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上海人内涵
相关词目:新上海人、上海、本地人、本籍、原住民、客籍、海上画派、海派文化、海派、外地人。 “新上海人”: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定居上海的上海人。
新上海人都是从除了上海从中国其他地区移民进来的人。
1、改革开放后,国外或者国内其他省市来上海工作并取得上海户口的第一代人。
2、改革开放后,长期在上海有稳定居住的工作生活及社交圈的无上海户口的外省市来沪人员 。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构成;而如今的“新上海人”,则来自四海之内。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有不少上海人随政府西迁重庆等地,或移居香港。抗战初期,从上海内迁的工厂多达152家。这些移民在战后绝大多数又返回上海。
1949年,有众多的上海人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台湾或美国等地。许多在美国的上海人住在纽约附近,而上海人最初移居香港则以北角较集中,当时北角称为“小上海”。1949年以后,也有大批上海人陆续随工厂内迁。
1980年代以后,又有不少上海人移居海外。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据1950年统计,客籍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5%,而所谓的本籍者,也都是历史上的客籍移民。综观上海人口移人的轨迹,有突变式的急剧涌进,又有渐变式的逐步推进。
上海最早的姓氏大都来自上海郊区。每当中原或上海周边各省,发生战乱灾荒,就有人流涌向上海。诸如12世纪后的宋靖康之乱,元兵南下,红巾起义,倭乱和清军人关、小刀会和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及进军苏常、抗日战争等等,都形成了大规模的向上海移民的高潮。当然,早在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中原混战时,也都有一些士族庶民进入上海地区,但规模与数量还不能与后来几次相比。
对上海地区影响大且深远的移民活动,具有划时代性的应推北末未年的靖康之乱。其时,康王“泥马渡江”,中原大批官宦平民扈从陆续南下。据谱牒、史志及有关金石,共收辑有建炎南渡上海大族百家之多。如谈怡,四川青城人,南渡后居华亭;洛阳邵氏经丹徒转迁上海;吕氏,本山东莱州人,初迁寿州,转迁嘉定川沙里;翟允高,南渡定居嘉定封溪;少师凌哲,自开封迁华亭。
其他如宋末储昱,本魏人,迁居今上海三林塘。元末,无锡华文谨、太仓马、宿县石国英、金华洪恕等,移居松江;成廷于扬州迁居上海;鲍兴从邹平,魏瑶自山东迁居吴淞;汤吞自句容移崇明,邱贵五定居嘉定茭门泾。明末马晟先人由吴县东山移居松江广富林。清咸丰年间,归安郑移居新场,萧山韩仰文迁三墩,邓廷桢妻女自南京迁上海。至于抗日战争初期,据当时统计,每天有6万多人进入上海租界。可见,避乱是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避乱的人流所以将上海为目的地,原因是五代以后的上海,农业耕种条件大为改善,地又偏于滨海之隅,战乱大多未及,遂为移民身良地;近代以降,则租界的超然地位,既是中国主权不完整的屈辱,又为乱世中的人们提供荫庇之地。 和平时期的渗透式的移民,累积起来的数字,同样十分巨大。宋嘉定十年(1217),嘉定立县时有户3万,而在这之前20年即庆元年间(1195~1200),昆山东五乡,即后来的嘉定县范围,仅14000户,20年中户籍增长1倍多,显然是移民的缘故。考察这种分散的、逐步渗透的人口迁移,主要形式是:
(1)国家组织的开发活动。南宋嘉定十五年,政府设崇明天赐盐场,发浙西、青浦、江湾的亭户;宋末、崇明新沙陆续冒出水面,朝廷又从句容以“三丁抽一”的政策,征调农民前去垦殖,从而形成崇明人大多源句容的特点。
(2)居民自发围垦活动。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董、黄、顾、宋、陆、施6姓,成为崇明最早的居民;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2姓迁人崇明新沙,地名姚刘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朱、张、陈3姓自句容迁人崇明新涨三沙;近代,浦东新涨沙田多为海门、苏北来的居民开垦,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通茅纪卿举族迁三团,垦荒成市,今为奉贤茅家镇。
(3)流配。这是政府组织开发的一种形式。南宋时,浜海之地为朝廷流配罪民之地,曾有杨、王、李、钟4姓,被徙今奉贤七明乡地,后开发为杨王镇。
(4)留仕。例元初罗壁,镇江人,任上海参军总制,遂家;北宋末,浦城章为华亭税监留仕居青浦,“青浦有章氏自始”;明洪武年问,昝任黄渡河泊所大使,留仕,今崇明有昝氏,清末有著《崇明乡土志》的昝元恺,今人有上海市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昝泰昌。
(5)别业。上海距杭州、南京颇近;南宋都临安,明初都南京,遂有显官于上海构营别业,派员护守。宋张浚、韩胄构别业于崇明,京口叶氏有别业在上海吴会,临安邵氏有别业于华亭。
(6)守庐。如杭州盐务大使黄绅,营墓江东(今高桥),派翟姓仆世守;明三林巡检司、闽人萧国漳殁后,子定居守制。
(7)戍守。宋宝庆元年(1225),顾泾水军寨设置(今嘉定镇北),募浙闽粤籍兵士2500人,称正兵、奇兵,采用屯垦形式,兵地合一、明初,设金山卫指挥使,下辖青村、松江、南汇、川沙、吴淤、宝山等堡、所,所授千户、百户均为世袭军籍,仅吴淤一所就有张、车、刘、庄、王、谢、宗、陶、高、冯、许、陆、卜、吴、徐、哈等16姓。再如金山卫的西贤,盯胎人,为金山卫指挥使,遂定居金山。
(8)经商。明清时,上海多徽商,近代则又多洞庭东西山、宁波、绍兴等地商人。如耿光觐于马桥、程振荣于北六灶、屠王畿于朱里、程嘉宾和毕尚于嘉定,都是经商定居,除屠王畿为吴人外,均是徽商。
