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在问卷调查中初识家国情怀
每个时代中的人对家乡的了解有所不同,本班共有46名学生,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历史,了解又会有多少呢?为此,笔者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设计了一次主题为“我对家乡知多少——走进美丽家乡”的社会调查活动,旨在提升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活动刚一宣布,便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但大家都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着手。为此,笔者组织召开了前期的项目活动讨论会,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并引导学生们就如何做社会调查进行讨论。讨论会上,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外出走访,有的说发放问卷,有的说上网查资料……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活动的要求,并最终确定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以小队的形式走进家乡,利用各种方式对家乡的文化或历史进行了解调查,并基于以上调查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为此,我针对家乡历史知多少设计了调查问卷,旨在调查他们对自己家乡历史的了解情况,我用问卷星向他们做了调查,全班46位学生,回收 39份问卷,回收率847%。我针对问题一一整理分析,只有3077%的学生对本村的历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8205%的学生对自己村的年代不清楚,6667%的学生对自己的祖先是谁不明确,有7位学生对村里的名人有较明确的回答,有4位学生对村里的民间故事有详细的回答。100%的学生对于春节习俗有较明确的选择,有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家乡了历史文化了解的还是相当缺乏,天天在村里生活,却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竟不知道祖先是哪位?但问到现在的是否愿意去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表示非常感兴趣。
在问卷调查、外出走访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调查、访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在以小队为单位的行动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取舍与补充,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才有可能地热爱自己的家乡,甚至长大后建设自己的家乡。笔者认为从小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家、爱校,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这才是家国情怀的真谛。
二、在共读中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
叶澜教授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实践性质是这样表述的:“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为了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生命是教育的“魂”,实践是教育的“行”,教育是一项充盈着人的生命的人类实践活动。[2]为了对家乡有更加确切的了解,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笔者完成了《“你好,寒假!”探秘古村落、了解家乡变迁实践活动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了关于组建探秘古村落小组的公告,召集到了十九个家庭参与。家长和学生在共读《千年古村山下鲍》的基础上,对山下鲍村的历史文化、奇闻趣事和民间故事已是耳熟能详。家长自主意识的觉醒带来的发展期待,成为学生向前、向上的力量,引领着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随后还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专题知识竞赛等方式,学习和了解古村历史。古村宗祠,是村落重要的历史见证,蕴含着古村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敢于创造的精神,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家乡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组织孩子们探究古村宗祠文化,认真听讲解员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将参观学习与读书活动、专题知识竞赛等结合起来。并通过组织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专题演讲比赛、宣讲活动、有奖征文比赛,激励广大青少年勤学进取的热情和回报家乡报效祖国的志向。从小事做起,继承民族精神、唤醒家乡情怀,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在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件事可以形成与多类主题的关系,并将在时间意义上无限衍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透析事物背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丰富的价值可能转化为儿童发展的现实。组织家长和学生在共读《千年古村山下鲍》这本书的基础上进行“二探古村山下鲍”活动。家长、学生在阅读了解的基础上对山下鲍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二探古村方案的策划、采访问题的形成、采访的过程,从接收、支持,到参与、指导,内涵越来越丰富,家校合作的意识在不断深化、发展。
(一)家乡的历史美
通过组织学生查阅《涂氏族谱》和采访村中的老人来了解家乡的历史,采访之前,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共同讨论了确定采访的问题,并做好分工安排,有采访员、记录员、整理汇总等。在查阅宗谱、采访老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调查、访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在以小队为单位的行动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取舍与补充。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都上交了调查报告,其中探索小队收集到的资料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
