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2收藏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第1张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 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但是,近年来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故基本可以确定其籍贯为太原府祁县。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为什么说罗贯中是清徐人

--------------------------------------------------------------------------------

为什么说罗贯中是清徐人

王 保 玉

1991年,我任《清徐县志》主编后,邀请孟繁仁、郭维忠二同志撰写了《罗贯中》传略,载入《县志•人物》卷。坦率讲,当时我对罗贯中的籍贯问题,并没有任何探索性研究,便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我是在咀嚼别人的馒头,自己加了点菜肴,经反复的咀嚼,我认为,罗贯中的籍贯“众所聚讼”,而以“太原清徐人”之说的理由最充分。

支撑“罗贯中是太原清徐人”这个论点的有以下三大块基石。

(一)

第一块基石是《录鬼簿续编》关于罗贯中的记载。

20世纪30年代初,正当罗贯中籍贯众说纷纭的时候,文学史专家郑振铎等三人从宁波天一阁藏书中发现了元末明初无名氏编撰的《录鬼簿续编》。这是明朝人手写的蒙尘数百年的世间孤本,是研究文学史、戏曲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价值连城的奇书。这本书记载了罗贯中的籍贯、别号、性格、作品和行踪: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

竟不知所终。

《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

《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这一条记载公诸世后,为学术界所公认,是当时关于罗贯中身世的仅有的、最具权威性的资料,学者们为这一重大发现而“高兴得跳起来 ”,装了一百光的大灯泡,通夜不息地抄录。郑振铎先生15年后举债出重金购得原书,与同仁“朝夕聚首,晴窗展读,其乐无穷”。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说:“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

30年代以后的70多年中,学术界对罗贯中的籍贯虽仍有浙江钱塘、慈溪说,山东东原说,江西吉安说争鸣,但多数学者赞同太原说。

1999年9月15日在清徐县召开的第十二次《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德先生宣读的论文《罗贯中籍贯考辩》一文,评列了七条理由,论证罗贯中的原籍是太原,寄籍是钱塘。并说“东原”说产生于明中叶人蒋大器的序文,而序文中“东原”是“太原”的讹误。其他多数与会学者也认为“只能以《录鬼簿续编》为据,将罗贯中的原籍定在山西太原”。

《录鬼簿续编》仍是一块难以摇撼的磐石,这一块基石奠定了罗贯中原籍的地域为太原。这是我们论证罗贯中籍贯的大前提。

(二)

支撑“太原清徐”说的第二块基石是清徐《罗氏家谱》。

《录鬼簿续编》只是给罗贯中的籍贯划定了一个范围,并没有把他的出生地坐实到一个居民点以至一个家族之中。就是说罗贯中还是挂在柳筐(生豆牙的器具)边上的豆牙菜。

致力于罗贯中研究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多年来一直在潜心寻找罗贯中的根。——寻找孕育这位文学巨星的家族,寻找他的出生地。1984年,他在元代后期文坛大家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10中,发现了《题晋阳罗氏族谱图》的文章,证实了在太原居住着一个可能是由四川迁来的罗氏家族。族谱图中的罗氏之次子允中,“以教授辟仪曹史”,在“还就蜀省幕府”之前,约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到京城大都请四川籍名人虞集为“族谱图”题序。孟繁仁先生推测此处的“罗允中可能为罗贯中同族 的叔伯兄弟。孟繁仁先生兴奋异常,浮想联翩,他坐不住了,立即打点行装出发,寻找可能载有罗贯中的罗氏家谱。

他跑到祁县民俗馆及罗姓聚居的河湾村、会善村,遍查了所存家谱,不见罗贯中的蛛丝蚂迹。河湾村家谱中有一人名罗本,但他生在清代中叶,与《三国演义》作者风马牛不相及。

河湾、会善家谱倒是提供了一条线索——两村罗姓均“源于梗阳(今清徐),迁于祁土(祁县)”。于是孟繁仁行色匆匆,赶到了清徐县。1987年清徐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郭维忠积极配合——郭是罗家女婿,不大费力即找到了5大本《罗氏族谱》。家谱中没有罗贯中的名字。

