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宁波原创甬剧院唐老爷升堂演员(百搭嫂扮演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7浏览:1收藏

2012年宁波原创甬剧院唐老爷升堂演员(百搭嫂扮演者,第1张

题主是否想询问“2012年宁波原创甬剧院老爷升堂演员百搭嫂扮演者是谁”?陈安俐。百搭嫂出自2012年宁波原创甬剧系列中老爷升堂的第三段药行街的人物。《药行街》描绘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宁波老城活色生香的生活画卷。讲述了清末民初年间,生活在药行街上的百姓日常生活和趣闻传奇。根据查询药行街简介可知,在该段表演中,饰演百搭嫂的演员是陈安俐。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 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从艺出身)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已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嘉庆三年(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 甬剧

  “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编辑本段发展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 甬剧

  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并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改良甬剧”在剧目内容上没有大的突破,加之戏班自身的艺术素质的局限,在抗日胜利以后,甬剧日趋衰落。

  编辑本段当代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广大甬剧艺人以强烈的翻身感,积极投入到戏曲事业的新天地。张秀英、王宝云、周廷黻、邱志政等主要演员与编导参加了由市文化主管机关主办的戏曲学习班,学习中共中央制订的戏曲工作方针政策。同年10月,张秀英将自己的张家班正式改名为立群甬剧团。 甬剧

  这是上海甬剧界第一个民间职业剧团。 翌年4月,甬剧改进协会成立。10月,协会创办了正风甬剧研究社,集中培训了24名演员,扩充了甬剧队伍。1951年8月,堇风甬剧团(1950年成立)重新编演全本《金生弟》,唱腔以新基本调为主,伴奏上增加部分西洋乐器,增强表现力,受到观众欢迎。之后数年,演出团体时有重组、合并。1955年,徐凤仙、贺显民退出“凤笙”加入堇风甬剧团,使堇风的演出力量有所加强。 1958年上海整顿文艺队伍,甬剧团体有较大的调整,部分剧团支持外省,留沪艺术力量经过调整,充实堇风甬剧团。由于艺术力量有了加强,陆续上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现代戏有《高尚的人》、《东风吹春》等。 堇风甬剧团很重视剧团的素质建设,除在各剧场演出外,每年坚持2~3个月深入工厂、农村、部队送戏上门;1958年下半年,剧团赴浙东地区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上海《文汇报》还为此发表题为《浙东三月》长文,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1960年,该团被评为上海市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主要演员、团长贺显民也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1962年3月,剧团被邀首次进北京陆续演出了《半》、《双》、《天》三剧,引起首都文艺界的注目,演出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全国剧协等的领导周扬、夏衍、徐平羽及马彦祥、刘厚生等先后观看演出,戏剧评论家相继发表赞评,三个剧目被称为“三大悲剧”。上海《文汇报》发表社论《好好学习“堇风”的榜样》。 堇风很重视培养接班人。1960年,在静安区戏曲学校内设甬剧班,由副团长张秀英任班主任,一批主要演员亲自上课授艺。 这个阶段不仅是堇风甬剧团的黄金时期,也是甬剧近二百年发展史 甬剧

  上的高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主要演职人员被“批判”,贺显民被迫害致死。剧团于1972年1月被解散,从业人员分别转业。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后,贺显民等人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但是剧团在“文革”中受到沉重摧残,终因演员行当不齐、人员老化等等原因,恢复无力。尽管如此,甬剧各艺人的敬业精神不减当年。1980年徐凤仙、张秀英等组织业余甬剧团在黄浦区文化馆演出《半把剪刀》等传统戏;是年,徐凤仙、范素琴等赴浙江宁波,培养甬剧新人,为宁波甬剧团恢复作了贡献,1983年3月,徐凤仙等参加“两省一市滩簧戏研讨会”,1987年徐凤仙赴香港演出;1991年10月,柳中心、范素琴在静安区文化系统老年节演出《生日蛋糕》,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甬剧音乐曲调丰富,共计约有九十种。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演化而来的“基本调”,从宁波乱弹班中带来的“月调”、“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词和一些地方小调。其唱腔可大致分为四大类:

  (一)基本调类:包括2/4节拍的老基本调和1/4节拍的流水,唱词为七字句(四三或二二三)式,曲体结构为起-平-落格式。“起”即“上韵”,唱前有音乐起板或引奏,唱完有固定过门;“平”部最具特色,是吟诵体齐言上下句的长段清唱,无伴奏,句数不限,但须成偶,唱至最后一个上句的末三个字时,在节奏和旋律上有个明显的强调,称为“送腔”,将转入“落”;“落”即“下韵”,句幅较长,乐队托腔伴奏,最后有尾奏。基本调的调式是羽调式尾转商调式,男女同宫异腔。这类曲调,由于功能和板式不同,又分为老基本调、新基本调、流水三种。基本调长于叙事,主要用于塑造人物,表现人物较复杂的思想表情。

  (二) 四明南词类曲调。这类曲调均为七言上下句2/4拍,男女同腔,适合抒情,其支声式伴奏优美,节奏活泼,旋律舒展。常用的有:平湖调,商调式,上、下句各有许多花腔,句幅长,速度慢,用于抒情场面。另有紧平湖,多系反面人物所唱。赋调,角调式,与基本调相互转移极易,句幅紧凑,适合抒情和叙事。另有紧赋调,1/4拍,相当于流水。词调,人物哭诉、伤感时多用徽调式。这一类曲调主要勇于叙述故事情节。

  (三) 二簧类。从绍兴乱弹中吸收融化而成的〔清水二簧〕、〔快二簧〕、三五七以及五十年代后从杭剧中吸收的武林调等。二簧类都是七字句的上、下句格式,有正、反宫,由于板式不同又分为:慢二簧,又称清水二簧,4/4拍,与乱弹中的二凡已很不相同,节奏舒展而宽广,旋律激越而流畅,适宜表达慷慨激昂、凄怆悲壮等情绪。快二簧,与乱弹的流水相似,但旋法不同,多表现悲愤、焦急的情绪。

  (四)杂曲小调类:这类曲调数量多、来源广,有当地的山歌、马灯调等,也有江南地区普遍流行的小调,用来作为情节片段之间的插曲使用。

  以上四类曲调,均可在一个戏中混用,彼此可互相联缀、转接。

甬剧在“对子戏”、“两小戏”阶段,舞台演出只有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而且演出以“丑角”为主,演员都为男性,一些“旦角”也由男性扮演。“三小戏”阶段角色也只有一丑一旦一生。滩簧时期行当分生、旦、丑、老生、老旦五类。

纨绔子弟曹锦棠在省城捐得候补道,摆宴庆贺。当夜,他强逼婢女陈金蛾送茶入房,并把她奸污了。之后,曹锦棠另娶名门梁惠梅为妻,渐忘金娥。其时金蛾已怀孕三月。惠梅在娘家已有情人,并已怀孕。因其事被金娥弟弟根福知道。怕泄露贻祸,便设计诬金蛾为贼,赶她出门;曹锦棠也因金蛾有孕,怕事发露丑,竟不加劝阻,顺水推舟。

金娥临产,其弟根福为她终身着想,暗中把婴孩送与大户徐清道为子,金娥昏沉醒来,遍觅婴孩不得,痛不欲生,恰逢徐家得子要找乳母,他们见金蛾长得清秀,便招至家中。

十八年后,曹锦棠任宁波知府。一天他到鄞县首富徐清道家拜客,见徐的儿子徐天赐才貌出众,就把自己的女儿曹亚男许配徐天赐为妻。

新婚之夜,因曹亚男性情凶悍、高傲,与徐天赐争吵。徐天赐一气之下出房。金娥进内好言相劝,亚男反持剪刀行凶。金娥情急自卫,不意失手误杀亚男,慌乱中遗下半把剪刀。曹锦棠闻女儿身亡,誓要治徐天赐死罪。鄞县知县周鸣鹤以为凶器未全,难定真凶,曹锦棠以权势相胁迫,天赐死罪乃定。

临刑之日,金蛾决心到法场自首,途中巧遇失散十八年的弟弟根福,才知徐天赐即是当年失去的亲子。于是金蛾赶至法场讲述了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救了儿子,揭穿了曹锦棠伪善的面目。

编 剧:天方

导 演:陈炳尧 汪莉珍

主要演员:陈金娥------曹定英 石松雪 王锦文 杜亚芳 曹锦棠------杨柳汀 卓胜祖 严耀忠 刘久静 相传清朝时候,浙江鄞县有个寡妇林氏,家贫如洗,靠三亩薄田抚养独子杜文。有一年连日大雨,水将成灾,林氏粮尽路绝。好心的陈四娘从中作伐,劝林氏改嫁江西珠宝商周厚德。杜文闻讯,求母苦守;林氏进退维谷,与子相约:若天晴,稻禾得救则守,若下雨,为儿活命则嫁。然而天不作美,非但大雨不止稻禾尽淹,族长杜太公又趁火打劫,霸占了他们母子唯一的三亩薄田。林氏山穷水尽,只得改嫁。杜文伯父杜袭礼以为有辱门风,与族长在林氏成亲之日,抢走杜文。 林氏既嫁,念子心切,临去江西之日,等候其子于村口。杜文因受袭礼影响,不敢受母赠银,竟一别而走。林氏无奈,只得以纹银百两,相托宗叔杜八哥暗中照应杜文。