探索小队:朱宇乐队长带领我们查阅了《涂氏宗谱》,我们了解到山下鲍原有几户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其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据记载,清雍正年间,涂氏先祖涂国文从福建长汀来双溪水下农村,与山下鲍梁姓女子相识并入赘为婿,先居水下弄村,后转迁居山下鲍村,以种靛青等为业,繁衍成族。山下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茶叶,油茶等,由于地处山区,村中无工业基础,因此青壮年多常年在外打工,经营超市等,逢节假日才回家。[3]精灵小队的孩子们在队长王奕焮的带领下,访问了村里84岁老人涂立忠、88岁老人涂生明,采访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对家乡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下鲍这个小村庄发展的迅速。现在已是武义县超市经济的发源地,山下鲍一个村就有110多家,山下鲍村民、县政协委员潘法文,创办了拥有45家连锁超市的“万客隆”品牌,成功的联合其他超市,成为沃尔玛尊敬的对手。
(二)家乡的建筑美
山下鲍村现存各种历史筑31处,其中清代建筑28处,民国建筑3处,以民山下鲍村现存各种历史建筑31处,其中清代建筑28处,民国建筑3处,以民居为主,兼有祠堂、桥梁、庙宇、古井等。山下鲍村历史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注重装饰,在梁、枋、楣等显眼处雕有人物、花草、瑞禽、祥兽等。门窗雕刻精美,院墙檐下普遍绘有壁画,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生动活泼,反映出族人对精神审美的价值取向和教化意识。如此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吸引了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前来写生。如此美丽的家乡,我们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
笔者组织召开了“家乡建筑知多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看了家乡建筑的感受、写一写体会、画一画家乡美景,有部分同学回家后还整理、绘制了有关家乡的手抄报。这种形式促使学生学会了总结与反思,许多学生在了解家乡中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笔者把这次活动的照片上传至班级微信群,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表现都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校外教育活动:有家长认为这样的寻根活动让孩子明白了爱乡要从小做起;还有家长认为寻根活动可以让孩子亲近自然,亲近乡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家乡的技艺美
山下鲍历史悠久,以种靛青等为业,繁衍成族。至今在村尾的田里还有靛青塘遗址,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发家致富。我们一起走访了靛青塘遗址,寻找当初制作靛青的具体地点,也向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们了解了当初制作靛青的步骤、历史意义、为何衰弱?经过大家的探索,知道了靛青塘是山下鲍人发家致富的一种方式,后来由于交通闭塞,种植户下降,慢慢地被其他产业替代了。在一系列的寻根通过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调查探究、组织创新、交流合作、信息处理等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
四、在活动延伸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活动在专家交流中创新
县教育局教科所的雷国强所长是《千年古村山下鲍》的作者,对古村落的宗祠文化有很深的见解。在家长和孩子共读这本书后,通过寻根作业对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邀请雷所长跟家长一起谈谈家谱知识,让活动在专家的交流中有所创新。
(二)家长与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情感态度的转变
家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家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的。从探秘古村到知家乡、爱家乡活动的开展,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情感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笔者做了一份知家乡爱家乡的问卷后测,旨在调查他们对自己家乡历史的了解情况,我用问卷星向全班学生做了调查,全班46位学生,回收 42份问卷,回收率913%。我针对问题一一整理分析,有869%的学生对本村的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956%%的学生畅谈了今后村庄建设的想法。全班43个孩子觉得生活在自己村庄很幸福,很喜欢这样的村庄。有25位学生对村里的名人有较明确的回答,有18位学生对村里的民间故事有详细的回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个人成就离不开家乡文化的滋养。多了解家乡历史事件,会增进个人对家乡的感情,了解家乡的历史,能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从问卷结果来看,家长和孩子对家乡的幸福度和满意度挺高的。
(三)家长与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加
从活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参与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越是重视这项活动的家长,孩子的收获越大。通过访问、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等方式,他们知道了家乡的历史、了解到了家乡的姓氏、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历史变迁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家长从没有关注过家乡的历史到对家乡历史的初步了解,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该活动也对其他地方的家长起到了折射带动的作用。其中一位河南的家长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商丘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通过查阅宗谱发现自己竟然与庄子是同村的,他知道后,马上分享在班级群里,从而引发更过的家长去探寻自己的家乡。对于我布置的寻根作业,他也是回答得最完善的,我把他的回答作为最好的参考答案发到班级微信群,供更过的家长参考。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再认识,会形成一系列的认识效应,为他们今后扎根家乡、研究家乡、建设家乡奠定基础,这就是本次活动带给他们最大的收获。
(四)体验延伸活动,彰显反思成效
一个学期下来,在我和家长共同策划、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班级活动,一个学期下来,在我和家长共同策划、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孩子们的各方面素养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国庆节开展了以爱国、爱家乡主题活动,孩子们走入街头,走入各地景区、走入革命烈士纪念馆感受祖国的强大和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重阳节走入敬老院,关爱老人,帮助弱势群体;寒假的“关爱老人、古村探秘、童眼看家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调查探究、组织创新、交流合作、信息处理等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可见,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假期中,学生对自己家乡、社区的感情、责任的形成与发展,无不内蕴着学生自己的发展和周围世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带来了生命的灵动与丰盈。
