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 写作风格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3收藏

岳飞 写作风格,第1张

文如其人,留传后世为数不多的表奏对策,诗词题记大都写得慷慨激昂,是岳飞性格的书面表现。

《广德军金沙寺题壁记》一文写得痛快淋漓;“挨立奇功,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则坦率批评皇帝“虽尝分命将臣,鼎峙江汉,而皆仅令自守以待故,不敢远攻以求胜,是以天下忠愤之气,日以沮丧;中原来苏之望,日以衰息……感谓恢之功可冀,何至今日尚未决策北向”

《五岳初盟记》则写得更悲壮激越:“自中原扳荡,金人交侵,余发愤河朔,赴任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荡洗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虽然带有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但一腔爱国忠愤之情,一个刚烈男儿的荡坦豪放气概却溢于言表。

岳飞的诗词更能反映其激烈坦荡的内心和豪放旷达的个性。他的诗词风格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乃至宋季文天祥,应是宋代豪放派词家中不可忽视的英雄词人,当然也更是他壮怀激烈性格的直接反映,如《题涣萧寺壁》:雄气堂堂冲牛斗,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元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再如《题翠岩寺》: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授翠微。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坼.山林啸聚取劳何,沙漠群凶定破机.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这两首抒发抗金豪情的诗篇,情感激动,气势磅礴,漾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岳飞秉性气质的艺术吐露,形象地表现了一代民族英雄的伟岸英姿。

当然最能代表岳飞心怀和性格的作品,还要数《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虽然此诗不见录于南宋文献,因而作者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怀疑和争议,但从岳飞一贯的心理特质,性格特征和写作风格来看,写作此词是完全可能的。这首慷慨激越,豪放悲壮的千古绝唱,不仅集中抒发了岳飞的忠君爱国的志向和情感,也完全符合他刚烈峻急,大刀阔斧的性格。关于这首满江红的写作时间。学术界分别有绍兴三年、绍兴五年和绍兴七年之说,我以为于绍兴十一年七月岳飞自朱仙镇悲愤班师似更符合情理。文学作品的语言、内容和风格都是作者某种特定环境、特定心态的艺术表现。该词以“怒发冲冠”起首,落笔突冗,情感异常激动,对身经百战、饱经苍桑的岳飞来说,没有特别失望,愤慨的事发生,是不会在内心掀起如此惊祷骇浪的。绍兴十一年七月,岳飞己取得郾城大捷,大军前锋已抵达朱仙镇,扫荡金人,收复中原已成势如破竹之势,南宋抗金战争已取得南渡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时机。宋高宗却在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紧急严峻,不容争辩的金字牌班师诏,严令南撒。岳飞极度伤心,无可奈何,扼腕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只好违心班师, 《满江红》所反映的心态应正是班师之际的悲愤难言之情绪。岳飞满腔沉痛无处诉说,只好登高赋词,排藉心中的沉痛悲愤。岳飞班师不久,即落入阴谋攻诘的冤狱,这首情绪激愤,含有对高宗赵构明显愤慨的词作,自然也就难以在当时朝野流传,直到以后才流落民间,而在明代杂戏中有所透露。