十九年后,杜文改名杜宗书,幸亏其母托付八哥之银,度过灾荒,上京赶考得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但想起其母改嫁之事,犹以为耻。某年春闹,宗书亲为主考,不意新科进士中有周麒、周麟两人。据其乡贯年龄,父名母氏,恰是其母林氏与后夫所生之子,以为有失官本,偏偏其事为副主考杜副官所知,恶意讽刺,杜宗书羞恨交集,决意赶至江西为娘“祝寿”。

林氏寿诞之日,合家喜气洋溢,杜宗书假扮乞丐;为母祝寿,林氏惊喜万状。谁料宗书却拿出“祝词”羞辱其母失节。林氏见此,一腔悲愤,怨抑难伸,乃谓“不意子孙荣贵,我乃得此下场”,遂含恨自尽。及至八哥赶到,历述林氏当年为儿一番苦心,痛斥宗书不孝不义,宗书已悔恨莫及!

编 剧:天 方

导 演:汪莉珍 应礼德

主要演员:林 氏------曹定英 郑顺琴 朱杰艳 杜 文------杨柳汀 石松雪 郑 健 杜亚芳 谢端在水边拾到白螺,便拿到家中把它养在水缸中。每次外出回来。谢端都发现饮食已备,他便暗中窥探,原来有一个青年姑娘在烧饭。谢端乘姑娘在烧饭时走了出来,来到姑娘面前。以后,他与姑娘结成了夫妇。土豪金百万知道谢端有个漂亮的妻子,便多次故意和谢端为难,但每次都由“田螺姑娘”设法巧妙地度过了难关。

剧本以民间故事为素材,突出了螺女、谢端为维护爱情的自由和幸福而与财主金百万的斗争,并着重刻划了田螺姑娘多情、机智、勇敢的性格。

1988年《田螺姑娘》搬上屏幕,并获电视剧“飞天奖”。

编 剧:余盛春 苏立声

导 演:王 梨

主要演员:田 螺------陈莎莎

谢 端------虞 杰 该剧根据宁波籍作家柔石先生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创作。特邀全国著名编剧罗怀臻、著名导演曹其敬编排,由市甬剧团演出。

民国年间,浙东农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丈夫谋生计屡屡受挫,并染上赌博酗酒,幼子春宝又久病不愈,穷困逼迫之下,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三年。

妻子泪别病儿和丈夫,委委曲曲地走出旧家,迈入新家门槛。

新家的主人是个年长的秀才。因为秀才娘子多年不育,又不允许丈夫纳妾,所以典妻借腹,传宗接代。新家是富裕的,秀才对妻也似乎不坏,可妻还是惦记着旧家,惦记着儿子。一年后,随着妻和秀才生的儿子秋宝的降临,妻也似乎渐渐融进了新家。秀才甚至信誓旦旦地许诺妻,要在三年期满后正式纳她为妾。

秋宝的百日庆典,亲夫突然来了,这下又唤醒了妻对春宝和旧家的怀念。尤其是秀才夫妇竟当面诬陷妻的亲夫偷窃,并且也无情地辱骂和羞辱妻的时候,妻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实际地位,她对秀才的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了。

期满回家的日子,妻竟不能和秋宝再见一面,妻的心又将要不由自主地留在这个伤心而又屈辱的“家”。

妻的归家之路是这样的漫长,一颗母亲的心被掰成了两半,她只能再次幻想着,幻想着亲夫能够改掉恶习,重新振作;幻想着春宝的病能够治好,健康活着;幻想着一家三口的亲情团聚……

可是,当妻终于跨进自家门槛的时候,她的儿子春宝已经病的奄奄一息……

编 剧:罗怀臻

导 演:曹其敬

舞美设计:周本义

作 曲:汝金山

灯光设计:刑 辛

服装设计:孙耀生

化 妆:戴修玲

形体设计:孙大西

唱腔设计:戴 纬

演 员 表:

妻 ——王锦文 孙 丹

夫 ——沃幸康 虞 杰

大 娘——洪芬飞(特邀)陈安俐

秀 才——杨柳汀 严耀忠

秋 宝——丁 宇(特邀)

刘 妈——陈雪君

黄 妈——陈安俐

桥夫甲——吴 刚

桥夫乙——郑 健

从来没有看过甬剧。

看过甬剧《典妻》之后,并没有觉得是在看一个鲜为人知的宁波地方小剧种的演出,这部戏完全有了一部戏该有的舞台品格,人物、情感、意境都完整而贴切,反而没有让人在“甬剧”这个剧种特性上过多分散注意力,更难得的是,这部戏终于抛开了舞台上司空见惯的帝王将相、历史名人、才子佳丽,终于表现了泥土之上芸芸众生里一个艰难跋涉的女人,当艺术用悲悯的眼光投向这无助的草根人物时,总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温暖,一种抚慰,再卑微的人,灵魂一样需要照亮。

《典妻》的题材取于英年早逝的宁波作家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民国初年,一个浙东贫苦农家,丈夫无计为生,还贪酒好赌,儿子春宝年幼多病,丈夫腆着脸把妻典借给一个富裕的秀才借腹生子,典期三年。

妻为了家,为了春宝的病,只好痛别幼儿,放下脸皮去了。

到秀才家果然生了个儿子秋宝,秀才虽然带她不算太薄,可秀才的老婆是个厉害角色,把妻当个下人不说,还只让秋宝喊她“婶娘”,三年期满,骨瘦如柴的妻又一次痛别自己此生将不能再见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家中,奄奄一息的春宝却死在自己怀里。

戏剧的故事基本忠实了原著,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就没有名字,只是被称作“妻”,戏剧中她依然没有名字,这个灵魂在两个家庭、两个儿子间撕扯的母亲,尊严被丈夫、被秀才家践踏的妻,承受了那样绝望的苦难,连一个名字都没有。

戏剧的结尾和小说是不同的,小说的最后,春宝是个八岁的孩子,妻在一群孩童中认出他后,他生分得躲开母亲,一直躲到晚上睡觉,“转了一个身,她的母亲紧紧地将他抱住,而孩子却从微弱的鼻声中,脸伏在她的胸膛,两手抚摩着她的两乳。”小说中的苦难是一种无言又无期的疼痛,妻未着一言,未滴点泪,然而“沉静而寒冷的死一般长的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

戏剧的处理是:妻奔跑回家去看自己想念了三年的春宝,躺在床上的春宝依然重复着开头时的 :“姆妈,我饿了,我冷了,我身上痛”,妻看了最后一眼,春宝就死了。

这样的处理,大概是为了将妻的苦难再放大些,再夸张些,从结构上也首尾呼应。

但是这样外在的、过于戏剧性的处理,反而匠气,削弱了痛苦的力量,妻的悲痛在戏剧最后那哭天抢地的大段唱腔中显得空洞了。

《典妻》的导演是成功的,在妻的人物刻画上,把戏曲、舞蹈形体动作的审美性和人物的身份、感情融合在一起,给了演员丰富的表演手段,但也没有脱离开人物的戏剧动作和内心情感,给观众以极强的冲击力。

其中有几处让人印象深刻:同一场景下,妻一进一出的两场戏,其肢体语言把人物的身份、境遇、心境表现得极为清晰;妻从秀才家乘破轿回家,一路颠一路唱,把一个心神不宁的母亲刻画得淋漓尽致,快到家门前,妻有一段奔跑,她变换了好几种奔跑的姿势,亦舞亦戏亦人物,可以说是全剧的华彩乐章,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只有舞台能达到,这也就是戏剧的魅力。

灯光的处理也值得称道。

戏曲的舞台灯光一般来说北方剧种大白亮的很多,生怕演员在台上不够光彩,有的演出灯光晃得观众睁不开眼;南方剧种不少都喜欢五颜六色的光,花里胡哨跟歌舞晚会似的。

这部戏的用光很大气,不论是营造环境、渲染气氛还是充当戏剧角色,没有太多的炫耀,但都起到了恰如其分的作用。

这一次看甬剧,真是一次艺术的享受。

2012年宁波原创甬剧院唐老爷升堂演员(百搭嫂扮演者

题主是否想询问“2012年宁波原创甬剧院老爷升堂演员百搭嫂扮演者是谁”?陈安俐。百搭嫂出自2012年宁波原创甬剧系列中老爷升堂的第三段药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