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一周年祭日有什么讲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2收藏

父母去世一周年祭日有什么讲究?,第1张

一周年祭日的民间风俗如下:

1、上坟、烧周年:在坟头供奉一杯酒、四样菜肴(红烧鱼一条、红烧肉、烧豆腐、炒青菜)、饭一碗。在坟前烧纸、金银锭、冥币等等。还要鞠躬致哀。时间通常在清明前10天里,或清明后10天里。

2、小祥之祭:指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祀,到了小祥之祭后,孝子可渐除身上的丧服,换上吉服。例如男子可以除去头上的丧带,换上熟丝织成的练冠,小祥祭祀的重点是以练服代替丧服。

扩展资料:

祭祀祭品:

献祭的时候,不可遗漏。因为他们以为在坟墓里,死人会像人一样吃喝、穿衣服、做生意。因此,应该定期提供食物给鬼吃和喝,应该烧纸钱,有钱花,烧衣服和纸做的器具,有用的穿着。

一般来说,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可以作为祭品。祭品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用纸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象征性物品。

提供礼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焚烧祭品,这样气息就会升腾到空中,让死者享受。第二种是把祭品放在死者的灵魂面前或坟墓前,让死者自己享受。此外,在中国古代,祭祀的等级不同,身份不同,无法逾越。

父亲去世,父亲的遗产由你,你母亲和你父亲的父母等份额继承。而后你母亲又因意外身亡。这时候对你母亲的财产有两种处理方式。

①如果你母亲生前留有遗嘱或遗赠抚养协议。优先按照遗赠抚养协议来处理你母亲的遗产。如果没有一种抚养协议而留有遗嘱的按照你母亲留下的遗嘱来分配他的遗产。

②如果你母亲既没有留遗嘱,也没有留遗赠抚养协议,那么就得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则来处置你母亲的遗产。

规则如下:有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第二顺位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位继承人的,遗产由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

从你的题目中,我们得知的信息是:你母亲的配偶,你父亲已经去世。而你是他们唯一的子女。你外公外婆是否仍旧在世你未交代。

所以你母亲遗产的具体处置方式是:过你外公外婆已经不在世了,你母亲的遗产,就又你一个人来继承;如果你外公外婆仍旧在世,你母亲的遗产就由你、你外公、你外婆三个人等份继承。

1、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

2、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戴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戴绿。

3、守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办完丧事以后禁忌:

1、忌直接回家

大家参加完葬礼后,第一时间不要回家,可以先去寺庙这类地方去去身上的晦气,然后再回家也不迟,不喜欢去寺庙可以去大街上面逛一逛,或者购物,或者吃饭,不要直接回家,在外面做一些事情再回去。

2、忌拜访朋友

参加完葬礼后不要接着拜访朋友,因为在葬礼上,大家可能会遇到以前很好的或者很久没有见过的朋友,在参加完葬礼后就去朋友家拜访的,可能会把身上带着的晦气直接带到朋友家去了,这样会影响到朋友家的风水和运势,所以要禁忌去朋友家。

在家给已故父母上供需要几年

老辈子讲要守孝三年。

现在是新社会,新时代了,有的已经不是像原来那样的民俗讲究了。老人家过世以后,一两年内供奉就可以了。

除了自己要尽孝道要供奉,还要想一想自己还有另一半配偶需要理解。

家里有单独的房间来供奉当然好,如果房间有限,这种供奉,另一半配偶,会感到很压抑。

现在好多人,平常不再供奉。年节期间供一供,摆上老人生前喜欢食用的菜肴、水果,燃上香火,祭拜一下,节后,通常就撤掉了。

各种祭祀的方法很多,现在多有用鲜花来代替香火、或食物。即追思了前辈人的恩德,又起到了文明祭祀。

具体要供奉几年,这种事情自己斟酌吧。民俗里说长道短的人也多,自己按自家的情况,可以酌情来办理。

守丧三年,这个习俗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于春秋末期。这个习俗实际上是在很早就有的,当时并没有形成一种习惯。

1、春秋习俗

春秋战国初期虽然还没有守丧的说法,但是当时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确实会通过饮食、哭泣、语言或者是衣服的方式来祭奠死者。所以说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丁优的习惯。但是守丧三年这个约定俗成的做法的出现,还是源于儒家的兴起。

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候还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在春秋末期儒家思想已经日趋成熟,所以说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就会很多。而且当时的儒家学者不和后世一样只关注于名利官场,当时的儒家学者确确实实是为百姓民生而考虑的。他们看到百姓因为自己的亲戚或者是妻子妇女死亡之后而感到非常悲痛,所以就产生了为他们守孝的想法。儒家学者一般都非常的迂腐,所以他们为了最大程度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悲痛,就决定了需要守孝三年。

2、儒家的宣扬

守孝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儒家学者为了传扬儒家的文化,众所周知,儒家文化一直都是海纳百川的,所以说当儒家文化之中添加了守孝的概念之后,就更加的贴近民生,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接受他的说法。

综上所述,守孝三年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末期,是儒家学者为了能够宣扬儒家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型定义。

老人逝后,孝子要守孝三年。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段文字记录了孔子与宰我的对话,大意是:宰我问孔子:“守孝三年的时间太长了,一年就够长的了。君子在三年中间不行礼,礼一定要废弃;三年不奏乐,乐一定要毁掉。旧粮已经用完了,新粮已经收成了,钻木取火也到了改换木料的时候了,一年也可以了。”孔子说:“吃着稻米,穿上绸缎衣裳,你于心安吗?”宰我说:“安呀。” 孔子说:“你于心安就做吧!君子在居丧期间,吃美好的食物也不觉得甜,听美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日常起居都不安适,所以是不肯那样做的。现在,你于心安,就做吧。”宰我出去以后,孔子说:“宰我是不仁的人啊,儿子出世,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丧服,是天下共同的丧期。宰我呀,在他父母那里也得到三年的爱抚了吧?”

父母亡故,守孝三年,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绵延至今不绝。宰我不仁,早已被人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守孝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三年之约仍然在人们心中,被世人视为大礼。淮北一带对孝子守孝有许多讲究,给“三年丧期”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孝子穿三年白鞋。旧时孝子的白鞋是父母亡故之日临时缝制的,鞋底鞋面鞋口全白,没有二色。如今孝子已不再缝制白鞋,都是直接从商店里买来白色宗酸鞋或运动鞋、皮鞋。解放后,穿白鞋的时间逐渐缩短。如今时兴西装,与运动鞋不搭配,生活节奏快,忙于生产工作,出入公共场合,不再苛求穿白鞋,农村尚能穿仨月俩月,城市里穿十天半月,意思到就行,“五期”内的祭奠仪式上多以黑纱戴孝了。

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权利,但可以点灯。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或蓝色门对子。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三年没有好时运。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

这些习俗,都是用来劝人恭敬父母,身教子孙,引导父慈子孝,使人伦有序,社会和谐,承载的是传统美德。虽然今天已是百无禁忌,而这些习俗依然在人们心中庄重地保留着,三年守孝的仪式虽然难以做到,而世人心中皆有三年之约。

父母去世一周年祭日有什么讲究?

一周年祭日的民间风俗如下:1、上坟、烧周年:在坟头供奉一杯酒、四样菜肴(红烧鱼一条、红烧肉、烧豆腐、炒青菜)、饭一碗。在坟前烧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