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徽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贡士任宜章教谕,任满后卜居于白沙乡龟爻。族人分布白沙数十里之锁石村、泗湾、黄家湾等处,杂居于郴县、临澧、嘉禾各县。至1949年,已传32代,居宜章者约2400人。1935年十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梅溪黄氏 始迁祖子琼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义,勤王兵败,自江西沇江始迁郴州北湖塘,旋迁宜章县白沙乡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纵横十余里及蓝山、新田、宁远、桂东、衡阳、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设梅溪。族谱始修于明正统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黄氏 明成化时自福建莆田县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八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根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也就是大舜的后代。陈,最初是一个地方,本来是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称为胡公。后来,他的十世孙妫完,因故奔齐,才开始以国为氏,创造了“陈”这个姓氏。
当时,胡公满所拥有的陈地,大致是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县。这块地方应该是陈姓汉族的最早发源地。
奔齐之后首先以陈为氏的陈完,字敬仲,后来在齐国逐渐发达起来,食邑于田。这时,他又改姓为田,《史记》上有一段“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就是他的故事。因此,田姓应该是自陈姓分出去的,两姓在三千多年以前本来是一家人呢!
胡公满本支所繁衍的陈国,传了二十五世,到妫健的时候,被秦始皇所灭。妫健生了ㄙ、桓、轸三个儿子,在国亡之后,桓改姓王,轸则跑到楚国,后来还做了楚国的丞相,封为颍川侯,并且搬到河南的颍川地方,改姓为陈——这一支,被普遍认为是陈姓的共同祖先。
不过,陈姓的组成分子,也跟其他的大姓一样,并不仅仅为胡公满所传下来的这一支。《通志氏族略》上面有一段记载,把陈姓各种形成因素,说明得十分清楚。
“公元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孙朝伐陈而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广陵之陈(在今江苏镇江东北),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又曰: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是为万年之陈。”
陈姓,至少有来源不同的四群——舜帝的后裔,白永贵的后裔,刘矫的后裔,以及突厥族的侯莫陈氏的后裔。
这四支陈姓“人马”,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已经遍布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其中要以颍川、汝南(今河南省)、下邳、广陵(今江苏)、东海(今山东东南部与江苏交界处)等地的陈氏,最为族大支繁。
头一个以陈为姓,后来又改姓为田的那个陈完,也是头一个在历史上大出风头的陈氏。太史公在《史记》上面,对他有过详尽的叙述。据说,他在齐国改姓为田之后,子孙世代都是齐国的大官,传到田和的时候,进一步列为诸侯,他的儿子田平乾脆并掉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田齐”。
陈兆文(1851-1909),字鹤仙,号荪石,湖南桂阳县泗洲乡人,历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太常寺卿、浙江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代郴桂地区仅有的三个正式翰林之一(另二人为陈兆葵、夏寿田),亦是清代郴桂科举登第者中,官位最为显赫者。他供职翰林院二十多年,充日讲起居官,出入宫禁,尽享科举荣耀,是晚清湖南京官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兆文于咸丰元年(1851)年出生于桂阳州泗洲寨,父陈士元是个落魄士人,数次应举,皆落第。陈兆文年仅四岁,父亲因病去世,幸得叔父抚养,叔父陈士杰为晚晴湘军儒将,后仕至山东巡抚。陈士杰将陈兆文视为己出,尤重教育的他,将陈兆文学业委托给晚清名儒王闿运,在王闿运的悉心教导下,陈兆文展现了非人的科举潜质,年仅二十三岁被选为拔贡生,次年朝考列一等,奉旨以知县用,分发山东。光绪元年(1875)湖南乡试中举,二年(1876)丙子恩科中二甲二十二名进士,改庶吉士,三年(1877)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在科举时代,一甲进士直接进入翰林院,授予修撰、编修,再从二甲、三甲中选取年轻而才华出众者任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称为“选馆”,期满“散馆(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留在翰林院,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仅四年时间,陈兆文就完成了从秀才到翰林的转变,进入了科举最高殿堂。
正式成为翰林的陈兆文先后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纂修、功臣馆纂修。光绪十五年(1889)因学识优秀,被选派为甘肃乡试正考官,陈兆文独具慧眼,其所选拔的举人,后来多成为一时名士。是时翰林院等处京官多以同乡、同门、同年的方式争先结交,以图显赫,陈兆文齿于合流,独杜门谢客,以致供职翰林院十多年一直未得升迁。光绪二十年(1894)终于迎来转机,这一年甲午詹翰大考,这次大考的规格可不了得,光绪亲自主持,参加考试的都是翰林院、詹事府的翰林,是历届进士群体中最优秀者,陈兆文位列一等,《张荫桓日记》1894年5月5日载:“得阅一等六名:文廷式、秦绶章、陆宝忠、戴鸿慈、陈兆文、王懿荣,多旧识。”大考一等的陈兆文被光绪帝由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直接超擢为四品衔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开始崭露头角。旋充日讲起居官,并获得直接上奏权,清制凡皇帝御门听政、朝会宴享、大祭祀、大典礼、每年勾决重囚及常朝,皆以日讲起居注官侍班。凡谒陵、校猎、巡狩皆随侍扈从,是皇帝的贴身近臣,多由备受皇帝信耐的大臣担当。陈兆文任日讲起居注官,得以出入宫禁,熟悉朝政内情。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丧权辱国中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率先获悉消息的陈兆文携文廷式、秦绶章、戴鸿慈联名上奏《日人要挟过甚请饬使臣展缓商议折》,酌请李鸿章暂缓商议,“于是一说贴一奏,京师传抄,始知条款荒谬如此”,引发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后来他又单独上奏《和约垂成宜防后患请先将失事大臣特旨内召俾免牵制折》,反对和议。
二十二年(1896)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十一月上《奏请停止捐道府州县帑实官以免积弊折》指出捐纳造成“人浮于事”,难以“澄清仕途”,“暗亏国帑”,奏请将捐纳道府州县四项实官,有民社之责者,亟行停止。
二十四年(1898)充咸安宫总裁,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明发上谕,下诏求贤,要求各省督抚大员和拥有上奏权的高级京官保举人才,陈兆文先是奏请破格录用王闿运以维正学,接着奏保庶吉士李稷勋、特用道夏时、候补道贺元彬、知州孙叔谦等,光绪帝随即明发谕旨,着湖南巡抚察看王闿运人品、年力是否尚堪起用;李稷勋著预备召见;夏时、贺元彬、孙叔谦交军机处存记。在戊戌变法后期,百日维新渐渐进入高潮,康有为及其党的激进言论引起许多官员担心,康有为及其党人力图进入政治中心的努力也遭到了京城高官的集体抵制。而此时中枢震动,翁同龢被逐,荣禄出为直隶总督,军机处六人中,钱应溥一直因病请假,礼亲王世铎无才,刚毅思想保守,廖寿恒秉性肫诚,持躬端谨,但无大作为,新进军机大臣王文韶、裕禄平庸无能,一时朝政危机,洞悉内情的陈兆文奏请调张之洞入值军机处,他在奏折中评价张之洞“休休有容,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光绪帝如召张之洞入值军机,“必能挽艰危之时局”。
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擢顺天府尹,旋以当事者讪谤,改调奉天府丞兼学政。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乱,八国联军入寇,沙俄入侵中国东北,闰八月初七日,俄军直越辽阳,兵围奉天,府尹、将军率守城士兵逃遁,陈兆文以府丞兼学政有守土之责,拒绝逃跑,率在城商绅出城与俄军谈判,为俄军扣留于城外,奉天失陷。俄军占领奉天期间,陈兆文孑身居于城外萧寺,受商绅之请,权理民事,设交涉、督捕等局,绥戎纠奸,朝旨嘉之。