但是,孟、郭二人还是从雪泥中找到了鸿爪。经鉴别、考证,认定有5点理由可证明罗贯中即出生于清徐罗家。

理由之一,家谱中“有一个位置为罗贯中空着。”(《三国演义》研究专家语)。谱载第六代罗锦的“次子出外”。孟、郭二人认为此罗氏第七代正当元末,时代符合,罗锦另外五子名字(才增、才聚、才森……)与罗贯中名“本”意义相联属,故判定这个次子很可能就是罗贯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认为,罗贯中的族名应为罗才本。并说罗贯中是罗锦次子“很有说服力”,他百分之百相信。家谱不书其名是因为罗贯中编杂剧,写小说,与倡伶为伍,甚至编写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倡乱”、“诲盗”之作的《水浒传》;甚至“有志图王”,参加农民起义,因而违禁犯科,“有辱门风”,于是以“大逆不道”之罪从家谱中除了名,只记“次子出外”云云。

理由之二,家谱中“有个侄子在陪着”(某专家语)。

在太原清徐《罗氏家谱》中,第六代罗锦的三儿子罗才增的三儿子名罗定。《家谱》于他名下注三字:在湖广。十分巧妙,在一本清代初年编写成的小说《善恶图全传》中恰恰有一个名叫罗定的江湖好汉,被书中人冲天贼称作“罗贯中令郎”。如果小说《善恶图全传》也像《三国演义》一样遵循“三分假、七分真”的原则写作的话,那我们就有理由用小说中的罗定和罗贯中的父子关系来证实《家谱》中与罗定有叔侄关系的那个“外出的次子”就是罗贯中。对于 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八十多岁的王利器说:“如果《罗氏家谱》中确有罗定其人,则可以执天下悠悠之口矣。”

理由之三,《罗氏家谱》中有罗才盈——罗允中——罗贯中的堂兄照应着。

在元代虞集《题晋阳罗氏族谱图》一文中,有“罗氏之仲允中,………还就蜀省幕府”之语,孟繁仁先生早先就曾推测罗允中应为罗贯中之兄弟辈。在新发现的《罗氏家谱》中,罗锦长兄有一儿子名才盈,曾任“重庆府通判”之职。“判官是幕宾”(唐•封演语)。这虞集文中所称的“还就蜀省幕府”的罗允中,岂不就是《罗氏家谱》中曾任重庆府通判的罗才盈嘛!才盈为族名,允中为字;这和前述假设的论点才本为族名,贯中为字的《三国演义》作者配为兄弟实在是天造地设。所以前述的张惠仁先生说“论证‘才盈’与‘允中’,‘才本’与‘贯中’的内在联系,那又是锦上添花了”。

理由之四,《罗氏家谱》中一系列序言记述的清徐罗氏家世背景,与罗贯中小说、戏曲作品的历史背景有着惊人的相似。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谱序说:

“本族四川成都府人也。始祖仲祥于(后)五代[后]唐时,游宦于青州仆射。因原籍水灾,下户任内,避乱居白马山中。二、三世遂成巨族……”

“避乱“即避五代藩镇混战之乱。这和罗贯中早期作品《残唐五代演义》的背景完全一致。“野草鲜花遍地愁,龙争虎斗几时休”,“纷纷五代乱离间”的历史在“官宦诗礼”传家的罗门几代人心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代代相传,耳濡目染,刺激了罗贯中的创作欲望,成了罗贯中编写战乱为主题的历史小说的绝好素材。罗贯中甚至故意改变历史真实,把李存孝的封派任职地点由河北移到山西(见《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在《水浒全传》中,也有意将琼英为母报仇的故事的地点直接安排在“太原石室山”,即其祖先避难居住过的清徐县白石沟中。这些似乎不可理解,但用作者的家族清源罗氏的历史与本人青少年时见闻解释就令人信服。

