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家的家谱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帝舜,以字或技艺为氏。
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
以上关于甄姓起源诸说,皆认同甄姓出于帝舜后裔。
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这两郡的望族。后二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裔妫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楚灭陈后,胡公妫满后裔陈通因忠于周天子而被赐甄姓,并授陶正之官于洛阳,其后人居于邯郸附近的中山国(郡)。
东汉与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载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证说:“由于舜仁义慈爱,所居之处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后来就成甄氏。”
对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谱也有记载: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山东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载:“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逊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的子孙,从河南陈地到鄄城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滨”留下来的甄氏子孙汇合,从而构成了后来固定的甄姓。
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可以合理推定:中华甄姓起源于帝舜,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祥地。
源流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郁都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群中流入外来基因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北魏孝文帝改华北近百个鲜卑族姓为汉姓,其中郁都甄氏改为甄氏。“郁都甄”乃“郁筑鞬”之异译,为东部鲜卑种姓,后来这支甄姓发展成为河南的望族。
源流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初期,在满洲人、蒙古人、朝鲜人由相继出现了甄姓,形成了东北地区的甄姓的基础。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孳生的”,世居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后多冠汉姓为甄氏、珍氏等。
(2)、满族尼珠珲氏,亦称尼竺浑氏,满语为Nijuhun Hala,汉义“珍珠”,世居长白山区地,后多冠汉姓为甄氏、尼氏等。
迁徙传播
发展主脉: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
古代,有“中原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出现高门大户,著名的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大家族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后裔甄洛,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万。外祖母去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亲临吊唁,百官陪位。尔后,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朝中职官如云,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孙三代,北朝周有大数学家甄鸾等。甄德先后娶司马师、司马昭之女为妻,官至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甄彬有“赎苎还金”之美誉,深受梁武帝赏识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任内颇多建树,去世后,孝明帝追赠其为孝穆公,并亲临祭奠,扶舆出殡。甄鸾北周时任司隶校尉、汉中郡守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主要著作《五曹算经》、《五经算术》、《数术记遗》辑存于《算经十书》,并精通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颁行十八年。
隋、唐朝代,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无极甄氏家族虽不及前时显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鸾子甄族为汾州刺史,孙甄绍为沁州刺史,绍孙甄封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时期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双全,博览经史典籍,精通书法;八次挥师疆场,战功显赫,五次出使藩国,政绩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则天赏识。开元年间,甄亶出任广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集南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任职期间,致力改善岭南人民的居住及医疗条件,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唐天宝年间甄济,在“安史之乱”中视死如归,以大智大勇保存气节。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列国史而奔走,后得元稹、韩愈力荐,朝廷追爵甄济四品官。