二 岳飞的文化心态是典型的儒家人生理想心态,他以共“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双重风度,有着传统文化理想的完美人格。以儒家修齐治平人生进取模式为主,同时又兼带老庄道家适情自然的人生审美趣味,有时还表现出对佛禅的偏爱,因而岳飞的意义也就超越了军事家的范畴,凝聚着诸多的历史层面,折射着醒目的传统文化之光。 岳飞受儒家政治人生学说影响最深,有着明显的儒家思想烙印,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伦理等无不是儒家思想在一个古代优秀军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岳飞治军对军事人才的要求是“仁、信、智、勇、严、五者不可缺一“,而他自己恰好是这方面的典范。高宗赵构曾称赞他“智勇兼资、忠义尤驾,计无遗策,功必有成”。显然与他年少时习读《春秋》《左传》所接受的思想熏陶有关。南宋王自忠在写于孝宗淳熙十五年的《郢州忠烈行祠记》,概括了岳飞八大突出的优秀品质分别是忠、虚心.整、廉、公、定、能、不贪功八字,并说“有是八者,所以名烈光然,举八郢之师以临襄、定南阳,不敢膺其锋者’。虽然概括末必全面确切,却确实抓住了岳飞品格的一些特征;《宋史,岳飞传》说岳飞“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绍兴年间与岳飞有过知交的士大夫邵辑也认为岳飞“临财廉、与士信、循循如诸生,动合礼法”。都承认岳飞符合先秦儒家忠孝礼义信勇一套思想规范。 儒家心态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砥砺功名、建功立业,实现治国,平天下,追求人生价值的社会奉献,《周易》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倡导以积极进取、并对国家社会的终极关怀走完人生之旅,这一价值取向在岳飞思想结构中也占着最大的成份。渴望以身许国、北伐灭金,砥砺名节,一直是激荡在他胸中的主旋律。这种宏愿决定了岳飞不甘久居于人下,盼望能成为统帅雄师劲旅的一军之帅,受任朝廷,挥师征战,成为象三国时代蜀汉名将关羽、张飞式的历史英雄人物。在尚未成为大将时,岳飞常与左右幕僚谈及心事:“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列,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而不立,一死焉足哉!要使后世书册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他在《王岳祠盟记》中抒发了“迎二圣复还京帅,取敌地再上版籍”豪情后热烈憧憬的是“他时过此,勒功近时,岂不快哉!”他的“男儿立志扶王室”、“功业要刊金石上”等诗句,都是这一价值追求的反映。 但岳飞迫求功名并非为了荣华富贵,利禄享受,而是为了自己“尽忠报国”人生理想的实现,传统儒家重义轻利观念非常明确。 义和利的冲突,说到底是一个价值观念的冲突。因而也是一个人生取向的选择。与“仁”并列,“义”在孔盂儒家思想哲学中占着核心地位。孔于曾再三强调“义”的重要:“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岳飞重义轻利观念自然也是泾渭分明。毫不含糊的。襄阳战役前夕。宰相朱胜非为激励岳飞。特派使者前来军中告诉岳飞如果此战获胜。即可授予节度使头衔。岳飞听后很生气,感到朝廷曲解了自己的心愿。特让使者回去复告朱胜非:“岳飞可以义责,不可以利相驱。襄阳之役君事也,使讫事不受节,将坐视不为乎拔—城而予一爵者,所以待众人,而非所以待国土也”。隐含了对宰相以利相激的不满。表明自己为君国而战的胸襟。 在岳飞的言词中,往往义与忠并用,义以忠为前提。“忠义”是岳飞最高的思想原则。他曾多次阐述过对忠义的见解,主张“事君以能致其身为忠,居官以知止不殆为义”。即既要有献身精神,又要能对职务知道满足。他进而强调要做到忠义,必须具备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好生恶死,天下常情。若临大难而不变,视死如归。则非忠义之土有所不能。”而忠臣对俸禄赐赏绝不能贪求,仍要懂得满足:“忠臣之事君,计功而受赏。量力而受官,不为苟得,以贪利禄”。 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孔子思想中。忠主要是一种敬笃正直的品格。《论语》几处讲到“言众情、行笃敬”,“主忠信”等说教。经过汉儒董仲舒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臣子对君父的本能信从。并进而提高到古代做人的最高道君尺度。岳飞一生以”忠义”为最高要求,至死不渝。受先秦儒教深刻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在《水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中曾深情写道;“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赖社稷威灵,君相贤圣。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霄轩之忧。此所志也。”这种忠诚,几乎到了出自自觉、本能的地步。他的诗中也常有诸如“忠义必期清塞水”、”誓将直节报君仇”这样感情直露的句子。而后世对岳飞的赞誉,也往往首推其忠。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时所写到词中即褒赞岳飞“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南宋嘉定四年朝廷迫增岳飞鄂王之位,又褒之曰:“忠义殉国。风烈如存”。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样也对岳飞忠义精神推祟备至,大加赞颂:“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平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纲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清帝乾隆也称赞岳飞“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已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封疆之外……仰望风烈实可,与日月争光矣”当然后世历代帝王称赞岳飞之“忠”,自有其昭彰忠烈、以启来者之苦衷。但都说明“忠君”也确是岳飞思想的主要成份。

