元辑

手写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年周南性。

5066浙江象山田洋湖胡氏宗谱三卷

(清)胡经邦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67浙江象山田洋湖胡氏宗谱八卷

(清)胡日灌重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68浙江象山田洋湖胡氏宗谱六卷

(清)黄和 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69浙江象山田洋湖胡氏族谱六卷

(民国)秦英鉴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70浙江象山象西胡氏宗谱二卷

(民国)陈寿龄重修

民国二年(1913)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71浙江象山象西胡氏宗谱□□卷

(民国)叶华重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存卷1)

5072浙江象山茅沿胡氏宗谱□□卷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存卷l)

5073浙江平湖胡氏宗支记略不分卷

(清)胡家相等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一册

北图

5074浙江德清武康胡氏宗谱□□

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胡氏明正德间由歙县迁。

5075浙江长兴安定胡氏宗谱□□卷

(民国)胡玉庭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长兴县博(存一博)

5076浙江绍兴山阴张川胡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胡以谦 (清)胡光文等修

清嘉庆十七年(1812)刊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5077浙江绍兴山阴张川胡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胡光文纂修

清道光十年(1830)敦睦堂活字本 二十册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明天顺元年胡遐胡暹始修,此为五修。

5078浙江绍兴续修山阴张川胡民宗谱三十卷首

一卷

(清)胡广慈辑

清光绪十二年(1886)敦睦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明天顺元年胡遐胡暹始修,此为六修。

5079浙江绍兴张川胡氏宗谱四十卷

(清)胡钟生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睦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明天顺元年胡遐胡暹始修,此为七修。

5080浙江绍兴山阴胡民族谱不分卷

(清)胡焴草辑

清道光九年(1829)铅印本 二册

美国

5081浙江绍兴山阴江塘胡氏宗谱四卷

(清)胡启贤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联桂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5082浙江绍兴山阴江塘胡氏宗谱四卷

(民国)胡锦奎等续修

民国十七年(1928)聊桂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

5083浙江绍兴胡氏家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胡裕燕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铅印本 十册

北图 哈尔滨师大(缺二卷)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胡氏省元公宗谱》。明成化八年胡

智创修。

5084浙江诸暨上金胡氏宗谱不分卷

(清)周钧纂辑

清乾隆九年(1884)清润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一卷)

5085浙江诸暨暨阳上金胡氏宗谱五卷

(清)胡鹏起总理

清咸丰十年(1861)清润堂活字本 五册

历史所

注:胡嘉靖二十八年始修。

5086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忠谅纂(序)

清嘉庆十二年(1808)木刻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注:此谱初修於宋嘉熙四年。

5087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八卷

(清)胡梦麟 胡知人 胡亮工等撰

清道光二十年(1840)垂裕堂木刻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注:本书初纂於宋嘉熙四年。

5088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八卷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刻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4-8)

5089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十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9、10)

5090浙江上虞古虞胡氏长者山支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胡如淇 胡肇彬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思成堂刻本 四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康熙四十四年,此为四修。

5091浙江上虞长者山胡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

卷徽信录

(清)胡舜琴 胡增祥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刻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版心作《古虞胡氏长者山支宗谱》,始修於

清康熙四十四年,此为五修。

5092浙江嵊县剡北胡氏宗谱四卷

(清)胡元茂等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五峰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093浙江嵊县横路胡氏宗谱四卷

(民国)刘中喜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明山乡横路村

注:本谱始纂於元大德十年。

5094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卷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黄公埠老应山(存卷3)

5095浙江兰溪坦峰胡氏宗谱九卷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殿山乡张塔头(不全)

5096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六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岩山乡

5097浙江兰溪胡氏宗谱七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钱村乡后胡

5098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胡继章增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阁乡里胡村

注:明万历十四年初纂。

5099浙江兰溪青阳胡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一册)

5100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胡镜刚 胡文壬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盂湖乡(不全)

5101浙江兰溪白山胡氏宗谱四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汪高乡

5102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四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汪高乡

5103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四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胡店村