(9)游学。桐乡人贝琼,于元末追随杨维桢求学,遂家上海胥浦(今金山)。
(10)分户。如归姓,自唐代迁苏州,继移昆山,自明初至明末,渐至安亭、嘉定、南翔、真如,以分户渐次东进。
(11)避祸。如南齐萧氏,为避宫廷政变,匿至奉贤萧塘;又如元末,倪云林为避张士诚的裹胁,以舟为家,飘泊九峰三泖之间。
(12)流落。宋元以降,或青龙镇,或上海镇,都为海运大港,或因政局,或因经济,一些旅寓者、经商者被迫流落定居;有或因其他意外事故,流落沪地,如浦东倪氏即因海难流落斯地,详见《倪》姓一文。
(13)隐居。宋有吕良佐居住金山,今地名吕巷;宋亡,淳安人邵桂不愿仕元,隐于青浦小蒸;明末,鲁之屿抗清殉难苏州后,家人隐于崇明。
(14)入赘。元王逢有《浦东女》诗,称“丁男殉俗各出赘”,可见入赘者颇多。大约是新移民需立足之地,一般又以青壮年男性居多,而旧移民需增加人丁,这是移民社会的普遍规律。平湖过遴之父,明初入赘华亭顾氏;同时无锡华岳人华亭苏氏;明末嘉兴包汴先人入华亭,吴兴人郑文举人金山,都是入赘的。
(15)谋生与发展。清末,盐城人底奇峰来沪谋生;清初兰溪林氏,持医术迁崇明,以谋发展。 主词条:“新上海人”、“上海”、“乡下人”和“城市人”。
许多外地人认为认为上海人崇洋媚外,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居民缺乏文化认同感,对一切不是来自上海的事物都进行贬低,老上海人在逐渐被新移民排挤的情况下仍然自持清高等等。因此上海人与外地人在网络甚至是现实世界中经常出现互相攻击的现象。
2009年,上海脱口秀主持人周立波在节目中谈及中国南北文化时,声称“北方人爱吃大蒜,香了自己臭了别人。我们上海人爱喝咖啡,苦了自己香了大家。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欣赏水平怎么会相同”不但遭到了众多指责和非议,由此还在媒体和网络上挑起了上海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激烈争论战,这导致中国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对上海人产生了极度厌恶的情绪,双方的矛盾被进一步加深。
当然,早在周立波之前,国内部分影视剧和小品也已经开始丑化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男人。例如小品演员巩汉林在春晚小品中饰演反面角色或“小男人”角色时经常刻意使用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此外还有著名的反面电视人物王沪生等等。不少电视剧也对上海人继续进行丑化和矮化,例如《潜伏》中的某夫人、《蜗居》中的棚户区居民以及《金婚风雨情》中的小杜等等。对此,虽然部分上海网民在网络上表达了不满,但上海市民的总体反应却并不如外地人对周立波的反应那么激烈。这也说明,从总体而言,上海人仍然是拥有较为宽广的胸怀的。
从文化层面看,新老移民(及俗称的“上海人”和“外来人口”,包括“新上海人”)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冲突,是传统的中国农业文明现代化的西方都市文明的冲突。由于上海从1843年开埠至今已经有约170年而中国大陆对外开放仅30多年,因此必然造成上海人和大部分外来人口在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上的较大差异,由于这种差异造成了上海人和许多中国其他地区的民众格格不入,进而会发生种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众思想逐步解放(当然这需要很长时间),这种矛盾会逐渐消解。
此外易中天教授亦指出:上海人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特征。或者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说,是一种“社区性的文化特征”。它表现为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且这一整套东西是和中国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的。事实上,不管人们如何描述上海或上海人的社区特征,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特征十分鲜明,而且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去甚远。也就是说,与其他社区相比,上海社区的异质程度很高。而在对于上海人的非议和闲话,其实至少有一半左右是出于一种文化上的偏见,而且未见得有多么准确和高明。说得难听一点,有的甚至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以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化观念去抨击上海人,或者对上海的先进与文明(比如上海人特有的“经济理性”、“个体意识”甚至“卫生习惯”等等)“看不惯”或“看不起”。
字辈排行
河南延津、通许娄氏字辈:“汝永承先德延绍继希宗孟仲伯和季渊源本世同泰运舒长化广傅道济光思荣敷锡远贻裕庆其昌宣平安云启敬维敏政宏贤英琨璜瑜星华灿时中”。
河南叶县、浙江绍兴娄氏字辈:“大文已启承先业师德长春玉侯昆耀祖光宗泽运广居有仁义到永昌”。
河南漯河、山东菏泽娄氏字辈:“孟仲伯和季渊元本士同”。
山东安丘娄氏字辈:“栢和季燕渊本世佟世德长春玉候昆”。
山东东阿娄氏字辈:“少春(凤文)兆祥秀玉(云)西方甲乙丙”。
山东长清娄氏字辈:“加法向传以其来梓(昭)基业宏抒青瑞永师”。
湖南娄底娄氏字辈:“朝家承光绍国清永强照余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湖南沅陵娄氏字辈:“国正明贤仕世大宏长春祖述梁绍先德成福寿全中原昌盛世(时)功高庆万年”。
湖南湘潭娄氏字辈:“世祖光辉远先人德业成文章华国典孝友振家声”。