  岳飞与杭州

  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于杭州风波亭,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岳庙。除此以外岳飞在杭州没有什么事迹。

  苏东坡与杭州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宋仁宗景佑三年夏历十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6年12月19日(按公历计算是1037年1月8日),苏东坡诞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世家,于公元1101年7月28日因病死于常州,享年66岁,他的灵柩葬在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小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苏东坡的原名是苏轼,字子瞻,东坡是后来他在谪居黄州(湖北黄冈)时自己所取的号。(苏东坡谪居黄州以后,生活很清贫,他的好友马正卿知道后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以供苏东坡进行开垦来增加一些收入,由于这块荒地是在郡城旧营的东面,因此苏东坡将它取名为“东坡”,同时也给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BR> 苏东坡从八岁开始进入小学,先后师从道士张易简、刘微之以及他的父亲苏洵。二十二岁(公元1057年)考中进士。二十六岁(公元1061年)开始步入仕途,他上任的第一站是陕西的凤翔,任签判(宋代官制分为“官”、“职”、“差遣”三种,前两种是虚位,不任实际职务,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签判”是“差遣”。签判是“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知府的助理官)。之后,他的足迹遍及南北十多个城市。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曾多次遭贬,尽管这样苏东坡仍然尽自己的力量作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从他任凤翔府判官起,到晚年谪贬儋州时为止,凡是他所为官或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业绩,而为历代人民所赞扬、歌颂。下面我重点为大家介绍苏东坡在我们杭州任地方官期间所留下的政绩和佳话。<BR> 苏东坡一生曾两次到杭州出任地方官。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任通判(知州的助理官),当时苏东坡36岁。(来杭原因:公元1069年,神宗皇帝起用王安石,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由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遭到一些变法人士的诬告和陷害。苏东坡感到处境困难,想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于是在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由于苏东坡是太守的助理官员而不是主要长官,因此他在任期的三年里除了协助太守修治六井、组织捕蝗、赈济灾民以外,作为并不是很大,但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词 。第二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至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任太守。 期间治理西湖和修筑长堤。苏东坡在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就已占了百分之二三十。十五年以后,当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重游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淤塞荒芜的面积已占了一半。他想,如果再过二十年,西湖必将全部被淹没。经过调查踏勘,苏东坡决心整治西湖。于是,他向哲宗皇帝呈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议。在奏议中他首先指出西湖的严重形势。其次他从养鱼、蓄水、灌溉、助航、酿酒等五个方面来指出西湖的重要性。在后来得到哲宗皇帝的准奏以后,苏东坡开始动工疏浚西湖。没想到一开工就出个问题,那就是西湖当时的葑田面积很大,被挖出的淤泥将放在哪里呢?如果把它堆在岸上的话,既费工又费时,后来苏东坡考虑到西湖的南面距离北面有三十里,对他们的来往很不方便,于是决定将湖底的淤泥和葑草筑一条跨越西湖南北的长堤(全长28公里),这样,既可以去掉淤泥,又能便于交通。 元佑六年,苏东坡的继任知州来到杭州,在堤上题了“苏公堤”碑,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而“苏堤春晓”成为今天的“西湖十景”之一。而“西湖十景”中的另一景“三潭印月”也与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西湖的淤塞,苏东坡把湖面分派给人种菱,并在湖上造了三座小石塔,禁止在石塔以内的水域种植菱和茭白之类的水生植物。后来,这三座小石塔就演变成今天著名的“三潭印月 。“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苏东坡两次来杭,仁民亲政,建立了卓著的功绩,深得杭州百姓的敬仰和爱戴。为了感谢苏东坡为杭州做的好事,百姓们为他建祠立碑,不少人家还挂着他的像。如今,杭州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又把灵隐冷泉亭附近的两座亭子,取苏东坡的“西湖春淙一灵鹫”,“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诗意而命名为“春淙亭”和“壑雷亭”。还有两条马路“东坡路”、“学士路”也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命名。