5104浙江武义安定胡氏宗谱三卷

(民国)何元顺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修木刻本 二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

5105浙江东阳兰岑胡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张振坷纂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虎鹿乡大路(存卷1)

注:谱始修於宋宝佑四年。

5106浙江义乌尚湖胡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胡廷桢 胡和学等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排印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5107浙江常山胡氏宗谱二卷

(清)吴树筠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阁底螂山头村

5108浙江常山胡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修重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蒙圩村流泉坞

注:始修於清光绪七年。

5109浙江常山田村胡氏宗谱四卷

(民国)胡大龙续修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序)

浙江常山县湖东乡朱家坞田村

注:首修於清乾隆五年。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

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同族谱之字辈,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该四姓后人的现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的辈是孔门第八十三代“念”字辈。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这并非是孔、孟、颜、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行辈的顺序的。现家谱如下: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上述四姓族谱,据说“卜”姓亦遵照之。卜商为卜姓始祖。不过,卜子的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四圣。

说到四姓该族谱,尤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而耳熟能详。在当代四姓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

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

近来,历年清明节至,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余名孔子后裔必然在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祭奠了共同的祖先——孔子,子孙们依次向一世主孔子深深鞠躬行礼、敬献花蓝,并诵读祭文。之后又分别来到二世祖墓、三世祖墓、中兴祖孔仁玉墓和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前,按照释奠先祖“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礼仪要求,举行了传统释奠祭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祭孔活动以来,曲阜的祭孔活动都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属于“秋祭”。而在传统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两大祭。2008年,曲阜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如今的春季祭孔大典定于4月3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隆重举行。曲阜的孔氏家族墓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

据悉,目前,孔子后代有三百多万人,至今已繁衍八十多代。其中,曲阜的孔子后裔占曲阜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约有23万!

孔子家族嫡长孙(第四十六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主要任务为祭祀孔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已故的孔德成是延续八百九十余年的“衍圣公”最后一代。

不过,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民国时代的大财阀孔祥熙,并非孔门嫡传后裔。因其母嫁入孔门时已有身孕。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回民,姓孔,这是很特殊的。或许会有人问,孔子是汉族,为什么他的子孙是回族哪。原因是:孔子的第59代子孙孔彦嵘娶了一名回族女子,名叫马甲尕,夫妻两人生育了3个儿子。马甲尕要求一个儿子加入回族,并且信仰伊斯兰教。她缝制了一顶穆斯林戴的白布帽子,三儿子年幼好奇,争着戴这顶帽子,于是顺从母亲的意愿成了穆斯林。在甘肃永靖县,孔氏穆斯林被当地人称为“孔回回”。

孔孟四姓的后裔中除了有回族外,还有土族、东乡族、藏族、满族、保安族、土家族、朝鲜族和撒拉族,他们分别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基督教等宗教。

现在,我们具体谈谈该四姓共同族谱的由来。

先说是否存在“孔孟一家亲”。当前,“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的说法很流行。由于孔子、孟子的后人共用一个家谱,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里都要当一家人来对待。还说在旧中国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讨饭,来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会被当一家人来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辈分论高低,岁数大辈分低的人也要给岁数小辈分高的人磕头行礼,称“叔”喊“爷”。东道主要给讨饭者安排吃住,走时还要送些粮食。这是和外姓人的区别之处。

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两家真的共用一个家谱。经查阅家谱网得知:《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

而《孟子世家谱》也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拹(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各有独立的家谱,家谱中都没有两家合并为一家之说。至于曾、颜,亦如是。我们进而可以推断,从宗族的角度讲,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曾家事曾家,颜氏仍是颜氏。颜氏之源与孔子母亲无涉。

据说,这四个通天谱的后裔,是不需要说“免贵”的姓氏。

也有此分析出:四姓具备共同族谱,并非是春秋战国时代相约而定的,而是后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强行以定。

当然,无可否认,四姓之始祖确实亦渊源甚多。众所周知,孔子及其学生的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无疑是足以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柏齐名的思想家。