根据教材的重点,有效地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都会受益无穷。通过寻根活动,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去感受、思考,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作出评判、修正,从而使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学生爱家乡的情怀得到了有效激发和升华。
包姓,中华姓氏之一,为三皇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 《路史》云:包羲氏后有包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包氏姓包的名人包姓起名字包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包氏
分布地区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上党: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历史来源
「包」源出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伏羲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家族名人
包胥公:楚大夫,楚国第一大将军,复楚忠臣,居上党,赞曰:时为,伍胥反楚,向秦乞师,不辞劳苦,忠义贯日,历代罕有,伟哉胥公,名传万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包拯:字希仁 (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万有:(1590~1657),字似之,号敬衡,县城北隅人,一代文豪。著作有《五经同异》、《编年合录》、《四礼损益》、《范数赞辞》、《小学遗书》、《食货录》、《月旦会簿》、《书院约言》,《史编余言》、《正蒙集解》、《唐山寤歌》、《讲学刨记》等。
人口分布
历史上包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发源于湖北的包姓,随后向北部和东部扩散。秦、汉时期,包姓已经在山西上党地区形成望族。魏、晋时期,由泰山鲍姓改姓的包氏族,在山东地区也迅速向东南迁移,同时包姓主力向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聚集。唐、宋时期,包姓已经在长江南北分布,并进入福建。
宋朝时期,包姓大约有近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11%,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二十八位。包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包姓总人口的一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西,这二省包姓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苏、河南、福建。全国形成了以皖赣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包姓大约有1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二十四位。浙江为包姓第一大省,约占包姓总人口的47%。在全自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两省包姓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东、广西、云南、江西、安徽。其入口主要继续向江浙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包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包姓的人口已达65万,为全国第一百八十一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包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广西,这三省区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甘肃、辽宁、湖北、四川、重庆、上海,这六省市的包姓又集中了27%。江苏和浙江各居住了包姓总人口的15%,并列为包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桂渝川和东北两块次聚集地的包姓分布局面。
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皖南部、浙沪、赣闽北部、广西南部、海南、广东西南端、四川大部、甘肃南部、辽宁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包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4%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17%,居住了大约56%的包姓人群。
今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鲍氏家族的来源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仕,食采于鲍邑,因以为鲍氏,称鲍敬叔。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代北鲜卑族复姓俟[qi]力伐氏,迁居中原后改为汉姓“鲍”氏。各家的家谱不同可在查询。安徽有多少姓鲍的一般省级没有统计,你要找当地县志或地名志有统计数字。
姓姒。
姒姓是著名的上古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之一,没有理由放着具有光荣传统的东西不用,反而另起炉灶。
驺这个姓氏是秦始皇起的。当越国被楚国灭亡的时候,最后一任君主无强还姓姒,越国的王族向南流窜,等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平定了流亡的越国,越国王族被赐姓“驺”,意思就是驯服的良驹。
皇帝赐姓一般分为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秦始皇赐姓越国王族,更多的是夸耀自己的武功,没有表彰的意思,属于赐他姓的范畴,性质更偏向一些赐恶姓。
扩展资料: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姒姓有蟜氏还是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母姓。传说中国上古帝舜时,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命大禹仍继承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祖姓。
夏朝灭亡后,有些夏朝宗室后裔改为夏姓、廖姓。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姓、费姓、辛姓、杞姓、曾姓、谭姓、相氏、鲍姓、邹姓、欧阳姓、司空姓等姓氏的。
-姒姓
怎样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文2023-11-17 01:58: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