安徽合肥娄氏字辈:“传家有道良彦开祥汝秉先正丁发其昌”。
安徽泗县娄氏字辈:“元天梦玉广太景贤相德治国”。
湖北荆州娄氏字辈:“一秀朝天仔友金安国家”。
湖北宜都娄氏字辈:“家学光先垂绪远文丰大”。
江西九江娄氏字辈:“世德尚忠士金水木火土文明国芝贞家道启昌隆”。
江苏邳州娄氏字辈:“玉守西凤淑培德可从光严芳训化良(忠厚传家远)传家召善庆万载保和康”。
河北沧州娄氏字辈:“基廷钧莹福希会光佳运应宁恒大庭印谦象益锡汝林照培”。
河北娄氏一支字辈:“林荫承光照书齐振家声”。
云南南疆娄氏字辈:“仕学光先德文明世代芳忠孝应国泰字成六为常”。
云南娄氏一支字辈:“朝家承光绍国清永强照余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贵州桐梓娄氏字辈:“恒必义方经伦星”。
吉林吉林娄氏字辈:“思成之作福文梅士德元”。
娄氏一支字辈:“义永德本和为贵”。
娄氏一支字辈:“兆祥秀玉西方炳”。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就开始寻找大禹的后裔。直到周成王姬诵开始追封先贤古帝后裔时,终于发现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便把他召来,特赐“木”为“楼”,封为东楼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县)延续古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共传了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杞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姬胡当政,与周成王姬诵封东楼公相差了近二百五十年,期间共经历了十个周王,因此有学者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此后,娄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氏,并将杞邑作为楼氏的发祥地,后去“木”旁为娄氏,成为娄氏的主支。
杞国弱小,又夹在齐、鲁之间,常被侵扰,例如在周桓王元年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国就大举进攻杞国;在周桓王九年(杞武公四十年,公元前711年),鲁国又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占杞田。
杞国为求自保,便和晋国结盟。到春秋时期,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还是被迫东迁。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持续攻攻击,无法在河南立足,甚至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山东新泰一带。后来杞国又被迫继续向东迁徙。
周襄王姬郑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附近。到了周景王姬贵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家迁到淳于(今山东安丘)。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杞国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隐公姒乞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杞隐公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杀,这就是杞厘公。担好景不长,杞厘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杞愍公姒维,在位十六年后,杞愍公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姒阏路所杀,这就是杞哀公。在史籍《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到了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一举灭杞国,杞简公在位仅四年,就成了杞国的末代君主。
杞简公有一支子孙先前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灭国后遂改以地名为姓氏,亦称娄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远古大禹帝臣子犁娄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夏禹臣有犁娄氏,见岳价经。”
犁娄氏,是传说中大禹属下的一个臣子,他发明了耕地的犁,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大禹因此大功赐他名为犁娄氏。
据说犁娄氏是一个急性子,因此给大禹添了不少乱子,但也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立了不少功勋。
在犁娄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娄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邾娄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有个邾娄国(今山东邹县)。
邾娄国,就是邾国,又名邹国、驺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曹氏。
据历史文献《滕县金石志》记载:“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邾 ,蜘蛛也,从黾朱声。”