而孟轲,也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是影响了很多执政者的至理名言。

关于曾参,其实是孟轲的老师的老师,其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认识,唐宋之后才被高度认可。他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被称为“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有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颜回所认同的“天人合一观”所表现的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那个年代的精神瑰宝。

其实,儒家学派以孝道为先,排序以入道为先,应该是孔、颜、曾、孟才对。原因很简单: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曾参的师兄,曾参却是孟轲的师祖!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缙云姓氏志·胡氏

源 流

胡氏历史来源有四:一、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舜的后裔胡公满受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后被楚国所灭。其族人四散,有的即以先公之名“胡”为氏,有的即以国名“陈”为氏,故历来有“胡陈为一家”之说。至于妫满因何称为胡公,《岩坑胡氏宗谱》说是因为长寿的缘故,“年及期耆,故谥曰胡”。二、出自归姓,以国名为氏。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故址在今安徽省阜阳县。后被楚国所灭,其国人有的以“胡”为氏。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胡骨(亦作纥骨)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汉姓“胡”氏。四、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氏。

缙云胡氏主要有东山胡氏、胡村胡氏、潜明胡氏、岩门胡氏、上坪胡氏、石蚕胡氏、石上骑龙胡氏、石上胡氏、横路胡氏、后塘胡氏、登俊坊胡氏、新屋畈胡氏、胡初路胡氏、大火炉胡氏、后湖胡氏、林原胡氏、岩坑胡氏,共十七支。但据2017年陇东村出土的东晋咸和六年(331)“胡公庚作”铭文砖记载,当时壶镇就已经有胡姓居住了。现缙云各支《胡氏宗谱》所载,其源均出自妫姓。基本以安定为郡望。安定郡,汉时所置,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地区的一部及宁夏西部。岩坑胡氏据称其先祖胡则被封为保定郡公,故以保定为郡望。

胡在缙云读w的第二声。

东山胡氏

唐末,有胡崇者,世居荆州江陵菊潭,任吴越国的永嘉太守。“因夫人张氏无嗣,次娶永嘉王指挥之女,生一子良,乃居于永嘉汝南。”良生高,高生森。胡森(958 - 1030),字公恩,仕武节大夫,因返永嘉祭祖,途经缙云黄碧,闻冯公岭(亦名桃花岭)老虎伤人,夫人陈氏惊骇,遂寓居黄碧东山,是为东山胡氏迁缙始祖。

胡森有子彦明,任职福建。彦明两子惟富、惟盛“历随父任,喜居闽疆。扶父柩归葬故里,及制满,仍徙崇安”。胡森另一孙惟新,官中书舍人,后与长子胡潮迁居金陵。胡潮弟胡涵仍居缙云,至第五世,裔孙胡班(1154 -)迁永康四十三都白沙川。

至南宋,胡森七世孙胡璜( 1095 - 1155)、胡彬由黄碧分别迁居云塘和合湖(在九都,今葛湖)。九世孙胡榕,官礼部尚书,其先祖胡团葬云塘驿后,遂于云塘建造房室作为书舍和守墓及山场之所。其后,胡榕两子胡瀚(1143 - 1208)、胡浩迁居于此。胡瀚又建造宅舍于杜桥居之,是为杜桥胡氏始迁祖。

胡瀚有三子:长子胡孟岳(1174 - 1234)从杜桥迁壶镇云岭,其孙胡复礼、胡复祖又分别转迁龙泉和本县南顿;次子胡孟善(1177- 1253),“淹贯经史,弱冠游庠,连不得志”,因其先世国子司业胡份在古方山麓(即上宕)建有万松书舍,以为肄业之地,遂隐居于此,为上宕胡氏始迁祖。

胡森十一世孙胡铣(1179 - 1255),黄碧东山人,“仕台州路分司黄岩县尉,尝车从苍岭往来,后遂于胪膛外祖处建署而居焉”。十二世孙胡玭(1245 - 1279)从黄碧东山迁四都笕川。