甄姓名人见诸《二十五史》者59位,大都出于无极甄族。考其显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是中华甄姓氏族发展的主脉。
当代族人聚居最集中地区:广东“四邑”
当代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
据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及1580年(明万历庚辰年)的广东《甄氏族谱》记载,并对七百余年前先祖墓葬考证:岭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济支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仕途的无极甄族人,随着官职迁调流寓各地,后有宗脉落籍广东。“安史之乱”后,甄济应大将来瑱之聘,到襄阳做官,定居宜城。济翁后裔甄廷宣,南宋高宗时考取进士,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州,定居安庆。廷宣翁孙甄善庆,南宋光宗绍熙癸丑科进士,任广东南雄州推官。善庆翁在任上去世,长子景福携眷扶父灵柩回安庆,次子景贤落籍南雄珠玑里。景贤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锡。次子如璧,便是岭南甄姓开族“始迁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甄舜河家族从南雄珠玑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迁移。第一次,1273年(南宋度宗咸淳九年),为避战乱,舜河公率子世茂、长孙可立、曾孙素善、仕达,举家从南雄沙水珠玑里迁往冈州(新会)大岳甄村。第二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军追击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自尽,南宋覆亡。冈州人四处逃避兵祸,其时舜河公已八十高龄谢世,由四世素善、仕达率族西迁新宁(台山)德行都(今开平新昌地区)。舜河族人在德行都新昌地区定居后,家业渐兴,人丁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孙,始居旺北,后分支霞坑;甄仕达有三子十三孙,始居石海,后分支簕冲。经过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系。“虽其间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总以马蹄冈堡之四村为大宗。”(《岭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谱序》)
四世素善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云谥(素善长子),官任东莱府太守、云南提学副宪。他生五子,长子畴卿居霞坑,后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锦地冈、阳春、台山冲蒌霞洲和下川岛;次子余卿裔居新会城;其余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开平金鸡镇盘村和广西。五世云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迁居广东高州。五世云聚(素善三子),官任广西巡检,生三子仁伯、仁长、仁寿,仁长裔居广东德庆。五世云岫(素善四子),生三子达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况族谱未见记载。
四世仕达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连山(仕达长子),官任连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会五显冲、恩平那吉镇等地。裔孙甄松年,清干隆己酉科进士,诰授奉政大夫,历任文渊阁检阅,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胪,内廷方略馆纂修等职,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去世后,干隆皇帝赐御葬,墓地在新宁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狮子。五世台山(仕达次子),生三子广大、广遂、广安,由石海迁居开平仙塘(沙塘镇),分支恩平沙湖和电白县。五世云山(仕达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质、文子、昆泽,裔居簕冲,分支台山县花瓶、上川和阳江、南海、始兴、遂溪、惠州及广西等地。
随着支脉繁衍,甄姓族人遍布广东、广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形成以“四邑”话为谱系特征的岭南甄氏宗族血轮。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迁居不多,清初仍保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乡村聚居为主的格局。后来,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渐出现大量向外迁移的势头。从1736年(清干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孙先后向台山县海宴地区大规模迁徙,在该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乡。后来,又有许多舜河子孙到台山县的广海、三合、冲蒌、端芬、白沙、下川岛等地落户。
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在广东沿海掠夺廉价的劳动力,甄舜河子孙也加入了“契约华工”的行列,随着历史的进步,华侨地位改善,出洋的人更多,这成为甄族后人向外发展的重要出路。香港、澳门开埠后,大量甄族人又到两地谋生,从事经商和各种职业。据不完全统计,甄舜河子孙在香港、澳门定居的有三万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万之众。他们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尤以三藩市、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为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族人,还成立了“甄氏宗亲会”,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组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这些组织,对联系宗亲,沟通乡情侨情,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增强对祖国家乡的凝聚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云:甄氏望出中山。战国时为中山国。秦代为巨鹿郡领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治所卢奴,在今河北省正定县。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堂号