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史学家郭克煜在《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图腾崇拜则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 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
邾娄国在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中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邾国、小邾(倪)国和滥国,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
此后,邾娄国的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人们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娄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在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被楚国连同小邾(倪)国和滥国一起吞灭。
邾娄国灭亡后,楚宣王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们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非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齐、鲁等国。失国后的邾娄国、小邾(倪)国和滥国等国王族及其子民中,多以故国名位姓氏,分称娄氏、朱氏、倪氏、滥氏、邹氏、驺氏、曹氏、陈氏、田氏、王氏、李氏等等,以念故国之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隐士赣娄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中记载:“赣娄,<汉书·艺文志>:齐有隐士赣娄子,著书五篇。”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有赣娄子。”
在赣娄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名“赣娄”为复姓者,称赣娄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娄氏、赣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彭祖的弟子离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彭祖,姓卅名铿,一称彭铿,传说他以长寿之道见称。
彭祖原来是先秦时期传说中的仙人,后被道教奉为仙真。相传他于农历6月6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嬇,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也是黄帝的第八代裔孙。
离娄,就是彭祖所收的少数弟子之一,他后来可以察视百步之外,能明察秋毫,史称其离娄公。
孟子在后来专门论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特别指出君主为政要“明察秋毫”。
在离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离娄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娄氏、离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匹娄氏(疋娄氏)、伊娄氏、盖娄氏、乙那娄氏(壹那娄、一那娄)等诸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一并改为单字汉姓“娄”,亦称娄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裕瑚噜氏,以地为氏,满语为Yuhuru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西南,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娄氏、玉氏、裕氏、于氏、余氏等。
得姓始祖:杞简公、犁娄、赣娄子、离娄。
你好!
如果找不到家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北仙桃葛家湾<葛氏宗谱>
从湖北省仙桃市葛家湾“文纪堂”《葛氏宗谱》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看葛姓之源流。
葛氏系出赢姓,自赢天为伏羲东相,受采于葛。民风浑朴。历数传至虞(指:虞舜。笔者注)时,赢伯翳事舜有功,以葛赐伯翳姓,为顿邱始祖。
源流世系:
第一世:伯翳,秩伯爵,子二:源、伦。
第二世:源,受伯爵,子无记载;
伦,子三:桓、樗(chu)、相。
第三世:桓,受伯爵,子一:焕;
樗,子一:藩;
相,子一:煜。
第四世:焕,子无记载;
藩,子无记载;
煜,子一:垣。
第五世:垣,子一:铠。
第六世:铠,子一:廉。
第七世:廉,子一:东乙。
第八世:东乙:子二:启力、宜力。
第九世:启力,子一:仲名;
宜力,子一:仲顷。
第十世:仲名,子无记载;
仲,受伯爵,子一:亿先。
第十一世:亿先,子二:旻(min)、昊。
第十二世:旻,子二:诠、话;
昊,子一:发。
第十三世:诠,子无记载;
话,子无记载;
发,子一:祀。
第十四世:祀,子一:玢(读bin:玉名)。
第十五世:玢,子一:量。
第十六世:量,子一:圭。
第十七世:圭,子一:农。
第十八世;农,子一:萃。
第十九世:萃,子一:懿。
第二十世:懿,子一:云。
第廿一世:云,受伯爵,分居南阳,81岁而终,子一:开。
