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怎么有两个郁
宋版《百家姓》中所编排的“鬰”、“郁”两姓——现在的“郁”字,实际为“郁”字的繁体字。当今,在社会生活、社交关系等活动的实际运用中,两姓已经被视为一姓,互不分彼此。故“鬰”、“郁”两姓之姓氏源流、氏族典故、宗祠对联等宗族文化,亦视为相同。
鬰(Yù)源出:
现在鬰字被写成郁字,但在百家姓中,两个字是两种姓。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于是渐渐地郁姓人也有写成郁姓的了。而战国时候,楚国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
唐赋》中提到,郁姓是来自鬰林这个复姓的。这样看来,那位成仙的鬰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而他的子孙以他的事迹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曾一度
变为“鬰林”复姓,这是很稀罕的例子。
郁姓源出:
源出一
源于大禹之师郁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的老师叫郁华,就是郁华。郁华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王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因郁华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兴盛,接
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郁林,据说他后来修炼成了仙人。战国时期,著名楚国的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郁氏是来自郁林这个复姓的。显然,那位成
仙的郁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他的子孙以其成仙之事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氏,曾一度变为复姓郁林氏。
在郁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简称郁氏,皆尊郁华为郁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二
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如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
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
阳生鲧,鲧生大禹。
源出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郁黄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黄(郁贡),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史称“黎阳公”,其地亦因称为“郁”。
郁黄的后裔子孙主要繁衍于今浙江省的吴兴一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四
源于子姓,出自古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郁伯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王朝时期,江南长江流域有郁邑(今江苏与浙江之间),为春秋时期吴国一个大夫的采邑,该大夫原为宋国下大夫,在华氏之乱中避于吴国,被吴王因称其为郁伯。
在郁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五
源于地名,出自古春秋时期鲁国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郁邑,亦称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传》中称其为“枋”。在古代,“郁”字通“枋”字。显然,郑国称其为郁邑,而鲁国称为枋邑,皆指同一地区。
在郁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郁氏、枋氏,后枋氏也多改称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六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时郑国公子翩之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郁氏另外一支出自太原(今山西太原),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郑国公子翩的后裔,与蔚氏通族。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七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朝时期郁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书记载:楚伐郁林(今广西桂林),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郁氏至今。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
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郁林郡”。鬰林郡的住民,主
要是古代百越民族,也包括了后来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郁氏,再简笔为
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鬰林氏与第一个渊源中提及的鬰华后裔、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没有任何关系。该支鬰氏(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八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郁夷居民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建有郁夷县,行政上隶属于右扶风,位置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及陇县一带。在郁夷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九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西域郁立国国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在汉朝,汉武帝的通西域政策,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径所过的西域有一个郁立国(今新疆奇台),主要是西羌民族,其国民归汉之后,后裔便以国名之谐音汉字“郁”为姓氏,称郁氏、玉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三国志》、《晋书》等的记载:“鲜卑人中有郁姓。”在史籍《晋书》中记载的鲜卑郁
氏,就是拓拔鲜卑的一个部落,原称万郁部,在东晋后期聚集魏部落,首领就称万郁烈。该部落从无固定居所,完全靠游掠生存,为史籍如《魏书》等的脱谱氏族。
万郁部族人后皆改汉姓为郁氏,被北魏孝文帝安置于北地郡,称其居地为郁致县(今甘肃庆阳),亦因此而称之为郁州。鲜卑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一
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契丹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旧唐书·北狄传》中记载:“唐时契丹人中有郁姓。”唐朝时期,契丹民族中的主流部落为郁律氏,亦称野律氏、后在大辽国时期译作耶律氏。
