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社会实践报告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2收藏

家乡风俗社会实践报告八,第1张

关于家乡风俗社会实践报告八

  作为一个青海人,而且是一个少数民族的青海人,我理应介绍一下我的民族——土族,一个被部分人当做是土家族的民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县,其余散居在乐都,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人口19万多,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旧称“青海土人”藏族人称之为“霍尔”。

 土族每户人家几乎都有一个特定的庭院,方位靠山向阳,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顶,菜园和打谷场,房屋多为三间一组,中间为堂屋,一侧为卧床,令一侧为佛堂,卧室微微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的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女上衣也都有绣花的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小腿扎上黑白的绑腿,带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斜襟衣衫,两袖有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绣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话手帕,花钱袋,荷包,小同龄等,裤腿外夹一尺高的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鞋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至今仍在保留着牧业时期的痕迹,如喜喝奶茶,吃手抓肉和 酥油炒面等。

 土族喜欢喝酒,酒在土族中占有找你更要地位,并形成了土族特有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能酿造“酩”,现在,酿酒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互助牌系列青稞酒已经声誉海外。

 土族人民有种礼仪的传统,尤其注重尊重长者,如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热情好客是土族历来的风尚,迎送客人三杯酒就是这种风尚最突出的表现,主要在客人到来前就拿着酒壶,酒杯在打门口等待,土族人认为三是个吉祥的数字,“三”代表佛,法僧三宝,日,月,星三光,天,地,人三才、、、而敬三杯酒的含义是祝福客人吉祥如意。

 另外,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气,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的创造,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记。

 土族地区有不少的名胜古迹,景点主要是互助的五峰山,大通宝库峡,民和娘娘天地,莲花台,七里药泉,同仁温泉等,土族的吉祥物是彩虹,每逢佳节盛会,飘袖舞红,融入天人合一,福祥长治的境界,因而,土族呗喻为“彩虹民族”,土族地区素称“彩虹之乡”。

 春节和(安昭)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土族称春节为“新年”或“新月”,“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娱乐”、“狂欢”,纳顿节于每年夏季麦收后举行,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历时两个月,时间长,规模大,场面隆重,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此外,土族的传统继而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二月二(农历不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的丹麻戏会,“花儿会”和“少年会”多呢个。再这些节日了处理进行传统的多种娱乐活动外,同时还要举行规模打的物资交流活动。

 土族世代繁衍生息再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南麓及黄河,湟水,大通河和洮河流域,土族人民于生活在这里的汉、藏、回、蒙古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了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就是我富有民族风情的家乡——青海。

阅读更多 应届毕业生 社会实践报告: http://wwwruiwencom/wenshu/shehuishijianbaogao/

;

一、小学生的“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爷爷奶奶家

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湖州民风民俗调查报告(不是春节)

湖州,一个环太湖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大凡江南有水的地方,因了水的氤氲和水的灵动,城市都会带有些许的阴柔和细腻,也正是城市的这种波动的阴柔和细腻,隐隐地融入并成就了这些城市的女人性格。而唯独湖州,由于太湖的浩淼,因此,这座城市的性格似乎在温柔的同时又多了几分豪爽和睿智。

由于从小就在这座城市长大,一直没有离开过,常常感受着迂回的温润空气和从太湖里吹来的清风,使得对湖州的多情感受,还是在很小的时候。记得那时有部台湾电视连续剧叫《珍珠传奇》,演员和剧情现在都有些恍惚了,但是里面的歌词却依然记忆犹新:“天姿蒙珍宠,明眸转珠辉,兰心慧质出名门,吴兴才女沈珍珠”。当时就觉得吴兴是个好地方,后来多读了点书,才知道“山水清远”的吴兴,就是自己脚下这座从战国时期春申君时就建立的城市!而一个“碧波三千顷”的太湖,更是占据了这座城市的无限美好和全部温柔以及豪情气度。

基于这份情结,于是根据学院07—08学年社会实践工作要点安排,我在08年2月对湖州当地尤其是德清的民风民俗进行了调查,走访了湖州很多角落,听取了当地民众的很多声音,也研究了有关书面资料,并向有关地区人们发了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湖州房屋