元代,十四世孙胡逵(1263 - 1331)自黄碧东山迁永康福源渔溪,胡必吟(1312 - 1367)偕弟必浪由上宕迁十五都后湖(今舒洪镇一带),胡茂生(1293 - 1352)从胪膛赘居永康赤岩。

明代,十五世孙胡渤因遭水患,从黄碧避居而迁紫凤,胡显渭从杜桥迁章坑。十六世胡厚(1366 - 1433)于永乐年间从上宕迁上屏(今名上坪)瓜园,胡文虎(1414 - 1493)约于宣德年间入赘黄坛沈氏而从云塘迁后青。十七世胡美(1440 - 1514)从永康赤岩迁缙云朱坑(今属东方镇),又转迁塘后(今属仙都)。廿一世胡褒(1528 - 1584)从后青迁富塘(今名上胡,属前路乡)。廿二世胡兆(1513 - 1567),字守吉,紫凤人,因遭水灾,妻徐氏为马渡人,乃迁马渡,徐氏与之房屋田园以居,为马渡胡氏始迁祖。

廿三世胡三七(1554 - 1615),明万历时从富塘迁白竹潜陈。廿九世胡福寿清前期从塘后迁靖岳。

本支胡氏入缙迄今已历三十九世。清代以来,分为五个支派,各自单独编修宗谱。1996年,以胡氏为主的各聚居村落人数如下:马渡1452人,塘后567人,前胡577人,潜陈518人,上宕520人。

胡村胡氏

据《五云胡村胡氏宗谱》所载,胡安国(1074 - 1138),字康侯,福建建宁崇安人,理学家,《宋史》有传。据胡谱《致堂公传》所载,胡安国长子胡寅( 1098 - 1156),字明仲,实其弟之子,历任校书郎、门外员外郎等职,从建宁迁居丹阳。生五子,“逢时不靖,适金辽之乱,兵燹数扰,皆挈眷避难于婺、处、温三州”。其次子胡栋,字大桢,高宗时任义乌教谕。奉调温州,途经缙云南乡,见其地山环水绕,风景甚好,即辞官居此,且以姓名其地为“胡村”。

本支胡氏入缙迄1994年已历三十四世,总计人口5523人,其中胡村2597人。析居胡源乡大坑、沿路头、章村等10多个村庄计639人,散居五云镇、壶镇、新建、舒洪、姓潘、梨仓等31个村庄计1179人。迁居省内杭州、丽水等10多个县市计863人,迁居外省计245人。

潜明胡氏

本支胡氏世居湖州霅川。至唐代后期,胡远从湖州迁东阳南湖,继迁永康龙山柏樟。胡远十二世孙胡长孺(1249 - 1323),字汲仲,宋咸淳中随舅父人蜀,以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宋亡,居永康山中。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朝廷下诏求贤,被召入京,任翰林修撰。因与宰辅不合,贬为扬州教授,后调任宁海县主簿。元延祐元年(1314)又降为长山盐司丞,遂退隐不仕。据民国27年(1938)《五云松岩胡氏宗谱》载称,胡长孺隐于缙云虎林山前,托迹肇基,名其地为“潜明”,为潜明胡氏始迁祖。而正史与1991年《永康县志》均载胡长孺隐居杭州武林山以终。又据《永康姓氏志》所载,迁潜明始祖为胡长孺之子胡洪。民间即相传胡氏先居下陈(今潜明沿溪下方二里的凉亭处),第三世再分居潜明、松岩和洛阳。

胡洪生恩。胡恩有四子:梁、闰、林、遂。洪武廿五年(1392)胡遂充河南洛阳中护卫校尉军(胡遂有子无孙,由松岩胡林次孙过继补军户前往。)此时胡林( 1349 - 1424)就从下陈迁居松岩。松岩又名赌妇岩,全称是赌妇岩下曲松树,相传昔时有女子于溪边浣纱,恰一木匠经过,两人一见钟情,盟誓成为夫妇。言罢木匠不见(另一说是打赌爬下悬崖即嫁他,那木匠却不幸摔死。)其女即守身不嫁。