在辽国灭亡后,郁律氏多汉化省文为单姓郁氏、律氏,多数融入汉族,少数融入蒙古族、女真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二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郁氏,出自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的正统中期(公元1443年左右)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被
明英宗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他逝世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其孙沙班之时改汉姓为郁氏,称郁敬,因屡有战功而晋升为指挥使。在郁敬之后,其子孙世称郁氏,
有四世孙郁锦、五世孙郁胜、六世孙郁腾、七世孙郁勋等等,并世代袭职为指挥使。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鬰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已经与郁氏不分彼此,皆称郁氏(在台湾省仍有极少数人称鬰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又被称为郁贡,自郁黄之后,便有了郁氏(郁氏)。
另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
两千多年来,郁氏(郁氏)族人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郁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郁氏(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晋时期,郁氏(郁氏)族人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郁氏(郁氏)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郁氏(郁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
宋、元乱世中,郁氏(郁氏)族人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郁氏(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郁氏大多简笔为郁氏,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氏(郁氏)人家,并有沿海之郁氏(郁氏)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氏(郁氏)家族。
清朝时期,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历史上,郁氏(郁氏)不仅是富阳的望族,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郁氏(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过去,曾经叫富阳城是郁氏(郁氏)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称。大多商行都是郁氏(郁氏)的。富阳城周围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氏(郁氏)的。周围的山上有郁氏(郁氏)的祖坟。到了“洪杨”以后即太平天国以后,他们就逐渐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郁氏(郁氏)族人去了江西等地,留在富阳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以南的乡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郁氏(郁氏)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阳镇上住。从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到富阳,到郁达夫这一辈,正好是十九世。现在浙江富阳的郁氏(郁氏)已有了郁达夫的重孙辈,已到二十二世。
相传郁姓的得姓始祖为郁华、郁黄(郁贡)、郁伯。
郁姓源出有:
一、源于大禹之师郁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的老师叫郁华,就是郁华。郁华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王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因郁华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兴盛,接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郁林,据说他后来修炼成了仙人。战国时期,著名楚国的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郁氏是来自郁林这个复姓的。显然,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他的子孙以其成仙之事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氏,曾一度变为复姓郁林氏。
在郁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简称郁氏,皆尊郁华为郁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二、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如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
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郁黄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黄(郁贡),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史称“黎阳公”,其地亦因称为“郁”。
郁黄的后裔子孙主要繁衍于今浙江省的吴兴一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四、源于子姓,出自古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郁伯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王朝时期,江南长江流域有郁邑(今江苏与浙江之间),为春秋时期吴国一个大夫的采邑,该大夫原为宋国下大夫,在华氏之乱中避于吴国,被吴王因称其为郁伯。
在郁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五、源于地名,出自古春秋时期鲁国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郁邑,亦称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传》中称其为“枋”。在古代,“郁”字通“枋”字。显然,郑国称其为郁邑,而鲁国称为枋邑,皆指同一地区。