旧时城市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豪门富贾有前厅、中楼、后花园或3进5进,间以回廊、小院、天井,并“五匠精工”(泥、木、石匠外,加雕花匠、漆匠)。闹市区,多建高大风火墙。乡村中上人家是砖墙楼房,中下人家是泥墙楼房,平民较少。一般多取前后有附檐式,前附檐一侧间(东边居多)隔出为灶间,其余为走廊,可以从走廊进入灶间,后附檐为猪羊棚。若两兄弟3间(或5间),另一侧亦设灶间,兄弟各占l间(或两间),中间为“人家屋”,往往为父母和祖父母所住。民国初,农村也有微州式楼房,即无前附檐,但大门推进约1米为前廊。大门外,另置一对随手开关的矮门,以防鸡、鸭、犬入内。十地贫瘠的丘陵区多草棚,普遍为外籍(如温州、平阳、安徽、河南、苏北等地)贫穷移民所居住。解放后,城市多建钢筋水泥三四层楼房,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楼房多四五层楼,通常一户为1间或数间,农村在70年代前变化不大,进入80年代,开始兴建西欧田园式别墅,俗称“西洋楼”,但为数不多,大都是仿照城市住房模式,设有阳台栏杆等。

湖州饮食习俗

饮食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番薯、六谷等。解放前,由于城乡居民生活贫困,也有以瓜、菜和杂粮代之的。今一般一日3餐,1稀(早餐)2干(中、晚餐)。山区亦有3餐干饭的。农村在农忙时,午晚之间加点心,德清、安吉谓4餐,长兴曰腰餐。菜肴以新鲜蔬菜为主,辅以荤腥。农家常置腌制品:盛夏自制土酱,俗称甜面酱;入冬将青菜切细晒干,撒盐腌制,谓之冬菜;腊月,鱼肉经腌晒称腊,安吉及德清山区还制作小笋干、毛笋干、笋衣、馊笋、水压笋等。

旧时农村富户,常请烧酒师傅酿制“米烧”,备以常用。每逢春节,家家酿制甜白酒,以待来客。今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自制土酒之风渐哀。

湖人多喜欢饮绿茶,少数人喝红茶。湖州市郊以及德清、龙山、武康等地,喜喝橙子芝麻茶,或橙子、芝麻烘豆茶。山区无橙子者也有用嫩笋干替代的。城镇居民昔在茶中加橄榄,俗称“元宝茶”。

湖州特产

湖笔 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湖笔之乡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湖笔笔尖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绫绢绫绢 绫绢的特点是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绢可代纸作画泼墨,绫则用作装裱书画,还可制作戏剧服装、台灯、屏风、风筝、绢花等工艺美术品。由于绫绢装裱书画具有平挺、不皱不翘、古朴文雅的特点,所以自唐代起就被列为贡品,有“吴绫蜀锦”之称,并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风行于海外,瞩目于人间。

湖州羽毛扇 湖州羽毛扇的特点是毛片平薄,质软风柔,式样美观,以选料名贵、制作精细而蜚声国内外。通常采用洪泽湖、鄱阳湖等湖泊中的雁、鹰、鹤、鸱、天鹅等野禽的翅尾,经过选毛、出片、理片、缝片、接管、串毛、装柄、整形、装绒、绘画等十一道工序加工而成。高档的传统羽毛扇,扇柄用鹤羽或鹅羽羽管劈丝编织而成,用玛瑙、檀香链铜丝为钉铰,十分昂贵;一般扇柄则用竹、木制成或采用山羊脚骨制成。羽毛扇种类有100余种,主要有诸葛扇、桃形扇、圆形扇、半月扇和绒折5种。其中桃形扇在1981年全国扇子质量评比中,由于它的造形美观和工艺高超而得第一名。

紫笋茶 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始于唐代就作为进贡珍品。紫笋茶以芽色带紫,形如竹笋,叶底肥壮面朵,茶汁碧绿如茵,兰香扑鼻,甘味生津,茶性温和,提神醒目而著称于世。