还金堂:源出典故“甄彬还金”。
中山堂:因为甄氏的郡望为中山,所以得此堂号。
舜河堂:2006年由甄氏后人成立于美国纽约。
底[底,读音作dǐ(ㄉㄧ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卿士尹吉甫,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毛诗崧高序郑笺》中记载:“尹吉甫,周之卿士也。尹,官氏。”
著名姓氏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尹吉甫相宣王者大功绩,诗云,‘尹氏太师,维周之底’也。‘底’今作‘氐’。铎按:此盖鲁诗。氐、底古通,毛诗用借字。”
古代学者所述的“周之底”中的“底”,是指春秋时期西周王朝的氐山,即古蜀国湔氐山,今岷山。“尹氏太师,维周之底”,就是说尹吉甫一直把周王朝的国境控制保障到西南边境的岷山一带。
岷山,为东周王朝的西南边境,是岷江、涪江、嘉陵江上源白龙江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介于川、甘边境,南北逶迤五百多公里,故有“千里岷山”之说。甘肃境内为岷山北段,由花尔盖山、光盖山、迭山、古麻山等组成;四川境内为岷山中南段,有红岗山、羊拱出、鹧鸪山、雪宝顶等,是岷山的主体部分,或认为龙门山和邛崃山是岷山余脉。岷山为强烈隆升的褶皱山地,山势北段为北西向,南段转为东北向,山脊海拔4000~4500米。主峰雪宝顶位于松潘县城东二十余公里,海拔5588米,是四川省境内著名山峰之一。千里岷山是古代蜀国的主要发祥地。
尹吉甫,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执政卿士,对“宣王中兴”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是西周奴隶制王朝的一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哲学家,他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之说,同为儒家和道家所提及,成为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渊源和引用例证之一。
尹吉甫的出身地,在历史上有五种说法:一说是西周房州青峰人(今湖北十堰青峰),一说是西周封钜人(今河北沧州南皮);一说是西周中都邑人(今山西平遥),一说是古蜀国江阳人(今四川泸州石洞),一说是古蜀国湔氐山人(今四川岷山)。
周宣王姬静初年(公元前820年),辅弼周宣王的大臣有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伯虎等,其中的尹吉甫为朝政中枢的重臣。周宣王英明有道,“任贤使能”,使“周室赫然中兴”,百姓安居乐业,这与尹吉甫辅佐的功劳分不开的。
周宣王五年六月(公元前823年4月),猃狁族迁居焦获,进攻泾水北岸,危及东周,“宣王励精求治,命吉甫北伐猃狁”。尹吉甫亲率大军反攻到太原,取得大胜,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主持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功绩卓著,深得周宣王器重。据史籍《东周列国志》记载:“宣王晚年病重弥留之际,召见老臣尹吉甫和召虎于榻前,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宫湟,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协力辅佐,勿替世业!’”周宣王逝世时,立其子周幽王,尹吉甫乃是佐命之臣,不久谢世。
尹吉甫曾作《大雅·庶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还有《大雅·嵩高》、《大雅·江汉》、《大雅·韩奕》等诗篇。他的诗歌主要是歌颂和赞美周宣王的功绩,但对周宣王疏远贤臣等过失,也作了善意批评。如在《大雅·烝民》中记载:“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则能补之”。又如在《大雅·嵩高》一文中对周宣王含有讽意。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周宣王的“功与“过”,对其作了正确地评价。尹吉甫的诗对于历代进步诗人影响较大。
说尹吉甫是西周房州青峰人(今湖北十堰青峰)的依据:是周宣王曾命诗人李孙赋《诗经·小雅·六月》曰:“戍车既安,如轻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荨戍猃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言中兴佐命之臣,炳炳麟集,而维武经文,内安外攘,舍吉甫更莫与竟,颂诗者心窃企慕焉。周室中兴,盖内史尹公勋居多”。在宋朝时期出土的尹吉甫珍贵遗物“兮甲盘”,也叫“兮伯吉父盘”,上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了吉甫征伐猃狁和征收南淮夷贡赋的事迹。尹吉甫死后,葬于十堰青峰山,今碑文尚存。明朝嘉靖间,知县夏维宁为其专修一坊,曰:“忠孝故里”。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修十堰房州县城,曾石刻“忠孝名邦”四字镶嵌东门城楼。清朝时期十堰地方志《郧阳府志》中记载,说尹吉甫是湖北青峰人,留有历史遗迹在。而清朝贡生张开隐也有咏房州青峰佳景云:“记得房陵古号州,青峰更见景多幽。山为文峰峦环绕,寺有清泉水长流。同治年间仙佛在,尹公墓侧断碑留。”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到如今还有《诗经》中的诗句在湖北青峰山盛传,青峰流域曾是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到达的地方,民间传说,贺龙对湖北青峰的尹吉甫也有耳闻。