在郁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郁氏、枋氏,后枋氏也多改称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六、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时郑国公子翩之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郁氏另外一支出自太原(今山西太原),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郑国公子翩的后裔,与蔚氏通族。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七、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朝时期郁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书记载:楚伐郁林(今广西桂林),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郁氏至今。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郁林郡”。鬰林郡的住民,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也包括了后来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郁氏,再简笔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鬰林氏与第一个渊源中提及的鬰华后裔、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没有任何关系。该支鬰氏(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八、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郁夷居民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建有郁夷县,行政上隶属于右扶风,位置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及陇县一带。在郁夷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九、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西域郁立国国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在汉朝,汉武帝的通西域政策,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径所过的西域有一个郁立国(今新疆奇台),主要是西羌民族,其国民归汉之后,后裔便以国名之谐音汉字“郁”为姓氏,称郁氏、玉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十、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三国志》、《晋书》等的记载:“鲜卑人中有郁姓。”在史籍《晋书》中记载的鲜卑郁氏,就是拓拔鲜卑的一个部落,原称万郁部,在东晋后期聚集魏部落,首领就称万郁烈。该部落从无固定居所,完全靠游掠生存,为史籍如《魏书》等的脱谱氏族。
万郁部族人后皆改汉姓为郁氏,被北魏孝文帝安置于北地郡,称其居地为郁致县(今甘肃庆阳),亦因此而称之为郁州。鲜卑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十一、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契丹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旧唐书·北狄传》中记载:“唐时契丹人中有郁姓。”唐朝时期,契丹民族中的主流部落为郁律氏,亦称野律氏、后在大辽国时期译作耶律氏。
在辽国灭亡后,郁律氏多汉化省文为单姓郁氏、律氏,多数融入汉族,少数融入蒙古族、女真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十二、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郁氏,出自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的正统中期(公元1443年左右)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被明英宗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他逝世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其孙沙班之时改汉姓为郁氏,称郁敬,因屡有战功而晋升为指挥使。在郁敬之后,其子孙世称郁氏,有四世孙郁锦、五世孙郁胜、六世孙郁腾、七世孙郁勋等等,并世代袭职为指挥使。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有。请看:
郁姓历史名人
郁 新:明初大臣,临淮(今安徽省凤阳东)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官户部度支主事,明太祖和明成祖时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精于计算,所作规划,都很完备。前后执掌户部13年,精通业务,事事条理清楚,制度严密而不繁琐,很受朝廷器重。
郁 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郁 浩:明朝学士,举为进士后做官,他的政令简单易行而有效,但也要求严格执行,手下人都觉得他领导有方。
郁继善:宋朝的名医,对医学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研究,熟读古代医书,结合实践加以了精深的思考,取得很好疗效。
郁文博:明代藏书家。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官湖广副使,酷爱藏书校书,筑有“万卷楼”;致仕后,潜心于楼中校书,陶宗仪所编《说郛》,就是他校勘的。
郁文名:清朝的画家,做人有骨气,常画山水花鸟。
郁松年:字万枝,号泰丰,清道光间人,购书数十万卷,精选宋元珍本,刊为《宜稼堂丛书》,抢救、保存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杨辉的算书,宋单常和元郝经的两种《续后汉书》。
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福建省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郁锡麒:清末出色的园林专家,贯通中西园林之长,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就是他设计的。
郁慕侠:民国年间著名记者。他的《上海麟爪》,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沪上海滩方方面面的众生相。
郁达夫:名文(1896-1945),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城,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国内外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1913年秋,青少年时期的郁达夫,随兄长郁曼陀东渡日本留学,他与郭沫若和成仿吾组建了“创造社”。他所创作的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金秋桂花迟》闻名海内外。1945年9月,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牺牲时仅49岁。他一生留下了50多篇小说,200多篇散文和1000多首诗词。中国人民解放军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郁文少将
郁文(1919-1975),江苏省海门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第115师直属政治部教育股股长,新四军3师7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7旅20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6纵16师47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3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海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国防部第5研究院3分院政治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3院党委书记,空军第6研究院党组第一副组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5年逝世,终年56岁。
姓氏源流
郁(Yù)姓源出有十一:
1、来自大禹老师之后。相传大禹老师叫郁华,郁华为郁姓始祖,其后裔称郁氏,遂成郁姓。
2、来自古郁国之后。古有郁国(位置约在今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后为春秋时吴国大夫采邑,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3、来自郁黄之后。春秋时鲁国有相郁黄,其后人沿袭姓郁。