  白居易与杭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老先生的咏杭州的诗篇,一首首都像是妙手一样波动我的心弦"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曾在杭州任三年刺使,其期满离杭之际,百姓前来送别的场面十分感人,他在《别州民》诗中写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临别他仍为百姓的负担过重而难过至今西湖边上那一组老百姓箪食壶浆送别白居易的铜像,仍会让你伫足良久

  想现代的州官,有哪一个能比白居易又有哪一个能比苏东坡一届届市长,为了在杭州留下"政绩",已经把杭州糟蹋的不成样子:所有的西湖名胜都被现代化改造"曲院风荷"是典型的城市型的休闲公园,哪里看得见"古代"的影子湖滨公园原来的青石铁链栏杆很好,却偏偏推倒重来且将湖滨一律铺成现代化的石板地面,倒是好看了,古迹古风却没有了其他如花港观鱼,玉泉观鱼,都来个天翻地覆的"改造"杭州还想申请"世遗",我看还是申请"改造古代公园成绩卓著"更合适

  三年刺使生涯,白居易于万众夹道的送行百姓中,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奔赴洛阳的归程。临走之前,“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离开杭州之后,白居易仍念念不忘于杭州,作《寄题郡楼》诗说:"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尽管他谦虚地说:“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更无一事移风俗”等等,可谁能说,白居易对杭州的惠泽微薄呢?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总之,他的政绩,他的诗文,除了苏东坡,无人可匹敌!故有人写道:"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

  白居易离开杭州,就再没有回来过。回来的惟有他越过千年不减的深情:再次重温一次他怀想杭州的诗篇吧:"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秋瑾与杭州

  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女革命家秋瑾,生前曾多次到过杭州。在现存200多首“秋诗”中,就有13首提及杭州,据考,其中至少有五、六首可以肯定是在杭州所写。她作为同盟会浙江分会长和反清起义“光复军”协领,杭州又是她进行革命活动,发展革命力量的重要基地之一。她生前热爱西湖的山光水色,留下了“埋骨西泠”的遗愿。她就义后,灵柩历经九迁,其中四次就在西泠桥畔徘徊,至今孤山西南麓的翠绿丛中,仍安葬着她为革命献出壮丽青春的不朽身躯,供中外人士万世瞻仰。

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南宋初年抗金事业的中流砥柱,是让人千秋敬仰的忠臣义士。岳飞之所以千百年来被人们怀念,首先自然是因为他对国家无与伦比的忠诚度,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文武全才,才华横溢。在战场上他是一位用兵如神、武艺超群的大将,到了书桌前,他又变身成为一个胸怀锦绣、才如湖海的诗人。

岳飞的很多作品,至今流传于世,堪称中国古典诗词之中的上乘之作。比如他的《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词清句丽,如清泉出山,滋润了读者的心田。

而他的词作也是一时之选,如《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很难想象金戈铁马的岳飞,内心原来也有如此柔软温婉的一面,虽是千载之后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可与作者心灵相通。

岳飞爱好写诗填词,按照当时文人墨客的习惯,自然也喜欢与同道中人切磋交往。古典文集《坚瓠集》中,记载了他与金山寺著名诗僧道月禅师的一段交往经历,颇为耐人寻味。道月禅师,是南宋初年镇江金山寺的住持,以能诗善文闻名一时。