太湖百合 太湖百合盛产于湖主湖沿岸地区,个在肉肥,营养丰富,芬香微苦,为夏季清凉饮料。百合中含有微量秋水仙碱,对人体有抗癌作用。

长兴板栗 长兴板栗,历史悠久,明朝被列为贡品,色红肉厚,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主要品种有油光栗、马齿青、大红袍、魁栗,茶果栗等品种。

湖州特色习俗:

轧蚕花(轧,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间艺术表演,规模盛大。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

头清明最热闹。除本省蚕民外,更有从江苏吴江等地,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大多是蚕乡农民,多达七、八万人。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甜)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类似出会的祀神仪典就已开始,其形式有二种:一为拜香会。包括“吊臂香”、“扎内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乐等;二为抬菩萨出游(抬有“总管菩萨”、“土地菩萨”、“宗将军”等地方神祗)。并夹“抬阁”(“盗仙草”、“赵云救母”、“三戏白牡丹”、“打渔杀家”、“西游记”等)。山下河港里大船小船摩舷撞艄,做各种民间技艺表演。有“打拳船”(也称“擂台船”、“哨船”,在船上表演拳术、舞狮等)、“踏拔船”(也叫“浆船”、“快船”,以赛速度为主),“标杆船”,在船上竖起的竹竿上表演杂技(女性较多)“龙船”等。游含山时,男女青年并故意挤挤挨挨,方言称“轧(音嘎)发扎发”,期盼蚕花茂盛,俗称“轧蚕花”。如今其间陋俗已禁绝,祀神仪典也大多停止。但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轧蚕花”,及踏含山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习俗仍不减当年。

湖州文人:

俞平伯:

德清县城关镇地处水乡平原,自古就以其环境优美、风俗典雅为许多文人墨客所称赞。红学大师俞平伯就出生在这里。1993年,俞平伯纪念馆在城关镇落成。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对《红楼梦》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都表现出了一位进步文化名人的思想品德。投身新文化俞平伯曾祖是近代著名经学家俞樾。其父俞陛云为晚清探花。受家庭熏陶,从小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15年春他就读于苏州平江中学,一学期后,即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俞平伯开始从事白话诗的创作。1918年5月,他的处女作《春水》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上。同年,又参加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民平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为宗旨”到民间讲演,宣传新文学运动和爱国民主思想。年底,加入北大“新潮社”,担任社干事部书记,并成为《新潮》月刊的主要撰稿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俞平伯参加北大学生会新闻组,在北京街头散发传单、从事宣传鼓动工作。并在《新潮》第1卷上发表了《中国神圣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历》和《我的道德谈》等文,竭力反对封建的神圣思想和三纲五常。又撰写了《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一文,分析、批评当时反对新诗的社会论调。1919年底,俞平伯从北京大学文科毕业以后,即赴英国留学,并与《红楼梦》朝夕为伴。回国后,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北京外国语学校、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等学校任教。同时,参加了“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进步文化团体。1922年1月1日,他与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刘延陵等人,创办了“五?四”以来第一个诗月刊《诗》,为新诗创作提供园地。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新诗集《冬夜》,这是继《尝试集》、《女神》后的中国第三本新诗集,表现了写实与进取精神。此后,《古槐屋词》、《西还》、《忆》、《雪潮》(与朱自清八人合集)等诗集相继出版,大部分为写景抒情,思国怀乡之作,也不乏抨击黑暗现实之力作。其诗论代表作有《诗底进化的还原论》等文,竭力主张推翻“诗底王国”,“恢复诗的共和国”,回到平民中间去。他对古典诗词也颇有研究,曾著有《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译》等著作。与此同时,俞平伯还从事小说、散文的创作。早在1919年,《新潮》月刊就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花匠》,以花匠将花枝强扭成奇形怪状来批评矫揉造作,表达自然发展的要求,后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20年代起,转以散文创作为主,他在《风化的伤痕等于零》、《广亡征》、《近代散文钞?跋》等文中,对传统礼仪及封建军阀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先后结集出版的散文有《杂绊儿》、《燕知草》、《杂绊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剑鞘》(与叶圣陶合集)等。他的散文含蓄,其中《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更为人所传诵。

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水星上,两经235度—225度处,有一座直径为 120公里的环形山,被命名为赵孟頫山。赵孟頫艺术馆有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其陈列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示的作品使它成为艺术爱好者学习临摹的课堂。