理由之五,《罗氏家谱》(并查证古县志)反映的书香门第文献世家的清源罗氏是培育历史演义作家的沃土。

中国古代文化普及程度低,凤毛麟角的文人大多有其家学渊源,演绎历史的小说家尤其如此。写作历史演义小说,须要深厚的文学历史素养,而创作的成果,又难以实现经济上的回报。因此,其作者大都出身于富裕的书香门第。

笔者挨次查考了元末、明代及清初十三名小说家的家庭出身,除一人身世不明,另外十二人文学史书都介绍他们出身“书香门第”、“贵族”或中道衰落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本人“屡试不弟”、“不屑仁仕”或“仕途失意。”例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从“两世相继为学官”终于没落为商人的家庭,嘉靖二十三年补贡生。《北宋志传》的作者熊大木,为嘉靖时书坊主人。《东周列国》(初名《新列国志》)的作者冯梦龙与兄梦桂、弟梦熊,并有文名。人称“吴下三冯”,梦龙科举不得志,57岁补了个贡生。

《三国演义》是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通鉴》等历史材料,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而写成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规模宏大的历史演义。很难想象,一个出生在文盲充斥的家庭,生活在穷乡僻壤,连《三国志》等史书也无从见到,而是像登徒子一样和老婆大量生孩子的俗人能写出这样的宏篇巨制。

经考察,明代清源的罗门人才辈出,虽称不上垂绅插笏的簪缨世族,却也是当之无愧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罗氏始祖,是五代后唐时任青州仆射的罗仲祥,因避乱居白石山中,其三世祖不愿让后代变成愚昧的山民窑户,丢掉世业儒术的诗礼家风,命其子孙迁于城内,罗氏后人不负祖训,“绵绵瓜瓞,森森兰桂,文武科甲,代不乏人,明经荐拔,亦称多士,登仕籍者翩翩,游胶庠者济济。”(《罗氏家谱序言》)

查阅清源《罗氏家谱》(并查证,顺治《清源县志》、光绪《清源乡志》)知明代罗门中登进士者1人,举人5人,贡生15人,武举3人,荐辟、封赠、恩荫4人,共28人,占当朝清源县同类人物总数的12•3%;清代,清源罗门中举人4人,贡生21人,武进士1人,武举11人,荐辟、封赠、恩荫6人,共43人,占当朝清源县(乡)同类人物的9•4%。明清两代,清源罗氏出任监察御史1人,知州3人,总兵2人,兵备道1人,任知县、县丞、典史等职者30余人。其中,直系传承15代“世业儒术”的罗贤一门。其第9代、第10代朝赏是“大儒,从游甚盛(《清徐古方志五种》P33)11代 沧州知州,12代 的7个儿子都是贡生、副榜、生员,13代,二个举人一个副榜,14代,3个贡生,15代,纯诣的四个儿子全数中举,其中第三子联捷进士。

这里特别直得一提的是罗氏一门有延续数百年的收集保存文献、研究历史的家风。

清顺治年间,清源县创修县志时,知县和羹在急切切欲找资料而“苦无绪理”的情况下,“有罗子名国善者,搜括祖考抄本,出以相示。”资料十分丰富“上至春秋,下至有明嘉、隆而止。”对罗国善这一贡献资料的行动,知县大加赞赏说:“若罗氏者,真文献家也。偶一得之,几与玉检金函、古碑断碣同珍。”以上四段引文均摘自和羹写的顺治《清源县志》叙言。叙言末尾和羹强调:“先生之功夫矣哉!吾愿邑人各刷一部……庶不使罗氏专美于前……”。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清源罗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文环境,是产生史传作家的最好土壤,所以我们说罗贯中产生在清源罗家是合乎历史和逻辑的。

(三)