镇江金山寺,在宋朝一直是一个文化气息非常浓郁之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生前多次来金山寺赏玩,与高僧佛印禅师交情莫逆,两人留下了很多动人诗篇。博学多才的岳飞,自然不会不知道金山寺的典故。他主持江淮防务时,曾经也曾到过金山寺游玩。

金山寺住持道月禅师,久闻岳飞大名,对他非常崇敬,岳飞来访,自然受到上宾之礼。二人谈书论文,参禅论道,彼此都被对方的学识和文学素养倾倒,大有一见如故之感。道月禅师在当时享有盛誉,是名震文坛的诗僧,于是岳飞也饶有兴味地向他索诗。

道月禅师略一沉吟,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了岳飞。这首诗是一首无题绝句:“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坚心把舵牢。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这首诗用暗喻的手法,向岳飞指出了他所处的危险处境,提醒岳飞要提高警惕,不要被自己人暗算。

道月禅师不是什么活神仙,并没有什么未卜先知、料事如神之类的“法力”。但他向来关心国事,对于南宋当时的国家内外形势,他是了如指掌,且凭借其过人的分析能力,判断出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身为主战派骨干的岳飞,已经到了如履薄冰的险境,必须要小心谨慎,谨防他人陷害。如果岳飞能体会诗中之意,这首诗就是他的保命诗。

可惜的是,心地光明磊落的岳飞,心中只有国家兴亡,对个人前途富贵与身家性命,毫不萦怀。他没有也不可能想到,宋高宗和秦桧,会对他这样赤胆忠心报效朝廷的国家栋梁下毒手。结果道月禅师在诗中一片苦心,他却没有明白。直到他在临安诏狱中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才明白了诗中之意,可惜已经太晚了。

岳飞虽死,但他一心为国、毫不利己的光风霁月之高尚情怀,值得后人永远缅怀。

岳飞从小就参加各种劳动,如牧牛放羊、拾柴剖草、烧火煮饭之类。因自幼严酷的劳动锻练等因素,造就了岳飞惊人的膂力。

岳飞非常喜爱武术。岳飞年纪不满二十岁,已能挽弓三百斤(宋朝一斤约合今12市斤),用腰部开弩八石(宋朝一石为925斤,约合今110市斤)。按宋朝军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艺超群,可选充“班直”,当皇帝的近卫。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纪录也只有三石⑾。可知岳飞的挽弓能力已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岳飞十几岁时,曾向“乡豪”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当众表演,连发三箭,都射中靶心。岳飞取过弓来,也射了两箭,居然射破周同的箭筈。周同大惊,立即将两张心爱的弓赠送岳飞。只花费数日功夫,周同就传授了岳飞全部射箭的诀窍。经过苦心练习,岳飞能够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周同病死,岳飞悲痛不已。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都要到周同坟前吊唁。由于经济拮据,岳飞甚至典卖了自己的衣服,在坟前酹酒埋肉。岳和发现儿子的衣着突然一件件去向不明,便追问岳飞,甚至笞挞他,而岳飞却既不埋怨父亲,也不说实情。后经岳和暗地里跟踪,方才发现了儿子的秘密,转而称赞岳飞。

岳飞一家祖祖辈辈扶犁握锄,不可能有多少文化,宋代的农村,有所谓“冬学”,从十月到十二月,利用农闲,由穷书生教课。课本有《百家姓》、《干字文》、《杂字》之类,时称“村书”。农家子弟认识一些字,可能会少受一些官吏、保正、保长、揽户(以承揽他人赋税的输纳为业者)和地主的欺诈。农家子弟入学,并不是为入仕当“公卿”。