赵孟頫艺术馆位于湖州莲花庄路的中国湖笔博物馆内,于2001年9月建成开馆。建筑外观歇山顶,飞檐翘角,亭廊楼院皆为仿古式建筑。它集元代大艺术家赵孟頫生平与书画作品展览于一体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博物馆。主体部分设:赵孟頫纪念厅,模仿松雪斋书房内景,介绍其生平艺术生涯,赵孟頫仪式厅,珍藏赵孟頫及其艺术同道等历代书画传世作品37件,书迹刻石38块。其中的赵孟頫手书刻石《胡茄十八拍》坊、《鹊华秋色图》、《人骑图》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均是风华绝代的人类文化瑰宝。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人。唐朝著名诗人,与当时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结为“忘年交”。韩愈曾以“我愿身为云,东野变成龙”来形容和他的交情之深。孟郊两次参加会试不中,直到46岁才中进士。他欣喜至极,作诗<登科后>,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常为后人所引用。他50岁任溧阳县尉,56岁时由河南尹郑余庆推荐为水陆转运判官。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再次荐他任兴元府参军。他带着妻子前往,走到河南阌乡县时突然得疾而死,时年64岁,葬在洛阳。韩愈撰写了墓志铭。宋朝景定年间在孟宅保(今武康千秋村清河桥)孟郊旧居建贞曜失生祠。元朝至正年间在战乱中被毁掉。祠旁原有“东野古井”,解放后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毁,仅存清代修建的井碑和井圈,现由县博物馆收藏。孟郊性格耿直倔强,在官场上失意,终身清贫。但诗作享有盛名,被人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自我写照的诗“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得闲,心与身为仇”,表明他作诗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反复推敲。他以亲身经历,创作了不少反映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的诗篇,如《择交》:“虽笑未必笑,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胆里生荆棘”。《伤时》:“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即路人。”孟郊的诗立意新颖,具有独创风格。韩愈称他是继唐朝大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而起的优秀诗人。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称他:“诗从肺腑出,出辄肺腑。”他的诗当时流传到远方,对后世也很有影响,著名《孟东野集十卷》。

翻开湖州的历史,尤让人引以自豪。青山绿水,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蜚声文苑的骚人墨客,几乎都同湖州的山水风物有过因缘。调查中只详细调查了解了几个最有名的文人资料。

作为一个人文荟萃之地,湖州有着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时间,在延续;湖州文化,在沉淀。

假,是我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寒假,放假了不能闲着啊,于是我主动向舅舅要求到他店里帮忙卖对联。主要是想通过社会实践,体验一下做销售员的感觉以及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卖对联时能够见到许多不同性格的人。虽然在卖对联时与他们只有短暂的接触,但对于我们这种一直生长在象牙塔里的人来说,见识不同的人人也许对于自己将来出去社会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起码在待人接物方面也会有所提高。

  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这次实践活动的工作环境。舅舅原来是开书店的,几年前镇上所有的中小学课本都是由舅舅作为中间代理商所供给的。但后来镇里的教育办收回了舅舅的供书权,为了谋生,舅舅就开起了百货商店。但人们还是习惯把它叫做书店,尽管店里的书已经寥寥无几了。既然是什么都卖的百货商店,到过年时,舅舅也会批发一批对联、门神、利是封等摆着卖。在接近过年的前10天左右,我们就要开始工作了。我们主要是用竹竿和防水布在书店门口搭成一个很大的帐篷,然后把已编好号的对联挂在上面让人挑选,而下面就整整洁齐地摆好对应号码的对联以及各种门神、利是封、门帘等过年所要用到的东西。工作环境是相当简陋的。但当所有的对联都挂上去时就显得很有节日气氛。而我也迫切期待有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对联。当然,现在镇里卖对联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放眼看去,整条街都是红色的对联高高挂。但可能由于我舅舅已经卖了多年的对联,因此许多老顾客还是会到书店里买对联。