明中期,本支胡氏有胡希鼎随母居北洪,又有从潜明迁居李坑口,至明末,再由李坑口分迁西施后陈。清康熙和乾隆时,再有从潜明分居老臼岙、龙爪坑等处。

同治时期,因战乱有多人从松岩外迁。献道迁道门,舜球迁武义,新楷居义乌,新滨居长兰。

潜明与松岩在宣统时分修宗谱,但景敦下二房,因为由潜明过继而两面都参修。

1996年统计,潜明有579人,松岩有402人,两地均以胡氏为主;北洪有胡氏二十多人,李坑口、西施后陈、老臼岙、龙爪坑各有百余人。

岩门胡氏

宋末元初,有胡元拒( 1224 - 1286)者,初任广庆知县,升知常州府事。其子胡端觐(1252 - 1313),字时敬,号思斋,授缙云县儒学教谕。任满偕弟端礼、端知居于缙云岩门,为本支胡氏迁缙始祖。约元至正年间,胡端觐四世孙胡凯(1315 - 1376)从岩门迁茶川。明前期,七世孙胡全,字伯完,从茶川迁云谷。其后又有十世孙胡桓八从茶川迁十九都前湖,十二世胡根(字公本)迁龙泉。

清代,十七世孙胡思项(1647 - 1694),字希美,从茶川迁官坑。廿一世孙胡连全(1773 - 1836)由茶川迁青井湾,胡连楷从茶川迁仙居黄塘。廿二世孙胡克忠(1782 - 1847)传因家境贫寒,少时入灵峰寺,但未剃度。长大后居于近地金湖,迄今已历九世。

本支胡氏入缙迄今已历廿八世。1997年各地胡氏人数:茶川141人,官坑132人,清井湾131人。其余各地为散居,人数很少。

岩坑胡氏

五代时,有胡彭者,仕吴越钱氏,世居杭之钱塘。后隐居于永康县后之承训乡。其子胡彦谷,“性喜清幽,有陶靖之志。访至缙云岩坑,有惬于心焉者,”遂筑室而居,改其地名为胡石堂。

据岩坑胡谱所载,至第三代胡则,出生后即居于永康。1996年岩坑585人,此外,还析居县内杨山、庙下、笕川、五云镇和县外永康胡库、东阳前山以及金华、兰溪等地。

大黄胡氏

据林原胡谱所载,胡则于宋端拱二年(989)中进士后任职钱塘,其弟胡赈。胡赈曾孙端觐于熙宁十年(1077)任缙云县儒学教谕(与岩门胡谱所载不同),闻十六都岩门有先祖遗址,且风光秀丽,任满偕弟端懿迁居岩门里大黄,后雅称其地为林原。清末时,又有分迁塘后村的黄金岙。

本支胡氏主要聚居于上述三地。1996年金湖300多人,其中均以胡氏为多数;大黄800多人,悉为胡氏一族;黄金岙有三十余人。

石蚕胡氏

就是胡宅口胡氏,又称青口胡氏,或赤口岭胡氏。因为其先世传有一条数米长,直径四十来公分的圆柱状的蚕形钟乳石,故谱上自称石蚕胡氏。

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胡氏宗谱》载:胡森,字云林,世居吴郡,生熙宁己酉(1069)七月初三日辰时,以武科官拜武节大夫、东南第一正将。靖康之变,扈高宗南渡(但据《桂村黄氏宗谱》他们在北宋末就有女儿嫁赤口岭胡林。)迁居缙云美化乡之青口岭。当是时有陈氏同迁,为邑著姓。因其地曰胡陈。

胡宅口胡氏在清道光期间,有胡兴梅居倪岗(今牛江)妻卢氏家。清末民初,又有多人分迁大山、县城和武义。民国中期,胡崇满娶五笕头(今五丰)陈顺乾次女,遂迁斯。

1996年胡宅口有969人,牛江五十左右,五丰近二十,合族人口在千五左右。

后塘胡氏

相传宋朝时就居此,但莫知所承,现人口只有十来个。

上坪胡氏

上坪一带,早在南宋时就有胡氏居此了。据《堰头陈氏宗谱》行第所载:第四世陈鼐(1225—1257),次女适十六都上坪胡延,胡延当然不是首居于此的。《筠川陶氏宗谱》也记载了元初时,有陶德坤、陶德颐兄弟皆娶上坪胡氏女的事,他们的丈人当出生在南宋末。《黄龙王氏宗谱》同样载有其先祖王至顺在元朝中期时娶上坪胡氏女。