第廿二世:开,居河南城,子一:彦。
第廿三世:彦,子一:西阜。
第廿四世:西阜,子一:巍。
第廿五世:巍,子一:洁翘。
第廿六世:洁翘,为商司寇,后隐居不仕(笔者注:具体年代无考,但根据该谱所载人口繁衍平均30年为一代的情况推测,二十六代约为780年之内,从舜帝算下来,可知年代大约应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即前商时期)。
第廿七世:覃华,子一:荫夏。
第廿八世:荫夏,子一:扶元。
第廿九世:扶元,子一:继。
第三十世:继,子一:揖。
第三一世:揖,子一:宸。
第三二世:宸,子一:精。
第三三世:精,子一:监。
第三四世:监,为商司徒左牧,子一:宜。
第三五世:宜,子一。
第三六世:仓野(野的异体),子一。
第三七世:敦,子一。
第三八世:则,子一。
第三九世:江,子一。
第四十世: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子一。(笔者注:这里成木迁居南京句容的说法及其年代与前面所述的葛庐迁居南京句容,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者两个都是真的。但若成木迁居是真的,则时间上按30年一代推算起来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葛庐的东汉初要早900年左右。抑或是葛庐投奔早已在那里的葛氏族人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一世:盈陌,腴产饶富,子一。
第四二世:南离,受周子爵,年二十九而终,子一。
第四三世:蒙,子一。
第四四世:细,子一。
第四五世:豫,子一。
第四六世:会,子一。
第四七世:盘模,子一。
第四八世:芾,子一。
第四九世:熙,智诚绝伦,年髦力健。
第五十世:高烈,子一。
第五一世:原,子一。
第五二世:昌,周封司植(笔者注:司植,掌管农业的官),子一。
第五三世:载稽,子一。
第五四世:景,子一。
第五五世:倚封,子一。
第五六世:琅(琅的异体),子一。
第五七世:陵,子一。
第五八世:新莪,子一。
第五九世:猷,子一。
第六十世:藏,子一。
第六一世:儒,为周赧王司,子一。
第六二世:乔,子一。
第六三世:渠,子一。
第六四世:章,子一。
第六五世:钺,子一。
第六六世:雍,为周大夫(笔者注:66世祖与61世祖从任职时间上看有矛盾,61世祖为周赧王司,查周赧王时期为公元前314年--256年,就算61世祖是在周赧王初任职,则到66世祖时间至少也要过去一百二十多年,此时已是秦代,如何仍为周大夫?),子一。
第六七世:雯,子一。
第六八世:教明,博经解文,名震京苏,子一。
第六九世:诞,子一。
第七十世:龙,子一。
第七一世:御,子一。
第七二世:璞,子一。
第七三世:闵,子一。
第七四世: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子一。
第七五世:苏,子一。
第七六世:颖,子一。
第七七世: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子一。
第七八世:观,子二:芄、艾。(笔者注:如果此谱记载是准确的,那么,至此我葛氏才结束七十七代几乎是单传的局面,好危险!)
第七九世:芄,子二:兴、弥。
艾,“未详”(笔者注:原谱记载如此,我认为可能是有后,因情况不明无记)。
第八十世:兴,颖川太守,子一:邕;
弥,“未详”。
第八一世:邕,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子一:。
第八二世:玄,字孝先,号怀冰,封祁侯,配孔氏(注:这是第一个有配偶的记载。此与前面葛氏名人中所叙述的葛玄也对上号了),子一。
第八三世:绥贵,配曹氏,子一。
第八四世:和,晋中大夫,配闵氏,子一。
第八五世:洪,字稚川,平服交趾,封侯爵,职勾漏令,配鲍太史之女(注:这也和前面所叙述的葛洪对上号了,由此说明,仙桃葛家湾这部宗谱是“南葛”谱系),子一。
第八六世:逢吉,关内侯,配苏氏,子一。
第八七世:淇,配袁氏,子一。
第八八世:逵,配吴氏,子一。
第八九世:琐,配王氏,子一。
第九十世:廷谅,配施氏,子一。
第九一世:强,封服远侯,配周氏,子一。
第九二世:职,封服远侯,配蒋氏,子一。
第九三世:田,配却氏,子一。
第九四世:福顺,唐羽林大将军封国谷侯,配黄氏,子一。
第九五世:立方,唐学士,配郭氏,子二:炳、同。
第九六世:炳,子一:琮(cong);
同,配费氏,子二:从周、从夏。
第九七世:琮,子一:涛;
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详;
从夏,配李氏,子一:蕙谷。
第九八世: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子一:庸;
蕙谷,配徐氏,子一:苍野。
第九九世:庸,宋初赐爵,子一:高士;
苍野,配倪氏,子一:兰岩。
第一百世:高士,富甲江阴,子一:详;
兰岩,配涂氏,子四:庚明、启明、越兴、鼎兴。
第百一世:详,子一:惟甫;
庚明,子孙分迁繁衍;
启明,居江阴;
越兴,居会稽山阴,子二:澄、瑞。
鼎兴,?后周显德初年徙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彭…,殁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0年),配唐氏,生于梁贞明元年(915年)殁于宋至道元年(995年),享年81岁,子二:德延、德褒。
第百二世:惟甫,子一:宓;
澄,子未详;
瑞,字大木,?,子二:长子不详,次子植;
德延,?,配陈氏,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殁于宋详符九年(1017年),夫妇具葬青山冈,子一:继芳;
德褒,字盘训,幼工字画南郡皆称,配杨氏,夫妇具葬东山,子未详。
第百三世:宓,庆历(1041年--)进士,仕至太子占喜大夫,子一:思书;
植,字正始,子:通、(其余?);
继芳,配蒋氏,夫妇具葬青山冈,子四:桢、祥、安、泰。
第百四世:思书,煕宁进士,仕至朝奉郎,赠鲁国公,子一:次中;
通,植长子,字汝智;长子竣()?