支撑罗贯中原籍太原清徐说的第三块基石是罗贯中作品中隐含的故土情结。

罗贯中生逢乱世而“有志图王”,故青年出走,浪迹江湖,连忘年交的挚友也不知(罗)所终。所以有诓称是“罗贯中故里”的人编造他在故里的一系列活动事迹,制作出一大堆他的遗物字迹,说他热心建宗祠而捐过银钱,倡议修家谱且发过高论,生有五个儿子,女儿未计其数,四世同堂,乐享天伦,安葬于八卦形墓圹,尸骨至今犹在等等,那纯是天方夜谭、顽童做戏,不值专家一哂——山大老教授,山西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姚老奠中阅报之后就只笑了半笑。

但罗贯中并非草木,岂能无情?尽管他笔下多是咤叱风云的英雄、金戈铁马的战场、云诡波谲的政治、绚烂悲壮的历史;却也有“晋中花草埋幽径……并州尘路总荒凉。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的悲怆凄惋之情。尽管他遭到家族领导的鄙弃,但长期浪迹天涯的游子,难免怀念他的故乡,人不亲土亲啊!我们在罗贯中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他对家乡的隐晦曲折的描述。

例一:《水浒志传述林》二十卷,描写李逵战田虎时,于荒乱中迷失途径向一位“须眉皓白,形貌甚古”的老人问路。老人说:“我这里与仙境隔邻,名唤斗鸡村,只有两姓,对岸姓庞,老拙住处姓钱,都是唐僖宗时代因避黄巢乱移家在此居住。不知已经多少年数了。”这里,老人为什么要说许多答非所问的话呢?联系清徐《罗氏家谱》中,罗氏始祖移居清源的原委和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这分明是作者“夫子之道”。再联系清徐历史地理,可知小说中的“斗鸡村”就是今日清徐县白石沟沟口北侧的平泉村。该村距罗氏始祖落籍地——清徐县白石沟内寺沟村近在咫尺,即“与仙境隔邻”,也有罗氏后裔分布,至今有罗姓20余户,男丁32人,而且有世居于此的庞姓村民七八户,男丁13人。(1990年数)

例二:无独有偶,在《水浒全传》第一百零八回还数次出现“平泉桥”的地名。这绝非无意巧合,而应视为作者对故乡和先祖的追念、缅怀之情的欲禁不能的自然流露。

例三:《水浒全传》93回中,隐者许贯中——澳大利亚学者柳存仁与孟繁仁认为他是作者的化身——赠给燕青一张《三晋三川关隘图》,此图描写的宋江征田虎的进军路线和今日山西的地理特征毫厘不差。不仅如此,作者还对沿途的天池、壶关、五龙山、百谷岭、神农庙等山川名胜和地方掌故,描写得细致入微。孟繁仁说:“许贯忠为宋江制定的征田虎的进军路线,很可能就是当年罗贯中离开故乡太原府清源县,走出山西时的路线。”这是很有见地的话。

这位朋友,你家里的族谱真的好长好长,我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类的古文,许多地方翻译不准,其中典故资料本人不熟,多为网上查证,仅供参考。

PS:族谱貌似很严肃的东东,弱弱地说,看在我一片好心的份上,真的出了错表PIA我呀!!!

PPS:长度原因,具体字词,除典故外不做注解。

从来树之大者,固其根本;流之远者,(浚) 其泉源。承先启后。而因端竟委。宜加详也。

译文从来要求树木长得牢固,必然要巩固他的根本;要河水流得长远,必然要疏通他的源泉。(家族)承先启后,从最初到最后(的血脉),应当详加记述。

注此句疑似缺字(浚)。树、流句,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陈氏之派演於有女为 。

词解有女为:人名不详。

译文陈氏一脉,源自有女为。

稽古重华。以大孝承帝天之庥。以元德受唐尧之禅。尊居九重。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词解稽古:考察古事;重华:五帝之舜。