  虽然我是大学生,但我想假如没有亲身去卖对联,我也未必懂得如何简单区别上下联。况且,现在的人似乎不像过去那样每个门口都贴上对联,而是选择一对最好的贴在大门口就了事。因此要挑一副好的对联也是颇费工夫的。在那里工作几天,我都见有些顾客会自带笔和纸在那里比划着,年长者还喜欢讨论对联的工整性。当他们挑选好后,就会叫我们这些临时销售员去取相应号码的对联。由于人多嘈杂,通常一天吆喝下来,嗓子都会变得嘶哑的。不过,当我看到顾客都满足地拿着一卷卷的对联离开店铺时,我的内心还是欢喜的。 工作的第一天,早上八点上班,一直工作到下午五点。期间除了上厕所之外基本上是没法离开工作岗位的。就连吃饭也要端着饭碗边吃边卖。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虽然是亲戚家的活,但是工作态度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不严格按照工作时间以及规则,那么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销售员。那么我这次的实践活动也会因此而变得不切实际了。

  曾记得在某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假如能把手头上的平凡小事都有效完成了,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是的,并非只有办大事的人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说自己是成功的。实际上,只有认真工作的人都可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而我也是尝试在这件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寻找着自我。

  我记得有一对外省夫妇带着他们的小孩来挑选对联。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来这里购买对联,又或者是因为是外省人的身份,他们一直都在那里默默地站着。当时人很多,很嘈杂。男人用生硬的普通话有点不好意思地叫我拿对联给他。但由于当时太嘈杂,我没听清楚他想要那副对联。他重复了几次,脸都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站我身边的小雪也是临时销售员,她捅捅我的手臂小声说:“你就不要理他们了,反正他们顶多只买一副对联而已,你还不如接待那些‘大一点’的客户更划算啦。你舅舅也说了,一次销售对联满50元以上的就可以提成,你还不积极点?”听了她的话,我愣了一下,什么叫做“大一点”的客户?难道就因为他们是外来工,就因为他们只买一副对联,就应该区别对待吗?我想到自己来这里实习的目的,我是为了提高自己对待工作的热忱与提供最好的服务给顾客,而并非单纯只是为了钱。  我拨开拥挤的人群,走到那对夫妇面前,用普通话叫他们写下所选的对联号码。那对憨厚的夫妇一脸惊奇地看着我,似乎他们得到了优先购买权一样展开笑颜。然后很快地,我就包装好他们的对联并送他们到门口,并祝他们新年快乐。看到他们的微笑,我心里觉得很暖和。我并非在显示自己的伟大,我只是把他们当作服务的对象。而服务的质量是不应该因为他们是外来工的身份而有所降低的。

  买对联时最怕的就是碰到那些非凡挑剔的人。我就碰到一个这样的人。他先教我拿了3、4、5、11号的小对联,我照例给他配好了横批。可他又嫌那些横批的字不够好看,要求我重新换给他。我当然照办。可当我预备把对联卷好要他付钱时,他却说7、8、9、15号的对联似乎更好,再次要求我重换。我什么也没说,耐着性子又换好给他,然后也微笑祝他新年······································参考自:172校园活动网 http://www172xiaoyuancom/shijianbaogao/原文地址: http://www172xiaoyuancom/shijianbaogao/shijian/2010/0225/2774html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在春节期间,我国每个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了解这丰富多采,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家中及周边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老人

调查方式:询问并记录

调查结果: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扫尘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恶行。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爷敬香,供上甜品。举行过祭灶后,便要扫尘,新春扫尘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三十 贴门神贴春联 贴福字 贴窗花 贴年画 守岁年 吃饺子 放爆竹 给压岁钱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过年都有贴门神春联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旁,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春联原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大红纸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绿黄三色。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饺子则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在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时吃。当新年钟声敲响时,整个中华大地上爆竹声震响天宇。下面就是给压岁钱,这可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了。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拜年 聚财 春节早晨,开门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拜年的形式

一是走亲戚的拜访。初一必须到长辈家,须带礼物。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两句就要告辞。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一年来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机买些礼物。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见面彼此说:“恭禧发财”

另外 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鳌山灯杆、火树银花,这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张灯放火、观灯游赏是元宵主要的节俗活动。元宵节真是中国的狂欢节