岳飞可能也在冬学里念过村书。尽管他对文化知识如饥似渴,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农家子弟一般不可能在文化上得到深造。穷困的岳家无力购置蜡烛之类,在白天辛勤劳作之余,岳飞经常靠燃烧枯枝败叶发出的火光,看书识字,以至通宵不寐。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又有持久不懈的顽强毅力。后来当将帅时,终于有相当的文化水平,“略知书传”,即懂一些儒家经典,能赋诗,填词,作文,写行书,其书法则学苏轼,“字尚苏体”。

岳飞的字是鹏举。

岳飞,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虽出身寒微,但十分注重气节涵养,在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经常手不释卷,不少史料中都有他十分好学的记载。南宋初的诸大将中,岳飞书辞最勤,已有时誉。岳珂在《金佗稡编·鄂王家集序》中说:“其中心之所蕴,谋略之所施,往往见于表奏、题跋、吟咏之间。”

据岳珂《宝真斋法书赞》记载,岳飞书法师承苏体:“先王夙景仰苏轼,笔法纵逸,大概祖其一也。”

岳飞的艺术形象:

宋元杂剧中已经出现不少表演岳飞战功与冤案的题材,南宋末年罗烨《醉翁谈灵》与吴自牧《梦粱录》所载杭州市民“说话”艺术中就已经出现演唱张、韩、刘、岳故事者,元代有著名杂剧《东窗事发》等。

明代岳飞题材戏曲有《精忠旗》《金牌记》等,在舞台上盛演不衰。明清演义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说岳全传》久负盛名,特别是清代钱彩创作的《说岳全传》虽然有因果报应等封建糟粕,但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在《说岳全传》中,岳飞生在河北,长在汤阴县孝悌里永和乡。自幼习诗书,以名师学艺,立志“精忠报国”。青年从军,以战功从士兵很快升为一军元帅。在作战中常常是身先士卒,亲冒矢石。

与金兵英勇作战,爱华山、朱头山、朱仙镇诸战役,就是在他指挥下大败金兵,扭转了宋军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高宗封他为武昌开国公少保统属文武兵部尚书都督大元帅。后被奸臣秦桧陷害,在风波亭就义,岳飞死后,孝宗传旨封他为鄂国公。

岳飞简介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生平介绍: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他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岳飞的义举,已经化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精神。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岳飞廉洁奉公、行若明镜、事母至孝、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赏罚分明、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等优良品质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符合我们当代人的道德标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重要元素。

 岳飞的父亲岳和为人乐善好施,自幼劝勉儿子将来要做个为国尽忠、为国捐躯的忠臣良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父亲十分支持岳飞习武为民报国,父亲的这些平日教诲,逐渐将岳飞带向一个不同凡响、一个超越当代的伟人境界。

 岳飞母亲姚姓,是女性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在国家危亡之秋,励子从戎,教子精忠报国,被国人尊为贤母,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经典。陈慕华、雷洁琼、宋平、岳岐峰等党和国家***都曾为岳母墓题词。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宋《中兴四将图》岳飞像

 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在宋高宗赵构的授意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两宋文臣、武将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有《岳武穆集》传世。

 宋金时代,金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又频繁发动南侵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掠掳,许多城市重镇经金军洗劫,几成为空城。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因此,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破坏损失,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岳飞则是顺时代潮流而动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宋史》称岳飞是“忠愤激烈,议论持正”,所言颇当。而赵构、秦桧、万俟卨等人将永远是千古之罪人。

 岳飞大事年表:

 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一岁 二月十五日,诞生于相州汤阴县。

 1122年(宣和四年)二十岁  从枪手陈广学击技,“一县无敌”。应募充敢战士。平盗匪陶俊、贾进。父岳和病故,回家守孝。

 1124年(宣和六年)二十二岁  再次应募,往平定军当兵,不久升偏校。

 1126年(靖康元年)二十四岁  参加河东路抗金战争。枢密院官刘浩在相州募义士,应募,随大元帅康王。

 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二十八岁  四月,诏令收复建康。败金人于建康东南三十里的清水亭。又败金人于新亭。