现胡氏是:宋龙凤己亥年(1359)冬,元处州将龙泉人胡深投奔吴国公朱元璋,秘密把部分家眷安置在上坪,大明立国后,其财产析与长子胡桢,胡桢任凤阳府指挥使,后充云南金齿卫军户。至嘉靖十一年四月,玄孙胡仪远放归原籍,袭封为凤阳府指挥使,胡仪远遂背负先世遗骸,回迁上坪。万历中期,有孙为守胡深墓,从上坪迁处州府城附近。

1996年上坪胡氏近二千人。

石上骑龙胡氏

石读色,意思是瀑布,有二支,本支与潜明胡氏同宗。宋末,胡河从永康迁此。其曾孙胡禔、胡温转迁申明亭。又有十世孙胡垌分迁山溪(今后吴胡塘),又有分黄山。

石上胡氏

本支与上坪胡氏有渊源关系,传是胡深第五弟胡溥的后代。明中期胡世华从永康芝英桑园下来迁,后分黄泥塘(怀义塘)、再分土鱼坑,又有分陈村、榧树根、石亭等地。

1996年石上有988人,土鱼坑457人,其中胡氏为主要姓氏。黄泥塘407人,皆为胡氏一族。

横路胡氏

明永乐癸巳(1413),胡浩(1388—1463)从福建崇安居此,胡浩生镜、镳,本支胡氏遂分二房,镳子胡深为太学生。同治期间有分迁永康,现总人口近三百。

登俊坊胡氏

清乾隆时,从安徽宣城来缙云县城登俊坊经商,现人口近百。

新屋畈胡氏

源出永康堰头,清康熙末来迁,现有人口二百左右。

胡初路胡氏

据分析,他们极有可能是古胡陈的胡氏(胡陈应该是胡初路和前陈的合并简称),最早是住在胡初路(明代起叫和叉路,意为十字街,今名雅化路。)婺台州际大道边,迁入年间当在晋元帝南渡时或之前,估计在元末就被迈里古斯屠灭了。

大火炉胡氏

地址在冷水铺附近,早于周姓,据临村其他姓的宗谱记载,北宋或者以前就已经住此,明末衰落,大概在清初灭绝了。

后湖胡氏

传说早于徐姓,徐姓在洪武时从仙居来迁,胡氏应该在宋元时就住此,可能在明末无传。

人 物

据清《缙云县志》和县内各《胡氏宗谱》所载,科举时代,胡氏有进士六人:胡宿、胡份、胡价、胡权、胡榕、胡味道,皆宋代人。辟举十人。举人三人:胡松,宋代;胡长庚,明代;胡桂林,清代。贡生十七人:其中恩贡一人,岁贡八人,廪贡二人,附贡三人,例贡三人;庠生百多人。