过了正月十五,这一年的春节算是结束了

这个是网上的一篇,我删了很多,其中有很多条民俗,你可以选着写

中国传统春节及外国春节的初步探究

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地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春节都有那些说法和讲究

这万事都有个头,那么春节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又是如何源远流传下来的呢

春节的来历: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专家近日介绍说: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 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头尾都说了,可大家都知道过年并不简单,这每天都该做些什么

每天的习俗:

腊月廿三或廿四------祭灶,扫尘;

腊月廿九或三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置天地桌,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正月初一------占岁,贴画鸡,聚财;

正月初二------祭财神;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贴"赤口","送年";

正月初五------祭财神,路头神生日,送穷,开市;

正月初七-----"熏天";

正月初八-----顺星,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祭天公(玉皇大帝生日);

正月初十------祀石头(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

正月十五------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欢欢喜喜过大年,迎天庆地闹新春都说中国传统纷繁且总是带有一份神秘,那就有必要一一道来

春节的习俗及相关: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接 财 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过 年 放 爆 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过 年 吃 饺 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食俗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贴年画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渐渐被淘汰年画只是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年画形式,并用以表现现实生活至五十,六十年代新年画一直兴旺发达它已经改用新的印制技术,印数和发行量极大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画种出版数量能达到年画的出版量年画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

关于春联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有着几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春节文化,被3000万华侨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那里,春节的庆祝在飘洒着浓浓中国味道的同时,也掺入了几许异国情调所以,让我们也简单了解外国的春节

日本

日本人以前是过两个新年的,即元旦和春节,同我国现在的情况相似只是到近代才改为过新历年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夕,日本人也有守岁的风俗,人们一边吃荞麦面条,一边观看电视台为新年编排的节目,男女歌星独唱比赛最受欢迎午夜时分,寺庙香烟缭绕,钟声齐鸣,而且往往敲一百零八下据说这是因为《佛经》里有"闻钟声,烦恼清"之句日本人认为每敲一下,就会去掉一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意味着清除所有的烦恼钟声响后,人们涌向神社和寺庙,烧香拜佛,点签算命,称为"初诣"(意即第一次参拜)据估计,每年从午夜到元旦,约有近8000万人参加参拜元旦早晨,全家从年幼者到年老者依次排列喝屠苏酒,共尝青鱼子,黑豆以及稍带甜味的酱油煮小干鱼等据说这些象征吉祥的食物会带来子孙繁荣,身体健康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元月1至3日,称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按习惯要吃年糕汤,日本人叫做"御杂煮"新年里,各户门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条草绳或用草绳编的圆圈,称为"注连绳"或"注连饰"有的还摆上一些松竹,叫做"门松"许多公司大厦门口和街头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设计新颖,别具一格的牌楼,以示庆贺人们还将鹤,龟等象征长寿的动物剪纸贴在住宅内外,祈祷平安同时还根据十二生肖,刻个年肖,相互赠送邮政省还大量发行绘有年肖的"贺年邮票"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之间,互赠贺年片成了最热门的祝贺方式,日本人称它为"飘舞的风筝",遥致深情在新年里收到谁收到的贺年片多,谁就会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财运亨通,格外喜悦新年里,街坊四邻,亲戚朋友,孩子之间拜年的习惯仍然盛行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恭贺新年""红白歌大赛"——日本人的"春节晚会" 日本过年习俗:买福袋图吉利

春节是日本以前最盛大的节日,每家用松柏装饰房屋,除夕晚上全家人围着火炉守岁午夜时寺院响起108声钟声,第二天互相拜年

在日本,新年时有一种叫"福袋"的商品所谓福袋,就是装着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种,化妆品,服装,生活杂物,电器,总之能装进袋子里的都行价钱从1000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由于非常受欢迎,福袋往往年前就开始预售

同样是商品,为何福袋如此受欢迎呢 原来,福袋非常超值,一个千元的福袋里,往往标价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时一个两万日元的福袋里,有价值三四万日元的数码相机也说不定这样一来,买福袋又给人一种新年中大奖的感觉当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数,但一想到可能会中大奖,而且至少也会物有所值,消费者自然会争相抢购了

对商家而言,这种销售方式比起普通的促销来,效果大不相同一般的促销是消费者来选购商品,买几件要消费者说了算,而装在福袋里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商家可以自由搭配对消费者来说,福袋实在是物美价廉,据说日本女性很少有人能抵御福袋的诱惑,况且福袋这个名字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大过年的,谁不想带着福气回家呢!