4、来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吴国大夫食采于郁,其后人以胡为氏。
5、出自郁贡之后。春秋时鲁相郁贡之后,他的家庭兴盛,逐渐形成了一支郁姓,其繁衍地在今浙江省之吴兴一带。
6、出自汉代郡县郁夷居民之后。郁夷属右扶风,在今陕西省宝鸡及陇县一带。
7、出自汉代郡县郁秩居民之后。郁秩属胶东,在今山东省平度县。
8、来自汉代郡县郁致居民之后。郁致属北地,在今甘肃省庆阳一带。
9、来自连接古代丝之路的西域方向的一郁立国国民之后。郁立国在今新疆奇台县之西北。
10、来自郁的古体字为郁,郁姓另外一支出自太原(在今山西省北部),读音同(Yù 郁),因其书写笔画太多,而改简郁。
11、源自郁姓与蔚姓通。据《姓氏考略》载,郁氏出自太原,与蔚姓通。
郁姓得姓始祖
郁华。上古时,有一位叫郁华的人,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师,向他学能耐。这位郁华就是郁姓的先祖。因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兴盛,接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郁林,据说他修炼成了仙人。现在郁字被写成郁字,但在过去《百家姓》中,两个字是两种姓。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于是渐渐地郁姓人也有写成郁姓的了。而战国时候,楚国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赋》中提到,郁姓是来自郁林这个复姓的。这样看来,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而他的子孙以他的事迹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曾一度变为复姓,这是很稀罕的例子。郁姓虽源流众多,但大禹为三皇五帝(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后帝,能为帝师者为郁华,故郁氏后人尊郁华为郁姓的得姓始祖。
郁姓迁徙分布
在中国众多姓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郁姓虽说不是一个大姓氏,但郁姓仍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姓氏。据《元和姓纂》所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郁黄又被称为郁贡,自郁黄之后,便有了郁姓。另据《姓考》中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2000多年来,郁氏后代们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郁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400多年了。历史上, 郁姓不仅是富阳的望族,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过去,曾经叫富阳城是郁家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称。大多商行都是郁家的。富阳城周围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家的。周围的山上有郁家的祖坟。到了“洪杨”以后,太平天国以后,那么,他们就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郁家的人去了江西等地,在富阳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江南的乡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郁家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阳镇上住。从郁义安第四世到富阳,到郁达夫这一辈,正好是十九世,现在富阳的郁家,那么,已经有了他的孙子辈,到了二十一世(余略)。
郁姓郡望堂号
1、郡望
黎阳郡:西汉时期设置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另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部休宁县之西北。北魏时期改设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地区。
胶东郡:有时是国,治所即墨(今山东省东部平度县一带)。
鲁 国:在今山东省曲阜、滋阳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治所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
2、堂号
郁姓的主要堂号有:“黎阳堂”、“胶东堂”、“太原堂”等。
郁姓宗祠通用对联
〖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廷计吏;
宋代名医。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临淮人郁新,字敦本,洪武年间官户部度支主事,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精于计算,所作规划,都很完备。下联典指宋代人郁继善,医术精深,为一时所重。
书香门第;
宰相世家。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上海人。景泰进士。致仕归后,居万卷楼,丹铅校核不去手,尝校刊陶九成《说郛》一百二十卷。下联典指春秋时郁贡,世为鲁相,其后姓郁,郁贡为郁姓始祖之一。
〖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少年能作五伦伦;
耆老身居万卷楼。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神童”郁植,字大木,太仓人。诸生,八岁应试,作《五伦论》,及长,研究古学,诗宗盛唐。下联典指明代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
避席厌闻文字狱;
著书愿为稻梁谋。
——郁达夫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自题堂联。郁达无,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有《郁达夫散文集》等。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郁达夫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郁达夫自题联。
〖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万卷搜罗,题名雁塔;
九流妙术,秘得凤阳。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下联典指宋代名医郁继善,深于医术,为时所重。
郁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已经与郁氏不分彼此,皆称郁氏(在台湾省有极少数人仍称郁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位,人口约四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9%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又被称为郁贡,自郁黄之后,便有了郁氏(郁氏)。
另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
两千多年来,郁氏(郁氏)族人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郁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郁氏(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晋时期,郁氏(郁氏)族人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郁氏(郁氏)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郁氏(郁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