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姓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姓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姓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官氏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代,随着黄姓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姓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文革”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姓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20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80幅。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81人之多。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30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4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四是《渠阳黄氏世谱》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 黄姓家谱文献目录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 刘佑平 东方出版社 200012) 〖北京市〗 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美国(清)黄承林纂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一册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吉林省〗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清钞本一册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上海市〗 上海。金山黄氏族谱:(清)黄玠 黄端履编纂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图书公司 铅印本 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上海嘉定·重辑[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民国)黄士焕重纂 1948年三鑫印务局铅印本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存1、3、4卷) 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清)黄汉荣修 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刊本 藏地: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 美国 〖江苏省〗 江苏丰县·九华堂黄氏族谱十卷: (清)黄火敦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藏地: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村 江苏江都·维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黄承良修 刘崇泉纂辑 1931年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美国 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清)黄世谦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刻本 一册 藏地:江苏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海门·黄氏家乘:木刻本 藏地:苏州大学(存二册) 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清)黄元鹏续纂 清咸丰二年(1852)木活字本二十四册 藏地:日本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清)黄敦懿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55)敦本堂活字本八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清)黄永全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四册 藏地:日本美国 江苏江阴·青畅黄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黄震宏修 黄淡佳编辑 1947年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册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省〗 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 一册 藏地:美国 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余杭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萧山·黄氏族谱三十卷:清嘉庆五年(1800)萃焕堂刊本 四十三册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缺三册) 浙江萧山·黄氏备遗录附昭潜录二卷:(清)黄春林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1807)萃涣堂木活字本 一册 藏地:日本美国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清)黄尊编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二十一册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存二十五卷)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二十四卷:刻本 二十一册 藏地:上海图书馆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续寻一卷搜遗寻一卷词翰录四卷备遗录二卷词翰续 录二卷:(清)黄中咸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 日本美国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词翰录四卷备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黄伯英编辑 1925年萃涣堂活字本 四十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陈宪曾 黄敬贤等纂修 17年世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黄博汝 黄时清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二十册 藏地:河北大学 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民国)王醒华 黄恒泰纂 1936年刊本 藏地:浙江慈溪县档案馆(存二卷) 浙江象山·马坡黄氏谱一卷:(民国)屠耀台续修 1921年钞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象山·溪沿黄氏族谱一卷:(清)鲍之交新修 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钞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象山·黄氏宗谱一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绍兴·汤浦岭下黄氏宗谱四卷:(清)黄锡元修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四册 藏地:河北大学 浙江绍兴·会稽汤浦岭下黄氏宗谱四卷:(民国)黄永和 黄大堃等重修 1917年望烟堂活字本 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陈村黄氏宗谱十卷:(清)黄培清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桂堂活字本 十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陈村黄氏宗谱十卷:(清)黄秀甫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桂堂了本 十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溪柏山黄氏宗谱四册:1928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伯社乡井头村 浙江·兰溪金黄氏宗谱六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屏山乡何夏庄 浙江·兰溪蛟湖黄氏宗谱十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新周乡(二部,其一残) 浙江·兰溪黄氏宗谱三卷:1919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朱家乡 浙江义乌·赤山黄氏宗谱三卷:琴堂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馀庆堂木刻本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1) 浙江·义乌黄氏宗谱四卷:黄庆荣等重修 1928年活字本 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衢县·东坑仓黄氏宗谱三卷: (民国)黄金声修 1943年顺德堂木活字木 一册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 浙江·临海黄氏宗谱口口卷:(清)黄瑞纂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5、6、13) 浙江·临海芙蓉黄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1917年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0)浙江临海县桃渚乡芙蓉村(存卷首、1) 浙江常山·黄氏宗谱一卷:(清)吴敬先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溪源山村 浙江常山·黄氏族谱一卷:(清)谢耕来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鲁乡林坂坞(不全) -------------------------------------------------- 黄姓字辈 派语(字辈、字派): 黄姓字派一般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别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续修《黄氏宗谱》字派为: 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为: 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后又续派语为: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黄氏字派为: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 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宗谱字派为: 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 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 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后又续百字派语为: 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 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浙江陡亹黄氏字派为: 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辉[辉,读音作huī(ㄏㄨㄟ)]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伯夷之裔孙孙许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后裔伯夷有裔孙许辉,其世系为:伯夷→伯常→仲右→叔真→许由→许楗→许辉→伯益。

许辉本人无甚名史,但他的儿子伯益却是名称史记的人物。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

当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大禹曾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许辉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许氏、辉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戎族炎辉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西周初期的西戎,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姜姓。先秦时期居于中国西部,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时其称昆仑、析支、渠搜,商朝时期称昆夷、氐羌,周朝时称众戎、氐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及附近西南一带地区。