说尹吉甫是西周封钜人(今河北沧州南皮)的依据是:尹吉甫在沧州南皮今碑文尚存。尹吉甫墓位于河北沧州南皮县城东三公里处,现墓封土很小,墓碑现存于县文保所。文武兼备,是周朝有名的“文以附众,武以威敌”的贤臣,死后葬于此地。1982年由河北省人民 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尹吉甫是古蜀国江阳人(今四川泸州石洞)的依据是:四川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个别地方的地方志也记载说尹吉甫是四川泸州人。而说古蜀国湔氐山人(今四川岷山),与前说大致相同。
说尹吉甫是西周中都邑人(今山西平遥)的依据是: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墓和墓碑遗址。尹吉甫谢世后,就埋葬在这里。他的墓冢坐北朝南,至今犹存。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县周之度于墓前竖了通碑,上书《周卿士尹吉甫神道碑》。此碑曾一度埋没,1983年在墓南一百米处出土后,才又重新竖立于原位。
如今,在湖北、河北、四川、山西四省,都留有尹吉甫的历史记载和遗迹,尹吉甫在各自的地方都有历史名望,都认为是各自地方的人,但没有人争论和从根本上论证尹吉甫的籍贯。
尹吉甫的名望在中国军事和哲学、文化领域影响较大,孔子、老子对尹吉甫都比较推崇,但是近代以来尹吉甫的名气倒确实没有诸葛亮大,例如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就曾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卧龙岗”何在而争得不可开交,从市长、文化名人、官员、学者,到市井百姓,都争的要打起架来,原因在于争夺“名人文化资源”的经济利益。但是湖北十堰、河北沧州、四川泸州、山西平遥等,谁都没有争夺过“尹吉甫名人文化资源”。
尹吉甫“天生丞民,有物有则”的思想,曾为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大师、学者张岱年研究和考证过,他认为是孔子、老子时代之前的哲学家,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最初起源。
如若尹吉甫确然出身于古蜀国湔氐山,则鉴于“氐、底古通”,底氏的来源就有明确出处了。古蜀国氐山人,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底氏、或氐氏,就在情理当中了。
据典籍《中国姓氏词典》中记载:“西汉鲁侯奚涓之母为底氏;唐宁州有底氏;明有甘肃巡抚底蕴。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先民姓氏尾音,属于以夷语读音汉化为氏。
据《中国 大辞典》中记载:底氏, 姓氏之一。
经中外史家研究, 姓氏多源于 人常用人名的译音。如泉州历史上因蒲姓 就以 人原名abll为姓氏,汉音为“蒲”。
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den”音,汉音单读为“底”或“尼”,或浑读为“底尼”,字义为“宗教信仰”。以先民姓氏尾音汉化为姓氏,是 姓氏中重要的来源之一。
底氏,便即源于先民姓氏尾音“底尼”,汉化为“底”,称底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赫书氏部族将领禾速嘉·兀底,属于以先族名字谐音汉化为氏,或避难改名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满族赫书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旧姓“和速嘉氏”,属于以姓为氏。赫书氏部族世居叶赫、吉林乌拉,后多改为改汉字单姓为赫氏、书氏等。
在金国末期的诸多将领中,有位著名的总帅叫禾速嘉·兀底。金哀宗完颜·宁甲速执政时期,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知府石盏·女鲁欢晋为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后被蒲察·官奴所杀,禾速嘉·兀底便代石盏·女鲁欢为金国总帅。后发生了兵变,蒲察·官奴使二兵召禾速嘉·兀底,并说明自己是善意的,不会加害之。禾速嘉·兀底听了很高兴,便给那两个传信的使者各金十星,一同去见蒲察·官奴。谁知这两个小卒恐受金事泄,于路上干脆将禾速嘉·兀底杀了。
不久的公元1234年,蒙古汗国拖雷联宋攻金,金哀宗自缢,金国灭亡。禾速嘉·兀底的子孙在分逃中有取其祖名字“兀底”的谐音汉字“底”为姓氏者,称底氏,以避蒙宋联军所害。
二迁徙分布:
底氏属全国分布姓氏,散见各种地方志和史迹。今中国的西北地区,河南省的商丘市,河北省的无极县高头村、谈下村,康保县蒙古旗杆村,藁城市的九门村,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湖南省湘系东地区等地,均有底氏汉、回两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底嘉庆:(公元1953~今), ;陕西汉中人。著名集邮爱好者。
主集邮票邮品;兼集火花、烟标。
底 杰:(公元1956~今), ;河北蒿城人。著名公安干警,刑事技术专家。
高级工程师。
1986年毕业于河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现任张家口市刑事警察支队支队长,张家口市刑事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医科大学兼任付教授。
二十余年来,参与指挥一系列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先后领导组建张家口市刑事技术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法医教学基地和法医鉴定中心。
1992年与李克勤合作完成了BC25型痕迹比对测量仪的研制工作,同年获河北省公安厅科学进步二等奖,申报国家专利,1993年获公安部科学进步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电视机爆炸一例》、《两种新型现场勘查检验新方法、新工具》、《发光粉显现汗痕迹手印的探讨》、《荧光粉末显现手印方法及专用工具》等。
底建平:(公元1977~今),河北张家口人。目前在北京工作。
底瑞君:(公元1981~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报社编辑。
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甄家的家谱
本文2023-11-17 00:34: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