桢,?配李氏,与夫同年同月日生,后夫5日殁,子一:高;
祥,字嗣春,生于至道三年二月十五,天资奇敏十岁能文,于天圣年间登进士调蒲圻县后又调柳州府,配刘氏;
安,字嗣康,生于咸平元年,配杨氏,继何氏;
泰,嗣宁,配沈氏,子一:茂。
第百五世:次中,绍圣进士,赠吴国公,子一:立象;
竣,通的长子,字子恭,子二:怀敏、怀俊;
高,伤命于至和元年,配朱氏守节抚子尽天年而终,子二:元、杰(夭);
茂,字如松,生于(宋)天禧五年,美秀俊雅,府郡庠生在学,年十九而觞。
第百六世:立象,吉安府正堂,子一:郧;
怀敏,号云岭,精五经七书,补幕府参谋,出师战灵寇败死,配章氏,子二:常、纂;
怀俊,子未详;
元,字人(大?)魁,生于送宝元三年,殁于大观二年,配王氏,生于宝元?年,殁于大观?年,子五:淳、美、敬、约、逊。
第百七世:郧,子一:日华;
常,字居敏,举宋仁宗至和进授颖卅团练,配谢氏,子三:敏修、攸修、敬修;
纂,字居简,配林氏,子未详;
淳,字舜温,生于宋嘉佑五年,殁于绍兴九年,配李氏,子三:栋、重、登;
美,字舜良,配雷氏,子一:儒;
敬,字舜恭,生于绍兴四年二月十六日,配黎氏贤淑无嗣;
约,字舜俭,配黄氏,子一:名辅;
逊,字舜让,配毛氏,继易氏,具外出不知所终。
第百八世:日华,子一:钧;
敏修,字孚庵,宋宣和进士授诏卅牧,配黄氏,子二:邵、宓(mi);
攸修,配韩氏;
敬修,号盛唐,贡生,配盛氏,子一:邛;
栋,字良才,早夭;
重,字良贵,生于元丰六年,殁于绍兴廿年,配熊氏,子四:处敬、处义、处仁、处智;
登,字良用,生于元丰八年,殁于绍兴二十五年,配魏氏,嗣子:处义;
儒,字显佐,配雷氏;
名辅,字良弼,配熊氏,子二:处确、处素。
第百九世:钧,祖立象致仕未归,公遂落籍(江西)吉水,殁葬庐陵城北,子一:俊彦;
邵,字秉恭,配黄氏,子二:燖、烬;
宓,字秉良,宋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配徐氏,子一:炽(chi);
邛,字秉植,配杨氏,子二:焕、烜;
处敬,字必恭,生于宋元符三年,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
处义,字必谦,生于崇宁二年,殁于淳熙五年,配徐氏,与夫同年同月日时,先夫一年而殁,子二:远、浩(奉登公禋祀);
处仁,字必爱,生于崇宁五年,到省城应试舟中溺水而亡,配张氏;
处智,字必达,生于大观四年,配丰氏,子一:宽;
处确,字必识,配王氏;
处素,字必朴,配张氏。
第百十世:俊彦,子一:宗臣;
燖,字叔溢,配曾氏,子一:勅(chi);
烬,字叔亮,通五经为当世名儒,享年八十三岁,配胡氏,子二:勃、勅;
炽,字叔敬,配夏氏,子未详;
焕,字叔章,配王氏,子一:劬(qu);
烜,未详;
远,字可久,精医,著有十药神书传世,生于宋建炎三年,享年百三十一岁,历十七主;配聂氏,生于建炎二年殁于景定三年,享年百三十五岁,历十八主,子六:自坎、自银、自离、自晋、自济、自观;(笔者注:奇怪,这个葛远与前面所引资料中明代那个葛乾孙的字相同,都是“可久”,又都精医,但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
宽,字可厚,配黄氏,子四:自乾、自复、自巽、自泰;
浩,字可大,配徐氏,子三:自震、自坤、自兑。
百十一世:宗臣,子一:延直;
勅(注:此字为别字借用,原字为“朿”字右边加个“力”旁,电脑和辞典中都找不到故用“勅”字代替),字熙爵,配左氏,继范氏,子一:齐;
勃,字熙绩,配陈氏,子一:楚;
勅,配周氏,子未详;
劬,字熙谟,进士,配臧氏,子一:泰;
自坎,字清元号智叟,迁武昌蒲圻县新店,配谢氏,继杨氏,子一:伯士;
自银,甘肃守备,(其余未详);
自离,配熊氏,子四:德卿、真卿、俊卿、懋卿;
自晋,徙通城麻布市,配李氏,子二:伯六、仲三;
自济,配朱氏;
自观,子二:令卿、御卿;
自震,配陈氏,子一:名卿,迁咸宁;
自坤,配杨氏,子三:华苑、美清、洪清;
自兑,迁荆州;
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
自巽,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
自泰,迁清江,配李氏。
百十二世:延直,子一:文龙;
齐,事实未详;
楚,字点天,配陆氏,子三:广汝、广渊、广润;
泰,字晓溪,配何氏,子二:广济、广潮;
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蕃衍;
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
懋卿,迁丰城县;
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
令卿,未详;
御卿,居桃源县城南;
名卿,配刘氏,子一:兴情;
华苑,未详;
美清,配谢氏,子一:光化;
洪清,配孙氏,子二:兴仁、兴让。
百十三世:文龙,子一:幼敏;
广汝,德佑年间进士(1275-)任德州正堂,配叶氏,子二:翘然、卓然;
广渊,广润,隐梧桐岭;
广济,进士,配康氏,子未详;
广潮,情况不详;
兴情,迁淦州;
光化,配余氏;
兴仁,配邹氏,子一:英;
