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延的介绍
陈王廷(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陈式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陈式太极拳、陈式炮捶一路、陈式长拳108势、陈式双人推手和陈式刀、枪、剑、棍、镧、双人黏枪等器械。其中陈式双人推手和陈式双人黏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2.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3.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4.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宗教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宗教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按道理说,起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
先要确认------太极拳门派的开创,始于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
按照杨露禅“学拳于陈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线索,陈长兴教了杨露禅“蒋发拳术”,然后融合了蒋发拳术与陈沟流传的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即陈式太极拳,始于陈沟陈长兴。
依照目前信息,陈长兴曾在河北广府的太和堂药行负责护院,后来与北京镖行合作走镖。
这样的话,就很难说---陈长兴在哪里创编的一路、二路拳了。
因忙于走镖奔波,儿子陈耕耘只好跟陈有本学拳。陈有本教拳,也得先看看他会什么,同时也看看陈长兴的拳法。于是,陈耕耘的“绵拳”引起了陈有本的注意,之后,陈清平也来学拳,展示了一套相似的“十三式”拳法。于是,陈有本打开了思路,以他为主,三人共同改编出了一趟拳架(如今称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耕耘学了陈有本的拳术风格,这就形成了后来陈式太极拳的风格。
陈耕耘—陈延年—陈登科—陈照丕;
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旭、陈照奎。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到北京教拳。陈发科(1887-1957)是号称“牌位大王”陈长兴的曾孙,师承其父延熙。
陈发科于1957年去世。1958年,陈照丕退休回到老家陈家沟。
后来,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正式成立,陈发科的高足冯志强任会长。
1979年起,陈家沟邀请冯志强老师赴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也跟冯志强学过拳。
陈小旺,1946年出生,爷爷是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父亲是陈照旭(1909~1960年),拳术学自陈照丕和陈照奎,为太极拳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华佗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极拳套路。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自古以来,踢、打、摔、拿、跌是我国武术的五大主要技击法。由于这五种技击法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鉴于此,陈王廷创造了推手方法。这种方法伤害性较轻,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的练习方法。
(四)创造了双人粘枪和大杆对练项目
陈王廷创造了双人粘枪法。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大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结合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陈王廷太极拳理论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总结和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经验而创立的。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如《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境界。
陈王廷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昼练家传武学,夜读经史百家,以致文才武略,无不出类拔萃。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送其绰号“二关公”。明末,他以武秀才(庠生)的身份赴乡试考武举。在考武举上,他以“凤夺巢”的箭法技压群雄,后以杀人获罪而 逃出考场,赴登封农民领袖李际遇处避祸,后返乡蛰居。李事败遭族诛,某部将蒋发改装投陈家为仆。为掩人耳目,陈家上下皆唤蒋为蒋把势(旧时长工、短工称谓)。陈、蒋二人名位主仆,实为挚友,每日切磋拳艺,耕田课子。至今陈家沟犹传有《玉带山英雄结义》 、《陈王延义收蒋发》、《木门寨师徒讨牛》、《杨海洼蒋发镇邪》等故事。陈王延生不逢时,无法抒发报国之志,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清初,他隐居乡间,以《黄庭》为伴,搜集、整理民间武术,决心造拳遗世。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创编的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他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晚年,他请人画像一幅,持刀立其后者即蒋发。此像原悬挂于陈氏家祠,惜乎“文革”后期遗失。幸有“文革”前照片留存下来。社会上流行的画像,多为现代人据此重画,以致真假莫辨。现刊原画像照片,以正视听。
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险、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独特风格。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鼠,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子儿孙,成虎成龙任方便。”
陈王延的介绍
本文2023-11-16 22:01: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