宋、元乱世中,郁氏(郁氏)族人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郁氏(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郁氏大多简笔为郁氏,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氏(郁氏)人家,并有沿海之郁氏(郁氏)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氏(郁氏)家族。
清朝时期,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历史上,郁氏(郁氏)不仅是富阳的望族,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郁氏(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过去,曾经叫富阳城是郁氏(郁氏)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称。大多商行都是郁氏(郁氏)的。富阳城周围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氏(郁氏)的。周围的山上有郁氏(郁氏)的祖坟。到了“洪杨”以后即太平天国以后,他们就逐渐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郁氏(郁氏)族人去了江西等地,留在富阳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以南的乡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郁氏(郁氏)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阳镇上住。从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到富阳,到郁达夫这一辈,正好是十九世。现在浙江富阳的郁氏(郁氏)已有了郁达夫的重孙辈,已到二十二世。
一、寻根溯祖
1、大禹之后:相传大禹老师叫郁华,郁华为郁姓始祖,其后裔称郁氏,遂成郁姓。
2、古郁国之后:古有郁国(位置约在今江苏与浙江省之间),后为春秋时吴国大夫采邑,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3、郁贡之后:春秋时鲁相郁贡之后,其繁衍地在今浙江省之吴兴一带。
4、汉代郡县郁夷居民之后:郁夷属右扶风,在今陕西省宝鸡及陇县一带。
5、汉代郡县郁秩居民之后:郁秩属胶东,在今山东省平度县。
6、汉代郡县郁致居民之后:郁致属北地,在今甘肃省庆阳一带。
7、汉代西域之郁立国国民之后:郁立国在今新疆奇台县之西北。
8、郁姓所改:郁姓原为另外一姓,出自太原(在今山西省北部),读音同郁,因其书写笔画太多,而改作郁。
9、郁姓与尉姓通。
二、迁徙分布
1、上海地区(http://wwwgrassyorg/art_cn/Names/name/yuhtm)
从全国范围来看,郁姓是个人口稀少的小姓,但在上海地区,它却是个影响较大的姓氏。
相传郁氏,有因郁国或郁立国,以国得姓;有因郁夷和郁秩地名得姓。
郁氏人居上海地区,有1000多年了。最早进入上海的郁姓家族聚居于嘉定外岗,唐代有郁朝泰官居上柱国;青浦出土过葬于唐永泰二年(766)的郁姓墓碑,墓主郁楚荣,由山东兖州迁来;唐咸通二年(861)所刻的亭林石经幢记,亦有郁姓。宋元以后,郁姓渐向东南海滩地带开拓。到明代,上海、华亭、青浦、奉贤和浦东,都已有郁姓的足迹。
1994年底,上海有郁姓255万人,居全市第87位。在嘉定,1987年时居第57位。
自明代起,上海地区郁氏迭出文化名人,如郁文博和郁松年,两人都是著名藏书家。郁文博,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湖广副使,酷爱藏书校书,筑有“万卷楼”;致仕后,潜心于楼中校书,陶宗仪所编《说郛》,就是他校勘的。郁松年,字万枝,号泰丰,清道光间人,购书数十万卷,精选宋元珍本,刊为《宜稼堂丛书》,抢救、保存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杨辉的算书,宋单常和元郝经的两种《续后汉书》。清末的郁锡麒,是位出色的园林专家,贯通中西园林之长,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就是他设计的。民国年问,有名记者郁慕侠,他的《上海麟爪》,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上海滩方方面面的众生相。
有些郁姓人士投身经营活动。鸦片战争前后,在上海众多沙船行中,南翔郁家开设的郁森盛,是跻身当时号称八大家之一的大船行,行址今南市乔家浜,经营棉布、大豆等南北货运输和贸易。经营棉纱、洋布的是郁怀智、郁锡璜父子,并由此发迹,郁怀智被选为南市总工程局董事和华商会议会副总董,成为商界领袖。在攻打制造局的商团队伍中,郁怀智父子所率商余学会和洋布商团,占有很大比重。由于郁怀智在光复上海中的积极表现,即被委为沪军都督府财政司副司长。
以工商发迹的那些郁姓实业家,他们对文化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仅郁怀智创办或资助过的中华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等各类学校,就有25所,他捐银18599两,捐市2409元,临终还嘱付子孙“继续办理,毋𢡢隐先志”。青浦郁厚坤,是夏瑞芳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左右手。此外,他们还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郁怀智设“郁良心”国药号,以“良药利病,心田积善”为宗旨,还曾对同仁辅元堂与慈善公益组织,捐纳银钱。
外冈郁代,曾以医名著世,传到明末清初的郁士魁,己有20代。崇祯十四、十五年,地方上流行瘟疫,郁士魁悉心救治病人,救活病人无数。《嘉定县志》中所记郁氏名医,尚有郁士魁的儿子郁履豫,孙子郁维禄,曾孙郁廷钧,玄孙郁汉京,以及郁璞等。以刀针治溃疡尤是郁氏世医的一绝。
一些外省流寓沪地的郁姓人士,在上海也崭露头角,如富阳人郁华、郁达夫兄弟。郁达夫,留学日本,著名文学家,上海是他长期居住和成名的地方。他哥哥郁华任公共租界内中国特区法院庭长,面对日伪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暗杀于善钟路(今常熟路)寓所附近。
现今知名的郁姓,有经济学家于光远,原名郁钟正,是南翔沙船郁家的后人。全国劳动模范郁广初,上海工业系统负责人郁品芳,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郁贤谐,热心扶持上海足球运动的申花集团董事长郁知非等。
曾为郁姓聚居而冠以郁姓的地名,有嘉定南翔镇南的南郁村,浦东洋径镇西郁家巷桥,真如镇的郁家弄,今延安东路1264弄旧名为郁家宅。
颇有趣的是崇明郁姓,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了“有子饲”,祭把孔子高徒有子,并称他们是有子后裔,并将郁姓改为有姓。
三、郡望(郁氏堂号)
1、黎阳:在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另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部休宁县之西北。黎阳郡:西汉置黎阳县,北魏改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
2、胶东:在今山东省东部平度县一带。
3、鲁国:在今山东省曲阜、滋阳一带。
4、太原:郁姓望族居太原(今山西太原)。
5、务本堂:相传上七代老祖夫妻因崇明塌海迁居江北滩涂,现传子孙聚居今江苏启东曹家镇北边,从郁hongwan起,传长子长孙至……,郁xiangshan,郁凤鸣(大约1895-1976)。
郁凤鸣传三子(正堂、正球、正环)三女,郁正堂(-1989)传四子(建新、建忠、建灯、建强)一女,正球传子建平,正环传三子(卫东、卫成、卫飞)一女。
四、历代名人
1、春秋时:大臣郁贡。
2、宋代:名医郁继善。
3、明代:
户部尚书郁新。
校勘家郁文博。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4、清代:
诗人郁植。
画家郁文名。
旅游家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5、新中国:
小说家与散文家郁达夫。
音乐家郁钧剑。
新党主席郁慕明。
五、郁氏辈分