 1134年(绍兴四年)三十二岁  五月,襄阳陷落,岳飞出师。复郢州,李成弃襄阳去,又复襄阳府。复败李成于新野市。六月,挥师北伐,收复襄阳府等六郡。八月,为清远军节度使。(为两宋最年轻的建节者。)九月,金、伪齐合兵南侵淮西。奉诏出师,败金人于庐州,金人退师。

 1135年(绍兴五年)三十三岁  二月,受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封武昌郡开国侯。六月,平定杨么之乱。

 1136年(绍兴六年)三十四岁  三月,徙镇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八月,北伐收复商州、虢州。十一月,伪齐进犯江汉,岳飞破伪齐加兵宛、叶之间。

 1137年(绍兴七年)三十五岁  二月,拜太尉,升宣抚使。

 1140年(绍兴十年)三十八岁五月,金人背盟南侵。六月,出师北伐,复颍昌府、河南府等十余州郡。先后取得郾城、颍昌、朱仙镇等大捷。但因班师回朝,所得州郡又陷于金国。

 1141年(绍兴十一年)三十九岁  一月,金国再犯淮西,岳飞领八千骑兵驰援。还朝,罢宣抚使,授枢密副使。十月下狱大理寺。十二月(1142年1月)诏岳飞赐死于大理寺。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卒后二十一年  追复原官,以礼改葬。

 1178年(淳熙五年)卒后三十七年  赐谥曰武穆。

 1204年(嘉泰四年)卒后六十三年  追封鄂王。

 1225年(宝庆元年)卒后八十四年  改谥号为忠武,又赠太师。

 岳飞子女:

 长子 岳云

 岳云二子一女:长子岳甫,

 女儿岳大娘,三子岳申。岳甫生子七:岳觐、岳觌、岳岘等。他在反抗金兵侵略战斗中屡立奇功。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和父亲及部将张宪一起惨遭杀害,死时年仅23岁。

 长女 岳银瓶

 岳银瓶,一说其本名为岳孝娥,相传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女儿,排行在二。岳银瓶之名不见于《宋史·岳飞传》。《说岳全传》提及岳飞次女闻父兄冤死,欲为他们鸣冤不果,抱银瓶投井而死,终年13岁,世称为“银瓶**”。除《说岳全传》外,其事迹在南宋词人周密《癸辛杂识》和清代以来的杭州地方志均有记载。清末学者俞樾亦有一篇述及岳银瓶事迹的文章《银瓶征》。

 次子 岳雷

 次子岳雷,刘氏生,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甫。宋靖康元年3月17日,生于山西平定军中。岳雷生四子:岳经、岳纬、岳纲、岳纪;二女:岳二娘、岳三娘。

 三子 岳霖

 岳霖(1130——1192)号商卿,母李氏。岳飞与李氏于宋建炎四年春在宜兴张渚结婚,婚后居唐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生岳霖。岳飞遇害时,岳霖年仅十二岁,孝宗皇帝昭雪时,岳霖三十二岁。

 四子 岳震

 岳震为第四子,生六子:长子岳瓒,字念一,授从事郎,任无为军安抚使;次子岳琯,字念三,授承直郎,任广州知录侍班;三子岳玭,字念四,授迪功郎,任汀洲连城使;四子岳琚,字念六,授将士郎;五子岳踌,字念七,授将士郎;六子岳璇,字念九。

 五子 岳霆

 

 岳霆,初名岳霭,后宋孝宗为之改名岳霆,字应时,号君锡。岳霆三子,长子岳蹯,字念二,次子岳与,字念五;三子岳琨,字念八。

岳飞 写作风格

文如其人,留传后世为数不多的表奏对策,诗词题记大都写得慷慨激昂,是岳飞性格的书面表现。 《广德军金沙寺题壁记》一文写得痛快淋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