春秋战国以后,西戎民族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现时新疆、 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为今日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其中有炎辉氏部族曾迁入今云南保山地区,成为彝族先民之一,有以炎辉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炎氏、辉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 ,出自古代西域大食回辉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中记载:“回辉氏出自西域,来居中夏,所至则建寺。凡七日成会集焉。斋洁身心。从其师满剌焚香面西礼拜,告天祝圣,以伸臣子之敬……”

大食,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 人、 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 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 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作“大食”。

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 教。讲伊朗语的 也被视为 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朝时期的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长达十二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

唐末到宋初,大食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今广东广州)、泉州(今福建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 教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 教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期建立的中国最早的 艾苏哈卜 寺,简称 寺,又名清净寺,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称圣湖。南宋时期学者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了有关波斯、 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宋理宗时赵汝适所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所书之中的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 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 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 人、波斯人、 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 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辉氏即源出西域古大食地区(今伊朗),明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宣传 教,并在杭郡(今浙江杭州)建立了 寺(礼拜寺)。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辉发部,属于以部落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辉和氏,亦称惠和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回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乌拉、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富尔坚哈达,后改汉姓为辉氏、何氏、惠氏。

②满族辉罗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会兰氏,以姓为氏。在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主要是辑录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阶与勋绩,及他们的归顺时间等,其中记载有:“辉罗,来源于金代女真会兰氏”。辉罗氏满语为Huilo Hala,世居乌拉、松花江,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

③满族辉发那拉氏,据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容龄所著《清宫琐记》中记载:“慈禧的祖上原姓辉发那拉氏,明万历年间辉发国灭亡,慈禧元祖巴尔扈逃亡叶赫国,就改姓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为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属于满族八大氏族之一,其原姓满语为Huifonara Hala,原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吉林伊通河流域,辉发国灭亡后,有迁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改入叶赫部者,称叶赫那拉氏;有仍为辉发那拉氏者,在清朝中期有入云南凤庆地区,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范氏等。

如今东北、河北、北京、山东等地的辉氏大多为满族,尽管有些辉氏族人已经改民族为汉族或其他民族,但各家族内部都相传自己为满族后裔。

二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 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 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建康郡: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废黜。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其地归入吐蕃(今新疆)。

辽西郡: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汉两朝沿袭。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乐亭东部、辽宁省大凌河西部地区。

乐浪郡:西汉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命汉朝大军灭亡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鲜咸镜道)、真番(今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四郡,史称“汉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到西汉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 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辽东郡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西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两汉、魏、晋时期,乐浪郡、玄菟郡的区域和郡治不断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此外。在汉魏之时的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韩种的三支,马韩、辰韩、弁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当时约近百万人。

三字辈排行:

湖南湘西辉氏字辈:“……万庭士(兆绍仕)树(自建子向)林(元正)志(忠新)金(凤尚朝)……”

太多了,而且各地各分支都不一样。给你一些参考吧。

王氏派语(王灿前整理)

1、摘自《楚伪王氏》11修族谱 王门孟伯主修 民国32年 善庆堂 13册

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

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

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

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摘自:《王氏四修族谱》37卷 首上中下 五锡圭主修 民国35年 太原堂 40册

派语: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

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

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

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

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

方来受命旌。

3、摘自:宁乡鸟石王氏6修支谱20卷,民国28年,太原堂,20册,288×171派语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

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摘自:《王氏四修族谱》12卷首末,民国32年,太原堂 16册

派语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

修礼立义,守本安常

兴家成业,锡庆致祥

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摘自:湖南益阳《王氏四修宗谱》21卷首 王碧林主修 民国13年太原堂木活字本 11册

派语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

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

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

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

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老谱历传派语:

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

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王氏续修支谱8卷,民国癸酉年,太原堂,存7册,305×198缺卷3

派语

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

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

,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7、摘自《王氏族谱》光绪十二年 文德堂

派语

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

第联

二房鸭头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

第联

二房西陂滩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

甲第联

三房马鞍山旧派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

四房旧派序:

寻求湖北房县胡姓家谱,十成感谢

胡姓家谱目录 5022北京延庆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崧等续编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023河北霸县胡氏族谱不分卷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