二十八年(1902)以太常寺卿内召,然至贫,无余资,幸耐奉天绅民醵资相送,始克成行。时朝廷颁行新政,特设经济特科,下诏各部、院长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人才,陈兆文保举杨度等九人参加经济特科考试。
二十九(1903)年提督浙江学政,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丰裁峻整,台谏方庆得人,三十二年(1906)七月,进宫陛见途中昏迷,类中风,旋稍愈,而步履颇艰,遂奏请开缺养病。晚年寄居武汉。
宣统元年(1909)陈兆文病逝于湖北武昌寓所,逝世前仍然忧国忧民,他在上皇帝的遗折中言:“夫救时岂无良策, 但恐以具文相欺; 济变亦有特权, 多败于私心自利。历观往辙, 太息徒深。”“伏愿我皇上亲师典学,发愤日新,所有因革损益之宜先后缓急之序。立宪则编查法政,求实效以策进行; 防边则巩固藏蒙, 选将材以资捍卫;小学宜广设也,必人民具知识而风气始开;捐例宜永停也,必流品无混淆而吏治始粟;理财以养民为本,务须防元气之伤;教战以明耻为先,无徒侈外观之耀” ,“倘蒙圣明采择,未有不转危为安者”。他建议改革要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提出注重立法、巩固藏蒙、普及初级教育、停止捐纳、休养生息等策略,都是切实可行的富国强民之策
黄姓的直接来源要 简单点 黄姓的直接来源(1)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省湟川西部,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仍以原国名“黄”为氏。(2)古代南方蛮族姓氏。《新唐书》载:邕[yong]管蛮有黄姓。
黄的姓氏由来是什么?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主要源流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2]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3] 。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2]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4]
“黄”汉字演变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①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5]
②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6]
3、源于改姓而来:
①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② 改黄姓:今 黄氏,是少数蒲氏 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③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7]
得姓始祖
陆终,吴回之子。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以原国名为氏,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8]
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黄的历史起源 中国古代**是高贵的颜色,后来变作贬义是受本文影响。十九世纪末英国的低俗小说往往用**封皮,后来**就有了色情之义。我们经常用“**”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色情意味,但不能算*秽。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 ,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bac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黄杂志》也好,“yellowback”也好,都使得“**”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景象。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政治腐败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新闻”时期。这就是西方的“**”──色情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黄姓的由来及历史著名人物 黄姓来源:(1)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省湟川西部,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仍以原国名“黄”为氏。(2)古代南方蛮族姓氏。《新唐书》载:邕[yong]管蛮有黄姓。春秋时晋国黄渊,战国楚国相黄歇,东汉江夏太守黄祖,三国蜀汉黄忠,饥代博学黄闵,宋代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近代武术大师黄飞鸿等。
姓黄的祖先以前是什么姓氏 黄姓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的来源: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的平原,**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
黄氏在中国有多少人,黄氏的来由是怎样来的 空想
姓黄的祖先? 黄姓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的来源: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的平原,**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
‘黄’姓是怎么来的? 一、姓氏源流
黄姓源出有五:
1、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相传伯益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后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一支黄氏,后成了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史称黄氏正宗。均为河南黄氏。
2、出自赢姓,为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的后代。台骀在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其裔孙在春秋时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黄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亦以国名为氏。这支赢姓黄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带,是为山西黄氏。
3、赐姓为黄氏。相传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后因散乱,复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孙以黄为氏。
4、他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改黄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武陵溪人、峒人和壮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黄姓。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蛮族”地区的黄国遗民的后代。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据史料记载,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处。其中有一支迁到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总之,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及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到了宋代,黄氏已经遍及全国,但以南方的分布最为广泛。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徽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本文2023-11-16 17:47: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0744.html