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阳,接着去神社参拜,或互相向亲友问好他们称元旦为"正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韩国

韩国人在元旦这一天,全家除了团聚饭宴外,还要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男孩子多半去放风筝,女孩子则跳跳板韩国人过春节:要吃米糕片汤

中国人的春节也是韩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作为一名嫁在中国的韩国媳妇,我已在北京学习并生活几年,每到春节来临,在婆家的我都会分外地思念故乡韩国,想念韩国过年时的情景和那里的家人

韩国是一个非常遵从传统的国度,春节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为基础的节日,是祭祖祈愿家庭平安的一天今天,春节也被现代人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让人们从都市生活的紧张节奏中暂时解脱出来,得到片刻的宁静与快乐所以,春节到韩国你的所到之处都会充满欢乐和吉祥的气氛

韩国春节的传统风俗有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中国人春节都要吃年糕,韩国人春节也有专门讲究吃的食品,统称为"岁餐"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代表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万物更生复活之际的严肃和清洁以前做米糕片汤的汤是用野鸡汤熬成,现在野鸡难得,因此改用牛肉或鸡肉汤代替中部和北部地区还喜欢在米糕片汤里加入山鸡肉,绿豆芽,蘑菇和泡菜为馅的饺子此外,每个家庭还会准备蜜糯油果,桂皮汤,八宝饭和肉片等食品接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

比起年三十的守岁,韩国人更重视年初一的"祭礼和岁拜"仪式人们会按家谱排位摆放祖宗的牌位或画像,在供桌上摆好各式供品供品严格遵守"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生东熟西"和"左饭右羹"等规矩摆放全家身着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磕头行礼

蒙古人

新春伊始万风象更新,远在中国北疆的蒙古族也同样沉浸在浓烈的喜悦气氛中

在历史上,春节本来不是蒙族传统的节庆,但是由于后来蒙古人居住地的汉人越来越多,人民的风俗也随之起了变化,使得春节变成蒙汉人民共同庆祝的欢乐时光!

不过同样是庆祝春节,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城市中与汉人杂居的蒙古人却有很不相同的庆祝方式

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他们在盛大的节日中,穿上色彩缤纷的盛装,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请最好的朋友和亲友来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痛饮浓香的马奶酒,一边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边品尝肥嫩的手抓肉

春节是草原人民相互聚会交流的大好时机,由于很多蒙古人还在草原上保持游牧的浪漫生活方式,他们之间在平时很难有见面的机会,借着春节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许能够在赛马大会上,或者摔跤大会上相遇

无论比赛成绩如何,经过激烈的场上龙争虎斗后,在私下会面的时候,他们会彼此互赠哈达,互敬鼻烟壶,以表达思念和祝福的深厚感情

亲戚朋友共同庆祝新春的时刻,彼此或许会感到陌生,因为一些亲戚之间距离遥远,可能十年都没见过一次面,等到见面了,经过风霜雪雨的脸已经变得难以相认了!

越南

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夜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的时候,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

腊月中旬以来,越南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送灶王爷上天,然后就开始置办年货小到食品,用具,装饰品,大到摩托车,家用电器,人们兴致勃勃地挑选采购大街上摩托车穿梭往来,大盆的桃花,金橘和梅花,大包小包的年货,或挂或捆,忙碌的人们兴冲冲,喜洋洋越南人除夕夜的当家饭

除夕之夜,越南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猪肉绿豆馅的方形粽子是越南春节餐桌上必备的食品糯米被竹叶染成淡绿色,甘滑软糯,清香可口

另一样传统食品是越南特色的春卷越南春卷的皮由多重加工的米粉做成,特点是薄,韧,透,包上馅料,配上蘸汁,吃起来清淡,爽口

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全国过春节的国家之一

春节是越南民间最大也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一般从农历12月中旬开始办年货准备过年,而历来越南春节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数鲜花,年粽,春联,爆竹了