1、“锡汝树焕在,锦洪桂柄堂。”: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是按照五行来排列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反复循环。
源出一
源于大禹之师郁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的老师叫郁华,就是郁华。郁华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王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因郁华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兴盛,接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郁林,据说他后来修炼成了仙人。战国时期,著名楚国的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郁氏是来自郁林这个复姓的。显然,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他的子孙以其成仙之事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氏,曾一度变为复姓郁林氏。
在郁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简称郁氏,皆尊郁华为郁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二
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如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
源出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郁黄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黄(郁贡),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史称“黎阳公”,其地亦因称为“郁”。
郁黄的后裔子孙主要繁衍于今浙江省的吴兴一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四
源于子姓,出自古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郁伯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王朝时期,江南长江流域有郁邑(今江苏与浙江之间),为春秋时期吴国一个大夫的采邑,该大夫原为宋国下大夫,在华氏之乱中避于吴国,被吴王因称其为郁伯。
在郁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五
源于地名,出自古春秋时期鲁国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郁邑,亦称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传》中称其为“枋”。在古代,“郁”字通“枋”字。显然,郑国称其为郁邑,而鲁国称为枋邑,皆指同一地区。
在郁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郁氏、枋氏,后枋氏也多改称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六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时郑国公子翩之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郁氏另外一支出自太原(今山西太原),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郑国公子翩的后裔,与蔚氏通族。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七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朝时期郁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书记载:楚伐郁林(今广西桂林),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郁氏至今。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郁林郡”。鬰林郡的住民,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也包括了后来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郁氏,再简笔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鬰林氏与第一个渊源中提及的鬰华后裔、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没有任何关系。该支鬰氏(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八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郁夷居民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建有郁夷县,行政上隶属于右扶风,位置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及陇县一带。在郁夷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九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西域郁立国国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在汉朝,汉武帝的通西域政策,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径所过的西域有一个郁立国(今新疆奇台),主要是西羌民族,其国民归汉之后,后裔便以国名之谐音汉字“郁”为姓氏,称郁氏、玉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三国志》、《晋书》等的记载:“鲜卑人中有郁姓。”在史籍《晋书》中记载的鲜卑郁氏,就是拓拔鲜卑的一个部落,原称万郁部,在东晋后期聚集魏部落,首领就称万郁烈。该部落从无固定居所,完全靠游掠生存,为史籍如《魏书》等的脱谱氏族。
万郁部族人后皆改汉姓为郁氏,被北魏孝文帝安置于北地郡,称其居地为郁致县(今甘肃庆阳),亦因此而称之为郁州。鲜卑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一
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契丹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旧唐书·北狄传》中记载:“唐时契丹人中有郁姓。”唐朝时期,契丹民族中的主流部落为郁律氏,亦称野律氏、后在大辽国时期译作耶律氏。
在辽国灭亡后,郁律氏多汉化省文为单姓郁氏、律氏,多数融入汉族,少数融入蒙古族、女真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二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郁氏,出自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的正统中期(公元1443年左右)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被明英宗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他逝世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其孙沙班之时改汉姓为郁氏,称郁敬,因屡有战功而晋升为指挥使。在郁敬之后,其子孙世称郁氏,有四世孙郁锦、五世孙郁胜、六世孙郁腾、七世孙郁勋等等,并世代袭职为指挥使。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百家姓中怎么有两个郁
本文2023-11-17 02:24: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