兴让,幼贫奇英迁湖南长沙(笔者注:此句费解,原文如此)。
百十四世:幼敏,子二:天声、天瑞;
翘然,卓然,均未详;
英,未详。
百十五世:天声,子三:以义、以礼、以智;
天瑞,字思舜,生于元至元十九年三月初三(1282年),配罗氏,子四:仕贤、仕贵、仕昌、仕安。
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
以礼,配方氏,子一:道亮;
以智,配李氏,子一:清隐;
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
仕安,生于元至治三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八年,配陈氏,子二:子覃、永年。
百十七世:道亮,迁江南六合县,配黄氏,子一:应期;
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
子覃,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初二,殁于明宣德三年,配涂氏,子一:浚哲;
永年,生于明洪武五年十月十九日,殁于永乐二十年,配唐氏,子三:浚川、浚渊、浚源。
百十八世:应期,配冯氏,子一:显祖;
浚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腊月初十,殁于宣德九年,配李氏,子一:延广;
浚川,生于明建文元年,配邹氏,子一:清保;
浚渊,浚源,情况不详。
百十九世:显祖,迁湖广汉川县麻河,配云氏,子二:荣、华;
延广,名蔓,生于明永乐九年十月初一,配罗氏,子二:荣英、荣美;
清保,情况不详。
百二十世:荣,居汉川城,配刘氏,子四:春旸、春旺、春昭、春明;
华,居汉川麻河,配王氏,子二:春芳、春莠;
荣英,生于明正统九年五月初五,配罗氏,子二:长生、载生;
荣美,生于明正统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配李氏,子一:同生。
始迁祖自吴入楚,散居湖广各地。道亮公徙江南六合县,亮公孙显祖公复迁汉阳府,汉川县麻河葛家门。亮公五世孙,春旸公次子铭公移居汉川葛家塘。道亮公五世孙春莠公子鸾公仍居麻河渡。东旸公徙仙桃市大福乡葛家湾村。毓秀公徙汉阳府汉川县道人桥葛家台。光霞公徙安陆府天门县俞家畈。我族自伯翳而后子孙繁衍,辗转迁徙,遍布神州。然代远年湮,无从详考,自始迁祖起,详纪以示后代。
四、观葛家湾《葛氏宗谱》的几点思考
第一,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那样艰苦原始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传抄并保留一部从得姓之初一直到现在一脉相连的完整的宗谱,可以说,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姓氏所没有的,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伟大!这使得我们后裔,不得不对我们的先人所做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宗谱,就为我们弄清葛氏源流提供了最宝贵的基础。
第二,正是有了这部宗谱,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该谱为纵线,来收集其历史上的各分支了,这就明确的多,省事的多了。比如,该谱中主要分支线索有:
1、第21世祖葛云,“受伯爵,分居南阳”。可考的问题是,既然是分居南阳,那说明他还有兄弟辈,如查明他在祖籍的兄弟的分支谱系,就接上头了。
2、第40世祖葛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可考的问题是,他的迁居南京句容的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比葛庐南迁要早900多年,而且所迁的地点吉阳里又非常具体,那么现居句容的葛氏族人就可以到吉阳里访查一下,是否在葛庐之外另有成木后代,二者的关系便可弄清楚。
3、第74世葛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可考的问题是,我怀疑,这个74世祖葛绩可能就是前面所引资料中葛洪所说的那个把官让给弟弟自己渡江的“曏祖浦庐”,因为从时间上推算七十四代也差不多正是东汉开国时期。是否是后人在资料传写的过程中把曏祖渡江结庐误读为人名浦庐了?当然我的这一推测也有疑点,那就是如果74代祖就是那个渡江的先祖,那么为什么在这部谱中没有对他佐光武帝起兵并且让官不做渡江这么重要的事件只字未提呢?
4、第77世葛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谱上和前面所引的资料中都记载了他,这就相互印证了谱和资料的真实性。那么,以谱为纵线查分支的想法就是正确而又简便的。