译文考察古事,从五帝之一的舜说起。舜凭借高尚的德行,接受了尧(五帝之一)的禅让,继承帝位,身份尊贵,富有四海。他的宗庙,被子孙后代祭祀供奉,而保佑子孙。

难商均不肖。禅位于禹。而虞思衍商均之祚。夏禹封虞思于虞。商汤封虞遂于陈。

词解商均,舜的儿子(详见百科资料);祚:本意帝位,此处应指王位。

译文然而,商均没有治国的才华,(舜)禅让与大禹(五帝之一)。而虞思继承商均的王位,大禹将他的封地定在虞,商汤又将虞封作陈(此处译文不准)。

至周武王。又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复封诸陈。以备三恪。

词解元女:长女;大姬:长公主;三恪: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一说封 虞 、 夏 、 商 之后于 陈 、 杞 、 宋 。

译文到了周武王的时代,武王将他的大女儿配给胡公(作妻子),再次分封于陈地,以作三恪。

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 杜预 注:元女, 武王 之长女

三代以来。谨守候服。作宾王家。传二十五主。而灭于楚。

词解候:读去声,占卜预测;服:指礼仪。作宾:指担任太子宾客职务。

译文自三代以来,恭谨地遵守天意和道德礼仪、为王家指担任太子宾客职务(此处译文不准)。传二十五代家主,被楚国所灭。

且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完。抱器奔齐。闻韶而契圣心。占兆而配姜岳。厚施之报。历十一世。

词解陈公子完:人名;韶:传说舜所作的乐曲名;占、兆,都有占卜的意思。

译文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陷入危境,怀抱才能逃亡到齐国(此处翻译文不准),听闻《韶》乐,契合圣上的心思,占卜良辰吉日婚配与姜岳(此处译文不准,亦无资料查证)。(为齐臣)回报齐主恩德,历经十一代。

注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前672年,陈宣公妫杵臼杀其子妫御寇,厉公妫佗子妫完奔齐国,封于田,遂改田姓(详见百科资料)。

另,有典故: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田和迁齐康公於海上。代齐有国。传七主。而灭于秦。

译文后来,田和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代替他成为齐国国主,历经七代,被秦所灭。

注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武装政变,前391年,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食邑,前386年,周室册命田和为齐侯,几年后康公病逝。史称‘田氏代齐’

自秦而汉。以及晋宋。虽无茅土之诈。当有爵禄之颁。如陈平子昂等辈。代不乏人。迄至霸先仕梁。继梁而超。鼎峙六朝。传五主。而灭于随。

词解霸先:南北朝时期陈开国皇帝,即陈高祖武皇帝;陈平,西汉开国功臣,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译文从秦朝、汉朝到晋朝、宋朝,虽然没有土地封邑,但有一些人受到爵位官职的封赏,例如陈平、陈子昂等,世世代代都不缺乏有才华的人物。到陈霸先于梁国出仕,后自立陈国,于六朝时鼎盛一时,传承五代国主,被隋所灭。

注陈朝为六朝中最后一朝,陈霸先出身寒门,白手起家,陈朝历经武帝、文帝、宣帝三代治世兴盛,陈后主溺于文酒,不思进取,陈灭于隋。

另,此句‘随’疑似‘隋’字。

后主陈炀公之子。陈叔宝。于弘农元年。逃居东海。生有七子。长子陈释公。流落江西。

译文陈后主的儿子陈叔宝,在弘农元年逃亡到东海。(陈叔宝)生了七个儿子,长子陈释公流落江西。

数传而陈伯宣。肇家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大湾丘。高坎堰居住。

译文又传了几代到陈伯宣,在湖广安家。家在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大湾丘,高坎堰居住。

嗣是而支分派别。瓜绵椒衍。齐聚几十辈。合数百口。而且物随人化。百犬同槽。

译文从这里之后,便有了分支派别,繁衍传承(开枝散叶),一族人齐聚几十辈(??此处译文不准),总共数百口人,并且财产也和血脉一样繁盛,有上百的家畜同槽而食。

封义门。表其里居。有自来也。然族繁不及备载。特详一派之传。以志世系。

译文陈氏被封义门,‘表其里居。有自来也’(此处译不出),但族人繁多,不能全部记载,特别对一派的传承详加记叙,来记载宗族世系。

注天圣四年八月十九日,北宋仁宗封陈氏为‘义门’。

一世陈伯宣。二世陈檀三世陈旺四世陈机。五世陈感。六世陈兰。七世陈青。八世陈仲。九世陈崇。十世陈 。十一世陈锡。十二世陈恭。十三世陈宗臣。十四世陈及。十五世陈思洪。十六世陈宝至今二十世陈根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六年。