花市是越南春节重要活动之一比如河内,春节前约10天,花市就开始热闹越南人最爱的年花有剑兰,大丽菊,金桔和桃花除了鲜花,盆景,花市还出售各式气球,彩灯,玩具,年画,春联,年历等,把相连的几条街道装点得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习惯以前春联用汉字书写,文字拼音化以后,现在大部分春联改用拼音文字,每个拼音字是一个方块,自成风格

另外,越南人也爱在家里贴上"福","喜喜"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还有各种传统年画,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本地华人过春节必备年糕等食品,越南人也不例外,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年粽和糯米饼

年粽做法跟我们吃的粽子一样,不过越南年粽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用200克糯米做成,中间包上200克猪肉和150克绿豆沙,外裹芭蕉叶传说年粽象征大地,绿色显示生机勃勃,猪肉和绿豆沙代表飞禽走兽草木繁生

从前越南人过年也放爆竹,不过1995年起越南政府已禁止民间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

华人过年有除夕守岁习俗,越南人也一样除夕夜人们便穿上节日盛装,不约而同涌上街头,年轻女子还穿上越南旗袍零时,当电台播出国家***春节讲话,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随后人们还采一根树枝回家这风俗叫"采绿"在越南语中,"绿"和"禄"同音"采绿"就是"采禄",意味着把吉祥如意带回家

越南人过春节照例放几天假,也有到亲友家拜年的风俗最早到家里拜年的客人特别受重视,据说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越南人称之为"冲家"或"冲地",其意义跟"冲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会约请自己最亲近最尊敬的朋友,作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

除了亲友间互相拜访,新春期间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连续几天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舞狮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整个越南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

越南人除夕夜也有守岁的习俗正月初一零时一到,越南民众就开始祭拜神灵,供奉祖先象征天地五行的五果盘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达对祖先的感谢,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运的意思拜供之后,人们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前去寺庙上香祈福,还会从寺庙里的树上折下一段长着新芽的树枝,回家后虔诚地摆放在供桌上,此举被称为"请禄",越南人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好运

朝鲜

年前这几天,朝鲜首都平壤的各大市场人头攒动,平常很少逛市场的朝鲜男人此时也会在市场上挤来挤去,采购食品和过年的用品,家庭主妇就更不用说了朝鲜居民采购的年货主要包括食品,烟,酒和新衣,新鞋朝鲜过年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但平壤市牡丹峰的部分居民近年来在大年三十晚上却能看到一场平日难见的烟花表演,因为在这天晚上,坐落于此的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会燃放烟花,为年夜添彩朝鲜人"岁餐"的主食

在朝鲜半岛,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按照朝鲜族的风俗,大年初一是全家吃团圆饭的日子,这与中国人大年三十全家吃"年夜饭"的习俗有所不同

过年吃的饭菜被称为"岁餐",酒被称为"岁酒"岁餐食品主要有糯米糕,蒸糕,片糕以及煎饼,糖果,烤肉和生拌鲜鱼等年糕汤是年节最主要的主食,也是招待宾客的食品吃年糕汤意味着又长了一岁,因此年糕汤有个别称,叫"添岁汤"大人问孩子的岁数往往不直接问几岁,而是问他"吃了几碗年糕汤"

朝鲜和我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怪,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拜年是朝鲜年节习俗中的重头戏年初一一大早,一家人很早就起床,穿上新衣,尤其是小姑娘大多穿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显得活泼可爱拜年活动从祭祀祖先开始,祭祀桌上摆着各种食品和酒类,一家人给已故的祖先磕头致意,然后给家里的长辈一一拜年晚辈们要按辈分和年龄顺序给长辈们行磕头大礼,并祝长辈们健康长寿,长辈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礼物给晚辈,并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向邻里的长辈和老师拜年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反映了朝鲜尊老爱幼和尊师重教的美风良俗朋友和邻居之间拜年时会相互说些祝福和鼓励的话

 综合实践:春节习俗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的习俗

  了解春节的各地民族习惯

  三、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各地民族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庆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

家乡风俗社会实践报告八

关于家乡风俗社会实践报告八  作为一个青海人,而且是一个少数民族的青海人,我理应介绍一下我的民族——土族,一个被部分人当做是土家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