5、第82世葛玄,与前面葛氏名人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第85世葛洪也与前面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对不上的是,谱中葛玄的儿子是第83世葛绥贵,在资料中却是葛系,谱中孙子是第84世葛和,在资料中是葛悌。到底孰是孰非,还需要从其他资料考证。
6、第97世祖葛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祥。该祖的后代情况可从古陈留郡考。
7、第98世祖葛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可考江阴的葛氏情况。
8、第101世葛庚明,子孙分迁繁衍。迁哪里去了?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葛启明,居江阴。江阴的葛氏后代据此可接上。
9、第102世葛澄,葛瑞,子未详。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
10、第103世祖叫葛宓,第109世祖又有个葛宓,是谱在辗转传抄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写错,还是祖孙两代重名?
11、从第103世葛宓、第104世葛思书、第105世葛次中、第106世葛立象,到109世葛宓,与前面葛氏名人资料中所引的葛宫、葛书思、葛胜仲、葛立方,葛邲五代比较,我觉得有某些相似之处。请看:第一,他们都是江阴人;第二,经历相象,第103世葛宓为庆历(1041年--)进士,葛宫举进士;葛思书与葛书思名字一字不差只是颠倒,葛思书为煕宁进士,葛书思登进士第;葛次中与葛胜仲名字一字之差,均为绍圣进士;葛立象与葛立方名字又是一字之差;葛立方孙葛邲,隆兴进士,绍熙四年(1194年)拜右丞相,而该谱第109世葛宓,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二人名字相似,官职相同,只是登进士的时间记载不同;第三,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同,都在宋煕宁、绍圣年前后。为此我怀疑,他们是否就是一家人,只是名字有一方在传写中写误了?
12、第109世祖葛处敬,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古巴陵姓葛的后裔可据此续接。
13、第110世:葛炽,葛烜,子未详。有此二公谱的可接上。
14、葛远,字可久,精医,享年百三十一岁,配聂氏,享年百三十五岁,,而前面所引资料中说明代有个葛乾孙也是字可久,明医。奇怪,这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有此谱的可据以考证。
15、第111世葛勅,配周氏,子未详。有此公谱的可接上。
第111世葛自银,甘肃守备。因远离家乡而情况不明,甘肃有姓葛的可据此续接家谱。
葛自济,配朱氏。葛自兑,迁荆州。葛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葛自撰,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葛自泰,迁清江,配李氏。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谱。
16、第112世葛齐,事实未详;葛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繁衍;葛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葛懋卿,迁丰城县;葛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葛令卿,未详;葛御卿,居桃源县;
葛华苑,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7、百十三世:葛广渊,广润,隐梧桐岭;广济,进士,子未详;广潮,情况不详;兴情,迁淦州;光化,配余氏;兴让,迁湖南长沙。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8、第114世:葛翘然,卓然,均未详;英,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9、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0、百十七世:葛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1、百十八世:葛浚渊,浚源,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2、百十九世:清保,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上海人的上海人内涵
本文2023-11-16 19:53: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