因西蜀土广人稀。饮命移雨广人民。以填四川。我根祖偕二弟远根。

三弟万根。奉旨入川。分手判袂于涪州 石。题诗为记。

词解移雨:将他处雨移至此处。(个人认为此处不是移雨,而是移民。指洪武入川。);判袂:分袂;离别。

译文因为蜀中地广人稀,奉命移民,来填补四川。我族根祖带着二弟远根、三弟万根,奉旨入川。在涪州棋盘石分别,题诗为记。

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追散入西涯。(棋盘)石上首相聚。风浪河边柳更斜。从此今日分别后。一家改作千万家。

注洪武入川,即洪武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行动,推测陈家也入四川分家,路上留下分袂诗。

分袂诗(洪武入川分袂诗),也做分手诗、传家诗,用以辨认分离的族亲,即‘后人对得诗一首,千百年前是一家’。

另,本段缺字,棋盘石在网上查到,不知真伪。

我根祖来至潾阳。卜居于羊市镇。仙人湾。凡粟地沟。桶景场。大屋嘴。罗家沟。水井湾。花石堰。兴隆湾。高湾沱湾。八甲湾溜。官东坝。咸水沟。斗口坝。旧屋湾。桂花湾。石老公。松柏滩。永家坝。登子坝。石子坪。大石坝。石稻场。杨家桥。凤凰嘴。白鹤林。皆其所创业垂统者也。娶祖妣高氏大。生五子。长伯玉二伯周三伯元四伯宽五伯重。

译文我家根祖来到潾阳,将住处选在羊市镇。(后面那长长地一大串地名,某理解不能)都是他所创下的家业(此处翻译不准)。(根祖)娶了祖母高氏(大不知何解),生下五个儿子,分别是……

景太元年。根祖率伯周伯元回湖广。不复来川。所遗留于四川者。伯玉伯宽伯重三房后嗣。各有流传。而伯周伯元之后无可考。谱中有名存。而莫详其所自来。亦莫详其所终及者。大约系伯周伯元之裔。不究其实。不敢强解。译文景太元年,根祖率领伯周、伯元回到湖广,没有再来四川。留在四川的,是伯玉伯宽伯重三房的后嗣。三方各有流传,而伯周伯元的后人已无法考证,家谱中有名字保存下来,三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知道他们最后到了那里去,大约是伯周伯元的后人。无法推究其中真相,因此不敢勉强解释。

伊古以来。代远年湮。使前无所传。则兹无所考。若今无所记。则后无所宗。彼葛 犹能庇根本。羽尚且宜子孙。物亦有然。而况于人乎。

译文自古以来,年代久远。如果前辈没有传承,则现在无所考证,若今日无所记录,那么后代便没有宗族可依。??尚且能够庇护根本之处,??尚且能够造福子孙,(植物)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兹因兴隆湾为汇聚地方。以妥先灵。体报本追远之意。为收族敬宗之行。爰萃族众。谨遵老谱。并详后人。历述木本水源之遗。永祖德宗功之谱。庶亲者无夫其亲而子子孙孙世守勿替矣。

译文因为兴龙湾为(宗族)汇聚的地方,为了告慰先祖在天之灵,还念祖先,追根溯源,汇聚族人祭拜祖先。我族族人,要谨遵先人族谱,传于后人,一一叙述祖先的馈赠遗留,将记录祖宗功德的族谱永远流传下去。‘庶亲者无夫其亲’(此句翻译不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遵守,不可改变!

注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疎,序昭穆。”《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陈澔集说:“收,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 一说是钱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